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怎么写

绪论怎么写引言绪论是学术论文的开篇之部,它在整个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绪论的写作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说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之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有效的绪论,以及绪论的结构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绪论的第一部分应该介绍研究的背景。
研究背景可以包括对该领域的概述、对相关问题的描述和重要性,以及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回顾。
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读者明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绪论的第二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目的的描述。
这一部分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问题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描述。
研究目的应该与研究问题相对应,可以阐述研究的目标、目的和预期结果。
三、前人研究综述绪论的第三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包括其理论、方法、结果和不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应该对重要的前人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文献作为支持。
同时,还可以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动机。
四、研究方法和设计绪论的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和设计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需要详细介绍并解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同时,还可以说明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行的限制。
五、研究预期结果绪论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预期结果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阐述研究的预期结果。
需要明确的描述研究的预期结果,并说明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图表来说明预期结果的表达方式。
结论绪论在整个学术论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读者对整个论文的第一印象。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清晰明确地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和目的,回顾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说明研究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毕业论文绪论

毕业论文绪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绪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毕业论文的绪论内容:引言、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引言:首先,引言部分应该包括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对论文感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引用相关研究或者介绍背景故事来实现这一目的。
随后,引入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对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状况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相关理论或概念、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等。
还需要说明为什么对该研究领域感兴趣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在提出研究目的时,要明确指出此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解释其在理论或实践上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并说明这些问题或假设在该领域中还未得到解答或验证。
如果需要,可以提出研究的假设,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在绪论中,还需要对将用于研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这包括研究的范围和限制、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的选择方法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还需要说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并解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回答研究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研究工具或仪器,并描述其用途和操作过程。
若有必要,可以讨论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潜在局限性,即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结论:在绪论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简要总结前文所述,并提出预期结果。
同时强调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的实现意义。
总之,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篇之作,旨在引导读者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理解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合理性。
准确、全面、清晰地介绍研究内容和目标,以确保读者对毕业论文的后续章节有充分的理解和期望。
绪论

绪论:绪论相当于论文的开头。
一般包括: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法、方式。
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前言是刊在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
可以由编写者自撰,也可以由他人撰写。
而绪论是在正文中,作为第一章开始的。
用来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绪论(课件)》课件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论文 绪论

论文绪论
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开端,用以引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引言部分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处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入手,引发读者的兴趣,使其对论文主题产生好奇心。
例如,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研究背景部分,即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动力和依据。
例如,目前大气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组分的检测和污染源的定位,而对于不同污染源的分析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重点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最后是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的应该明确、具体且可行,与论文主题紧密相关。
例如,本文旨在通过采集不同污染源的样品,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和排放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
的三个方面。
引言部分引起读者的兴趣,研究背景部分介绍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和问题,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引出,读者可以对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论文的绪论部分是整篇毕业论文的开端,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良好的绪
论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研究主题,并明确阐述研究的目的、背景、意义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
1. 研究背景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展示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2. 文献综述
在绪论中应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先前的研究成果、学术观
点和研究方法,展现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同时,还要指出该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绪论部分的关键。
说明该研究对学术界和实际应
用的重要性,阐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结果对学术和实践的贡献。
4. 研究方法
在绪论中还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方法论,包括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
究设计等内容。
阐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 研究结构
最后,应该简要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各章节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全面
的概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全貌。
绪论部分作为整篇毕业论文的开场白,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只有撰写出清晰、简洁、有逻辑性的绪论,才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展示出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贡献。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的参考,相信您将能够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为整篇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通常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写好绪论。
绪论是整个论文的开篇之作,它不仅要引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还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写好绪论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绪论应该包含对研究背景和问题的介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概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绪论还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例如,研究可能是为了填补前人研究中的空白,或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清晰地表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认同。
除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行性。
例如,研究可能只涉及某个特定的地区或群体,或者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因素或变量。
通过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此外,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例如,研究可能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或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清晰地描述其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以便读者能够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研究可能预期得出某种结论或发现某种规律,或者可能对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实践产生某种影响。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
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
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其实对于绪论和结论,其实是相互照应的。
结论要单独作为一章来写,但不可以加章号,比如不可以这样:“第七章结论”。
一般学校要求写论文都会提供相应的模板,比如字体大小,字体,页眉页脚等具体规定。
ABS的发展历史ABS的作用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2692549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对象、研究内容和 性质
一、“自然辩证法”的由来
“自然辩证法” ,最早是恩格斯为其写于1873-1886年 间的自然科学哲学方面的论文及手稿写的一个归类标题。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8/160
1925年,《自然辩证法》手稿在前苏联出版
绪论 48/160
中国古代自然观
5、系统联系的观念
五行生克
6、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物载德。” “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9/160
道法自然
阿基里斯追不上龟。 飞矢不动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7/160
五、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公元前495435)
四“根”说(多元素组合): 火(照耀万物的宙斯) 气(哺育万物的赫拉) 土(地狱神埃多涅乌Aidoneus) 水(西西里水神涅司蒂Nestis)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5/160
四、爱利亚学派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20-445), 西方形而上学的鼻祖。)
存在论(Ontology,本体论): 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6/160
四、爱利亚学派 芝诺(Zenon): 1、反对多的论证 2、反对运动的论证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6/160
古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起源 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科学技术 创立自然哲学和理论自然科学,是近代欧 洲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7/160Leabharlann 古希腊的四大科学成就:
托勒密天文学体系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 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 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 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 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 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天有六极五常, 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庄 子·天运》
绪论
43/160
九、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宇宙论与四元素说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 形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 动。 有生有灭的月下世界。由水(湿冷)、火(干 热)、土(干冷)、气(湿热)四种元素组成。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50/160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主旨
主旨: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 2、自然界是统一的, 3、自然界是变化的 4、自然界对立统一的 5、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 6、就内容而言,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原 始融合体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51/160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44/160
四元素说
火 热 气 温 水 冷 干 土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5/160
方法论与逻辑学
《范畴篇》、《分析篇》、《工具篇》 归纳法 演绎法
三段论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6/160
十、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评价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 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 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0/160
七、苏格拉底(Sokrates,约公元前469-399)
苏格拉底:哲学的转型(自然哲学过渡 为伦理学)
“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1/160
八、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347)
柏拉图:理念论与宇宙论
理念:是同个别事物分离的永恒不变地独立存在 的一种本体,而流动变易的自然事物只是对理 念的摹仿与分有。 在宇宙论中,作为创造者的神以混沌为质料,使 之与空间结合,并以理念为范型,创造出整个 宇宙系统和自然界。
1、直观性 2、思辨性 3、神秘性 4、整体性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52/160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 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 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 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 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 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3/160
二、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
万物皆数。 宇宙和谐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 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4/160
三、赫拉克利特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战争是一切之父,它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 些人成为奴隶,另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2/160
九、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四因说(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
质料因:事物由什么东西形成; 形式因:事物根据什么形成 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 目的因:指事物为什么而形成
事物形成的两种方式:自然与人工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体系 盖伦的医学体系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8/160
古希腊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 关于自然界及其内在本质的哲学研究, 在古代指的是自然知识的总汇和统称,其 目的是获得自然界的完整图象。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9/160
古希腊自然哲学兴起的 历史文化背景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7/160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宇宙的起源与万物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五行:金、木、水、火、土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生生谓之易
2、时空观念
3、发展变化的观念
4、对立统一观念
“一阴一阳谓之道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刚柔相济而生变化”
绪论
3/160
请假制度
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签名 研究生院盖章 导师签字无效 病假以病历为准。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4
课堂纪律
上课时不做玩手机、上网等与课程 无关的事项 迟到的自动坐第一排!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5/160
绪
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 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 和意义
一、米利都学派
其他代表人物: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无限、无定形” 他把无限作为始基,无限是一种空间上无限同时 又无定质,永恒运动的东西; 用无限解释宇宙的形成。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2/160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se):气 用气来解释物质的形成:空气通过稀疏变成火,凝 聚成风,再变成云、水、土和石头; 解释了 虹 的形成
马克思主 义哲学
抽象性和普适性 桥梁和纽带
自然辩证法 具体科学技术
基础性和具体性
返回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20/160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
思维
历史唯物论
自然辩证法
认识论
西方科学哲学
自然科学
自然哲学
返回1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返回2
21/160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12/160
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体系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A B C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13/160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A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 想 B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亚里斯多德关于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 惊异 闲暇 自由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0/160
一、米利都学派 共同特点:探求一种组成万物的始元。 注重质料因。(朴素的Materialism)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31/160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绪论
14/160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方法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