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电动转塔刀架和电动刀盘的设计

毕业设计:电动转塔刀架和电动刀盘的设计
毕业设计:电动转塔刀架和电动刀盘的设计

1.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今社会生产中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

求。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是实现上述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显然,普通的机床已经远远不 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为了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质量、 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数控机床应运而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企业都引进了数控设备,提高了机床的精度,改善了设备的状 况,但制造商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就是刀架,要想真正提高效率,使用自动换刀架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动换刀装置(Automatic Tool Change

)应当具备换刀时间短、刀具重复定位精度高、足

够的刀具储备量、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等特性。

快速换刀技术是减少加工辅助时间的重要手段,而且正处于发展阶段,快速换刀技术和新方 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使高速加工中心的切削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换刀辅助时间减至最短或为 0。这样,即使每个主轴刀对刀的换刀时间为 5?6. 5s,而切屑对切 屑的换刀时间可以是0. 4s 或甚至为0s 。这种换刀方式的刀库和换刀机械手可以是 1套或2套。

(3) 转塔方式这种方式将刀库布置在主轴周围 ,刀库本身相当于机械手,通过刀库拔插刀具 并采用顺序换刀而使切屑对切屑换刀时间较短。 若要实现任意换刀,换刀时间会随所选刀具在刀 库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选最远的刀,切屑对切屑换刀时间就长。因此,这种方式作为快速 自动换刀装置,一般只能采用顺序选刀的方式。

(4) 多机械手方式同样,刀库布置在主轴周围,但采用每把刀用一个机械手的方式,使换刀 几乎没有时间的损失,并可以采用任意选刀的方式,德国CH IRON 公司生产这种结构的加工中心 , 实现了切屑对切屑换刀时间为 1.5s,成为单主轴机床切屑对切屑换刀时间最短的机床之一。

(5) 通过凸轮联动驱动的换刀机械手在实现设计需要的运动和位置时 ,凸轮机构不仅能准确 控制,且有良好的动态特性。所以通过凸轮联动驱动的的换刀机械手 ,可在高速条件下可靠地运

转,因此,刀对刀换刀时间较短的自动换刀装置 ,一般都采用通过凸轮联动驱动的换刀机械手。

(6)采用HSK 空心短锥柄刀柄快速自动换刀装置采用

HSK 空心短锥柄刀柄是发展的趋势 ,因 为HSK 刀柄质量轻,拔插刀行程短,自然可以加快自动换刀装置的换刀速度。

实现快速换刀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⑴: (1) 采用多主轴方式主轴并排固定在主轴架上

传动系统和主轴结构,每根主轴安装1把刀具,

机构。奥地利ANGEF 公司生产这种结构的加工中心

(2) 在加工时间内换刀当一个主轴进行加工时 ,每根主轴由各自的电动机直接驱动 ,简化了 由夹具快速位移完成换刀,省去了复杂的换刀 (机床),实现了切屑对切屑换刀时间为 0.4s 。 ,在另一个主轴上进行着刀具的交换 ,使实际

目前,AT(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据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使用自动换刀装置后,总的换刀

时间缩短了70%-80%而加工公差保持在5卩m以内。用于这些机床的快速换刀系统的总投资额为10万美元,其成本收回期为6个月[2]。

本次设计的自动换刀装置是十二工位的,可以同时装夹十二把刀,既减少了换刀时间,在减

少换刀次数的同时,又大大控制了由装夹刀具引起的误差,提高了加工的精度。

本次设计的重点是自动换刀装置的刀盘体和砖塔刀架的结构设计,设计思想是进一步减少换

刀装置的体积,增强换刀装置的性能,提高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

1.2本课题国内国外研究的现状

国内现状:

目前,中国机床工业厂多人众。2000年,金切机床制造厂约358家(20.6万人),成形机床制造厂191家(约6.5万人),共计549家(27.1万人)。其中生产数控金切机床的约150家,生产数控成形机床的约30家,共计约180家,占厂家总数的1/3。2001年金切机床产量19.2万台,内数控金切机床17,521台,约占9%。

总的来说:数控机床产量不断增长,2001年为1991年的3.6倍;进口量增长较快,达29倍,出口量有所增加,但数目较小,为 4.8倍;数控机床消费量增加较快,达7.9倍。产量满足不了

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金额上看,2001年数控机床进口17,679台,计14.1亿美元,出口2,509台,计0.44亿美元,进口额为出口额之32倍。进口大、出口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

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

CAD/CAh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

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

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

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勺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

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

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国外现状:

现在欧美数控产品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例如硬件上采用模块化接口、标准计

算机零件,软件上非常简单实用,方便用户使用。

国外的先进技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迅速,在高档数控机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新的机床运动学理论和先进

的驱动技术,优化机床结构,采用高性能功能部件,移动部件轻量化,减少运动惯性。在刀具材料和结构的支持下,从单一的刀具切削高速加工,发展到机床加工全面高速化,如数控机床主轴的转速从每分钟几千转发展到几万转、几十万转;快速移动速度从每分钟十几米发展到几十米和超过百米;换刀时间从十几秒下降到10秒、3秒、1秒以下,换刀速度加快了几倍到十几倍。应

用高速加工技术达到缩短切削时间和辅助时间,从而实现加工制造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精密加工技术有所突破

通过机床结构优化、制造和装配的精化,数控系统和伺服控制的精密化,高精度功能部件的

采用和温度、振动误差补偿技术的应用等,从而提高机床加工的几何精度、运动精度,减少形位

误差、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平均每8年提高1倍,从1950年至2000年50年内提升100倍。

目前,精密数控机床的重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m进入亚微米超精加工时代。

技术集成和技术复合趋势明显

技术集成和技术复合是数控机床技术最活跃的发展趋势之一,如工序复合型一一车、铳、钻、

镗、磨、齿轮加工技术复合,跨加工类别技术复合一一金切与激光、冲压与激光、金属烧结与镜

面切削复合等,目前已由机加工复合发展到非机加工复合,进而发展到零件制造和管理信息及应用软件的兼容,目的在于实现复杂形状零件的全部加工及生产过程集约化管理。技术集成和复合形成了新一类机床——复合加工机床,并呈现出复合机床多样性的创新结构。

四是数字化控制技术进入了智能化的新阶段

数字化控制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数字化控制技术对机床单机控制;集合生产管理信息形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生产过程远程控制,实现网络化和无人化工厂的智能化新阶段。智能化指工作过程智能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智能化技术有机结合,对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和人工智能自动编程等。加工过程智能监控可以实现工件装卡定位自动找正,刀具直径和长

度误差测量,加工过程刀具磨损和破损诊断、零件装卸物流监控,自动进行补偿、调整、自动更换刀具等,智能监控系统对机床的机械、电气、液压系统出现故障自动诊断、报警、故障显示等,

直至停机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故障诊断专家智能系统开始应用。数控系统具有在线技术后援和在线服务后援。人工智能自动编程系统能按机床加工要求对零件进行自动加工。在线服务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随时接通INTERNET接受远程

服务。采用智能技术来实现与管理信息融合

下的重构优化的智能决策、过程适应控制、误差补偿智能控制、故障自诊断和智能维护等功能,大大提高成形和加工精度、提高制造效率。信息化技术在制造系统上的应用,发展成柔性制造单元和智能网络工厂,并进一步向制造系统可重组的方向发展。

极端制造扩张新的技术领域

极端制造技术是指极大型、极微型、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技术。极端制造技术是数

控机床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重点研究微纳机电系统的制造技术,超精密制造、巨型系统制造等相关的数控制造技术、检测技术及相关的数控机床研制,如微型、高精度、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的制造技术和应用;应用于制造大型电站设备、大型舰船和航空航天设备的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的研制;IT产业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超精细加工和微纳米级加工技术,研制适应微小尺寸的

微纳米级加工新一代微型数控机床和特种加工机床;极端制造领域的复合机床的研制

1.3课题设计的主要任务

本设计是经济型数控机床改造中的一部分,即对换刀装置的重新设计。目的是节省生产中的

换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首先,设计了十二工位电动刀盘的结构,此刀盘可安装十二把不同的刀,能车削内孔、外圆柱面等,目的是使一个工件的各种加工如车、铳、钻等可以在一套程序指令里完成。

其次,设计了电动转塔刀架的结构,设计中对换刀装置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几种选刀方式,通过对比后,选择出一种较适合本次设计的转位选刀方式,对选刀动作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外,还对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和校核。另外,我还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简略设计,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和程序的算法。

采用的设计方案(基本理论)与技术路线

总体方案的确定

采用液压驱动刀架、液压拉紧、双齿盘定位、单片机控制换刀过程采用液压拉紧、步进电机驱动刀盘、

双齿盘定位、利用数控系统自带的PMC和单片机相结合来控制换刀过程

经比较两方案,最后选用了第二种方案,一下是基于第二方案设计的电动刀架。

数控机床刀架由机床PLC来进行控制,车床刀架的控制原理就是指刀架的整个换刀过程,刀

架的换刀过程其实就是通过PLC对控制刀架的所有I/O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及计算,实现刀架的顺序控制。另外为了保证换刀能够正确进行,系统一般还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系统参数来对换刀过程进行调整。下面是是基于PLC控制下的换刀过程设

计。首先设计控制部分,图1是刀架控制流程图。

图1换刀流程图

机械部分的设计如图2,本设计采用液压和电力作为动力驱动刀架。具体思路是利用电动机

驱动连接到刀架中心轴上的齿轮旋转,带动刀架旋转实现快速准确换刀。刀盘的拉紧过程,控制系统接收到正确的刀位信号后,向外发出命令使电动机停转,刀架处于预定位状态。于与此同时液压缸左腔进油,通过活塞拉动刀盘,端齿盘副啮合。端齿盘实现精确定位。

计算部分:计算切削力,保证刀架具有足够的刚性。为保证效率,换刀的速度要尽可能的的

快,所以采用较高的油压。合理设计传动机构,电动刀盘和电动刀台等,图3为刀架的各部分安

装尺寸。

2. 数控机床的概述

2.1数控技术

数字控制(Numberical Control )是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的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控制方法。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化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一

门新型的,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所覆盖的领域有: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监控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等。数控技术及装备在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保证加工质量及改善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点;特别是在适应机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面,各类数控装备是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

数控机床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或者说是装备了数控系统的机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IFIP ),对数控机床作了如下的定义:数控机床是一种装了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该系统能逻辑地处理具有使用号码或其他符号

编码指令规定的程序0

2.2 CK6763数控机床的概述

图2刀架图3刀架外尺寸

本次设计的数控机床的主运动转速共12级,在42.5-1000r/min 范围内,分低速和高速两档,

每档中的6级可自动变速,在主轴100r/min以上的转速可输出主电机全部功率。因此,即适于高速切削也适于大直径工件的高效率加工。

纵、横向进给运动是由交流伺服电机通过齿形带付和滚珠丝杠付传动,走刀运动平稳、准确、

灵敏度高。

本机床适用于精度要求高,形状复杂,循环周期长,品种多的单件和中、小批的轴类和盘类

零件的加工,能车削内、外圆柱面、圆锥面、圆弧面和公制、英制螺纹及端面、锥螺纹等。

2.3数控机床的发展

国内外数控发展概况:现代数控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成组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液压气动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3],它的发展和运用,开创了制造业的新时代,使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给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

它的关联效益和辐射能力更是难以估计;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CAD/CAM CIMS FMS等技术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离开了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数控技术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构成,工业发达国家把数控机床视为具有高技术附加值、高利润的重要出口产品,世界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由于数控技术高度发展使其制造业迅速崛起,美国要挽回其失去的地位,欧洲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从而以数控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制造技术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工业国家竞争的焦点。由于数控产业的企业行为,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意志,其发展快慢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也已充分意识到发展数控技术的重要性,正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中国的数控产业,把发展数控技术作为振兴机械工业的重中之重。

我国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性能和质量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含量较低的简易数控车床仍占主导地位,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大多数依靠进口。因此,尽管当前市场活跃、需求旺盛,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产品有销路,不深入研究国外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培育新产品,那么在投资高潮过去以后,我国的机床工业将更加缺乏竞

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更多资料请访问.(.....) ...../ 09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题 一、设计目的: 数控编程设计是在完成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课程的学习并进行实习后,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设计,一方面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工艺分析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通过此次设计,学生可以在以下各方面得到锻炼: 1、能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掌握从零件图开始到正确地编制加工程序的整个步骤、方法。

2、提高编程能力。学生通过设计训练,能够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选择合理的工艺,编制出既经济又合理,又能保证加工质量的数控程序。 3、学会使用各类设计手册及图表资料。查找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类资料的名称及出处,并能做到正确熟练运用。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 1)、分析技术要求 零件技术要求主要指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及材料和热处理等。 要分析主要和关键技术要求有哪些?加工难度如何?是否适合数控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好不好? 2)、分析结构工艺性 结构工艺性是指零件的形状、尺寸大小等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要分析其结构是否合理?夹紧是否方便可靠?有无统一基准以便在一次安装中加工尽量多的表面? 2、编程尺寸的确定 编程尺寸理论上应为该尺寸的误差分散中心。一般可先采用平均尺寸,最后根据试切结果修正。决不可简单地直接采用名义尺寸、基本尺寸来编程。1)将基本尺寸核算成平均尺寸。 2)将尺寸标注改编成集中坐标式标注。 集中坐标标注法采用同一标注基准或直接给出尺寸的坐标值。这种标注方法即方便编程,又利于设计基准,测量基准和编程原点的统一,是符合数控加工特点的优选标注法。 3)计算各基点的坐标尺寸 根据零件的几何形状关系按一定数学方法(如三角、几何等)计算编程所需要的有关基点的坐标值。也可以利用绘图软件的坐标查询功能,采集各基点坐标。 3、毛坯选择 主要根据零件的力学性能、零件形状尺寸,批量大小等选择。常用毛坯种类有铸件、锻件、型材(棒料、板材等)、焊接件等。 4、工艺过程设计

生物滴滤塔去除沼气中硫化氢的研究

20 2007年第6期 新能源产业 0 引 言 沼气中含有微量的硫化氢。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其毒性与氰酸气体相当。沼气燃烧时,其中的硫化氢还会转化为腐蚀性很强的亚硫酸气雾,污染环境和腐蚀设备。因此,为了防止硫化氢造成的危害,在沼气利用之前必须要进行脱硫。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沼气脱硫工艺为氧化铁,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并且积累了很多经验[1,2]。但其主要缺点有投资大、脱硫成本高、再生困难以及造成二次污染等。近年来,沼气生物脱硫法作为一项新技术[3],具有处理效果好,设备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易于管理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生物脱硫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已经实现了商品化[4]。在国内,生物脱硫去除废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5]。本试验对生物滴滤塔进行沼气脱硫的适宜条件和净化机理进行了研究。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流程见图1,由填料塔、气体循环系统和液体循环系统以及硫化氢发生器装置组成。反应器为生物滴滤塔, 由直径60mm、高700mm的有机玻璃材料制成,其中填料层高度为400mm,两层中间有100mm的隔层。由于陶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水分 持留能力、高空隙率、一定的结构强度、价格便宜、易于购买等优点,所以试验中选用陶粒作为填料。 生物滴滤塔顶端有液体喷淋装置,营养液自顶端流入、喷淋到填料上,顺着填料层流下,最后由塔底进入循环水箱,再由循环水泵打回到塔顶。待处理的气体由塔底进入生物滴滤塔,在上升的过程中与生物膜接触被净化,净化的气体由塔顶排出。 1.2 分析方法 H2S:硫化氢气体检测管;pH值:HI 9224 便携式酸度计;液体流量:液体流量计;气体流量:气体流量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进气量对填料塔去除H2S效果影响 试验在循环液为4L/h,进气浓度分别在500mg/m3、 生物滴滤塔去除沼气中 硫化氢的研究 ■ 王 冰,李文哲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 要:对生物滴滤塔去除沼气中的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生物滴滤塔的相关因素以及运行原理作了分析。生物滴滤塔具有较高的H2S去除能力,对沼气工业化后处理部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沼气;H 2S;生物滴滤塔 图1 试验流程图

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 10000吨甘氨酸的生产工艺设计 作者姓名:乔培国 学科、专业:化工应用技术 学号:091652109 指导教师:郭文婷 完成日期: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年产10000吨甘氨酸的生产车间工艺设计 摘要 甘氨酸是结构最简单的α—氨基酸,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农药、医药、食品、饲料以及制取其它氨基酸,合成表面活性剂等。甘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氯乙酸氨解法和施特雷克法。在国内,由于技术、原料等原因,大都采用氯乙酸氨解法。 本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年产1万吨甘氨酸的车间工艺进行设计和优化,本设计简要介绍了甘氨酸的主要用途,国内外的生产情况,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本设计选用了氯乙酸氨解法,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方式,初步设计要求年产量1万吨,参照了许多文献及数据,对整个生产过程做了物料衡算,主要设备进行了热量衡算,并对主体设备氨化合成釜进行了设计,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对车间进行了布置和规划。 设计经多次修改和调整,得到许多数据和能控制的工艺参数,所得到的产品理论上符合设计要求。 关键词:甘氨酸,生产工艺,收率,氯乙酸氨解

ANNUAL OUTPUT OF 1,0000 TONS OF GLYCINE WORKSHOP PROCESS DESIGN ABSTEACT Glycine is the most simple structure of the α-amino acids, it's use is very extensive, mainly for agricultural chemicals, pharmaceuticals, food, feed and other production of amino acids, synthetic surface-active agen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produce Glycine, the main solutions are ammonia and Chloroacetate Streck law. At home, because of technology,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reasons, mostly use chloroacetic acid ammonolysis process . The purpose of the design is to optimize the workshop process of an annual output of 1,0000 tons of Glycine ,The design gives a briefing on the process of the main purposes of glycine, at home and abroad, produ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the design chose chloroacetic acid ammonolysis process and use intermittent mode of production. preliminary design requirements of annual 10,000 tons, Searched a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data, to do the material balance of the entire production process, to do the heat balance of major equipment and designed the main equipment amination of reactor , optimiz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 After repeated modifications and adjustments, got many data and to be able to get control of the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are theoretically in line with the product design requirements. KEY WORDS: glycine, production process, yield, chloroacetic acid ammonolysis process

化工毕业设计题目

题目一:苯-氯苯精馅塔工艺设计与原料液预热器选型设计(一)设计题目 某化工厂拟采用一板式塔分离苯一氯苯混合液。已知:生产能力为年产70000吨99%的氯苯产品;进精镭塔的料液含氯苯40% (质量分数,下同),其余为苯;塔顶的氯苯含量不得高于2%;残液中氯苯含量不得低于99%:料液初始温度为30°C,用流量为20000 kg/h、温度为160 C的中压热水加 热至沸点进料。 试根据工艺要求进行: (1)板式精憎塔的工艺设计; (2)标准列管式原料预热器的选型设计。 (二)操作条件 1.塔顶压强4kPa (表压); 2.进料热状况,泡点进料; 3.回流比,1.8Rmin; 4.塔釜加热蒸汽压力0.5MPa (表压); 5.单板压降不大于0.7kPa; 6.年工作日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 2.塔的工艺计算; 3.塔和塔板主要工艺结构的设讣计算; 4.塔内流体力学性能的设计计算; 5.塔板负荷性能图的绘制: 6.塔的工艺计算结果汇总一览表; 7.生产工艺流程图及精谓塔工艺条件图的绘制; 8.对本设讣的评述或对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四)基础数据 1 .p;(mmHg)

2 纯组分在任何温度下的密度可山下式计算 苯“4=912—1.187, 推荐:p A =912.13-1.1886r 氯苯p B =1127 -1.111/ 推荐:p B =1124.4-1.0657/ 式中的t为温度,°C。 3?组分的表面张力<7 (mN/m) —匕匕一(x P七为A. B组分的摩尔分率) 4.氯苯的汽化潜热 常压沸点下的汽化潜热为35. 3X 103kJ/kmolo纯组分的汽化潜热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0.38 角彳扌严(氯苯的临界温度:=359.2^0 5.其他物性数据可查化工原理附录。 题目二:苯-氯苯精馅塔工艺设计与塔顶冷凝器选型设计(一)设计题目 某化工厂拟采用一板式塔分离苯一氯苯混合液。已知:生产能力为年产65000吨99%的氯苯产品;进精镭塔的料液含氯苯45% (质量分数,下同),其余为苯;塔顶的氯苯含量不得高于2%;残液中氯苯含量不得低于99%:塔顶冷凝器用流量为30000 灶/h、温度为30 °C的冷水冷却。 试根据工艺要求进行: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课题

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题 1、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要求见附页) 2、手机外壳造型设计(要求见附页) 3、数控车床零件加工(要求见附页) 4、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产品加工(要求见附页) 5、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要求见附页) 6、CAD/CA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要求见附页) 7、车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 一、设计条件: 1、零件图如图所示: 2、技术要求如下: (1)、以中批量生产条件编程。 (2)、不准用砂布及锉刀等修饰表面。 (3)、未注倒角1×45o,锐角倒钝0.2×45°。 (4)、未注公差尺寸按 GB1804-M。 (5)、端面允许打中心孔。 (6)、毛坯尺寸:(φ55×150)。 (7)、材料:45#,调质处理HRC 26~36 二.设计具体要求: 1.编制工艺过程卡; 2.计算编程尺寸; 3.画出加工路线图;

4.画出刀具调整图;5.列出数控刀具表;6.编制加工工序卡;7.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8、铣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一、设计条件: 如下零件图,毛坯外形尺寸为160mm×120 mm×40 mm,材料45#钢;完成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工序设计。 二.设计具体要求: 1、根据零件图选择加工设备(机床)和夹具; 2、进行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方案; 3、加工工序划分安排,各工序装夹、定位和加工路线,制定工 序卡; 4、合理选择刀具,制定刀具表、工艺参数表; 5、编写各工序加工程序(有条件可加工出零件); 6、论文设计参照论文标准格式,字数不少于30000字。

9、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综合设计 一、设计条件: 1、零件图如图所示: 2、技术要求如下: (1)小批量生产条件编程; (2)不准用砂布及锉刀等修饰表面; (3)未注公差尺寸按GB1804-M; (4)热处理:调质处理,HRC25~35; (5)毛坯尺寸:?60x150; (6)未注粗糙度部分表面光洁度为Ra6.3

生物滴滤塔处理苯乙烯废气问题研究

生物滴滤塔处理苯乙烯废气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生物滴滤塔在苯乙烯废气处理中的营养液喷淋方式以及停留时 间选择等问题,通过实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进行最佳工艺方案确定,以 促进其在苯乙烯废气处理中的有效推广与应用,并为有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滴滤塔;苯乙烯;废气处理;问题;研究 苯乙烯是一种具有较大的毒性作用与恶臭气味的污染物质,主要产生于油漆 加工与塑料、橡胶生产等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十分严重。苯乙烯作为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一种有机废气,针对其污染影响,现阶段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 吸附法、冷凝法以及燃烧法、吸收法等,这些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 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工艺流程复杂且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导致其运行推广与应 用局限性突出。此外,生物法作为有机废气污染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上述 的常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相比,则具有废气处理效率较高,且设备简单、运行成 本较低等特点,是当前进行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的一种理想手段,而生物滴滤塔 进行苯乙烯废气处理应用,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高效性特征,并且实际应用 十分广泛。下文将结合生物滴滤塔进行苯乙烯废气处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方 式对其实际处理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生物滴滤塔处理苯乙烯废气的应用研究 生物法是当前进行有机废气处理的一种理想技术手段,它进行有机废气处理 应用的主要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将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作为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 反应的唯一碳源,从实现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向无机物转化分解,同时对微生物 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维持。其中,生物滴滤塔进行苯乙烯废气处理,是通过对生 物膜净化技术与高效化工装置(即填料塔)的结合运用,实现对苯乙烯废气的高 效与稳定处理。根据有关研究结论显示,生物滴滤塔进行苯乙烯废气处理应用, 不仅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产生,并且其工艺操作较为简单,管理方便,运行成本较低,同时研究还指出,生物滴滤塔技术在进行低浓度 与生物降解性较好的有机废气处理应用中,其作用优势更加显著,并且当前针对 生物滴滤塔工艺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生物处理对象以及填料、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有关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对优势菌种的选育等内容开展。 我国针对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的相关内容研究开展,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 年代,其中,对生物滴滤塔技术进行含苯环有机废气净化处理的工艺条件以及反 应动力学、优势生物膜微种群等,有关学者先后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值得注意 的是,填料作为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中微生物生长附着的场所,对其处理效 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填料的性能及其在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中的影响,国内外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就有研究显示,以泥炭与玻璃珠(4:1)作为混合调料,在苯乙烯氧化菌株玫瑰色红球菌培养液中进行接种培育,以形成 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的生物膜进行试验分析,其结果表明对浓度为0.8g/m3 的气流苯乙烯,其气流速度在245m3/h时,对苯乙烯净化处理量能够达到 63g?m3?h,效果十分显著。此外,还有研究显示,以焦炭与塑料环组合填料进行生物滴滤塔处理苯乙烯废气应用,通过开展中试启动试验,将启动过程中进气浓 度控制为50至114mg/m3的情况下,其对苯乙烯废气的净化去除率能够达到30%至45%左右,最高时能够达到90%左右,也具有较好应用效果。结合上述对生物 滴滤塔处理苯乙烯废气的研究开展情况,在已有的研究理论支持下,针对活性炭 的较高比面积与较好化学稳定性、可再生等特征,还有研究采用菌丝体热解炭和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埻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 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仹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7. 略论课埻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 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 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

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30. 计算机辅劣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埻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埻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埻教学效率 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 36.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 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 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劢手能力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 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 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 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生物滴滤池简介

生物滴滤池简介 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气中含有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如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大气,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其排放正受到日益严格的限制。生物法净化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因其经济、高效和环保,正在取代物理化学法成为一种主流的净化治理技术。 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净化设施主要分三类:生物过滤器、生物滴滤器及生物洗涤器。生物滴滤器是一种介于生物过滤器和生物洗涤器之间的处理方法。 生物滴滤池的一般流程见下图。在生物滴滤池内充满了惰性填料,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并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微生物以有机废气为碳源和能源, 以在循环液中的营养物质为氮源, 进行生命活动。一部分有机废气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被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并为微生物提供能量; 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合成代谢被转化为微生物自身的生命物质。 图生物滴滤池原理图 生物滴滤池具有以下特点: ●内装有惰性填料,它只起生物载体作用,其孔隙率高、阻力小、使用寿命 长,不需频繁更换; ●设有循环液装置,可调节湿度和pH值,供给营养和微量元素,生物相静 止而液相流动,因而填料上可生存世代周期长、降解特殊气体的菌群, 可承受比生物过滤器更大的处理负荷,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填料不易堵

塞、压降小; ●污染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在同一反应器内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条件可 灵活控制。 ●安装有温度控制装置,当内部气体温度显示下降至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温 度时,控制系统发信号给热风机,使其工作以提高池内的温度。当气体 低于20O C时,热风机开始运转,直至温度达到微生物适宜温度为止,一般为25O C左右。 与生物滤池相比,生物滴滤池的反应条件易于控制(通过调节循环液的pH 值、温度等参数控制)。故在处理卤代烃及含硫、氮等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后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因此使用生物滴滤池比使用生物滤池更有效。由于单位体积填料层中微生物浓度高,所以生物滴滤池更适合处理高负荷有机废气使用。 鉴于以上特点,生物滴滤器已成为处理挥发性大气污染物的应用热点。 表 1 生物滤床和生物滴滤池处理气体的比较 表2 GA-3生物滴滤池系列

【优秀毕设】化工原理毕业设计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操作,在化工、炼油的工业中广泛应用。塔设备是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制药等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气液传质设备,主要用于蒸馏和吸收传质单元操作过程。 根据塔内气液接触构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传统的设计中,蒸馏过程多选用板式塔,而吸收过程多选用填料塔。近年来,随着塔设备设计水平的提高及新型塔构件的出现,这种传统已逐渐打破。 对于一个具体的分离过程,设计中选用何种塔型,应根据生产能力、分离效率、塔压降、操作弹性、结构制造及造价等要求,并结合维修等因素综合考虑。生产能力而言,单位塔截面积上,填料塔的生产能力一般均高于板式塔;对于分离效率,一般情况下,填料塔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在减压、常压和低压(压力小于0.3MPa)操作下,填料塔的分离效率明显优于板式塔,在高压操作下,板式塔的分离效率略优于填料塔;压力将方面,通常填料塔的压降高于板式塔的五倍左右;操作弹性方面,一般来说,填料塔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确定操作弹性,而板式塔一般操作弹性较小;对于结构、制造机造价方面,一般来说,填料塔的结构较板式塔的简单,故制造、维修也较为方便,但填料塔的造价通常高于板式塔。 由以上综合考虑,本设计采用板式塔作为水和乙醇的精馏塔。板式塔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塔板,气体以鼓泡或喷射形式穿过板上的液层,进行传质与传热。在正常操作下,气相为分散相,气相组成呈阶梯变化,属逐级接触逆流操作过程。

第1章设计任务书 (5) 1.1、任务 (5) 1.1.1、设计题目 (5) 1.1.2、设计条件 (5) 1.1.3、设计任务 (5) 第2章设计方案确定及工艺流程说明 (6) 2.1、操作条件的确定 (6) 2.1.1、操作压力的选择 (6) 2.1.2、进料状态的选择 (6) 2.1.3、加热方式的选择 (6) 2.1.4、热能利用 (7) 2.1.5、回流比的选择 (7) 2.2、确定设计方案的原则 (7) 2.3、工艺流程的说明 (8) 第3章筛板式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8) 3.1、精馏塔的工艺计算 (8) 3.1.1、乙醇和水的汽液平衡组成 (8) 3.1.2、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11) 3.2、精馏段物料衡算 (15) 3.2.1、物料衡算 (15) 3.2.2、气液负荷的计算 (17) 3.3、塔和塔板主要工艺尺寸计算 (17) 3.3.1、塔板横截面的布置计算 (17) 3.3.2、筛板能校塔流体力学校核 (20) 3.4、塔板负荷性能图 (22) 3.4.1 、过量液沫夹带线 (23) 2.4.2、溢流液泛线 (23) 2.4.3、液相上限线 (24)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铣床加工零件与编程 学生姓名曹骏 学生学号 专业方向数控技术 年级班级 10级数控1 班 指导教师向杰 指导单位四川托普学院 2012年 10月 31 日 摘要 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在当今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显示了其在国家基础工业现代化中的战略性作用,并已成为传统机械制造工业提升改造和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数控加工技术的整个过程也是目前许多制造人员的要掌握较为重要的知识。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心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数控机床是集高、精、尖技术于一体,集机、电、光、液于一身的高技术产物。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灵活性好等众多优点,在各个行业受到广泛欢迎,在使用方面,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它是集强、弱电于一体,数字技术控制机械制造的一体化设备,一旦系统的某些部分出现故障,就势必使机床停

机,影响生产,所以如何正确维护设备和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抢修就是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本论文通过数控工艺分析、数控手动编程基础介绍、CAD/CAM软件自动编程、软件后处理文件制作、数控软件仿真、数控机床加工等一般步骤与方法。运用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进行严格的工艺分析与加工方式的制定,经过成本核算,该方案具有可行性。有效的利用CAD/CAM软件通过最合适的造型方式设计出零件模型,根据我们之前的工艺分析使用软件做出最佳的加工方式,采用铣削手工编程基础于FANUD oim 数控系统进行了程序后处理文件的编写,并在数控仿真软件和数控机床上进行了具体验证,最终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实体。经具体检验符合图纸标准。 关键词:工艺分析、CAD/CAM编程、后处理文件、软件仿真、机床加工 Abstract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nd CNC machine tool in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shows its in the national basic industry in the modern strategic role, and has become a traditional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mo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utomation, flexibility, integration production of an important means and sign, nc machining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process is at present a lot of manufacturing staff to grasp more important knowledge. At present, the advanced

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时数或周数:12周学分数:4 大纲主撰人:魏云鹤编写日期:2004/10/20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毕业设计(论文)的性质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材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并进行各种实习和课程设计之后,在校期间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最强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进行最后一次综合性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依据。 2、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巩固、加深、扩大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本

专业的科研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作风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思路和设计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案设计和论证、实验设备仪器的安装与调试、实验数据的分析、测试和处理以及外文翻译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5)培养学生撰写设计报告和论文的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学生应综合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有关的实际问题,按时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2、查阅与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按教育部规定,学生需上交5000汉字(或10万英文字符)的译文,并附交原文,译文内容应与课题紧密相关。 3、尽量将计算机应用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当中,如编程、计算、辅助设计、辅助绘图等,上机时间一般不少于40机时。 4、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报告或毕业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生物滴滤塔处理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研究

生物滴滤塔处理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研究 江继涛1,李多松1,王健2 (1. 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3.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设计院)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 2种不同营养液对活性污泥的驯化效果以及生物滴滤塔反应器的启动。通过大量实验表明,NO x 去除率总体趋势是随着进气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 N O x 浓度低于 1000mg/m3 时,NO 去除负荷随着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加。进气浓度继续增加时,去除负荷增加逐渐变慢直至稳定。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加,NO x 去除率逐渐降低,而 N O x 的去除负荷则呈先增 加后减小的趋势。系统压降随进气流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最佳进气流量为 0.2m3/h。随着循环液喷淋量的增大,NO x 去除率总体上呈先升高后稳定最后下降的趋势。反应器系统的压 降随着循环液喷淋量的增大而升高。循环液最佳喷淋量确定为 3L/h。循环液的 p H为 7.5 时,系统对 N O x 去除最有利。 关键词:生物滴滤塔;氮氧化物;硝化;影响因素 0 引言 NO x 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现在全球的 NO x 排放量已达 35~58Mt/a,由含 NO x 废 气的大量排放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己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目前发展经济有效的 NO x 减排和治理技术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1]。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排放烟气中的 SO2 的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新建燃煤机组都安装了高效脱硫装置,很多现有的燃煤机组也被 要求安装有效的脱硫装置。因此,为了巩固 SO2 的治理成果,严格控制 NO x 的排放成为接 下来的首 要问题。虽然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等[2]主流技术 能够有效去除 NO x,但处理大体积低浓度 NO x 废气时需要很高的费用,不适合我国国情, 难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 生物滴滤法处理废气过程中,废气进入滴滤塔后与填料上的微生物接触而被净化。废气 的吸收和液相再生过程都在滴滤塔中进行。塔内装有具有很大比表面积的填料,为微生物的 生长和有机物的降解提供了场所[3]。生物滴滤塔的操作条件可灵活控制,所以成为目前生物 法废气(尤其是难溶物质) 净化技术研究的热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实验废气:是 99.9%高纯度 N O 气体。NO 气体由小型空气泵从生物滴滤塔底部送 入,净化后的气体由顶部排出。 (2)滴滤塔填料:本实验采用陶瓷拉西环作为生物滴滤塔的填料。一般情况下,拉西 环为高径比约为 1的中空环状陶瓷圆柱;实验所用拉西环比表面积大,表面粗糙度适中,适 合微生物附着,其规格差距不大,随机取了几个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基本参数平均值为: 外径为 12mm,内径为 8mm,高 11mm,比表面积为 1200m2/m3,堆积密度为 750kg/m3。 (3)活性污泥:实验所用污泥取自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硝化段。 将污泥反复淘洗几次,去除漂浮物和沉淀物,只留下米黄色的细小污泥。将淘洗后的污泥装 入塑料桶中,在不添加任何营养物质的条件下空曝 24 小时,使异养细菌通过内源呼吸自溶。 污泥沉淀后倒去上清液,然后将沉淀污泥分装在两个较小的塑料桶中,每桶装 10L。 1.2 实验装置 本实验所采用的生物滴滤塔脱硝系统由供气系统、生物滴滤塔系统、NO x 检测系统三部 分组成,实验流程图如图 1所示。 图 1生物滴滤塔净化 NO x流程图 Figure 1Schematic of the bio-tricking filter system for removal of NO x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图

一、数控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作风。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熟悉有关技术文件,运用国家标准、手册、资料等工具书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或加工(如设计计算,数据处理,工程制图等)、编写技术文件等独立工作能力。 二、选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自选或给定的数控加工等方面的设计任务,编写出符合要求的设计说明、正确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绘制二维、三维图形。 三、题目要求: 加工所示零件,毛坯直径为**mm,长为**mm,材料为***,未注倒角***,其余***。 (题目图见课题库) 四、设计要求: 绘制零件的二维图、三维图、进行零件的工艺分析、选择设备、切削用量的确定、刀具选择、数控加工工艺卡、零件粗精加工手工编程、Pro/E自动编程、刀具轨迹路径、设计小结和参考文献。 五、设计进度 学生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根据指导教师要求,安排设计进度。 六、毕业答辩 答辩时间请及时关注学院青岛校区网站-机电系系网站公告栏。 目录 一、绪论…………………………………………………………… 二、毕业设计任务........................................................................ 三、二维图……………………………………………………….... 四、三维图……………………………………………………….... 五、零件的工艺分析……………………………………………… 六、选择设备……………………………………………………… 七、切削用量的确定……………………………………………… 八、刀具选择……………………………………………………… 九、数控加工工艺卡……………………………………………… 十、零件粗精加工手工编程……………………………………… 十一、Pro/E自动编程………………………………………… 十二、刀具轨迹路径…………………………………………… 十三、设计小结………………………………………………… 十四、参考文献………………………………………………… 注:所有数控设计题目设计要求均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设计说明书的目录依照上面的目录进行

生物过滤塔_生物滴滤塔降解苯和甲苯的性能比较

文章编号:0253-2468(2001)-增刊-0122-05 中图分类号:X71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过滤塔、生物滴滤塔降解苯和甲苯的性能比较 李国文1,胡洪营1,郝吉明1,马广大2 (1.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 100084;2.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西安 710054)摘要:分别选取活性炭、拉西环为生物过滤塔、生物滴滤塔滤料,苯、甲苯为VOCs 代表,研究过滤塔、滴滤塔VOCs 生物降解性能.实验表明,在总有机负荷低于400g/(h #m 3)、停留时间小于90s 的实验条件下,过滤塔、滴滤塔对苯、甲苯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过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28、175g/(h #m 3),滴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18、140g/(h #m 3),甲苯比苯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滤塔中CO 2生成量随苯、甲苯降解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实验增长速率小于理论增长速率;菌落分析表明,滤塔中微生物主要有真菌、杆菌、芽孢杆菌,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 关键词:过滤塔;滴滤塔;生物降解;苯;甲苯. Use of biofilter and biotrickling reactors to treat benzene and toluene LI Guow en 1,H U Hongying 1,HAO Jiming 1,M A Guangda 2 (1.Dept of Envir Sci and Eng,Tsinghua Un -i versity,Beijing 100084;2.Dept of Envir Sci and Eng,Xi .an Arch &Tech,Xi .an 710054) Abstract: T his research,selecting Activated Carbon and Ras chig ring as th e filter of bi ofilter and biotrickling reactors resp ectively and taking toluene and benzene as representatives of VOCs,aims to comp are the performance of biofilter to bi otri ckling reactors for the removal of toluene and benzene from air streams.The resu lts show that the biofilter and biotrickling reactors can effectively treat gases containi ng toluene and benzene.For total mass l oading lower than 400g/(h #m 3),retention time ranging from 15s to 90s ,the eliminati on capacities(EC)of toluene and benzene in biofi lter are mo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i otri ckling reactor:The EC in b iofilter of b enzene and toluene are 128,175g /(h #m 3)respectively ,theEC in bi o -trickling reactor of benzene and toluene are 118,140g/(h #m 3)sevearlly.T he CO 2produ ced increases w ith th e d egrad ation of benzene and toluene,but the exp erimental value is low er than the theoretical valu e.Th e observation of bi oti c community d emonstrates that the microb es are composed of fungi ,bacillus and spore baci llus.of them s pore baci llus i s dominant. K ey words: biofilter;bio -tri ckling reactor;bi o -treatment;benzene;toluene 1 前言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分支,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Pa 、常压下沸点在260e 以内的有机化合物,VOCs 广泛地存在于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其中许多是有毒有害物质.目前,一般采用催化燃烧、化学氧化、吸附、吸收等方法去除VOCs,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生物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VOCs 控制技术,与常规处理法相比,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较少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尤其在处理低浓度、生物可降解性好的气态污染物时更显其经济性.根据系统的运转情况和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可将生物处理工艺分为生物过滤塔系统和滴滤塔系统[1].本研究选择苯、甲苯为VOCs 代表,选取柱状活性炭和拉西环为过滤塔和滴滤塔滤料,研究过滤塔、滴滤塔对苯、甲苯生物降解性能,为生物法在VOCs 净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支持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作者简介:李国文(1968)),男,博士后 第21卷增刊2001年6月 环 境 科 学 学 报ACTA SCIENTIAE CIRCUM STANTIAE Vol.21,Suppl Jun.,2001 https://www.360docs.net/doc/c83420904.html,

常压精馏塔的设计

常压精馏塔的设计 常压精馏塔分离CS2-CCl4混合物。处理量为5000kg/h,组成为0.3(摩尔分数,下同),塔顶流出液组成0.95,塔底釜液组成0.025。 设计条件如下: 操作压力4kpa(塔顶表压); 进料热状况自选; 回流比自选; 单板压降≤0.7kpa; 全塔效率E t=52%; 建厂地址陕西宝鸡。 试根据上述工艺条件作出筛板塔的设计计算。 【设计计算】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本设计任务为分离CS2-CCl4混合物。对于二元混合物的分离,应采用连续精馏流程。

设计中采用泡点进料,将原料液通过预热器加热至泡点后送入精馏塔内。塔顶上升汽采用全凝器冷凝,冷凝液在泡点下一部分回流至塔内,其余部分经产品冷却器冷却后送到储罐。该物系属易分离物系,最小回流比较小,故操作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1.4倍。塔釜采用间接蒸汽加热,塔底产品经冷却后送至储罐。 (二)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率

M CS2=76 kg/kmol M CCl4=154 kg/kmol M F=0.3*M CS2+0.7*M CCl4 =0.3*76+0.7*154=130.6kg/kmol F=kmol/h=38.28 kmol/h X F=0.3 X D=0.95 X W=0.025 总物料衡算F=D+W CS2的物料衡算F*X F=D*X D+W*X W 即38.28=D+W 38.28*0.3=0.95D+0.025W 联立解得D=11.26kmol/h W=27.02kmol/h (三)塔板数的确定 1.理论塔板层数N T的求取 CS2-CCl4属理想物系,可采用图解法求理论版层数。 ①由手册查得CS2-CCl4的气液平衡数据,绘出x---y图,见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