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天然沸石在水处理中应用的中试研究

中 氨 氮值 最 高 达 1N L以 上 。此 外 , 河 在 冬 季 枯 0 H/ 运
水期 时 , 中 氨 氮 浓 度 出现 升 高 现 象 。 水 目前 污 水 处 理 及 给 水 处 理 中 的 脱 氨 主 要 依 靠 生 物
法 , 生 物 法 占 用 场 地 大 , 资 大 , 天 生 物 无 法 取 得 而 投 冬
I 沸 石 过 l . 癔
砖 后 术 —— 沸 石 连 — — _ ÷ 沸 石 出 术
量较 高, 沸石 的 离 子 交 换 吸 附 作 用 正 能 很 好 地 解 决 这
① 、 0 、0 开 启 . 关 闭 @ 、 0 、@ .
2 反 冲 洗 沸 石 . 关 闭 ① 0 、 @ 、 0 .
10 0 g沸石 。 2 2 试 验 方 案 .
本 中试 研 究 采 用 的 原 水 取 自 以某 运 河 为 水 源 的水 厂 滤后 水 。多 年 检 测 结 果 表 明 , 水 源 受 到 区 域 内 工 该
业 排 放 污 染 , 水 水 质 较 差 , 河 水 源 水 主 要 超 标 指 标 原 运
开 启0 、@ . 3 沸 石 再 生 .
关闭 ① 、0、固 . 开启 @ 、@、0 .
取 样 口 有 2 0 A、B. 个
图 1 试 验 流 程 和 操 作
23 水 质 分 析项 目及 方 法 .
表 1 水 质 分 析 项 目及 方 法 水 质 指 标 分 析方 法
3 上 海 复旦 规 划 建 筑 设 计 研 究 院 , 海 203 ) . 上 043 摘 要 : 中试 主 要 研 究 天然 沸 石 应 用 于 微 污 染 水 源 水 中 氨 氮 去 除 的各 种 影 响 因 素 和 再 生 本 条件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 验 中所 用 缙 云 沸 石 对 有 机 物 的 处 理 能力 有 限 , 氨 氮 的去 除 率 受 试 对 进 水 浓 度 影 响 很 大 。 在 进 水 氨 氮 浓 度 较 低 时 , 能 出 现 氨 氮 的 反 吐 现 象 。 此 时 若 以 出 水 可 氨氮 浓 度 为 沸 石 交 换 终 点 , 造 成 了沸 石 交 换 容 量 的 浪 费 , 议 后 续 设 置 生 物 活 性 炭 工 就 建 艺 , 障 出水 达 标 , 长 沸 石 工 作 周 期 。 在 保 证 一 定 接 触 时 间 的 前 提 下 , 用 1 保 延 采 0—1m h 6 / 的 流速 , 氨 氮 的去 除效 果 相差 不大 。沸 石 再 生 可 采 用 流 动 再 生 方 式 , 验 中沸 石再 生 的 对 试
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

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
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不能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应该冷却后加入。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
扩展资料
斜发沸石:
在岩石致密结构处的'斜发沸石,多呈似放射状板片集合体微形态,而在孔隙发育处,可形成具完好或部分完好几何形态的板块晶体,宽可达20mm,厚5mm左右,端部约呈120度角,有的呈菱形板片和板条状。
EDX谱为Si、Al、Na、K、Ca。
丝光沸石:
SEM特征微形态为纤性状,纤丝般细直或稍有弯曲,直径约为0.2mm,长度可达几mm,可为自生矿物,但也见到在蚀变矿物外缘,呈放射状逐渐分开形成纤丝状丝光沸石。
此种丝光沸石应为改造型矿物。
EDX谱主为Si、Al、Ca、Na。
方沸石:
SEM特征微形态为四角三八面体和各种形态的聚形,晶面多呈4、6边形,晶粒可大至几十mm,EDX谱特征元素为Si、Al、Na,可以有少量Ca。
菱沸石:
SEM特征微形态短菱柱形大小可从1mm到几mm,EDX谱为Si、Al、Ca、可以有K、Na的少量存在。
沸石的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应用于现代 生产、生活 的各个领域 ,如畜禽饲料、水产养殖、 化工 环保 、兽 药、饲料 添加剂等 。特 别在 废水处理领 域中的应 用国内外 学者 已做 了大 量的研究 。沸 石种 类较多,在水 处理 中 应用最 多的是斜 发沸石 ,它是 自然界 中最 丰富的沸石 ,而且 分 布广 泛,这种沸石甚至颗粒 很小 时在 电解质溶液 中机械性能也
维普资讯
广
48
东化Biblioteka 工 2 0 年 第 2期 07
www.d h m.o g c e c m
第3 4卷 总第 16 6 期
沸石 的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 中的应用
于凤娥 ,叶志平 ,郭杏妹 ,刘辉 ,潘佰其
( .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广州 50 0 ;2 1 10 6 .南海区环保局 ,广东 佛山 5 80 ) 20 0
利用天然非金属矿 产来 处理废水 的研究是 当前环保研究 的 热点之一 。沸石 的结构决定其具 有独特 的吸附性 ,催化性 ,离
子交换性 ,离子 的选择性 ,耐酸性 ,热稳定性 ,多成分性 ,及
对 C 的去除率 可达 9 %。 s 9
由于各种 阳离子 的水合 半径 的差异 ,斜发沸石对某些阳离 子具有较强 的选择吸附能力 , 其阳离子交换顺序 为 : s > b> C R K
h sl td i ersr c u a . h t o f d fe e l e a d t ea p ia in p o p c fz oi a eb e o c se i a e . a mie t i u t r 1 T emeh do mo i dz oi n p l t r s e t i nh t i t h c o o e l e h v e n f r a td i t s p r t nh p Ke wo d : au a e l e mo i e e l e;wa twa e e t n y r s n tr l oi ; z t d f dz o i i t se tr r a me t t
沸石真的能烧开水吗?

沸石真的能烧开水吗?
沸石是一种可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实验中的无机粉末,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沸石的功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可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它真的有烧开水的功效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
一、沸石的烧开水功效
1. 在实验室实验中,沸石可以加热矿物或其他物质,从而在某种程度
上产生烧开水的效果,其原理在于沸石的催化剂特性使矿物或其他物
质达到高温,从而达到蒸汽的温度,从而将水沸腾。
2. 沸石在某些矿物质的热敏反应中,其温度控制和稳定特性也表现的
十分明显,从而可以产生热效应,并有效地支撑水沸腾,从而达到烧
开水的目的。
二、沸石烧开水的注意事项
1. 沸石在使用时,需要做到有把握,不能使用过量,否则可能会产生
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人体健康。
2. 在操作沸石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烟雾的出现,避免对身体造成污染,但要控制烧开时间,也要控制水温,以免发生意外。
三、沸石烧开水的优势
1. 沸石在热效应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很明显,其加热过程比一般加热
方式更加洁净安全,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节能,同时其加热过程也很安
全快捷,比较有利于人们对水进行快速加热。
2. 沸石在温控加热过程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的污染,从而
更安全清洁的达到烧开水的目的。
以上就是沸石烧开水的全部相关内容,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总体而言,在正确使用下,沸石确实有烧开水的作用,可以更快,安全,高效地将水加热。
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安全性,在使用中多
做提醒,合理安全地操作,以免产生意外的情况发生。
沸石的结构特征及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净
水
技
术
Vo . 6No 22 0 1 2 . 0 7
W AT R P E URI I AT ON T HNOL Y F C I EC OG
沸石 的 结构 特征 及在 给 水 处理 中 的应 用
王 云波 。 谭万春
( 沙A. 大学 , 南长沙 长 x - 湖
S u yo h tu t r a a tro oiea d i p ia in i a e e t e t t d n t eS r cu eCh r ce fZe l n sAp l t nW trTr a m n t t c o
W a g Yu b Ta a c u n n o, n W n h n
摘要
407 ) 10 6
在 论述 沸 石 结 构 的 基 础上 。 论 了利 用 沸 石 的 吸 附 和 离 子 交 换 性 质 去 除 水 中 有 机 物 、 氮 、 离 子 及 硬 讨 氨 氟
水 软 化技 术 , 提 出 生 物沸 石 法 将 使 沸 石 的应 用 更 加 广 泛 。 沸 石将 为过 滤 和 生 物 过 滤 提 供 一 种 新 的 材 料 。 并 关键 词 沸石 吸附 有机物 氨氮 氟 离 子
(} C嘲
U ie i c neadTc nl y C a gh 10 6 C i ) nvrt o i c n eh o g, ha sa4 0 7 , hn sy fS e o a
天然沸石成分

天然沸石成分概述天然沸石是一种特殊的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它在地质、化学、环境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天然沸石的成分、结构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成分天然沸石是一种含有水分子的微孔结构矿物质,主要由硅酸盐组成。
硅酸盐是一种化学物质,它由硅元素、氧元素和其他金属离子组成。
在天然沸石中,硅酸盐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通常包含硅氧四面体和金属离子。
在天然沸石中,常见的硅酸盐有菱镁石、沸石、斜沸石等。
菱镁石是一种含有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其化学式为MgFe(SiO3)2。
沸石和斜沸石是一种含有钠离子或钙离子的硅酸盐矿物,其化学式分别为Na2O·Al2O3·4SiO2·9H2O和CaO·Al2O3·4SiO2·9H2O。
结构天然沸石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其微孔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微孔结构由硅氧四面体和金属离子构成,硅氧四面体通过边缘或顶角与金属离子相连接,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孔隙。
天然沸石的孔隙可以分为大孔隙和小孔隙两类。
大孔隙的直径通常在1纳米以上,适用于吸附大分子物质,如有机染料、金属离子等。
小孔隙的直径通常在1纳米以下,适用于吸附小分子物质,如水分子、气体分子等。
应用领域由于天然沸石的特殊结构和成分,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质学天然沸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矿物,它广泛存在于火山岩、沉积岩等地质储层中。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沸石的成分和分布来推断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并且可以通过沸石的形成条件来判断地质环境和演化历史。
化学工业天然沸石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沸石可以作为催化剂和吸附剂使用。
例如,沸石可以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沸石还可以用于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剂,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
环境科学天然沸石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沸石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可以净化空气。
MATLAB在沸石处理废水实验中的应用

创造了 良好 的前提条件 。 但是 天然 的沸石矿物 因其孔道 多含沸石 水及 其它杂 质 形成堵塞 ,并且相互连 通的程度也 较差 ,所 以将 天然沸 石 直接加以使用 ,其 吸附能力往往 达不 到要求 。因而 ,在 制
维普资讯
20 0 6年 ・ 5期 第
MA L B在沸石处理废水实验 中的应 用 TA
中国材料科技 与设备 ( 双月 刊)
摘要 :在应用沸石吸附饮 用水中常见 的污染物氨 氮的实验 中,以温度 对其影响为例 ,针 对其遇 到的曲线拟合 问题 ,采
用 M TA A L B解决 ,并绘制 出图形直观 显示 ,提 高 了工作效 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 :沸石 ;吸附;曲线拟合
中 图分 类 号 :T 4 0 4 B 3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一
N的方 法如氨的气提法 , 转效点氯化法 ,传统 的有 机离子
交换树脂去 除法都难 以有 效地解决 这个 问题 。 由于沸 石对
于 N 4 H+的高选 择交换性 ,它 己被成功地应用 于这一领域 。
在实验过程 中 ,所采 用 的沸石为 天然斜 发沸 石 ,均被 破碎至 3 6 5— 5目,然后 采用 H L O 、N C 等 8种改 C 、H S a 1 性溶液进行处理 。采用常压 ,9 5 5± C温度活化 ,采取 的交
矿提纯 ,活化处理是利用天 然沸石制 备吸 附材 料 的重要环 节 。对天然沸石进行 活化改 性 ,根本 目的在 于提高其 交换 容量 ,进而提高其 处理 污水 的能力 。
生物沸石

生物沸石利用天然非金属矿产来进行水处理由于成本较低,无二次污染,逐渐成为当前环保研究的热点之一。
沸石是一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硅铝酸矿物,分子式一般可表示为M2/nO·Al2O3·XSiO2·YH2O,其中n为阳离子的化合价。
沸石骨架最基本单元结构是以Si为中心,形成4个顶点有氧配置的SiO4四面体以及Al取代Si并置换成AlO4四面体的结合体。
硅(铝)氧四面体通过桥氧连接,在平面上显示为多种封闭的环状结构,在三维空间上可形成多种形状的规则多面体,并构成沸石相互连接的多维孔穴群或孔道体系。
正因为沸石具备网架状的特殊空间结构和相互连接的孔穴和孔道,使得其比表面积极大(400~800m2/g)。
另外,由于沸石构架上的碱和碱土金属离子极易与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从而使沸石具有良好的吸附、交换性能。
由于沸石具备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表面粗糙以及吸附性能良好等特点,可吸附有极性的分子和细菌,对细菌有富集作用。
沸石的微孔结构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对微生物无毒害,因此沸石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载体。
1994年首次提出了“生物沸石”的概念,即以沸石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借助沸石内部富有空穴和孔道的结构特点,通过吸附富集极性分子和细菌,创造微生物生长条件,使沸石表面生长一层生物膜,以同时发挥沸石的吸附性能和生物膜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研究表明生物沸石可以改进沸石的水处理特性,使生物、沸石共同起作用。
例如用它与混凝沉淀相结合,能高效去除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锰、有机物、嗅和味、改善色度等;还能利用沸石表面富集的硝化细菌群,将吸附的多量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从而空出吸附位,达到原位再生的目的。
另有研究表明沸石富集水体中的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微生物在沸石表面形成生物膜,同时沸石自身表面有机物的分解可使以有机物为养料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使得沸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再生,大大延长了生物沸石的使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