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绿心的保护、规划和建设是进行城市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对城市绿心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心规划建设相关案例,挖掘绿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城市绿心;概念;发展历史;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urban resourc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urban green hear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studied the cases of green hear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hope of finding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Key Word: urban green heart; concept; development history

1城市绿心概念

“城市绿心”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用地类型包括公园、林地、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地、湿地和其他类型用地等。它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1】

从国内外绿心的实际案例来看,绿心可归纳为两种主要空间模式:一种是城市群体围绕“绿心”发展的模式,以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为代表,这种绿心主要存在于市际交汇处,尺度比较大,具有分隔城市、分散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外部良好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单个城市“绿心”为内核向外拓展的发展模式,以我国的乐山市为代表,这种绿心多位于城市结构的中心位置,尺度较小或处于中观层面,利用在城市闹市中存在的大型绿色空间吸引和集聚人流,加强城市功能的聚合度,同时根据绿心规模的大小形成独立的城市结构组成部分。【2】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城市绿地或公园,城市绿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绿心往往都是

城市或城市群重要的生态空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地区。其次,区别于城市中的公园等生态意义上的“斑块”,绿心需具备一定的空间规模,拥有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具备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以国内外的典型的案例分析来看,大多数绿心的面积在50-60平方公里,一些规模较大的绿心面积达到了100多平方公里甚至大于500平方公里。第三,绿心往往位于城市内部的几何中心位置或者位于多个城市之间,具备非常好的区位条件,因此绿心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到城市建设蚕食的地区,是利益矛盾最突出的地区。【3】

2城市绿心发展历史

“绿心”一词最早出现在1958年制定的《荷兰兰斯塔德发展纲要》中,该纲要明确提出“把兰斯塔德建设成为一个多中心的绿心大都市”。【4】其实,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学者的理论著作或者实践作品中便开始蕴含“城市绿心”的思想,纽约中央公园实际上就是城市的“绿心”,在城市大发展之前为市民留下了一块宝贵的绿洲;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指导下,英国在20世纪前半叶进行了一系列新城实验,城市功能组团被城市绿心进行分割;沙里宁针对当时城市过分集中、功能混乱等问题提出有机疏散理论,为组团式城市绿心提供了“多中心”的城市形态模式基础。但是,当时的城市绿心是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产物。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城市功能混乱、无序扩张、居住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为了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心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心”规划研究项目,包括乐山城市总体规划中应用的“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结构模式”、温州生态园绿心规划、绍兴镜湖绿心规划、湛江城市绿心规划、台州城市绿心规划等。

同时,许多学者对城市绿心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城市绿心应由被动解决城市问题转为积极主动利用城市绿心带动城市发展。如有学者提出“绿色综合体”概念,认为城市绿色空间应从被动消极控制到强调以生态理念的综合性多元发展转变,倡导在维护绿色绿色空间生态职能的基础上的综合开发【5】;赵杨等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出发阐述城市绿心在位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的同时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的作用。【6】

3相关案例分析

(一)乐山城市绿心规划建设

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处青衣江、大渡江、岷江三大河汇流处,中心城区距省会成都约120KM,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乐山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1987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制《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保留城西画眉山约8.7KM2的茂密林地作为城区“绿心”,城市布局呈“绿心”环状结构,充分突出“依山傍水、山水交融”的城市特色。1994年和2003年两次进行总归修编时,均保留了“绿心”环状的城市布局模式,2003年总规将城市结构归结为“众星拱月”,“月”就是城市“绿心”,城区主要沿“绿心”呈环状布置,通过开辟楔型绿带,使绿心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绿心”的核心地位,完善了“绿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渗透与交融。

根据“绿心”现状分析以及社会需求之考量,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工作试图立足现实,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将“绿心”规划作如下定位:

生态绿心

有效培育“绿心”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强调先保护后开发,禁止破坏性的、急功近利的开发。加强科学规划、决策和管理,以优化“绿心”生态环境,维护“绿心”生态平衡,促进其生态系统各要素可持续协调发展。另外,“绿心”生态系统应具有多样性生态分区,强调其生态系统本身应具有多样性。

文化绿心

乐山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文物古迹传承至今,“绿心”内也有汉代崖墓遗址。在“绿心”规划中,从景点设置到道路名称的确定,从业态的引入到建筑风格的控制,从空间形态的拓展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无一不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努力方向。

效益绿心

“绿心”发展应追求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因此“绿心”应通过自身的良性、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在经济上能够自求平衡,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二)余姚城市绿心规划建设

余姚市位于地处宁绍平原中心,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绍兴市,东接宁波湾,具有典型的江南水城市特点,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文献名邦”和“东南最名邑”

之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生态绿心是余姚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核心景观区,位于余姚市中部偏西,面积约为12.46平方公里,基地西侧为城西工业园、北接姚北片,东侧为阳明科技园、塑料城,南侧与兰江街道为萧甬铁路所隔,城市绿心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三轴、三心、五片”中的“三心”之一,将成为余姚主城区各功能组团的联系中心。规划中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念,规划一处生态漫城和文化绿心,把城市绿心打造成余姚市中心的绿色家园和文化高地。根据地块内部的空间结构和规划的道路系统等情况,在规划的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心、两核、三圈、四廊、八大功能区块”的整体格局,每个区块尽量利用现状地形和规划水体,以散点式布局组织整体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整体山水空间意象的建设格局。规划确定了如下几个规划策略:

1)打造引领新产业和新生活的绿色核心

在功能与项目的策划方面注意分配合理,协调产业有序发展,职住平衡,集约各类环境用地。

2)创造生态生活与文化互动的新型城市空间

在结构与布局形态方面突出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发展;璞玉镶金,轴线拓展协同建设;中央共享,众星拱月圈层发展。

3)应对低碳时代对交通方式的结构性改变

以绿色交通为主,外联内引,提升滨河走廊的可达性和山环水绕的绿道风景。

4)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绿色人文理念

文化项目策划注重:山水相融,体现绿色生态;古今交汇,穿越时代变迁;艺术进驻,感知缤纷生活。

4 绿心建设既有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绿心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以人为本,注重与地方文化传统的结合

温州对其绿心周围有历史价值的地上物进行保留,有选择的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以延续城市文脉;乐山的绿心城市结构则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武汉绿心通过充分传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开发成集琴台知音文化、山水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区;湛江绿心依据“朱雀芳洲”的理念,强调了地域与传统衔接。

(二)地方特色规划的体现

兰斯塔德地区的规划就是充分利用城市间的大片绿地,皇家山公园将枫树等的植物资源和皇家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温州利用原有的山体和湿地,绍兴利用天然形成的镜湖,乐山利用原生的森林,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因此建设城市绿心,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基础,不能盲目上马,浪费资源。

(三)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兰斯塔德地区对绿心区不同类型的绿地采取不同政策进行改造,在城市附近形成具有适度空间的农田、林区和游乐区,不仅让农民从中获益,也可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机会;纽约公园不仅有湖泊、草地等,还有运动设施和舞台;蒙特利尔在皇家山公园中也设置了游乐项目;温州生态园以八大生态主题对生态园进行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绍兴、乐山、武汉、湛江等地也对绿心进行合理开发,通过对建立游乐设施吸引游人。

(四)开发资金问题的解决

国外的绿心开发资金主要以政府的福利性投资和非盈利性机构及个人捐助为主;国内的温州、绍兴因其民间资本的强大,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好合理利用,让其参与公共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以提高绿心的共享性和活力;但乐山市由于其经费匮乏影响了城市绿心的建设。因此就我国当前的城市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投资兴建,融资渠道单一的事实,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教训。

5 研究结论

城市绿心优点很多,但因面积大,形状不规则,又居于城市中心,也面临着多种问题。

(一)交通问题

由于绿心的阻隔,城市各功能区间的可达性相对较差。在许多要求城市道路穿越绿心的意见下,政府应该慎重决策。根据绿心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完善绿心内部交通结构及其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是,应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又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无关交通量,形成完善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交通系统,做好入口及停车场规划,同时道路穿越绿心的线路和方式应尽量不造成对绿心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农民问题

城市中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民是绿心的主人,绿心是农民的家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农民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的规划控制,居住在绿心里的农

民有“世外桃源”之感,有的还过着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因此可利用绿心进行规划建设的发展契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和就业,其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村民生产经营方式

绿心内耕地调整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后,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应由单门独户开展种、养殖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多户甚至集群合作从事于旅游休闲活动相关的园林生产和服务业为主。

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随着绿心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区内村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大大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才容易落到实处,这些无疑都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绿心。

3.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前提,农民通过出租土地(林地)取得基本收入,减少了生产性支出,剩余劳动力还可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各种园林生产和服务工作来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度集中建设村民居住区,改善居住区被基础设施。居民点的选址、布局、建筑单体方案应精心规划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景观效果,使绿心中村庄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增色添彩;在兴建新的居民点时,还要注意结合能源技术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推广利用经验,适度引入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能源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与开发协调问题

城市绿心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会给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无限商机,因此对城市绿心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城市绿心是城市宝贵的公共资源,绿心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是为了城市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因此,绿心的发展建设应立足于全市的公共利益,在严格保护的同时,突出绿心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正确认识绿心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挖掘绿心地区核心价值、促进绿心“价值化”,避免以开发区的模式对绿心进行大规模建设。同时通过相适应的产业,保持适当的经济平衡,可利用绿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入一些高端产业,如会展、园艺博览、体育休闲等项目,形成城市新的重要功能区。但是强调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的同时,应合理确定绿心地区的空间

形态与总体布局。通过对规划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从开发建设强度、项目类型控制等方面指导绿心的建设,确保绿心的绿色本质。

(四)管理问题

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是都是目前很多绿心正面临的问题,直接导致监管不力、违法建设严重等城市建设问题。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开发委员会,如乐山成立了城市绿心管委会、绍兴成立镜湖新区管委会、台州成立台州市绿心开发管委会,长株潭城市群成立了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协调包括长株潭在内的城市群建设问题。这种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给予管理机构明确的行政管理范围。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又能与绿心周边的城市组团进行统一协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对于项目的管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准入制度,在开发容量的限制下严厉禁止高密度、高容量的开发。根据绿心实际情况,确定准入项目类型、禁入项目类型、协商项目类型等,确保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真正实现绿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0):165-168.

[2]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若干特性探讨[J].中国园林,2010,10:1-5.

[3]张清华.城市绿心地区保护与利用模式初探——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规划为例[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6-45.

[4]魏后凯.荷兰国土规划与规划政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54-60.

[5]周轶难,刘慧军,陈哲.绿色综合体的规划实践——余姚市生态绿心概念性城市设计札记

[C].2012中国城市规年会论文集,2012.

[6]赵杨,贺坤,岳良冰.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余姚城市绿心概念设计[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310-313.

[7罗文智,李家军,李海清.城市“绿心”规划研究——以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7,6(25):132-135.

[8]欧阳林,罗文智,李琳.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6,6(13):42-45.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些旧城区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结构上 都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了促进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提出了城 市的更新项目,对城市中的旧城区进行拆迁和整改等措施,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 城市的整体建设进行有效的促进,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一致性。本文对当前我国 城市更新项目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现状;对策 近些年以来,欧美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非常多,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城市 更新,其指的是将城市中一些已经不在适用的设施等进行改造,从而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这种改造对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也已经开展了对应的发展政策,但由于 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当前我国城市 更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改进意见。 1 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来说,还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导致很 多的城市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无法可依,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来说造成了较大 的阻碍。各地政府机构为了能够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正常运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存 在的问题,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运行机制,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以及 制度的制定能力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的城市更新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发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2 重眼前,轻长远 对于城市的更新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保证城 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但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其在进行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年,目 光过于短浅,导致其在制定更新政策时仅仅关注其对当地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而 一些开发商尽管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利益关系对其往往是听之任之。此外, 还有一些开发商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往往会对更新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的修改,导 致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这 些都是只重视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不关注的现象,这对我国的城市发展 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3 轻视公众参与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而城市的公民则是在 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性因素,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更新项目的制定时,往往会对公 民的参与不重视,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受到影响,政府部门不了解公民的需求,在更 新改造完成之后,往往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一种非常大的限制。 1.4 全面改造项目开展不顺利 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国迟迟没有推出细致 的城市更新准则,导致很多的城市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缺乏对应的政策支持,而一些旧的改造 项目由于缺乏对应的解决措施,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而新的项目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然 后是进度缓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没有对应的措施解决,导致其该拆和迁移受到了影响,很多的市民不愿意配合政府部门的行动,造成城市更新项目的进度较为缓慢,而在这一过程 中又会有新的违规建筑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最后则是由于城市更新改 造项目和当地的整体改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容积率无法满足开发商和上级部门 的共同期望值,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以上级部门为准,导致开发商缺乏对这些更新项目的开 发热情。 2 城市更新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其是困扰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 的更新改造进度,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解决,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 改革措施,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绿色贸易壁垒文献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引言 (2) 二、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3)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3)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 3、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 (4) 4、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4)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5) 2、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 (5)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6) 六、结语 (7) 参考文献 (7)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具有表面上的合理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这引起了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形式、特点入手,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本文将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评论。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经济措施 Abstract:Green barriers on the surface as a reasonable and hidden features, to become effective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is one means of trade protection. This has led to the concern of many scholars in China, they ar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form, features start on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was studied to analyze the green range of trade barriers on China's export market,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exports trade growth,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And green for China's export trade is facing increasing trade barriers,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put forward China's foreign trade measures to address global green trade barriers. This will be the point of view of many scholars of the sort, and make some comments. Key Words:Green trade barrier;Export Economy;Measures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绿色产品显示出了旺盛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是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绿色壁垒是20 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初衷在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安全。但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家间的贸易竞争也更加激烈,而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受到了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保护国内产品和市场的绿色壁垒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成为一种新型的非税壁垒形式。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合法”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为了保护国内环境和市场,发展我国相关产业,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寻找跨越绿色壁垒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将众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解刨,结合所要设计公园的要求、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六、5.1生态性原则 公园设计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完善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营建,坚持生态性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5.2 整体性原则 公园设时,公园中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绿色壁垒英文文献及翻译

Appendix: Green Barrier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Green barriers are one kind of non-tariff barrier (NTB).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reen barriers evolved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are compatible with tru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best way to surmount green barrier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s to implement circular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clean production techniques. Key Words:Green barrie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y environment, circular economy, life-cycle analysis. 1. Introduction Since the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reform of China, its foreign trade volume has risen continuously from US$20.6 billion in 1978 to US$1,422 billion in 2005. The sum of exports plus imports as a fraction of GDP is 65.8%, the share of exports is 36.2%, the share of imports is 29.6% in 2006 in China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06). Exports mainly concentrate on labor intensive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labor intensive products accounting for 40% of total manufacturing exports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cluding rubber and metal products accounting for 20%. This export pattern depletes resources and causes high emissions and high pollutio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Gu, 2005). In addition,besid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export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s facing increasing technical barriers such as noise, pollution, safety standards, energy saving, and recycling requirements. Every year,about US$8 billion of export products are affected by foreign green labeling and trademarks and US$24 billion of products are indirectly influenced since packing methods do not satisf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城市有机再生—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 城市有机再生—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一、前言 本文从城市再生角度(以精明增长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设计。“城市蔓延”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由此造成的无节制的土地消耗、沉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生态危机、就业与居住的分离等问题,也是当前最感棘手的问题[1]。而同时,历史文化街区是记载城市某一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城市风貌特色,是属于城市的稀缺资源,在当今城市全球化浪潮中,城市文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城市历史文化将是城市文化中最可贵的资源,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将是城市未来竞争的重要资本。因此,在城市有机再生的角度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精明增长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关注“精明增长”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运用和结合。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有关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来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这使得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对象已经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印迹。在第5条中特别提出:“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许多事实表明,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地使用文物建筑是维护它们并传之永久的最好方法之一,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赋予文物建筑以新的活力。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内罗毕通过了《关于保护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及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在《建议》中提出“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因此,要保持已有的合适的功能”。《建议》还强调了要把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与其中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满足居民的社会文化

122.我国存量空间城市更新的多维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存量空间城市更新的多维评价研究综述 高澍,马航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复兴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良性发展的复杂体系和周期性活动,是我国“新常态”下正在进行的城市再开发活动,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规划领域中的应用给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从可持续的评价理论入手,进而结合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综合评价等多维度视角对其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归纳,并提出将来的研究方向与预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存量空间,城市更新,多维评价,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方利益不断博弈的过程。城市更新具有反馈调整的长远规划机制,过去的30年,我国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日益明显。至 2012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已达 35633平方公里,比 1990 年增加了 22485 平方公里,年均增速达到4.64% ,高于城镇化 1.48%,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已经接近突破“天花板”,城市更新毋庸置疑将成为我国今后城镇建设的热点与重点,对土地进行存量优化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的城市更新实践中,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导致评价反馈调整机制的缺失。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在存量规划中,必须克服由增量转向存量后所面临的问题(邹兵,2013)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意识到城市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城市更新作为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首要途径,已由早期单一的物质环境改变发展成为实现城市各项经济、社会、环境复兴的多目标复杂体系(严若谷等,2011),这就意味着城市更新的评价维度由原来评价空间的单一维度,向不同倾向乃至多价值维度转变。近年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城市更新评价可发现国内学术界城市更新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数目达364篇,同时有关研究文献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图1)。 图1 城市更新评价的相关文献统计

城乡规划学文献综述

农业观光产业园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郊的土地利用模式与人们的消费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全国性大规模建设的浪潮下,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总结与梳理了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与思想,对农业观光产业园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观光;规划设计;生态景观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旅游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最早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的理论,到了20世纪60 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进一步拉近了城市与农业间的关系。同时期已出现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职能的观光农园。国外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城市型农业开始初露头角,当时的农业观光园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面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具备了休闲旅游的经济消费实力。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到后来又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虽然在我国农业观光园种类多,发展快,但由于开发期较短,致使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分析 在城郊结合地带开发农业观光园,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等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良好品质的绿色食品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积累,使生态保护的投入有资金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发展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呼和浩特的农业观光园起步不久,处于发展上升期阶段,行业竞争并不激烈,潜在消费人群数量可观。(2). 近郊草原地貌与观光农业优势互补,新城独具风格的景观。(3).呼和浩特大青山一代集中了动物园、高尔夫度假村、滑雪场等休闲场所,可与农业观光园形成良好的互动。 但呼和浩特地处生态较脆弱区域,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品种与规模都有限,因此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一定要抓准定位,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客服薄弱环节,突出特色。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产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利用自然生态与艺术加工共同构建而生成的典型的形象产业(杨艳蓉,2004)。从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题公园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不论从全国范围的宏观管理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主题公园开发与建设角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以“主题公园”为篇名进行搜索,共得到文章153篇。这些文章涉及城市规划与研究、地理、园林、商业经济、旅游等诸多种类,但其中只有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年份与文献分布如表一: 表一显示了搜索到的153篇文章的年份分布。可以看出,对主题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以后。综述发现,此前只有少数学者就主题公园的布局与效益进行了研究。此后的几年间,学者们对主题公园的研究日趋多样化,并逐步深入起来,研究对象扩展到主题公园的影响因素、布局选址、建设开发、发展趋势等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主题公园纷纷上马又纷纷落马的现实,该方面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学者们给予了主题公园个案的研究以极大关注,此外,研究逐步深入,广度逐步拓展——剖析主题公园现状、存在问题及误区类的文章数量较多,(李兆华,2006;芦宝英,2005;曾实文,2005;文立玲,2002)。规划设计及营销方面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并逐步关注主题公园与其它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应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更是反映了上述趋势和特征。 下面拟对文献研究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一主题公园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主题公园与区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游客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同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保继刚,1997)。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绿色壁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基于绿色壁垒在当前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壁垒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苗建军提出了广义绿色壁垒的概念。梁咏(2003) 定义了狭义的绿色贸易壁垒,他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它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利用环保差别优势,通过蓄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限制进口,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曾凡银和郭羽诞(2004) 以总成本梯度模型来解释发达国家绿色壁垒设置的原因。焦志云(2004) 则从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认为绿色壁垒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在绿色壁垒性质论述方面,俞海山(1997) 从绿色壁垒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结果的歧视性五个方面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性质。张文兵从绿色壁垒兴起的特定背景分析出绿色壁垒的实质是贸易保护手段,它是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曾建平和盛敏认为绿色壁垒是生态伦理规则在贸易领域中具体应用,是一场涉及多重贸易主体、关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的问题,是新、旧伦理价值观(其中主要是环境伦理思想与功利主 义)激烈交锋和对阵的问题。在绿色壁垒的效应研究方面,夏英祝和祖书君从绿色壁垒的保障效应和绿色壁垒的扭曲效应两方面来研究,他们认为绿色壁垒虽然可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但它增加了贸易成本,引发了许多贸易争端和相互报复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的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扭曲的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卢授永和杨晓光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出发,论证了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1.2.2 国外研究状况 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更多被称为环境壁垒。国外对环境壁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c7449880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