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了解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等概念。 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和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能结合自然灾害的资料,分析自然灾害产生的条件、造成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自然灾害

【自主学习】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

?诱因:自然异变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 财产、资源

3.

4.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孕灾环境

自然异变一定会形成自然灾害吗?

提示:自然异变不一定会形成自然灾害,当自然异变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和损失时,才构成灾害。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3日22时38分许,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驾驶人赵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沿泾川县长庆桥X521线由东向西行驶至2 km +500 m 处(泾明乡山底下村境内)时 ,因

操作不当,碰撞路边桥梁防护墩,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材料二当地时间2017年1月,美国多地迎来降雪。据报道,冬季风暴席卷了美国多地。此外,大雪还造成航班延误和取消,南方的主要机场,包括亚特兰大和夏洛特市的机场均受到影响。除了南部地区遭遇恶劣天气之外,美国东北部和西部也遭遇冬季风暴袭击,出现雨雪天气。部分州际公路持续几日无法通行,有多起交通碰撞事故的通报。

(1)上面两个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2)要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分析材料二中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

提示:(1)材料一不属于自然灾害;材料二属于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是否以自然界异常变化为诱因;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等,即对人类社会是否造成破坏。

(3)材料二中的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致灾因子:冬季风暴;受灾体:人员、财产和资源。

【核心归纳】

1.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自然灾害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图示如下:

2.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判断自然灾害的方法

判断一种事件或现象,是不是自然灾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缺少条件②,那只可能是一种自然异变或自然现象;如果缺少条件①,那可能只是一种人为灾害。图示如下:

自然异变―→自

——

自然

灾害

——社会属性―→

危及人类生命、

财产与生存条件【跟踪训练】

2016年5月22日,印度尼西亚卡罗当地火山喷发,造成次生灾害,根据官方数据,火山喷发造成6人死亡。2016年1月27日日本御岳山突然喷发出大量火山灰,造成数人被火山灰掩埋,数十人重伤。2014年2月13日印度尼西亚克卢德火山大规模喷发,造成10万人受灾。20世纪40年代通古拉火山喷发造成了3万人死亡。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涉及的几次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

(2)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形成条件中的自然异变,是致灾因子之一。第(2)

题,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密度和抗灾救灾投入密切相关,但与太阳高度无关,

答案:(1)C (2)D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主学习】

1.灾情的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灾害表现 (1)人员伤亡

①伤害类型????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

②群体差异?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是脆弱群体

青壮年男性相对不易受损伤

(2)财产损失

类型 具体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

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

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①特点

②对不同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非可再生资源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①影响因素????

?灾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害能力

②具体表现: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图表导读]

1.读教材P 3图1.1“等待救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灾害的受灾体、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

(2)12岁的奥梅拉的特写镜头说明了什么?

提示:(1)图示灾害的受灾体主要是人员、财产、自然资源及环境;致灾因子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泥石流;孕灾环境是岩石圈。

(2)儿童是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群体,是救助的重点。

2.读教材P5图1.8“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同一次自然灾害对不同的地区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

(2)自然灾害对区域造成的危害除了灾害本身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1)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也不相同。

(2)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防抗灾能力、人们的防灾意识、人员的构成等。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12月16日,一股强大的暴风雪猛袭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带来大雪、冰雨和强风,在冰点以下的超低温伴随下,造成上千航班取消,道路凶险,交通缓慢,事故频发,同时搅乱了圣诞节前人们的购物计划。

材料二美国这场暴风雪,积雪深度0.304 8米,庞大暴风雪系统起自中西部,逐渐向东移动至美国东部沿岸,绵延1 000余千米,从俄亥俄河谷一直延伸到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先降大雪,然后自14日深夜至15日降冰雨。宾夕法尼亚中部的部分地区14日晚间积雪厚0.304 8米,而暴风雪正在向新英格兰地区进发。国家气象局警告说,缅因州地区在当地时间15日迎来暴风雪天气,马萨诸塞州的部分地区有6~12英寸(1英寸=0.254米)的积雪,其次是雨夹雪和冰雨。目前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死亡人数可能还会继续上升,严重影响公共交通,另外有大量的房屋倒塌。

(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

(2)材料二中分别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其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1)是。其具备了自然异变这个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这个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有可能造成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核心归纳】

1.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的灾害特点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人体伤亡、伤残。心理和

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受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

康状况等影响,存在差异财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财产损毁。间接经济

损失:物资生产基地、商贸金融、社

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

损失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

灾害造成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相对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

更广泛,持续时间更长远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灾害造成的

影响存在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低,但防抗灾害能力

强,灾害影响小;经济发展水平高,

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灾害影响大

(1)表现

(2)原因

【跟踪训练】

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其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回答(1)~(2)题。

(1)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若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灾抗灾能力弱,则关于其灾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损失数量小,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解析:第(1)题,灾情是由受灾体的特性、灾害强度共同决定的。因此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灾害强度的差异。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灾抗灾能力弱,则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答案:(1)D(2)A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1.自然灾害的概念。

2.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3.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4.自然灾害影响的表现。

5.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微点拨1.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异变是自然灾害的诱因,是一种自然现象。当这种自然现象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时,便形成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判断可从两方面分析,一看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看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3.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分析方法,主要从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的特性来分析,受灾体的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一般致灾因子强度大、防抗灾能力弱、经济发达、经济密度大,灾情就大;反之,灾情小。

4.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区分,一是从成因上,人为灾害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引起的;二是从基本属性上,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为灾害只有社会属性。

[基础巩固]

1.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解析:选D。灾情的产生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某一因素的强弱。另外,该题考查的是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衡量灾情大小的基本标准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大小,并不是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在审题时应把二者分清楚。

2.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解析:选C。判断自然灾害的基本标准:一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原因导致的;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造成人们经济损失的。故C项符合。

读下表,回答3~4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3.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

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③灾害数量增加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4.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

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C.人口数量减少

D.灾害强度减小

解析:第3题,直接根据表格信息可判断,灾害的数量在增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故选B项。第4题,自然灾害次数增加,但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人们的抗灾能力增强。故选B项。

答案:3.B 4.B

5.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发生在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B.东部地区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

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大

解析:选A。影响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不仅与灾害强度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东部地区自然灾害年均损失数值高,是因为东部地区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地区高。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完成6~8题。

6.赤潮属于下列哪种灾害()

A.气象灾害B.洪水灾害

C.海洋灾害D.地质灾害

7.赤潮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海区易发生赤潮的是()

A.水温高,污染重,海域相对封闭

B.水温低,污染重,海域相对封闭

C.水温高,污染重,海域相对开阔

D.以上都不是

8.据上题赤潮发生、发展的规律推知,下列哪个地点是防治赤潮的重点区域()

A.杭州湾B.莱州湾

C.辽东湾D.珠江口

解析:第6题,赤潮属于海洋灾害。第7题,水温高,利于藻类的繁殖;污染重且海域

较封闭,易使海水出现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第8题,珠江口纬度低,水温高,工农业发达,排放污水多,且此处海水没有大规模的运动,极易发生赤潮。

答案:6.C7.A8.D

下图为非洲某种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频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旱灾B.地震

C.沙尘暴D.泥石流

10.导致图示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温高,蒸发旺盛B.人类过度开垦草原

C.地壳运动的结果D.降水多,坡度大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城市中,6~8月为当地一年中地下水位最低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9题,该自然灾害位于板块边缘交界地区,故应为地震,B正确。第10题,由上题可知,图示灾害为地震,地震发生与气候、人类活动无关,故C正确。第11题,6~8月为当地一年中地下水位最低,是当地地下水补给最少同时支出最多的季节,而地下水的补给与气候降水密切相关,即当地降水最少的季节,①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6~8月为当地的冬季为雨季,降水较多,大量补给地下水,故A错误;②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富,地下水量充足,水位全年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③地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6~8月为该地湿季,故C错误;④地为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特别是6~8月气温高蒸

发旺盛,故地下水位最低,D正确。

答案:9.B10.C11.D

12.据新华社马尼拉2017年7月7日电,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7日宣布,6日发生在菲律宾中部地区的6.5级地震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至少72人受伤。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__________,致灾因子是________。

(2)衡量这次地震灾情大小的标准是________和______的损失。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下图是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由图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要和首要条件;________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充分条件。

解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影响,其中的孕灾环境指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致灾因子为自然异变,受灾体是指人、财产和资源。

答案:(1)岩石圈自然异变

(2)人类社会自然资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3)自然异变为诱因受灾体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的贡嘎县属于高原干旱季风气候区,冬、春寒冷多风,降水集中在夏季。贡嘎县素有“西藏的空中门户”之称,拉萨机场即位于贡嘎县。每年的冬、春季节,拉萨机场经常会受到扬沙和沙尘暴等沙尘天气影响,导致航班延误,影响旅客出行。下图示意贡嘎县位置。

分析贡嘎县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多发的原因,并说明沙尘天气对飞机航行的危害。

答案:原因:冬、春季节,贡嘎县寒冷干燥,地面植被稀疏;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农田处于休耕期,地表裸露,增加沙尘来源。冬、春季节贡嘎县风速较大,容易扬起沙尘。

危害:沙尘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沙尘天气风速大,影响飞机起降;沙粒和尘土易导致飞机发生机械故障。

[能力提升]

下表代表寒潮、台风、干旱、洪涝对四个地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2题。

1.

A.台风B.寒潮

C.洪涝D.干旱

2.乙对广东省危害小的原因是()

A.森林覆盖率高B.地形

C.降水丰沛D.纬度位置

解析:第1题,甲自然灾害在广东危害程度最高,而其他省份则不受其危害,可知甲为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乙在北方危害大,四川和广东不受其影响,应为寒潮;丙在新疆危害最大,应为干旱;丁在南方地区危害较大,为洪涝。第2题,由上题知,乙为寒潮,发源于高纬度内陆地区,南下过程中受到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而广东纬度位置较低,所以广东影响小。

答案:1.A 2.D

3.亚洲的孟加拉国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患的原因有()

①地势低平②位于赤道上,全年多雨③热带气旋频频侵袭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②③D.③④⑤

解析:选A。孟加拉国水患与西南季风、地势低平、热带气旋(引起风暴潮)有关,因此①③⑤正确;孟加拉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不在赤道上,也没有积雪,因此②④错。

4.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列正确的是()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

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

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

解析:选C。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客体有关,其中致灾因子越强烈,灾情越大;受灾客体越脆弱,灾情越大,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受灾客体三者共同作用,故排除选项A、B、D项;选项C中由于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产生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故选项C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印尼国家减灾总局统计,2015年印尼自然灾害共1 582起,其中拥有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经济处于支配地位的爪哇岛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下图示意爪哇岛位置。

分析爪哇岛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原因。

解析:读图,爪哇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强度大;平原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灾害。根据等高线可知,区域地形多山地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上拥有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经济,人口多且密集,工农业的开发强度大。自然灾害关联性强,城市、人口、产业相对集中,导致成灾率高。

答案:爪哇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强度大;平原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灾害;多山地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人口多且密集,工农业的开发强度大;自然灾害关联性强;城市、人口、产业相对集中,成灾率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完整wor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 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概念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 2、把握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厦门本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环境爱护相和谐的可连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岸带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地带。那个地点既是经济发达、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带。如何在经济进展过程中兼顾海岸带的环境爱护,实现海岸带可连续进展,成为沿海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生活在海岸带的我们,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 (复习:海岸带的定义。)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专门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都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摸索:什么缘故全球大约一半的人们会选择在海岸带居住?海岸带有哪些区位优势?) (承转)据我们的了解,海岸带如何进行开发?有哪些方式?(学生自学,发言介绍)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阅读P47材料,了解滩涂养殖的问题)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物资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阻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要紧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样应满足以下差不多要求:有宽敞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