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A A O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城市污水处理A A O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城市污水处理A A O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A/A/O系统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污水生化处理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2、掌握各处理工序的基本原理;

3、掌握根据不同出水水质指标要求所控制的运行条件及控制方法;

4、了解对整套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的调试、运行、控制方法;

5、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水处理实验方案的编制要点,浊度仪、pH计、溶解氧仪等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取样方法;实验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方法。二、实验原理

A/A/O工艺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艺及生物除磷工艺的结合,在进行去除BOD、COD、SS的同时可生物脱氮除磷。

在厌氧段,回流污泥中的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同时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内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N和NO2--N通过反硝化作用转为氮气,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并使BOD继续下降;而在好氧段主要是去除BOD、硝化和吸收磷,在充足供氧条件下,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分解,氨氮被硝化菌转化为NO3- -N,而在厌氧池中充分释磷的聚磷菌则可以在好氧池中过量吸收磷,形成高磷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出以达到除磷的目的。A/A/O工艺脱氮的作用,是通过增设混合液内回流,将好氧段硝化作用后产生的硝酸盐回流至缺氧段进行反硝化达到的。A/A/O工艺在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能够实现脱氮除磷效果,其在系统上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且反应流程上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不利于丝状菌生长,污泥膨胀较少发生,生物除磷过程运行中无需投药,运行费用低,且污泥中含磷浓度高,具有较高的肥效,是实现污水回用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1.实验系统流程

2.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3构筑物参数

原水池:

尺寸: 820 mm×690mm×1450mm;容积:720L;停留时间:12h;设有进水、出水、溢流、排空口;

格栅:

外形尺寸:232 mm×242mm×110mm;设有进水、出水、溢流、排空口;

功能: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金属框架,斜置在废水流经的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以免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泥管。截留效果取决于缝隙宽度和水的性质。

曝气沉砂池:

外形尺寸:860 mm×360mm×395mm;容积:100L;设有进水、出水、溢流、排空口;

功能:由于曝气作用,废水中有机颗粒经常处于悬浮状态,砂粒互相摩擦并承受曝气的剪切力,砂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去除,有利于取得较为纯净的砂粒。在旋流的离心力作用下,这些密度较大的砂粒被甩向外部沉入集砂槽,而密度较小的有机物随水流向前流动被带到下一处理单元。另外,在水中曝气可脱臭,改善水质,有利于后续处理,还可起到预曝气作用。

中间调节池:

尺寸: 460 mm×460mm×490mm;容积:60

L;停留时间:1h;设有进水、出水、溢流、排空口;

功能:用以调节进、出水流量的构筑物。狭义定义:为了使管渠和构筑物正常工作,不受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的影响,需在废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

厌氧池:

尺寸: 660 mm×360mm×410mm;容积:60L;停留时间:2h;设有进水、出水、污泥回流口、排空口;

功能:在一个厌氧的完全混合反应器后增加了污泥分离和回流装置,从而使污泥停留时间大于水力停留时间,有效地增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由完全混合消化池及沉淀池组成的,通常在消化池和沉淀池之间设置脱气设备。

缺氧池:

尺寸: 780 mm×420mm×350mm;容积:120L;停留时间:4h;设有进水、出水、混合液回流口、排空口;

特点:是相对厌氧和好氧来讲,一般是指溶解氧控制在0.2-0.5mg/l之间的生化系统。

好氧池:

尺寸: 860 mm×460mm×615mm;容积:180L;停留时间:6h;设有进水、出水、排空口;

功能:将废水中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在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分解,转化为简单、稳定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竖流沉淀池:

尺寸:?250mm×1200mm;容积:30L;停留时间:1h;设有进水、出水、排空口;

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上向下以流速v做竖向流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②当u=v时,颗粒处于随机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③当u

CASS池:

尺寸: 900mm×480×600mm;容积:180L;停留时间:6h;设有进水、出水、溢流口、排空口。

功能:CASS工艺集反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污染物的降解在时间上是一个推流过程,而微生物则处于好氧、缺氧、厌氧周期性变化之中,从而达到对污染物去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步骤:

1.操作步骤

(1)将原水箱注入实验用水,以满足实验需求。

(2)检查气、水管路是否畅通;阀门管件是否有损坏、漏水等现象,如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3)配电箱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配电箱电路是否正常,看电源指示灯是否正常。

(4)打开电源开关,观察温度仪表读数是否正常;开启加热器前,需保证加热水箱内水位高于加热器,防止加热器在无水的状态下空热而损坏。手动旋转搅拌电机调速器,观察搅拌电机是否运转;分别将配电箱面板上泵的旋钮开关打开,检验水泵是否正常运转;通过水面液位变化,检查液位开关能否正常工作。

(5)打开电源开关,发现电源指示灯变亮,电压表显示220V,表示供电正常。将“原水提升泵”旋钮开关打到“开”的状态进行实验。污水京提升后首先进入细格栅

(6)当运行“A/A/O”工艺流程时,将“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竖流沉淀池”的进水,出水开关打开,各提升泵打开。关闭时,点击“ESC”,出现“停止”、“设置参数”、“设置”、“程序”名称,当箭头指向停止按钮时,点击“OK”,出现提示,选择“是”或“否”,如果选择“是”即停止运行。

(7) 取各池水样测浊度,COD,PH,溶解氧的数值。分析数据。

(8) 水样COD的测定:于试样中加入1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和几颗防爆沸玻璃珠,摇匀。将锥形瓶接到回流装置冷凝管下端,接通冷凝水。从冷凝管上端缓慢加入30mL硫酸银-硫酸试剂),以防止低沸点有机物的逸出,不断旋动锥形瓶使之混合均匀。自溶液开始沸腾起回流两小时。冷却后,用20-30mL水自冷凝管上端冲洗冷凝管后,取下锥形瓶,再用水稀释至140mL左右。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3滴菲绕啉指示剂溶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褐色即为终点。记下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消耗。

毫升数V

2

空白试验:按相同步骤以20.0mL水代替试料进行空白试验,其余试剂和试料测定相同,记录下空白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毫升数V1。

2.实验仪器

回流装置:全玻璃磨口回流装置2台

加热装置:COD恒温加热器2台

10ml酸式滴定管 1支

5ml酸式滴定管 1支

500ml敞口锥形瓶 1只

500ml细口锥形瓶 2只

量筒 1个

3.实验试剂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试亚铁林指示液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

硫酸银-硫酸试剂防爆沸玻璃珠蒸馏水六、数据记录: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以mg /L 计的水样化学需氧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 ——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1/L ; V1——空白试验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 V2——试料测定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

V0--试料的体积,mL ;

测定结果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对COD 值小的水样,当计算出COD 值小于10mg /L 时,应表示为“COD<10mg

/L”。

七、人员组成及分工

教室:环保楼B1011

八、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需了解系统已运行的时间及目前的运行参数;

2、实验时需考虑到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控制,不能随意调节其负荷、曝气量等;

3、格栅与沉砂池去除的杂质和砂要及时清理。

九、实验思考题

1、脱氮除磷A/A/O池的基本原理,有没其他脱氮除磷工艺,几者有何区别?答:污水进入厌氧反应区,同时进入的还有从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磷,同时转化易降解COD,部分含氮有机物进行氨化。

污水经过第一个厌氧反应器以后进入缺氧反应器,本反应器的首要功能是进行脱氮。硝态氮通过混合液内循环由好氧反应器传输过来,通常内回流量为2~4倍原污水流量,部分有机物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得到降解去除。

混合液从缺氧反应区进入好氧反应区,混合液中的COD浓度已基本接近排放标准,在好氧反应区除进一不降解有机物外,主要进行氨氮的硝化和磷的吸收,混合液中硝态氮回流至缺氧反应区,污泥中过量吸收的磷通过剩余污泥排除。

还有SBR工艺;CAST 工艺;MSBR工艺;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等脱氮除磷工艺.。

SBR工艺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处理废水的工艺,即为序批式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其去除有机物的机理在于充氧时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同,不同点是其在运行时,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及空载5个工序,依次在一个反应池中周期

性运行,所以该法不需要专门设置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系统自动运行及污泥培养、驯化均比较容易。

CAST 实际上是一种循环SBR 活性污泥法,应器中活性污泥不断重复曝气和非曝气过程,生物反应和泥水分离在同一池内完成,与SBR 同样使用滗水器。污水首先进入选择器,污水中溶解性的有机物通过生物作用得到去除,回流污泥中硝酸盐也此时得到反硝化;然后进入厌氧区,此时为微生物释磷提供条件;第三区为主曝气区,主要进行BOD 降解,同时硝化反硝化。CAST 选择器设置在池首,防止了污泥膨胀。

连续流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简称MSBR)。首先,污水进入厌氧池,回流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此充分释磷,然后混合液进入缺氧池反硝化。

①氧化沟采用立体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完成降解有机物和脱氮过程。与现有氧化沟相比,占地面积可减少约50%。②沉淀区与氧化沟合建,沉淀的污泥可自动回流到氧化沟内,可节省投资和能耗。③结构紧凑,运行操作简便。新型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既保留氧化沟设备和运行操作简单等优点,又可减少占地面积。

2、考虑到该工艺对脱氮除磷,其运行控制参数如何控制?

答:经清水试运行,确认设备动作正常,池体和管路无漏水时,方可开始微生物的驯化和培养。接种污泥可取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回流泵房的活性污泥,数量为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的有效容积。开始运转时,全部设备均启动,进水流量可从小开始,回流量也相应减小,污泥全部回流,不排放剩余污泥,以培养异氧菌、贮磷菌、硝化菌、脱氮菌等,提高系统MLSS,固定进水流量及混合液回流比(如50%),开启厌氧池和缺氧池搅拌,速度尽量小,以不产生污泥沉淀即可,开启好氧池气泵进行曝气,曝气强度应使好氧池溶解氧DO达到2mg/L 以上。

当系统MLSS达到3000~5000mg/L时,试验参数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可逐渐加大进水流量,相应加大回流流量。视沉淀池内污泥积累情况,定时开启剩余污泥蠕动泵,其流量视二沉池中的污泥层厚度和泥龄而定,不能放空。同时,固定污泥回流比。

此时,检测出水水质。如果COD、SS、NH3-N、TP等达标且系统状态稳定,就可以认为启动阶段结束。

(2)典型运行参数

3、提高除磷与脱氮效果的措施?

答:提高脱氮率的措施

●降低系统容积负荷可提高去除率。

●反硝化需要碳源,投加甲醇可提高去除效果。

●硝化反应需要碱度,因此,控制pH很重要。如原水碱度不足,应投加

碱度或考虑前置反硝化工艺(因反硝化产生碱度,可部分补充)。

●因硝化菌的生长世代周期较长,所以提高泥龄能够充分地进行硝化反映,

提高脱氮率。

A、提高除磷率的措施

a.生物处理工艺方面

●适当增长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以使磷得到充分的释放。

●适当增大缺氧池的池容,这样会提高脱氮效果,以降低回流污泥

中的硝酸盐的含量。

●污泥回流至缺氧池,缺氧池至厌氧池增设二级混合液回流,这样

一来进入厌氧池的混合液硝酸盐含量可降低(UCT工艺)

●设前置厌氧/缺氧调节池,见污泥回流至调节池,以去除其中的

硝酸盐,保证其后饿厌氧池最佳状态运行(改良A/A/O工艺)

●可将各区分段,利用有机物的梯度分布促进除磷脱氮(VIP工艺)

b.其它工艺方面

●后置滤池,以降低出水SS,从而去除悬浮性磷。

●投加化学药剂,提高出磷效果。

初沉污泥发酵或消化池污泥回流至厌氧区,以便将污泥中的颗粒性有机物转化为VFA,但要注意避免甲烷的产生。

十,心得与体会

通过为期一周的综合实验,我基本了解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是什么,以及加入什么原材料来模拟这个实验。

对于我这个小组负责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A/A/O系统,我了解了厌氧,缺氧,好氧三池主要去除的对象,以及该工艺对于脱氮除磷,其运行控制参数如何控制,还有要有效的提高其处理效果。

对于参数的测量,我了解了重铬酸盐法测COD的基本流程,注意为了计算方便要做空白实验并滴定硫酸亚铁铵的浓度,并对此熟练操作。测ph用试纸,测溶解氧用溶氧仪,测浊度用浊度仪,注意用蒸馏水调零。这些数据至少测7

组以了解其变化及处理效果。

随着的发展,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越来越大,追究城市水危机的根本原因,我越来越认识到,是水的社会循环超出了水的自然循环可承载的范围。因此,只有充分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合理地使用水资源,使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社会循环不损害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从而维系或恢复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环境,才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单向开放型的用水模式转变为“节制地取水-输水-用户-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流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这一重大用水模式的转变,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是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污水已不再是废水,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既然是一种资源,就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一是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程晓冰在由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主办的“2010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城市缺水问题突出,污水处理回用是战略选择,意义重大。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在替代清洁水源的同时减少了污水排放量,降低了城市排污负荷,具有水量稳定、输水距离短、制水成本低等特点,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替代水源,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战略选择。推进污水处理回用工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保护、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测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二0—三年 ^一月 ^一日目录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二、液压实验台PLC控制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 一)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四.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二)(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五.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7 (二)实验内容7 六.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8 (一)实验目的8 (二)实验内容8 七.地震仪器综合设计9 (一)实验目的9 (二)实验内容9 八.电法仪器综合设计10 (一)实验目的10 (二)实验内容10 九、实验心得11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压控制的装置,熟悉PLC编程,并且了解 置的原理并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二)实验内容 此实验是液压的测量实验用PLC处理器控制来实现,液压PLC综合控制实验室是我公 司根据高校机电一体化对气、电、液控制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我公司专利产品YY-18透明 液压传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了我公司气动PLC与液压PLC控制实验设备的优点,采 用了开放型综合实验台结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与老师的意见,经不断创新改进研制而成的。是目前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以及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技术于一体 的理想的综合性实验设备。实验时,它们可以相互辅成,交叉控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对比、了解气、电、液各自具有的特点、特色、及优缺点等。 信号采集电路原理设计: (1)前置放大电路要求有阻抗匹配设计(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OP07、 采用电压负反馈设计、增益为10、50 两档手动设计) (2)主放大器采用级联组合程控放大、增益动态范围为10 至1500 倍之内。 (增益程档位要求有30 至40 梯度之内,具体每档增益值不做具体要求但要求梯度 增益呈线性) (3)主放大器末端输出值(Up-p)设计为5v,如有溢出则在设计说明中明。 PLC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理解液压装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 ******* 院系:商学院 专业班级: ******** 姓名: ******** 学号: ******** 实验日期: 2011.7.11 实验地点:一机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之后的一次实践性教 学,是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设计,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信息系 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初步掌握结构化的生命周期法、面向对象法等 系统工程方法,进一步加强熟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 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设计要求: 1.本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 2.本课程设计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上机操作及实验。 3.按照任务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三.课程设计任务要求: 1.任务内容:进入山东轻工业学院主页,在“网络资源”区域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输入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学生学号及密码),进入本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充分熟悉本系统 的前提下,完成下列任务要求。 2.任务要求: ①按照课程讲解的系统分析步骤和理论对本系统进行系统分析。 ②绘制不少于 3 个的主要业务流程图。 ③描述上述主要业务流程图的逻辑处理功能。 ④分析本系统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并描述改进的逻辑处理功能,绘制业务流 程图。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按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本课程 1 学分,采用百分制计分,其中 任务要求②占30 分,任务要求③占30 分,任务要求④占30 分,考勤及实践表现占10 分。五.本课程设计自2011 年 6 月 27 日至 2011 年 7 月 1 日。

电子系统设计 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子系统设计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实验一、运放应用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运用NE555定时器或者其他电路,学会脉冲发生器的设计,认识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和用法。 (2)掌握运算放大器基本应用电路设计 二、实验要求 (1)使用555或其他电路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并能满足以下要求:产生三角波V2,其峰峰值为4V,周期为0.5ms,允许T有±5%的误差。 V2/V +2 图1-1 三角波脉冲信号 (2)使用一片四运放芯片LM324设计所示电路,实现如下功能:设计加法器电路,实现V3=10V1+V2,V1是正弦波信号,峰峰值0.01v,频率10kHz。 V3 图1-2 加法电路原理

三、实验内容 1、555定时器的说明: NE555是属于555系列的计时IC的其中的一种型号,555系列IC的接脚功能及运用都是相容的,只是型号不同的因其价格不同其稳定度、省电、可产生的振荡频率也不大相同;而555是一个用途很广且相当普遍的计时IC,只需少数的电阻和电容,便可产生数位电路所需的各种不同频率的脉波讯号。 a. NE555的特点有: 1.只需简单的电阻器、电容器,即可完成特定的振荡延时作用。其延时范围极广,可由几微秒至几小时之久。 2.它的操作电源范围极大,可与TTL,CMOS等逻辑闸配合,也就是它的输出准位及输入触发准位,均能与这些逻辑系列的高、低态组合。 3.其输出端的供给电流大,可直接推动多种自动控制的负载。 4.它的计时精确度高、温度稳定度佳,且价格便宜。 b. NE555引脚位配置说明下: NE555接脚图: 图1-3 555定时器引脚图 Pin 1 (接地) -地线(或共同接地) ,通常被连接到电路共同接地。 Pin 2 (触发点) -这个脚位是触发NE555使其启动它的时间周期。触发信号上缘电压须大于2/3 VCC,下缘须低于1/3 VCC 。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一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 实验一 实验名称:进程创建模拟实现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环境: win7 vc++6.0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实验地点:东六E507 实验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进程创建相关理论; 2)掌握进程创建方法; 3)掌握进程相关数据结构。 二、实验内容 windows 7 Visual C++ 6.0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内容 1)输入给定代码;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2、实验步骤 1)输入代码 A、打开 Visual C++ 6.0 ; B、新建 c++ 文件,创建basic.h 头文件,并且创建 main.cpp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A 、编译、运行main.cpp B、输入测试数据 创建10个进程;创建进程树中4层以上的数型结构 结构如图所示:。

createpc 创建进程命令。 参数: 1 pid(进程id)、 2 ppid(父进程id)、3 prio(优先级)。 示例:createpc(2,1,2) 。创建一个进程,其进程号为2,父进程号为1,优先级为2 3)输入创建进程代码及运行截图 4)显示创建的进程

3、画出createpc函数程序流程图 分析createpc函数的代码,画出如下流程图:

四、实验总结 1、实验思考 (1)进程创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 1)申请空白PCB 2)为新进程分配资源 3)初始化进程控制块 4)将新进程插入到就绪队列 (2)该设计和实际的操作系统进程创建相比,缺少了哪些步骤? 答:只是模拟的创建,并没有分配资源 2、个人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对操作系统的认识,了解了操作系统中进程创建的过程,对进程创建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高 级语言进行模拟演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课程设计让 我受益匪浅。虽然自己所做的很少也不够完善,但毕竟也是努 力的结果。另外,使我体会最深的是: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 仅靠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才能 达到功效。

综合实验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 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班级 09测控三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付国红王启明 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五日 目录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二、液压实验台PLC控制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三、物探仪器综合设计(①地震超前探测仪)................................. .... . (5)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四、物探仪器综合设计(②电法勘探仪器)............................ ........... ..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五、实验心得................................................................................... ..... .. (7)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压控制的装置,熟悉PLC编程,并且了解PLC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理解液压装置的原理并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 (二)实验内容 此实验是液压的测量实验用PLC处理器控制来实现,液压PLC综合控制实验室是我公司根据高校机电一体化对气、电、液控制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我公司专利产品YY-18透明液压传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了我公司气动PLC和液压PLC控制实验设备的优点,采用了开放型综合实验台结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和老师的意见,经不断创新改进研制而成的。是目前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以及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理想的综合性实验设备。实验时,它们可以相互辅成,交叉控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对比、了解气、电、液各自具有的特点、特色、及优缺点等。信号采集电路原理设计: (1) 前置放大电路要求有阻抗匹配设计(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OP07、 采用电压负反馈设计、增益为10、50两档手动设计) (2) 主放大器采用级联组合程控放大、增益动态范围为10至1500倍之内。 (增益程档位要求有30至40梯度之内,具体每档增益值不做具体要求 但要求梯度增益呈线性) (3) 主放大器末端输出值(Up-p)设计为5v,如有溢出则在设计说明中明。 (4) 调理电路中要有工频滤波器设计。 液压实验元件均为透明有机材料制成,透明直观。便于了解掌握几十种常用液压元件的结构、性能及用途。掌握几十种基本实验回路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实验时,组装实验回路快捷、方便。同时,配备独立的继电器控制单元进行电气控制,简单实用。通过和PLC比较,,可以加深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了解及掌握。 本实验系统采用专用独立液压实验泵站,配直流电机无级调速系统,而且电机速度控制系统内部具有安全限速功能,可以对输出的最高速度进行限制。同时配有数字式高精度转速表,实时测量泵电机组的转速。并且配有油路压力调定功能,可以调定输出压力油的安全工作压力。泵站配有多路压力油输出及回油,可同时对多路液压回路进行供油回油。并采用闭锁式快速接头,以利于快速接通或封闭油路。实现油箱、油泵、直流

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系统设计实验报告——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目录软件需求说明书························1 引言··························· 1.1编写目的······················· 1.2背景·························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2 程序系统的结构························ 3 程序设计说明·························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远程在线考试系统项目的设计提供: a.系统的结构、设计说明; b.程序设计说明; c. 程序(标识符)设计说明 1.2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的大学及社会上其它的培训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但是,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就目前来说,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构建一个远程在线考试系统,还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 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本项目组承接该系统的开发工作 a.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福州大学软件学院 c.用户:各类大专院校学校、中小学校。 1.3定义 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远程在线考试系统是基于用Browser/Web模式下的,可以实现考试题库管理、多用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功能的系统。

1.4参考资料 ?GB 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软件设计标准 ?《ASP与SQL-Server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计划文档》 ? 2程序系统的结构 3程序1(标识符)设计说明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一

重庆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开课实验室DS1501 学院软件学院年级2013专业班软件工程2 班学生姓名胡其友学号20131802 开课时间2015至2016学年第一学期 总成绩 教师签名洪明坚 软件学院制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年月日学院软件学院年级、专业、班2013级软件工 程2班 姓名胡其友成绩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实验项目 名称 指导教师洪明坚 教师 评语教师签名:洪明坚年月日 1.实验目的: ?进入实验环境 –双击expenv/setvars.bat ?检出(checkout)EPOS的源代码 –svn checkout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8494979.html,/svn/epos ?编译及运行 –cd epos/app –make run ?清除所有的临时文件 –make clean ?调试 –make debug ?在“Bochs Enhanced Debugger”中,输入“quit”退出调试 –调试指令,请看附录A 2.实验内容: ?编写系统调用“time_t time(time_t *loc)” –功能描述 ?返回从格林尼治时间1970年1月1日午夜起所经过的秒数。如果指针loc 非NULL,则返回值也被填到loc所指向的内存位置 –数据类型time_t其实就是long ?typedef long time_t; 3.实验步骤: ?Kernel space –K1、在machdep.c中,编写系统调用的实现函数“time_t sys_time()”,计算用户秒数。需要用到 ?变量g_startup_time,它记录了EPOS启动时,距离格林尼治时间1970年1午夜的秒数 ?变量g_timer_ticks

DCS实验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基于DCS实验平台实现的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专业班级:自动实 1101学生姓名:潘浩 学号:201102030117成绩: 指导教师:刘延泉实验日期:2014/6/29

基于DCS实验平台实现的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LN2000分散控制系统对水箱水位进行控制,熟悉掌握DCS控制系统基本设计过程。 二.实验设备 PCS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LN2000 DCS系统; 上位机(操作员站) 三.系统控制原理 采用DCS控制,将上水箱液位控制在设定高度。将液位信号输出给DCS,根据PID参数进行运算,输出信号给电动调节阀,由DDF电动阀来控制水泵的进水流量,从而达到控制设定液位基本恒定的目的。系统控制框图如下:

四.控制方案改进 可考虑在现有控制方案基础上,将给水增压泵流量信号引入作为导前微分或控制器输出前馈补偿信号。 五.操作员站监控画面组态 本设计要求设计关于上水箱水位的简单流程图画面(包含参数显示)、操作画面,并把有关的动态点同控制算法连接起来。 1.工艺流程画面组态 在LN2000上设计简单形象的流程图,并在图中能够显示需要监视的数据。 要求:界面上显示所有的测点数值(共4个),例如水位、开度、流量等;执行机构运行时为红色,停止时为绿色;阀门手动时为绿色,自动时为红色。

2.操作器画面组态 与SAMA图对应,需要设计的操作器包括增压泵及水箱水位控制DDF阀手操器: A.设备驱动器的组态过程: 添加启动、停止、确认按钮(启动时为红色,停止和确认时为绿色) 添加启停状态开关量显示(已启时为红色,已停时为绿色) B.M/A手操器的组态过程: PV(测量值)、SP(设定值)、OUT(输出值)的动态数据显示,标明单位,以上三个量的棒状图动态显示,设好最大填充值和最大值;手、自动按钮(手动时为1,显示绿色;自动时为0,显示红色),以及SP、OUT的增减按钮;SP(设定值)、OUT(输出值)的直接给值(用数字键盘)

现代电子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FPGA的现代电子实验设计报告 ——数字式秒表设计(VHDL)学院:物理电子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刘曦 实验地点:科研楼303 实验时间:

摘要: 通过使用VHDL语言开发FPGA的一般流程,重点介绍了秒表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设计方案,最终采用了一种基于FPGA 的数字频率的实现方法。该设计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在软件开发平台ISE上完成。该设计的秒表能准确地完成启动,停止,分段,复位功能。使用ModelSim 仿真软件对VHDL 程序做了仿真,并完成了综合布局布线,最终下载到EEC-FPGA实验板上取得良好测试效果。 关键词:FPGA,VHDL,ISE,ModelSim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实验任务 (5) 第二章系统需求和解决方案计划 (5) 第三章设计思路 (6) 第四章系统组成和解决方案 (6) 第五章各分模块原理 (8) 第六章仿真结果与分析 (11) 第七章分配引脚和下载实现 (13) 第八章实验结论 (14)

绪论: 1.1课程介绍: 《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引入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设计的综合应用、基于MCU/FPGA/EDA技术的系统设计等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学生进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通过《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系统设计原理、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原则、单元电路和系统电路设计方法及仿真技术、测试方案拟定及调测技术有所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技术中应用开发的一般流程,初步建立起有关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设计方法,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介绍了基于FPGA的数字式秒表的设计方法,设计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 ,在软件开发平台ISE上完成,可以在较高速时钟频率(48MHz)下正常工作。该数字频率计采用测频的方法,能准确的测量频率在10Hz到100MHz之间的信号。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VHDL程序做了仿真,并完成了综合布局布线,最终下载到芯片Spartan3A上取得良好测试效果。 1.2VHDL语言简介:

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实习任务一: 一、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组态软件(组态王)和PLC(SIMEINS S7-200)控制系统连接,采用下位机执行,上位机监视控制的方法,构建完成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二、设计方案: 本实习的具体要组建水塔水位监控系统。水塔系统如图一所示: 水塔 水池阀 泵 图一水塔系统 1、将S21-4挂箱中电压输出单元的输出电压Ug1与Ug2分别作为水池与水塔的液位信号,信号围为1~5VDC。并由PLC的模拟信号输入输出模块读取液位信号。水池液位的变化围为0~4m,即液位信号Ug1对应的测量围为0~4m。水塔液位的变化围为0~2m,即液位信号Ug2对应的测量围为0~2m。 2、阀、泵的自动控制 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当水池水位低于水位下限时,阀Y打开(由水塔水位控制单元中灯Y亮表示),当水池水位高于水位上限时,阀Y关闭(由水塔水位控制单元中灯Y灭表示)。当水池水位高于水位下限,且水塔水位低于水位下限时,泵M1运转抽水(由水塔水位控制单元中灯M1亮表示)。当水塔水位高于水位上限时泵M1停止(由水塔水位控制单元中灯M1灭表示)。 3、阀、泵的手动控制 在手动控制状态下,由组态软件中的开关button来控制阀的打开与关闭,当开关闭合时阀打开,当开关断开时阀关闭。由组态软件中的开关buttonM1来控制泵的启动与停止,当开关闭合时泵启动,当开关断开时泵停止。

4、控制状态的切换与显示 由组态软件中开关button手/自动实现控制状态的切换,当开关闭合时系统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当开关断开时系统处于手动控制状态。 由基本指令编程练习单元中的灯Q0.0实现控制状态的显示,灯亮表示系统处于自动控制状态,灯灭表示系统处于手动控制状态。 5、组灯控制 由基本指令编程练习单元中的灯Q0.5、Q0.6、Q0.7、Q1.0、Q1.1构成组灯,以组灯的不同状态表示水流的不同状态。具体说明如下: 当阀泵均处于关闭状态时,组灯灭。 当阀处于打开状态而泵处于关闭状态时,组灯中Q1.1、Q1.0、Q0.7依次循环点亮,且当其中某一灯亮时,其前一灯灭。 当阀处于关闭状态而泵处于打开状态时,组灯中Q0.7、Q0.6、Q0.5依次循环点亮,且当其中某一灯亮时,其前一灯灭。 当阀泵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组灯中Q1.1、Q1.0、Q0.7、Q0.6、Q0.5依次循环点亮,且当其中某一灯亮时,其前一灯灭。 6、组态程序与PLC程序的连接 7、组态王组态程序 (1)系统运行状态的显示 能够显示系统的控制状态(手动或自动)、水池和水塔的液位、阀泵的开关状态及水流状态。 (2)水位限值的设置 使用户能够设置水池与水塔液位的上下限值,即能够调整阀泵自动开关的条件。 (3)历史数据的记录和查询 能够记录一段时间系统的控制状态、水池和水塔的液位、水池与水塔液位的上下限值以及阀泵的开关状态。并能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 (4)报警功能 能够显示如下报警信息: 当水池液位低于0.5m时,水池液位下下限报警。 当水池液位高于3.5m时,水池液位上上限报警。 当水塔液位低于0.25m时,水塔液位下下限报警。 当水塔液位高于1.75m时,水塔液位上上限报警。 (5)操作权限的区分 设置两个用户组分别为工程师组和操作工组。创建若干分属于不同用户组的用户,两组用户均具有登录系统的权限,但仅工程师组用户具有设置水位上下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课程设计 题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学部信息学部 学科门类电气信息 专业计算机 学号2011482370 姓名耿雪涛 指导教师朱亮 2013 年6月19日

主要内容 一、设计目的 通过模拟操作系统的实现,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理解,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法,并可练习合作完成系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二、设计思想 实现一个模拟操作系统,使用VB、VC、CB等windows环境下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借助这些语言环境来模拟硬件的一些并行工作。模拟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方法的单用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四部分。 设计模板如下图: 注:本人主要涉及设备管理模块

三、设计要求 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分配和回收。 ⑴模拟系统中有A、B、C三种独占型设备,A设备1个,B设备2个,C设备2个。 ⑵采用死锁的预防方法来处理申请独占设备可能造成的死锁。 ⑶屏幕显示 注:屏幕显示要求包括:每个设备是否被使用,哪个进程在使用该设备,哪些进程在等待使用该设备。 设备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一、设备管理的任务 I/O设备是按照用户的请求,控制设备的各种操作,用于完成I/O 设备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设备的分配与回收,设备的驱动管理等),最终完成用户的I/O请求,并且I/O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使用外部设备的接口,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设备管理函数的详细描述 1、检查设备是否可用(主要代码) public bool JudgeDevice(DeviceType type) { bool str = false; switch (type) { case DeviceType.a: {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所选课题:±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06月

摘要本次设计本来是要做±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的,但由于买不到规格为±18V的变压器,只有±15V大小的变压器,所以最后输出结果会较原本预期要小。本设计主要采用三端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来达到双路可调的要求。最后实物模型的输出电压在±13左右波动。 1、任务需求 ⑴有+15V和-15V两路输出,误差不超过上下1.5V。(但在本次设计中,没有所需变压器,所以只能到±12.5V) ⑵在保证正常稳压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功效。 ⑶做出实物并且可调满足需求 2、提出方案 直流可变稳压电源一般由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器和稳压环节组成如下图a所示。 ⑴单相桥式整流 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

⑵电容滤波 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 ⑶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是指输出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的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LM317三端稳压器;有输出负电压的LM337三端稳压器。在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中,稳压器的三个端是指输入端、输出端和调节端。 LM317的引脚图如下图所示:(LM337的2和3引脚作用与317相反)

3、详细电路图: 因为大容量电解电容C1,C2有一定的绕制电感分布电感,易引起自激振荡,形成高频干扰,所以稳压器的输入、输出端常并入瓷介质小容量电容C5,C6,C7,C8用来抵消电感效应,抑制高频干扰。 参数计算: 滤波电容计算: 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电压为15V ,当输出电流为0.5A 时,我们可以求得电路的负载为I =U /R=34Ω时,我们可以根据滤波电容的计算公式: C=т/R,来求滤波电容的取值范围,其中在电路频率为50HZ 的情况下,T 为20ms 则电容的取值范围大于600uF ,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取标准值为2200uF 额定电压为50V 的点解电容。另外,由于实际电阻或电路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6487

西安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课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进程管理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生: 学号(8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年**月**日

一. 实验目的及实验环境 目的:(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竞争资源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环境:Linux操作系统环境: 二. 实验容 (1)阅读Linux的sched.h源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c源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三.方案设计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源程序,使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纪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2)进程的控制 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在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如果在程序中使用调用lockf()来给每一个子进程加锁,可以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观察并分析出现的现象。 (3)①编写一段程序,使其现实进程的软中断通信。 要求: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DEL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用系统调用Kill()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ll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l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程序流程图如下:

自动控制完整系统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 题目 指导教师 设计起止日期2013年1月7日~1月18日 系别自动化学院控制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前言 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是在完成了自控理论,检测技术与仪表,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后的一次综合训练。要求同学在给定的时间内利用前期学过的知识和技术在过程控制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上,基于mcgs组态软件或step7、wincc组态软件设计一个监控系统,完成相应参数的控制。在设计工作中,学会查阅资料、设计、调试、分析、撰写报告等,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设计题目 (4) 第二章、系统概述 (5) 第一节、实验装置的组成 (5) 第二节、MCGS组态软件 (11) 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 (14) 实时数据库 (14) 设备窗口 (16) 运行策略 (19) 用户窗口 (21) 主控窗口 (30) 第四章、系统在线仿真调试 (32) 第五章、课程设计总结 (38) 第六章、附录 (39) 附录一、宇光智能仪表通讯规则 (39)

第一章、设计题目 题目1 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 选择上小水箱、上大水箱或下水箱作为被测对象,实现对其液位的定值控制。 实验所需设备:THPCA T-2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常规仪表侧),水箱装置,AT-1挂件,智能仪表,485通信线缆一根(或者如果用数据采集卡做,AT-4 挂件,AT-1挂件、PCL通讯线一根)。 实验所需软件:MCGS组态软件 要求: 1.用MCGS软件设计开发,包括用户界面组态、设备组态、数据库组态、策略组态等,连接电路, 实现单容水箱的液位定值控制; 2.施加扰动后,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仍稳定在原设定值; 3.改变设定值,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稳定在新的设定值。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0121210680225 实验课成绩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刘军 学生姓名李安福 学生专业班级软件sy1201 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实验总学时数:12学时 适应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承担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实验掌握Linux系统下常用键盘命令、系统调用、SHELL编程、后台批处理和C程序开发调试手段等基本用法。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01 Linux键盘命令和vi 2 设计必开 02 Linux下C编程 2 设计必开 03 SHELL编程和后台批处理 2 设计必开 04 Linux系统调用(time) 2 设计必开 05 Linux进程控制(fork) 4 设计必开 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1、Linux键盘命令和vi 要求:掌握Linux系统键盘命令的使用方法。 内容:见教材p4, p9, p40, p49-53, p89, p100 2、Linux下的C编程 要求:掌握vi编辑器的使用方法;掌握Linux下C程序的源程序编辑方法;编译、连接和运行方法。 内容:设计、编辑、编译、连接以及运行一个C程序,其中包含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语句。 3、SHELL编程和后台批处理 要求:掌握Linux系统的SHELL编程方法和后台批处理方法。 内容:(1) 将编译、连接以及运行上述C程序各步骤用SHELL程序批处理完成,前台运行。 (2) 将上面SHELLL程序后台运行。观察原C程序运行时输入输出情况。 (3) 修改调试上面SHELL程序和C程序,使得在后台批处理方式下,原键 盘输入内容可以键盘命令行位置参数方式交互式输入替代原键盘输入内容, 然后输出到屏幕。 4、Linux系统调用使用方法。

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 利用传感器测量重物质量院系:自动化系 班级:测控1003 班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仝卫国 实验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3 年7 月7日

目录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设备、器材 (2) 三、传感器工作原理 (2)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2、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 3、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工作原理 (3) 四、传感器特性测试 (3) (一)电容式传感器特性分析 (3) (二)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分析 (8) 五、实际测试与实验数据处理 (10) (一)电容传感器测重物质量 (10) (二)电涡流式传感器测质量(用于验证) (12) 六、实验结果分析 (14) 七、结论 (14) 1、数据结论 (14) 2、心得体会 (15) 八、参考文献 (16) 相敏检波器实验 (17) 一、实验目的 (17) 二、实验设备、三实验原理 (17) 四、实验步骤 (17)

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性。 2、掌握多种传感器应用于电子称的原理。 3、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选择不同的传感器测给定物体的重量。 4、能根据原理特性分析结果,加深对传感器的认识与应用。 5、测量精度要求达到1%。 二、实验设备、器材 1、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直流稳压电源、双平行梁、测微器、金属箔式应变片、标准电阻、差动放大器、直流数字电压表。 2、电容式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电容传感器、电容变换器、差动放大器、低通滤波器、电压表、示波器。 3、电涡流式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电涡流式传感器、测微器、铝测片、铁测片、铜测片、电压表、示波器。 三、传感器工作原理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电容器的电容量C是的函数,当被测量变化使S、d或 任意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电容量也随之而变,从而可实现由被测量到电容量的转换。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建立在上述关系上的,若保持两个参数不变,仅改变另一参数,就可以把该参数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再转换为电量输出。 差动平行变面积式传感器是由两组定片和一组动片组成。当安装于振动台上的动片上、下改变位置,与两组静片之间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极间电容也发生相应变化,成为差动电容。如将上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 X1,下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 X2,当将C X1和C X2接入双T型桥路作为相邻两臂时,桥路的输出电压与电容量的变化有关,即与振动台的位移有关。依据该原理,在振动台上加上砝码可测定重量与桥路输出电压的对应关系,称未知重量物体时只要测得桥路的输出电压即可得出该重物的重量。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