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路基沉降原因及施工处理措施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导致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湿陷性黄土对地基下沉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现有的几种典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地基下沉处理方法的原理;总结……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1.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中国北纬33°~47°之间分布着广泛的黄土,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可达30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性质,在实际工程中,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衍生出严重的工程事故。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引起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分析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征以及湿陷变形的机理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1.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湿陷性黄土的颜色一般为褐色或者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孔隙比e≥1.0,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垂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的强弱分为3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的方法分类。

采用公式δs = ( hγ-hγ’)/h0式中:δs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系数;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压到规定值时土样压缩稳定后的高度;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水浸湿且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试件在试验仪中未经加压前的原始高度。

分类划分数值依据:(1)弱湿陷性0.02<δs≤0.03(2)湿陷性0.03<δs≤0.07s(3)强湿陷性δs>0.07s按土的自重湿陷和外力陷落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道路沉降措施

道路沉降措施

道路沉降措施简介道路沉降是指道路表面的下沉现象,一般由于地基不稳定或者土壤沉降引起。

道路沉降会导致道路形成凹陷,给交通安全和行车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道路沉降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且有效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道路沉降措施,包括修复道路、增加排水设施、加固地基等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交通运输的顺畅。

修复道路修复道路是最常见的解决道路沉降问题的方法之一。

修复道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方式,包括表面修复和基础修复。

表面修复表面修复是对道路表面进行修复,以恢复道路的平整状态。

常见的表面修复方法包括:•补充填充材料:在沉降的地方添加填充材料,填平道路表面凹陷部分。

•刨削表面:对道路表面进行刨削,去除凹陷部分,使道路表面平整。

•铺设新的沥青或混凝土层:在沉降的地方重新铺设新的沥青或混凝土层,增加道路的承载能力。

基础修复基础修复是对道路地基进行修复,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常见的基础修复方法包括:•回填土壤:在沉降的地方进行回填土壤,增加地基的高度和稳定性。

•加固基础:对地基进行加固,常用的方法包括加固桩、灌浆和加固梁等。

•补充加固材料:在地基中注入加固材料,如灌注聚合物、聚合物混凝土等。

增加排水设施道路沉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排水系统,导致地下水长期积聚,导致地基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排水沟和下水道:在道路两侧增加排水沟和下水道,使地下水能够及时排出。

•定期清理排水设施:定期对排水沟和下水道进行清理,确保排水设施的畅通。

增加排水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地下水的积聚,提高道路地基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道路沉降的可能性。

加固地基加固地基是解决道路沉降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固地基,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的可能性。

常见的加固地基方法包括:•用钢筋和灌浆加固地基:在地基中加入钢筋和灌浆,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使用加固材料:在地基中注入加固材料,如聚合物材料、混凝土等,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属于经常见到的性地基,其特点在于具有特殊性。

对于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本文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建设,来对湿陷性黄土在通常情况下会用到的地基处理办法分析,同时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极有可能发生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问题措施1湿陷性黄土简介黄土及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经常见到的工程地基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厚厚的黄土堆积如山。

湿陷性黄土在中国的分布极其广泛。

60%左右的黄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那里是湿陷性黄土的家园,在这里,黄土的厚度最大可达30m。

湿陷性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加剧。

一般情况下,湿陷性黄土普遍具有两种特性,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

通常,黄土的湿陷等级共有4个级别,分别是轻微、中等、严重、很严重4种。

陕北地区、甘肃地点分布着我国湿陷性黄土的最大主力军。

其中,在正常情况下,甘肃和陕北地区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地基湿陷等级已经是严重和很严重等级,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这种问题。

湿陷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这对工程建设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2湿陷性黄土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办法2.1换填垫层法通常情况下,表层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湿陷性的黄土需要选取一些或者直接整体全部挖除,满足要求的土料应按步骤要求一步步分层以及碾压夯实,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承载力提升且降低地基沉降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普遍不低,要想全部挖除难度系数还是挺大的,没有特殊情况的情况下,只能够先挖除一部分。

而且粗颗粒填料不适宜用来当换填土料,素土或灰土土料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2.2灰土挤密桩只有依靠打桩机成孔,然后把孔内添加材料以便夯实成桩,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土可以被横向挤密和竖向加固两种方法所使用。

如果只是想要学习如何能够黄土的湿陷性的话题消除,素土同样可以作为填料。

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同时部分还挺好的,自给自足去,处理深度可达15m。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由于黄土含水量过高或者路基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导致路基土体发生塑性变形并失去承载力的情况。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主要特点是易发生塌陷、渗水、冻胀和热胀冷缩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因此,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防护工作十分重要。

1.塌陷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在大雨或灌溉时发生塌陷,导致路面沉降。

降雨或灌溉的水分渗入路基中,加速了土体的软化和排水能力的降低。

在大雨或灌溉后,路基的承载力无法承受车辆荷载而发生塌陷,导致路基的整体凹陷。

防护技术:加强黄土路基的排水能力和稳定性,对于水源和排水通道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采取合理的排水方法,如设置护堤和排水沟渠等。

2.渗水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发生渗水病害,这是由于黄土含水量过高或者排水系统失效导致的。

路基中的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的软化,从而会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防护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渗水引起道路塌陷,如铺设一层防水层、加强混凝土路面建设等。

3.冻胀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冬季易受冻胀病害影响,当冰温下降到0°C以下时,由于路基土体中水分的凝固膨胀,会导致路基的整体隆起或凹陷。

防护技术:采取有效的隔离层措施,如铺设一层薄膜等,增加路面的稳定性和抗冻性能。

4.热胀冷缩病害防护技术:采用路面夯实、铺设防裂带、增设伸缩节等措施,有助于减少热胀冷缩变形造成的路面损伤。

1.路基基础设计提高路基土体的稳定性是防护黄土路基病害的关键。

路基基础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地面状况与所选黄土性质的相对关系,采取切合实际、可靠耐用的技术方法,确保路基稳定性。

2.路基材料选用对黄土路基材料进行合理筛选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病害的概率。

理论上,当黄土含水率在15%~20%左右时,道路的稳定性最好。

为了保持路基的稳定性,可以将黄土与适量的砂土掺混。

3.路基排水系统设计路基排水系统是防止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关键。

应当采用良好的排水设计来增加路基土壤的稳定性。

【完整版】高速铁路黄土路基沉降分析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

【完整版】高速铁路黄土路基沉降分析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
2.设计黄土路基处理措施及影响因素
黄土路基的处理措施有:垫层法、强夯法、水泥搅拌桩、孔内深层强夯挤密法、浅层阻水方案和深层散水方案、冲击压实技术、灰土桩挤密法等。并分析了各种措施的处理效果;
影响路基沉降的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主要途径、步骤和措施。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二、基本要求
(1)制定设计进度计划,严格执行,按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2)设计方法步骤可参考设计指导书,对于设计疑难问题,首先应独立思考与查阅有关资料,确实不能解决时,可向指导教师提出答疑。
(3)了解高速铁路严格控制路基沉降的原因和目的。
(4)熟悉高速铁路设计与施工的相关规范,明确各种地基上高速铁路施工的步骤与关键技术及控制指标。
[5]范云.地基加固技术[M].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学院,1999.
五、进度计划
第1-4周开题报告。路基沉降机理及其危害分析,熟悉各种控制沉降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第5-8周控制沉降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经济技术比较,沉降监测方案设计。撰写设计说明。
第9周整理、装订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 间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摘要:在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施工建造过程中,为有效解决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灵活采取以下多种控制举措,如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强夯加固处理要点、高填方黄土路堤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纵向填挖结合部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V”型冲沟防排水的综合处治技术要点、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的内容与方法等,提升道路路基施工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本文就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路基特点引言在黄土地基开展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时,必须客观认识到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如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直接影响到道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为此,在相关地区进行道路工程建设时,为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规避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实现科学防控、风险规避,保证道路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可行性。

一、湿陷性黄土路基特点湿陷性黄土作为道路路基时,工作人员需要客观认识到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因为在黄土湿陷变形后,将导致路基的承载力下降,进而诱发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对道路整体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为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土层进行施工处理时,应当采取针对有效的处治措施,消除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黄土中的湿陷量。

为全部消除湿陷量,技术人员可采取桩基施工技术,从而穿透黄土层,在桩基的作用下,将上覆的荷载直接传导到非湿陷性土层当中,避免湿陷性黄土变形,影响到道路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为部分消除湿陷性黄土,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精准计算预测,以保证未经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起始压力值,能够满足道路建造的工作要求,从而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具体控制措施(一)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强夯加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进行处理时,为有效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则需要根据该类地质构造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控制方案。

黄土地区铁路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黄土地区铁路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c 降也 有一 定 的 影 响 。 土 的湿 陷 性
过程 中要严格控 制压 实度 , 若压 实达 不到标准 , 则路基工 后沉降量 将大 大增加。 影响路基 施工质 量的 因素 主要是
i 是黄土 的一种特 殊性质 。黄土具 有在 自重或 有以下几方面 : 性 路基 的基底 处理 ; 料的种 类选择 ; 填 施工的
工作研究★交 建 通 设
5 其 他 因素 .
成果指 导沉降分析 、 预测。 3 做好 路基沉降观测 .
路堤的填筑高度 、 填筑速度等对路基 的沉 降均有很大 的影响。填土越 高 , 沉降量越大 , 随着 填筑 高度 的增加 , 路
路基沉 降观测的主要 目的是确 定无碴轨道 工程 的施
情 况 , 析 总 结 了路 基 沉 降 的 影 响 因 素 , 出 了 分 提 响越 大。
的控 制措施 , 为今 后湿陷性黄土地 区路 基沉降控

些可行 的方法。 工 程 概 况
水 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是不可忽 略的 , 湿陷性 黄土地 在
区更 为重要 。水对路基 的影 响是通过 水对路基填 土 的稳
沉 降 影 响 因 素
f 查 分析 , 起 黄 土 地 区 铁 路 路 基 沉 降 的主 要 因 速 路 基 的沉 降 , 而 影 响行 车 安 全 。 调 引 从
: 的湿陷性 、 的影 响、 水 列车振动 荷载、 施工质量及

同时 , 路堤 的填 筑高度 、 填筑速度 等其他 因素
路 基 施 工 质 量 直 接 决 定 了路 基 沉 降 量 的 大 小 。 施 工
下, 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 而发 生湿陷性沉陷 填筑厚 度 ; 路基 的压 实度 ; 自然沉降时 间。因此 , 设计 、 施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不均匀沉陷防治摘要:基于公路路基沉陷的危害性,从施工、设计、现行规范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路基沉陷的原因,提出了有效防止路基沉陷的对策,从而提高公路路基的工程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强夯法;冲击碾压1 序言连霍国道主干线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TD12合同段属于第SJ3设计合同段的第四段即陇西县云田乡土山下至陇西段(K256+000~K259+606.799、LK1+000~LK4+100)路线全长6.706799km。

位于陇西县境内地处黄土高原。

路线主要位于渭河支流韩河河谷区。

在河谷及阶地上主要发育有第四纪冲积、洪积松散堆积物其中二级及以上阶地上部覆盖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下部为低液限粘土;山麓及坡脚处有薄层的第四纪残破积、崩积层;黄土梁区为典型的风积黄土区。

根据地貌成因分类原则本合同段公路沿线主要地貌为黄土梁地貌位于韩河二级以上阶地地形起伏较大路线穿越时需要深挖高填。

陇西地区黄土厚度大分布广泛该土层具湿陷性且湿陷性大。

拟建公路主要从渭河河谷区经过,其河床、河漫滩、低阶地无湿陷性黄土分布,黄土主要分布于河流的高地阶(二、三级阶地)和黄土梁卯区,高阶地和黄土梁卯区湿陷性基本相近,本区湿陷等级一般为Ⅳ级(很严重)自重湿陷性场地。

2黄土及其湿陷性特点2.1黄土的工程分类及分布情况众所周知,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黏性土,其粉土颗粒含量高,多孔隙且具有大孔隙,天然含水量小,呈黄红色,富含碳酸钙,易溶盐。

目前根据黄土沉积地质年代的不同,将黄土分为新黄土、老黄土和红色黄土3类。

老黄土不分成因一般不具有湿陷性。

新黄土可能具有湿陷性但不是所有的新黄土都具有湿陷性新黄土根据成因不同一般分为3类,公路工程建设时即采用这个分类。

见表1。

我国黄土地区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主要分布在北纬34°~41°之间大陆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内蒙、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等省;湿陷性黄土也一般分布在山西、内蒙、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山西省的湿陷性地区则应该以运城地区为代表性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路基沉降原因及施工处理措施
作者:许严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4期
摘要:湿陷性黄土独特的性质湿陷性对于工程项目有着巨大的危害和影响,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处理各类型湿陷性黄土时,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针对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以消除或减少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沉降
1、黄土路基沉降原因
黄土属不成层的沉积土,时间在第四纪后形成,其颗粒大小介于沙粒和粘土之间。

黄土有其独特的特点:湿陷性。

湿陷性变形是由于路基或地基被水浸湿后引起的一种变形,通常是局部的突然发生,并且变形不均匀,无论是对公路、铁路还是建筑地基都有着极大的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根据其发生湿陷后的湿陷量,分为了Ⅰ、Ⅱ、Ⅲ三个等级,地基发生湿陷的程度越大,其湿陷等级越高,在地基浸水后,地基的变形情况越严重,地上建筑的变形越加严重,对建筑的危害也就越大。

沉降原因包括:
(1)路基压实度不足:路基土的压实度不足,将会导致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黄土本身具有湿陷性特性,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遇水就会发生湿陷,从而使路基有纵向裂缝出现在路基的两侧。

导致路基土压实度不足的原因有:
受施工条件影响。

由于天气干燥,在路基施工时导致局部路基填料土粉碎不足使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导致路基边缘不能完全密实,压实度不足;各车道之间施工不同步,接缝处处理不到位,施工完成通车后,接缝处会出现压实度不足。

填料含水率控制不当。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时,对于填料含水率的控制更加重要,黄土的特性使之对于含水率更加敏感。

含水率控制不当会影响路基强度,从而使压实不充分,达不到设计要求。

当填方土体出现压实度不足的情况时,将导致土体自重和外加荷载的应力之和大于土体前期固结压力,使土体发生形变,从而改变负孔隙水压力。

这些应力将引起土体有效应力的改变,最终导致填方土体压缩形变,破坏。

(2)填料不均匀: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来说,需要对地基的填料进行严格控制。

控制不当,路基填料不均匀,路面产生局部凹陷。

在施工中,填料的级配和填料自身的原因,导致
对于填料的控制并不精确。

在分层碾压的工程中,可能由于该层填料的厚度过大,导致该级配中较小颗粒和柔性颗粒很难压实,在经过长期的荷载作用,将会导致路基不规则形变。

(3)地下水影响:由于土体自身所具有的高孔隙比的性质,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或雨水等的影响,使土体含水量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土体软化并出现滑动,使路基变形。

所以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时,一定要做好防水防护措施,避免出现由于水位的改变而使地基出现塌陷沉降。

2、工程案例应用概况
某高速公路全长123.32km,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为120公里,路基宽度达到33.5m。

穿越了黄土梁区与黄土冲沟组合区、黄土侵蚀地区等。

在公路里程
k110+000~k119+302区段内,冲沟组合区与黄土台地区分布着绝大部分的湿陷性黄土。

同时在区段内所分布的湿陷性黄土根据其湿陷性类型和等级达到了21个级别。

由于不同类型的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所以在本路基处理过程中,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成为了整个公路的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

要求处理后的地基能够保证在路基受水受潮时不产生剧烈的沉降而致使路面开裂和沉降等。

同时还要求路基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承担路基以上的荷载。

此路段中的湿陷性黄土有着不同厚度,有的标段湿陷性土层只有6~7m左右,这些较浅湿陷性土层路段的路基处理可以选用强夯法进行处理,有路段湿陷性较强时,采用2000kN·m 强夯处理,通常湿陷性不强时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

而遇到湿陷性黄土层达到10m之上的路段时,则采用灰土桩挤密法进行处理。

经过初步设计和计算,对于不同类型和湿陷情况的湿陷性黄土分别采用1000kN·m和2000kN·m两种不同强夯方法进行施工改良以及灰土桩挤密法进行处理。

3、强夯法处理
在此路施工时,强夯法施工采用两种不同的夯击能:1000kN·m和2000kN·m,均采用的是相同夯锤(重16t,重锤锤径2.4m),区别为不同的夯锤下落距离,分别为:6.25m和
12.5m。

两种不同的强夯法都是以梅花形分布进行夯实,各个夯实点之间间距为1.6倍夯锤锤径。

在夯实过程中,进行两遍夯击工序。

两遍夯实之间间隔3~7天。

当单点夯击符合条件时停止夯击:最后两次的夯击平均夯击夯沉量小于5cm。

单点夯实夯击过程中,主点夯实夯击次数不少于4次,副点夯实夯击次数不小于5次。

最后采用600kN·m的夯击能满夯夯平,夯点搭接为夯锤锤径的0.25倍锤径,以最后两次的夯实夯击夯沉量小于2cm确定单点的夯击次数。

第二遍夯实夯击和最后满夯间的间隔时间为3~7天。

4、灰土桩挤密法处理
灰土桩挤密法施工中,采用10m长的灰土挤密桩,成孔直径为0.7m,有效的设计桩径大于等于0.6m。

桩与桩之间的设计桩间距为1.2m,桩点同样以梅花形进行分布。

施工中为了防止相邻孔洞出现坍塌,施工是采用间隔成孔来防止相邻孔洞坍塌。

桩身采用的填料为灰土,灰土比为3∶7,填料通过筛孔为20mm的方孔筛进行筛选。

填料前需要对孔底进行夯实,一般夯实次数需要达到4次以上。

并且在每次填料约0.1m3后进行对填料进行夯击,夯击次数不小于10次,夯锤的下落高度为5m。

施工结束后在1/3桩中心处取区间土进行检验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5、小结
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灰土桩挤密法在处理过程中相对稳定,处理较深处的土体质量要好于强夯法,但是,对于灰土桩挤密法的外界干扰因素较多,施工质量并不能完全得以保证,同时相比于强夯法来说,施工的步骤较为复杂。

强夯法对于土体的处理效果是较好的,同时强夯法的施工工艺较为简便,成本更加低廉,对于施工方有利。

但是强夯法对于土体的扰动较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强夯法对于土体扰动的问题,不能使土体间的整体强度被破坏。

同时可以看出,2000kN·m强夯法处理效果明显于1000kN·m强夯法处理,所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在控制好土体扰动的前提下,加大夯击能量是处理湿陷性黄土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侯兆霞,刘中欣,武春龙.特殊土地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侯岩峰.基于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
作者简介:许岩,男,研究方向:市政道路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