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培训讲解
2-岩石地球化学之一--岩石化学数据检(查)调(整)及参数计算

岩石化学的表达形式-1
1. 过去,氧化物重量百分数(wt%) 2. 现在,氧化物质量百分数(wB%)
岩石化学以氧化物形式表达是人为的,实际
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并非以氧化物形式结合 中。硅酸盐熔体的近代物理和测试研究表明, 不存在氧化物,但已形成习惯,且易于组合在 造岩矿物,故仍以氧化物形式表达。
化学成分是岩石的主要成分的一种表现形式。岩石化 学成分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其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岩石化学基本概念-2
1946年,扎瓦里茨基定义:“从广义来解释, 岩石化学应该包括当研究岩石的化学性质时, 我们所碰到的一切化学问题”
1956年,契特维里科夫认为:“查明各个岩石 及天然组合(岩系)中的全部化学联系属于岩 石化学的研究领域,岩石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 研究岩石及其共生组合的化学亲合性,而且还 要发现岩石组分和矿物成分中的规律性,并且 查明它们在矿物成分上的发生的变化规律”
19世纪以来,随着硅酸盐物理化学和结晶化学 的发展,把氧化物进行合理的归并,换算成少 数几个参数或换算成标准矿物成分,因而出现 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 CIPW法( 1900 )、尼格里法(1919)、扎瓦 里茨基法(1933)巴尔特法(1948)…
岩石化学发展简史-2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发展迅速。 1. 矿床的火山成因说受到极大重视,岩石化学走
关于烧失量
当样品加热到灼烧温度(一般为1000℃ )时, CO2 、 H2O+ 、 F、Cl、S、有机质等这些组分 分解放出,样品重量的变化 。是灼烧过程中 各种化学反应所引起的重量增加或减少的代数 和。大多是变轻(只有FeO很高时灼烧变重)。
重量增加或减少是很复杂的,很难明确确定, 测烧失量就没有意义,因此在计算时应剔出。
地球化学课件5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阐述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岩石类型 等因素的关系。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迁移
分析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迁移途径和影响 因素。
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元素迁移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如溶解、沉淀、吸附、解吸、 氧化、还原等。
Hale Waihona Puke 元素存在形式及转化机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 律测定地质体年龄。
稳定同位素年代学
利用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等。
应用实例
测定岩石、矿物、化石等 地质体年龄,研究地球历 史与演化;分析古气候、 古环境变化,揭示地球环
境演变规律。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应用
大气环境示踪
利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迁移转化和归宿。
运用色谱法、质谱法等有机分析技术,研 究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地球化学 行为。
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数据整理与统计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分类和统计,计算元素 的平均值、标准差、变 异系数等统计参数,了 解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变 化特征。
数据可视化
利用GIS技术、地球化 学图件编制等方法,将 实验数据以图形、图像 等形式展现出来,直观 地反映元素的空间分布 规律和地球化学异常。
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
样品前处理
元素含量测定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破碎、研磨、过筛等前 处理,以满足不同测试方法的要求。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准 确测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同位素分析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利用质谱法、中子活化法等手段,测定样 品中同位素的组成和比值,为地球化学示 踪和年代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异常下限确定

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的方法有很多种。
早期采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求平均值与标准偏差;用直方图法确定的众值或中位数作为地球化学背景值。
以后又发展到用概率格纸求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等。
随着对地球化学背景认识的加深,采用求趋势面或求移动平均值等方法来确定背景值和异常下限,70年代以来,多元回归法、稳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克立格法、马氏距离识别离散点群法等多种方法常作来研究地球化学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
考虑到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易操作,通过几种方法在工作区的试验对比,迭代法确定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较低,更有利于突出弱异常。
因此,工作区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选用迭代法。
迭代法处理的步骤:①计算全区各元素原始数据的均值(X1)和标准偏差(Sd1);②按X1+ nSdl的条件剔除一批高值后获得一个新数据集,再计算此数据集的均值(X2)和标准偏差(Sd2);③重复第二步,直至无特高值点存在,求出最终数据集的均值(X)和标准偏差(Sd),则X做为背景值CO, X+nSd(n根据情况选1.5或2, 3)做为异常下限Ca,采用迭代法求出工作区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值及各参数(见表1)。
表1工作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及参数表化探数据是以多元素或多变量为特征的。
化探数据处理既研究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研究样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叫做R方式分析,后者叫做Q方式分析。
分析结果是将数据按变量或按样品划分成若干类,使各类内部性质相似而各类之间性质相异。
如果参加分析的数据含有已知类别(如矿或非矿的作用)能起训练组作用时,数据处理的结果可给出明确的地质解释,否则所做的地质解释就含有较大程度的推测性。
在特定情况下地球化学数据可能只反映单一的地质过程,这样的化探数据是所谓来自一个母体”的。
一般情况是几种地质过程作用在同一地区,他们相互重叠或部分重叠,这反映在地球化学数据上就具有多个母体”的特征。
化探数据处理需要鉴别和分离这些母体,即对化探数据值进行分解,确定出不同母体的影响在数据中所产生的分量。
用计算法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的一些认识

用计算法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的一些认识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是确定地球化学数据(如元素、同位素、矿物成分等)在特定地区或区域中的参考水平和异常程度的重要依据。
通过准确、科学地确定这些值,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体的特征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球化学背景值的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区域内,特定物质的浓度或含量的平均水平。
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样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地球化学样品,例如土壤、水体、岩矿、植物等。
样品的选择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地质背景、地貌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科学确定。
2.分析样品:对采集的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量样品中感兴趣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或含量。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3.数据处理:对得到的分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比如排除明显异常值、进行数据加权、样品稀释等。
可以使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如均值、中位值、方差、协方差等进行数据处理。
4.制定地球化学背景值:根据所得到的标准化数据,结合地质特征、地貌分布、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异常的特点,确定具体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样品的数量、采集方法、标准化处理等多个因素,确保背景值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地球化学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地球化学异常下限值是在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基础上确定的最低异常值,用于评价地球化学数据是否存在异常现象。
确定地球化学异常下限值的步骤如下:1.选择异常处理方法:根据所研究的地质背景、地貌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异常处理方法。
常用的异常处理方法包括等级判别法、离群值分析法、空间统计法等。
2.处理异常值:对采集的地球化学样品中的异常值进行排除或修正。
排除异常值的方法通常包括删除异常值数据样本、使用替代值代替异常数据等。
3.确定异常下限值:根据排除或修正之后的数据样本,再次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修正后的数据分布。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之图斑赋值原理及应用

3
“三因素”赋值原理
Step 4 1、对PLi以r0为半径做 缓冲区分析,获得PLi 的缓冲区PLBi,PLBi与 PT做空间叠置分析, 获取落入PLBi范围内的 采样点的集合SPT2 2、如果SPT2为空集, 则搜索半径在r0的基础 上每次扩大Δ r,再次 做缓冲区分析、空间叠 置分析,直至SPT2不 为空,或者超过最大半 径rmax
1
为什么要对图斑赋值
图斑的元素含量,是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数据基础
- 如何利用现有不能包括每个个体区块的样品分析数据,发掘出空白区块 的元素信息,从而评估整个区域一直是地球化学工作者在探索及亟待解决 的技术问题
02
PART TWO
常规赋值方法与流程
2
常规赋值流程
采样点赋元素属性
生成地球化学图
PLi分别与PLU、PS、 PG做多边形对多边形 的空间叠置分析,获取 PLi范围内的PLU的类 型集合SPLUi、PS的类 型集合SPSi、PG的类型 集合SPGi
3
“三因素”赋值原理
Step 7
1、判断SPTl-PLU,
SPLUi SPSi SPGi 集合 R1 R2 R3 R4 R5 R6
SPTl-Px SPTl-Px SPTl-Px SPTl-Px SPTl-Px SPTl-Px
采样点与图斑叠加
生成空白图斑Label点
计算元素最大值与平均值
导出Label点属性数据
Label点与地球化学图叠加
化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评价资料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化探数据处理概述 •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 • 化探数据解释 • 化探评价资料 • 化探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化探数据处理概述
化探数据的特点
多元性
化探数据通常包含多种元素或化 合物的浓度信息,呈现出多元性
数据质量挑战
原始化探数据可能存在 采集、传输、存储等方 面的误差,影响处理与 解释的准确性。需要采 取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提高数据可靠性。
多源性数据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化探数 据通常需要与其他地质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等多源性数据进行融合 解释。如何实现多源性 数据的有效融合与协同 解释是一个重要挑战。
便于后续解释评价
将处理后的数据用于后续 的地质解释和资源评价, 提高工作效率。
化探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原始化探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格式转换和 整理。
01
3. 特征提取与选择
利用统计方法、图像处理等手段提取 与地质目标相关的特征,并选择重要
特征。
03
5. 数据可视化与表达
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进行 可视化表达,便于后续解释评价。
指导找矿方向
数据解释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从而指 导找矿工作的方向。
数据解释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化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元素的分布特征、异常 形态等,进而推断地质背景和成矿可能性。
地质解释法
结合地质资料,对化探数据进行解释,从地质角度揭示成矿规律和 矿产分布。
地球化学模型法
利用地球化学模型对化探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水文地球化学-第六讲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Hydrogeochemistry第二部分:水化学基础第二部分水化学基础—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地下水的化学组成1水的结构与性质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3水质指标4水化学数据处理构1水的结构与性质水的体积变化与压强的关系学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0 课前回顾0课前回顾水的结构O(16O、17O、18O)水分子的种类:H(H、D、T)16O占绝对优势,即:H2O共9 种类型,H几种重要的水分子16O,重水,核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D18O,重氧水,水解反应示踪剂HO,氚水,示踪剂、测定地下水年龄T极性V型结构,H-O键夹角104.5度,电子分布不均匀水分子间通过静电引力(氢键)相互缔合,巨大分子团液态水处于结晶态-液态的过渡态水的某些异常性质及意义温度、压力对水的性质的影响-物理性质、溶解性质、pH、……0 课前回顾0课前回顾水的组成复杂的溶液,80/93元素,无机/有机/气体/重金属/微生物颗粒大小真溶液,分子-离子,D<10-9m胶体,D=10-9——10-7m悬浮液,D<10-7m无机组分宏量组分,C>5mg/L微量组分, C=0.01-1mg/L痕量组分,C<0.01mg/L0课前回顾0 课前回顾水的组成有机物,ppb、ppt级20025/1200种类多,多万,万个配方年,饮水中已发现种地下水中,发现175种,总化学物质200多种C、H、O组成的98.5%,主要是卤代烃,疏水性有机物气体大气来源,O2、N2、CO2及惰性气体CO岩层生物化学作用, CO2、H2S、H2、CH4、CO、N2、NH3等岩层变质作用,还包括HCl、HF、SO2等放射性衰变:Rn、He、Ne、Ar等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0≥1000m,-n-90℃,黑暗环境C、N、S等生物转化、有机物降解、重金属的催化3水质指标3-1水化学成分的浓度单位3 水化学成分的浓度单位质量浓度mg/L(ppm),μg/L (ppb ),ng/L (ppt )mg/kg(ppm),μg/kg (ppb ),ng/kg (ppt )摩尔浓度,mol/L (M ),mol/kg(m)摩尔浓度=单位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溶质的摩尔数=质量/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溶质的原子量或分子量Mole Fraction 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 )适用于固溶体、非水溶相液体(NAPL )的混合物中摩尔数(若A 和B 的混合物中,A 的摩尔分数=A 摩尔数:(A 摩尔数+B 摩尔数)1LH2O=55.56mol/L3-1水化学成分的浓度单位3 水化学成分的浓度单位当量浓度(Equivalents or Normality),NEquivalents or Normality)克当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克当量数=eq or meq克当量数质量/克当量,eq or meq克当量离子:原子量或分子量/离子的价态酸:分子量/酸分子中被金属置换的氢原子数碱:分子量/碱分子中所含氢氧根数碱分碱分所含氢氧数盐:分子量/结合为酸或碱所要的H+或OH-数量CO3的就是2,NaHCO3是1如:Na金属氧化物:分子量/参加氧化还原的金属得失的电子数Cr2O7应该是6N如:1mol/L的K转换N=M×离子的价态练习题水中计算其摩尔浓度和当浓度1、水中SO42-的浓度为96.0mg/L, 计算其摩尔浓度和当量浓度5压力下密度为1020g/mL200gCaCl 2、在25、10Pa压力下,密度为1.020g/mL含2.00gCaCl2/L的溶液,计算体积摩尔浓度、当量浓度和质量浓度3、在Ca-MgCO3固溶体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Mg,计算MgCO3在该固溶体中的摩尔分数Assume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O) is 5 ppb in the above aquifer. Further assume the aquifer is 10,000 m long, 1000 m wide and 100 m thick.1) What’s is the total amount of DO in the aquifer?2) What is the mass flux of DO across the right face?3-2 地下水环境特征的主要参数☐1 pH值⏹它表示水中氢离子摩尔浓度(活度)的负对数值⏹衡量地下水酸碱环境强弱的指标pH=6.0--8.5⏹一般地下水pH=6.0☐2 氧化还原电位(Eh,mv)2⏹它表示水中电子摩尔浓度(活度)的负对数值还原环境强弱的指标氧化⏹衡量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强弱的指标,+氧化,-还原⏹需现场测定17g☐ 3 总溶解固体(TDS,mg/L)⏹水中所含离子、分子、络合物的总量,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105--110℃,使水全部蒸发剩下的残渣重量⏹1L水加热到105--⏹∑溶解组分(溶解气体除外)(HCO3)/2⏹分类☐淡水,TDS<1000mg/L淡水☐微咸水,1000mg/L<TDS<2000mg/L☐咸水,2000mg/L<TDS<3500mg/L咸水☐卤水,TDS>3500mg/L4S li it/L☐ 4 含盐量(Salinity,mg/L)⏹地下水中各种溶解组分的总量⏹S-TDS= (HCO3-)/2☐ 6 硬度(Hardness )地下水中碱土金属的总和般以C M ⏹地下水中碱土金属的总和,一般以Ca 2+、Mg 2+的总和来计⏹硬度(CaCO 3mg/L )=50×毫克当量数(Ca 2++ Mg 2+)=2.5C (mg/L)+4.1M ⏹硬度(CaCO 3mg/L ) 2.5 ×C Ca (mg/L)+4.1 ×C Mg (mg/L)☐1德国度=17.8mg/L (CaCO 3)☐1法国度=10mg/L (CaCO 3)☐1英国度=14.3mg/L (CaCO 3)⏹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222☐Ca 2+、Mg 2+与HCO 3-、CO 32-结合的硬度☐50×毫克当量数(HCO 3-+ CO 32-)☐煮沸可消除⏹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与SO 42-、Cl -、NO 3-结合的多价金属阳离子综合☐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总硬度-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负硬度钠盐硬度钠钾的碳酸盐重碳酸盐氢氧化物☐钠盐硬度,钠、钾的碳酸盐、重碳酸盐、氢氧化物☐负硬度=碳酸盐硬度-总硬度≥0硬度CaCO3m g/L 极软水软水微硬水硬水极硬水<757575--150150150--300300300--450>450☐7 酸度(Acidity)⏹表征水中可中和强碱能力的指标。
地球化学

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丰度:通常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较大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
3.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4.克拉克值:通常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较大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而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则称为克拉克值。
5.浓集系数:元素在矿床中的最低可采品位与克拉克值的比值,称为该元素的浓集系数。
6.离子电位π表示离子吸引或排斥对方电荷的能力,是表征离子电场强度的参数,π等于离子的电荷Z与半径r(单位为10nm)的比值。
7.元素的赋存状态:元素在其迁移历史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及与共生元素的结合特征。
8.Eh值:指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氧化还原反应强度的指标。
当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体系中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位(非标准电极电位)E应与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相等。
9.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 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能量之和的差, 称为晶体场稳定能(CFSE).10.八面体择位能:任意给定的过渡元素离子在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中获得的晶体场稳定能通常高于其在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中获得的晶体场稳定能,二者的差值称为该离子的八面体择位能。
11.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将自然体系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12.封闭温度:当岩石、矿物形成以后冷却到基本上能完全保留放射成因子体同位素的温度,称同位素封闭温度,简称封闭温度。
13.CHUR:具有球粒陨石w(Sm)/w(Nd)比值的均一岩浆库14.BABI:指玄武质无球粒陨石的(87Sr/86Sr) 比值为0.69897±0.00003,代表地球形成时的初始比值.15.δ值:是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所给出的样品的重/轻同位素比值R样与标准样品的重/轻同位素比值R标的相对偏差,一般用千分数表示Δ(‰)=(R样-R标)/R标×1000=(R样/R标-1)×100016.Tdm为样品相对于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代表地壳物质从亏损地幔总分离的时代.17.电负性:电负性为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之和,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其值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数 25 20 15 10
5 0
0.57 0.77 0.97 1.17 1.37 1.57 1.77 1.97
组中值
f(%)
土壤中元素分布频率图
CD
100
80
60
40
Frequency
20 Std. Dev = .10
2、元素异常浓度特征
▲浓度梯度
在地球化学分散晕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对距离的变化率。
▲异常衬度
异常内元素平均含量与背景值之比 。
▲富集系数
各种风化产物中元素含量与其在母岩中含量的比值。
▲异常浓度分带
根据异常元素含量变化,在空间上划分的若干连续的浓度区间。
3、箱图
上中下三条线分别表示变量值的第75、 50、25百分位数;
算术平均值与标准离差或几何均值与几何标准离差。
2、元素异常浓度特征
▲变异系数 反映区域内数据的变化程度,区域内标准差/平均值。
▲异常强度 异常含量的高低或异常含量超过背景值的程度。可以用
异常的峰值、平均值、衬度等表示。
▲异常元素分带特征 异常分带指地球化学异常在空间上存在的指标之间或同
一指标在量值上有规律的演变的现象。
3.分析测试产生误差
1)分析方法本身的原因,即分析的精度和灵敏度; 2)分析测试人员因操作的原因而产生误差; 3)所用器具清洗不净产生误差; 4)仪器设备的精密度和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达不到有关要求
而产生误差; 5)化学试剂达不到分析要求或试剂选取不当产生误差; 6)标准达不到要求产生误差; 7)分析测试环境产生误差。
Mean = .21
1)错误地将同一空间产出的不同单元作为同一单元。 2)不能准确区分蚀变与原岩的界线。 3)判别风化岩石和新鲜岩石的界线不准确。 4)没有查明污染层的广度与深度。 5)土壤剖面分层不准确。 6)采集水样的时间或季节不当。 7)对矿化与非矿石岩石的区分不当。 8)未能消除因断层等构造对原岩中元素活化迁移的影响。 9)取样工具、器具及取样方法不当。
地球化学数据质量的控制
1、内 检 2、外 检 3、双样品分析
二、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
总体是指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 个体(或叫样品)是指总体中的一个单位; 样本(或叫子样)是指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 个体。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目。叫做样本的大小(或 叫样本容量)。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提纲
地球化学信息的采集与资料收集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地球化学数据初步处理 背景值和异常值的确定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图件数据处理 地球化学推断解译
一、地球化学信息的采集 与资料收集
技术流程
地球化学数据的误差分析
1.取样产生误差 取样产生的误差是影响地球化学数据质量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不易 被发现的误差。产生这种误差的途径可能有:
1、基本概念
▲均 值
(1)算术平均值
x
=
1 n
(x1 +
x2 +
…
+
xn)=
1n n i 1 xi
(2)加权平均值
x
=
1 n
(μ1y1
+
μ2y2
+
…
+
μkyk)=
1 n
k i 1
i yi
k
=
i
i1 n
yi
=
k
fi yi
i 1
(3)几何平均值
n
x G= n x1 x 2 x n =( xi ) (xi>0)
一、基本概念
▲检出限 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测试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 最小质量。
▲灵敏度(检出下限) 一定条件下,某一分析方法能可靠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
▲地球化学标样
2、元素异常浓度特征
异常浓度特征是指形成异常的指标在异常区域范围内的数值特征, 主要包括异常下限、异常特征值、异常强度、异常衬度、富集系数、 异常浓度分带等特征参数。 ▲异常下限
s=
n
1
1
(
xi
2
x)
Cv =
s x
×100%
Cv<30%均匀分布;30-60%中等起伏; 60-100%较大起伏;>100%很大起伏。
一、基本概念
▲真值、中位数 ▲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表示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常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不同情况下 的精密度。 ▲误差和偏差 误差: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偏差:测定结果与平均结果之间的差值。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是相对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而言的。区域地球化 学背景不是一个确定的含量值,而是一个含量范围,将背景含量范围 的最大值称为背景上限,当元素含量(或其他指标数据)超过区域背 景上限时称其为异常,因此异常下限就等于背景上限。
▲异常特征值 异常特征值是异常区域内数据的描绘统计参数量,主要包括中位数、
异常值所用的标记为“0”。箱体上方 的标记,其变量超过了第75百位数加 第75百位分数减第25百位分数差值 的1.5倍。下方标记,其值小于第25 百分位数减第75百位分数与第25百 位分数差值的1.5倍;
标记为“*”。上极值点的变量值超 过了第75百分位数加第75百位数与 第25百分位数差值的3倍,下极值点 的变量值小于第25百分位数减第75 百分位数差值的3倍。
i 1
1、基本概念
▲极值与方差
(1)数据的极小值与极大值
极小值 A = min {x1,x2,…,xn}
极大值 B = max{x1,x2,…,xn}
(2)方差、标准差
s2 =
n
1
1
[(x1-
x
)2
+
(x2- x )2 +…+
(xn- x )2 ]
=
1 n 1
n
( xi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2
x)
4.变异系数
2.制备样品产生误差
1)没有将整个样品全部粉碎过筛,而仅粉碎了其易碎部分, 难碎部分弃掉而造成粉碎的样品不代表整个样品。 2)样品分选不彻底。 3)筛网的原料不当,如不少样品不能用铜网或铁网筛。 4)碎样工具和筛具清理不净,造成样品污染。 5)样品缩分方法不当,未按缩分样品程序进行缩分而随意 分取一部分样品。
三、地球化学数据初步分析
数据处理的目的
▲ 使数据集尽可能地满足某种分布(如正态分布),便 于解释其分布规律; ▲ 统一不同元素量纲和数据水平,便于叠加分析或累加 等运算; ▲ 元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变为线性关系; ▲ 突出综合变量,化减变量数; ▲ 突出地质、矿产特征信息;
1、数据的统计分组、列表与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