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与大学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树人”与大学使命

——在浙江工商大学第29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2013年9月10日)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今年的教师节是我国第2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就是“立德树人,同心共筑中国梦”。因此,今天主要围绕这一主题来谈谈“立德树人”对大学如何履行好时代使命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求大学回归和坚守育人之正道。我们通常都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其中,“人才培养”是首位的,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作为一种表述,这四者(或许还暗含了五者、六者甚至更多)必须排出先后,因此只是意味着并列关系中有先后之别而已。其实不然。科学地理解这四项功能,后面三项都是由第一项派生出来的,并且它们首先是为第一项服务的。大学作为学校或者“学堂”,一开始就是以培养人为初始目标的,也是以培养人为自身存在的终极旨归的,离开了这初始目标和终极旨归,大学就不成其为“学校”或“学堂”,而是别种社会机构。如,若以科学研究为根本目标,那就是研究院。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总体上要围绕和服从于教学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也是大学传承文明的主渠道,所以,育人在四项功能中不仅是首位的,而且是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根本任务”。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即使是以强调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著称的德国教育家洪堡,也是围绕着学生培养的需要作此论述的。他认为,在大学里,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高尚的品格的目的。英国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纽曼,其核心思想就是:大学的使命是培养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和强烈责任感的人。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或书院制)模式上: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探讨社会、人生和学问;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体格健全的人。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尔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

然而,一段时间里,我们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不仅在理解上割裂了大学功能的四者关系,从而弱化了育人功能,而且,在实践上更是动摇了教学和育人的核心地位。不少的大学也许受制于某些大学排行榜的社会影响与压力,有意无意中把可以量化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作为关注的中心,并冠之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由充足之词,隐去了或弱化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根本目的。大量的教师更是在这种理念与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理直气壮地重科研轻教学,重社会服务,课内课外均淡化了育人的根本任务,有的更是远离了教学,远离了学生,甚至远离了学校本身(专注于校外职业,甚至将其视为第一职业)。这种“远离”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一言以蔽之,在许多大学工作者头脑中和行动中,育人不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也许,我们今天的大学之所以备受社会的诟病,其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办学普遍地、不同程度地远离甚至背离了自己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大学到底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是十分发人深省的!

其次,要求大学育人以德育为先。我认为,“立德树人”最基本的含义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然而,与上述原因相仿,一段时间以来,育人观念从学校到社会都被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所牵引:重视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德行的培养,这是一种违背教育传统和育人本原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重视德育的民族,我国古代先哲对德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首位作用很早就有很深刻的认识。《左传》有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这意思是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追求人生之不朽的途径,其中“立德”是第一位,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之为人的灵魂。就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来说,无德则无以立功、立言;德劣则无以建善功、立善言,自然也无以“不朽”。故而,评价人才,正如《资治通鉴》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引申到人才的培养上,就是: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孔子育人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文学、事政”,其中“德行”为先。所以,“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是首位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概括、新表述,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培养在育人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当下意义,这既是对我国德育为先优良教育传统的坚守和继承,也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更是对当下育人过程中德育淡化的一种批评与纠正。道德是质量人的根本,根本不立,无以立人,所以,树人必以立德为先。

需要强调的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立德”不能仅仅理解为思想政治教

育,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它的内涵还要宽泛得多。“立德”的更高层次的内涵应该是:对人的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塑造。人的精神是丰富的,人的灵魂是高贵的。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康德说,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指的就是这个层次的道德。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它的基础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因此,我们说的“立德”,就是要从人性的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所以,我们讲德育,应该说是多层次的,既要重视政治品德的培育,又要重视学生公民之德的培育,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重视高尚的君子之德和精神境界的培育,实现人性的不断提升。这就涉及到了大写的“人”的培育。

第三,要求大学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为最高目标。在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教育陷入功利主义之中,此模糊了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使得教育离其崇高目标的追求越来越远,以致引发了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因为这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能否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立德树人”的提出旨在强调教育回归育人的本原,育人回归人本传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