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碳酸钠

无水碳酸钠
无水碳酸钠

无水碳酸钠(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碳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carbonate

中文名称2:纯碱

技术说明书编码:1336

CAS No.:497-19-8

分子式:Na2CO3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碳酸钠

CAS No. 497-19-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本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驰。接触本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

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2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及时换洗工作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或细颗粒(无水纯品),味涩。

熔点(℃):851

沸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无意义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上限%(V/V):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

溶解性: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等。

主要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像术和制医药品。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较稳定

禁配物:强酸、铝、氟。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LD50:4090 mg/kg(大鼠经口)

LC50:2300mg/m3,2小时(大鼠吸入)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后,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UN编号:无资料

包装类别:Z01

包装方法: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无水碳酸钠MSDS

产品名称:无水碳酸钠 产品编号:0 产品描述: 产品说明: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碳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Percarbonate 技术说明书编码:1336 CAS No.:15630-89-4 分子式:2Na2CO3H2O2 分子量:31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过碳酸钠 15630-89-4 第三部分、危害辨识资料 危险性概述 氧化物,与可燃物接触易起火。 吞食有害或有严重后果。 对眼睛和呼吸道有严重的刺激性或造成灼伤。 对皮肤有刺激性。 对环境无重大危害。 潜在健康危害 皮肤接触:略有刺激性,易引起皮肤溃疡、灼伤。 眼部接触:对眼睛有刺激性,易引发眼痛、眼红和其它不适症状。 吸入:对呼吸道有刺激性,易引发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食入:可能引发呕吐、腹泻。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流动的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若呼吸困难,给输氧。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就医,切勿催吐。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强氧化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遇热分解产生氧气,加剧易燃物燃烧。 遇潮气逐渐分解,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密闭容器或空间内分解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立即撤离所有无关人员。 穿戴防护用具和自给式呼吸器。

保持空气流畅以排泄有毒气体和分解物。 用大量水喷洒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露污染区,撤离所有无关人员。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消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露物。 勿使泄露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 小量泄露: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露:收集回收或运 到废物处理场进行处理。 用大量水冲洗泄露污染区。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储存注意事项 氧化剂!储存于干燥洁净、通风条件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直接的阳光照射。室温40°C 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 注意防潮和雨淋。保持容器的密封,注意标签完好无遗漏。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 装及容器损坏,注意保持容器压力排泄的正常。雨天不宜运输。 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硫、磷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避免与其它易引起产 品分解的物质接触。 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产品与眼睛、皮肤和衣服接触。操作时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流畅。 切勿吞食,切勿吸入粉尘、薄雾、气体。勿在工作环境内饮食、吸烟。 避免与易燃物和有机物接触。 容器上应有标签,不使用时保持容器密封。 操作后清洗手和其它身体接触部位。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通畅,配备空气流通装置。避免粉尘和气雾,勿在密闭的空间内操作,应经常观测以确定接触危害值,保持接触危害值处于防护标准值之下。 呼吸系统防护 通常情况下不需特殊的防护,但是当作业环境不确定或粉尘多、或者环境危害程度超过上限时,应使用空气呼吸器、自给式呼吸器、氧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半、全面罩)防尘口罩等防护器具。 脸/眼睛防护 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和防护面具 身体防护 避免皮肤与产品接触,佩戴防化学品手套(推荐材料:PVC,氯丁橡胶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穿戴各类作业防护服。 其它防护设施 洗眼器,安全淋浴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橡胶靴 卫生清洁概述 下班后和用餐前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和其他身体接触部位。进食或吸烟前必须洗掉身体上的化学品。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白色颗粒 气味……………………………………………………无

碳酸钠化学性质

碳酸钠化学性质学案主备人魏爱玲 学习目标: 1、记住碳酸钠的物理性质,记住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 2、知道纯碱的化学性质,记住反应的现象,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 【课前检测】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而,还能跟发生反应而生成,方程式;所以氢氧化钠保存时一定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常用的试剂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除去此杂质常用的试剂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自学指导1】观察碳酸钠,记住它的颜色和状态;通过实验知道碳酸钠的溶解性。完成下题: 【自学指导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记住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反应的现象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完成下题: 1、向碳酸钠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碳酸钠水溶液显性。 2、向碳酸钠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滴入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是。 3、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反应的方程式是。此反应在工业用于制取。 4、向碳酸钠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现象是,反应的方程式是。 【自学指导3】回顾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CO2,它的原理(用方程式表示),与实验2比较,得出CO32—的检验方法:(1)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和两种试剂来检验CO32— (2)也可用简单方法使用和燃烧的木条来检验CO32— 【当堂检测】 1、纯碱属于类物质。向纯碱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色,说明纯碱溶液呈性,其PH 7 。 2、在发酵面团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揉和,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Na2CO3 B、Ca(OH)2 C、NaCl D、CaO 3、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盐酸 C、氯化钠溶液 D、石蕊试液 4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 B、碳酸根离子 C、硫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5、下列物质不能与纯碱溶液反应的是( ) A、H2SO4 B、BaCl2 C、Ca(OH)2 D、Fe 6、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生成。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从酸、碱、盐中各选择一种物质的溶液进行实验,都能达到判断的目的。他们所选择的物质:酸是,碱是,盐是。按顺序写出这三个化学方程式:; ;。[课堂反思]: 【家庭小实验】取一个玻璃杯,杯底放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把蜡烛点燃,沿杯壁倒入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观察到.思考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水碳酸钠质量标准

无水碳酸钠P476 本品通过氨碱法亦称索尔维法制得。按干燥品计算,含Na2C03不得少于99.0%。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鉴别】本品显钠盐和碳酸盐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査】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2.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检查(通则0901与通则0902),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通则0902)比较,不得更浓;如显色,与黄色1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氯化物取本品0.4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25%), 硫酸盐取本品l.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2.5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5%)。 铵盐取本品l.0g,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加热,发生的蒸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得变蓝色。 碳酸氢钠取本品0.4g,加水20ml溶解后,加入氯化钡试液20ml,滤过。取续滤液10ml加人酚酞指示液0.1ml,溶液不得变红;剩余续滤液煮沸2分钟,溶液仍应澄清。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C干燥4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2.0%(通则0831)。 铁盐取本品l.0g,加水适量溶解后,加稀盐酸使成微酸性,煮沸除尽二氧化碳气体,放冷,用水稀释制成25ml,依法检查(通则0807),与标准铁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5%)。 重金属取砷盐检査项下供试品溶液5ml,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一法〉,应符合规定(百万分之五十) 砷盐取本品2.0g,加盐酸5ml与水25ml后,煮沸除尽二氧化碳气体,放冷,滴加5mol/L 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中性并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分取10ml,依法检査(通则0822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5%)。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1.5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盐酸滴定液(1.0mol/L)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暗紫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lml盐酸滴定液(1.0mol/L)相当于53.00mg的Na2CO3。 【类别】药用辅料,pH值调节剂等。 【贮藏】密封保存。

Na2Co3性质

碳酸钠为白色粉末或颗粒.无气味.有碱性.是碱性的盐.有吸湿性.露置空气中逐渐吸收1mol/L水分(约15%).400℃时开始失去二氧化碳.遇酸分解并泡腾.溶于水(室温时3.5份,35℃时2.2份)和甘油,不溶于乙醇.水溶液呈强碱 性,pH11.6.相对密度2.53.熔点851℃.半数致死量(30日)(小鼠,腹腔)116.6mg/kg.有刺激性.可由氢氧化钠和碳酸发生化学反应结合而成. 碳酸钠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丙醇. 碳酸钠是一种强碱盐,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碳酸钠水解会产生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有一定的腐蚀性,能与酸进行复分解反应 (Na2CO3+H2SO4==Na2SO4+H2O+CO2),生成相应的盐并放出二氧化碳. 稳定性较强,但高温下也可分解,生成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并结成硬块.吸湿性很强,很容易结成硬块,在高温下也不分解.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有3种:Na2CO3·H2O、Na2CO3·7H2O 和Na2CO3·10H2O. 在空气中易风化. 与酸反应 Na2CO3+ 2HCl(过量)==== 2N aCl + H2O + CO2↑ Na2CO3+ HCl(少量)==== NaCl + NaHCO3 与碱反应 Na2CO3+ Ca(OH)2==== 2NaOH + CaCO3↓(碳酸钙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 与盐反应 Na2CO3+ BaCl2==== 2NaCl + BaCO3↓(碳酸钡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

3Na2CO3+ Al2(SO4)3+ 3H2O ==== 2Al(OH)3↓+ 3Na2SO4+ 3CO2↑ Na2CO3+CaCl2=====2N aCl+CaCO3↓ (氢氧化铝白色沉淀,难溶于水,可溶于酸、碱) 与H2O、CO2反应 Na2CO3+ H2O + CO2==== 2NaHCO3(于碱性环境中沉淀析出)PoorLUU 2014-09-23

碳酸钠

碳酸钠 碳酸钠(Na2CO3),俗名苏打、石碱、纯碱、洗涤碱,化学式:Na?CO?,含十个结晶水的碳酸钠为无色晶体,结晶水不稳定,易风化,变成白色粉末Na2CO3,为强电解质,具有盐的通性和热稳定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1简介 名称 中文名称:碳酸钠 中文别名:苏打,纯碱;碱粉;碱面;重灰(重质碳酸钠);轻灰(轻质碳酸钠);高纯碳酸钠;食用面碱(食用碳酸钠) (小苏打:碳酸氢钠;大苏打:硫代硫酸钠) 英文名称:Sodium Carbonate 英文别名:Sodium carbonate anhydrous; Sodium carbonate solution; soda ash; disodium carbonate; Sodium carbonate-12C, 13C-depleted; calcined soda; Carbonic acid disodium salt; Sodium carbonate,high-purity; Sodium carbonate,dense; SODA ASH LIGHT CAS号:497-19-8[1] EINECS 231-867-5 中文别名(俗称):纯碱、块碱、苏打(Soda) 、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口碱”之说。)、碱面(食用

碱)[2]。 存在于自然界(如盐水湖)的碳酸钠称为天然碱。 无结晶水的碳酸钠的工业名称为轻质碱,有一个结晶水碳酸钠的工业名称为重质碱。 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又名纯碱等说法。 名称来历 纯碱[3],学名碳酸钠,一种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其俗名:块碱、石碱、苏打(Soda)、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口碱”之说。) 化学性质 溶液显碱性,能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与BaCl2盐反应。 Na2CO3+BaCl2=BaCO3↓+2NaCl[4] 化学式 Na?CO? 相对分子质量 105.99 一般取106 1.4 上下游原料产品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1.1 过碳酸钠的概况 过碳酸钠是由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氧系漂白剂,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与酸中和生成相应的钠盐,并放出二氧化碳;遇水释放出氧原子而呈现出漂白和杀菌作用,加上其无毒、无害,适用于合成纤维的洗涤、食品餐具的消毒、水果的保鲜,还可用作污水处理剂、氧气发生剂、金属表面处理剂以及高分子聚合控制剂等,是一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无机精细化工产品。 过碳酸钠自70年代末日本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以来,欧美等国也竟相开发研究这一新产品,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并生产这种产品,至今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1.2 过碳酸钠的理化性质 过碳酸钠又称过氧化碳酸钠、过氧水合碳酸钠、碳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固体双氧水;英文名称:Sodium Percarbonate(简称SPC)。 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固体,是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结合在一起的结晶化合物,是一种固体形式的过氧化氢。其分子结构包括3种类型,Na2CO3·2H2O2、Na2CO3·nH2O2·mH2O和2Na2CO3·3H2O2。由于制法不同,性质也有所差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均属于Na2CO3·nH2O2·mH2O 类型,通常情况下用分子式2Na2CO3·3H2O2来表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流动性较好的颗粒状或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10℃时100g水中溶解度为12.3g,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相应增加。 过碳酸钠有吸湿性,由于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联接,其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并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其溶解度在5℃时100mL水时为12g,20℃时

高一化学: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 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 [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 [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 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 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高中化学公开课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说课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由重视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生成”;由重视学生“化学知识结构”轻“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有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采用的了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内容以某元素为线索,按照“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本章的第二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盐的性质。 本内容既为前两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学生在九年级已初步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在高一的第二章已学过离子反应,初步具备运用离子的观点分析、解释溶液中离子反应的能力。 能力水平: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无水碳酸钠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号:MSDS-39 无水碳酸钠别名:无水碳酸钠 一:标识 【危化品名称】无水碳酸钠 【中文名】:纯碱 【英文名】:sodium carbonate 【分子式】;Na2CO3 【相对分子量】:105.99 【CAS号】: 【危险性类别】: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碳酸钠 【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或细颗粒(无水纯品),味涩 【主要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像术和制医药品。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本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驰。接触本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燃爆下限】:无意义【爆炸上限】:无意义 【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 六:泄漏应急处理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八:防护措施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检测方法】: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 知识点: 一、物理性质: 碳酸钠的化学式俗称,色体,溶于水,溶于水时热。 二、化学性质: 1.碳酸钠的水溶液呈性, 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2.碳酸钠+酸→()+() 请写出碳酸钠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3.碳酸钠溶液+某些碱溶液→()+() 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4.碳酸钠溶液+某些盐溶液→()+() 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二、在线测试: 1.向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看到的现象是,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木条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碳酸钠(难或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性,滴入酚酞会变。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下列物质不属于碱 ....的是() A.纯碱 B.熟石灰 C.苛性钠 D.氢氧化钾 4. 做馒头时要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食用纯碱 ..,以便产生气体使馒头疏松多孔,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的酸碱性是:()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无法判断

5.腌制松花蛋常用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因此,食用它时常有涩味,可以在食用前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食醋 B.酱油 C.香油 D.食盐 6.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一次鉴别的是()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Na2CO3溶液 D.氯化钡溶液 7.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 B.硫酸铜 C.碳酸钠 D.硝酸银 8.用一种试剂将氢氧化钠、硫酸、氢氧化钙区分开,该试剂可以是()。 A.BaCl2 B.紫色石蕊试液 C.CO2 D.Na2CO3 9. 能准确检验CO32-的操作是() A.加入盐酸有可燃性气体产生 B.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D.加入盐酸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10. 向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能产生气泡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Na2CO3和NaCl B.BaCl2和K2CO3 C.CaCl2和KNO3 D.Ba(OH)2和KNO3现有 11.下列几种物质的溶液①Na2CO3溶液②NaCl溶液③稀盐酸,加入下列试剂能一次区分开的是()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CaCl2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 三、挑战自我: *12.“纯碱”和“烧碱”在名称中都有一个“碱”字,请你从物质类别、性质、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13.实验室现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请你设法鉴别这四瓶液体,给它们补贴上标签。 友情提示:下面的内容下节课要用,需要背过哦!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皆易溶,硝酸盐类全都溶。硫酸盐类钡不溶,氯化物中银不溶。 碳酸盐类钾钠铵,三者之外皆不溶。钾钠钡钙碱能溶,其它碱类都不溶。

无水碳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无水碳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标识 中文名:碳酸钠;纯碱 英文名:sodium carbonate;Soda 分子式:NaCO 23 相对分子质量:105.99 CAS号:497-19-8 危险性类别:第类 化学类别: 盐 二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或细颗粒(无水纯品),味涩。 主要用途: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像术和制医药品。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本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弛。接触本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 无意义 爆炸下限(%): 无意义 爆炸上限(%):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 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 旷处。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 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 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无水碳酸钠MSDS

无水碳酸钠M S D S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无水碳酸钠?(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碳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carbonate? 中文名称2:纯碱 技术说明书编码:1336 CAS?No.:497-19-8? 分子式:Na2CO3? 分子量:105.99?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碳酸钠 CAS?No. 497-19-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本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驰。接触本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碳酸钠的性质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 【课前检测】 1、⑴写出表示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离子方程式 , ⑵写出表示是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的离子方程式: , 【情景设计】 铝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但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自然界,铝元素以稳定的化合态存在,如,因而早期制备铝比较困难。19世纪中期,铝十分昂贵,甚至超过了当时黄金的价格。直到1886年,电解法制取铝工艺的发明,才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得以普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主要以形式存在于(主要成分为,还有少量的Fe2O3,SiO2等杂质)。 【交流讨论】 若给你一块铝矿石, 要想从中提取铝,你首先要对这块矿石做哪些处理? 2、工业冶炼铝的流程 写出流程中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问题思考】1、NaOH溶解铝土矿后,滤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我们在酸化的时候用到的是CO2气体,那么可不可以用HCl呢? 3、电解法炼铝时,添加冰晶石(Na3AlF6)的作用是 【知识拓展】P66 二、明矾——做净水剂 1、明矾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的盐),化学式为 是一种常见的。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方程式为。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2、向明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会有什么现象?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 【当堂训练】 ()1. 从铝土矿制备铝所涉及的下列有关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土矿溶于NaOH溶液中 B.偏铝酸钠溶液的酸化 C.灼烧氢氧化铝固体 D.电解熔融的氧化铝 ()2. 下列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是 A. NaHCO3 B.Al2O3 C. CuO D. CO2 ()3.下列有关铝土矿中提炼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土矿中的铝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需用化学方法把铝元素变成游离态 B.提炼过程中,先将铝土矿净化提取氧化铝,再进行冶炼 C.可用常见的还原剂把氧化铝中的铝还原出来 D.冶炼铝的方法同工业冶炼钠、镁相似, 可用电解法 ( )4.将二氧化碳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一定会有沉淀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偏铝酸钠溶液 D.氯化钙溶液 5.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若有0.3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理论上能得到金属铝多少克?需氧化铝多少摩尔? [课外练习](选择题每题有1-2个答案) ()1、电解法炼铝时,冰晶石的作用是 A.助熔剂 B.催化剂 C.还原剂 D.氧化剂 ()2、实验室制取Al(OH)3可选用的方法是 A.铝和氢氧化钠反应 B.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docx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岀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学重点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岀正确的判断。 、教案

【PPT l 总结对比 NQCQ和NaHCa的对比 1. Na 2CQ 2.NaHCQ 在水中溶解性Na 2CQ> NaHCQ 与盐酸反应1. CQ 32-+2H+=H2Q+CQ↑ 2. HCQ 3-+H=H2Q+CQ↑ 热稳定性NaHCQ 3 > Na2CQ 2NaHC3=NaCG+H2Q+Cζ↑ 用途1.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 2. 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鉴别方法加热、酚酞、溶解、与盐酸反应 作业:1.如何鉴别Na+离子的存在? 2.完成Na→ NQQ→NQCQ→ NaHCQ勺化学反应方程 式。 学生上台书写方 程式: NaCQ+2HCI= NaHCGHeI= 讨论总结后,个 别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使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

碳 酸 钠MSDS

碳酸钠MSDS 标识中文名:碳酸钠 英文名:S odium carbonate 分子式:N a2CO3分子量:Na2CO3 CAS号:497-19-8RTECS号: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性状无水碳酸钠的纯品是白色粉末或细粒。 主要用途:基本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医药、造纸、冶金、玻璃、纺织、染料等工业,用作食品工业发酵剂熔点:851℃沸点:1600℃ 相对密度(水=1):2.532g/cm3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溶解性: 碳酸钠易溶于水和甘油。20℃时每一百克水能溶 解20克碳酸钠,35.4℃时溶解度最大,100克水 中可溶解49.7克碳酸钠,微溶于无水乙醇,难溶 于丙醇。 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强酸、铝、氟聚合危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包装储运 危险性类别: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 材料收容泄漏物。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 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 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毒性:4090 mg/kg(大鼠经口)2300mg/m3,2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切勿吸入粉尘。刺激眼睛。 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 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 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 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眼睛防护:戴护目镜或面具。 防护服: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手防护:戴适当手套。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 场所处置。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高一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设计时段:一课时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一)姓名:周素琼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酸钠性质,并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的学习,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了解“侯氏制碱法”原理及流程。 (2).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对比研究来了解碳酸钠的性质。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设计可行实验来鉴别它 们,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通过侯德榜事迹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教学重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所需药品,投影仪 [设计理念] 碳酸钠属于盐,而盐的性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全面系统地研究过。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化学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总结出碳酸钠是盐,具有盐的通性,它还具有碱性所以俗名为纯碱。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对同一课题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同一小组也提出几套不同的方案。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构建生生及师生平等交流与合作,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化学课程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言]利用影象资料或讲述“中国化学工业之父”侯德榜事迹。闻名于世的“候氏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报告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名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目的:练习固体的取用、溶解、实验仪器的组装等基本操作;加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 性质的理解。 实验原理:Na 2CO 3和NaHCO 3的性质:①水溶液都显碱性;②热稳定性不同。 实验用品:试管、药匙、玻璃棒、蒸馏水、酒精灯、铁架台、带塞子的导管、玻璃片、标准比色卡、Na 2CO 3固体粉末、澄清石灰水、PH 试纸、NaHCO 3固体粉末、 实验步骤、现象、与装置图: 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Na 2CO 3和NaHCO 3 (各约1g ): (1)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观察现象。 (2)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3)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4)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4)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步骤 Na 2CO 3 NaHCO 3 结论 (1) 加水后结块,能感觉到热 加水后部分溶解,感觉不到热 Na 2CO 3比NaHCO 3溶解放热多 (2) 振荡一段时间后完全溶解 振荡一段时间后仍未完全溶解 Na 2CO 3比NaHCO 3溶解度大 (3) 溶液变红,颜色较深 溶液变红,颜色较浅 Na 2CO 3比NaHCO 3溶液碱性强 2. Na 2CO 3和NaHCO 3的热稳定性 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Na 2CO 3 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Na 2CO 3受热 不分解 NaHCO 3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NaHCO 3受热 易分解 实验结论: 1. 在相同温度下,Na 2CO 3的溶解度比NaHCO 3的溶解度大; 2. Na 2CO 3和NaHCO 3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 2CO 3溶液的碱性比NaHCO 3溶液的强; 3. Na 2CO 3固体稳定,受热不分解,NaHCO 3固体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向碳酸钠(左)、碳酸氢钠(右) 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

无水碳酸钠

无水碳酸钠(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碳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carbonate 中文名称2:纯碱 技术说明书编码:1336 CAS No.:497-19-8 分子式:Na2CO3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碳酸钠 CAS No. 497-19-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本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驰。接触本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第1节 碳的多样性方程式记忆 a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盐酸、CO 2+H 2O 、CH 3COOH 等)反应 向Na 2CO 3溶液中逐滴缓慢滴加稀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Na 2CO 3+HCl ===NaHCO 3+Na Cl ;NaHCO 3+HCl =NaCl+H 2O+CO 2↑ 离子方程式CO 32-+H +=HCO 3- ; HCO 3- +H +=CO 2↑+H 2O 向Na 2CO 3溶液中持续通入CO 2气体 Na 2CO 3+CO 2+H 2O ===NaHCO 3;CO 32-+CO 2+H 2O=2HCO 3- Na 2CO 3+2CH 3COOH === 2CH 3COONa +H 2O+CO 2↑;CO 32- +CH 3COOH=CO 2↑ +H 2O+2CH 3COO - ②与碱[Ca(OH)2、Ba(OH)2]反应 Na 2CO 3+Ca(OH)2 === CaCO 3↓+2NaOH ; CO 32-+Ca 2+=CaCO 3↓ ; Na 2CO 3+Ba(OH)2 === BaCO 3↓+2NaOH ;CO 32-+Ba 2+=BaCO 3↓ ③与盐(Ca Cl 2 、Ba Cl 2 等)反应 Na 2CO 3+ Ca Cl 2=== CaCO 3↓+2Na Cl ;CO 32-+Ca 2+=CaCO 3↓ ; Na 2CO 3+Ba Cl 2=== BaCO 3↓+2Na Cl ;CO 32-+Ba 2+=BaCO 3↓ b 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盐酸、CO 2+H 2O 、CH 3COOH 等) 自来水中往往含有Ca (HCO 3)2、Mg (HCO 3)2,因此,水壶、输送热水的管道内壁常常积有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 3、Mg (OH )2。 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 离子方程式CaCO 3-+2H +===H 2O+CO 2↑; CaCO 3+CO 2+H 2O ===Ca(HCO 3)2; 离子方程式 CaCO 3+CO 2+H 2O ===Ca 2++2HCO 3- CaCO 3+2CH 3COOH ===(CH 3COO )2Ca +CO 2↑+H 2O CaCO 3+2CH 3COOH ===Ca 2++2CH 3COO -+CO 2↑+H 2O ②CaCO 3的分解CaCO 3 CaO+ CO 2↑ c 碳酸氢钠的性质 ①与酸(盐酸、CH 3COOH 等)反应 NaHCO 3+HCl =NaCl+H 2O+CO 2↑;HCO 3- +H +=CO 2↑+H 2O NaHCO 3+CH 3COOH ===CH 3COONa +H 2O+CO 2↑;HCO 3- +CH 3COOH ===CH 3COO - +H 2O+C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