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

市实验小学“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2课时)》精品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二)学会解决简单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说一说,我们知道了等式的什么性质呢?(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解方程。 二、探究1 1.探究 教师导入语:左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天平,如果把他们左右两边的物体都放在右边大天平上,你会发现什么呢? 问题:请根据图,列出等式或者方程。 答案:x=20 2x=20×2 2x=40 问题:左边是大天平,如果把他们左右两边的物体各自平均分成3份,放在右边的3个小天平上,你会发现什么呢?请根据图,列出等式或者方程。说一说,第一个方程是如何变成第三个方程的呢? 答案:3x=60 3x÷3=60÷3 x=20 问题:你还能再写几组这样的方程或者等式吗? 答案:x=5 →3x=5×3 →3x=15 8x=40 →8x÷4=40÷4 →x=5 问题: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呢?说一说,第一个方程是如何变成第三个方程的呢? x=20 →2x=20×2 →2x=40 3x=60 →3x÷3=60÷3 →x=20 2.总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问题: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乘或者除以0呢? 3.活动1: (1) 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 里填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x ÷2=18 0.7x=3.5 x ÷2×2=130×2 0.7x ÷0.7=3.5 答案:x ÷2=18 0.7x=3.5 x ÷2×2=130×2 0.7x ÷0.7=3.5÷0.7 (2) 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 里填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x=4 12x=48 X =4 12x =48 答案: x=4 12x=48 x×5=4 ×5 12x ÷12=48÷12 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答案: 因为第二个方程的左右两边都除以12,左边就只剩下了x ,一下子就知道了x 的值是多少了。 三、探究2 1.探究 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下图)求试验田的宽。 教授引导语:你算出试验田的宽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答案: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960÷40=24(米)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出方程40x=960,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这个方程。 40x=960 解:40x ÷40=960÷40 x=24 教师追问:方程的两边为何都要除以40呢? 答案:我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想的,这样等式才成立。 问题:x=24是不是方程40x=960的正确答案呢? 答案:把x=24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如果把x=24代入原方程,左边是40x =40×24=960,右边也是960,所以x=24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长是40米,宽是24米,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60平方米 2.总结 y-4 y-4

最新苏教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第三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利用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三课时P4~6页例5、例6,练一练,练习一6~7。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小黑板、挂图、天平 学生准备:把教材4-6页的内容看一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解方程:x-25=60 47+x=100 这是利用什么来解方程的,能说一说吗? 2.谈话:说得很好,其实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以外,还具有其他的性质,你知道吗? 3.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合理的猜想,但是,猜测毕竟是猜测,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验证。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的一些性质,看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板书课题: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合理猜想。 1.教学例5 出示讨论题。 根据图意列出等式。 请你说说后面的等式是怎么得到的? 比较前后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了一个数,得到的结果还是等式,那么其他的等式是否也具有这个性质呢?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的等式的性质是成立的。 研究例5第二组天平图 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验证。 2.让学生试着概括等式的性质(2)。 教师追问:能同时乘或除以“0”吗?为什么? 这个性质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3.完成“试一试”。 师追问:填的依据是什么?

第1单元 第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 x÷8 50+x-40 x÷9×9 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全部教案(共计12课时)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拟授课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下册)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等式 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课 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例3、“试一试”和例4、“练一练”,第6页练习一第3~5题和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里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情境认识等式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体验方程思想,体会方程表示抽象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感受变化中的相等关系,受到简单的辩证思想的熏陶;体会成功发现规律的过程,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按规则解方程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等式的性质和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归纳等式性质及解方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讲师 小讲师带领大家回顾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3。 小组探究: 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②如果在方程的两段都增加砝码,怎样增加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③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么写?

④左右两边都加上a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么写? 学生根据例图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0=50 相同重量的砝码 出示天平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0+10 =50+10 50+a= 50+a 出示天平图 小组探究:观察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可以怎样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a=50+a x+a-a=50+a-a 小组探究: ①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想一想,等式怎样变化,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试一试”。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出示例4。 小组探究: ①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②思考x 的值是多少,等式两边才能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方法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练习巩固

2019-2020学年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3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

2019-2020学年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3等式 的性质与解方程(2) 一、选择题 1. 方程2x=1的解与()的解相等. A . 4x=2 B . x÷2=1 C . 3x=6 2. 方程9x=0,( )。 A . 解只能是0 B . 没有解 C . 有无数个解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等式ax=bx两边都除以x,可得a=b; B . 在等式 a÷x=b÷x两边都乘以x,可得a=b C . 在等式3a=9b两边都除以3,可得a=3 ; D . 在等式x÷2=y÷2-1两边都乘以2,可得 x=y。 4. 不计算,在x÷2.5=7.4,y÷6.3=7.4,z÷2=7.4三个方程中,代表数值最大的字母是()。 A . x B . y C . z 二、判断题 5.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 6. 如果a=b,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a×13=b×13。() 7. 方程8x=0,x的值为0,表示没有,所以方程没有解。

() 8. x=8是方程3x=24的解。 三、填空题 9. 如果a=b,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a+3=b+________ a÷________=b÷20. 10. 如果m=n,请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填空。 m-________=n-3.4 m×________=n×a 11. 解方程. 1.(1)x÷25=4 x=________ 2.(2) 30x=15 x=________ 12. 解方程. 3.(1) 23x=92 x=________ 4.(2)x÷1.2=60 x=________ 13. 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括号里 填上合适的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苏教版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材第2、4页例3、例4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第3~5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 8+x 50÷2=2 55y=40 2.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2.出示第一组天平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示写一个等式吗?(50=50)追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两边都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还平衡吗?(平衡),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50+10=50+10) 3.出示第二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图中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再列出一个等式吗?(50+a=50+a) 启发:比较50+10=50+10和50+a=50+a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两个等式,观察比较两个等式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三组天平图 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你能将空补充完整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x+a=50+a,x+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提问: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3.使学生掌握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个性质正确解简单方程。 六、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

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七、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合理猜想 1.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等式,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 2.这就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等式的性质,那么根据这个性质,同学们猜想一下,你们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以外,还会有其他的性质吗? 3.学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猜测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但是可能不会想到“0”除外”。如果学生猜测不到,教师直接提出:如果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4.那毕竟是猜想,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5.教学例5 (1)验证猜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5第一组左边的天平图。 师:你能根据这个天平图列出一个等式吗?(板书:x=20) (3)出示例5第一组右边的天平图。 师:与左边的图相比较,现在天平的两边有什么变化? 生:左边添了一个质量是x克的物体,右边添加了一个20克的砝码。 师:天平还平衡吗?你能说说天平为什么仍然平衡? (引导学生理解在天平的两边各添加与原来相同质量的物体,这时的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这个天平图列出一个等式吗?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开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 出示天平图。 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3页的看图填空。 ⑵同桌交流。 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 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 ⑷适当推理。 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规律的引用。 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 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局部方程某+50=150和2某=200,谈话:你知道某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 ⑵引用规律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⑶标准解方程的格式。 某+50=150 解:某+50-50=150-50 某=100 ⑷学习验证答案的方法。 方法:代入法。 格式:把某=100代入原方程,100+50=150,某=100是正确的。 ⑸练一练。 解方程某―30=80。 ⑹全课小结,完成作业。 小结: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第4页练一练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根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根本性质。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8-X=6 30+40=70 5+Y=9 3+X<20 2.看看这样的跷跷板,小红和小明在玩跷跷板,你看跷跷板的两边怎样?说明了什么?如果小红体重为20千克,小明体重为Y千克,你会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如果他们各背一个重5千克的书包呢?跷跷板还会平衡吗?你会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二、探究1 1.探究 教师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见过了天平,这样的天平,你会想到那个等式呢? 问题: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或者方程吗?现在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左边增加10克的物体,天平会怎样呢?怎样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答案:50= 50 50+10=50+10 50+a=50+a 问题:如果在左边增加a克的物体,天平会怎样呢?怎样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答案:50= 50 50-10=50-10 50-a=50-a 问题:通过这几次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呢? 答案:天平的两边要增加或者减少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仍然是平衡的哦! 问题: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呢? X+a=50+a X-a=50-a 2.总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3.活动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1-3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五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 苏教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班级: 姓名: 等级: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解1.7x =8.5时,给方程的两边同时(______),得出x =(______)。 2.在“0.9x y =”这个方程中,当 1.08y =时,x =________;当 2.3x =时,y =________。 3.如果b +c =20,a ×b +a ×c =150,那么a =(______)。 4.方程21x =126时,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左右两边应同时(________)21。 5.在7.8×M -5.8×M =20的两个M 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M 里应填(______)。 6.如果a +a +a +a +a +b =55,a +b =15,那么a =(______),b =(______)。 二、选择题 7.方程3.8÷x =7.6的解是( )。 A .x =2 B .x =0.2 C .x =0.5 D .x =5 8.下列算式中不属于利用等式的性质给方程4x -8=12变形的是( )。 A .4x -8+8=12+8 B .(4x -8)÷4=12÷4 C .4x -8+8=12÷4 D .(4x -8)×3=12×3 9.2a =3b (a ,b 为非0自然数),根据等式的性质,下面等式不成立的是( )。 A .20a =30b B .20a =3b +18a C .4a =9b D .12b =8a 三、判断题 10.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b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______) 11.在等式3a -6=3b +5的两边都除以3,可得等式a -2=b +5。(______) 12.方程12x =240的解是x =20。(________) 四、解方程或比例 13.解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全部教案(共12课时)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例1等式的含义 例2方程的意义 例3等式的性质(一) 例4用等式的性质(一)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例5等式的性质(二) 例6用等式的性质(二)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例7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例8~例10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方程的特点,在直观的情境里,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线索探索等式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使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到相等关系,并能列方程解决稍难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喝解稍复杂方程。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题方程的意义【1】授课日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1~P2例1、例2、练一练及P6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别方程和等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天平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认识天平拿出一架天平和一些砝码,简单介绍天 平的相关知识。 观察、聆听,了解两盘中物体的重量与天平平衡的关系。 二、认识等式1、教学P1 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 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你能举例说几指名回答,学生在本子上写。 学生能举例 三、认识方程2、教学P1例2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 质量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 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