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遗传标记资料讲解

三代遗传标记资料讲解
三代遗传标记资料讲解

三代遗传标记

三代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它以蛋白质、核酸分子的突变为基础,检测生物遗传结构与其变异。分子标记技术从本质上讲,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一种分子标记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定的应用范围,但就一般意义而言,DNA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等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①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影响。植株的任何组织在任何发育时期均可用于分析。②不受环境影响。因为环境只影响基因表达(转录与翻译) ,而不改变基因结构即DNA 的核苷酸序列。③标记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④多态性高,自然存在许多等位变异。⑤有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 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⑥DNA 分子标记技术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⑦提取的DNA 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可长期保存,这对于进行追溯性或仲裁性鉴定非常有利。因

此,DNA 分子标记可以弥补和克服在形态学鉴定及同工酶、蛋白电泳鉴定中的许多缺陷和难题,因而在品种鉴定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1 第1 代分子标记

1.1. 1 RFLP 标记技术。

1980 年Botesin提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RFLP) 可以作为遗传标记,开创了直接应用DNA 多态性的新阶段,是最早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 是检测DNA 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形成的特定DNA 片段的大小,反映DNA 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因此DNA 序列上的微小变化,甚至1 个核苷酸的变化,也能引起限制性内切酶切点的丢失或产生, 导致酶切片段长度的变化。

优点:RFLP 标记的等位基因具有共显性的特点,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特别适应于构建遗传连锁图。

缺点:在进行RFLP 分析时,需要该位点的DNA片段做探针,用放射性同位素及核酸杂交技术,既不安全又不易自动化。另外,RFLP 对DNA 多态性检出的灵敏度不高,RFLP 连锁图上还有很多大的空间区。

1.1. 2 RAPD 标记技术。

为了克服RFLP 技术上的缺点,Williams等于1990年建立了随机扩增多态DNA 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检测DNA 多态性的方式使得RAPD 技术很快渗透于基因研究的各个领域。RAPD 是建立于PCR 基础之上的分子标记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个随机引物(8~10 个碱基) 通过PCR 反应非定点地扩增DNA 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离扩增片段来进行DNA 多态性研究。对任一特定引物而言,它在基因组DNA 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 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

优点:与RFLP 相比,RAPD 技术简单,检测速度快,DNA 用量少,实验设备简单,不需DNA 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预先克隆标记或进行序列分析,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而且不需要同位素,安全性好。

缺点:当然,RAPD 技术受许多因素影响,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首先是显性遗传,不能识别杂合子位点,这使得遗传分析相对复杂 ,在基因定位、作连锁遗传图时,会因显性遮盖

作用而使计算位点间遗传距离的准确性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而且不需要同位素,安全性好。当然,RAPD 技术受许多因素影响,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首先是显性遗传,不能识别杂合子位点,这使得遗传分析相对复杂 ,在基因定位、作连锁遗传图时,会因显性遮盖作用而使计算位点间遗传距离的准确性下降;其次,RAPD 对反应条件相当敏感,包括模板浓度、Mg2 +浓度,所以实验的重复性差。

1. 1. 3 AFLP 标记技术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技术(AFLP) ,又名限制片段选择扩增技术(Selective restriction fragment amplifi2cation ,SRFA) ,于1993 年由荷兰KEYGENE 公司的Zabean 和Vos 等发明,并已申请专利。AFLP 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它将基因组DNA 用成对的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后产生的片段用接头(与酶切位点互补) 连接起来,并通过5′端与接头互补的半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大量DNA 片段,从而形成指纹图谱的分子标记技术。AFLP 指纹呈孟德尔式共显性和显隐性遗传。

优点:它兼具RAPD 与RFLP 的优点,有较高的稳定性,用少量的选择性引物能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到大量位点,并且每对引物所检测到的多个位点都或多或少地随机分布在多条染色体上,各染色体上AFLP 标记的数目与染色体长度呈正相关( r = 0. 501) ,而一对引物获得的标记涉及的染色体数与标记数呈正相关( r = 0. 826) 。因此,通过少量效率高的引物组合,可获得覆盖整个基因组的AFLP 标记。目前,AFLP 作为一种高效的指纹技术,已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发挥它的优势。

遗传学名词解释(学习资料)

绪论 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2.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第一章 1.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 3.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5.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6.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 第二.三章 1.单位性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显性性状: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 6.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7.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9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 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 12.基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 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 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 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将 DNA片段按各自的长度分开,通过Southern印迹法,将这些大小不同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上,再用经同位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段分子杂交,最后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显示杂交带,即检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 RFLP时,酶切要彻底,注意内切酶的选择,对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可增加内切酶的使用种类。目前RFLP的使用领域很广泛,其具有以下优点:①RFLP标记源于基因组DNA的自身变异,理论上可覆盖整个基因组,能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②标记不受组织、环境和发育阶段的影响;③呈共显性,即杂交时等位DNA片段均呈现带,能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F2表现出 1∶2∶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3],提供标记座位完全的遗传信息;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使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其缺点是:①操作繁琐,费时;②酶切后的DNA质量要求高;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分子杂交,有危险性等。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0世纪80年代,基于PCR技术的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Williams 等发表了一种不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的检测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其原理是以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8-10bp)为引物,以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随机引物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溴化乙锭染色后可在紫外光下显现出基因组相应区域DNA的多态性。与RFLP相比,RAPD方便易行,DNA用量少,设备要求简单,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预先进行序列分析,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的结构;合成一套引物可以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并且不需使用同位素,安全性好。但因为引物较短导致退火温度较低,易产生错配,故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且为显性标记,不能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 RAPD 标记技术利用单引物扩增多个基因位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应条件敏感,这会限制其应用。将RAPD-PCR变成经典的PCR可克服此限制,即设计更长的引物。1993年,Paran提出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标记(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即为以经典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1]。SCAR标记技术通过对产生的RAPD片段克隆和测序,设计一对互补于原

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名词解释 1.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合成期(S期);③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5.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6.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7.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8.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9.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0.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2.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 13.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14. 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构。 15. 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常染色质: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地进行转录的染 色质。 2.异染色质: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聚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又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大类。 3.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 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4.Lyon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他的X染 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在遗传上失去活性。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在此之前所有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3)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5.剂量补偿:由于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发生了异固缩,失去了转 录活性,这样就保证了男女性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在数量上基本一致,这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外显子和含子:真核生物的基因为断裂基因,即结构基因是不连续排列的, 中间被不编码的插入序列隔开,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编码序列中间的插入序列称为含子。 2.单一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单一序列是在一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少数几 次,大多数编码蛋白质和酶类的基因即结构基因为单一序列。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有很多拷贝的DNA序列,有些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4.转换和颠换:转换是指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 个嘧啶所取代。颠换指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 5.同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某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改变前后的密码子都编 码同一氨基酸,实质上并不发生突变效应。 6.错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导致改变后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结果使多 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产生异常的蛋白质分子。 7.无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来为某一个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 子,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8.终止密码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有的一个终止密码子变成编码某个氨基酸 的密码子,导致多肽链继续延长,直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出现才停止,结果形成过长的异常多肽链。 9.遗传印记:不同性别的亲本传给子代的同一染色体或基因,当发生改变时可 引起不同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 10.移码突变:是指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但不是3 个或3的倍数),造成这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移码突变的结果使变动部分以下的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学功能。

分子遗传全

名词解释: 1)遗传标记:是指在遗传分析上用作标记的基因,也称为标记基 因。在重组实验中多用于测定重组型和双亲型。 2)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用 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 3)表观遗传学:(由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变化)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新兴科学。 4)微卫星DNA: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只有2~6bp,串联成簇,长 度50~100bp,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 5)遗传缺陷:是由于人体染色体或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物质发生 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6)体细胞转基因克隆:把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中,使其发 生再程序化并发育为新的胚胎,这个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 体。 7)数量性状基因座:对数量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基因座称为数量性 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它是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个染色体片段,而不一定是一个单基因座。 8)质量性状:是指个体间没有明显的量的区别而表现非连续性变 异的性状,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

性状。 9)表型相关:就是同一个体的两个数量性状度量值间的相关。 10)遗传力:广义遗传力: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 例,它反映了一个性状受遗传效应影响有多大,受环境效应影响多大。狭义遗传力: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11)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 关程度的指标。 12)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结构基因的起始 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是结构基因的正常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阅读框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其间不存在使翻译中断的终止密码子。 1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通过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 子标记, 对DNA 目标区域进行直接筛选,进行育种。 14)主效基因:对某一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效应较大的基 因。 15)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 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 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16)数量性状:个体间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变异是连续的的性 状。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完整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检测出的每个分子标记反映的都是相应染色体座位上的遗传多态性状态。为了有效地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所提供的遗传信息,人们希望知道不同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或排列情况,也就是要构建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DNA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在原理上与传统遗传图谱的构建是一样的。其基本步骤包括:选择适合作图的DNA标记;根据遗传材料之间的DNA多态性,选择用于建立作图群体的亲本组合;建立具有大量DNA标记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群体或衍生系;测定作图群体中不同个体或株系的标记基因型;对标记基因型数据进行连锁分析,构建标记连锁图。至今为止,已构建了许多植物的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本章侧重介绍利用DNA标记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作图群体的建立 要构建DNA标记连锁图谱,必须建立作图群体。建立作图群体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亲本的选配、分离群体类型的选择及群体大小的确定等。 一、亲本的选配 / 亲本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构建连锁图谱的难易程度及所建图谱的适用范围。一般应从四个方面对亲本进行选择,首先要考虑亲本间的DNA多态性。亲本之间的DNA多态性与其亲缘关系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可用地理的、形态的或同工酶多态性作为选择标准。一般而言,异交作物的多态性高,自交作物的多态性低。例如,玉米的多态性极好,一般自交系间配制的群体就可成为理想的RFLP作图群体;番茄的多态性较差,因而只能选用不同种间的后代构建作图群体;水稻的多态性居中,美国康乃尔大学实验室1988年发表的RFLP连锁图谱是以籼稻和爪哇稻之间的杂交组合为基础构建的(McCouch et al. 1988)。在作物育种实践中,育种家常将野生种的优良性状转育到栽培种中,这种亲源关系较远的杂交转育,DNA 多态性非常丰富。第二,选择亲本时应尽量选用纯度高的材料,并进一步通过自交进行纯化。第三,要考虑杂交后代的可育性。亲本间的差异过大,杂种染色体之间的配对和重组会受到抑制,导致连锁座位间的重组率偏低,并导致严重的偏分离现象,降低所建图谱的可信度和适用范围;严重的还会降低杂种后代的结实率,甚至导致不育,影响分离群体的构建。由于各种原因,仅用一对亲本的分离群体建立的遗传图谱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基因组研究和各种育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2]。 技术种类及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自诞生起已研究出数十种,尽管方法差异显著,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到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等检测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RFLP是最早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指基因型间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碱基插入、缺失、重排或突变引起的,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立的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得到大小不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不同带,然后与克隆DNA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由于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RFLP的等位基因其有共显性特点,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发育阶段或植物器官的影响。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标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另外,RFLP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DNA量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酸杂交技术,不易自动化,尽管结合PCR技术,RFLP仍在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分子标记。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通过PCR反应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4]。就单一引物而言,其只能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DNA多态性,但利用一系列引物则可使检测区域扩大到整个基因组,因此,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 与RFLP技术相比,RAPD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扩增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但RAPD也存在一些缺点:(1)RAPD标记是一个显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共显性/并显性:杂合子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 2、复等位基因: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在一个基因座上存在着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3、x2检验:亦称卡方检验。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方式之一。x是一个希腊字母,x2可读音 为卡方,所以译为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定类或定序变量的假设检验,在社会统计中应用非常广泛。 卡方检验的步骤一般为: (1)建立假设,确定显著水平a与自由度df、查x2值表得到否定域的临界值; (3)由样本资料计算x2值; (3)将计算所得的x2值与临界x2值(负值都取绝对值)作比较,若计算值大于临界值,则否定Ⅱ0;反之,则承认Ⅱ0。 计算卡方值的公式一般可表示为:x2=∑[(fo—fc)2/fc] 式中:fo表示实际所得的次数,fc表示由假设而定的理论次数,∑为加总符号。 4、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 5、剂量补偿效应:在XY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中,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 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即在雌性、雄性细胞里,X染色体的编码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6、干涉:每发生一次单交换时,它的临近基因间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体,称之为 遗传干涉。 7、C值悖论: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称为C值(C Value),每种生物 具有其特定的C值; 生物的C值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或进化上所处地位)相关的现象称作C值悖论,即物种的基因数与其复杂性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8、基因家族:序列高度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的一类基因成员。 9、基因转变: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使相对位置上的基因发生相应的 变化 10、Alu家族:灵长类基因组特有的含量丰富的短散的重复序列,推测与基因调控有关。 11、普遍性转导:不同染色体片段中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同的转导。 12、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致育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形成高频重组株,具有 高频率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能力。 13、互补测验:比较顺式和反式构型个体的表型以判断两突变是否发生在一个基因座内 的测验 14、数量性状基因座: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 15、遗传率:遗传变异占总变异(表型变异)的比率。 16、广义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7、异源多倍体:指不同物种杂交产生的杂种后代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 18、动态突变:DNA序列中由于寡核苷酸拷贝数目的变化,引起生物表型改变的突变 19、基因组印记:就是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 20、染色质重塑:基因表达的复制和重组等过程中,染色质的包装状态、核小体中组蛋 白以及对应DNA分子会发生改变的分子机理。 21、母体效应基因:在卵子发生过程中表达,并将其产物(mRNA或蛋白质)储存在卵 母细胞中的基因 22、同源异形基因:决定果蝇体节形成的发育基因,其同源异形盒子编码同源异形结构 域蛋白,在进化上极为保守,从低等到高等动物的基因组中都有存在。 23、RFLP标记:发展最早的DNA标记技术。RFLP指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类型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类型 1形态标记 19世纪60年代,Mendel以豌豆为材料,详细研究了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由于这些性状都具有典型的外部形态,很容易识别,从而构成了最早的遗传标记,即形态学标记,由此奠定了近代遗传学的基础。形态标记是利用植物外部形态多态性进行的标记技术。自然界中的生物存在着许多非常明显的形态标记,如果形、花色、矮杆、卷叶等。形态标记简单直观且经济方便,但大多数植物中的形态标记数量有限,多态性较差,表型易受环境影响,且形态标记的获得周期长,不适于需要完整的基因组测试的数量性状位点分析,故形态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作用有限。 2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是利用植物细胞染色体的变异的标记技术。植物细胞染色体的变异包括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变异。细胞学标记虽然能进行一些重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但标记材料的培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有些物种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反应敏感,难以获得标记材料,从而限制了细胞学标记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3生化标记 生化标记主要指同工酶标记,是依据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化学分析进行标记的技术。同工酶是同种功能的酶的不同形式,由一个以上基因座位编码,其可通过电泳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离成肉眼可见的酶谱带型。与形态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相比,生化标记表现近中性,对植物经济性状无大的不良影响,且是基因产物差异的直接反映,受环境影响较小。但由于在植物群体研究中能表现出位点多态性的同工酶种类较少,使其应用也受到限制而不能成为较理想的遗传标记。 4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多态性为基础的标记技术,目前使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是指DNA分子标记。DNA分子标记能反映植物个体或种群的基因组DNA 间的差异,如由于碱基易位、倒位、缺失、插入、重排或由于存在长短与排列不一的重复序列而产生的差异。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分子标记在近40年间发展迅速,目前已出现了几十种分子标记方法。与前3种标记(形态、细胞学和生化标记)技术相比,分子标记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①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植物体的各个组织、各发育时期均可检测到,受季节、环境限制,不存在表达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DNA分子特性,并借助 一些统计工具,将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区分开来,或者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与DNA分子特性建立起来的关联关系,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的众多领域,包括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起源与进化、品种资源与纯度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原理RFLP RAPD SSR AFLP EST SNP TRAP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引言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一.常用分子标记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 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 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 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amitosis无丝分裂: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mitosis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a 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 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endomitosis内源有丝分裂:即间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但不发生核分裂,着丝点也不分裂。结果形成多线染色体。或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但细胞核未分裂,则核内染色体成倍性增加,成为内源多倍体。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世代交替: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allele等位基因:载荷在同源染色体对等的位点上的二个基因,这二个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dditive effect加性效应:是指各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基因型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的大小,这部分效应一般是累加性的。 dominant effect显性效应:是指同一基因位点内相对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autopolyploid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all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apomixis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aneuploid非整倍体:指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比该物种正常合子(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的现象。 atavism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即为返祖遗传。 complementary effect互补作用: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9:7) complementary gene互补基因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 additive effect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称之为基因的积加作用。(9:6:1) duplicate effect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称为重叠作用。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15∶1) inhibiting effect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之基因抑制。(13:3) epistatic dominanc显性上位: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称为上位性(epistasis)。反之,后者被前者所遮盖,称为下位性(hypostasis)。如果是显性起遮盖作用,称为上位显性基因。(12:3:1)

分子标记种类及概述

分子标记概述 遗传标记主要有四种类型: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和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分子标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他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早在1923年,Sax等就提出利用微效基因与主基因的紧密连锁,对微效基因进行选择的设想。但由于形态标记数目有限,而且许多标记对育种家来说是不利性状,因而难以广泛应用。细胞标记主要依靠染色体核型和带型,数目有限。同工酶标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其结构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反映生物DNA组成上的差异和生物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其为基因表达加工后的产物,仅是DNA 全部多态性的一部分,而且其特异性易受环境条件和发育时期的影响;此外同工酶标记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育种需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植物遗传标记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的新技术手段,即分子标记技术。 与其它标记方法相比,分子标记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直接以DNA形式出现,在植物体的各个组织、各发育时期均可检测到,不受季节、环境的限制,不存在表达与否的问题;数量极多,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多态性高,利用大量引物、探针可完成覆盖基因组的分析;表现为中性,即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必然的连锁;许多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能够鉴别出纯合的基因型与杂合的基因型,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分子标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蛋白质标记包括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指由一个以上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及等位酶(指由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狭义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 理想的分子标记必须达以下几个要求:(1) 具有高的多态性;(2) 共显性遗传,即利用分子标记可鉴别二倍体中杂合和纯合基因型;(3) 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4) 遍布整个基因组;(5) 除特殊位点的标记外,要求分子标记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6) 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7) 检测手段简单、快速(如实验程序易自动化);(8) 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9) 在实验室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便于数据交换)。但是,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不能满足以所有要求。 分子标记种类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生物个体之间DNA序列差别并用于作图的研究始于1980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DNA标记技术已有几十种,主要有一下几大类。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定义 1974年,Grozdicker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的差异, 首创了DNA分子标记。所谓分子标记是根据基因组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而发展起来的可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的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它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最为可靠的遗传标记技术。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分子。通常所说的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基因组之间差异。 2.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分子标记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生物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后, 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 现已出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几十种, 部分分子标记技术所属类型如下。 2.1 建立在Southern杂交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FLP (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 CISH ( 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染色体原位杂交。 2.2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 Satellite DNA ) 卫星DNA; (2) ( Minisatellite DNA ) 小卫星DNA; (3)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简单序列重复, 即微卫星DNA。 2.3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APD ( Randomly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 AFLP( 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 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单链构象多态性; (4) cDNA-AFLP( cDNA- 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5) TRAP( 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6) SCAR ( Sequence Char 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7) SRAP (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表现度(Expressivity):一些基因在不同个体中表达不一致,具有个体差异性。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 拟表型(Phenocopy):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化,有时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类似。 3.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4.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合子中显性形状不能完全掩盖隐性性状的现象。 5.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6.共显性(Codominance):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7. 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 8.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的基因叫隐性致死基因。如植物中的白化基因等。 9.显性致死(dominant lethal):杂合状态即表现致死作用的基因。如显性基因Rb引起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人的结节性硬化症。 10.配子致死(gametic lethal):在配子期致死。 11.合子致死(zygotic lethal):在胚胎期或成体期致死。 12. 等位基因(allele):二倍体生物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上,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13.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指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14.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指不能进行自花受精或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受精,而不同基因型株间授粉可结实的现象。 15. 连锁(linkage):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 遗传的现象。 16. 连锁群(linkage group):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凡是充分研究过的生物,连锁群的数目都应等于其单倍体的染色体数。 17. 交换(exchange):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交换的过程:杂种减数分裂时期(前期I的粗线期)。 18.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将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表示。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成对的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19. 常染色体(Autosomal):是对性别决定不起直接作用,除了性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其它各对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常染色体的各对同源染色体一般都是同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基本相同。 20.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21. 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又称“X小体”、“X染色质”、“性染色质或巴氏小体”。女性间期细胞核中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有转录活性,另一条则失去转录活性,并形成固缩状态,染色很深,紧贴在核膜内侧缘,大小约1μm,其形态为平凸形、馒头形或三角形等,称为性染色质。也指高等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的一种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小体。遗传上为堕性的X染色体木身由于在分裂间期的体细胞核内进行了异常的凝缩,所以又称X染色质。 22. 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enetics(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现代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亦称为基因学。 2.Chromatin(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3.Chromosome(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4.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组成性异染色质):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是一种永久性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子较恒定,在间期细胞核中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 5.※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6.※lampbrush chromosome(灯刷染色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 7.※cell cycle(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这段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8.※Mitosis(有丝分裂):没有明显界限的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9.※Meiosis(减数分裂):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

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0.Character(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11.unit character(单位性状):每一个可以具体区分的性状。 12.contrasion character(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13.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座位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14.基因型(genotype) : 生物个体或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决定生物体一系列发育性状的可能性。 15.表现型(phenotype ):生物体一定的基因型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性状。 16.纯合体(homozygote):指两个基因同是显性或隐性;只含显性基因的称显性纯合体,只含隐性基因的称隐性纯合体。 17.杂合体(heterozygote ):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 18.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 19.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 ):在二倍体的生物中,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通常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 20.testcross(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