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评价小麦抗旱性的指标

评价小麦抗旱性的指标
崔海瑞
【期刊名称】《山西小麦通讯》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掌握评价小麦抗旱性的指标,对小麦抗旱资源的筛选和抗旱育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指标1、根系:根的生长差异中存在着遗传变异,是小麦抗旱性不同的一个原因。
胚根的健壮程度。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崔海瑞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
【相关文献】
1.近等基因系抗旱性小麦氮素营养遗传性状的研究Ⅳ.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小麦抗旱性指标的研究 [J], 樊小林;李玲;何文勤;汪沛洪
2.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J], 张灿军;冀天会;杨子光;郭军伟;孟丽梅;张珂
3.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Ⅰ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J], 张灿军;冀天会;杨子光;郭军伟;孟丽梅;张珂
4.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Ⅴ苗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 [J], 杨子光;张灿军;冀天会;郭军伟;孟丽梅;张珂
5.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Ⅳ萌发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 [J], 杨子光;张灿军;冀天会;孟丽梅;郭军伟;张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孙军伟;杨子光;孟丽梅;张珂;冀天会【摘要】在灌浆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了10个冬小麦品种的株高、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共5项指标与品种抗旱性关系密切,可作为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5【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灌浆期【作者】孙军伟;杨子光;孟丽梅;张珂;冀天会【作者单位】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所有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在世界范围内,干旱缺水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之和[1]。
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小麦产区,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小麦的一生都可能受到干旱胁迫[2]。
筛选抗旱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抗旱性鉴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进行有关小麦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揭示了大量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提出了许多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4-6]。
但是有关小麦灌浆期综合鉴定指标的选择运用报道较少。
鉴于此,笔者以抗旱指数为标准,分析了10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灌浆期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筛选出与小麦灌浆期抗旱性密切相关的鉴定指标,旨在为小麦抗旱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09—2010年度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进行。
小麦抗旱节水研究进展

1 小麦抗 旱 节 水 的鉴 定指 标研 究进 展
小麦品系( 抗旱节水性的筛选鉴定是抗旱节水小麦选育过程中最重要措施之一 , 种) 通过抗旱节水 小麦品系的筛选鉴定可为抗旱节水小麦育种提供优异种质 , 还可应用于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 , 并依此筛 选优异的高代材料进行品种选育 , 多年来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者对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进行 了大 量研 究并 取得很 大成效 。 目前对 小麦 品系抗 旱性鉴定与评价 的指标研究很 多 , 主要包括其 产量性状 、 生 长发育 、 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 ,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抗旱性筛选鉴定方法 , 均对抗旱节水小麦育种工
(n i t o u l r Bo g a Tcnl i , 慨 Iste fN le & ioi l e o ge tu ca l c h o s
Aa e yo A r u ua Si cs r q 800 ,C ) cdm gi l rl c ne ,Uu i 30 0 h f ct e m
作具 有重 要作用 和一定 指导意义 。图 1
1 1 形态学 指标 .
1 11 根 ..
根系是小麦的重要器官 , 它在小麦的生长发育 、 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
证明 , 根系大小和根活力在植物种间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许多人曾经认为:根系越庞大, “ 作物获得水
分就越多 , 因而就越高产。但随着对根系的深入研究 , ” 有人认为不应片面追求庞大根系在抗旱方面的作
维普资讯
新疆农业科 学 20 , (3 : — 3 074 ¥ )3 4 4 6 X n ag g cl r c ne i i r ut a Si cs jn A 樊哲儒 , 王延 军, 李剑峰 , 吴振 录
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毕业论文一、毕业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如下毕业论文摘要:干旱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苗期干旱显著影响了小麦器官建成,进而影响产量。
明确苗期干旱对小麦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对于指导小麦苗期抗旱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文在水培条件下,以36个不同年代和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小麦苗期生长的基因型差异,提出了小麦苗期耐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以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豫麦50(水分胁迫迟钝型)和小偃107(水分胁迫敏感型)为材料,研究中度(15%PEG-6000)和重度(20%PEG-6000)水分逆境对小麦苗期生长、根系形态、水分生理、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小麦苗期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机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基因型苗期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形态生理差异。
小麦品种苗期耐旱性差异显著,加权抗旱指数变化在0.6580-0.2434之间。
17个形态生理性状中与耐旱性关联程度最大的是地上部干重(0.9473),最小的是叶绿素含量(0.5356)。
采用聚类分析将36个小麦品种分为3类,耐旱型8个、中间型23个和敏感型5个品种。
3类基因型的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植株干重、株高、根系氮积累量、叶面积和单株分蘖数差异显著,可作为小麦品种苗期耐旱性鉴定的直接指标。
2.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苗期水分胁迫下叶面积和株高降低,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延长而降低。
耐旱性强的品种豫麦50在短期中度水分逆境下根系生长较好,最大根长、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及根体积接近甚至高于对照,其根构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吸收有限水分,从而保障了逆境下植株的正常生长。
春小麦陇春22号抗旱性鉴定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研究

生的伤 害 , 是小麦 在 干旱 条件 下 经济 有 效 地利 用 水
分, 获得 较 高产 量 的能 力H. 。在 保 证 正 常生 长 的 2 J
地 品种 。 1 2 方 法 .
鞘长 , 主胚 根长 , 高渗溶 液下发芽 率高 , 胞膜 透性 、 细 丙二醛 含量 、 成穗 数 、 穗粒 数 及产 量 的 增 减变 化 小 ,
叶片失 水缓慢等 特征 。
1 2 1 萌芽期 抗旱 性鉴 定 . .
参 照 李 季平 等 的渗 透
萌发期抗 旱性鉴 定 、 抗旱 及 品质育种提供 理论参 考。
1 材 料 与 方法
1 1 材 料 .
陇春 2 2号 、 宁 1 会 8号 ( 旱 品 种 ) 永 良 4号 抗 、
前 预知 、 筛选 并得 到优 良的抗 旱小 麦 品种 直接 用 于 生产 。但 小麦抗旱 性是受 多种复 杂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 结果 , 同一 作 物 的 不 同 品种 也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抗 旱
小麦 ( rt u T ic m.aso u L ) 世界 上 种 植 i e i m . 是 tv 面积最 广的粮食 作物 , 界上 约有 7 %的小 麦播 种 世 0 在干旱 半干旱地 区。 因此 , 麦 抗旱 育种 与 抗旱 性 小 鉴定研 究就成为 干旱半 干旱地 区的重要 研究课 题 。 小麦抗 旱 性 是 作 物 对 干 旱 伤 害 的 一 种 适 应 反 应, 通过 生理生化 的适 应 变化 减 少干 旱 对 作 物所 产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遇旱灾,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成为了当前小麦种植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们通过对小麦抗旱性的鉴定,帮助农民选择出更加适应旱灾环境的小麦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意义小麦抗旱性鉴定是指通过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评价不同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能。
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农民选择出更适应干旱环境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轻干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也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小麦育种工作者选育出更具有抗旱性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和质量。
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两种。
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通过在田间条件下,人为设置干旱胁迫或者利用不同旱情况的自然条件观察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指标变化来评估小麦的抗旱性。
田间试验一般在干旱的季节进行,选取一定数量的小麦品种,播种后分别设置对照组和干旱处理组,观察并测定两组小麦的生长情况、产量指标以及其它相关性状,从而评估小麦的抗旱性。
2.室内试验室内试验是通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模拟干旱环境,观察小麦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表现来评价其抗旱性。
室内试验的具体方法是将小麦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的PEG(聚乙二醇)溶液中,通过调整PEG溶液的浓度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观察并测定小麦的生长情况和产量指标,从而评估小麦的抗旱性。
尽管小麦抗旱性鉴定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对于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抗旱性鉴定,这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水分的需求较高,抗旱性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小麦的抗旱性进行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小麦品种。
不同品种的小麦具有不同的抗旱性能,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抗旱性鉴定,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好抗旱性能的品种,为农民选择种植具有较好生长适应性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可以评估不同抗旱措施的效果。
在区试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抗旱处理,如土壤水分控制、喷施抗旱剂等,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麦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以评估不同抗旱措施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和效果,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抗旱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可以为研究小麦抗旱机制提供实验材料。
通过对小麦不同品种的抗旱性鉴定,可以比较它们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不同品种的抗旱适应机制,揭示小麦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培育抗旱性好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可以为制定小麦抗旱性鉴定标准提供参考。
通过对不同品种小麦的抗旱性鉴定,可以总结出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判断标准,为日后的小麦抗旱性鉴定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和制定抗旱管理措施,还可以为研究小麦抗旱机制提供实验材料,同时为制定小麦抗旱性鉴定标准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冬小麦种质资源丰产抗旱性表型鉴定及分析

冬小麦种质资源丰产抗旱性表型鉴定及分析作者:郭鹏燕任杰成赵吉平许瑛岳忠孝张瑞栋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21期摘要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小麦种植资源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差异。
[方法]设置了大田条件下设置灌溉和干旱2个处理,调查了50个小麦品种的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等13个性状,对不同品种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效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变异较大,说明不同处理下主要通过穗部因子来影响产量;在干旱处理下,有效穗数、最高茎数与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有效穗数、最高茎数是提高干旱条件下产量的主要途径,可作为抗旱鉴定指标。
[结论]中麦4072、长麦6686、晋太9923的抗旱指数与抗旱系数均较高,说明这3个品种兼顾丰产与抗旱,可以作为抗旱丰产优选亲本。
关键词冬小麦;抗旱性;丰产性;表型鉴定;种质资源中图分类号 S51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1-0020-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1.00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Drought Resistance Phenotype of Winter Wheat Germplasm Resources with High YieldGUO Pengyan, REN Jiecheng, ZHAO Jiping et al(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enyang, Shanxi 032200)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 stress on winter wheat agronomic traits,as well as the yield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eties. [Method] Irrigation or drought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 and 13 traits of 50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grain weight per spike, 1 000grain weight. Relavant index of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ffective ears, grains per panicle, grain weight per per panicle had relatively great vari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yield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panicle facto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he drought treatment, effective ears, the highest tillers showed extreme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which indicated that increasing effective ears and the highest stems were the main way to increase yield under drought condition and these two index could be used as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index. [Conclusion] Zhongmai 4072, Changmai 6686 and Jintai 9923 showed relatively high 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indicating that they could be used as the parents of high yield and drought resistance.Key words Winter wheat;Drought resistance;Fertility;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Germplasm resources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攻关项目(YGG1704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2018CGZH-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213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遗传研究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对10个冬小麦亲本分成3种类型相互杂交,F1代共100个组合,开展了以抗旱指数为代表的小麦抗旱性遗传研究。
对所得数据用Hayman法和莫惠栋法进行分析。
21311 抗旱性状遗传相关明确不同时期抗旱性代表指标:早期世代:单株分蘖、株穗数、株高、株粒重和底部黄叶片。
高代及育成种:最高蘖、植株高度、穗下节长与干旱胁迫下的产量、株穗数、株粒数和底部黄叶片。
21312 抗旱性杂交优势表现小麦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因亲本组合类型不同而异。
后代杂种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类型是/抗旱@抗旱0组合类型,其次是/抗旱@抗旱高产0,最差的是/高产@高产0组合类型。
在组合类型中,抗旱亲本作父本的好于作母本的。
在核质代换试验中,细胞核在抗旱性遗传中起主导作用,细胞质也起一定作用。
21313 抗旱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了显性方差和加性方差都起一定作用。
充分反映了小麦抗旱性遗传背景和遗传控制是极其复杂的。
抗旱性遗传背景的表达不但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而且还受制于正反交效应的影响。
GCA效应分析表明,参试亲本GCA效应具有正、负向优势。
亲本1、2、5作为抗旱亲本较为理想,其加性效应基因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具有增益优势;SCA效应分析表明,8个组合呈明显的负向趋势,7个组合成明显的正向趋势。
由于正、反交的效应不同,表明细胞质对小麦抗旱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在抗旱育种选配杂交组合时,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抗旱性遗传传递整齐度都比较好的种质作亲本,其后代抗旱性好的机率就高。
21314 主要遗传参数的测定在固定模型的假定下,冬小麦高产种质的抗旱性状符合Hayman(1954)提出的假设[16]。
Wri+Vri表明,较多的增效基因的亲本有较高的Wri+Vri值。
其中,g1和g2抗旱性最好,而显性基因最少,是较好的亲本材料。
试验结果表明:抗旱性的加性效应方差(D=016149)小于显性方差(H1=11007,H2=013958),为超显性,据此,小麦杂种后代的抗旱
性选择应放在高代进行。
h2 B(65155%)和h2 N(72180%)表明,高产种质的抗旱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
21315 抗旱机制研究研究了干旱条件下,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生理生化指标[11,14,17]:小麦植株光合能力的变化,渗透调节能力、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PRO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SOD、MDA、OA是反映小麦抗旱特性的有效指标,PRO 只能作为抗旱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其中,MDA和SOD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比较高,可用于抗旱育种材料的早代选择;OA和POD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低,可用于抗旱育种材料的晚代选择;饱和渗透势广义遗传力中等,狭义遗传力很低,在抗旱育种材料的选择中,只能作为辅助性指标。
216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最新进展1999年,编制了以抗旱指数(DRI)为核心技术的我国第1个有关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的地方标准)))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DB13/T39815)1999)[18] 。
1999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小麦、玉米等作物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同时进行抗旱性鉴定,为新品种审定、推广提供依据。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成为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唯一的抗旱性鉴定承担单位。
2000年,研制成了以抗旱指数(DRI)为核心技术的高产抗旱新品种鉴定与推广技术体系[19]。
该技术体系鉴定、筛选出12个既高产又抗旱的小麦、玉米新品种。
推广面积80187万hm2,新增产值613亿元,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3月28日在全国旱稻年会上,抗旱指数已作为旱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标准。
同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起草的国家/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0采用了河北省地方标准)))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作为主要内容,并已通过专家鉴定。
3 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除抗旱指数外尚无一个简单有效、经济方便、实用可靠,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由于品种的抗旱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数量性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用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产量等鉴定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并注意科学且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引入,进一步探讨其抗旱机制,从而提高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从改良作物的抗
旱性出发,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作物抗旱性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从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旱基因重组以创造抗旱新类型并用这种基因的表达形式确定抗旱指标[20]。
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SSR技术对我国主要的抗旱材料的基因流分析表明,小麦的抗旱基因影响了一系列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流追踪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可望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在抗旱鉴定研究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汤章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3):24-29. [2]康绍忠.新农业科技革命与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11-17.[3]李原园,李英能,苏人琼.中国农业水危机及其对策[R].北京: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科技司,1997: 52-54. [4]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754-758. [5]胡福顺.抗旱性鉴定[A].见:李杏普.小麦遗传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45-63.[6]景蕊莲.作物抗旱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2):79-85. [7]李晚忱,付凤玲,袁佐清.苗期耐旱性鉴定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报,2001,14(3):29-32. [8]谷俊涛,屈平,刘桂茹,肖凯.不同小麦品种抗旱机制与花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 2002,17(1):1-5. [9]张林刚,邓西平.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3):125-132. [10]王伟,张枫.ABA对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渗透调节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2,28(1):121-126.[11]刘桂茹,陈秀珍.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 (2). [12]兰巨生,等.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方法[J].华北农学报,1990,5(2):20-25. [13]栗雨勤,等.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鉴定筛选方法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8,13(增):45-49.[14]刘桂茹,张荣芝,等.小麦抗旱性遗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96,12(4):34-35.[15]卫云宗,乔蕊清,等.小麦抗旱性遗传背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31(3):30-36.[16]刘来福,毛盛贤,黄远樟.作物数量遗传[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32-150.[17]谷俊涛.不同小麦品种抗旱机制与花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关系[J].华北农
学报,2002,17(1). [18]栗雨勤,王英君,等.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规程(GB13/T3985-1999)[S].河北省地方标准,1999.48-55. [19]栗雨勤,等.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鉴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0(6):581-586.[20]袁力行,傅骏骅.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研究[J].作物学报,2001,27(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