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课程学习知识点

复合材料课程学习知识点
复合材料课程学习知识点

《复合材料》课程学习知识点

1、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内涵?复合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1、什么是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形、异性的材料复合形成的新型材料。

例如:

分类及特点见P4-P6

2、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的作用(浸润剂、偶联剂)。

? 1. 浸润剂的作用

玻璃纤维突出的弱点:较脆而且不耐磨,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在拉丝和纺织过程中,纤维就难免出现断裂现象,而且刚拉出的纤维容易受到空气中水蒸汽的侵蚀,使其强度下降。

浸润剂的作用:使多根单丝集中成股,增加原纱的耐磨性和提高拉伸强度;保护纤维免受大气和水分的侵蚀作用。

偶联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般都含有两部分性质不同的基团。一种官能团能很好与玻璃纤维表面结合;另一种官能团能很好与合成树脂结合(产生共聚)。通过表面处理剂把两种性能截然不同的物质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把表面处理剂叫“架桥剂”,也叫“偶联剂”。这种中间连接作用叫架桥作用或偶联作用。

3、玻璃纤维的拉丝方法。

坩埚法拉丝、池窑漏板法拉丝

坩埚法拉丝工艺

生产工艺由制球和拉丝两部分组成

整个拉丝过程中加球和拉丝温度控制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完成的

2) 池窑漏板法拉丝工艺

池窑拉丝是连续玻璃纤维生产的一种新的工艺方法。池窑拉丝是将玻璃配合料投入熔窑熔化后直接拉制成各种支数的连续玻璃纤维。

窑拉丝与坩埚拉丝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 省去制球工艺,简化工艺流程,效率高;

2. 池窑拉丝一窑可安装10块到上百块漏板,熔量大,生产能力高;

3. 易实现自动化;

4. 适于多孔大漏板生产玻璃钢适用的粗纤维;

5. 生产的废纱便于回炉。

4、玻纤的结构与组成?玻纤性能与块状玻璃性能差异原因?

结构详见:P26-P27

微晶结构假说

玻璃是由硅酸块或二氧化硅的“微晶子”组成,在“微晶子”之间由硅酸块过冷溶液所填充。

网络结构假说

玻璃是由二氧化硅的四面体、铝氧三面体或硼氧三面体相互连成不规则三维网络,网络间的空隙由Na、K、Ca、Mg等阳离子所填充。二氧化硅四面体的三维网状结构是决定玻璃性能的基础,填充的Na、Ca等阳离子称为网络改性物。

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硼(B2O3)、氧化钙(CaO)、三氧化二铝(Al2O3)等

5、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

后处理法、前处理法和迁移法。P151-P152

1. 后处理法

凡是使用纺织型浸润剂,制得的玻璃纤维及织物,在用于制作玻璃钢之前原则上都采用此法进行表面处理。

分两步进行:首先除去玻璃纤维表面的纺织型浸润剂,然后经处理剂溶液浸渍、水洗、烘干等工艺,使玻璃纤维表面被覆上一层处理剂。

特点:处理的各道工序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初投资较大,玻璃纤维强度损失大.但处理效果好,比较稳定.是目前国内外最常使用的处理方法。

2. 前处理法

适当改变浸润剂的配方,使之既能满足拉丝、退并、纺织各道工序的要求,又不妨碍树脂对玻璃纤维的浸润和粘结。将化学处理剂加入到浸润剂中。

与后处理法比较优点:省去了复杂的处理工艺及设备,使用简便;避免了因热处理造成的玻璃纤维强度损失。

缺点:这种浸润剂一方面要满足拉丝、纺织工序的要求,同时又要满足与树脂浸渍、粘结等要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3. 迁移法

迁移法是将化学处理剂直接加入到树脂胶液中进行整体渗合,在浸胶的同时将处理剂施于玻璃纤维上,借处理剂从树脂胶液至纤维表面的“迁移”作用而与纤维表面发生作用,从而在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偶联作用。

6、碳纤维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

石墨:六方晶系书P43-P44

碳纤维:乱层石墨结构

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石墨片层

二级结构单元:石墨微晶(由数张或数十张石墨片层组成)

三级结构单元:石墨微晶组成的原纤维。直径在50nm左右,弯曲,彼此交叉的许多条带状组成的结构。CF由皮层、芯层及中间过渡区组成。

皮层:微晶较大,排列有序。

芯层:微晶减小,排列紊乱,结构不均匀。

化学性能: 耐一般酸碱

耐热性:

在不接触空气或氧化性气氛时,碳纤维具有突出的耐热性,在高于1500oC下强度才开始下降。

热膨胀系数:

CF的热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平行于纤维方向为负值

垂直于纤维方向为正值

热导率:

热导率具有方向性

平行于纤维方向:16.74 W/(m·K)

垂直于纤维方向:0.837 W/(m·K)

温度升高,热导率下降。

密度:

在1.5~2.0g/cm3之间

密度与原丝结构、碳化温度有关。

7、碳纤维表面处理意义及途径?

提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CF与基体的结合强度。P152

CF表面处理的途径

清除表面杂质;

在纤维表面形成微孔或刻蚀沟槽,增加表面能;

引进具有极性或反应性官能团,并能与树脂起作用的中间层,

如—COOH,—NH2,—OH,等

8、基体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①均衡载荷,传递载荷(将单根的纤维粘成整体);

②保护纤维,防止纤维磨损;

③赋予复合材料各种特性(耐热、耐腐蚀、阻燃、抗辐射);

④决定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成型方法。

9.在选用复合材料树脂基体时,因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①产品性能

②工艺性能----→综合决定基体材料

③成本及来源

如:从成型工艺角度:

手糊成型:聚酯、环氧;

层压、模压、缠绕工艺:环氧和酚醛;

成本:酚醛<聚酯<环氧

10.环氧树脂质量指标有哪些?如何测定?

1)外观与色泽:

外观:低分子量的低粘度液体——半固体——固体;

固体环氧树脂——薄片

色泽:透明,从无色到黄色

(2)黏度和软化点

施工操作一个重要指标,5000~25000mPa.s

有些黏度高的环氧树脂黏度指的是40℃下测定值。

固体环氧树脂是非结晶的数种聚合度预聚物的混合体。

软化点:被软化的树脂在外力作用下呈流动态

3)环氧值、环氧质量分数和环氧当量

环氧值:每100g环氧树脂中所含有的环氧基的摩尔数。(该法有利于固化剂用量的计算)。phr。我国经常采用。

环氧质量分数:每100g树脂中含有环氧基的质量(g)。俄罗斯、东欧各国用;

环氧当量:含有1mol环氧基团的树脂的质量,175~200 g/mol;

分子量增大,环氧基间的链段越长,环氧当量就相应增加。美国、欧洲、日本采用。

(4)羟基当量

——含有一摩尔羟基的树脂质量。

羟基是一个极性基团,也是环氧树脂的主要反应基团,尤其是以酸酐为固化剂时。对高分子量、超高分子量的环氧树脂比较重要。

(5)可水解氯

是因为环氧树脂制备过程中闭环反应不完全,残留的氯醇醚引起的。

11、环氧树脂特点有哪些?

?①形式多样:树脂、固化剂、改性体系

?②固化方便,固化温度可在0~180℃之间固化。

?③黏附力强

?④收缩性低

?⑤力学性能

?⑥电性能

?⑦化学稳定性

环氧体系中,苯环和脂肪羟基不易受碱的侵蚀

?⑧尺寸稳定性

?⑨耐霉菌

?环氧树脂:

黏结力强,机械强度高,

介电性能优良,耐化学腐蚀性好;

用于碳纤维和硼纤维增强

12、简述树脂固化过程。

)酚醛树脂

其固化分为三个阶段:

?A阶段酚醛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在最初可溶、可熔状态时,称A阶段酚醛树脂,树脂

平均分子量低,极性基团多,可溶于醇类、便于浸渍;

?B阶段酚醛树脂:在加热条件下逐步向不溶、不熔转变,在转变的中间阶段称B阶段,

?C阶段酚醛树脂:B阶段酚醛树脂再进行加热,因进一步反应,使树脂失去流动性,转

变为不溶、不熔的固体状态,成为C阶段酚醛树脂。

由于缩聚反应具有逐步的性质,所以酚醛树脂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具有明显界限。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阶段性

湿法工艺中,分为凝胶、定型和熟化三个阶段

环氧树脂固化的阶段性

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也可分为凝胶、定型和熟化三个阶段。

固化:环氧基与固化剂分子间开环加成反应,逐步的特性,因此其三个阶段比聚酯树脂明显。

环氧树脂的固化条件对固化剂不同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动,使得环氧比聚酯有更好的工艺适应性。

13、不饱和聚酯固化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在引发剂下,

与其他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聚合反应,交联固化;

通过自身所含双键交联固化。

引发固化:

引发剂的热分解:BPO、AIBN

氧化-还原反应: 有机过氧化物和钴盐

光化学反应:光敏剂

固化体系

①常温固化体系:

有机过氧化物和促进剂组成的氧化还原系统:

过氧化酮类引发剂和环烷酸钴固化系统;

过氧化酰类和叔胺固化系统;

②中温固化体系

玻璃钢成型工艺:90~120℃,拉挤、缠绕、手糊等工艺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酯、二烷基过氧化物等;

③高温固化剂体系

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

14、为了加快不饱和聚酯固化,可采取什么方法?

15、酚醛树脂固化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固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和固化反应

1.(加热固化):

2.酸做固化剂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固化:

固化剂:六亚甲基四胺

16、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有哪些?

①物理效应,引起各组分之间互相浸润、扩散、相容性、界面自由能结构网络互穿的变化;

②化学效应:导致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界面层结构;

③力学效应:引起界面上的应力分布。

17、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有几个阶段?

界面的形成

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接触—吸附与浸润—交互扩散—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固化。

化学结合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浸润过程

第一阶段:

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界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分间能牢固地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体对固体的相互浸润。

第二阶段:

液态(或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以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做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做胶絮。

在依靠树脂本身官能团反应的固化过程中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后处理过程:固-固界面自身完善与平衡的过程

18、提高界面结合强度的途径有哪些?

1)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

碳纤维表面晶体增大,碳纤维石墨化程度上升,模量增高,导致表面更光滑、更惰性,它与树脂黏附性和反应性变的更差,所以界面粘合强度下降。

纤维的比表面积大、粘合的物理界面大、粘合强度高。

因为不同的纤维以及不同的表面处理其孔径分布和表面反应基体及其浓度是各异的。同时,不同的基体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黏度大小,它与表面反应基团的反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浸润性

界面的粘合强度随浸润性增加而增加。

如果完全浸润,树脂在界面上物理吸附所产生的粘合强度是很大的,但实际上由于纤维表面上吸附有气体及其他污物,不能完全浸润,故吸附的气体及污物没有被排挤走,留在界面成为空隙,使材料的空隙率上升,层剪强度下降;

3)界面反应性

界面粘合强度随界面反应性的增加而增大。

比如用硅烷偶联剂改性玻璃纤维表面,复合材料性能得到改善。

因此,制备复合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向界面引入反应基团,增加界面化学键合比例,这样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性能。

4)残余应力对界面粘合强度的影响

在复合材料未受外力时,界面上仍存在应力或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来源:

①增强相与基体相热膨胀系数不匹配

②成型过程中,由高温-室温化学和物理变化引起的各组元体积收缩的不同。

复合材料热应力产生示意图可示意热应力产生的过程:

19、简述水对复合材料的破坏机理。书142到144

②介质引起界面的破坏

1)水的浸入

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水是通过扩散过程而进入界面,进入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从树脂的宏观微裂缝处进入,这种宏观微裂缝是树脂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应力和热应力引起的;

二是树脂内存在的杂质,尤其是水溶性无机物杂质,遇到水时,因渗透压的作用形成高压区,这些高压区将产生微裂纹,水继续沿微裂缝浸入;

三是通过工艺过程中在复合材料内部形成的气泡,这些气泡在应力作用下破坏,形成互相串通的通道,水很容易沿通道达到很深的部位。

到达纤维

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极性又大,所以它很容易进入界面。清洁的玻璃纤维表面吸附水的能力很强,并且纤维表面由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可通过已吸附的水膜传递,所以玻璃纤维表面对水的吸附是多层吸附,形成较厚的水膜(其厚度约为水分子直径的100倍)。玻璃纤维表面对水的吸附过程异常迅速。在相对湿度为60%~ 70%条件下,只需2 ~ 3s即可完成吸附。

纤维越细时,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水越多。

被吸附在玻璃纤维表面的水异常牢固,加热到110~150℃时,只能排除l/2被吸附的水,加热到150~350℃时,也只能排除3/4被吸附的水。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表面上吸附的水,浸入界面后,发生水与玻璃纤维及树脂间的化学变化,引起界面粘接破坏,致使复合材料破坏。

2)水对玻璃纤维表面的化学腐蚀作用

当水进入复合材料达到玻璃纤维表面时,使玻璃纤维表面的碱金属溶于其中,水溶液变成碱性,加速了表面的腐蚀破坏,最后导致玻璃纤维的二氧化硅骨架的解体,纤维强度下降,复合材料性能减退。这种腐蚀破坏,尤其在玻璃纤维表面有结构缺陷处更为严重。

3)水对树脂的降解作用

水对树脂的作用通常有两种效应:

一为物理效应,即水分子可以破坏高聚物内部的氢键及其他次价键,使高聚物发生增塑作用,导致热机械性能下降,这种效应是可逆的,一旦将水驱走,性能可以复原;

二为化学效应,即水分子与高聚物中某种键(入酯键、醚键等)起化学作用,使之断裂,导致高聚物降解,粘结接头失去强度。水对树脂产生降解反应,是一个不可逆的反应过程,但不同的树脂,水对其降解的能力不同。

由于树脂的水解引起大分子链的断裂(降解),致使树脂层破坏,进而造成界面粘结破坏。水解造成的树脂破坏,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不均匀破坏,由于接触水的机会不同,所以树脂的水解,在

接近复合材料表面层的部位,破坏较多,而在复合材料中心部位,破坏较少。

4)水溶胀树脂导致界面脱粘破坏

水进入粘接界面后,使树脂发生溶胀,当树脂溶胀后,粘结界面上就产生一个剪应力,一旦这种剪应力大于界面粘接力时,则界面发生脱粘破坏。

5)水进入孔隙产生渗透压导致界面脱粘破坏

当水进入粘结接头,水就在微空隙中聚集形成微水袋。微水袋内的水与树脂接触,某些杂质溶于其中,使袋内外形成浓度差,导致袋内产生渗透压。

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时间的推延,袋内水溶液浓度不断增加,渗透压大于界面黏结力,粘结界面就发生脱粘导致破坏。

6)水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

水对复合材料的作用,除了对界面起破坏作用外,还会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

δE≥δσ+δψ

δE应力引起弹性应变所消耗的能量

δσ形成新表面所需的能量

δψ塑性变形所需的能量

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水的表面腐蚀作用使纤维表面生成新的缺陷;

二、是凝集在裂纹尖端的水,能产生很大的毛细压力,促使纤维中原来的微裂纹扩展,从面促使了破坏裂纹的扩展。

20、什么是偶联剂?简述用于玻纤的偶联剂类型及作用机理。

偶联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般都含有两部分性质不同的基团。一种官能团能很好与玻璃纤维表面结合;另一种官能团能很好与合成树脂结合(产生共聚)。通过表面处理剂把两种性能截然不同的物质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把表面处理剂叫“架桥剂”,也叫“偶联剂”。这种中间连接作用叫架桥作用或偶联作用。

种类:

?有机铬、有机硅和钛酸酯

?有机铬处理剂中最有名的属“沃兰(Vo1an)”,它的化学名称叫做甲基丙烯酸氯化铬络合物物。

?有机硅处理剂:结构通式为RnSiX4-n。。

R是有机基团,含有能与合成树脂作用形成化学键的活性基团。如;不饱和双键、环氧基团、氨基-NH2、巯基-SH等。X是易于水解的基团,水解后能与玻璃作用。n 为1、2或3,绝大多数为1

21、如何选择复合材料成型方法?书167

①产品外形构造和尺寸大小;

②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

③生产批量大小及供应时间要求;

④企业可能提供的设备条件及资金;

⑤综合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盈利

22、模具材料种类有哪些?书194脱模剂种类有哪些?书196

1 ①木材;②石膏;③水泥;④石蜡;

⑤泡沫塑料(不脱模内芯);

⑥可溶性盐(AlPO4(60~70%)+NaCO3 (30~40%)+ NaBO2 (5~8%)),80℃溶于水;

⑦低熔点金属58%Bi+42%Sn,熔点135 ℃;

⑧玻璃钢

⑨金属:钢材、铸铝,不能用铜(铜盐可妨碍树脂固化)

2. 脱模剂

油脂类:硅酯、黄油、凡士林、石蜡

溶液类:聚乙烯醇(乙醇水溶液)

薄膜类:PVC、PE、PA

23、模具种类有哪些?各种模具对复合材料制品性能有何影响?书195

单模阴模(制品外表面光洁)

阳模(制品内表面光洁

对合模制品双面光洁

拼装模(组合模)大型模具,由小块模具拼装而成

24、试述手糊成型过程、特点、应用?书172

1模具清理------涂脱模剂---涂胶衣---胶液配制

补强层制作-- 增强层制作-----表面层制作--织物剪裁

固化-----脱模---切边加工----产品检验

2 特点;优点①不受产品尺寸和形状限制,适宜尺寸大,批量小,形状复杂产品的生产;

②设备简单,投资少,设备折旧费低;

③工艺简单;

④易于满足产品设计要求;

⑤制品树脂含量较高,耐腐蚀性好

缺点:①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卫生条件差;

②产品质量不易控制,性能稳定性不高;

③产品力学性能较低;

25、试述喷射成型过程、特点、应用?书180

2. 喷射成型特点

1)生产效率较高(手糊3~5倍),劳动强度低

2)玻纤为无捻粗纱,材料成本低

3)制品整体性好,无搭接缝

4)产品形状和尺寸不受限制

5)可调节产品厚度,纤维与树脂比例

6)施工现场污染大,产品树脂含量高,强度小

26、试分析树脂固化体积变化过程?

2. 体积变化

①胶化收缩(C—Y)决定内应力大小

②聚合收缩(A—B)

③热收缩(B—Y)

④固化收缩(A—Y)②+ ③= ④

⑤热膨胀(X—A)

⑥实际体积收缩

27、复合材料固化应力来源有哪些?减少应力措施?

1)来源

物理收缩应力、化学收缩应力 收缩不均匀 内应力

2)减小内应力措施

慢速升温或低温固化,固化均匀、充分;

添加粉状填料或柔性树脂;

缓慢冷却,松弛热收缩;

后处理

28、试述颗粒增强热塑性塑料粒料工艺。

原料准备---初混合--塑—-混合—造粒—粒料

29、试比较长纤维增强和短纤维增强粒料的优缺点。

30、试比较预混法和预浸法指标纤维模塑料的优缺点。

预混法

特点:纤维松散而不定向,流动性较好,可做形状复杂的小型模压制品;纤维强度损失较大,模塑料质量均匀性较差,比体积大。

预浸法

特点:模塑料成末状,比较紧密;纤维损失较少,质量均匀,比体积小;纤维定向排列可进行定向铺设压制产品。

31、复合材料预浸料的主要质量指标有哪些?如何控制?

1挥发分X1含量:

W1—预浸料质量

W2—烘干预浸料质量

控制方法:烘干温度、时间

2. 树脂含量X3

含量: X3= X2-X1

W3—溶解或灼烧后预浸料质量

测定方法:空气灼烧法、溶剂法、酸分解法、计算法

控制方法:浸胶时间、胶液粘度、纤维运动速度

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单层预浸料中纤维的多少)

4. 凝胶时间

6. 树脂流出量(流动性):

特定温度,压力下,一定时间,树脂流出量

6. 预浸料粘性(航空产品,铺层/铺贴制造).7预浸料铺覆性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介绍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向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研究与生产中的各种成型工艺方法、成型工艺原理、复合材料工艺配方设计等方面的系统知识。通过本科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原材料的选用、各种典型成型工艺的主要工艺过程与复合原理,并了解这些工艺的主要成型设备。掌握各成型工艺制品的主要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该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关联作用。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学生掌握手糊成型、夹层结构成型、模压成型等各种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原材料选择、工艺特点、成型工艺原理和过程。了解这些成型工艺的发展概况和成型设备。 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学生掌握树脂基体的成型性能、聚合物熔体的流变行为、聚合物的结晶和定向。掌握挤出成型、注射成型及片状模塑料冲压成型等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的工艺原理、工艺过程。了解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成型工艺的发展概况和成型设备。 3、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掌握短纤维增强水泥的制造工艺、水泥对玻璃纤维的微观侵蚀机理等。了解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和纤维水泥的增强机理。了解石膏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成型工艺与成型设备。 4、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和复合工艺。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共有共有两个实验项目,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粘度的测定和手糊玻璃钢板。 通过本课的教学,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典型成型工艺如手糊成型工艺、夹层结构成型、模压成型、层压、缠绕、拉挤成型、注射成型等工艺的原材料选用、主要工艺过程与复合原理,了解这些成型工艺的发展概况和成型设备。掌握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分类、特点、缺陷及应用,短纤维增强水泥的制造工艺、

复合材料实习报告总结

复合材料实习报告总结 复合材料实习报告总结 ,隔离膜的铺放顺序,应为抽真空的缘故,我们要住辅助材料的边角不能覆盖至制品上,因为受压会使制品表面有压痕影响之间的工艺性能。一般的是隔离膜在制品的表面,然后是吸胶材料,最后是透气毡,而打真空袋是要明确以不能能漏气也就是要保证真空袋通过腻子胶条和模紧密贴合不漏气,另外一个是要是真空袋抽正空后要与模具和制品紧密贴合不能有褶皱。手糊成型的有点很多,如其一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只需要简单的模具,工具,投资少,成本低。其二生产技术易掌控,人员只需经过短期的培训即可生产。其三复合材料产不受尺寸,形状的限制。其四可以与其他材料同时复合制成一体和对于一些不宜运输的大制品等。缺点就是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生产环境差,气味大,加工时粉尘过多。不能用来制造高性能产品,生产效率低下。这是我感受到的,我对于手糊成型的理解。我们不仅要提高制品的工艺性能,更要减少制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工做卫生的环境条件。注重团队合作,时间的分配,设计的和理性的。 而手糊成型完了就接着是热压罐成型工艺过程: 一,模具的准备。模具要用软质材料轻轻搽拭干净,并检查时候漏气。然后在模具上涂布脱模剂。 二裁剪和铺叠。按样板裁好带有离型纸的预浸料,剪切时必须注意纤维方向然后将才好的预浸料揭去离型纸按照规定顺序和方向铺叠,每一层要用橡胶辊等工具将预浸料压实,赶出空气。

三组合和装袋,在模具上将预浸料胚料和各种辅助材料组合并装袋,应检查真空袋周边是否良好。 四热压固化,将真空袋系统组合到热压罐中,接好真空管路,关闭热压罐,然后按确定的工艺要求抽真空、加热、固化。最后就是出罐脱模,固化完成后,冷却到室温后,将真空移除热压罐,去除各种辅助材料后进行修整。 典型的热压罐固化工艺过程五个阶段: 1升温阶段; 2吸胶阶段; 3继续升温阶段 4保温热压阶段; 5冷却阶段。 我们小组遇到问题主要有裁剪时不一,就是尺寸不统一。在进行磨具合拢是不能很好的贴合,模具夹合时有缝隙需要要纤维预浸料填补。我们贴挡胶胶条是要注意把要流胶的位置都挡上。 再次,要深化自己的工作任务。熟悉每一件制品的制作方法,细节。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困难,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力争让每一件制品都能然自己感到称心如意,更力争增加操作经验,提高产品质量。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其心态的调整使我更加明白,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而我们的工作中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1.课程简介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613010421学分:1 总学时:16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先修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 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内容提要: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分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虽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复合材料的性能却不是组分材料的简单加和,有着重要的改进。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的相,成为基体;另外一相为分散的相,称为增强材料。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和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的共性和特点,使学生对复合材料材料的性能、生产过程和应用有较全面地了解。 2.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针对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而开设专业限选课。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基体和增强体种类和特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制备和应用。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增强原理,基体、增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界面,熟悉各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3学时掌握) 1.1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1.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1.3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1.4 选择成型方法的原则 第2章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3学时掌握) 2.1原材料的选择 2.2手糊成型模具与脱模剂 2.3手糊成型工艺过程 2.4 喷射成型工艺及设备 第3章夹层成型工艺及设备(2学时掌握) 3.1概述 3.2蜂窝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 3.3泡沫塑料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 第4章模压成型工艺及设备(2学时掌握) 4.1概述 4.2模压料 4.3模压工艺及设备 第5章层压工艺及设备(2学时理解) 5.1概述 5.2胶布制备工艺及设备 5.3层压工艺及设备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及设备(2学时理解) 6.1概述 6.2芯模 6.3缠绕规律 6.4 缠绕工艺及设备 第7章注射成型工艺及设备(2学时理解) 7.1 概述 7.2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工艺 7.3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工艺 四、学时分配 五、习题及自学要求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增强材料 1.增强材料的品种: 1)无机纤维:(1)玻璃纤维 (2)碳纤维:①聚丙烯腈碳纤维②沥青基碳纤维 (3)硼纤维,(4)碳化硅纤维,(5)氧化铝纤维 2)有机纤维:(1)刚性分子链——液晶(干喷湿纺): ①对位芳酰胺②聚苯并噁唑③聚芳酯 (2)柔性分子链:①聚乙烯②聚乙烯醇 2.玻璃纤维的分类: 1)按化学组成份:有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12%;中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6%~12%;低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6%;微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 2)按纤维使用特性分:普通玻纤(A-GF);电工玻纤(E玻纤);高强玻纤(S玻纤或R玻纤);高模玻纤(M-GF);耐化学药品玻纤(C玻纤)…… 3)按产品特点分:长度(定长玻纤<6-50mm>,连续玻纤);直径(粗纤维30μm,初级纤维20μm,中级纤维10-20μm,高级纤维3-9μm);外观(连续纤维,短切纤维,空心玻纤,磨细纤维和玻璃粉) 3.玻璃纤维的制备:目前生产玻璃纤维最多的方法有坩埚拉丝法(玻 璃球法)和池窑拉丝法(直接熔融法) 4.玻璃纤维的力学特性: 1)玻璃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玻璃纤维直到拉断前其应力-应变关系为一条直线,无明显的屈服、塑性阶段,呈脆性材料特征 2)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较高,但模量较低;解释: (1)Griffith微裂纹理论: 玻璃在制造过程中引入许多微裂纹,受力后裂纹尖端应力集中。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裂纹扩展,材料破坏。所以,缺陷尺寸越大,越多,应力集中越严重,导致强度越低 (2)分子取向理论: 玻纤在制备过程中,受到定向牵引力作用,分子排列更规整,所以玻纤强度更大。 3)玻璃纤维强度特点:单丝直径越小,拉伸强度σb越高;试样测试段长度L越大,拉伸强度σb越低。这两点结果被称为玻璃纤维强度的尺寸效应和体积效应,即体积或尺寸越大,测试的强度越低 4)缺点:①强度分散性大,生产工艺影响②强度受湿度影响,吸水后,湿态强度下降③拉伸模量较低(70GPa),断裂伸长率约为2.6% 5.玻璃纤维纱的常用术语、参数:(填空) 1)原纱:指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单丝经集束后的单股纱 2)表示纤维粗细的指标:①支数β:指1g原纱的长度(m),支数越大表示原纱越细②特(tex):指1000m长原纱的质量(g),tex数越大,纱越粗③旦、袋(den):指9000m长原纱的质量(g),den 数越大纱越粗 3)捻度:表示纱的加捻程度,指每米长原纱的加捻数,即捻/m。S:右捻,Z:左捻。增加抱合力 4)股数N:指由几根原纱合股组成。纱的合股数指以一根原纱为一股,几根原纱合并起来的原纱根数即为合股纱的合股数N。玻璃纱的公称支数为原纱支数除以股数(β=β0/N) 6.预氧化阶段施加张力的目的,是使纤维中形成的梯形结构取向。热定型后的聚丙烯纤维在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后,在纤维长轴方向上会发生收缩。预氧化过程前期为物理收缩,表现为取向度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 说明:整理自Simwe论坛,复合材料版块,原创fea_stud,大家要感谢他呀 目录 1#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一)——概述篇 5#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二)——建模篇 10#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三)——分析篇 13#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总结(四)——优化篇 做了一年多的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分析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分析经验,到了总结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总最初采用I-deas,到MSC.Patran、Nastran,到最后选定Ansys为自己的分析工具,确实有一些东西值得和大家分享,与从事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朋友门共同探讨。 (一)概述篇 复合材料是由一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质的材料构成,其主要优点是具有优异的材料性能,在工程应用中典型的一种复合材料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的特性表现为正交各向异性,对于这种材料的模拟,很多的程序都提供了一些处理方法,在I-Deas、Nastran、Ansys中都有相应的处理方法。笔者最初是用I-Deas下建立各项异性材料结合三维实体结构单元来模拟(由于研究对象是厚壁容器,不宜采用壳单元),分析结果还是非常好的,而且I-Deas强大的建模功能,但由于课题要求要进行压力容器的优化分析,而且必须要自己写优化程序,I-Deas的二次开发功能开放性不是很强,所以改为MSC.Patran,Patran 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二次开发编程语言PCL(以后在MSC的版中专门给大家贴出这部分内容),采用Patran结合Nastran的分析环境,建立了基于正交各项异性和各项异性两种分析模型,但最终发现,在得到的最后结果中,复合材料层之间的应力结果始终不合理,而模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I-Deas中,相同的模型结果是合理的),于是最后转向Ansys,刚开始接触Ansys,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丰富的单元库,开放的二次开发环境(APDL 语言),下面就重点写Ansys的内容。 在ANSYS程序中,可以通过各项异性单元(Solid 64)来模拟,另外还专门提供了一类层合单元(Layer Elements)来模拟层合结构(Shell 99, Shell 91, Shell 181, Solid 46 和Solid 191)的复合材料。 采用ANSYS程序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处理的主要问题如下: (1)选择单元类型 针对不同的结构和输出结果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单元类型。 Shell 99 ——线性结构壳单元,用于较小或中等厚度复合材料板或壳结构,一般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比值大于10; Shell 91 ——非线性结构壳单元,这种单元支持材料的塑性和大应变行为; Shell 181——有限应变壳单元,这种单元支持几乎所有的包括大应变在内的材料 的非线性行为; Solid 46 ——三维实体结构单元,用于厚度较大的复合材料层合壳或实体结构;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复合重点学习的材料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 2 学分、 32 学时 三、教学对象: 06 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 础课程,选修。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 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 2 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

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复合材料复习总结

120114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复习总结(初) 出品人:黄程程你们复习的时候可以把重点记在空白处n(*≧▽≦*)n,欢迎补充 UD:unidirectional 单向性的 Quasi-isotropic 准各向同性的 Cure 固化 precure 预固化 stiffness 刚度 strength 强度 toughness 韧性ILSS层间剪切强度 CTE 热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carbon fiber 碳纤维VGCF 气相生长碳纤维(vapor-phase growth) SNCB 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CNT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izing 上浆 Torayca 日本东丽台塑Tairyfil 三菱树脂Dialead PCF:沥青基碳纤维(pitched-based carbon fiber) C-GF:耐化学腐蚀玻璃纤维A-GF:普通玻纤D-GF:低介玻纤,雷达罩材料 E-GF:电工用玻纤(碱金属含量<1%) AF:芳纶纤维(Aramid fiber) PPTA: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oly-p-phenylene terephthamide(对位芳酰胺纤维Kevlar) PMIA:间位芳酰胺纤维(代表Nomex) Boron Fiber 硼纤维 Alumina Fiber 氧化铝纤维 Basalt Fiber 玄武岩纤维 BMI:双马来酰亚胺树脂curing agent固化剂 PEEK:聚醚醚酮树脂 PEK:聚醚酮树脂 PES:聚醚砜树脂 PEI:聚醚酰亚胺树脂 PPS:聚苯硫醚树脂 Epoxy resin 环氧树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TETA:三乙烯四胺(triethylene tetramine) DDS:二氨基二苯基砜(diaminodiphenyl sulfone);DDM二氨基二苯基甲烷 Vinyl ester resin:乙烯基环氧树脂 Phenolic resin 酚醛树脂 RTM:(resin transfer molding)树脂传递模塑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汇总

木塑复合材料 摘要:木塑复合材料具有比单独的木质材料和塑料产品更优异的品质,是实木的理想替代品,它的出现可以减少废弃木料和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适应现代材料复合化发展的规律。本文介绍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加工工艺、分类和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对木塑复合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发展木塑复合材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木塑;性能;加工工艺;分类;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木材供应量逐渐下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塑料制品废旧物的处理也日益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一种新型材料——木塑复合材料成为木材的理想代用品。木塑复合材料系使用木粉或植物纤维超高份额填充热塑性塑料树脂或热塑性塑料再生料,添加部分相关改性剂,经挤出成型为板材、型材、管材而成。此类产品可替代相应木制品,人们由此可节约大量的森林资源,处理掉大量的废旧塑料及木材加工中产生的废弃木粉,故可大大有利于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是符合2l世纪发展方向的环保型化工新材料。 1 木塑复合材料定义及特点 1.1 木塑复合材料的定义 木塑复合材料是以锯末、木屑、竹屑、稻壳、麦秸、谷糠、大豆皮、花生壳、甘蔗渣、棉秸杆等初级生物质材料为主原料,利用高分子界面化学原理和塑料填充改性的特点,配混一定比例的塑料基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加工成型的一种可逆性循环利用、涵盖面广、产品种类多、形态结构多样的基础性材料,目前国内外对此称谓不一,也有将其称之为:塑木、环保木、科技木、再生木、聚合木、聚保木、塑美木或保利木,英文名称:Wood-Plastic Composites,缩写为WPC。一般说来,以生物质材料为基添加一定比例的塑料原料制成的材料,或以塑料原料为基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质材料制成的材料,均可称为木塑复合材料。 1.2 木塑复合材料的特点: (1)原料资源化,其生物质材料部分基本分为废弃物利用,来源广泛,价值低廉;塑料组分要求不高,新、旧料或混合料均可,充分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利用; (2)产品可塑化,木塑产品为人工整体合成制品,可根据使用要求随机调整产品工艺和配方,从而生产出不同性能和形状的材料,其型材利用率接近100%; (3)应用环保化,木塑材料的木/塑基料及其常用助剂均环保安全,无毒无害,其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副作用,故对人体和环境均不构成任何危害; (4)成本经济化,即木塑制品实现了低价值材料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移,不仅维护费用极低,而且产品寿命数倍于普通天然木材,综合比较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5)回收再生化,即木塑材料的报废产品及回收废品均可100%的再生利用,且不会影响产品使用性能,能够真正实现“减量化、再生化、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三、教学对象:06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选修。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 (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 (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四)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4学时) 航空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材料技术的进展、低成本复合制造技术的进展; 热塑性片材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片材制造成品的成型工艺、GMT片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及方法及研究现状;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强韧化机制、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制备工艺与性能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五)功能复合材料(4学时)

《复合材料及工艺》复习总结.doc.docx

《复合材料及工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阳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2)分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 热固性树脂基、热塑性树脂基、橡胶基金 属基复合材料(MMC):轻金加基、高熔点金属基、金加间化合物基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高温陶瓷基、玻璃基、玻璃陶瓷基水泥基 复合材料(CeMC) 碳基体复合材料(C/C) 按功能分: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3)应用:航空航天,一般工业(汽车、化工、建筑、机械、船舶等),体育用品,生物医学,其他。 2.FRP、GFRP、FRTP 各代表什么意思。 答: FRP: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纤维增强塑料; GFRP: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玻璃纤维增强幫料;FRTP: fiber reinforced thermal plastics,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3.什么是 ACM? 其判据是什么? 答: ACM :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虽: 、剪切强度和剪切模量、高温性能、耐热性的复合材料。 判断依据: 比强度 =强度 / 材料密度比强度2(4X106cm)单位量纲(cm) 比模量 =模量 / 材料密度比模量$(4X108cm)单位量纲(cm)

第二章、复合材料理论基础 1.(1)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作用是什么?常见的增强体有哪些(至少列出6 种)? 答:增强体是指在复合材料屮骑着增加强度、改善性能作用的组分。复合材料屮增强体主要分为:纤维、晶须和颗粒等。纤维增强体可分为:无机纤维和有机纤维 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 有机纤维(芳纶纤维、尼龙纤维、聚烯坯纤维) (2)最常见的玻纤是什么?其网络结构假说赋予它什么特性? 答:无碱玻纤(E-玻纤) 结构假说:微品结构假说和网络结构假说。 网络结构假说 : 二氧化硅四面体、铝氧三面体或硼氧三面体相互连成的不规则三维网络 , 网络空间由 Na、K、Ca. Mg 等阳离子填充,它们与 02■连接,而与网络不直接相连。 一定数目的多而体遵循类似品体结构规则排列,形成近程有序。也就是,微观上不均匀 , 宏观上均匀的结构,反映到性能上是各向同性。 考点:玻纤的杨氏模最在纤维轴向为70GPa,贝 IJ 垂肓 ?于纤维轴力向的杨氏模最为70GPa (3)碳纤维的特性是什么?按原料分碳纤维的主要种类包括什么?描述某一种碳纤维的制备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常用复合材料介绍

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 学习目标:了解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应用,特别是塑料、橡胶、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本章导读:塑料与橡胶为有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相比质量轻,具有金属材料不可比拟的特殊性能,使用极为广泛;陶瓷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硬度、耐蚀的性能,除日用陶瓷外,工业上使用的特种陶瓷更具有其独特的性能,在机械加工、航空航天、化学工业等领域都有应用;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组成的多相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大家熟悉的玻璃钢、塑钢门窗、羽毛球拍等,都是用复合材料制造的。 第一节塑料与橡胶 塑料与橡胶属高分子材料,目前,全世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产量按体积计已超过钢铁材料,并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其使用领域广泛,涉及工业制造及日常生活。 高分子材料是由若干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而成的长链分子,长链分子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级,其分子量一般大于5000。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天然橡胶、蚕丝、皮革、木材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塑料、橡胶等)。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简单结构的低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因此高分子化合物又称高聚物或聚合物。如聚乙烯分子就是由单体乙烯经聚合反应连接而成: n(CH2=CH2)—— --[ CH2—CH2 ]-- n 乙烯聚乙烯 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一般并不复杂,是由重复连接的结构单元组成的,这种重复连接的结构单元称为“链节”,如聚乙烯中的 --[ CH-2—CH2 ]--。大分子链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使链节连接起来,其连接方式决定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一、塑料 1.塑料的组成 塑料的主要组成是合成树脂和添加剂。合成树酯是具有可塑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塑料的基本组成物,它决定了塑料的基本性能,塑料中合成树酯含量一般为30%~100%。树酯在塑料中还起粘结剂的作用,许多塑料的名称是以树酯来命名的,如聚苯乙烯塑料的树酯就是聚苯乙烯;添加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塑料的某些性能或降低成本,常用的添加剂有填充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固化剂、着色剂等。

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编号:0504011A2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别/性质:通识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发展历史,掌握近年来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同时通过专题体验,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制备、生产、加工及应用有明确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复合材料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定位: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定位于通识教育内容→工程技术知识体系→专业导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先修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后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 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1. 知识培养目标 (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 (2)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5)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对复合材料与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 (2)具有辨别常用复合材料种类与性能能力。 (3)具有深入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 (4)具有接受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5)初步具备从工程角度认识和处理复合材料材料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3. 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2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复合材料的提出;复合材料与工程职业要求;市场需求和人才定位;课程的重点和要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了解。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