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之4 哈贝马斯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621
第三章-哈贝马斯(三)PPT课件

2021
2
一、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二、系统的理性化过程 三、对生活世界殖民化危机的消除
2021
3
一、生活世界与系统
(一)生活世界 1、概念
(1)哲学 胡塞尔——前科学世界(知觉预设)
2021
4
(2)社会学
A、现象学社会学 文化的世界,是文化资料的储存库,是日常人们 所作所为的基础(行动预设)。 B、功能学派的传统 生活世界的功能是牢固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确立。 C、符号互动论 生活世界的作用是促使个人社会化,帮助个人建 构其社会的角色。
在人格方面
沟通行为达到社会教化的过程,以及促使个人自 我观的建构。
2021
9
由是可以看出,社会结构及其演变是 部分的取决于生活世界的存在和变动, 生活世界构成了社会的意义层面,由 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更新。这也代表 着调节社会的机制由依赖制约转为依 赖理性讨论。
2021
10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意味着生活世界的结构转变, 这种转变是指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即文化、社 会与人格这三种结构不再笼统地受具有神秘色彩的 世界观所控制,而是各自顺应着理性交往的角度独 立起来。
2021
5
(3)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既具有描述的功能,
也具有批判的意义。
2021
6
生活世界:一方面是代表着一种规范人类互 动的整合准则,指谓着以人类共同接受的价 值理念,也同时构成了个人行为取向的养料; 但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被理解为是一个研究 架构,代表着研究者同时是社会参与者,采 取了一个介入自己价值判断的研究进路。
➢ 如文化承担着文化传统传承的功能,社会承担着 借助规范和价值达到整合的功能,个体承担着促 进个人同一性的形成和延续以后各代人的社会化 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之后

马克思主义之后——后马克思主义的论题和理论逻辑作者:胡大平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一兵教授数次强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重新界划,并提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终结之后,存在着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诸种异质性的逻辑思路。
这种界划开拓了全新的论域,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是,一种在理论上值得重视的现象却被排除在这种视角之外了,这便是“后马克思主义”问题。
由于后马克思主义明确地内含着“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这个问题,它作为一种政治冲动贯穿于第二国际至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史,并且随着拉克劳和墨菲的《文化霸权与社会主义战略》的公开出版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激进左派理论的重要主题,在我看来这对于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特征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简单地在学理上勾勒出这一理论倾向的概况,从一个侧面扩大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讨论域,以期进一步推动张一兵教授上述理论界划的深入。
第一,后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
张一兵教授从现代性之历史逻辑和马克思理论在当代西方的逻辑转换这个角度,提出并界定了后马克思思潮。
这种思潮正如鲍德里亚这个案例所表明的那样,它们假设了马克思与现代性的一致性,而同时肯定了工业文明的逻辑崩溃,因此当它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对工业文明的彻底拒斥之际,同时也宣告了马克思的非法性,这便产生了拒斥马克思的生产力逻辑和否定人的解放可能性的理论立场。
毫无疑问,这一理论的逻辑思路与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启蒙的批判有关。
但是复杂的是,由这一逻辑演化出来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话语,除了上述严格的后马克思思潮外,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归类的理论姿态,后马克思主义便是如此。
从理论特征上看,它与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拒斥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历史进步、生产力、阶级斗争和革命),但在采取与后现代一致的理论立场(如差异、生活政治等)同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体解放立场来批判后现代主义,因此以更为现实的姿态支持社会运动,声张激进民主规划,从而表现出更大的政治抱负。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ppt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 1、前交往期(1959-1968)
•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 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 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 2、交往期(1969-1981)
•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 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 系的建立。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 另一方,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 “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 力量。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成为 哈贝马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 • 根本原因:人们组织社会劳动的方式出了毛病。 • 解决办法:通过把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理性
之中,有可能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走向异化不是人们 价值选择的结果,而是科学技术本身的性 质和发展所决定的,是理性发展的内在机 制决定的。
三种基本的兴趣
• 技术的认识兴趣:人们通过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的
手段占有或支配外部自然和外部世界的兴趣。
• 实践的认识兴趣:建立和维护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确保人的共同性和社会统一的兴趣,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 历史的解释,而使人从陈旧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关系中 解放出来。
• 解放性的认识兴趣: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独立和
主体性的兴趣,其宗旨是通过自我反思,通过完成反思本 身,而从对对象性的力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 第三:认识与兴趣统一的批判理论。哈贝 马斯突出强调解放性的认识兴趣和建立在 这一认识兴趣基础之上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
马基04第三章课件免费分享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社会意 识的反 作用 质的 方面 量的 方面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 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 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 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 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 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 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 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这个原理否定了。” 这个原理否定了。”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定义: 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
2.生产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 广义之分)。 广义之分)。
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
其中,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 生产关系的性质:
“两个 归结” 归结”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修改)

2、确立期(1844—1857) 、确立期( )
《手稿》既是转变期的结束, 手稿》既是转变期的结束, 也是确立期的开始。 也是确立期的开始。《神圣家 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 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相 继诞生, 继诞生,确立了全新的唯物史 观和文艺观。 观和文艺观。
3、成熟期(1857—1872) 、成熟期( )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进 政治经济学批判 入成熟期的标志。 入成熟期的标志。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 导言》 序言》 批判》、《导言》、《序言》、 资本论》 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和《剩余价值论》中马 克思论述了艺术生产理论、 克思论述了艺术生产理论、文学的 真实性、 真实性、现实主义文学观等文学思 想。
四、“史”与“论”结合、“述”与“评” 结合、 结合 史论结合,以史代论,以史为线, 史论结合,以史代论,以史为线,以论为 史是基础,论是重点。 点,史是基础,论是重点。史与论的研究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先有史,后有论,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先有史,后有论, 史是论的内在链条,论是史的合理结果。 史是论的内在链条,论是史的合理结果。 述评结合,以述代评,述是评的基础, 述评结合,以述代评,述是评的基础,评 是述的结果和深化,有述才有“历史性” 是述的结果和深化,有述才有“历史性”, 有评才有“理论性” 有评才有“理论性”。
五、经典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研究方法、艺术的产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研究方法、 生和发展、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生和发展、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生 产、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艺术风格、艺术 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艺术风格、 典型、艺术真实、艺术与人性、 典型、艺术真实、艺术与人性、现实主义 观、戏剧观、艺术批评、艺术的价值等。 戏剧观、艺术批评、艺术的价值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规范基础",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
主要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世界的基础是语言,因此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中的第一章,他探讨普遍语用学,其任务是”确定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
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比如冲突竞争,都是为达到理解的行为的衍生物,而语言则是社会进化阶段上特殊的理解媒介。
因而哈贝马斯把语言作为具有明晰性的交往行为从其他类型的交往行为中分离出来。
要想理解语言,须探索它的存在基础——语言有效性基础。
阿佩尔认为超验性的强制力,即作为言说者,一旦开始试行、理解一个言语行为或对之做出反应,就成为主体,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经作出了相当的假定,阿佩尔称之为“可能性之规范条件”。
这种规范可以理解成人的头脑中具有的行为标准、甚至一般准则的约束性规则,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基于前人的观点,他认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
”为了理解的目的,他提出四个语言有效性要求的义务:1.言说者的选择必须是可领会的表达,使双方都能理解。
2.言说者所陈述的内容必须听者能够理解的基础,也就是双方都要具有言说者叙述的知识背景。
3.“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够信任他。
4.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表达自身正确的语言,使双方在公认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有三大缺点: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
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
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
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国外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一、行为类型以及合理性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
”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
“它是工具行为或策略行为,表现为目的合理性的确定,或工具理性的选择,或是二者的结合,它遵循的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规则”。
它把手段关联于目的,把技术关联于目标,而不管这些目的、目标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公正。
它以成功为目标取向,以合理规划为特征,植根于支配自然的主体性计划,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
它是社会群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
这种行为与使其行为依照共同价值的群体相关联。
因此,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循规范。
所谓规范,乃是在一个群体内所共同同意的一致协议。
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公正性和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
戏剧行为不涉及孤独的行为者,或孤独的“角色”,也不涉及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关联到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他们自身表演呈现在诸观众面前。
戏剧行为是行为主体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的行为,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
它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交往行为的手段是以语言为媒介;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交往行为的目标是通过对话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交往行为的原则是必须以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因此,交往行为不仅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
它实质上是行为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而达到共识、和谐的行为。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PPT

对“合理性”概念的论证过程及 方法
掌握知识的人以及体现知识的符号表达、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交往行为和非交往行为等,这些或多或 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男人和女人、儿童和 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 丁香花,山脉、道路或椅子等是“合理的’。我们可 以说道歉、迟到,外科手术、宣战、修理,建筑设计 或会议作出的决议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说暴风 雨、事故、中奖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么,人 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举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 义呢;也就是说,人的表现“合乎理性”究竟意味着 什么呢? ——“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关于本书的宏观认识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著作,但不 是他的集大成著作,因为按照哈贝马斯自己在前言中的交代, 这部著作不过是他对自己前期思想的总结,是他从规范的角 度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绪论,因而不是一部结论性的著作, 而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书名问题:许多友人都曾向我提出,认为这本书的标题翻译 为“沟通行为理论”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个人认为,把 “Kommunikation”一词翻译成汉语的“交往”和“沟通”, 只是字面上的差别,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这里之所以 坚持选用“交往”,主要是想强调啥贝马斯作为“后马克思 主义者”的特征,强调这本书中所理解的“Kommunikation” 概念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所提出的“Kommunikation”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曹 卫东
1、“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无论何时,我们一旦使用“合理的”这样一种说法,也就 在合理性和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合理性更 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 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 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我们从知识与理性之间的紧 密关系可以推断,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体现的知 识的可信性。 至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达的合 理性可以通过批判和论证加以还原。与此相应,我们把 “合理的”一词用作那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 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 还原为可批判性。 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