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区别(特选参考)

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区别(特选参考)
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区别(特选参考)

从表面上看,好的线材与差的线材在通以直流信号的状态下电阻值都非常小,似乎没有个么太大的差异。其实,这是个简单的错误。由于音响器材所重播的信号是不同频率的交变信号,而非恒定不变的直流信号,因此,在传输音频信号时,好线材的传输准确,传送的频率范围宽、表现真实、层次丰富;而相对较差的线材所传送的信号则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其信号失真的程序也会因频段的不同而各异,两种线材的差别这时会相对明显。发烧音响线材基本上可分为;信号线、音箱线(喇叭线)、电源线三大类。

线材------连接音响器材的桥梁

信号线是用来传送由音源(信号源)所产生的音响信号的线材。它主要包括同轴信号线(RCA)(AV信号线)、数码信号线、当缆信号线、平衡信号线。

同轴信号线是最为普及的标准信号线,它的两头均为RCA同轴插头(俗称莲花插头),可对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标准碟机、CD机、VCD机、DVD机、LD机、卡座、调谐器、LP唱机、MD等音源设备与HI-FI发烧功放、AV功效等音频处理/放大设备进行连接,这种线使用广泛,属不平衡传输类型,具有一定的抗干能力。

数码信号线是同轴信号线的一种,它与同轴信号线外观相同,并可相互串用。与同轴信号线不同的是,它的传输速率快,传送频带宽(在视频范围)、抗干扰能力强。数码信号线的主要用途是在高档器材搭配中用来连接CD转盘与D/A转换器(数/模转换器)传送单一的数码讯号,以及DVD的数码输出至AV功放的D/A转换器信号传输。

光纤(缆)信号线与数码信号线的作用相同,只是它所传送的是来自于CD转盘/DVD机的数码光信号。由于数码电信号在CD转盘中进行了电/光转换,变成了光信号在光纤中传送,又因为在光纤信号线中传送的光信号不受外界电磁波的影响,而且光纤传输可使两者之间信号浮地,没有公共的接地,避免公共地线的干扰,所以光纤信号线的抗干扰能力要强于数码信号线。光纤信号线使用光纤插头,本身由光导纤维制成怕折,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卷屈及振动。

汽车音响信号线

汽车音响信号线(也叫讯号线)因传输的电子信号是很微弱的且传输的距离较长,更不利的是电场,磁场干扰严重,所以信号线不祥电源线设计那样简单,必须用特殊的结构设计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好的信号线应具有极低的传输损耗,良好的屏蔽性能,良好的接触性能,决定信号线音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导线材料、绝缘材料、结构方式、屏蔽层、RCA插头和焊接方法,此外还与使用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

信号线通常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导体的材料;既理想有经济的是无氧铜线,目前最常用的铜线纯度为99、99%,当然还有更高的结晶铜。用它制作的信号线,传输失真小,效率高。频响宽且均匀;还有采用镀锡铜,镀银铜等作为导体材料的。

绝缘材料;信号线的外皮采用的抗氧化透明或不透明的PVC作为绝缘体,内层绝缘用PE 会更好,这样焊接时会防止朔料的热熔,热缩的现象。

结构方式;不同结构的信号线有不同的音响效果,时下有些汽车音响的从业,沿用家用音响最简单的单芯屏蔽线,甚至最简陋的无屏蔽线,容易形成换状干扰,噪音很大,音质自然就差。由于汽车音响所处特殊的环境,信号线最常见的是采用独立的两层屏蔽,两芯环绕结构,这种结构就可以将信号的负极和接地线分开,不再共用,独立屏蔽,增强了抗干扰性,提高了信号的纯度。

屏蔽层; 信号线有别于电源线和喇叭线,抗干扰是其一很重要的性能。除了最外层的隔音网或软质PVC包覆外,里面最多可以有十多层各式各样的填充与隔离设计。常见的填充材料有棉线、PE绳或PVC条等,由于绝大多数的导体截面积是圆的,因此必须由填充材料的填塞构成紧密扎实的支撑,以免线材在弯曲时造成压扁现象。屏蔽层,主要是防止大气中的电磁波和器材产生的电波信号进入,使导线变成天线,常见的材料有铝泊,镀锡铜网等,甚至有用OFC无氧铜编制的隔离网,

好的信号线要用好的RCA头和优质的焊锡连接,RCA头要用纯铜或专业的合金材料,且表面镀金或镀银来防氧化,焊点要牢固且美观,以免震动松脱,从而可以保证与器材良好的接触,减少讯号的损失。

汽车音响电源线

在汽车音响中,电源线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改变和降低电源的内阻。我们用的器材无论是信号变换还是放大,能量都有电源提供,电源的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性能。同一根电源线在不同的器材上都会表现出同样的声音取向,所有发烧电源线都具有改善延伸,扩展声场,改善泛音清晰度的作用。只是材质的程度不同而已,到了中高价位色彩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电源线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电源线的好坏关键在于它的传导性能的优异,我们知道金属材料导电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银、金、铝。。。。,其中。铜是紫红色的金属,铝是银白色的金属,铜的韧性比铝强好几倍。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银金的价格太高,铜适中,铝较便宜,且铝的密度不到铜的1/3,但铝的导电性能只有铜的65%左右,以传导等量的电流而言,铝的截面积大约是铜的1、6倍,所以专业的电源线通常采用纯无氧铜(OFC)作为导体,因为它具有高导电率,高机械强度,体积小,电阻小的特性,从而可以减少导体发热及电压损失。外皮采用的抗氧化透明PVC作为绝缘体

由此可见,纯无氧铜制造的电源线是导电率高,安全又经济的电源线,最好是带有屏蔽具有抗干扰的作用,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镀锡铜或镀银铜,因为镀锡铜的物理稳定性能最好,镀银铜的导电性更好,但决不能用铜包铝,因为铜包铝的内阻比纯无氧铜要大4倍左右,造成压降增大,甚至发热,危害音响系统。

正规的电源线,绝胶皮采用全新的抗氧化PVC塑料,线芯导体采用隔绝空气法制造的无氧铜(OFC),优质的电源线不仅绝缘性,耐热性好,而且线芯采用7股对绞或编织,这样

才有足够的密度使其降低电阻值,电容量和电感量,因而输出足够的电流量。

有些不正规的厂家,绝缘胶皮则用再生PVC塑料,线芯导体用再生铜,铜包铝钢丝或一些金属混合体。这几种导体相对无氧铜的内阻大得多,压降也大得多,这样对只有12V 的汽车电源来说是很有害的。判断电源线的优势,不能只看它的外观尺寸,更重要是看里面铜芯的粗细与优劣,因为有的电源线将胶皮做的极厚而里面的铜芯却不成比例。

汽车音响喇叭线

喇叭线对于音响效果来说,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喇叭线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音乐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产生最低的损耗,实现零失真。

无论是讯号线还是喇叭线设计的目的,是让音乐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改变,从而进行信号的完全传输,但在实际的使用中,一般的线材都像滤波器,它们存在电阻、电感、电容等,会对通过的信号产生影响,使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形成欠阻尼,损失音乐信号和细节等现象。设计和制作精良的线材能传送最清晰和无损的音乐讯号,并能平衡和控制其特性,抑制不良的电器影响。

喇叭线的设计也很讲究,而喇叭线里的缠绕技术现在都已经全部机器化了,目前市场上所见的喇叭线一般缠绕线的方法,不外乎有3种,以一条或3条裸线为中心,其余周围的裸线以此为圆心向同一方向卷绕,称为:“同心绕法”,也有的以全部的裸线为一体,向同方向卷绕的“集合绕法”,另外的就是采取折中的“复合绕法”,大部分欧美制造的线材似乎采用“同心绕法”居多。

喇叭线对于音响效果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喇叭线最终的目的是要让音乐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改变,也就是零失真,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它们的内部是存在着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会对通过的音乐信号产生衰减,使得讯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形成阻尼,漏失音乐信息和细节模糊等现象。设计精良,能传送最清晰和无损的音乐信号,并具有平衡和易控制的特性。其有特殊的频率特性,也就是说对不同频率的信号,会产生不同的时间延长,它会造成传输的速率和相位不一样,并呈现不同的阻抗,这就是造成信号失真的原因之一。

喇叭线的组成部分大多使用多芯线混编,如使用很细很软的芯线组成的绞合线,声音比较柔和,底厚醇和。采取比较粗而硬的线芯整合而成的,能量感会加强。欧美牌子的多芯线讲究绕线,屏蔽和吸震等工艺,声音透明度增加,中高频偏亮,日本线不讲究绕线结构而专注线径、总数及铜材的纯度,声音自然偏暗。另外,不同的外皮对单枝铜线而言,略有不同,PVC外皮的中高音表现力强,偏硬。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外皮的,低频凝聚,高频清晰。此外,对于银线而言,低频富有弹性,中频饱满,高频分析力强,偏明亮,失真小,是很理想的线材,但价格偏高。

电源排线颜色详解

电源是主机的心脏,为电脑的稳定工作源源不断提供能量。对于不同定位的电源,它的输出导线的数量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花花绿绿的这9种颜色:黄、红、橙、紫、蓝、白、灰、绿、黑。健全的PC电源中都具备这9种颜色的导线 颜色多样的电源输出导线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 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一直以来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及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和串口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如果+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蓝色:-12V -12V的电压是为串口提供逻辑判断电平,需要电流较小,一般在1安培以下,即使电压偏差较大,也不会造成故障,因为逻辑电平的0电平为-3到-15V,有很宽的范围。 红色:+5V +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计算机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Intel ATX12V 2.2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白色:-5V 目前市售电源中很少有带白色导线的,-5V也是为逻辑电路提供判断电平的,需要的电流很小,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出现故障机率很小。 橙色:+3.3V 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3.3V 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2.5V DDR内存和+1.8V DDR2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 ATX电源通过PIN9向主板提供+5V 720MA的电源,这个电源为WOL(Wake-up On Lan)和

二线制三线制四线制仪表接线区别

浅谈仪表的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 我们讨论的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是指各种输出为模拟直流电流信号的变送器,其工作原理和结构上的区别,而并非只指变送器的接线形式。否则热电偶配毫伏计测量温度可称为是两线制的鼻祖了! 几线制的称谓,是在两线制变送器诞生后才有的。这是电子放大器在仪表中广泛应用的结果,放大的本质就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这就离不开供电。因此最先出现的是四线制的变送器;即两根线负责电源的供应,另外两根线负责输出被转换放大的信号(如电压、电流、等)。DDZ-Ⅱ型电动单元组合仪表的出现,供电为220V.AC,输出信号为0--10mA.DC的四线制变送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有些工厂还可见到它的身影。 七十年代我国开始生产DDZ-Ⅲ型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并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过程控制系统用模拟信号标准。即仪表传输信号采用4-20mA.DC,联络信号采用1-5V.DC,即采用电流传输、电压接收的信号系统。采用4-20mA.DC 信号,现场仪表就可实现两线制。但限于条件,当时两线制仅在压力、差压变送器上采用,温度变送器等仍采用四线制。现在国内两线制变送器的产品范围也大大扩展了,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多。同时从国外进来的变送器也是两线制的居多。 因为要实现两线制变送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V≤Emin-ImaxRLmax 变送器的输出端电压V等于规定的最低电源电压减去电流在负载电阻和传输导线电阻上的压降。 2. I≤Imin 变送器的正常工作电流I必须小于或等于变送器的输出电流。 3. P<Imin(Emin-IminRLmax) 变送器的最小消耗功率P不能超过上式,通常<90mW。 式中:Emin=最低电源电压,对多数仪表而言Emin=24(1-5%)=22.8V,5%为24V电源允许的负向变化量;

高速信号布线技巧

高速信号布线技巧 原文引自夔牛的博客 https://www.360docs.net/doc/c73459952.html,/seutommy 1.多层布线 合理选择层数能大幅度降低印版那个中间层尺寸,能充分利用中间层来设置屏蔽,能更好的实现就近接地,能有效的降低寄生电感,能有效缩短信号的传输长度,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信号间的交叉干扰。 2.引线弯折越少越好 高速电路器件管脚间的引线弯折越少越好。高速电路布线的引线最好采用全直线,需要弯折,可用45°折线或圆弧线。 3.引线越短越好 高速电路器件管脚间的引线越短越好。引线越长,带来的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容值越大,对系统的高频信号通过产生很多的影响,同时也会改变电路的特性阻抗。 4.引线层间的交替越少越好 高速电路器件管脚间的引线层间交替越少越好。所谓“引线的层间交替越少越好”,是指元件连接过程中所用的过孔越少越好。据侧,一个过孔可带来约0.5pF的分布电容,导致电路的延迟明显增加,减少过孔数目能显著提高速度。 5.注意平行交叉干扰 高速电路布线要注意信号线近距离平行走线所引入的“交叉干扰”,若无法避免平行分布,可在平行信号的反面布置大面积“地”来大幅度减少干扰。同一层内的平行走线几乎无法避免,但是在相邻的两个层,走线的方向务必取为相互垂直。 6.底线包围 底线包围,也称地线隔离,对特别重要的信号线或局部单元实施地线包围的措施。有些信号对要求比较严格,要保证信号不受到干扰,比如时钟信号、告诉模拟信号、微小模拟信号等。为了保护这些信号尽量少受到周围信号线的串扰,可在这些信号走线的外围加上保护的地线,将要保护的信号线加在中间。 7.走线避免成环

各类信号走线不能形成环路,地线也不能形成电流环路。如果产生环路电路,将在系统中产生很大的干扰。 8.布置去耦电容 每个集成电路块的附近应该设置一个或者几个高频去耦电容。为集成片的瞬变电流提供就进的高频通道,使电流不至于通过环路面积较大的供电线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向外的辐射噪声。同时由于各集成片拥有自己的高频通道,相互之间没有公共阻抗,抑制了其阻抗耦合。 9.使用高频扼流环节 模拟地线、数字地线等接往公共地线时要用高频扼流环节。在实际装配高频扼流环节时用的网上是中心穿孔有导线的高频铁氧体磁珠. 10.避免分支和树桩 告诉信号布线应尽量避免分支或树桩。树桩对阻抗有很大影响,可以导致信号的反射和过冲,所以我们通常在设计时应避免树桩和分支。采用菊花链的方式,将对信号的影响降低。 11.信号线尽量走在内层 高频信号线走在表层容易产生较大电磁辐射,也容易受到外界电磁辐射或者因此的干扰。将高频信号先布线在电源和地线之间,通过电源还底层对电磁波的吸收,所产生的辐射将减少很多。

一篇看懂仪表二线制三线制四线制的区别

今天仪控君和大家讨论的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是指各种输出为模拟直流电流信号的变送器,其工作原理和结构上的区别,而并非只指变送器的接线形式。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它们的定义 两线制:两根线及传输电源又传输信号,也就是传感器输出的负载和电源是串联在一起的,电源是从外部引入的,和负载串联在一起来驱动负载。 三线制:三线制传感器就是电源正端和信号输出的正端分离,但它们共用一个COM端。 四线制:电源两根线,信号两根线。电源和信号是分开工作的。 几线制的称谓,是在两线制变送器诞生后才有的。这是电子放大器在仪表中广泛应用的结果,放大的本质就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这就离不开供电。因此最先出现的是四线制的变送器;即两根线负责电源的供应,另外两根线负责输出被转换放大的信号(如电压、电流、等)。但目前,很多变送器采用二线制。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不同线制变送器的差异有哪些? 不同线制变送器的差异 一、两线制 要实现两线制变送器,必须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V≤Emin-ImaxRLmax 变送器的输出端电压V等于规定的最低电源电压减去电流在负载电

阻和传输导线电阻上的压降。 2. I≤Imin 变送器的正常工作电流I必须小于或等于变送器的输出电流。 3. P<Imin(Emin-IminRLmax) 变送器的最小消耗功率P不能超过上式,通常<90mW。 式中:Emin=最低电源电压,对多数仪表而言Emin=24(1-5%)=,5%为24V电源允许的负向变化量; Imax=20mA; Imin=4mA; RLmax=250Ω+传输导线电阻。 如果变送器在设计上满足了上述的三个条件,就可实现两线制传输。所谓两线制即电源、负载串联在一起,有一公共点,而现场变送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信号联络及供电仅用两根电线,这两根电线既是电源线又是信号线。两线制变送器由于信号起点电流为4mA DC,为变送器提供了静态工作电流,同时仪表电气零点为4mA DC,不与机械零点重合,这种“活零点”有利于识别断电和断线等故障。而且两线制还便于使用安全栅,利于安全防爆。 图一两线制变送器接线示意图 两线制变送器如图一所示,其供电为24V DC,输出信号为4-20mA DC,负载电阻为250Ω,24V电源的负线电位最低,它就是信号公共线,对于智能变送器还可在4-20mA DC信号上加载HART协议的FSK键控信号。

ATX电源线颜色定义

A T X电源线颜色定义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ATX电源线颜色定义: 黄色:+12V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12V一直以来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及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和串口设备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蓝色:-12V-12V的电压是为串口提供逻辑判断电平,需要电流不大,一般在1A以下,即使电压偏差过大,也不会造成故障,因为逻辑电平的0电平从-3V到-15V,有很宽的范围。 红色:+5V+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电脑中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白色:-5V目前市售电源中很少有带白色导线的,白色-5V也是为逻辑电路提供判断电平的,需要电流很小,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基本是可有可无。 橙色:+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 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内存和+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ATX电源通过PIN9向主板提供+ 5V720MA的电源,这个电源为WOL(Wake-upOnLan)和开机电路,USB接口等电路提供电源。如果你不使用网络唤醒等功能时,请将此类功能关闭,跳线去除,可以避免这些设备从+5VSB供电端分取电流。这路输出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电脑待机是的功耗,与我们的电费直接挂钩。

差分信号走线原则

设计规则1 我们处理差分信号的第一个规则是:走线必须等长。有人激烈地反对这条规则。通常他们的争论的基础包括了信号时序。他们详尽地指出许多差分电路可以容忍差分信号两个部分相当的时序偏差而仍然能够可靠地进行翻转。根据使用的不同的逻辑门系列,可以容忍500 mil 的走线长度偏差。并且这些人们能够将这些情况用器件规范和信号时序图非常详尽地描绘出来。问题是,他们没有抓住要点!差分走线必须等长的原因与信号时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与之相关的仅仅是假定差分信号是大小相等且极性相反的以及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将会发生什么。将会发生的是:不受控的地电流开始流动,最好情况是良性的,最坏情况将导致严重的共模EMI问题。 因此,如果你依赖这样的假定,即:差分信号是大小相等且极性相反,并且因此没有通过地的电流,那么这个假定的一个必要推论就是差分信号对的长度必须相等。差分信号与环路面积:如果我们的差分电路处理的信号有着较慢的上升时间,高速设计规则不是问题。但是,假设我们正在处理的信号有着有较快的上升时间,什么样的额外的问题开始在差分线上发生呢?考虑一个设计,一对差分线从驱动器到接收器,跨越一个平面。同时假设走线长度完全相等,信号严格大小相等且极性相反。因此,没有通过地的返回电流。但是,尽管如此,平面层上存在一个感应电流! 任何高速信号都能够(并且一定会)在相邻电路(或者平面)产生一个耦合信号。这种机制与串扰的机制完全相同。这是由电磁耦合,互感耦合与互容耦合的综合效果,引起的。因此,如同单端信号的返回电流倾向于在直接位于走线下方的平面上传播,差分线也会在其下方的平面上产生一个感应电流。 但这不是返回电流。所有的返回电流已经抵消了。因此,这纯粹是平面上的耦合噪声。问题是,如果电流必须在一个环路中流动,剩下来的电流到哪里去了呢?记住,我们有两根走线,其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其中一根走线在平面一个方向上耦合了一个信号,另一根在平面另一个方向上耦合了一个信号。平面上这两个耦合电流大小相等(假设其它方面设计得很好)。因此电流完全在差分走线下方的一个环路中流动(图3)。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涡流。耦合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环路由(a)差分线自身和(b)走线在每个端点之间的间隔来定义。 设计规则2 现在EMI 与环路面积已是广为人知了3。因此如果我们想控制EMI,就需要将环路面积最小化。并且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引出了我们的第二条设计规则:将差分线彼此靠近布线。有人反对这条规则,事实上这条规则在上升时间较慢并且EMI 不是问题时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在高速环境中,差分线彼此靠得越近布线,走线下方所感应的电流的环路就越小,

电源排线颜色详解

电源排线颜色详解 颜色多样的电源输出导线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 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一直以来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及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和串口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如果+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蓝色:-12V -12V的电压是为串口提供逻辑判断电平,需要电流较小,一般在1安培以下,即使电压偏差较大,也不会造成故障,因为逻辑电平的0电平为-3到-15V,有很宽的范围。 红色:+5V +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计算机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

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Intel ATX12V2、2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白色:-5V 目前市售电源中很少有带白色导线的,-5V也是为逻辑电路提供判断电平的,需要的电流很小,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出现故障机率很小。 橙色:+3、3V 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 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3、3V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2、5V DDR内存和 +1、8V DDR2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 ATX电源通过PIN9向主板提供+5V720MA的电源,这个电源为WOL(Wake-up On Lan)和开机电路,USB接口等电路提供电源。如果你不使用网络唤醒等功能时,请将此类功能关闭,跳线去除,可以避免这些设备从+5VSB供电端分取电流。这路输出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电脑待机是的功耗,与我们的电费直接挂钩。 绿色:P-ON(电源开关端)

高速PCB布线差分对走线

高速PCB布线差分对走线 为了避免不理想返回路径的影响,可以采用差分对走线。为了获得较好的信号完整性,可以选用差分对来对高速信号进行走线,如图1所示,LVDS电平的传输就采用差分传输线的方式。 图1 差分对走线实例 差分信号传输有很多优点,如: ·输出驱动总的dI/dr会大幅降低,从而减小了轨道塌陷和潜在的电磁干扰; ·与单端放大器相比,接收器中的差分放大器有更高的增益; ·差分信号在一对紧耦合差分对中传输时,在返回路径中对付串扰和突变的鲁棒性更好; ·因为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返回路径,所以差分新信号通过接插件或封装时,不易受 到开关噪声的干扰; 但是差分信号也有其缺点:首先是会产生潜在的EMI,如果不对差分信号进行恰当的平衡或滤波,或者存在任何共模信号,就可能会产生EMI问题;其次是和单端信号相比,传输差分信号需要双倍的信号线。 如图2所示为差分对走线在PCB上的横截面。D为两个差分对之间的距离;s为差分对两根信号线间的距离;W为差分对走线的宽度;Ff为介质厚度。

使用差分对走线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保持差分对的两信号走线之间的距离S在整个走线上为常数; ·确保D>25,以最小化两个差分对信号之间的串扰; ·使差分对的两信号走线之间的距离S满足:S=3H,以便使元件的反射阻抗最小化; ·将两差分信号线的长度保持相等,以消除信号的相位差; ·避免在差分对上使用多个过孔,过孔会产生阻抗不匹配和电感。 图2 PCB上的差分对走线 以前,只有不到50%的电路板采用可控阻抗互连线,而现在这一比例已超过90%。如今有不到50%的电路板使用了差分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对差分对原理和设计规则的了解加深,将会有超过90%的电路板使用它 欢迎转载,信息来源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3459952.html,)

电脑电源线颜色的意义

电脑电源线颜色的意义 电源是PC机的心脏,为的稳定工作源源不断提供能量。定位于不同市场的电源,其输出导线的数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花花绿绿的这9种颜色:黄、红、橙、紫、蓝、白、灰、绿、黑(目前主流电源都省去了白线),那么,这些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它们与电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呢?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为PC机中的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并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及作为串口设备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出现故障直接会影响PCI-E 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红色:+5V +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电脑中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Intel ATX12V2.2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橙色:+3.3V 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3.3V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效应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2.5V DDR内存和+1.8V DDR2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 ATX电源通过PIN9向主板提供+5V720mA的电源,这个电源为WOL(Wake-up On Lan)和开机电路,USB接口等电路提供电源。如果你不使用网络唤醒等功能时,请将此类功能关闭,跳线去除,可以避免这些设备从+5VSB供电端分取电流。这路输出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电脑待机的功耗,与我们的电费直接挂钩。 蓝色:-12V -12V的电压为串口提供逻辑判断电平,需要电流不大,一般在1A以下,即使电压偏差过大,也不会造成故障,因为逻辑电平的0电平从-3V到-15V,有很宽的范围。 白色:-5V 目前市售电源中很少有带白色导线的,白色-5V也是为逻辑电路提供判断电平的,需要电流很小,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基本是可有可无。 绿色:P-ON(电源开关端) 通过电平来控制电源的开启。当该端口的信号电平大于1.8V时,主电源为关;如果信号电平为低于1.8V时,主电源为开。使用万用表测试该脚的输出信号电平,一般为4V左右。因为该脚输出的电压为信号电平。这里介绍一个初步判断电源好坏的土办法:使用金属丝短接绿色端口和任意一条黑色端口,如果电源无反应,表示该电源损坏。现在的电源很多加入了保护电路,短接电源后判断没有额外负载,会自动关闭。因此大家需要仔细观察电源一瞬间的启动。

二线制、三线制和四线制区别

浅谈二线制、三线制和四线制 我们讨论的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是指各种输出为模拟直流电流信号的变送器,其工作原理和结构上的区别,而并非只指变送器的接线形式。否则热电偶配毫伏计测量温度可称为是两线制的鼻祖了! 几线制的称谓,是在两线制变送器诞生后才有的。这是电子放大器在仪表中广泛应用的结果,放大的本质就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这就离不开供电。因此最先出现的是四线制的变送器;即两根线负责电源的供应,另外两根线负责输出被转换放大的信号(如电压、电流、等)。但目前,很多变送器采用二线制。 因为要实现两线制变送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V≤Emin-ImaxRLmax 变送器的输出端电压V等于规定的最低电源电压减去电流在负载电阻和传输导线电阻上的压降。 2. I≤Imin 变送器的正常工作电流I必须小于或等于变送器的输出电流。 3. P<Imin(Emin-IminRLmax) 变送器的最小消耗功率P不能超过上式,通常<90mW。 式中:Emin=最低电源电压,对多数仪表而言Emin=24(1-5%)=22.8V,5%为24V 电源允许的负向变化量; Imax=20mA; Imin=4mA; RLmax=250Ω+传输导线电阻。 如果变送器在设计上满足了上述的三个条件,就可实现两线制传输。所谓两线制

即电源、负载串联在一起,有一公共点,而现场变送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信号联络及供电仅用两根电线,这两根电线既是电源线又是信号线。两线制变送器由于信号起点电流为4mA.DC,为变送器提供了静态工作电流,同时仪表电气零点为 4mA.DC,不与机械零点重合,这种“活零点”有利于识别断电和断线等故障。而且两线制还便于使用安全栅,利于安全防爆。 两线制变送器如图一所示,其供电为24V.DC,输出信号为4-20mA.DC,负载电阻为250Ω,24V电源的负线电位最低,它就是信号公共线,对于智能变送器还可在4-20mA.DC信号上加载HART协议的FSK键控信号。 图一两线制变送器接线示意图 由于4-20mA.DC(1-5V.DC)信号制的普及和应用,在控制系统应用中为了便于连接,就要求信号制的统一,为此要求一些非电动单元组合的仪表,如在线分析、机械量、电量等仪表,能采用输出为4-20mA.DC信号制,但是由于其转换电路复

电源线的各种颜色代表

电源线的各种颜色代表 对于台式电脑,PC电源是主机的心脏,为电脑的稳定工作源源不断提供能量。定位于不同市场区间的电源,其输出导线的数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花花绿绿的这9种颜色:黄、红、橙、紫、蓝、白、灰、绿、黑(目前主流电源都省去了白线),那么,这些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它们与电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呢? 橙色:+3.3V 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3.3V 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2.5V DDR内存和+1.8V DDR2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 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为PC中的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并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及作为串口设备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 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需要注意的是:+12v的电源线有一些变体。例如黄黑线、黄白线等都是+12v。由于某些电源有多组+12V输出,为了加以区别而采用变体。 红色:+5V +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电脑中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Intel ATX 12V 2.2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 ATX电源通过PIN9向主板提供+5V 720MA的电源,这个电源为WOL(Wake-up On Lan)和开机电路,USB接口等电路提供电源。如果你不使用网络唤醒等功能时,请将此类功能关闭,跳线去除,可以避免这些设备从+5VSB供电端分取电流。这路输出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电脑待机是的功耗,与我们的电费直接挂钩。 蓝色:-12V

USB接口的结构,哪个是电源线,哪个是信号线,共几线

功能介绍:USB插头黑色线为地线(Ground),红色线为电源正极(+5Volt或VCC),白色线为数据负线(USB Port-或Data-)绿色线为数据正线(USB Port+或Data)。 USB 4 根线的接法是什么? 在USB 线的接头上,通常都印有一个“三叉Y”的L O G O,这是USB线的特有标志。分辩四根线的方法如下:拿着USB接头,三叉Y的LOGO向上(也即是向着天),你的双眼能看到接头里面的四根金属触片,自左向右方向数, 1 脚为VCC(也即是接5V电源的正极)。 2 脚为DATA- 3 脚为DATA+ 4 脚为GND(即是接地脚). 大电流USB延长线轻松动手自己做

原来使用的笔记本的结构比较特殊,虽然只有两个USB接口,但是两个接口提供的电流并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居然可以提供1.5A的电流,相对于正常的USB口来说,已经是超常了。最近因为更换了笔记本,现在的笔记本虽然有三个USB口,但是都是标准的配置,只能提供500mA的电流,然而笔者使用的设备里,有很多需要的电流远远大过这个数目,比如USB移动硬盘、USB光驱等;还有很多都出于临界值,比如USB供电扫描仪、USB无线网卡、USB红外线口等等......需要用到1000MA电流的外置笔记本光驱,所以使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 开始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USB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是由Compaq、DEC、IBM、Intel、Microsoft、NEC和Northern Telecom七大公司共同推出的新一代接口标准,也是一种连接外设的机外总线。 其实,制作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两个USB口的电源部分并联起来,这样就可以为外设提供更多的电能,从而促使外设的正常工作。同时为了不浪费另外一个USB接口,所以笔者在制作中,还为另一个接口保留了数据通道,可以用来连接一些耗电小的设备,比如鼠标、U盘等(千万不要再接大耗电的设备)

SATA高速差分信号设计规则

PCB设计挑战和建议作为PC、服务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中重要的硬盘驱动器接口,串行ATA(SATA)发展迅猛并日益盛行。随着基于磁盘的存储在所有电子市场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设计工程师需要知道采用第一代SATA(1.5Gbps)和第二代SATA(3.0Gbps)协议的产品设计中的独特挑战。此外,系统设计工程师还需要了解新的SATA特性,以使其用途更广,功能更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代替并行ATA。充分利用这些新特性并克服设计中存在的障碍,对成功推出采用SATA接口的产品非常关键。 日趋复杂的PCB布局布线设计对保证高速信号(如SATA)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由于第一代和第二代SATA的速度分别高达1.5Gbps和3.0Gbps,因此铜箔蚀刻线布局的微小改动都会对电路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SATA信号的上升时间约为100ps,如此快的上升时间,再加上有限的电信号传输速度,所以即使很短的走线也必须当成传输线来对待,因为这些走线上有很大部分的上升(或下降)电压。 高频效应处理不好,将会导致PCB无法工作或者工作起来时好时坏。为保证采用FR4 PCB板的SATA设计正常工作,必须遵守下面列出的FR4 PCB布局布线规则。这些规则可分为两大类:设计使用差分信号和避免阻抗不匹配。 高速差分信号设计规则包括: 1.SATA是高速差分信号,一个SATA连接包含一个发送信号对和一个接收 信号对,这些差分信号的走线长度差别应小于5mil。使差分对的走线长度保持一致非常重要,不匹配的走线长度会减小信令之间的差值,增加误码率,而且还会产生共模噪声,从而增加EMI辐射。差分信号线对应该 在电路板表层并排走线(微带线),如果差分信号线对必须在不同的层走 线,那么过孔两侧的走线长度必须保持一致。 2.差分信号线对的走线不能太靠近,建议走线间距是走线相对于参考平面高 度的6至10倍(最好是10倍)。 3.为减少EMI,差分对的走线间距不要超过150mil。 4.SATA差分对的差分阻抗必须为100欧姆。 5.为减少串扰,同一层其它信号与差分信号线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走线相对 于参考平面高度的10至15倍。 6.在千兆位传输速度的差分信号上不要使用测试点。 避免阻抗不匹配的设计规则包括:

3分钟让你了解电源线颜色标准和功能必看

3分钟让你了解电源线颜色标准和功能!必看! 2016-10-12? 我们常看到三芯插头线中看到三根电线的颜色各不相,那这三根线各线的功能是什么呢?美标线与国标线是不是相同呢 对于三根芯线 L极:是接火线。 常用芯线颜色:黑色或茶色(有的企业里叫啡色,棕色),美规日规常用这两种颜色,欧规用茶色(啡色,棕色) N极:接零线。 常用芯线颜色:白色,红色,浅蓝色。美规日规常用这三种颜色,欧规用浅蓝色 E极:接地线。 常用芯线颜色:绿色或绿间黄色(有的企业里叫黄间绿或者绿黄色,黄绿色),美规日规欧规都常用这两种颜色,很多企业里用的是绿间黄色。 我们在购买电源线、电缆时常常可以清析的看到电源线、电缆上印有RVVP、RVV等一些英文字母开头的一窜字母,很多人都弄为清他们的意思。其实他们分别表各电源线、电缆的型号和用途,下面我们(奥立强电源线)为大家说明一下几个常用的电线电缆的表示方法的用途。

各种线缆的功能 RVV:(227IEC52/53)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截面积:0.5-6.0 芯线数 1-24) 用途:电源线,信号线,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仪表及动力照明等。此规格线只要符合国标则价格相差不大,但市场上不乏有用杂质铜、线径不够、短米数、直放(芯线铜丝不绞或芯线不绞,这样抗拉能力大大减少,电阻增大)来充数的情况。衍生型号:RVVS :此型号芯线的绞距加密,一般用于广播系统。 RVVP: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电压300V/300V 2-24芯。主要质量指标:线径(包括芯线和编织丝,并不是越粗越好,用杂质铜的要达到电阻标准而做的很粗)、铜芯纯度、编织密度、绞距。用途:仪器、仪表、对讲、监控、控制安装。 RVS、RVB?适用于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仪器、仪表及动力照明连接用电源线,RVS也可用于广播线或代替RVV线。RVB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代替金银线。 RG: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接入网电缆用于同轴光纤混合网(HFC)中传输数据模拟信号,此为美国标准,近似等同于国标SYWV系列。主要质量指标:铜芯线径,绝缘厚度,编织材料(市场上多为铝镁丝编织,质量好应该用镀锡铜),编织密度。

高速信号走线规则

高速信号走线规则 随着信号上升沿时间的减小,信号频率的提高,电子产品的EMI问题,也来越受到电子工程师的关注。 高速PCB设计的成功,对EMI的贡献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60%的EMI问题可以通过高速PCB来控制解决。 规则一:高速信号走线屏蔽规则 在高速的PCB设计中,时钟等关键的高速信号线,走需要进行屏蔽处理,如果没有屏蔽或只屏蔽了部分,都是会造成EMI的泄漏。建议屏蔽线,每1000mil,打孔接地。如上图所示。 规则二:高速信号的走线闭环规则 由于PCB板的密度越来越高,很多PCB LAYOUT工程师在走线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种失误,如下图所示: 时钟信号等高速信号网络,在多层的PCB走线的时候产生了闭环的结果,这样的闭环结果将产生环形天线,增加EMI 的辐射强度。 规则三:高速信号的走线开环规则 规则二提到高速信号的闭环会造成EMI辐射,同样的开环同样会造成EMI辐射,如下图所示:

时钟信号等高速信号网络,在多层的PCB走线的时候产生了开环的结果,这样的开环结果将产生线形天线,增加EMI 的辐射强度。在设计中我们也要避免。 规则四:高速信号的特性阻抗连续规则 高速信号,在层与层之间切换的时候必须保证特性阻抗的连续,否则会增加EMI的辐射,如下图: 也就是:同层的布线的宽度必须连续,不同层的走线阻抗必须连续。 规则五:高速PCB设计的布线方向规则 相邻两层间的走线必须遵循垂直走线的原则,否则会造成线间的串扰,增加EMI辐射,如下图: 相邻的布线层遵循横平竖垂的布线方向,垂直的布线可以抑制线间的串扰。 规则六:高速PCB设计中的拓扑结构规则 在高速PCB设计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线路板特性阻抗的控制和多负载情况下的拓扑结构的设计。在高速的情况下,可以说拓扑结构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产品的成功还是失败。 如上图所示,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菊花链式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一般用于几Mhz的情况下为益。高速的拓扑结构我们建议使用后端的星形对称结构。

各地区电源线的颜色

1.1 电源线设计要求 1.1.1 电源线的颜色要求 能源产品内部电缆优先统一采用黑色,有特殊要求及接地线(包括光伏产品不允许将绿色和黄绿色线缆用于保护接地以外的其它任何用途,多芯线的芯线颜色除外的要求)除外,不同相线采用对应颜色的热缩套管套在线缆端部或者标签来做区分,热缩套管长度应该默认距离连接器尾端20mm.,热缩套管颜色参考下面规定: 1.1.1.1 中国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中国交流电源线的颜均必须符合图表2的要求(GB2681,GB5023,GB6995)。 图表1中国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1.1.1.1 欧洲、亚洲等地区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所有欧洲国家、独联体国家、亚洲国家(日本、韩国除外)、非洲国家、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除外)、大洋洲国家,交流电源线的颜色均必须符合图表3的要求(HD308S2&EN308)。 图表2欧洲、亚洲等地区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对于两相供电的情况,相线取Line1(A)和Line2(B)的颜色,其它颜色不变。 当客户要求的颜色与上表颜色不一致时,以客户要求的颜色为准。例如,个别中东国家可能要求参照北美的颜色标准。 1.1.1.2 北美及其它地区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洲国家、委内瑞拉、日本和韩国,无论在设备内部还是在设备外部,其交流电源线的颜色均必须符合图表4的要求。 图表3北美及其它地区交流电源线的颜色 对于两相供电的情况,相线取Line1(A)和Line2(B)的颜色,其它颜色不变。 当客户要求的颜色与上述表格颜色不一致时,以客户要求的颜色为准。 1.1.1.3 内部直流电源线的颜色 设备内部配电框到各业务框的电源线、配电框内部的电源线、其它在正常维护时可见部分的内部直流电源线,其颜色必须符合图表5的要求,蓄电池互联线采用黑色。 图表4内部直流电源线的颜色 备注:根据目前掌握的标准和客户需求,只有英国对内部直流电源线的颜色有要求。在现有情况下,其它国家内部直流电源线的颜色暂时参照中国的做法(便于统一清单)。如果客

转电脑的电源线不同颜色是什么作用

转电脑的电源线不同颜色是什么作用 Q:从朋友那里收来一个二手电源,但是标签已经被撕掉了。看到里面五颜 六色的连接线,请问如果是同一颜色的连接线,电压是不是也相同(包括不同的品牌、型号之间)?各种颜色的连接线都是做什么用处的呢? A:的确是这样的。按照Intel所定义的电源规范,所有电源厂商所使用的 线材颜色不外乎以下几种:红色(+5V)、黄色(+12V)、橙色(+3.3V)、绿色(PS-ON)、黑色(地线)、紫色(+5VSB)和灰色(Power Good),以及现在电源上比较少 见的蓝色(-12V)和白色(5V),它们的用途参见下表。 电源线颜色详解 说到电源线的颜色,电脑爱好者们都知道一些:比如绿线为开机线,黑线 为地线,把绿线和黑线短接,电源就会开始运转,尝试为设备供电,这也是判 断电源好坏的一个简单方法,还有黄色代表12V供电,红色代表5V供电等,但其它的颜色以及这些线更详细的工作原理您了解吗?详细了解这些有助于你更深 入的了解电脑以及分辨和维修电脑故障,下面做一些详细了解,尤其是对紫线, 绿线和灰线和开机原理做出深入解释。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 卡供电成分,+12V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一直以来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及为 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和串口设备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12V的电压输出不正 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 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 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 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SDRAM 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

Learn to walk first before you want to run…SDRAM 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 一个优秀的Layout,一块好的板子,并不是随便布线连同就可以实现电路要求的,凡事都得谨慎,此处别处摘要,讲述SDRAM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 如果你没有信号完整性的知识和对传输线的认识,恐怕你很难看懂,如果你看不懂,那么请按这样一个通用的基本法则做: (1)DDR和主控芯片尽量靠近 (2)高速约束中设置所有信号、时钟线等长(最多允许50mils的冗余),所有信号、时钟线长度不超过1000mils (3)尽量0过孔,元件层下面一定要有一个接地良好的地层,所有走线不能跨过地的分割槽,即从元件层透视地层看不到与信号线交叉的地层分割线。 这样的话200M的DDR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问题。其它的一些3W 20H法则就能做到尽量做到吧 3W原则: 这里3W是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保持3倍线宽。你说3H也可以。但是这里H指的是线宽度。不是介质厚度。是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如果线中心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

则可保持70%的线间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规则。针对EMI(电磁干扰:eg传导、辐射、谐波) 20H原则: 是指电源层相对地层内缩20H的距离,当然也是为抑制边缘辐射效应。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有效的提高了EMC。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边沿内;内缩100H则可以将98%的电场限制在内。针对EMC(电磁兼容) 五---五规则: 印制板层数选择规则,即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则PCB板须采用多层板,这是一般的规则,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采用双层板结构时,这种情况下,最好将印制板的一面做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 对于“五五规则”的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此处我严重不理解。。。时钟信号:以地平面为参考,给整个时钟回路的走线提供一个完整的地平面, 给回路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路径。由于是差分时钟信号,在走线前应预先设计好线宽线距,计算好差分阻抗,再按照这种约束来进行布线。所有的DDR差分时钟信号都必须在关键平面上走线,尽量避免层到层的转换。线宽和差分间距需要参考DDR控制器的实施细则,信号线的单线阻抗应控制在50~60 Ω,差分阻抗控制在100~120 Ω。时钟信号到其他信号应保持在20 mil*以上的距离来防止对其他信号的干扰。蛇形走线的间距不应小于20 mil。串联终端电阻RS值在15~33Ω,可选的并联终端电阻RT值在25~68 Ω,具体设定的阻值还是应该依据信号完整性仿真的结果。 数据信号组:以地平面为参考,给信号回路提供完整的地平面。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线宽要求参考实施细则。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隔离20 mil。长度匹配按字节通道为单位进行设置,每字节通道内数据信号DQ、数据选通DQS和数据屏蔽信号DM长度差应控制在±25 mil内(非常重要),不同字节通道的信号长度差应控制在1 000 mil 内。与相匹配的DM和DQS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0~33 Ω,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Ω。如果使用电阻排的方式匹配,则数据电阻排内不应有其他DDR信号。 地址和命令信号组:保持完整的地和电源平面。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信号线宽参考具体设计实施细则。信号组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保持在20 mil

电源线颜色详解

电脑电源线颜色详解 说到电源线的颜色,电脑爱好者们都知道一些:比如绿线为开机线,黑线为地线,把绿线和黑线短接,电源就会开始运转,尝试为设备供电,这也是判断电源好坏的一个简单方法,还有黄色代表12V供电,红色代表5V供电等,但其它的颜色以及这些线更详细的工作原理您了解吗?详细了解这些有助于你更深入的了解电脑以及分辨和维修电脑故障,下面做一些详细了解,尤其是对紫线,绿线和灰线和开机原理做出深入解释。 黄色:+12V 黄色的线路在电源中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种,随着加入了CPU和PCI-E显卡供电成分,+12V的作用在电源里举足轻重。 +12V一直以来硬盘、光驱、软驱的主轴电机和寻道电机提供电源,及为ISA插槽提供工作电压和串口设备等电路逻辑信号电平。+12V的电压输出不正常时,常会造成硬盘、光驱、软驱的读盘性能不稳定。当电压偏低时,表现为光驱挑盘严重,硬盘的逻辑坏道增加,经常出现坏道,系统容易死机,无法正常使用。偏高时,光驱的转速过高,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较易出现炸盘现象,硬盘表现为失速,飞转。目前,如果+12V 供电短缺直接会影响PCI-E显卡性能,并且影响到CPU,直接造成死机。 蓝色:-12V

-12V的电压是为串口提供逻辑判断电平,需要电流不大,一般在 1A以下,即使电压偏差过大,也不会造成故障,因为逻辑电平的0电平从-3V到-15V,有很宽的范围。 红色:+5V +5V导线数量与黄色导线相当,+5V电源是提供给CPU和PCI、AGP、ISA等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是电脑中主要的工作电源。目前,CPU都使用了+12V和+5V的混合供电,对于它的要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只是在最新的Intel ATX12V 2.2版本加强了+5V的供电能力,加强双核CPU的供电。它的电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 白色:-5V 目前市售电源中很少有带白色导线的,白色-5V也是为逻辑电路提供判断电平的,需要电流很小,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基本是可有可无。 橙色:+3.3V 这是ATX电源专门设置的,为内存提供电源。最新的24pin主接口电源中,着重加强了+3.3V供电。该电压要求严格,输出稳定,纹波系数要小,输出电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档次的主板为了安全都采用大功率场管控制内存的电源供应,不过也会因为内存插反而把这个管子烧毁。使用+2.5V DDR内存和+1.8V DDR2内存的平台,主板上都安装了电压变换电路。 紫色:+5VSB(+5V待机电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