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

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228−1236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09.01228收稿日期: 2009-06-29* 北京市教委和科委2008-2009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规划项目资助(JD100270541)。

通讯作者: 张学民, E-mail: xmzhang@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张学民1,2 李 茂1 宋 艳2 李永娜3 魏柳青1(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 100875) (2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Albany, 12246, New York, USA)摘 要 通过实验考察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被试为72名男性大学生, 选用第三人称45度角的射击类游戏, 将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进行分离, 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考察攻击性行为, 采用EAST 内隐认知范式考察内隐攻击性认知, 结果表明: (1) 玩家比观看者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玩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均显著强于观看者; (2) 视频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导致观看者有更高的游戏卷入, 血腥成分对被试的攻击性影响强于射杀动作成分, 并使被试倾向于将攻击性进行他人归因。

关键词 暴力游戏; 暴力成分;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认知; 玩家和观看者 分类号 B849:C91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视频游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通过对视频游戏的研究发现, 暴力(射杀、死亡、打斗、血腥等成分)是游戏中普遍存在的内容, 游戏玩家也更喜欢暴力视频游戏(e.g. Dietz, 1998; Carnagey & Anderson, 2004)。

动画与真人暴力形象对儿童攻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动画与真人暴力形象对儿童攻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425-431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3059The Influence of Cartoon Violent Image and Live-Action Violent Image on Children’sAggression—A Comparative StudyHong Ning, Yawei Qiu, Yaqin Wang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Email: hongning717@Received: Mar. 21st, 2014; revised: Mar. 28th, 2014; accepted: Apr. 11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violent images of cartoon and live-action on children’s ex-plicit and implicit aggression. The quantity of hot pepper sauce that participants added in the be-havioural experiments is used to measure children’s explicit aggress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paradig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ir implicit aggression. 79 valid data (including 26 subjects in cartoon video group, 28 subjects in live-action video group, 25 subjec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nimation video le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xplicit aggression, while the live-action video did not; 2) neither animation nor live-action video led to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articipants' implicit aggression.KeywordsChildren, Cartoon Image, Live-Action Image, Explicit Aggression, Implicit Aggression动画与真人暴力形象对儿童攻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宁红,邱亚伟,王亚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Email: hongning717@收稿日期:2014年3月21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11日摘要本实验考察了视频中的动画暴力形象和真人暴力形象对儿童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暴力与攻击性

暴力与攻击性



1、媒体暴力对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除了常规学习生活之外,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看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玩视频/电子游戏上,而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却相对 较少。 第二,中小学生玩视频/电子游戏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 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尤其是视频/电子游戏的暴力偏好程度最高。 第四,接触暴力媒体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实验流程
给每组呈现相应的启动刺激材料

给被试呈现内隐测试问卷,测试言语、攻击图片和控制组对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启动作用。


数据分析
内隐言语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内隐身体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结果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刺激材料对青少年的内隐言语攻击性和内隐身体攻击性的 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在接受攻击性材料的启动后,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3、暴力游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Huesmann (2010)发现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认知;
Saleem, Anderson和 Gentile (2012)发现暴力游戏对被试敌意情感的影响超过中性游戏 和亲社会游戏;

Anderson 等人(2010)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助长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认 知和攻击性情感, 并抑制其同情与亲社会行为;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2009).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 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41(12),1228-1236.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暴力与攻击性
小组成员:葛妙双、郑圣阳、何涛、陈伊苒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 该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能够有效防止意识的干 扰作用,有效测量出内隐的社会认知(如刻板印 象)。
• 其具体内容是: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 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 密程度。
概念词
• 男性 • 女性
属性词
• 事业 • 家庭
实验具体内容
STEP 1 辨别性别目标词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女(female)——right 样例:
讨论
• 工具
✓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 样本过小
✓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概念词 属性词
STEP 2 辨别“事业—家庭”目标词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事业(career)——right 样例: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0.6
反 0.4 应 0.2 时0 差 -0.2 值 -0.4
-0.6
-0.8
女1 女3 女5 女7 女9 女11 女13 女15 男2 男4 男6 男8 男10 男12 男14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反应时差值 性别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体育运动领域攻击性行为研究述评

体育运动领域攻击性行为研究述评
3 .2内隐 测 量 上述对攻击性 的外显 测量 是一种直接 的测量方法 , 这种方 法最大的缺陷在于被试 可能知道研究者测试 的 目的 , 那么被 试 很可能在回答问卷条 目时朝着社会 期待 的方 向答题 , 导致测量 结果不客观真实 。因此 , 内隐测量就 成为攻击性研 究比较理想 的评 定方法。常用的内隐测量包括投射测验和 内隐联想测验 。 投射测验是人格评价 中经 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测验 。它是给
这种本能在竞争性极强的体 育运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竞 技体 育商业化和职业 化高度发展 , 各级别体育赛事 的不断增 多, 高额奖金的持续刺激 , 极端 民族主义的悄然抬头 , 育运动领域 体 中攻击性行为也越来越多 ,诸 如赛 场双 方队员违 反体 育道 德的 侵犯 、 球迷 因争执 出现骚乱 、 运动 员攻击 裁判员和教练 员甚 至观 众 的事件的报道屡见 不鲜 。 为此 , 攻击 性行 为研究一直是体 育社 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 热点问题 。运动心理 学家对 此进 行大量 的 研究 , 对体育运动 中攻 击性行 为的产生原 因 、 测量评价 、 遏制策 略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 出了相 关的理论 。本文 的 目的在 于对 体育运动领域中攻击 性行 为研 究现状进 行梳理 ,以了解 目前 国 内这一领域的研 究 , 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 参考 与借鉴。 2攻击性行为概述 2 1概 念 体育运动 中的攻击行为是指在体 育运动情 景 中, 有意识地 使他人 身体 和心理 受到伤害 的行 为 [] 3 。这个定义说 明了攻击 性行 为不仅仅 指赛场上 的身体侵犯 和暴力 , 也包括对 他人心理 的伤害 。Ge n等人(9 4[] e 1 8 ) 认为攻击行 为具 有四个方面 的特 4 征: 厌恶 、 图、 意 受害者 、 受害 者的非意愿 性 ( 弓姚 家新 , 转 I 运动 心理学导论 ) 。关于攻击 行为的判别标准 , l1 8 ) ] 为可 Gi 9 6[ 认 l ( 5 以从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判 别 , 攻 击 是 ~ 种 外 显 行 为 、 击 是 ~ 种 即 攻

在押罪犯与大学生内隐友好倾向的比较研究

在押罪犯与大学生内隐友好倾向的比较研究
第 3 2卷 第 2 期
21 0 0年 3j j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 教
、 . 2 No2 b1 3 Ma. 2 l r O0
J OURNAL OF N1 GBO N UNI VERS TY ( DUCATI I E ONAL S ENCE E TI CI DI ON)
Hale Waihona Puke 好判断法来探 讨被试的 内隐友好倾向。结果发现 , 在押 罪犯和 大学生身上均存在 着明显的 内隐友好 倾向而
并未发现 内隐攻击性 ; 在押 罪犯的 内隐友好 倾向显著低于大学生 , 这种差异集 中体 现在高攻击特 质在押 但 罪犯的 内隐友好倾向显著低于其余被试 ,其余被 试在 内隐友好倾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让我们
类 是表示 人 与人 之 间团结 、 友好 、 助 的刺激 互 ( 统称 为 “ 友好 性刺 激 ” ),个体 又会 偏好 于哪
类 刺 激 呢 ? 当个 体 面 对 友好 性 刺 激 和攻 击 性 刺 激 时 , 个体 身上 将会 发 现 内隐攻 击性还 是 内隐 在 友 好倾 向呢?这 就是 本研 究想 要探 讨 的问题 。
看 到 了人 性 中友 好 、向 善 的 一 面 ,给 予 了我 们 战 胜 恐怖 暴 力 的 信 心 与 勇 气 。
关键词 :内隐友好倾向 ;内隐攻击性 ;在押罪犯 ;大学 生 中图分 类号 :B 4 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6 7( 0 0)0— 0 9 0 0802 2 1 2 0 3— 4

的研究往往采用攻击性 的图片、 词语作为实验材
料, 采用 间接 测量 的方 法 如偏 好判 断法 、 偏好 组 词法 、内隐联 想测 验 (AT)等进行 研究 。他 们 I 研 究 所 使 用 的 图 片 材料 或 词 语 材料 往 往 都 包含 两类 刺激 : 攻击 性 刺激 、 被攻 击性 刺激 或 中性刺 激 。当材料 中包 含这 样 两类 刺激 时 , 个体更 加偏 好于 攻击 性刺 激 , 而 在个 体身 上发 现 了内隐攻 从

西方心理学中攻击性理论及其新进展

西方心理学中攻击性理论及其新进展

西方心理学中攻击性理论及其新进展摘要:攻击性是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中最多的一项内容。

在此领域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理论,其中主要有攻击性的生物学理论,挫折-攻击理论,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的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攻击性本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它们也都存在各自的不足。

关键词:攻击性;生物学;挫折-攻击;社会学习;认知攻击性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

早期的研究者致力于给攻击性下定义,然而直到现在攻击性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后来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考察人类攻击性的来源,目前已有的理论学说,大多是通过解释攻击性来源而形成的,主要有三种取向,分别是生物取向、社会取向以及认知取向。

认知取向代表着攻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它是在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攻击性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一、攻击性的生物学理论攻击性的生物学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攻击性的来源,目前已形成的理论流派主要有基于本能论的攻击性理论以及基于进化论的攻击性理论。

(一)基于本能论的攻击性理论基于本能论的攻击性理论,其哲学基础是人性本恶的命题,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残忍的,而法律则是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先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攻击性理论。

弗洛伊德的观点比霍布斯更加悲观,他认为人类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本能,还有一种强大的追求死的本能[1],它是促使人类走向死亡的一种本能驱力,对内表现为自我毁灭,对外则表现为攻击。

洛仑兹也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而且是普遍的[2]。

然而关于攻击性是否属于人类的本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可靠的证据,有关这方面的实验和观察,都来自于对人类以外的种群的研究;另外本能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种族间的多样性。

虽然攻击行为有其生物学基础,但是本能论将人类的攻击性仅仅归结为本能是不可信的。

内隐学习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中影响论文

内隐学习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中影响论文

试论内隐学习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中的影响摘要:医患关系紧张已经不是一个可以掩盖的问题。

撇开红包不说,常规医疗中的各种手段,统统只用贵的、不用对的,动辄“大处方、滥治疗、先做ct、再开进口药。

本文认为运用内隐学习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医德教育课程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内隐学习;医药类高职;医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45-02一、引言医德教育之所以是德育的底线,因为医务领域是直接与死亡联系的领域。

我们讨论人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必死性,即便是宗教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人权有其共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也承认在现实的过程中即便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必然会形成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哥达纲领批判》),但是在死亡面前无法不平等。

意外不可避免,医疗却可以救人。

如果在死亡面前还有不平等,那么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伦理可言。

有限的医疗资源在不同的人的生命面前能够平等分配,这是道德的底线。

也是医德的底线。

对于德育问题,以往的研究要不是在哲学思想或者文艺思潮上做文章,要不就是在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上做文章,前者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后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而且脱离了心理学的科学结论。

德育本身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分析细分到许多小点。

我们首先从生死观来看最基本的医德判断:以《南方周末》文章为例: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6月5日在2010年中国医院院长论坛演讲时表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句口号不对,医院应多宣传“死人才是正常的”。

孙教授为解决医患紧张抛出这样一个掩耳盗铃的计谋,处处散发着童稚般的痴气。

死人确实是正常的,说“死人正常”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只强调“死人是正常的”,只希望改变患者的认知,而自己不做反省,就实在太不正常了。

制度的完善、法令的执行、道德的坚守、人性的复归……医患关系的调整和解决,有太长的路要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