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本存量的估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中国科技统计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数据来源 : 中国统计年鉴 》 9 9—20 《 19 0 8版 ( : 注 由于篇 幅有 限 上 表 以北 京 为 例 , 外 3 地 区 的 指标 样 本 数 据 省 略 。 另 O个 )
表 2 隶 属 度 表
T b 2 De r e o mb rh p a . g e fme e s i
京地 区为例 的生产要 素指标样 本数据 。 () 1
() 2
表 1 19 2 0 北 京 地 区指 标 样本 数据 9 8— 0 7年 T b Smped t o e igd r g19 o2 0 a .1 a l a f in u n 9 8t 0 7 a Bj i
Sok o tc f P a t in r h/ n r ci o e t t ma Ca i l pt a c pt l a i a
【 U=Y 一 一 + 一 3 h
式 ( ) C—D生产 函数 , 中 y代表 产 出量 , 代表 1是 其
物质 资本 投 入量 , 代 表 劳 动投 入量 , 日代 表人 力 资本 投 入量 ; A代表一定 条件下 的技术状 况水平 , 为物 质资本投 入 的弹性 系数 , 卢为劳 动投入 的弹性 系数 , y为人 力 资本投 入 的弹性系数 。根据该 式可 以估 计 出 , ’的值。 ,, 式( ) 2 是索 罗余值方 程 , 中 Y为产 出增 长速 度 , 其 a为 技术进步 速度 , k为物质资 本投 入量 的增长 速度 , 为 劳动 z
中国人 口・ 资源 与 环 境
21 0 1年
第 4期
函数 ) 和索洛余 值 法 的组 合 模 型测 算 中 国各地 区科 技 进 步对经 济增长 的贡献率 。模 型如 下 : f Y=A・ ・ ・ Hr
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数据

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数据王文寅;张叶峰【摘要】With the general C-D production function as the basis and Eviews6.0 software as the main tool,the paper analye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of faotor contribution at different phas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last thirty years(1978-2010).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in different phases,the paper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of exclusion relations between capital,labour and technology,that is:capital pushing out technology,and technology pushing out labour.%以广义C-D生产函数为依据,以Eviews6.0软件为主要工具,考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1978-2010年)不同时期的要素贡献的数量关系,基于科技贡献在不同时期的量化表征,验证"资本挤出科技,科技挤出劳动"的要素贡献互相消长的关系假说。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5页(P5-8,47)【关键词】广义C-D生产函数;要素贡献;科技贡献率【作者】王文寅;张叶峰【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烟台南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57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彰显。
科技进步贡献率评测方法简介PPT课件

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联合下达“关于开 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计科 技 [1992]2525 号 , 省 计 委 和 省 统 计 局 以 辽 计 发 [1993]41号文件转发),进一步要求把定量评价科技 进步的贡献作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由于索洛模型 具有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文件中规定统 一用索洛模型进行相关测算。
科技进步贡献率评测方法简介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研究 三、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开展情况 四、如何正确认识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什么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在西方经济学众多的生产函数中,C——D生产 函数有着独特的地位。C——D生产函数虽然形式简单 却不仅包含了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 劳动力和资本,而且考虑了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而 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正是决定产业生产力水平的 最为核心和关键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出整个 生产过程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928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与数学家柯布 合作,提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 —Douglas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为测算 技术进步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D生产函数模型在经济学史上首次应用函数式分 析生产理论,对投入各要素进行高度的抽象,抓住了 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这三个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影响, 并对各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描述和 分析。
2、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不宜用作绝对值指标
实际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两个增长率之比,是一个相对值 概念,不能完全反映绝对的科技发展水平。一般情况(资本和劳力 正常增长)下,经济增长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也高。在起 点低时,增长率提高相对容易;而起点高时,增长率提高就比较难。 显然,发达地区由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再次提高的难度就比落后 地区大。因而,起点低的情况下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会比高起点 的情况高。所以,在横向比较中,我们不能仅仅依据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的高低而武断地评价它的科技发展水平, 就像不能依据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就说我国高于西方 国家一样。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怎样计算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形成新的 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03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
生产函数法
原理
生产函数法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将科技进步视为一种生产要素,通过构建包含科技进步的生产函数模 型,来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02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评 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 环境。
03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供技术转移、成 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降低企业 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科技成果评估与筛选
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对具有市场 潜力和产业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和跟踪 ,推动其转化应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 构的对接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 系
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 方权益和责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是怎样计算
汇报人:XXX
的
2024-01-14
目录
• 引言 •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 •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策略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估计

在当代经济学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 其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特指通过投资和创新,以资本的形式体现的技术进步。 这种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效率和产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 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本质,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
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本质
四、结论
总的来说,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它通过更新设备、 提升技能和知识、改进管理和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经济增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更加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积极推 动创新和投资,以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分析相 关数据和方法,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 有价值的参考。
感谢观看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科技进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 趋势更加明显。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 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和产出仍有差距。为了进 一步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政府应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 技术创新,培育高技术产业。
此外,我们还发现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 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因素不同 所致。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在加工贸易方面具有比 较优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则由于技术 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高,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大。
上海 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价值潜力

《上海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价值潜力》一、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上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中心,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科技成果的价值潜力也备受关注。
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是科技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1. 重大科技成果上海在前沿领域取得了不少重大科技成果,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工业、金融等领域的突破。
这些成果对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进行重点评价和支持。
2. 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而且常常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取得成果。
上海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都有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深入评价和挖掘其潜力。
3. 应用技术成果除了基础研究,上海也有不少应用技术成果,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这些成果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也需要进行分类评价,以更好地推动其应用和推广。
二、价值潜力除了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对其价值潜力的评估也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面评估其市场潜力、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支持措施。
1. 市场需求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首先要考虑其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潜力较大。
但也需要认真评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定位,以便更好地开拓市场。
2. 应用前景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直接关系到其长期价值。
新能源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生物医药技术则可以带动整个医疗产业的发展。
在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潜力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在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 社会效益除了经济效益,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
某项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工业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降低资源消耗。
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潜力,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贡献。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公示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公示一、前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奖是一项重要的奖励制度。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始终注重科技创新和进步,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奖励科技进步项目的经济效益,特制定了经济效益指标模板,以公示在社会各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二、经济效益指标模板的内容1. 产值增加率产值增加率是评价科技进步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进步项目实施后,其所带来的产值增加率是评估其经济效益的直观反映。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规定,评选的科技进步项目需在3年内实现的产值增加率不少于20。
2. 技术创新贡献度技术创新贡献度是评价科技进步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进步项目是否对相关领域的技术进行了创新,以及创新程度如何,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规定,评选的科技进步项目需对相关领域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并且其技术创新贡献度需在同类型项目中达到领先水平。
3. 成本效益比成本效益比是评价科技进步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进步项目的成本效益比直接反映了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在评估项目经济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规定,评选的科技进步项目需在3年内取得的成本效益比不低于1:5。
4.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评价科技进步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进步项目的实施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规定,评选的科技进步项目需在实施后能够带动一定数量的就业,提高相关领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三、经济效益指标模板的公示意义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的公示,将有利于评估委员会、各科技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进步项目经济效益的认知和评价,使评选更加公正、合理。
也将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和进步,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事业献计献策。
四、结语上海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指标模板的公示,意味着上海在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

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再估算,以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资本存量数据。
资本存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政策制定、经济分析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中国资本存量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和偏差,需要进行重新估算和校正。
本文将采用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和方法,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再估算。
具体来说,本文将基于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和分析。
本文还将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确保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再估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资本存量的规模和结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存量估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资本存量不仅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现状,也是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早期的文献中,资本存量的估算主要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
这些研究通常假设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是外生给定的,而且资本品的相对效率递减模式也是事先设定的。
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能存在统计误差和遗漏,同时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设定也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更为灵活和准确的方法来估算资本存量。
例如,一些研究利用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估算资本存量。
这些模型可以内生地确定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并且能够更好地捕捉资本品的相对效率递减模式。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微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来估算资本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指标研究上海市资本存量的估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朱平芳朱军浩乔居强(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上海)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回顾引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来分析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影响,涉及到对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对中国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研究的文献较多。
张军扩(1991)援引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对1953年中国的资本产出比为3的假设,利用1952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推导出1952年的物质资本存量为2000亿元(1952年价格);贺菊煌(1992)对生产性固定资本存量和非生产性固定资本存量进行积累法估算,假设资本在1964年至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其在1971年至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出1952年的物质资本存量为946亿元(1990年价格);邹至庄(1993)利用1952年至1985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个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五个部门积累的年度数据,先估算出五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并由此测算得到1952年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为1030亿元(1952年价格);张军和章元(2003)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估算出1952年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约为800亿元(1952年价格,不包括土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重新构造,建立起固定资本存量调整模型,计算了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何枫、陈荣、何林(2003)通过拟合资本平减指数和商品零售指数的关系,推导出1996年至2001年的物质资本形成总额。
总之,现有的算法大都建立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由于各种方法的假设及所处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结果之间有较大差异。
本文准备在上述计算方法中寻求合理的折衷。
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是正确估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前提。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估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
Engle(1883)较早提出并运用了成本法,他将全体人口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层,将单个人力资本看作其从出生到25岁成年人的全部费用加总,以此作为特定时点的人力资本存量。
Shultz(1961)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给出形成人力资本所需要进行的各种投资项科技指标研究2目,以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累计值作为人力资本的近似估计值。
Kendricks (1976)和Eisner (1989)在人力资本投入的计算中不仅包括了人们在求学当中必须花费的机会成本,还考虑了人力资本折旧率的处理。
张帆(2000)在人力资本投入的计算中除了把每年人力资本净投资(含教育投入)进行累计加总,还考虑了文艺支出和卫生支出,扩大了人力资本存量的计量范围。
有的学者用国民受教育程度来间接描述人力资本存量。
Psacharopoulos ,G.和Arriagada ,A.M.(1986)采用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Barro ,R.J.(1991)采用学校入学率标准;Laroche ,M.和Merette ,M.(1999)采用基于学习年限和工作经验的指数值;王金营(2001)、胡鞍钢(2002)等采用的是“人年”标准;侯亚非等(2000)采用按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资本的方法。
还有的学者以价值形态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其基本点为按劳动力收入的多少来反推人力资本存量。
Jorgenson 和Franmeni (1989)将人力资本价值等同于一个人一生劳动收入的现值;Mulligan 和Sala -Martin (1995)构建了劳动收入基础法来测量美国的人力资本。
这些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的想法。
二、上海市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现有的对固定资本存量的各种估算方法采用的都是永续盘存法,即: ()11--+=t t t t K I K λ其中,t K 和1-t K 分别表示第t 年和第1-t 年的资本存量,t I 表示第t 年的投资,t λ表示第t 年的折旧率。
本文采用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方法进行测算,即:tt t RNI K K +=-1其中,K 是实际资本存量,RNI 是实际净投资。
实际净投资可以由名义总投资扣除折旧后再由下式转换为不变价格:()t t t t PIF DS GI RNI -=其中,GI 是名义总投资,DS 是名义折旧,PIF 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名义总投资、名义折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都可以从《上海统计年鉴》上获得。
关键在于如何估计基期(1978年)的资本存量。
有3种假设可以用来估计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
1.假设上海拥有的资本存量占全国资本存量的比例与上海市的GDP 占全国GDP 的比例基本相当。
(1)根据邹至庄(1993)估算1978年全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为14112亿元(1978年不变价),本文得到上海市1978年的资本存量=1081.27亿元。
(2)根据贺菊煌(1992)估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值作为全国的资本存量值,本文得上海市资本存量的估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到上海市1978年的资本存量=731.86亿元。
2.假设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率较平稳,上海的物质资本平均增长率在1978—1980年与1980—1982年两个时间段内大致相等,借鉴贺菊煌(1992)处理全国初始年份资本时的方法,可得上海市1978年的资本存量=262.716亿元。
3.使用杨格(Young,2000)的假设,把上海市1978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10%作为初始年份资本存量,可得1978年的物质资本形成总额为31.69亿元,从而上海市1978年的物质资本存量=316.9亿元。
图1 上海市资本存量估计比较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1979—2007)。
上述方法所估算得到的4种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路径的走势相同,只是基期固定资本存量不同。
分别用这4种固定资本存量估算值来测算上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可以把这4种固定资本存量估算值综合起来测算上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2007)。
三、上海市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常用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有3种:劳动者人数法、学历指数法和受教育年限法。
1.劳动者人数法3科技指标研究4 采用劳动者人数作为上海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比较简单,可直接引用统计年鉴中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的资本存量。
2.学历指数法学历指数法的公式为:∑=⋅=61i i it t w HE H其中,t H 表示t 期人力资本存量,it HE 为t 期第i 学历水平的劳动力数量,i w 为学历指数。
i =1,2,3,4,5,6,分别表示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包括专科)、高中及中专、初中、小学。
本文假设各学历阶段的指数分别为:博士2.0、硕士1.8、大学本科(包括专科)1.6、高中及中专1.4、初中1.2、小学1.0。
3.受教育年限法受教育年限法的公式为:∑=⋅=61i i itt w HEH其中,t H 表示t 期人力资本存量,it HE 为t 期第i 学历水平的劳动力数量,i w 为受教育年限。
i =1,2,3,4,5,6,分别表示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包括专科)、高中及中专、初中、小学。
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本文将小学教育定为6年,初中教育定为3年,高中及中专教育定为3年,本科定为4年,硕士研究生定为3年,博士研究生定为3年。
相应的教育年限依次为6、9、12、16、19、22。
上述3种估算方法尽管依据、量纲不同,但都可把人力资本存量看成是不同学历水平的劳动者数量的加权。
为了使3种估算结果具有可比性,以劳动者人数法为基准,保持学历指数法和受教育年限法各自的权重比例不变,调整相对大小,使得两者的基期人力资本存量都等于劳动者人数法的估算值。
图2 上海市人力资本存量估计比较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2007)。
上海市资本存量的估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5从上图可以看出,劳动者人数法不反映不同学历水平劳动者的差异,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
受教育年限法赋予高学历劳动者较高的权重,最高学历博士甚至是最低学历小学权重的4倍,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最为迅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高学历人才数量的快速增长。
学历指数法的估算结果介于两者之间。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2007)。
我们可以分别用这3种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值来测算上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可以把这3种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值综合起来测算上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
四、上海全要素生产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为:βαK AL Y = ,0>α, 0>β,其中,A 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形式,有:K L A Y ln ln ln ln βα++=运用回归方法可以估计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α和β。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是指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它体现了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表现为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差,通常解释为技术进步,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提出。
索洛余值法是目前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时最常用的方法。
βαK L YTFP =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份额,其计算公式为:%100]/[⨯∆∆=YYTFP TFP E TFP 我们采用国内外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在这个函数中,t 是时间变量,L 、K 分别代表不同方法估算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两个生产要素。
在这个生产函数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构造出测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速度方程。
科技指标研究6 1.估计生产函数因为有4种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和3种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所以,估计生产函数时就有12种模型组合。
(1)不同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对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估计的影响。
K1、K2、K3、K4对应的平均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82、0.894、1.441、1.314。
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值越大,对应的平均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就越小。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物质资本存量同样的走势,基期的数值越高,取对数后其上升的趋势就越缓,由此估计所得的物质资本产出弹性越大,相应的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就越小。
(2)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对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估计的影响。
L1、L2、L3对应的平均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846、0.825、0.859。
说明物质资本产出弹性的估计对于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不敏感。
(3)规模弹性。
规模弹性等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之和,即β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