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运动员内隐攻击性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内隐攻击性是指一个人在不显露外在攻击性的情况下,在心理上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展现出攻击性的一种倾向。
本文将介绍内隐攻击性在运动员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首先,许多研究表明,内隐攻击性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负面关系。
例如,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足球运动员中内隐攻击性水平高的球员更容易因为红牌而被罚下场,且其球队在比赛中的得分更低。
这一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内隐攻击性可能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行为,导致不利于球队的结果。
其次,内隐攻击性还可能对团队中的社会互动产生负面影响。
一项针对篮球队的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水平高的球员比低的球员更容易与队友产生冲突,并且在团队交流中表现更加消极。
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从而导致更差的表现和结果。
最后,内隐攻击性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紧张的比赛中。
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水平高的运动员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焦虑情绪、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发挥。
综上所述,内隐攻击性在运动员中的研究表明,其对运动表现存在负面影响,可以给运动员个体和团队带来不利因素。
这一结果提示,运动员以及其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和内隐攻击性的管理,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表现和结果。
除了上述研究发现,还有许多其他研究也探讨了内隐攻击性对运动员的影响。
例如,一项针对高尔夫球手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内隐攻击性与更差的比分和更多的错误有关。
这一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和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发现内隐攻击性可能与运动员的成功表现相关。
例如,一项针对青少年篮球员的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水平高的球员可能更有可能在比赛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信,从而产生更好的比赛成绩。
这一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运动员有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评 估 方法 的完善 以及 亲社会媒 介 对攻 击性认 知的 改变等 方 面开展 进 一步 的研 究。
【 关键词】 攻击性认知
概念
结构
影响 因素
—
Wai ,E xe .M.C m ns r u mig,&R.I nt E s , lus n grsi Bo c n oi r is 20 —3 2 odn: a r g n t a oi( d .) At i adages n: io a adsca oi n , 8 r m o l l l g 0 .Ln o C mbi e d
② A drn .A , B sm n . .( 02) u nA g si . n u ei f sco g , 3, 7 —5 . lm ns K. & Ho n es ,C . & uh a ,B J 20 .H ma gr s n A n a R ve o Pyhl y 5 2 e o l w o 1 Ce e t, , -
近半个世纪以来 , 攻击性研究引起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们 的广泛关注。已有攻击性 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生理唤醒( hs l i l r s ) 攻击性认知(gr s ecgi n 、 py o g a a ua 、 io c o 1 ag s v ni ) 攻击性情绪 (g es ea ei o t o ag sv f r i - fe) et以及 攻击性 行 为 (grsiebhv r等 四个 方 面 , ages eai ) v o 而在 这些 方面 中 , 攻击 性认 知是 一个 重要 而又研 究较 少 的领域 。D de 18 ) og (9 2 ①的研究 表 明 , 击 性 认 知对 攻击 性 行为 、 击 性情 绪 以及 生 理 唤醒 的产 攻 攻 生均 发挥 着重要 作用 。进 一步研 究 显示 , 击 性认 知 对攻 击 性 行 为 的产 生 主要 发 挥 着 中介 作 用 。 纵 攻 ② 观已有研究 , 研究者们主要对攻击性认知的概念、 神经生理基础 、 结构 、 功能 、 评估方法、 响因素等方面 影 展 开 了一 些研 究 。然而 , 有关 攻击性 认 知研究 的若 干问题 尚需要 进一 步解答 。比如 , 性认 知 的概念 攻击 应该如何进一步标准化 , 神经生理基础如何精确化 , 结构怎样深入探究 , 功能如何进一步挖掘 , 评估方法 如 何完 善 , 怎样开 展亲 社会 媒介对攻 击 性认 知 的干预研 究等 。因此 , 本研 究拟对 已有 的攻 击性认 知 的研 究 成果 进行 整理 归纳 , 以期 为后 续 的深 入研 究提 供参考 。
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综述

合认知模型,从这五个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关键词 攻击性 社会认知攻击性理论 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07.031
A Review of Aggressive Theory and Research
击性的影响。 2.1 攻击性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攻击性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尝试描述个体对特定环境信息
的认知加工步骤,这些步骤恰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应对策略和 行为,该模型也试图弄清楚具有攻击性和不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和青少年在信息加工步骤上存在着何等的差异。攻击性社会 信息加工模型将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分成 6 个阶段。
第一阶段,注意与编码。Crick 和 Dodge 认为个体对特定 情境信息的编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具有攻 击性的儿童比不具有攻击性的儿童更多的关注社会活动中的 攻击性信息。第二阶段,问题情境解释。结合环境的信息,个 体对特定问题作出解释。研究表明,攻击性倾向的儿童他们在 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更多地依赖过去自己相似情境下的经验 而非事情真相。第三阶段,确定目标。目标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状态或者事情的结果。第四阶段,搜寻反应。搜寻反应阶段是 针对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认知水平上产生一个或多个行为策 略,也就是个体在头脑中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主意或 者策略。第五阶段,决定反应。决定反应是个体对行为策略进 行评估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第六阶段,实施反 应。社会认知信息处理模型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信息处理的 每个阶段,个体都能够让自己的思路再次返回到前一个阶段并 且对前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进行反思和再思考。
学科探索
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综述
刘 露 施国春
不同专业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方式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1.期刊论文王彪.吴庆宏.刘晓茹.WANG Biao.WU Qinghong.LIU Xiaoru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的研究-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
通过内隐偏好测验对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攻击性图片对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有明显的启动效应,被试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建议大学生要培养仁爱之心,警惕信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适当而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让人本身固有的内隐攻击倾向得到合理的宣泄.
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已有对于电脑游戏成瘾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为从研究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的角度来研究控制和降低其内隐攻击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研发切实有效的完善的“防沉迷系统”从游戏本身来限制大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防止和干预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并从心理学角度来对电脑游戏成瘾进行预防和干预。
9.期刊论文汪红烨.沈潘艳.WANG Hong-ye.SHEN Pan-yan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的抑制效应-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
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

( 1 . 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 院,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2 . 辽 宁省 儿 童青 少 年 健 康 人 格 评 定 与 培 养 协 同创 新 中心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摘 要 : 攻 击性 是 一种心理 特 征 , 是 一种 意 图, 也 可 能是 一 种人 格 特 质 。 当个 体 表 现 出攻
作者简介 : 张丽华( 1 9 6 4 一) , 女, 辽 宁大 连 人 ,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 从 事 青 少 年 学 习 与 人 格 发 展 研 究 。
①B A RRAT T E S , S T ANF OR D M S, DOWDY I ,e t a 1 .I mp u l s i v e a n d p r e me d i t a t e d a g g r e s s i o n :a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o f s e l f — r e p o r t e d a c t s
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作者:齐丹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36期摘要:近十年来,在研究领域方面,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和归因评价等层面。
研究的具体内容集中在探讨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等方面,其中以内隐自尊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更为丰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作者简介:齐丹(1987-),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重庆 400715)1995年,Greenwald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
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它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研究可以从无意识的层面揭示人们的认知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其规律。
由此,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如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归因评价等,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的研究。
一、内隐态度研究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
研究发现,内隐态度从形成到激活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被试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并且与外显态度之间存在分离。
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
基于大样本的研究,Brain Nosek等人发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彼此相关,两种态度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8~0.52。
近几年的研究主要关注内隐态度的转变和个体差异。
从态度的潜在心理过程入手,运用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是可以解释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内隐攻击性是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攻击性倾向,它不会表现为明显的暴力行为或语言上的侮辱,而是体现为更为微妙的暗示、隐晦或讽刺,却同样使他人感到不舒服。
因此,内隐攻击性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和体育心理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就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原因以及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进行综述。
首先,内隐攻击性是一种潜在的攻击性倾向,一些人具有这种攻击性嫉妒心理,表现为“攻击性压抑”,即用一种“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嫉妒,通常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
而这种攻击性的表现很难被发现,因为其本身并未表现出明确的侮辱或攻击,而是更加微妙和难以捉摸。
就运动员而言,他们通常有更高的自我抑制水平,因为他们必须始终表现出积极的形象。
而内隐攻击性则是一种暗示性或变相的攻击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误解或忽略。
其次,内隐攻击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
例如,当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落后或者感到焦虑时,内隐攻击性的表现就会更加明显。
此外,一些运动员可能会被其他运动员的表现所嫉妒,从而表现出内隐攻击性。
例如,如果一个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很好,而他的队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那么其他队友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内隐攻击性。
最后,内隐攻击性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内隐攻击性会降低一个运动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比赛中表现不佳。
同时,内隐攻击性也会影响团队气氛,导致队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受到影响。
此外,内隐攻击性还可能引起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导致广泛的社交问题。
综上所述,内隐攻击性是一种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及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的攻击性倾向。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运动员的内心状态,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文献来源
• 我们采取主要以文献的研究方法,其中最 主要的采取有意抽样的方法。通过查阅 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后,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并加以分析。
研究缘起
•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 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 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幼儿的攻击 行为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普遍存在。
• 3.意志特征。有明显的两极性,在正确方向上意志力薄 弱,在错误方面上畸形地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力。பைடு நூலகம்
• 4.动机特征。表现为动机内容的利己主义;动机方式的 偶发性和简单性;动机过程的易变性。
• 5.行为特征。偶发性强,手段暴力倾向强,相互传染等。
矫正方法
• 树立科学儿童观,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家园合作逐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 • 启发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 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 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并创设一个能使
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 减少环境中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刺激等 • 新《纲要》要求我们:“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
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因此 作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真正了解每 一个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消除打架的各种诱因,减少攻 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当发现攻击性行为时,也应心平气和 地让幼儿说出事情的原由,避免因误解而全盘否定的现象 发生,并教给幼儿正确的化解矛盾的方法,用自己的言行 来教会幼儿宽容、谦让。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评论
• 我们认为现在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比较 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做到全面的从主观、客观方面对幼儿攻 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的研究。
• 2、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客观 性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类攻击性及其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社会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广受关注的课题。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人类攻击性也纳入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内隐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及行为不仅提供了认识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新的视角,也是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的发展趋势所在。
1.相关概念1.1攻击性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定义。
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行为或人格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
如Dol-lard等人(1939)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1],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目的性,并认为这种伤害意图必须有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偶然的伤害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Baron和Richard(1994)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他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伤害的行为”[2],这里不仅强调了攻击性实施者的意图,也包括了被攻击者的非自愿特点,所以任何自虐、自杀的行为都不算是攻击性行为;Anderson整和性地概括出攻击性模型,将攻击性界定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3]。
也有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如Bech(1994)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特质,是由个体的神经结构及生理特点决定的”[4];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容易愤怒的人攻击性就强,攻击行为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5];而Buss等人就认为攻击性包括易怒、冲动、敌对、愤怒攻击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不同侧面对攻击性加以界定和研究。
1.2内隐社会认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推动,A.Greenwald和M.R.Banaji等[6]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的概念,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李锦萍张卫摘要: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作者简介:李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张卫,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内隐社会认知是从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将社会认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内隐是相对于外显而产生的,具有间接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和启动性的特征。
1.3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
自Greenwald&Banaji(1995)[6]首次对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许多研究证明内隐认知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个体攻击性,且结果显示个体攻击性具有内隐特征。
Chen、杨治良等(1996)采用任务分离范式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人类具有潜在攻击性[7]。
徐大真,杨治良研究表明(2001),在外显的再认测验中,男女被试均对被攻击者的分辨力显著高于攻击者的分辨力,人们更倾向于注意被攻击者;而在偏好测验中,人们对攻击者的分辨力远远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分辨力,人对攻击者更为敏感,攻击性得到充分体现[8]。
Eric和Jane(2004)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被试的攻击性具有自动化的特征[9]。
可见,在意识层面控制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性没有充分表现,而在内隐社会认知中,人的攻击性得以表露。
也许是由于意识的监控,攻击性为同情心或社会期望所掩饰或缓冲,从而被试能够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达成一致。
在内隐社会认知条件下,意识的监控被削弱,攻击性得到更多地流露,这也就说明人类攻击性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2.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及已有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是间接测量法,这些方法基本上也可用来研究人类的攻击性。
主要有启动测量、内隐联想测验、任务分离范式、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
2.1启动测量启动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常用的一种测量范式,主要是根据被试在不同启动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这些启动测量关注启动刺激自动激活了内隐记忆里的什么因素。
其基本机制是:与启动刺激相关的评估的自动激活伴随着一个启动,他能产生合理评价目标的编码得益和加工过程。
如果任务涉及到词的分类,则在启动条件下会产生合理目标词归类的易化,同时对可评估的非合理目标的正确反应被抑制。
Andersonetal.,(1998)用启动范式研究武器词汇及图片与中性词汇及图片下个体对攻击性词汇的识别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武器词汇/图片条件下个体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词汇/图片下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武器词汇/图片自动激活了个体的攻击性思维和攻击性认知[10]。
2.2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客体概念(targetcon-cept如白人/黑人)和属性念(attributeconcept如聪明/愚蠢)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指标,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12]。
其测验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作同一反应,反应时较短;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反应时较长。
用人们对不同概念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内隐认知层面这两者的联系强度。
最初Greenwald等将IAT用于种族偏见的研究,他们以白人/黑人组成一对客体概念,以正性词/负性词作为属性概念,考察种族和正负性评价之间联系的相对强度,并作为内隐种族态度的指标。
该研究证明了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存在分离:在外显测验中白人被试很少报告对黑人的偏见,但IAT测验却表明在内隐认知中这种偏见仍然存在[12]。
Greenwald等人认为IAT能避免自我报告中被试的自我掩饰(self-present),也不受按键左右、相邻反应间隔时间以及项目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而且IAT还可灵活利用不同的客体概念和属性概念设计出适应不同方面内隐认知的测量。
由于具备以上这些优点,IAT迅速被许多研究采用,领域涉及各类偏见和刻板印象、社会认同、自尊、自我概念、病理心理学以及消费者态度等。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也将IAT测验用于研究个体攻击性。
如Eric和Jane(2004)[9]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短暂玩暴力游戏后,被试的攻击性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
国内许多研究者(戴春林和杨治良等[13],2005;张东宁和王有智[14]2005等)以攻击者、被攻击者图片或词汇为目标概念,以积极或消极词汇为属性概念,发现被攻击者图片或被攻击词汇与积极词汇联合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小与其与消极词汇的反应时,表现出偏好攻击者的自动化倾向。
2.3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内隐记忆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方法,最初由Tulving在1982年提出。
通常任务分离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来实现的,直接测量(如再认、回忆等测量)用来测量外显记忆,而间接测量(如词根补全、残词补全、偏好测验等)用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14]。
ShiumAndrewChen、杨治良[7](1996)借鉴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以攻击性图片为材料,采用偏好判断与再认测验匹配使用的方法,考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特征。
其结果表明,再认测验中被试对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被攻击者;偏好测验中被试对攻击者的偏好率明显高于被攻击者,从而证明了攻击性行为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实验性分离,人类的攻击性具内隐性。
朱婵媚,宫火良(2006)等[15]在词干补笔和偏好判断的基础上采用偏好组词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未成年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内隐攻击性。
2.4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方法是主试向被试提供一些模糊、不确定的测验刺激,要求被试在宽松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某种反应然后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结果推测判定被试的深层心理特征的测验方法,通常使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绘画测验、班达完形测验和情境对话测验等等。
高桦用图片投射测验,考察了在押罪犯的攻击性内隐心理特征,结果发现在押犯与常人的攻击性在内隐心理状态下表现相近,不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是由于对攻击性冲动的管理、控制无效而造成的,并非罪犯与常人在心理深层上存在着攻击性差异的结果[16]。
2.5情境测验情境测验是指实验者有目的地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将情境测验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时,是通过选择或创设某个恰当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被试可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某方面的意识监控,从而让被试的相应社会认知特点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表露出来。
高桦在对常规的情境测验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用情境测验的方法考察了人在受挫情境下的直接攻击、间接攻击、自责、移情、压抑等五种反应方式。
结果发现直接攻击在内隐状态下表现突出,在外显状态下较弱[16]。
其它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联想法、GNAT(Go/NogoAssociationTask;Greenwald,2001)、EAST(ExtrinsicAffectiveSimonTask,De-Houwer,2001)等,这些方法被统合到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们是对Greenwald最初提示的IAT的继承和发展。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综上所述,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攻击性虽然还没有成熟及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一领域已逐渐受到重视,且已有众多研究用不同的内隐测量方法和研究材料对人类攻击性加以研究,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攻击性确实具有内隐特征,并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
但是,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争议,如许多测量方法的信度、效度问题(IAT的重测信度在.60以上,而各种启动程序的重测信度不到.50,其他测量方法的重测信度也不是很理想)[17];各种间接测量方法的测量机制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会聚效度不明确,且缺乏此类研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