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指南 (1).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D可因各种表现就诊于各个科室 本病起病常较隐匿,临床表现又极复杂,因此临床上常 无法早期确诊,以致延误治疗,致残和致死率均很高。
▪ 以黄疸、腹水等肝损害症状起病误诊为肝 炎; 以浮肿、血尿起病的误诊为肾炎; 以溶血性贫血起病误诊为血液病; 以多发性骨折等骨关节损害为首发症状误 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佝 偻病;病理性骨折;软骨病等。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治疗
(解读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 ➢ 单基因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
13q14.3。 ➢ 它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 ➢ 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晚治疗效果差
临床特点
➢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万~1/10万,致 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 WD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稍多,发病年龄 多在5~35岁,3岁及72岁均有(均经基因诊断 证实) 。10岁以前肝脏损害居多,10岁以后神 经损害多见。
✓ 其他类型: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 ✓ 混合型:以上各型的组合。
铜沉积在角膜周围缘的膜后弹力层, 形成棕绿色或金黄色的色素沉着,被 称为 K-F 环,这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的重要体征。(7岁以下患儿少见)
化验检查
➢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正常为200~500mg/L,患者 <200mg/L,<80mg/L强烈提示WD。24小时尿 铜:正常<100μg,患者≥100μg
鉴别诊断
▪ 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急慢性肝炎和肝 硬化、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亨廷顿舞 蹈病、原发性震颤、其他原因的精神异常、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溶血性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治疗原则
➢ ①早期治疗; ➢ ②推荐:终生治疗,除非做了肝移植(Ⅱ级证据); ➢ ③选择适当治疗方案。 ➢ ④推荐:脑型WD治疗前应先作神经症状评估和脑MRI检查
行WD的相关检查 (Ⅲ级证据)
➢ 对疑诊脑型WD的患者应先作神经症状评估和脑MRI检查(Ⅲ级证据) ➢ WD患者24小时基础尿铜≥100μg(Ⅱ级证据) ;血清CP<80mg/L是
诊断WD的强烈证据;血清CP正常不能除外肝型WD的诊断(Ⅲ级证据) ➢ 推荐:肝实质铜量>250μg/g(肝干重)对WD的诊断有关键作用,但取
为低密度,这是由于与铜 交换所致的铁沉积所致。


➢ 临床症状(锥体外系症状和/或肝脏症状)
➢ 血清CP<200mg/L,24 小时尿铜>100μg ➢ 确切的角膜K-F 环阳性
可确诊为WD
➢ 临床症状 ➢ 两条染色体都检出ATP7B突变
可确诊为WD

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对3-45岁不明原因的肝功异常者及暴发性肝衰竭患者须怀疑WD,并进
临床表现
✓ 肝损害症状(肝型):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 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④ 暴发性肝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
✓ 神经症状(脑型):①帕金森综合征;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 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 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 ④精神症状。
样 对 象 应 是 诊 断 未 明 以 及 较 年 轻 的 患 者 。 未 治 患 者 肝 铜 量 < 40 ~ 50μg/g(肝干重)可排除WD(Ⅲ级证据) ➢ 疑为WD患者,角膜K-F环必须裂隙灯检查证实(Ⅲ级证据) ➢ 阳性家族史对诊断WD有重要意义。推荐:对新发现WD病例的亲属 尤其是一级亲属应作WD的相关项目筛查,并进行基因型或单倍体检 测(Ⅱ级证据)。
✓肝铜量:正常肝铜量<40~55μg/g(肝干重), 患者>250μg/g(肝干重)
➢血常规 :血小板、白细胞或/和红细胞 减少
➢尿常规 :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
正确运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
▪ 血清 CP 正常并不能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 血清CP大于200mg/L的WD患者可见于妊娠期或
接受雌激素治疗或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某些情况下(出生后至2岁、20%的WD基因携带 者、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严重消耗性疾病、 Menkes综合征)血清CP亦可<200mg/L,须复 查和鉴别;


➢推荐:对疑诊WD儿童可予青霉胺负荷试验, 方法是先服青霉胺500 mg(体重不计,青 霉 素皮试 阴性后 才服 ) , 12小 时 后 再 服 500 mg,当日收集24小时尿量测铜,如> 1600μg对诊断WD有价值。成人患者此项 检查其意义未定(Ⅱ级证据)。
基因诊断
▪ 1、 间接基因诊断 :在有先证者的情况下,可采 用多态标记连锁分析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间接 基因诊断。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血清铜水平通常是降低的,
但其非 CPN 结合的游离铜往往是升高的(> 25μg/L)。
辅助检查
➢ 肝脏检查
✓ 肝功能:可有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和)白蛋白降低 ✓ B超或CT:肝实质光点增粗、结节状改变 ✓ 病理:早期-脂肪增生、炎症;后期-肝硬化
➢ 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MRI比CT特异性更高。约
(Ⅲ级证据)。 ➢ ⑤推荐:症状前患者的治疗以及治疗有效患者的维持疗法可
用络合剂或锌剂(Ⅱ级证据)。 ➢ ⑥药物治疗的监测:开始用药后应检查肝肾功能、24小时尿
▪ 2、 直接基因诊断 对临床可疑但家系中又无先证 者的患者,应直接检测ATP7B基因突变进行基因 诊断。我国WD患者的ATP7B基因有3个突变热点, 即R778L、P992L和T935M,占所有突变的60% 左右,根据这3个热点可建立PCR-限制性酶切分 析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等简便快速的基因诊断 方法。
85%脑型患者、50%肝型患者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 中脑、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 信号;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中脑部位表现为“大熊猫 脸”(face of the giant panda)及桥脑被盖部的 “小熊猫脸”(face of the miniature panda)。 有时T2相基底节区则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