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81804.html,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作者:钱敏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如今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能否实现这个目标,还是一个目前不确定而且复杂的工程,为此,为了能够让区域治理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最优化。制定出相关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是极其关键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当地的地方政府治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我国关于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整体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因此应当采取相关措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本文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入手,进一步深究当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提高智力能力水平。

一、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解读

关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含义,通过参考外国文献,可以知道他是从静动两个状态分析的。从静态这一方面来说,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就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能够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实现治理结果的现代化。从动态角度来说,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地方政府治理本身具有的系统会随着外界整个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逐渐升级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也是治理过程的现代化体现。

二、关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的研究

(一)将网络治理结构的建设多元化

如今的社会正在一步步走向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的治理结构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主体治理结构,在网络治理结构上更好的去迎合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当今社会新的要求,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可以在共同合作,平等相处的基础上,让资源互相利用,实现协同共治主体的目标。网络治理方式的形成,体现了一个地方政府理念上的创新。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得到很高的价值,这种治理模式终将会被废除。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应该是由网络治理模式取代进一步构成多元化的特点,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缺陷,按照这种治理模式进行下去,可以充分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同样也可以调动周边积极参与,实现更加有效的治理。在治理过程之中,责任的划分以及渠道的参与都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大数据如何影响政府治理能力

大数据如何影响政府治理能力 大数据是巨量数据的集合,这个陌生的名词出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使用与发展,中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政府通过大数据治理社会。大数据使决策层实时掌握地区态势,让及时的调控和协调管理成为可能。 大数据,对于普通人来讲这貌似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它其实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在人们网上购物时,平台储存各用户的购买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得出某些规律,这是使用了大数据;在政府某部门工作中,他们通过对某一些产品的数据统计、比对,从而得出某一些结论,这也是使用了大数据。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它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中文意思是数据科技,显示大数据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这不但在商业领域受到重视,在政府层面同样受到关

注。广州市六榕街盘福社区的网格员都配备平板电脑,第一时间记录采集到的信息,配合大数据管理社区。 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目前中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 《纲要》认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15年10月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拓展互联网经济空间,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其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

政府治理的能力与要素结构

浅谈政府治理能力的要素与结构之政策执行 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政府合法性及调节经济社会的能力,而且也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程度。从政府治理能力的要素和结构出发,着重探讨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问题,对增强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政策执行力的高低本质上是政府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在公共治理范式下研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策执行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治理理念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产生,政府治理能力则是在该理论兴起之后,运用它研究政府在“多中心”治理体系中能力和作用的一个新概念。关于政府治理能力的定义,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明确,但是有研究者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过类似的界定。例如,施雪华认为“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是指处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政府,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管理社会事务,服务大众需要,平衡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所有潜在的货现实的能量或力量的有机整体。李献策在总结施雪华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为,政府在多元治理时代的网络治理体系中,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具有的潜在的货现实的能量和力量,是政府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的综合反映。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为政府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具有的能量和力量,而且这种治理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善治,其应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具有的能力。较高的治理能力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规避市场失灵,提高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水平。 (二)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针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经过分析和综合,笔者认为研究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而今天着重谈到的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结构要素中的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概念 所谓政策执行,是指政府组织通过对政策目标机方向的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实施方案,并对政府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达成既定政策目标的能力和力量。政策执行力是尤其自身标志的,是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策时候把我的“尺度”、“速度”、“力度”、“角度”的具体体现。 (三)政府治理理念对政策执行的意义 1、治理理念有益于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治理强调的公民参与使得政策制定时能考量多方利益,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得政策制定体现出科学品格,使政策更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治理理念将导致政策执行方式的人性化。治理强调合作的权威,政府不再是社会的中心角色,这样,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政策对象的感受,政策执行的工具也会更为人性化。再次,治理理念将导致政策执行方式的社会化。在治理范式下,更多的主题将参与到社会管理,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来,使政策执行日益具有社会化的形式。政策执行方式的社会化将推动政策执行主体间的竞争,促使政策执行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市民参政的深化,各种利益的诉求将得到充分的表达,各种立意见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1.0分)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千年瑶寨位于下列哪个省份?(1.0分) A.浙江省 B.贵州省 C.广东省 D.陕西省 3.《陕甘宁边区纲领》是在哪一年颁布的?(1.0分) A.1940年 B.1941年 C.1942年 D.1943年 4.截至2017年,云南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1.0分)

B.7个 C.11个 D.29个 5.《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1.0分) A.马戎 B.费孝通 C.李维汉 D.李培林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5年 7.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0分) A.125个

C.145个 D.155个 8.初保村是()传统民居村落。(1.0分) A.傣族 B.黎族 C.壮族 D.回族 9.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县(旗)?(1.0分) A.90个 B.100个 C.110个 D.120个 10.()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1.0分) A.坚持党的文化路线 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C.坚持党的政治路线

D.坚持党的制度路线 11.《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提出,21世纪的中国应当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的新方向。(1.0分) A.“制度化” B.“社会化” C.“经济化” D.“文化化”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 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13.截至2017年,华中地区共有()民族自治县(旗)。(1.0分) A.1个 B.9个 C.12个

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答案

? 1.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目标之一是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单选 2 分)正 确答案是:A 你选择的结果是:D ?[A]武装力量体系 [B]政府治理体系 [C]党的领导体系 [D]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 2.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你选择的结 果是:A ?[A]正确 [B]错误 ?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单选 2 分) 正确答案是:A 你选择的结果是:A ?[A]正确 [B]错误 ? 4.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你 选择的结果是:A ?[A]正确 [B]错误 ?

5.关于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BCD 你选择的结果是:ABCD ?[A]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 [B]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C]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 [D]统筹设置党政机构 ? 6.本次机构改革,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单选 2 分)正确答案 是:D 你选择的结果是:D ?[A]22个 [B]28个 [C]25个 [D]26个 ? 7.省、市、县各级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的机构职能要基本对应,明确同中央 对口的组织机构,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多选 2 分)正确答案是:BCD 你选择的结果是:ABCD ?[A]财权统一 [B]法制统一 [C]政令统一 [D]市场统一 ? 8.关于如何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2 分)正确答 案是:ABC 你选择的结果是:ABD ?[A]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 [B]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论文

依循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和试点先行的改革策略,在30多年的总体社会转型中,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以实施项目的形式,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活动,它既促进了政府自身的变革,也明显的提升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水平。但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在中央提出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战略形势下,有关“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问题业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议 题。通过对前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以下称“创新奖”)入围项目案例和其他一些案例的跟踪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 胡宁生杨志 内容提要在社会整体转型时期,“政府创新”日益成为现代政府正确履行职能、强化 责任担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策略。进一步加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 特别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将成为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地方政府社 会治理创新持续性受到诸多内生和外生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案 例的比较分析,可以概括出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主体的能力、权利 中心的稳定性、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项目的可扩散性、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等方面 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互动,在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发展上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只有通过加强政府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制度环 境,以科学的绩效管理来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才能在多元合 作共治中逐步形成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其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创新持续性影响因素政策优化 胡宁生,南京审计学院教授 210029杨志,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210046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 ala Univers ity )访问学者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研究”(07JZD002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路径与绩效研究”(10ZZ008)的中间成果。 [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三家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创办,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学术机构独立举办的政府创新奖项。自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已举办七届。 DOI:10.13858/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81804.html,32-1312/c.2015.03.015 2002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 创新研究 学生周文 学号 1110812423002 专业行政管理 类型网络教育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西湾路137弄16号 邮政编码 315100 指导教师王琦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字: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目录 摘要 (1) 1.前言 (1) 2.政府制度创新的含义及意义 (1) 3.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 3.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应急现象 (3) 3.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方法单一 (3) 3.3 缺乏群众参与,不能对政府制度创新形成外在的推动力 (3) 3.4 由于政府自身利益的影响,政府自身不足以构成强大的动力 (4) 4、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创新 (4) 4.1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确保制度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4) 4.2 规范制度制定,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前提与保障 (5) 4.3 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引入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技术保障 (5) 4.4转变思想观念,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摆到一切创新的首位 (5) 4.5 确保制度实施,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全理解和掌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1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1文档*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108届3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1总目标的提出,进1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也出现了1些值得商议的说法、看法。 1直以来,1些人习惯于用西方的理论套中国的现实,把西方的理论看做天然正确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提出后,就有1种声音认为,这表明我们党接受了1个西方的概念,乃至把西方现代国家体制说成“善治”体制。这类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____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1个国家制度和制度履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1整套紧密相连、相互调和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应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1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揭露了其内涵和外延。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1到____同志的论述上来,正确理解、科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是必须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历史性成绩。当代中国获得巨大进步的基础是找到了1条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构成了1套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81804.html,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 作者:母雅倩 来源:《世纪桥》2019年第02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剖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同时对其阻力进行探究,结合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实,依据“五位一体”的理论基点,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现路径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70-03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指政府依照法治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能,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的一种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政府机构和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协调治理的共治模式。为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只有具备了科学、高效的决策能力的政府,才能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社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党的十八屆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积极围绕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推进实施了国企国资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以及健康发展。取得一系列良好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政治变革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制度自信”可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出来。首先,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国体上的优势。人民民主专政可以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从而为中国更好的发展经济提供保障。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上的优势,可以让人民将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充分表达出来。再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可以作为一个优势。有利于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安全。最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组织上的优势,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紧紧围绕路线纲领和战略策略,统一思想和行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国家,50种制度,实际上,不仅美国50个州各有不同的治理模式,即使在一个州内甚至在一个城市区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至于各个地方政府采取哪种治理模式,基本上是在以自治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由当地居民根据地方政府的地域、人口和经济规模而定,总的来说,地域、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地方政府,其治理模式的自治程度越高,相反,地域、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大的地方政府,其自治程度越低。以自治程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美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乡镇会议模式。这种模式是北美大陆最早的治理模式,首先出现在新英格兰乡镇地区,到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时,这种治理模式已逐渐普及于整个北美大陆。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自治:由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一个代表机构,即乡镇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数目根据乡镇的大小而定,一般是3―9人组成,任期一般为1年,但委员会只是乡镇会议的执行机构,并没有对乡镇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所有公共事务的决策权都归属由全体乡镇居民自由参加的乡镇会议。除乡镇委员会之外,乡镇会议也选出一定数量的其他官员,由他们承担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包括财产评估员、收税员、治安员、乡镇文书、司库、济贫工作视察员、校董等。 委员会制度。美国地方政府中的委员会会制度肇始于1900年9月一场袭击了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市的灾难性风暴。在解决由于风暴而带来的问题时,该市组建了一个小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既负责立法工作,也负责行政工作。同时,委员会的每一个成员又对某一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负责。这种委员会本来是为处理风暴危机而临时组建的,但委员会的高效工作得到了德克萨斯州立法机关的赞许,所以,在州立法机关为该市制定新宪章时,将该市的治理模式设计成了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制。这个5人委员会是由选民普选产生的,它既是该市的最高议事机关,相当于议会,也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在这5人中,其中1人是市长,也是会议的主持者,其他4人分别负责四个具体的行政部门,即警察和消防部门、街道和公共财产部门、供水和排污部门、财政和税收部门。在20世纪的前20年,美国人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种制度,到1920年,已经有500左右的自治市采取了这种治理模式。但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议会——经理制的盛行,委员会制逐渐衰落了。 议会——经理制。议会经理制和委员会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有一个小型的议会。但这种治理模式更明显地借用了私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即委员会同时也是议会就相当于由股东选出的董事会,而市政经理就相当于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或称首席执行官(CEO)。而市长就相当于董事会主席。议会——经理制中的议会规模通常都很小,一般由5至7人组成,议员基本上都是通过无党派投票的方式提名并选举产生的,市长通常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责,只在议会里主持会议并在公开场合代表本市。由市议会聘任的经理对市政

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

摘要:社会治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取向。社会治理具有基础性和微观性,是地方政府职能的本质内容,所以社会治理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治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多重维度和多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依法治理,筑牢社会秩序的制度底线;合作治理,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综合治理,形成公民社会全员治理的局面;动态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进程。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方向、内容和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分层级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类别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权制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阶段的社会治理体制。 关键词: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历史使命.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在其国家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对社会治理普遍采用了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传统的社会秩序理论和福利国家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政府、市场、社会、公民、政治、文化等现代社会元素融为一体,跨越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等学科,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综合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上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影响世界的改革和开放,冲击了持续 30 多年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体制,从而迎来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辉煌历程,推动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变迁。尤其是新世纪初期,中央深化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体的行政体制改革,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型政府治理道路上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对现代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了五位一体的重大部署,开始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支撑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历史上,虽然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起点、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但时至今日,我们在各自的政治基本构架内都寻求到了符合实际的治理之法。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提升的关键、特殊时期就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社会治理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国家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 从理论上讲,社会治理相对于国家治理更多地表现出基础性和微观性,在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四种职能中,社会治理是本质任务。地方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是一对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方向、性质、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 19 世纪西方工业化揭开资本主义新时代开始,以经济为主线,市场、政府和社会一直相互交织着而形成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政府的使命。唯有此举,才能赢得下一轮历史发展的机遇。 如果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角度来反思,我国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 20 世纪 5070 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治理模式。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对地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一切事务与活动集中管制,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职能主体是政治,经济社会高度统一在政治体制之中。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平等主义的支配,社会相对稳定与和谐,社会阶层单一,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无力对社会经济造成任何冲击。如此体制带来的是贫穷的国民、积弱的政府、窒息的政治和僵死的社会机制,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巨大的政治和社会震荡隐患,前苏联解体就是铁证。第二个阶段,即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路线调整,我国采取了长期的经济建设型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贯彻,高度集中了地方政府的职能,并强力地推动各项经济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为了适应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从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地方自治功能,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方政府创新。 关键词:地方治理政府创新途径

一、引言 井冈山市拿山乡拿山村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南面,是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革命老区,主要靠山吃饭,经济来源少,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政治中心迁移下山为契机,加强乡镇规范化建设,利用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有大小运输车辆达100余辆,建筑施工队3个,建材点达4个,个体私营业户达到86户。但是问题也伴随着出现,环境破坏、群众群体事件,公众参与度不高,公民诉求日益多样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极大考验着地方政府如何创新治理好地方。 二、地方治理和地方政府创新 (一)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就是对一个地区/区域的政治、经济、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实践活动。其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民间组织。地方治理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及其功能,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促进公民参与,完善与增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创新是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解决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

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包括地方政府自身的创新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开始更多的关注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公民参与,为社会工作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的关系 1、地方政府创新是地方治理的直接途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成功的创新需要不断进行试错、学习、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途径,地方政府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试错”,使得地方政府行为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市民的广泛认可等。通过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可以有效改善地方政府职能缺陷,促进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行,为地方治理的全面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地方政府创新活动的展开,给予地方治理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全面的地方治理结构和模式。 同时,随着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也会不断促进地方政府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也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实现,社会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源被多方主体竞争、政治家创新行为的出现等,使得地方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形成社会总体发展。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与地方治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治理。 2、地方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的协同性与摩擦共存

政策工具最终版

第三节新治理与政府工具 一、新治理范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公共管理出现了所谓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范式,它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入到通过政府工具的广泛运用来解决这个新世界中的公共问题上来。它将焦点转向不同政府工具的特征及不同工具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结构。 “新治理”是一个新假设、新范式,它更好地引入了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以便最终能在问题解决中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核心思想有二:首先,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而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要用“政府治理”(governance)代替政府管理(government);其次,与私有化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这些协作关系导致严

峻的管理与设计上的挑战,需要公共部门持续且远较以前复杂得多的参与。因此,当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设计上述的参与过程,为公共部门的参与做好准备。①具体而言,“新政府治理”在以下五个方面使政策领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如下表所示: “新治理”的五大转变 1.从机构与项目转移到工具 首先,“新政府治理”提倡在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应从公共机构或公共项目转移到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目标的工具上。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操作程序、特有的任务、特别的运作法则、以及自身的实施机构。因此,工具的选择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行为主体的选择,这些主体将扮演的角色也会有规定。因此,工具的选择在决定行为主体的同时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正因为如此,工具的选择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性的。选择了某些主体,就是选择了某个角度、某种价值,也就选择了政策将如何被执行。 2.从科层转移到网络 “新政府治理”共问在将解决公题的关注点从机构和项目转移到工具时,也把焦点从科层制的机构转移到了组织网络上。新政府治理认为管理网络与管理科层机构完全不同,其中涉及的特别任务包括:使网络关系结构化、保证各方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协调价值观/促进互信关系、设定绩效目标、整合激励机制、分享信息/分担风险、评估绩效和管理转变(managing change)。② 政策工具塑造了网络:它限定了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正式角色。“新治理”的“工具途径”通过将焦点从科层转移到网络、并且更加明确政策项目所需要的网络类型,为 ①参见 [美] 萨拉蒙著:《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11)。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