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方法流程
地球化学化探数据处理与成图

(三)位置的相对性 无论是土壤测量还是水系沉积物测量所获得的异常, 往往与异常源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这种位移与表生 介质本身的位移程度和采样的布局有关。特别是水系沉积 物异常的位移更为明显,可达几公里甚至更大的距离。因 此,查明异常与异常源的空间关系,就成为异常查证中的 首要任务。 (四)表生作用带来的复杂性 不同的景观条件下,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会有很大的 差异,制约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的分散和富集。因此,只 有在同一景观内,异常才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地理景观不 同,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也就不同,元素在地表迁移、分散、 富集的规律也就不同。在异常对比和解释上,除考虑引起 异常的原生因素(地质背景、矿床类型)以外,在一定程 度上必须注重异常所处的地理景观条件及表生地球化学环 境。一般来说,只有同一地理、地质景观区的区域化探异 常才有对比研究的基础。
2、化探数据处理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研究采样和分析中的误差,优化采样布局
②抑制数据噪音,突出主体趋势
③揭示多种数据的内在联系,提取隐蔽的有用信息 ④显示数据空间分布模式,编制地球化学图件
⑤异常对比、分类、评序,等等。
3、化探数据处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地球化学数据通常蕴含多种有用信息并伴随某些 不规律的变化,同时在数据获取过程中还存在分析测定误 差,这些使化探数据的复杂性增加了,在化探数据处理中 要将这些不规律成分和分析误差除去。 2、找矿信息总是同地球化学异常相联系的。最普通 的化探数据处理是对一组化探数据计算出背景值和变化范 围(如用平均值和标准离差来衡量),据此确定出地球化 学异常的下限值。当地球化学背景随着地理位置出现趋势 变化时,要相应地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以便获得随地理位 置而变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
实验三 地球化学制图

实验四地球化学制图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加深对地球化学场和地球化学异常的理解,掌握元素地球化学图和地球化学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一)元素地球化学图(单元素含量等值线图)的绘制
作图步骤如下:
1 根据工作比例尺,并在相应的比例尺下的图纸上,用实心小圆点标注出测区内所有的采样点位置及其相应的位置编号(图1);
2 在每个采样点位置标出该点样品的元素含量分析结果,一张图上一般只标注一种元素,最多不超过两种元素;
3 按照对数或算数等间隔采用内插法勾绘等值线。
通常,如果异常强度很高(例如异常强度达到背景值的数倍、十数倍乃至上百倍)时,采用对数等间距;异常强度不高时,则采用算数等间距。
本实验以4ppm 为等值线间隔进行作图。
(二)地球化学剖面图的绘制
作图步骤如下:
1 元素含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出所在测线长度,并按照一定间距标出相应位置标号;
2 将剖面上采集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按照一定的纵向比例尺于剖面相应采集点位处的上方(与侧线水平轴线垂直方向)通过实心小圆点标出;
3 将相邻测点上对应的标志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则会形成一条起伏变化的曲线,成为元素含量剖面图;
表1为内蒙某地Ⅴ号剖面采样点位及W元素的含量,请按照1:10000的横向比例尺,1:20(1cm=20ppm)的纵向比例尺绘制一张元素地球化学剖面图。
表1 内蒙某地Ⅴ号剖面采样点位及W元素的含量
实验报告要求内容: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绘制地球化学剖面图;
四、绘制元素地球化学图;
图1 某区Co元素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图。
地球化学图制作步骤

图 2-1 打开用户文件投影变换(图 2-2 红色箭头所指图标)
图 2-2 打开文件(上述所存文本文件),设置投影参数(以黑龙江省 22 度带为例, 投影数据坐标为大地坐标): 用户投影参数设置如图 2-3,结果投影参数设置如图 2-4,椭球参数都选择 1: 北京五四/克拉索夫斯基[1940 年]椭球。
12
广西浦北
图 9-7
图 9-8 图 9-9
13
广西浦北
保存裁剪框区文件。将裁剪框区文件从工程文件删除即可进行工程裁剪。 工程裁剪:为各元素重新新建文件夹,以保存裁剪后文件。步骤:其它→工
程裁剪→选择裁剪后文件的存放目录(图 9-10)→选择要裁剪的文件(图 9-11 左侧蓝色部分)→添加→选择全部(图 9-11)→裁剪类型选内裁、裁剪方式选拓 扑裁剪(图 9-12)→参数应用→装入裁剪框→开始裁剪→退出,关闭工程。
>25%~≤75%
浅红(高背景区) 红(高值区)
X 0+0.5S0~ X 0+1.5S0
X X 0+1.5S0~ 0+2.5S0
>75%~≤95% >95%~≤98.5%
深红(强高值区)
> X 0+2.5S0
>98.5%
设置完色阶可将存设置,以备以后再用时就不用再重复设置色阶了,单击存
设置...并将原色阶文件覆盖即可保存。之后单击确定,地球化学图就出来了,见 图 7-10。
等量线值 lgµg/g (或 ng/g)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图 7-8
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规范(正式)

5.5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200g。
5.8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使用GPS定点,定点误差不大于50m(GPS定点方法及要求见附录C)。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5.9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填写说明见附录A。
b.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1km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
c.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3km2,不大于3km2;
d.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5.10记录卡填写的内容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或在现场用掌上电脑录入。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的要求见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5.12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地球化学图制图过程(已做好)

地球化学图制图过程
• 以内蒙东乌旗地区Ag地球化学图为例
•
• •
•
1. 按照“展点详细过程”把数据点展好。
保存的文件名为:AG1.WT 2. 打开文件AG1.WT,修改点属性。
•
• •
打开AG1.WT
点编辑 编辑点属性结构
•
弹出如下对话框:
单击此项 • • • 选中“双精度型”,点 OK 点 是 (Y) ,出现如右图对话框:
注:空建工程文件、添加文件在“展点的详细过程”幻灯中有提到。
谢谢大家!
再摁住鼠标左 键并拖动,即 可删除线
删除!
7)单击
TIN模型
追踪剖分等值线
•
然后,出现如下对话框: 在 “等值线套区”
“绘制色阶”
“保留边界线” “等值线光滑处理” 四项前面打“ ”。其它项不 变。 再按照“地球化学异常参数” 修 改各参数值。 操作如:
附:地球化学异常参数
双击,修 改数值
双击,修 改线参数
•
•
把对应的小数位数修改好。(如:Ag的原始数据均保留的是三位有效数字,此项就改 为3) 改好后,点 OK 最后,保存文件即可。
• 3. 打开MAPGIS主菜单,进行DTM分析。
1) 打开MAPGIS主菜单 • 空间分析 • DTM分析
• 出现如下界面:
2)然后单击
文件
•
打开数据文件
•
点数据文件
双击,改 区颜色
双击,使 改为Yes
注:可以通过 “删除一层” “添加然后单击 确定
•
8) 保存文件。关闭窗口,相继出现如下对话框。 然后都点 是
•
再把“文件名”和“存放路径”都设好。假设文件名存为:1.wt , 1.wl , 1.wp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图解相关问题讲解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图解相关问题讲解岩石地球化学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是由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地质学三个理论领域综合而成的重要学科。
它研究块状岩石的成因及岩石体中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了解地球内部深弹幕室元素组成种类、分布与物质交换的空间时空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地球圈层的结构及演化机制。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从岩石样品中提取元素组成、放射性百分比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数据,并对其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获得有用信息的一系列操作。
常见的数据处理步骤有:原始数据及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及图解处理、统计学处理、数据可视化等。
原始数据及数据预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需要进行收集、归类和检验。
收集的数据可以通过室内实验、实地测量、采样分析等方法获得,并通过图表等形式记录,比如手绘地质图、实验室分析结果表等。
在进行数据预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检查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及图解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化学物理计算分析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以及图解(如块体结构图、图解概念图等)。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岩石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出统计特征参数,用以表征地质构造特征和来源、物质分布特征、岩性特征等;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可以提取出有用的图形数据,如深度曲线、垂向曲线和三维曲线等,从而进行地质构造的空间分析;而图解处理,则可以提取出岩石结构的空间关系,从而进行岩石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统计学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它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统计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排序、计算和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复杂方法,进而深入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数据可视化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最后一步,是将处理好的数据转换为可视的形式。
通常会采用熟悉的可视化手段,如K-map法、气泡图、多变量图、柱状图和线图等,其中,K-map法是对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常用的可视化技术,它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及其空间空间关联转换为容易理解的K-map图形。
Tin法制作地球化学图

首先把EXCEL表Y坐标放第一列,另存为CSV格式。
1:50000地化图绘制:1、用记事本打开Ag.csv格式数据,将x(坐标符号),y(坐标符号),Ag (元素符号)改为notgrid,另存为Ag.det格式。
对于1:5万化探,x、y单位为m,成图比例尺为1:50000万,那么将x、y同除以50,就变成mm。
2、依次打开MAPGIS程序主菜单\空间分析\DTM分析(MAPGIS数字地面模型自系统),打开Ag.det文件。
3、打开Tin模型\快速生成三角剖分网。
4、打开Tin模型\删除三角剖分网边。
5、打开Tin模型\三角网内插网格化:左下角坐标设为最小整公里坐标,右上角坐标设为最大整公里坐标;1:50000地化图网格化间距实验证明设为X:125,Y:125最为适当,另存栅格化结果文件Ag.Grd.6、打开Grd模型\平面等值线图绘制:选择:等值线套区、绘制色阶、保留边界线、等值线光滑处理(高程度)、示坡线、线型。
线参数设定:默认。
注记参数设定:标注字体尺寸:2mm,小数部分位数:与该元素线值位数相同,其它默认。
(.VEL)。
以后重新绘图时,可直接装入该文件。
7、确定成图,保存点、线、面文件。
8、极值点标注:等值线图极值点标注,只能在“三角剖分-追踪剖分等值线后”,在“模型应用-高程点标注制图”子菜单下标注。
在标注输出设置中,选择“等值区内部极值点标注”,然后按自己的要求设网上收集资料一、建立数据表1、用电子表格建立成图元素表(不要表头,建议将平面坐标按Y、X、数据…列次序移到表前1、2…列,Y、X坐标分别为7位、6位整数);2、另存为文本文件(制表符分隔)类型的新文件并取名(如文件名为茨竹箐原始数据表)。
二、Mapgiss投影转换1、打开Mapgiss程序主菜单→点击″实用服务″→点击″投影变换″→点击″P投影转换″→点击″U用户文件投影转换″→打开文本文件(茨竹箐原始数据表);2、选″指定分隔符″→指定坐标X、Y列(注意X、Y列可能倒置);3、点击″设置分隔符″→选″Tab″及″空格″→点击″数据类型″→将所有的字符串点为″双精度″→在″属性名称所在行″选框中选择数据(注意数据不能选″无″)→在″加入″列选定所需的坐标及元素值→确定;4、点击″点图元参数″→选择子图参数(建议选编号35的圆点的子图号,高度宽度一般均为1,颜色为1)→确定;5、选″不需要投影″→点击″数据生成″→确定→关闭;6、另取点文件名(如茨竹箐数据投影)→保存→退出。
化探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化探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第二节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一、分析方法本次扫面和异常查证的全部样品均交由四川省地矿局华阳地矿检测中心测试,根据任务书要求共分析测试元素14种。
样品从加工到测试到质量监控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130-19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ISSN-1870《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及质量管理指导性规程》和2002年新疆地勘局试验管理科《1?5万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过程管理规则报告》进行。
14种元素的分析方法见表3,3。
二、技术要求1、报出率十四种元素的总报出率应大于95%。
2、外检样对已测试样品,测试单位按照3%的比率进行外检。
3、分析质量检查及质量监控方案为了有重点地监控元素的分析质量,实验室在送样单位确定的分析元素中,要再选择若干种主要监控元素并根据这些元素在本省制备的全部GRS二级标样中选择四个在元素含量范围及基体组成均为合适的GRD二级标样作为本图幅质量检查监控之用。
主要监控元素和二级标样的选择均应和送样单位协商进行。
每一大批样品测定完毕后,应将数据交给质量管理人员,对每一小批中插入的四个二级标样及四个重复分析(内部检查)样进行统计计算,并及时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在日常金的分析工作中,必须进行不小于10%的内检抽查。
为满足在一个较大范围的成矿远景区带内的1?5万图幅的拼接,应对分析的准确度进行检查和考核,为此实验室应在每一个1?5万普查化探项目完成后,分析8个GSD一级标样一次,痕金分析也应用金标样作准确度检查。
准确度和精密度计算结果应符合表3,2的要求。
4、微量金由于金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均匀度和赋存状态对分析检测影响比较大,为确保金元素的分析质量,化验室特采用两种监控措施:第一,在每一分析批次的50个样品中插入两个国家?级标准物质GBW系列,用以计算实测值与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ΔlgC,lgC,lgC; 定值实测值第二,该地区样品分析结果结束或阶段性结束后,再对高、低异常点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约20%.5、?级标样为严格监控各元素的分析质量,实验室选取了四个不同含量的GRD系列监控样,每批次50个样品密码插入一组,与样品同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