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合集下载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报道中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更加负责任和真实的报道,提高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客观、细致和人性化。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给予受灾群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 灾难新闻报道, 问题, 解决方法, 媒体报道不一致, 夸大和不实之处, 缺乏详细背景信息, 缺乏人性化关怀, 新闻真实性, 客观性, 负责任报道, 专业水平, 情感, 人性化.1. 引言1.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报道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影响了公众对灾难的理解和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报道的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负责任地报道灾难新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为公众提供更有代表性和有用的信息,促进社会对灾难的关注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是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现象。

在同一起灾难事件中,不同媒体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角度,这给公众造成了困惑和误导。

这种不一致的报道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不同媒体的报道立场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可能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记者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报道的偏颇。

不同媒体可能会存在新闻内容采编的问题。

一些媒体缺乏足够的记者资源和调查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通过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来填补空白,而这样的报道往往缺乏原创性和客观性。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作者:刘建伟来源:《传媒》 2017年第21期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

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

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

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以关注受灾群众为核心灾难性事件报道无疑需要首先关注受灾群众。

但是,在实际的报道中,媒体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宣传官兵救灾的报道多,关注受灾群众的报道少。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当天,笔者正在四川老家休假。

当听到地震的消息时,笔者立即动身赶往当地某陆航旅,搭乘直升机当天就赶到了震中芦山县。

在几天的报道过程中,关于抗震救灾的稿子发了不少,编辑部也给予了表扬。

但是,冷静下来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采写一篇反映受灾群众的稿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报道倾向呢?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本位主义”的狭隘思想限制了自己的眼光和思维。

在当时看来,因为采访报道的记者都是军事记者,因此,关于部队救灾行动的报道自然就增多了。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关于当时受灾群众的情况都被当作了新闻报道的辅助材料。

但是,当重大灾难突如其来时,最痛苦、最悲伤的是受灾群众,而受众最同情、最关心的也是受灾群众。

在灾难面前,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会在瞬间得以展现。

在大灾大难面前受灾群众的坚强人性、在绝境中迎难而上的人性光辉、在特殊状态下迸发出来的人性之美,都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素材。

灾难报道探究论文

灾难报道探究论文

灾难报道探究论文一、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按照传统新闻真实论的观点,记者必须客观记录所看到与听到的一切,就像一台摄像机,应尽量避免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尤其不能添油加醋,道听途说。

但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本文作者深刻感受到,跟传统新闻真实论有所不同,灾难新闻的真实其实有两个维度,一是客观真实,一个是主观真实。

客观真实,就是前述传统新闻真实论的基本观点。

但主观真实,则是在灾难报道中衍生出来的第二个“客观存在”。

这里,用两个典型的例子对此加以阐述。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有两条新闻几乎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新闻媒体上刊播过,其真实性几乎难以令人置疑。

一条新闻说,某位母亲在临死前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怀中的孩子留下了一段“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另外一条新闻说,俄罗斯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男子,这名男子的第一句话说“这次地震厉害,都震到外国去了”。

不过请注意,这两条人人皆知的“新闻”却缺乏新闻最关键要素:无时间,无地点,无人名,无作者,无目击者,无证实者,无消息来源。

如果说这些新闻关键要素的缺失是因为当时现场太忙乱了,媒体记者无法一一核实,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查证核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毕竟,无论从这位母亲的手机,还是那名男子的照片,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抗震救灾的宝贵资料进入地震博物馆。

也就是说,这两条广为人知的地震新闻,很大可能都是人们虚构出来或者以讹传讹的“三无产品”。

但奇怪的是,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心知肚明这是虚构的消息,但仍然宽容地接受它,甚至乐于继续传播它。

新闻媒体刊播此类“真实的谎言”,受众在知晓的情况下依然欣然接受,这在新闻传播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

为什么?由此就产生了本文作者所提出的真实的第二个维度——主观真实的问题。

灾难新闻之所以是一个独特的新闻品种,就在于它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可以轻易地超越受众的认知层面而进入情感深处。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的同情心和凝聚力被强烈唤醒。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

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特点:灾难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由此而备受社会的关注。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灾难新闻报道,主动引导舆论,以推动灾难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改革与发展的稳定大局。

灾难事件一直是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点,西方的新闻写作专著把灾难报道分为两类—事故报道和灾祸报道。

西方的新闻写作教材明确指出灾难报道和其后续报道必须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并且要求媒体谨慎处理几个问题:记者不是法律代言人,满足公众知情权,保护个人隐私,记者要明辨是非等. 西方的灾难报道本着以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以统计数据说话,重在“疏”而非“堵”。

他们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成果以及个案报道分析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4326 新闻传播学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灾难新闻报道的概述顾名思义,灾难新闻报道就是对所发生的灾难性事件进行相应的报道,使得广大公众对灾难性事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灾难性事件具有其显著的特点,表现为突发性、震撼性、社会性以及负面性的特征。

在灾难性报道之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清灾难的类型,从整体上而言,灾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预料的自然性灾难,像地震、台风、火山、洪水以及山体滑坡等等,而另一类则属于人为造成的灾难,像瓦斯爆炸、恐怖活动、战争、空难以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等。

无论是自然性的灾难,还是人为性的灾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巨大的伤害,每当灾难出现时,人民不但会承受物质上的损失,而且还会承受精神上的损失。

灾难性的报道对于缓解灾难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由于灾难性的报道能及时传递灾害信息,减少相应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群众对灾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奠定基础。

二、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时,更多关注的是抗灾救灾,而对灾难本身的报道却不是很多。

在灾难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隐瞒灾情的媒体报道,然而随着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报道也得到了不断的历练,受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也在渐趋成熟。

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在不断进步,往往在灾难发生几分钟后,灾情便会在媒体、网络上得到报道,其传播的速度快,信息准确、公开、透明,广大的群众通过网络媒体能够对灾情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另外,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媒介主体在不断丰富,而且一旦一些灾难出现后,境外媒体也会对灾难进行现场性的播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渐趋成熟,但是在报道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问题的具体阐述。

最新整理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docx

最新整理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docx

最新整理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地震、洪涝、矿难等灾难性事件在我国近几年来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都给受灾受害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对于当地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在处理灾害性实践的过程中,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开始逐渐成为人们xx的部分,在这样的状态下,科技新闻在灾难性事件上的重要地位就日益显现出来。

1 灾难性事件中科技新闻报道角度选取1.1 灾难性事件发生原因一旦有灾难性事件发生,例如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是事故灾难等,由于人们对于事件真相的诉求,同时也是对于自身生活环境担忧以及对于自身利益的xx,都对灾害性事件的频发原因产生xx。

人们对灾难发生的各种因素都希望有相关部门进行解读,所以这时各大媒体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采访有关专家的意见是有必要的,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的行为。

1.2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相关处理办法人员伤亡情况是灾难性事件中最为牵动人心的部分,所以在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受灾人员的处理办法就是各大媒体中科技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危机处理方法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受灾者、政府、医护人员、志愿者等都属于应对措施的范围,但是可以成为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般都要涉及科技的元素,其中包括在救援过程中采用的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科学的救援方式等等。

1.3 灾区次生灾害的预防工作在自然灾害中等级高、强度大的灾害发生之后,一般会伴有其他各种灾害发生,通常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灾害链”。

在灾害链中发生时间最早发生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后面由于原生灾害所导致的其他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当原生灾害发生之时,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前预测出次生灾害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控制灾害范围扩大,减少当地人民的损失。

次生灾害的报道在为当地有关政府以及救援队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对于人们自身防范灾害的意识以及行动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选题角度。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

I ■
人 间 大 爱 和 人 性 光 辉 。 笔 者 当 即 采 公 路 ,第 一 时 问 把 1 5 4 名游 客 安 全 转 这个 时候 应 该抓 点什 么 线索 ?为 此 , 写 了稿 件 《我 不 能 让 解 放 军 再 冒 险 移 了 出来 。 了 》 ,第 二 天 在 军 报 二 版 头 条 位 置 参 与救 灾采 访 的军报 记 者抓 住 了一个 《解 放 军 报 》针 对 这 一 行 动 迅 难 得 的细 节 :在 外 地 服 役 的 战 士 王
各种 礼 会矛 盾 而导 致 的重 大突 发性 事 篇 反映受 灾群 众 的稿件 。
人性 之 美 ,让 人们 体 会到 人性 的 崇 高 与尊 严 、社 会 的温 暖 与大 爱 ,从 而 唤
件 ,如 倒 塌 、爆 炸 、空 难 等 重 大 事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种 报道 倾 向 呢?
很 快 就抓 到 了 “ 活 鱼 ” :龙 门 乡一 家
把 报 道 重 点 放 在 受 众 的 内 心 体 验
但 是 .当 重 大灾 难突 如 其来 时 , 众最 同情 、最 关 心的 也 是受 灾群 众 。
上.I 受 众 看 到 灾 难 面 前 生 命 的 尊 最痛 苦 、最 悲 伤 的是 受灾 群 众 ,而 受 超 市 在 地 震 中房 屋 坍 塌 ,l 0 0 多 万 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 自然 灾难 是 指地 震 、台风 、水灾 就 赶到 了震 中芦 山县 。在 几 天 的报道
作 为记 者 .我 们在 深 切 哀悼 遇难
等 来 自自然 界的 那些 人类 不可 抗 或者 过程 中 ,关于 抗震 救 灾 的稿 子发 了 不 者 的 同时 ,更 要怀 着一 颗 仁爱 之 心 , 非 人 为 因素而 导 致 的重 大 事故 或 自然 少 ,编 辑 部也 给 予 了表扬 。但是 ,冷 扛 起 人文 关 怀 的 大旗 ,把 目光瞄 准受 灾 害 ;社 会 灾 难是 指 由于 人 为因 素或 静 下来 却 发现 , 自己竟 然没 有 采 写一 灾群 众 ,传 播他 们 在 灾难 面 前展 现 的

最新整理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docx

最新整理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docx

最新整理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一、专业性与伦理规范如何衡量(一)专业性:恪尽职守,担起责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再加上Web2.0时代下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新闻业的“业余化”越来越泛滥,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同时,传统的规范新闻过滤程序也是必要的。

以20xx年年尾xxxx外滩踩踏事件为例,“外滩十八号撒美元”的言论,本着同情弱者的初衷,该微博遭到网友疯狂转发,甚至人肉照片中的主角,认为其是造成踩踏事件的罪魁祸首,事实证明那所谓的“美元”不过是酒吧代金券,而事发地点与踩踏悲剧发生的地点也有一定距离。

所以,在这时,需要一众规范的专业媒体类似@央视新闻等“把关人”通过查证向受众传达正确的信息。

因此,坚守新闻专业性,事关传媒业的存亡兴衰,也是传媒业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具体表现。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人要竭尽一切努力,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也是新闻人的第一职责。

(二)伦理规范:人道主义,展现关怀在有些灾难报道中,一些新闻人虽然遵循了新闻专业性,如实、客观地报道了伤亡情况及救治进程,但是展现了灾难的恐怖和狰狞,也把血腥的过程全部呈现了出来,这不光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阴影,也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比如这次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不少媒体都在现场捕捉了一些及时的救灾图片,然而,不少都引起了人的不适,把灾民的血淋淋、衣不蔽体的形象公开,这对于受众和当事人都是一种伤害,不少记者值得深思。

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认为,任何时候,人的生命和尊严都高于一张新闻照片的获得。

因此,专业性与伦理规范,两者并非是矛盾的,两者结合,有轻有重,即要在规范的报道中恰当体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如何得体地报道灾难新闻(一)采访要适度适时,摄影要保持距离20xx年汶川地震中,有很多的新闻媒体和报纸都注意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投入;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的全身心的工作态度;全国人民的大量援助和捐款场景等,①这些都给举国抗震救灾催生了巨大的心理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经纬一、 新闻专业主义1.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它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也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2.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追溯到近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与1926年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可以说是我国报刊实践新闻主义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获得发展,并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影响。

新闻媒体提出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报道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提高媒介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完善新闻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表现。

二、 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具有不可准确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整体的有序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因而灾难事件能在短时间内汇聚起社会各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舆论监督、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的体现。

我国社会已经步入高风险社会,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①然而许多国内媒体在灾难的报道理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以下选取雅安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里某些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的焦点不对,宣传色彩较重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3公里的7.0级地震。

雅安地震牵动中国人的心。

地震发生的当天,李克强总理便赶往灾区,第二天,李总理“一碗米粥一包咸菜”当早餐的新闻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位置。

发生如此大的地震,物质相对匮乏,每个人都该节省,总理当然也不会例外。

记者拍摄这张照片,或许是希望表达总理与灾区百姓同甘共苦,但被各家媒体不断放大甚至夸大后,新闻原本的味道就变了。

事实上,李总理的作风低调务实,他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吃早餐这个与地震救灾关联不大的举动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发生重大灾难时,领导到灾区视察及部署救灾工作,在情感上,可以抚慰灾区百姓。

而另一方面可以马上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灾难发生后,公众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排列:震中、震级和波及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破坏程度、有没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政府在做什么、我该怎么办等。

②因此过多地将报道重点放在一些无关救灾工作的事情上,宣传意味很浓的做法,并不符合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2.报道范围小,信息重复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因素增多,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多样化更加重了不确定性,从各种渠道扑面而来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

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各家媒体就会出现大量无序且重复的失衡报道。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芦山县、宝兴县等重灾区受到了极大了的关注。

媒体的确把这些灾区的情况及时反馈了出去,使这些灾区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救援。

只看媒体新闻报道的表面,关于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呈井喷的状态,但实际上,媒体传递的信息是短缺的,一种相对而言的短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量少,而是信息失衡。

媒体未能使报道的面铺开,而是反复地播报着这些地区的信息,一些同样需要救助的乡村的信息却被忽略了。

这样不平衡的报道,使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媒体所报道的灾区上,而另一些急需救灾物资的乡村却无人问津。

这说明了媒体的报道渗透力仍需提高,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唐薇薇[摘 要] 灾难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这些特点,历来是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

好的灾难报道可以起到给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并抚慰受众情感的作用,而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的社会公器功能及客观公正原理,对灾难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灾难报道的思路。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全面;平衡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77新闻经纬灾难发生时,大量的记者涌向了灾区,占据了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更应该把灾区各个地方的情况传播出去,使灾民能获得急需的救援。

3.煽情新闻比例高,缺少人文关怀对媒体来说,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具有不同寻常的新闻价值;对公众来说,地震带来的伤害则会集中引爆全社会的同情心。

我们的媒体乐于在灾难报道中煽情,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唤起人们守望相助的爱心。

然而那些主打煽情、“主题跑偏”的灾难报道已经引起人们的抵触。

在雅安地震发生的三天后,网络上出现了“别再生硬讴歌,别再凶猛煽情”的呼吁,这呼吁值得媒体反思。

地震发生后,宝兴县灵关镇安平村,村民们的房屋大部分坍塌,因为安平村地处山中,震后少有救援人员到来,物资极度缺乏。

记者来到这个山村的时候,村里的两位老人突然哭着跪了下来,在场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当天两位老人下跪的相片就被各大媒体转载,持续传播,这样的相片尴尬且让人痛心,两位老人下跪是无力心酸之举。

媒体的报道转载,让老人的形象大肆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缺少了人文关怀。

在灾难面前,媒体更要维护灾民应有的尊严。

三、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灾难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更需要媒体在对此报道的时候应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优化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灾难新闻报道应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是“温柔的抚摸者”,还是“痛苦的加剧者”,就看它有没有秉承“人文关怀”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③记者在采访灾难新闻时,应努力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

但是人文关怀精神不意味着煽情主义。

记者在采访灾难中的人和事时,应是一个客观报道者,引导受众看到生命的顽强与尊严,而不是将受众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悲情故事中。

在采访中,记者还应考虑受难者及其家属在经历死亡的悲剧与灾难后的痛苦心情,记者应先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以“发生了什么”、“之后你看到了什么”来代替“你感觉如何”。

新闻从业者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要使人文关怀精神渗透其中,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造成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无法挽回,然而媒体在抚慰人们的精神创伤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

新闻记者要从人性的层面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事件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尊重被访者和受难者的权益和尊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有人情味的报道方式注入到灾难新闻的报道中。

2.重视报道的平衡性和全面性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家媒体如果只发出一种声音和只坚持一方的观点,无论报道写得多客观真实,最后都会让受众有受到宣传和教化之感,这样受众不仅难以信服媒体的报道,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而,新闻报道要以完整客观地呈现事实为原则,从不同的层面报道各方的声音和态度。

平衡的原则和全面的视野可以让公众直接迅速地看到信息中透出的客观真实。

媒体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越全面客观,就越能消除各种渠道信息混杂带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说,媒体不能只报道灾难波及范围和伤亡情况,还需要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作为、灾情进展情况和发生原因等信息传达给公众。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要树立在公众心中公平正义的形象,就要坚持平衡的报道原则,从不同的层面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受众呈现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

因此,媒体要做好灾难新闻报道,应该扩展灾难报道的范围,方方面面都应有所思考,从多个视野传递灾难事件的信息,多个层面解读灾难事件造成的影响。

3.完善客观理性报道模式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本质属性,大众媒体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达的信息应该客观真实、理性负责。

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在采访第一线的记者或者主播的理性和镇定可以使受众的悲痛得以抚慰,恐慌得到缓解。

对理性报道的解读是,大众媒体在对灾难进行报道时不应过度煽情赚取公众的眼泪,而应是能客观描述自己的所见和记录他们的感受,将灾难的悲伤转化为凝聚人心的力量;跳出单纯报道灾难现场视听的局限,把防灾救灾的意识和灾难形成的原因及历史传达给民众,引导受众对灾难进行思考,这种理性报道更凸显出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我国的媒体应逐步在新闻实践中完善这种客观理性的报道模式。

注释①唐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②彭湘蓉:《突发事件媒体信息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考量——以日本NHK“3・11”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5)。

③王銮:《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J],《青年记者》,2008(20)。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78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