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

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朴实崇高的育人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三、弥足珍贵的创造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

育。早在上世纪二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还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

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经说过:“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陶行知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符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要教死书”、“不要死读书”。陶行知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

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

法。陶行知曾经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的责任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必须给学生注入生活的动力、活力,使他们能够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认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和学统一,成为一体。实现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有主动的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他说:“学生的生活,学习,倘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

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参考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参考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有次,在给四年级学生讲解let’s…表建议的句型时,刚好看到A生上课蹲在地上。见此情景,我就说:对于A生的现象,我们就用这个建议的句型,如:Let’ssitstraightly。其他学生立刻就说:“施老师,你的这个句子用的真好。”我顺势说:“那么我们对建议类的句子回答就用……?”学生说:“good idea。”。我想这就是“生活即教育”,在学习的生活中,教育教学学生。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

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范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范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开篇先说为职业教育确定一个“正当主义”的重要性,紧接着论述“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理由,随之提出了“生利主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当做利益,但陶老此处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 当把生利主义定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着从师资、设备、课程、学生四个范畴分别进行了阐述。 师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三大素质,一是经验,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达”才能“达人”;二是学识,仅有经验无法“改良”,更无法“进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基于此,紧接着谈论了选取职业教师的三种途径: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收录职业界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专家与职业界有经验者共同合作相互补益。 设备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学校自已拥有的设备,二是可以利用职业界中的设备,无论哪一种,重点在于能让师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课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举了一

个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学习种豆,那么就得把种豆自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作为一课。 学生方面,先谈到了职业教育的一个弊端——“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入学之时所选专业与自己的才能兴趣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陶老提出了职业学校应设“职业试习科”,让学生在入学之时,能对多种专业进行尝试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说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国富民足、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从身边的一些孩子的选择中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那些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更严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况下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学业,完全达不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徒有学历而无能力的学生。 2013年,曾有幸旁听来自德国的崔勒博士介绍以巴伐利亚州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们对待职业教育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巴伐利亚州,孩子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篇) 结合实际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 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录3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录(三)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的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需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

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就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把那边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之度外。推原其故,只有一个病根,这病根就是怕。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地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法 养成?可算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曾经看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觉很高兴。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书籍中就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借了这本书之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阅读计划,虽然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任务比较重,但是最近几周以来,我一直按照已定计划,坚持阅读。由刚开始的完全应付,到上一周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真切的随感,再到这周对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的反复阅读,乃至于对还是存在的困惑,想到借助网络功能,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同行的心声,来帮助自己来进行消化。这一切的一切,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已开始对这本书有意思了。读了这本书,感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中的“我所说的话,好象是责人,其实是责已,我也是师范教育罪案中之一人,纵有孙悟空的本领也是脱不掉的,如今只有戴罪立功。”读完这些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是这样提倡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他的率真,勇敢由衷深深佩服。另外,在这一周阅读中,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理解他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这周内容的阅读,再回过头来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章节《教学合一》,现在我对这部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是我想如何运用这新思想指导我的实践工作,或在我的实践工作中如何进行消化,这才是最关键的.我

会努力的。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现象的透彻研究,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民教育家为人民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先生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粗略的学习不能体会其思想的精髓,于是,认真地研读了先生的教学合一。 首先,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为我们新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主动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及刻苦努力的态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如拿到了一把金矿的钥,只要你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不怕困苦的态度,配合上行之有效的采掘方法,你就可以在这座金矿里挖掘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对于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有意义呀!想必到了那时,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因为当初的自己遇上了一位多么会教的老师。而老师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就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而这也正符合了陶老前辈关于“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作为老师,我们也是学生,学什么?像前辈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正确的指导方向…….而这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地把阅读视图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一步步的学会看视图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对照,找出看视图时的不当之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洋北中心小学胡先文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_名句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2.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4.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5.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1.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做,就是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交流 令狐采学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更是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

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2、“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3、“创造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作为一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 1.《教学合一》 (1)教学合一,有三点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宗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到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 【之我见】现在我们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老师只在其中起一个辅助的作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学会吃饭而是学会怎么种粮食如何煮食。但对于“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在现今这样的应试教育下我觉得不是很现实,学生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我们的教材和课标里面的教学任务都是要达到的,而在现今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分层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何在同一个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让领悟能力稍差的孩子也能形成一套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是我们要主要和深入去思考的。 2.《第一流的教育家》 (1)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敢探为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3.《新教育》 (1)新教育的目的:这目的可分为两项来说明: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于用他的能力。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 (2)新教育的方法: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全部发育、唤起兴味、责成效率。 【之我见】真觉得陶先生的话够简洁,够精炼,值得我们去琢磨和深思。尤其是针对完成新教育目的的新教育方法,有很多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地付诸实施,每一个方法都有一番文章可作,都不是一项小工程啊! 4.《教育与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经过这五步功夫,然后才解决一个问题。 (2)科学方法要素: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4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4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 前段时间,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本书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经过几十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回想自己不算长的教学生涯,我感到收获良多。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

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真正的爱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胸怀,无比的耐心,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爱”的技巧,不断地学习如何更好的爱! 二、“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教育进步的最高度时期,我们期待它早日到来。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2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

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

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明白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此刻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此刻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务必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此刻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这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给我很大的启示。关于陶行知先生,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了解他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点,可先生真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并没有具体了解过,更不要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海口市三江镇中心小学王育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

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1、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学习方法,读后感,素质教育,海口市,陶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