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生与选育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生与选育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李妍;姚健涛;张恩烁;孙泽轩;孙国华;李彬;杨建敏;冯艳微;王卫军【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24(55)2【摘要】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对9个长牡蛎群体的26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
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了460个等位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905;21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选育群体LY2-K1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13,I=2.128,He=0.831,PIC=0.825),野生群体KTD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29,I=3.112,He=0.941,PIC=0.938);189个群体位点组合有66%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表明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12~0.064,处于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内;PCo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树一致,LY2-K11群体单独聚为一类,QHD和HD群体聚为一类,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
综上所述,长牡蛎3个选育群体和6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选育群体LY2-K11多样性略有下降,选育过程中应保证亲本的数量及质量,防止因近交衰退造成遗传多样性降低,苗种抗逆性变差。
该结果将为长牡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总页数】9页(P462-470)【作者】李妍;姚健涛;张恩烁;孙泽轩;孙国华;李彬;杨建敏;冯艳微;王卫军【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农学院;牡蛎种质创制与高效养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市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烟台市海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9;S968.3;S931【相关文献】1.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个选育群体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分析2.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种间杂种遗传力评估3.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微卫星克隆快速分离及特性分析4.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宽快速生长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微卫星标记分析5.利用微卫星荧光多重PCR技术分析壳白长牡蛎3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名位次上升全国最快

划 ,拉开 了我 国水产养殖动物首个基 因组研究计划的序 幕。 列片段拼 接新算法 ,开辟 了分级组装新手段 ,为高杂合度物 种的基 因组测序提供 了全新 的方法和 技术。2 0 1 0 年7 月 ,绘 制完成牡蛎基 因组序列 图谱 。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 的 全基因组序列 图谱 ,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 因组拼
要作用 。
下一 步的研究方 向将对功能基因育种 、基 因产 品开发和生物新
近 年来 ,基 因组学 发展迅 速 ,影响越来 越大 ,几乎 渗 透 到生命科学 的各个方面 。山东海洋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海
材料 等应用研究 ,提升 我国海洋和水产生物基 因资源研 发水
监测评 价从全 国及各地 区的科 技进步环境 、科技 活动投入 、科 技活动产 出、高新 技术产业化 和科技促 进经济社 会 发展
五个方 面进 行的3 5 个统计检测指标进行 。从统计监 测结果看 ,2 0 1 2 年 全区综合 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1 : t 5 2 0 1 1 年提 高 了2 . 1 6 个 百分 点 ,达到 了4 2 . 0 1 %。宁夏科 技活动投入指数 比上年增加 了8 . 2 5 个百分点 ,达到 了4 0 . 1 2 %,位 次较上年上升 了2 位 ,居 全国第
子水平对 生物的 目标性状进 行预先设计 ,有效解决 了常规育
种方式 中周期长和 准确性 低的问题 ,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 义。
随着牡 蛎基 因组 数据 的深入 挖掘 ,有 可 能改变 牡蛎生 活 习
性 ,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提供更广阔的技术思路 。
用 的重要海 洋生 物资源之一 。除了可食用外 ,牡蛎也是海洋 生态系统 的重要 成员,对 内湾和近海水域藻华的调控具有重
长牡蛎3种壳色家系间杂交子代生长和存活比较

长牡蛎3种壳色家系间杂交子代生长和存活比较葛建龙;李琪;于红;孔令锋;于瑞海【摘要】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介于3.71%~ 15.27%、-2.00%~13.10%、11.23%~41.56%、-2.77%~9.83%,其他4个杂交组在整个养成阶段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5(039)003【总页数】8页(P345-352)【关键词】长牡蛎;壳色;杂交;杂种优势【作者】葛建龙;李琪;于红;孔令锋;于瑞海【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21;S968.3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水产养殖种类,在世界所有水产养殖动物中,长牡蛎的产量居于首位[1]。
我国是牡蛎养殖大国,2012年全国牡蛎的总产量超过394万t,占我国贝类养殖总产量的32.7%[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壳白长牡蛎家系幼体生长存活比较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doi: 10.7541/2019.039壳白长牡蛎家系幼体生长存活比较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赵宗武1李琪1, 2张景晓1徐成勋1(1.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03;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00)摘要: 研究以经过连续7代人工选育壳白长牡蛎品系为素材, 通过巢式设计, 成功构建了12个半同胞家系和29个全同胞家系, 同时以未经选育的个体子代为对照组, 评估了各家系和对照组幼体在不同日龄下的生长和存活差异。
结果显示, 不同日龄, 壳白长牡蛎家系幼体生长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壳高和存活率分别提高3.65%—14.58%和1.11%—19.26%; 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不同壳白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 其中G11、G15和G35家系在生长和存活率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在19日龄, 与壳白家系平均值相比, 其壳高的累积生长量分别增加11.87%、17.03%和30.32%, 存活率分别提高38.35%、33.41%和51.07%; 与对照组相比, 其壳高的累积生长量分别增加34.09%、28.18%和49.31%, 存活率分别提高65.00%、59.11%和80.18%。
同时对壳白长牡蛎幼体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
壳白长牡蛎幼体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28—0.81、0.42—0.88, 均属于中高遗传力; 壳白长牡蛎幼体不同日龄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 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35—0.81、0.57—0.85。
研究为培育生长性能优良和存活率高的壳白长牡蛎品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长牡蛎; 壳白家系; 幼体;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中图分类号: Q3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9)02-0315-07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又称太平洋牡蛎, 自然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 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 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肥满度高等优点。
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代的生长规律和模型

刚孵化出的 )形幼虫密度控制为5"个'Y,$随着 幼虫生长逐步调整&幼虫培育前期投喂饵料以球等鞭 金藻!'$CE6B,$($G?:F?>?"为主$壳高增至5#"&Y 后 增加扁 藻 !.:?4,DC>?$VW9"&培 育 水 温 稳 定 在 #=! #< _$持续充气&每天换水#次$换水量5'=!5'#&当 眼点幼虫比例达#"d左右时$用#""片栉孔扇贝!A6:?* D,$2?BB8B("壳一串的附着基$垂悬于培育池进行采苗$ 每片附着基附着#"!="个长牡蛎稚贝时结束采苗&
#"#" 年
黑选育群体 !-:"&#"5:年:月$以壳黑 -:为基础群 体$通过对壳高进行选择$获得了壳黑 ->&壳黑 ->的 人工育苗于 山 东 省 莱 州 海 益 苗 业 有 限 公 司 进 行$后 转 移至山东省荣成市爱莲湾 !=>^#].$5##^:]%"进行养 成&
59# 人工育苗及养成 解剖成熟 的 壳 黑 长 牡 蛎 亲 贝 进 行 性 别 鉴 定$鉴 定
幼虫阶段$每!天随机取样="个 ) 形幼虫进行测 量&幼虫的壳高*壳长在 (R[YWJV显微镜下用目微尺 !精度 "^"!&Y"测量记录&养成阶段分别在第 5#"* 5!"*56"*#""*#<"*#>"*#H"*=="*=:"*=6"*<5" 和 <!" 天时随机取样="个$用电子游标卡尺 !精度"^"5YY" 测量壳高*壳长*壳宽$用电子天平测量个体总重%并现 场测量记 录 养 殖 海 域 海 水 温 度 盐 度& !温 度 使 用 水 温 计测量$盐度使用光学盐度计测量"&
贝类的育种w

目前在双壳贝类中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存在,对其性别决定机制也所知甚少。 仅发现成熟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侏儒蛤全部表现为雌性,这表明侏儒蛤的性别 决定机制可能与果蝇相同,属于XX(雌)、XY(雄)型(Guo and Allen,1994c)。
5、多倍体的抗逆性
三倍体贝类由于具有比二倍体多的染色体组而成为非自然种生物,因而适
抑 制 第 一 极 体 释 放
抑制第一次卵裂
细胞融合:
合子融合 分裂球融合
2n
2n
4n
融合剂 聚乙二醇(PEG) 脂质体 激光 电融合
人 工 雌 核 发 育
三、倍性检测方法
•染色体分析法 •流式细胞术 •电泳方法 •显微荧光光度术 •极体计数法 •细胞测量法 •核仁计数法
1、染色体计数检测倍性
Stanley(1981):美洲牡蛎
太平洋牡蛎 2n=20 ,3n=30, 4n=40
栉孔扇贝 2n=38 ,3n=57, 4n=76
皱纹盘鲍 2n=36 ,3n=54, 4n=72
合浦珠母贝 2n=28 ,3n=42, 4n=56
贻贝
2n=28 ,3n=42, 4n=56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二种途径
2n x 4n →100% 3n
优点: (1) 操作简单; (2)无毒副作用; (3)3n%=100%。
2n X 4n→3n 示意图
关键问题:四倍体的获得
3、四倍体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4n的产生途径:
(1)从2n直接诱导4n (2)利用3n诱导4n
(1)从2n→4n
•抑制极体的释放 •抑制第一次卵裂 •细胞融合 •人工雌核发育
b. 四倍体贝类的生活力明显低于三倍体和二倍体。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与养殖周期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与养殖周期研究当前,海洋养殖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牡蛎作为重要的养殖物种之一,其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阐述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和养殖周期的研究,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牡蛎种苗的培育技术1. 种苗来源:种苗来源是养殖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种苗来源主要有人工培育和野放两种。
人工培育可以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加强种苗繁殖等方式获得高质量的种苗;野放则是利用天然资源进行种苗的捕捞,但其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2. 繁殖方式:种苗的繁殖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天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
天然受精是指让牡蛎在特定条件下自然受精,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方式;人工授精是将雄性和雌性牡蛎的生殖细胞分开,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以提高受精率和养殖效益。
3. 种苗养殖环境:科学合理的种苗养殖环境对于种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环境中的水质要求稳定,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指标要符合牡蛎生长的要求;培育池的设计和管理也要符合牡蛎的特性,如合理的池深、充足的养分供应、水流、光照等。
4. 饵料管理:种苗的饵料管理对于种苗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饵料有浮游生物和微藻,可通过浮游生物增殖、人工投喂等方式进行管理。
合理的饵料管理可以提高牡蛎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二、牡蛎养殖周期的研究1. 生长周期:牡蛎的生长周期一般分为幼苗期、壳高期、壳径期、成熟期和育苗期五个阶段。
幼苗期主要是指种苗出壳后的幼小牡蛎,此时对养殖环境和饵料品质要求较高;壳高期是指牡蛎的贝壳高度达到一定标准,此时牡蛎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壳径期是指牡蛎的贝壳宽度达到一定标准,此时牡蛎开始进入生长稳定期;成熟期是指牡蛎达到生殖成熟状态,可进行繁殖;育苗期是指成熟的牡蛎放养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生长。
2. 养殖周期管理:在牡蛎的养殖周期中,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9月, 25(5): 998-1003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7-12-09; 修订日期: 2018-03-0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843); 青岛市产业培育计划项目(17-3-3-64-nsh);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ZDJ-S06A06).作者简介: 张景晓(1990−), 男, 博士研究生, 从事贝类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jingxiao2000@ 通信作者: 李琪, 教授. E-mail: qili66@ DOI: 10.3724/SP.J.1118.2018.17438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张景晓, 李琪, 徐成勋中国海洋大学 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03摘要: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 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 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
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 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 利用ASReml 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 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 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 变异系数为20.74%~55.14%, 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
‘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 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
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 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
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 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 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 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 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 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 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浙江大学课程论文(2012-2013 学年春学期)论文题目: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任课教师:***学号:*********名:**完成日期:2013年4月24日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彭超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摘要: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世界重要海水贝类养殖对象之一。
随着各种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牡蛎的遗传育种工作也备受重视。
尤其自Stanley首次人工诱导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三倍体成功以来,大大加快了对牡蛎的遗传学背景和育种进程的研究步伐[1]。
现就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牡蛎遗传育种常规育种分子标记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牡蛎科、巨蛎属(Crassostrea),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养殖产量最大的一种经济贝类。
牡蛎的养殖历史已有2000多年,从远古时代就被人类所食用,因其易饲养、雌雄异体、雌性配子量大、生殖操作容易,已成为国际间贝类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牡蛎为世界性分布类群,目前已发现100多种,世界各临海国家几乎都有生产,也是目前我国及世界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
2007年,世界牡蛎总产量为440万吨(FAO,2008),产值35亿多美元;我国的牡蛎产量为351万吨,占世界牡蛎总产量的79.8%[2]。
其中巨蛎属牡蛎(太平洋牡蛎、褶牡蛎、有明巨牡蛎和香港巨牡蛎)是目前我国牡蛎养殖的主要类群。
牡蛎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均具有重要作用。
牡蛎的遗传育种是指通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牡蛎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或品系的过程。
牡蛎遗传育种的根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牡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的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出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从而推动牡蛎产业的发展。
作为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牡蛎的遗传改良历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选育的种类主要包括美洲牡蛎、智利牡蛎、欧洲牡蛎、悉尼岩牡蛎、僧帽牡蛎和太平洋牡蛎;选育的性状一般包括生长速度、抗病性、抗逆性、存活率和外部形态等;选育的方法主要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等方法。
1 常规育种方法1.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Selective Breeding)简称选育,它是根据育种目标,对原始材料或品种群体反复选择,从而分离出几个有差异的系统。
将这样的系统与原始材料或品种比较,使一些优良的经济性状表现显著而又稳定,于是形成新的品种[3]。
选择育种是牡蛎遗传育种的最基本方法,也是目前牡蛎遗传改良的主要途径。
目前。
牡蛎选择育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个体选育和家系选育。
1.1.1个体选育个体选育技术是根据群体内个体的表型值高低选择留种亲本,也称为群体选育。
这种方法对于遗传力较高的性状选择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限制性性状和活体中难以度量的性状选择效果较差。
目前牡蛎养殖业最受关注的经济性状依次是生长率、抗病抗逆性、性成熟周期等[4]。
这些经济性状大都具备较高的遗传力,通过个体选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ginica)是牡蛎选择育种中研究最早的种类,选育性状主要针对抗病和生长率两方面。
在抗病方面,美国Haskin实验室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美洲牡蛎的抗尼氏单孢子虫(MSX)性状进行人工选育,经过5代后,选育群体比野生群体的抗病性提高了10倍[5],成功培育出了几个抗MSX品系。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增强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Haskin实验室对选育的抗病品系进行混合,并在混合品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选育。
1990年,Delaware海湾区开始出现Dermo病害,并对美洲牡蛎造成严重危害,因此Haskin 实验室在选育抗MSX品系的同时也进行抗Dermo选育,目前得到的选育品系已具有高抗MSX 和中度抗Dermo性[6]。
欧洲牡蛎(Ostrea edulis)的选育性状主要集中在生长率方面。
1979年,欧洲牡蛎的快生长选择育种计划开始实施,选育结果显示经过1代选择后活体重的现实遗传力可达0.39-0.72[7]。
Newkirk和 Haley在选育过程中还发现欧洲牡蛎的浮游幼体阶段的时间长度与稚贝或成贝的大小缺少相关性,研究表明,在育苗过程中,通过淘汰生长慢的浮游幼虫以期得到快速生长的成体牡蛎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醒人们在牡蛎的快速生长选育中,性状指标的选择应该谨慎。
Newkirk等对欧洲牡蛎进行了连续多代选育,他们从470个个体中选择体重最大的10%作为亲本,在下一代中得到平均23%的现实遗传力。
另外,在抗病选育方面,Hervio等通过病原感染实验,发现选育的欧洲牡蛎抗牡蛎包米虫品系后代对该疾病的抵抗能力有明显增强[8]。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群体选育工作相对开展比较晚,通过群体选育进行育种实践的报道并不多。
Hershberger等对太平洋牡蛎进行了选择育种研究,选育得到的后代其夏季死亡率有明显的降低[9]。
Ward等从1993年夏季开始对太平洋牡蛎的生长性状进行选育,结果证明太平洋牡蛎的生长速度性状具备很好的遗传力,每代选育对重量和大小可提高10%,适合群体选育[10]。
悉尼岩牡蛎(Saccostrea glomerata)的群体选育工作也主要集中在生长性能和抗病的选育。
Nell等建立了四个选育品系,经过1代选择后,17月龄时活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8.5%),第3代中,18月龄时选育品系平均体重比对照组高18%[11,12];另外,在抗病方面,Nell和Perkins 对悉尼岩牡蛎的QX(由Marteilia sydeneyi寄生虫引起)抗性进行选育,经过两代后,选育品系的死亡率比对照组低22%[13]。
其他牡蛎中,Toro等报道了对智利牡蛎(Ostrea. Chilensis)的壳长和活体重进行1代歧化选择,实验结果发现27月龄时上选组和下选组活体重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3和0.29,壳长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5和0.31,而且还发现体重和壳长两种性状分别作为选育指标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智利牡蛎的选育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14]。
Jarayabhan和Thavomyutikam对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也进行了群体选育工作,混合选育结果表明,15个月时,活体重的现实遗传力为0.28,且快速生长的选育组成活率高于未选育组[15]。
群体选育对于遗传力高的性状选育效果好,且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数目可以比较大,平均个体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相对较小,能更好的维持群体的遗传变异度,但缺点是无法准确知道亲本的有效数目,并难以估计量化每个个体的遗传贡献[16]。
另外,在群体选育中,上选效果一般低于下选效果,选择反应往往表现出不对称性[17]。
关于群体选育的有效群体数目,不同种类可能有不同要求。
Appleyard和Ward建议,选育亲本数一般不能低于24,选育亲本的性比以接近1:1最为理想,选育世代不得少于4代[18]。
1.1.2家系选育家系选育是以整个家系作为一个选择单位,以各家系被选择性状的平均值为标准。
常用的家系有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
在应用家系选择时有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根据包含被选个体在内的家系均值选择;二是根据不包含被选个体在内的家系均值选择。
在家系含量小时,两者有一定差距,但家系含量大时,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家系选择不仅适用于高遗传力的表型性状选择,对于较低遗传力的表型性状也十分有效。
因为,遗传力低的性状,其表型值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只根据个体表型值选留繁育群体,则选留准确性差;而根据家系表型值选择,则能比较正确的反应家系的基因型,选择效果较好。
家系选育在太平洋牡蛎选育中运用较早。
Lannan利用全同胞家系法在太平洋牡蛎中建立了11个全同胞家系,获得太平洋牡蛎幼虫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31,附着变态率遗传力为0.09,18月龄总重、壳重和软体部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33、0.32和0.37[19]。
Langdon等通过全同胞家系选育,经过1代后获得平均产量大于对照组9.5%,并证实了环境对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20]。
Evans和Langdon建立了24个太平洋牡蛎全同胞家系,研究了影响生长和产量的3个重要因子:家系、环境、家系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个体大小、成活率和产量都受到家系、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21]。
随着太平洋牡蛎家系选育工作的进行,人们普遍认为,要选育出优良品系必须注意三点:(1)建立合理家系;(2)最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筛选出合适当地生长环境的品系;(3)选用科学合理的选择标准[22]。
美洲牡蛎的家系选育工作也开展的比较早。
Longwell和Stiles利用半同胞家系得到美洲牡蛎发育到14天时的生长率遗传力约为0.24[23]。
Haley等利用半同胞和全同胞家系测得美洲牡蛎幼虫生长速度的遗传率在第6天时为0.46,在第16天时为0.25[24]。
同样是美洲牡蛎的幼虫生长率,Newkirk等报道了全同胞和半同胞遗传力在第6天时为0.09-0.51,在第16天时为0.50-0.60[25]。
这两个研究结果上的差异,可能与幼虫生长受环境的影响有关。
另外,Losee也对幼体生长速度的遗传力进行了评估,以个体大小为指标的遗传力幼体阶段为0.4-0.55,稚贝阶段生长率遗传力为0.3-0.7[26]。
欧洲牡蛎由于其繁殖方式属于幼生型,给家系选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家系选育工作发展缓慢。
目前只有Toro和Newkirk做了相关研究,通过全同胞家系内歧化选择,利用亲子回归分析法获得欧洲牡蛎活体重和壳高的遗传力6月龄时分别为0.14和0.11,18月龄时分别为0.24和0.19。
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欧洲牡蛎进行家系定向选择来提高生长速度是可行的[27]。
目前,牡蛎家系选育建立起来的大多数家系还是限于单代选育,连续的家系少。
另外,由于家系选育中亲本数目少,容易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
因此,家系选育与个体选育结合将更有利于牡蛎的选择育种。
1.2杂交育种在育种和生产实践上,杂交一般是指遗传类型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在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的方法叫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最经典的育种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动植物育种中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之一。
在水产养殖领域,杂交育种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提高生长速度、抗病力、抗逆性、出肉率、饲料转化率、成活率等优良性状、培育新品种、保护和发展有益的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