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作用)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陈书平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6
【摘要】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及间接途径。
直接途径主要是指依赖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下游与关联的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等相关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或通过调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细胞因子实现。
间接途径主要是指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调节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细胞凋亡的阈值,增强传统及新型抗肿瘤分子的细胞毒性作用,影响细胞肿瘤相关支持和细胞功能等。
【总页数】3页(P171-173)
【作者】陈书平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5
【相关文献】
1.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
3.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甲双胍对大肠癌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生风险。在大肠癌 的预防作用 中, 诸多研究 已表 明
阿 司 匹林 对 结 直肠 癌 预 防 有 确 切 效 应 , 且 大 肠 癌 临 床应 用 指南 中已 明确 表 明 阿司 匹林 可作 为 大肠癌 一 级 预 防性药 物 , 但长 期使 用不 良反应 较 大 , 能引起 较
目前研 究认 为 大肠 癌 变 路 径 有 两 条 : 其 一 是 正 常 黏膜 一异 常 隐窝 灶 ( AC F )一腺 瘤 一癌 变 , 其 二 是 正 常黏 膜 一A C F一癌 变 。可 见 AC F是 大 肠 癌 最 早 的生物 学标 志物 , 亦 是 目前 光 学 技 术 能 观察 到 最 早 的黏膜 病 变 。 同 时 E z u k a等 研 究 表 明 A C F与 大 肠 癌发 生 有 密 切 关 系 。 因此 对 A C F形 成 的 阻 断 是 对 大肠 癌 的 最 早 预 防手 段 。H o s o n o等 通 过 临 床
病例约 7 0 8 6 0例 , 死亡病例约 2 6 0 2 0例 , 女性新 发 病例 约 6 3 6 7 0例 , 死亡病例约 2 3 1 7 0例 , 男 性 大肠
癌发 病 率及病 死 率仅 次 于前 列 腺癌 、 肺癌 , 女性 的发
疗代谢综 合异常பைடு நூலகம்合 征 ( MR S ) , 控 制体质量 、 血脂 及血压 , 改善血液 高凝 状态 , 降低心 血管疾病 发生
男性排名第 5 位, 女性排名第 4 位 J 。据 2 0 1 6年美
国癌 症学 会 ( A C S ) 统 计 数 据估 计 美 国 人 口在 2 0 1 6 年大 肠 癌新 发 病 人 数 约 1 3 4 4 9 0例 , 其 中 男 性 新 发
二甲双胍功效与作用

二甲双胍功效与作用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它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机制来控制糖尿病。
二甲双胍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等方面。
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过程来降低血糖水平。
它可以抑制糖异生关键酶磷酸化酶,从而降低糖异生的速率。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葡萄糖的酶活性来减少血糖的产生。
2. 提高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效应。
它可增加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速率,并减少胰岛素抵抗。
通过这种方式,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的病情。
3. 减少胰岛素分泌:二甲双胍还可以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是一种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激素,高胰岛素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特征。
通过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并减轻胰岛素过多产生对胰岛细胞的负担。
二甲双胍除了降低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1. 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它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保护肾脏功能。
2. 减轻体重: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特别适用。
它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胃肠吸收葡萄糖和脂肪的摄取,以及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3. 提供抗氧化作用: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细胞对自由基损伤的敏感性,对预防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总体而言,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它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等多种机制来控制糖尿病,并具有减轻体重和抗氧化等额外的效果。
基于PI3KAKTmTOR及AMPKmTOR双信号通路探讨二甲双胍抗骨髓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PI3K/AKT/mTOR及AMPK/mTOR双信号通路探讨二甲双胍抗骨髓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
目前MM的治疗主要包括传统化疗、新药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虽然新的靶向治疗明显提高了MM的疗效,但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仍在3~5年,普遍存在复发难治现象,MM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因此,进一步研究影响MM细胞生长的相关机制,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最近,糖尿病与肿瘤的关系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与MM亦存在相关性。
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insulin, 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水平升高,而I/IGF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包括MM细胞增殖及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二甲双胍(Metformin, Me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双胍类降糖药,作为胰岛素增敏剂,Met能够通过减少肝糖原异生,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道细胞吸收葡萄糖发挥降糖作用,有效降低血液胰岛素水平。
因此,二甲双胍有可能通过影响I/IGF通路抑制MM细胞增殖。
同时,在细胞能量代谢研究中发现,二甲双胍是能量调控信号分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的激动剂,激活AMPK负向调控下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ammalian target ofrapamycin,mTOR)通路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又一机制。
但AMPK在肿瘤中是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尚存在争议,其受上游肝激酶B1/丝苏氨酸激酶11(live kinase B1/serine/threonine proteinkinase11,LKB1/STKl1)的调控,LKB1/STK141的表达缺失或基因突变所致功能缺失都会影响二甲双胍对AMPK的激活。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01-16T14:49:18.6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作者:景佳萍[导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其在临床上发挥出真正的抗肿瘤作用。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摘要】目前,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已经成为了二甲双胍,这类药物不仅可以很好的治疗高血糖以及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糖尿病还会造成血管病变。
另外,通过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观察的结果我们得出,在进行多种肿瘤的发病率降低的过程中,二甲双胍起到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而且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提高2型糖尿病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现阶段,在进行抗肿瘤药物应用的临床试验中,二甲双胍已经被列入了其中,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二甲双胍是极有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药物出现的。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二甲双胍抗肿瘤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分子机制;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药物【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381-02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一般情况下,患有糖尿病时间较长的患者通常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即:大血管、微血管的病变,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情况,那么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根据相关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在我国,大约有11.6%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且在老年人这类人群当中,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1.临床研究进展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已经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首选药品。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周寒丽;耿健雄;张华【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5(023)012【摘要】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糖尿病能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除具有降糖作用外,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二甲双胍能激活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阻滞细胞周期、调节胰岛素/IGF-l轴、调节肿瘤细胞的自噬效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及杀伤肿瘤干细胞,从而杀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二甲双胍具有安全、低毒的特性,将其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可能会明显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目前,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仍处于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阶段,并未进入临床实验阶段,但其抗肿瘤作用是确切的.【总页数】4页(P1760-1763)【作者】周寒丽;耿健雄;张华【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六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六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六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相关文献】1.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冯瑾;陈光侠;费素娟2.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晨;张佐慧3.二甲双胍不依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J], 李汉兵; 赵旭琴; 王心怡; 戚佳梦; 王灿; 姚元发4.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J], 刘相良; 朱梅开; 芦晋; 杨帅; 崔久嵬; 李薇5.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相良;纪伟;李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目前治疗方法及相关药物有一定的进步,但治疗困难仍比较大,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糖尿病被认为是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会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
二甲双胍不仅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而且具有抗肿瘤作用可能,故其研究热度及意义被进一步提高。
本文就相关研究与文献阐述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
[关键词]二甲双胍; 肺癌;1 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1、1在逆转上皮间质转化及减慢肺腺癌生长的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间连接逐渐断开,同时细胞的极性逐渐减弱并消失的过程。
相关研究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会发生EGFR-TKIs耐药的现象,而且进一步研究显示EMT现象也会随之出现[2];E-cadherin表达水平与细胞对EGFR-TKIs敏感性密切相关,所以EMT与非小细胞肺癌对EGFR-TKIS的获得性耐药有相关性的可能。
相关研究证明白介素-6 有促进肺腺癌细胞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在二甲双胍实施干预后,白介素-6 诱导的肺腺癌人HCC827及A549 细胞EMT 得到了一定的逆转[1]。
1、2活化LKB1 /AMPK 通路LKB1、TAK1、Ca MKK 是AMPK 上游重要的三种酶,LKB1由AMPK 磷酸化产生,有抑制肿瘤的作用,m TOR是具有控制细胞m RNA翻译、蛋白合成及细胞自噬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激酶,m TOR及LKB1都可以通过控制细胞能量的代谢来影响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在癌细胞中,二甲双胍激活LKB1 /AMPK 通路,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降低 m TOR 的活性并活化肿瘤抑制蛋白TSC2,而 TSC2则进一步抑制m TOR的激活,进而抑制癌细胞总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进一步增殖的目的[3]。
1、3二甲双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获得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及肿瘤细胞的转移都经过肿瘤血管,此乃肿瘤扩散及转移的重要生物学途径。
AMPK-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AMPK-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摘要] 2型糖尿病以葡萄糖和脂类的异常代谢为特征,部分归因于周缘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由α、β和γ 3个亚单位组成,主要作用是协调代谢和能量平衡。
AMPK被激活后在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脂肪酸氧化以及调节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减少了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产生。
有研究表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机体代谢的影响部分通过AMPK途径,并且已经有课题组发现并在进一步研究AMPK小分子激活剂。
因此,AMPK及其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理学靶点。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代谢感受器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现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对该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型糖尿病以葡萄糖和脂类的异常代谢为特征,虽然其病因与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关,但是发病的基本因素为胰岛素抵抗( IR)和(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起初胰岛B细胞由于IR而代偿分泌过多的胰岛素,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B细胞衰竭而导致胰岛素缺乏和血糖增高[ 1]。
如果没有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将会导致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确定药物作用靶点,是发现治疗糖尿病新药的核心问题。
目前,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确,虽然现有一些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双胍类、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以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但有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都伴随着一些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胀气和体重增加等。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开发新型药物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制药公司为开发新药而努力探究新的靶点, GLP21、DPP24抑制剂、Amylin类似物均为针对糖尿病治疗新靶点研发的药物,AMPK作为细胞的“代谢感受器”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又一个新的药理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