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当代工笔画的构图与色彩形式表达

(完整版)当代工笔画的构图与色彩形式表达

当代工笔画的构图与色彩形式表达

中国工笔画,是中国画种类中比较工整细致的一类。艺术当随时代,从其自唐代起源,历经的每一个朝代中的工笔画作品都被赋予了符合当下时代精神气息的绘画特征,发展到今天的当代工笔画,更是紧紧追随新时代的脚步,其构图及色彩形式以及其他审美因素体现着当代中国兼容并包,广纳精髓的特征。在本文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当代工笔画构图形式和色彩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提炼出当代工笔画构图及色彩形式中来源于传统的特点及受到西方绘画形式影响的部分,这种新的变化后的构图及色彩形式对当代工笔画的创作情感的表达又起到更加明快直接的作用。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结合自己的创作作品,谈了我的创作中受到当代工笔画的新构图及语言形式的影响,简单阐述了我创作中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徘徊与攫取的心路历程。通过这次创作过程,我认为,当代工笔画在画家们的努力开拓下,发展出有当下时代文化属性的构图及色彩特征是非常可喜的,但同时,对于传统中的精髓部分更要注意保留与发扬,只有植根于传统,立足于当代,在夯实传统工笔画核心绘画特征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时代精神文化特征,中国当代工笔画才能良好而又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我自己的创作也会遵守这个原则,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

色彩构成(色相环)

习题一:制作色标 ①色相环 目的:认识各种颜色的面貌以及它们在色相环上的位置。 要求:a.做12色色相环。 b.水粉平涂。 c.制作要工整、干净。 方法:a. 色相环最大直径为10cm,内环直径为6cm。 b.先将红(品红,颜料中没有此色,可用玫红替代)、黄(柠檬黄)、蓝(湖 蓝)三原色涂在格子中,每一个色之间空3个格;再将红、黄、蓝相混 得出的三个间色橙、绿、紫涂在空格的中间;原色与间色之间进一步相 混,可得12色相环。 ②半个色轮以外的色相推移 目的:此练习在于感受色相带给人的直觉力量。 要求:a.按照色环的排列顺序来选用色相,色阶数可多可少。 b.色相全部用高彩度色,注意画面的主色调,尤其是半个色轮以外的推移, 要按照所需扩大某节段的色阶数,形成有主调的色相推移画面。 方法:调色方法同前。将调好的色阶填入到抽象图形中。 尺寸:20cm×20cm

习题一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习题二:明度色阶 ①明度色阶 目的:体验明度渐变色阶带来的秩序与理性感觉。 要求:a.做两组:一组是无彩色的明度色阶,一组是有彩色的明度色阶,将它们并排贴在一张8开纸上。明度等级为11个,黑定为0,白定为10,从 1到9为灰色系列(孟谢尔色彩体系)。 b.选明度较深的颜色来做(因为颜色加白容易干净、漂亮,加黑容易显脏), 如群青、青莲等。 方法:a.在画纸上打好15个左右5cm×4cm的横格,从白色开始涂,一点点地加黑,直到黑色。超出15个层次也可以,最后从中挑选11个合适的色阶。 b.从色块上裁下3cm×1.5cm大小的正式色阶,将其粘贴在另一张8开纸 上(色阶之间可留有一定的间隔)。 ②明度推移构成练习 目的:从一个颜色向深或向浅的发展中了解单一色相的表现范围;从色阶的深浅变化中理解渐变的节奏关系,以此达到色彩的光感、深度感、空间感等的表现;从明度推移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色彩的调和手法。 要求:a.色阶要10个层次左右,变化要有均匀、等差或等比关系。 b.抽象图形。构图尽量单纯,尤其是第一张无彩色系的明度渐变构成,可 用简单的重复性构图,易出效果。 c.色阶要在调色盒里调和,以备一个颜色反复使用。 方法:a.画好构图,根据画面需要确定色阶数;或者先调好色阶,再根据色阶数安排构图。 b.调色方法:白色与黑色分别摆放在色盒的两端(假定11个色阶),第一 格的白是10份,第二格是9份,第三格是8份,依次递减,最后一格 的白是0;反过来,这边第一格黑是10份,第二格黑足9份,依次递 减。每一格色彩都应是10份(靠感觉估计色量)。调一个色,在纸上试 一个色,边调边试。试色时注意:颜色与颜色要挨着,不要留缝隙,这 样才容易准确。 c.有彩色的明度色阶调配方法同上。如果色阶需要加黑时,一定要小心, 以免过渡太快。 d.将调好的色阶带入抽象图形中,构成画面。 尺寸:20cm×20cm

(论文)浅谈传统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色彩是中国工笔画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成分,地位并不低于在工笔画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描。在中国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色彩的运用使工笔画拥有独特的风格。传统工笔画遵循的“随类赋彩”,并不仅仅是指在画面中呈现出事物本来的面貌,而是要表现出事物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所在。现代工笔画的用色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对色彩表达的精髓,使中国工笔画在色彩的表现方面取得创新。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绘画形式;随类赋彩;设色技法; 色彩是中国传统工笔画中不可代替的表达画家情感与再现客观事物的方式。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色彩是最生动明了的表现形式。在绘画表现中,色彩本身就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冲击,当色彩被用于我们作画时的情感表现,那么就能对我们的眼睛造成强烈的震撼。色彩是我们在表达情感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获得视觉冲击效果最有用的方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不管他们怎样变化、进步,从画的外在表现特征来分析,色彩在画面中一直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中,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在中国画中的工笔绘画更加注重运用色彩来表现画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以及再现绘画题材本来面貌。中国画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有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或者退步的迹象。中国的画家文人在继承创新中国画的时候并没有对广泛运用在工笔画中的色彩进行执着的追求,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墨分五色”当中,总而言之,中国工笔画对颜色的运用经历了由少到多然后再逐渐衰弱的过程。在唐宋之后,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运用已经在文人画的影响下开始没落。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工笔画创作,传统工笔画对颜色运用的发展和现代工笔画对传统色彩的继承,浅谈我所感受到的中国工笔画对色彩运用的精髓,以及如何吸收借鉴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对现代工笔画的色彩表现进行创新。中国工笔画对色彩的运用更有待我们去发展创新。 一、传统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历程 最早的中国工笔画是远古时期就有的,在唐代的时候正式确立,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到两宋时期传统工笔画用色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鹳鸟石斧》就可以找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样子。白鹳的身体不勾线,用白色涂画而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则用黑线画出。勾线和平涂的技法可以看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雏形。据记载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黑、红、白等颜色。 2.夏商周时期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楚国时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以及《人物驭龙》都是用毛笔勾线画成,画法兼用平涂与渲染,可以看出中国工笔画色彩使用的原形在逐渐趋于成熟 3.秦汉时期从帛画的制作可以看出技巧得到提升,增加了橙色和紫色等不常见的矿物质颜料。西汉初期帛画《升天图》的技艺已经达到成熟,出现了银色和

十三种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十三种摄影构图技巧 1/13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13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13 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13 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13 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13 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13 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13 S型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13 九宫格构图。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

工笔画家简介

于非闇(1889~1959):中国画家。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陈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出版《陈之佛画集》《艺术人体解剖学》等。 俞致贞(1915—1995.5.)女,汉族,北京人。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会名誉会长,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拜于非闇为师学小写意花鸟及工笔草虫,兼习瘦金体、篆书,后专攻工笔。后遵于先生之命,转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同年秋入“大风堂”,随张大千研习工笔写意花鸟画。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 喻继高,1932年出生,江苏铜山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备并调入江苏国画院,专门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徐悲鸿奖学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的高徒,得到过刘开渠、李可染的指点。 金鸿钧,1937年9月12日生于北京市。别名爱新觉罗鸿钧,满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15子和硕豫亲王多铎第12世孙。北京人。擅长中国工笔花鸟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理事。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教授,花鸟画室主任,兼任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及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老师亲授。入花鸟画科后师从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老师。

中国工笔画的纸张和绢知识

中国工笔画的纸张和绢知识 国画所用的纸,主要的叫“宣纸”,是以安徽宣城命名的。实际 上是出自安徽的泾县。宣纸从性质上分生熟两种,生宣纸是用作大写 意和小写意国画的;熟宣纸是用作工笔画的。从面积上分为四尺、五尺、六尺,有丈二匹,至于丈六,则是特别的了,都是生宣。熟宣只 有四尺、六尺两种。从质量上分,生宣纸粗、细、厚、薄等区别。因 为其有粗细厚薄,其绘画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作者在于积累经验、 掌握性能。 生宣纸四、五、六尺都有单夹之分。夹宣有双夹和三层夹。其实 夹宣作画的效果,一概不如单宣。即玉版、煮垂,看起来既细而厚, 也仅仅写字为好。作画的效果嫌滞,似乎有半生半熟的状态。作起画来,不免有些板滞。一般地用作大、小写意花鸟画,以四、五、六尺 特净类、棉料类、净皮类三种单宣均可。此外有一些草料纸均不可用。凡作工笔花鸟画,必须用熟宣。熟宣有蝉羽(又名蝉翼)、云母、簪花、清水书画、冰雪(又叫雨雪)等品种,我所爱用的是蝉翼、簪花、次清 水书画。至于云母、冰雪,质地较差,不如自己使矾,以净皮单宣矾 成使用(熟纸方法于第九讲内祥述)。 生宣纸的特征是:一着水色,便向四外渗化,控制不好,无法收拾。问题就在于利用其特性,能达到无穷奥妙的程序。如齐老的画虾,那样的透明感是任何熟宣纸所不能奏效的。我们用在生宣纸作大、小 写意画时,一笔下去,马上向四外跑水,再压一笔下去,在第一笔向 四外跑出的水纹上,就不再沾色了,这样便特别容易表现我们国画的 笔墨趣味。所以,不同的用笔、用墨、用色等等方面,就出现了各种 不同的奥妙无穷的趣味,或厚重,或灵秀,或苍老古拙,或如腾云兴雾,是文字所难形容的。 熟宣纸的特性是不渗水,与生宣纸正相反,所以用画工笔为好。 用为“勾线填彩”的工笔花鸟画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可说的。不过 如用为“没骨”花鸟画时,以及小写意花鸟画,其特殊表现在充分用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种类很多,从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工笔、写意等。其中,工笔画法是国画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何为工笔画?简单的说,工笔就是细致写实。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工笔画既然属于国画范畴,那么线条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用细致的笔法制作,一丝不苟,这是工笔画的特色。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任何绘画,除内容外,首先要解决的是造型,第一,先要抓住形。线描是构成工笔画最基本的手段,形因线而立,神因形而传。从结构出发,观察、认识对象,用富于变化的线塑造形体,表现对象,在线的基础上赋予色彩的这一画法,已成为工笔画技法的主要特点。我们学习工笔画,就应首先认识到线的作用与功能。线的变化使不同的物体,其本身的质地特点,给人不同的感觉和印象。线不仅有造型、体积、结构、质感等功能,还进一步用来表达物质的性格和精神特征。在形成线描的多种变化中,执笔与用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工笔画的执笔方法和写毛笔字的方法相同;用笔主要分为:中锋、偏锋、逆锋。在用笔时以指、腕、臂、肩为力,但腕力是基础。第二,一幅好的工笔画不仅要画得“像”,而且还要有它内在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画面作到传神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向传统画论,优秀作品和生活实践来学习其中的神韵。第三,墨是工笔画中最重要的元素,古人有“墨分五彩”之说。“五彩”指的是焦、浓、重、淡、清不同程度的变化。色彩在运用时的手法通常是色彩的调和、对比、统一、色相的改变,主次与取舍,清淡与浓艳,厚重与单调。第四,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手法:以大观小、以少见多、计白当黑、疏密变化、大胆破格等。 工笔画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作稿、勾线、渲染、着色、收拾、装裱。 观察:对对象有一个深入的观察过程。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2175830.html,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 作者:张琳倩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表现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段。它一方面向古代的工笔人物画传统敞开,另一方面也向当代的一切优秀视觉艺术敞开,在这样一个开放系统中每一个工笔画家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表现形式。本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二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现代色彩观。 关键词: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08-01 中国工笔人物画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它是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为基础,是我国民族绘画重要的绘画形式,是最宝贵的传统。色彩表现则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手段。 1.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 周时期所使用的颜色与绘画上的颜色在源流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发展开拓了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沙出土的两幅帛画《凤夔人物》、《人物御龙》。这两幅帛画在造型、设色、勾线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它使用单线勾勒、细致有力,用墨和色平涂,渲染,画中的人物简略的施用了一些色彩。它代表了中國封建社会早期绘画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水平。 到了西汉时期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成就。最具有影响的画是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利仓之妻》,这幅早期的工笔画线条勾勒得细致有力,色彩涂抹得也很浓重,画面较多的使用了红、黄等颜色。由于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所以至今色彩仍很艳丽。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通过将外来绘画语言与自身的绘画传统相结合,开始了对色彩的全面探索。顾恺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卷》。它使用色彩的方法有主有次,既鲜明活泼又有力。此时绘画的发展成为了以后工笔画繁荣的先声。 隋这一时期绘画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我国工笔人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到了唐代是工笔人物画最成熟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阎立本,非常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刻画。他的作品《步辇图》色彩丰富而柔和,在用线和用色上都非常成熟,能简单而生动自如的表现对象。特别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幅典型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他的作品中运用了青绿、朱黄和三青、三绿等色,这样使色彩更加富于变化,绚丽多彩。它的色彩结构与色彩配置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完整版)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篇一: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摄影的基本要素有很多,包括曝光、用光、 构图等等,当一个新手拿到自己的第一台单反,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学习的时候,从构图入 手是个不错的方法。 构图是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但在摄影的过程 当中,人的思想始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曝光、用光、构图或是其他什么拍摄方式,无非 是以照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拍摄前构造画面就显得很重要了。当然很多风景照拍摄时 人为不可控,需要更多的是实地发挥。 相对于曝光、用光等更复杂的摄影技巧,构图显然是最基础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方面是 由于构图不需要依托什么特殊的设备,相机、手机甚至是手指搭框都可以构图,平时练习构图 也很方便,甚至不需要什么器材都可以学习。另一方面,摄影构图的严谨性却是很难掌握的。 数码化后的相机让人们在拍摄前缺乏思考,构图也变得随意起来。所以想要拍出有点水平的照 片,构图技巧还是要学会的,下面我们介绍 12 中创意摄影构图,看一遍只需 5 分钟,把它记 住灵活运用则是一辈子的本领,是摆脱新手的最佳训练要素。 1、三分法构图 将画面分割为三等份,在拍摄风景的时候选择 1/3 放置天空或者 1/3 放置地面都是风景摄 影师常用的构图方法。1:2 的画面比例可以有重点地突出需要强化的部分。天空比较漂亮的 话可以保留大部分的天空元素。整体画面也显得更为融洽。 2、井字构图 在学习拍照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你用井字构图法,把主体安置在三等分线的交叉点上。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说是最保险的一种,井字构图法的四个交叉点可以看作是画面的黄金分割点, 如此构图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整体的和谐性。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但因为其泛用性,这种构图 很难有令人惊叹的照片出现。 3、对角线构图 2 对角线构图可以获得有趣的风景画面,以往水平线为主的风景照,在对角线构图下显得更 为生动活泼,画面被对角线构图切割后呈现两部分的照片内容。而对角线拍摄人像也是常用的 手段,让死板的人像照片更具有想象空间,画面也更活泼一些。 4、两分法构图 两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分为等份的两部分,这在风景照的拍摄中经常使用。将画面分成相 等的两部分,容易营造出宽广的气势。风景照中,一半天空一半地面,两部分的内容显得沉稳 和谐。这样的照片四平八稳,容易出好片,但画面冲击力方面略欠。
1/6

对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认识

对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认识 说起工笔画和写意画,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工笔画是写实的,静止的,反映现实的,而写意画是抽象的,运动的,引人遐想的。打个比方,如果要表现一幅猫吃鱼的情景,那工笔画就会将猫吃鱼时的表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将其身上的每个细节都描绘得很到位,时间在那一秒定格了,但是写意画可能就只是画一只简笔的猫和一条鱼骨头,画面生动,让人产生联想,这就是我认为的两者的不同。当然我的认识的不全面的…… 唯美的工笔画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资料上写,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我的读后感想:工笔画是唯美的写真集,好不好就看制作者,工笔画最能反映的就是笔者的思想,是笔者将看到的与自己抽象后的东西融为一体之后的产物。打个比喻,在我看来这是人工PS的产品,而PS的工具就是笔者的手与脑。 另一角度看工笔画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我国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绘画体系,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这就说明了工笔画是成熟的。或许因为经过这几节课的欣赏,我觉得工笔画是理性的,他不像写意画,是冲动的,感性的。工笔画让人有心静如水的感觉。欣赏他有种真实感。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唯美的工笔画。 唯情的写意画 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如果说工笔画是形似,那么写意画就是神似。我觉得中国写意画有点像西方的印象派画风。他表现的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景。如上课老师举得例子:唐代,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描绘。写意画不仅反映了笔者的思想,他更给了观赏者思考的空间。而这种思考的空间在于他的残缺美。这与我们学建筑的做设计有点类似,设计如果将所有精彩的因素都放在一起就凌乱了,特点多了就没特点了,要的就是大实大虚,有紧有松的感觉,缺了的是由观赏者自由的补充的。欣赏他有种轻松、自由的感觉。 写意画的还有个特点就是随意与无规则。没有拘束感,天马行空,思想跨越大,在外人看来是无因果、无逻辑的一幅画或许已经包含了笔者所有思维的转变过程。我认为他有着无序中的有序。 这些就是一个非专业人士眼中的工笔画和写意画。

浅谈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及设色

浅谈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及设色 [摘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线”是工笔花鸟画的造型要素,作为以线“勾勒”的形式语言,从古至今已成为画家用于观察和描写自然界的第一方法。也简单介绍了设色的基本方法,包括积水积色法、晕染法等制作肌理的方法。 [关键词]线条特点;融合;情感体现;色彩;分染;肌理 一、概述 千百年来工笔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技法手段,这是应当尊重和努力继承的。但我们学古人之法,又不能为古人之法所限,要学,又要变化,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中国画家的思维模式使得水墨线条的创造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它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线条形、质、韵、构、势、意诸方面的追求。线条的创造这一基本语言符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画面本身的视觉效果,而中国画线条的个性因人而异,如狂放、飘逸、沉稳、洒脱、刚健等等,它涉及到画家对笔墨技巧的思考。而色彩则是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形式要素之一,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艺术经历了隋唐的富丽堂皇,宋代的宁静雅致,到元人的“水墨为上”,在色彩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审美诉求。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工笔花鸟画的设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和日本绘画的色彩元素,在材料和技法方面不断拓展,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个性特征,这对于当前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创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二、工笔花鸟画线条的研究 工笔画的线条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质感、阴阳、空间、韵律四个方面。 1.工笔线条的质感美。工笔画造型主要体现在“应物用线”,不 同的表现对象,采取不同的用笔理念和技巧。如轻盈的花瓣宜用游丝描、凝重的叶子宜用铁线描、木本枝干宜用逆锋涩笔、草本茎藤宜用中锋润笔等等。观赏元永乐宫壁画,就会发现画中用线对质感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如衣纹的轻盈、虬髯的飞扬、尺牍的平实、手足的柔软、枪戟的锋锐,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古人就绘画中线条的形状甚至详细分类出“十八描”之说,如“兰叶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游丝描”等。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在线条上更是讲究用线的“虚入虚出、实入虚出、逆锋入纸、顺锋切入、收笔回锋”等多种变化,充分体现线条在工笔画中的形式美感和技巧。 2.工笔线条的阴阳美。我们细观前人今贤的工笔花鸟作品,就会发现一个通用的用线特点,就是花叶的根部用线较粗浓,而花叶的瓣尖部位则用线较细淡,圆柱状的物体暗面的用线也比亮面要略粗一点,如宋人作品《海棠蛱蝶图》便是例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线当随物体的阴阳变化而变化。有些花卉,如荷花等虽然是花瓣尖部的用线较实,但是这些花卉恰恰都是瓣尖颜色较深。深色,在绘画色彩上来说自然也就属于“阴”的部分。当代工笔画家何家英的人物画十分讲究线条的阴阳相背,受光面线条淡细,背光面线条浓粗,使线条显示了充分的光感和立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1、画幅的形式 构图的三要素包括:画幅的形式、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和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和安排构图的三要素, 是快速入门人像摄影构图的最简单的方法。 画幅的形式是指照片是采用横幅面、竖幅面,或者是其他形式来进行构图的。在进行人像构图时,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 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摄体。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摄体的需要, 则可以按被摄体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采用横画幅拍 摄躺着、坐着的人物;采用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如果要使画 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总之,确定画幅同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构图的首要步骤。 2、画面中的主体 人像摄影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即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人物主体。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人像构图公式法,即采用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二是带景艺术 构图法,即通过人物和景物的完美搭配来进一步美化和表现主体。 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在构图中确定主体实像的兴趣中心。 画面主体的兴趣中心,是指画面主体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不一定占据很大的面积。比如,在人像特写画面中,眼睛往往就是兴趣 中心;在半身人像照片中,脸部就成了兴趣中心。一幅画面一般只有 一个兴趣中心,或者只能有一个主要的兴趣中心。否则,就有可能 破坏画面的完整性,造成构图上的无序和混乱。

3、画面中的空白部分 在摄影构图中,画面的空白部分并不都是指照片中白色的,没有任何形象的部分,而是指除了主体实像以外的部分。因此,构图上 的空白并不一定是白色的。在一个摄影画面中,主体实像与空白部 分是互为依存的。空白部分既可以衬托、说明主体,同时还可以对 主体形象进行补充、强化。 4、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人物是人像照片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 中心,其他景物都要围绕它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在画面中摄影 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人物。 对于初学者,突出人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背景。比如一面白墙、一片绿草地等诸如此类既干净又不复杂的 背景,这样摄影者只需把精力放在人物身上,不用担心因处理不好 人物和背景的关系而导致照片失败的问题。 另外,摄影者要注意,眼神对于人像摄影尤其是半身人像特写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尝试着把人物眼睛部分放在画面显著的横 向1/3线位置,这样不仅可以突出画面主体,而且构图也比较得当、和谐。 5、用虚化的背景突出主体 如果想进一步突出人物主体,初学者还可以考虑利用虚化背景的方法来突出人物。这种虚化背景的方法,同样可以排除杂乱的背景 对人物主体的干扰。利用中长焦镜头不仅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人物, 还可以实现完美的虚化效果。但是,摄影者在使用长焦镜头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如果环境对于人物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可以对其进行较深度的虚化;如果需要交代一定的环境因素,但 同时又不希望其影响到人物主体,那么可以进行适度的虚化,达到 两者的统一即可。 6、仰拍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区别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区别 春江花月夜童丽- 对话II古筝与童丽的故事DSD国画包括工笔和写意两种。也就是说工笔是国画的一种。工笔是用熟宣(宣纸的一种,画上去后不会晕开)来画,非常精细和费时,上色时需要一层一层地过渡,对轮廓的勾勒也很讲究。写意使用生宣(同为宣纸,画上去会有晕染开的效果)来画,讲究传神和生动,不常使用勾轮廓的方式,绘画方法灵活。简单地来说,工笔以写实为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密体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 明代仇英的人物画 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 工笔画的技法有描、分、染、罩。 所谓描指的是白描,画者分别用浓墨,淡墨瞄出底稿;分是指用墨色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染和分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的不再是墨色,而用彩色来分蕴画面;罩色指的是整体上色,比如整片叶子上的绿色。 工笔画的特点: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 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 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写意俗称“粗笔”,是指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 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与工笔对称。写意画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 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得写意之名。如南宋法常,明代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大写意 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写意画的特点: (1)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 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 (2)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扎实与虚松相 结合,实而不板、松而意到。

儿童美术: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儿童美术: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持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升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的辉煌期。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但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很多画家一生的追求。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一、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仕女和佛像)。 1、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中锋用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

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2、什么是工笔重彩画? 即浓重色彩的画法。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 二、笔墨纸颜料 1、笔 1)勾线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笔(染色、清水各2只,)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3)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

色彩构图六法则

【色彩构图六法则】让你轻松应对色彩考试! 色彩静物怎样构图才够漂亮?如何才能吸引老师眼球? 记着这六条法则准没错! 1、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是最常见的和最稳定的构图形式,睁物分成三组放在三个顶点上。此类构图画面稳定、主体突出、层次明确、错落有致,适合静物数量较少的组合。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由不同方向的直线合拢而成,而不同的线条组成不同形式的三角形,产生不同的趋势和变化。 2、多边形构图

多边形构图就是计物体分成组,分别触在多边形的各个角上。 多边形构图没有三角形构图那样稳定,但是却比多边形构图多了一份动感。 多边形的锐角突出尖锐,钝角平缓柔和,画面给人一种变化又统一的感觉。多边形的边越多,构图就越接近圆形构图。 3、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就是让静物在画面中围成一个圆圈。圆形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运动和收缩的审美效果。 当圆形被拉长时,就会变成椭圆形。椭圆形构图大都采用宽大于高的横幅形式,它不仅有静态效果,也会产生动态效果,同时还具有较为明显的整体感。 4、水平式构图

水平式构图使画面安定、平和,可以增强画面的稳定感。 水平式构图的物体不能放在画面正中,应当处于一个偏上或者偏下的位置。 水平式构图纵向上的空间层次较少,为了让画面丰富,各个物体要在形状、大小、高矮颜色等因素上形成对比,同时还要安排好位置,形成前后的空间层次。5、"C”形构图

“C”形构图,画面动感程度优于其他形式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容易表现较大空问的静物组合。 “C”形有三个点,主体物往往在中间点的位置.前面的点往往是第一次要物体的摆放位置,最后面的点帮助你加强画而空间层次的推移。 6、"S”形构图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随类赋彩 《出水芙蓉图》24×25cm 绢本设色 南齐谢赫在《画品》谓“六法”云:“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是谢赫对汉末至梁的绘画作品第次判定的依据,反映出谢赫时代对绘画普遍认识的基本准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有殊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准则中的“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工笔画设色观念的千载规则。 中国传统工笔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无数辉煌灿烂的经典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色彩是绘画的主要形式因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的形式”,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的认识观可以追溯到古代巫术与古代哲学,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孕育出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绘画的色彩传统。 一古代色彩观 一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往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与之相连的文化特质。“色是直接表达社会观念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观念的判定元素。”(陈绶祥语)从周易的“五行五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色彩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充满东方精神特性的色彩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出来。在这种受人类早期文明的民族习俗与盛行的宗教、统治者的政治影响以及当时的哲学观念支配的色彩观中,五色作为正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严格的尊卑贵贱的法度与等级,这种观念浓厚的色彩精神一方面体现古代的人们对色彩的道德伦理秩序的严肃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中国古代色彩观实质上是一种哲学色彩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观念性。 古代色彩的这种特性在发展到中国的两大哲学体系——“儒”“道”的思想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从而真正地进入自由的色彩审美的境界,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使这种一开始就与人生追问相连的哲学,不仅上升到宇宙的高度,而且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审美取向。中国美学的“错彩镂金之美”与“出水芙蓉之美”正是儒道哲学的这种精神在审美思想上绽放的结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色彩从工艺美术的“五色”中发展出了多种色彩,包括金、银等金属色彩,这样“以丹青为主,数十种色彩为辅的色彩画,在唐宋之前冲破了阴阳五行家的五色观,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绚丽缤纷的色彩”。这种突破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渡而来的佛教文化,以及随佛教文化传来的西画色彩观的交流影响有重要关系,成为古代绘画演进史的“色彩之变”。此后,中国画步入辉煌灿烂的色彩绘画的历史高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52×1191cm 绢本设色 二传统绘画色彩观—随类赋彩的精神 “丹青”是唐宋以前对中国绘画的指称,从以五行色之红、青命名绘画可以看出五行色仍然在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类赋彩”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性及其美学意义被“六法”郑重地提出并确立了其历史地位,为后世绘画立下了一个“永恒的标准”,宋代《图画见闻志》的作者郭若虚对此感叹并称之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要更好地贴入随类赋彩的精神,对“类”的解读非常重要。吕凤子在研究中国画画法时说:“物又各具自性与类性,以故,画中形相就须兼备自相和类相,就要同时写出类相的同和自相的异。”他认为中国画的“貌色也就应该貌物的兼该类相自相的本色”。也就是说,“类色”是有别于物象本身的“自色”,这里“类”是为统类之义,显然具有主观性。汉王延寿

浅谈工笔画中的色彩

浅谈工笔画中的色彩 色彩是工笔画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某种艺术风格和特色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直接强烈地刺激视觉神经,并容易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视觉因素,更是形成某种特定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绘画艺术中,传统的或现代的、东方的或西方的绘画,无论其如何发展,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工笔画能蓬勃发展到现在,色彩表现是这门艺术保鲜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笔画的色彩有富丽堂皇的重色也有雅淡清质的淡色。在工笔画的创作中不仅要了解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还应该了解西方的色彩科学,我们在绘画中不只是去关注色彩感觉表面的追随,而是从外在的的色彩的敏锐去触发内在的色彩感知的不断自觉。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形式美的作品。 工笔画色彩特点是依赖所使用的颜料。早期工笔画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传统工笔画的用色发生了很大形式的变化,也逐步形成了渲染丰富、细腻入微、色调单纯等特征的工笔淡彩表现形式。工笔画的色彩更多的是归纳和总结色彩的类别,并不重视自然界色彩的多样性,使色彩的表现有类型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近年来绘画颜料的品种也大为扩展,在丰富中国画颜料种类、提高颜色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近年产生的大量画作中,从制作

方法、形式语言到造型观念上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套路,作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域宽阔、质地精细、色相纯美,使当代工笔画的表现方法日趋完善,也使工笔画成为有中国浓郁文化特色且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具有丰富的色彩知识和深厚的色彩修养是画者的基本功之一,如何将色彩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色彩组合关系的共同性规律,将色彩美感建立在一定的美学构成原则的基础上,使色彩的美感体现在各物象之间组合搭配关系中,表达出自身的心像之色和造出独具个性的色彩旋律。 人们的审美观是视觉、知觉、联想、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而对色彩的感觉是这一切的基础。色彩现象是一种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没有色彩就没有花红柳绿,没有碧海蓝天,更没有绘画艺术。色彩是一幅工笔画的血脉,是作品的灵魂。

现代色彩在中国工笔画中的应用研究

- 61 - 第23卷第5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5 V ol.23 2015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15 现代色彩在中国工笔画中的应用研究 时倩敏 张善庆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摘 要:中国工笔画注重色彩的搭配、调和、写实,它充分表达画家们的思想感情。中国工笔画要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画的色彩观要想寻求一个能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色彩感觉及审美需求方法,就要打破传统的绘画规律,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科学色彩之间进行探索,来更新色彩观念,拓宽现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与发展,使这古老的画种在未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现代色彩;中国工笔画;应用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5)05-0061-03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工笔画有多种画法,如:白描、淡彩、重彩等。它注重造型的严谨,追求装饰意味。其特点是:用线细腻工整、线条变化层次丰富;设色艳丽沉着、色调明快高雅统一,具独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工笔画已经适应了中国民族的审美习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了一直传承下来的经验,表达着各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风俗习惯等,有着艺术创造的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当下,中国工笔画更注重色彩的搭配、调和、写实,充分表达着画家们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笔画也不断的在发展和顺应着时代的脚步,在色彩表现手法上越来越丰富,以达到和谐、统一和唯美艺术效果。 一、中国工笔画中现代色彩的唯美表现 中国工笔画历经沧桑,经由鼎盛进入低谷,又由最初简单形式转变为多元化形式。现代工笔画较之传统工笔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和写实化,更具现代气息。当今,工笔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因吸收了世界范围的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观 念和艺术语言,打破了原来的色彩、造型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法的新工笔画 [1](P26) 。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工笔画家,如:何家英、崔进、王美芳、赵国经、刘泉义等。其中王美芳、赵国经是中国工笔画唯美表现主义画家。他们的画在视觉上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比较适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同时又展现了时代的风尚,不论什么题材都有“质文代变”的性质。例如,他们的作品《闲情》,画中表现的是一位女子正在逗鹦鹉,虽然是古代女子却有现代女子的一种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从女子的衣物穿着来看,色彩艳丽清新,毫无俗气之感,让人觉得很温馨,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一幅作品《抚琴》,画家用色也是清新脱俗,画中两位女子在林中抚琴作乐,她们姿态优美,面容祥和。令观赏者如同身临其境般,听着琴声的悠扬,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画家通过如此美好画面的描绘,传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唯美主义色彩理念,正是人们所向往和想要达到的艺术追求。 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熏陶和社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简介:时倩敏(1994-)女,皖西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张善庆(1969-)男,皖西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 项目基金: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地域文化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编号 2015wxxy24);皖西学院2015年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现代色彩观在中国工笔画中的应用研究”(编号:pyjh2015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