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病

合集下载

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康养开放基金(ZXY2023KY04);辽宁省 兴辽人才计划”医学名家项目(YXMJ⁃QNMZY⁃01)作者单位: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医科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学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市中医医院(李吉彦)作者简介:李佳睿(1999-),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临床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1078810681@通信作者:沈会(1979-),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shenhuihao@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李佳睿 朱炜楷 李吉彦 王政芃 代露 卓成婷 刘雨莎 戴孟君 沈会【摘要】 脾胃为中焦之枢,其配合如常之时,气血得生,水湿得运,体内处于稳态平衡,正合从古至今以 衡”为求,辨治疾病多以 衡”为要的思想㊂脾胃失常之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困而胃腑热邪结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间之 衡”不复存在㊂且脾胃与肝㊁肺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泻,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肝气太过,则横逆犯胃;若肺失宣降,则脾胃失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㊂以上皆为中焦失衡之态,故笔者以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治则㊂本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要从脾胃与脏腑间之平衡及脾胃自身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之平衡入手,论述舒达肝木㊁宣降肺气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稳己固彼,以达到机体周身平衡之态,病由此愈㊂【关键词】 中焦治衡; 功能性胃肠病; 脾胃; 脏腑;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升降失调; 燥湿相济【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19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的疾病,其以无器质性病变,但具有功能性改变的消化道症状为特征[1]㊂据报道,FGIDs 病人在我国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之中,占总体病人的比例高达2/5~3/5[2]㊂中医自古以来多求一 衡”,治病遣方多遵一 衡”㊂从天地阴阳之衡,顺其以人,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健态㊂此论脾胃,即为中焦,故从中焦之衡论治㊂以 衡”愈疾之思想基于‘黄帝内经“之中的 调平求和” 纠偏调衡”,且清代医家吴鞠通亦提出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㊂故结合中焦脏腑易相反相成的特征,为应对脾胃的复杂病机,衍生出和调脏腑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㊂众多医家以 治中焦如衡”为指导思想,稳中焦与他脏之衡,固中焦之间多因素之衡㊂针对复杂失衡病机,采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诊疗措施,可在临床取得确切疗效㊂1 五种平衡观指导辨证治疗FGIDs1.1 五种平衡观的提出是中焦治衡的重要具象‘黄帝内经“开篇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指出万物分阴阳,阴阳衡则万物和㊂衡之思想由此广而传之㊂脾胃属中焦,其含五衡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㊂”[3]气之运动以机相称,脾胃气机多以升降为要,脾胃病生于气机升降失衡㊂‘医宗必读㊃医论图说“中云 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脾胃亦赖之㊂津液与气血可相互转化,共筑脾胃活动之物质基础㊂脾喜润而胃喜燥,津液输布失常则润燥失衡㊂寒热为阴阳的具体表现,阴阳失调为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4]㊂脾胃之寒热阴阳相反相成,稍有偏颇,易呈寒热失衡之变㊂虚实之分,可与寒热之性共赋脾胃病邪㊂脾胃为枢,与全身多脏腑协同合作,参与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㊁水液代谢㊁气血生成及运化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㊂笔者由此提出脾胃与脏腑之衡以及脾胃之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五衡之观㊂脾胃病的产生多与上述五种平衡被打破有关,若能恢复平衡则脾胃病可得痊愈㊂1.2 五种平衡观为解决FGIDs 难题的重要指导思想FGIDs 的产生,多因中焦失和,全身各脏腑之间配合紊乱,产生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的一方偏颇,终成失衡之变㊂故临床施治,需抓其偏颇,以消其因㊂早在张仲景时期,便有通过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四衡论治中焦脾胃疾病的论述㊂刘国强教授[5]指出 治中焦如衡”应为纠正阴阳水火寒热偏颇之法㊂路志正教授[6]则针对脾胃病以失衡之机,提出圆机活法调脾胃,佐证临床多以衡调脾胃㊂FGIDs无明确中医病名,一般根据症状将其划分进入中医各个疾病范畴㊂FGIDs的病位在脾㊁胃㊁小肠㊁大肠,与肝㊁肺密切相关㊂FGIDs辐射中医疾病面之广,病位涵盖之多,为其诊治增加了难度㊂正因脏腑各有其性,脏腑之间各有其衡,故脏腑失衡,疾病乃生㊂因而治之,必抓其 衡”,使中焦脏腑之间回归至相制相和的平衡状态㊂唐旭东教授[7]则立足于脏腑平衡,提出 调中复衡法”以治疗FGIDs的症状重叠现象㊂2 以调和脏腑治其变,归其衡2.1 疏达肝木以助脾胃肝主疏泻,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条达㊂疏泄得法,则升降之衡㊁纳排之衡皆得以促进,全身脏腑之衡更以稳定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中述: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㊂”提示肝失疏泻可出现脾不升清之证,甚则出现中气下陷㊂除脾之外,肝失疏泄亦可影响胃气降浊㊂以上病机变化均可属木强横逆犯土而致中焦失司,即肝与脾胃脏腑失衡之象,谓之 木乘土”㊂调和肝脾之衡为治疗FGIDs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㊂张仲景所提 四逆散”为肝脾不和之祖方,而后世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皆于此基础上改之㊂四逆散于‘伤寒论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言 少阴病,四逆”,为肝气郁滞而致阳气不达四末之 阳气郁”,且其中所论或然证中所述腹中痛㊁泻利下重等均可由肝气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所致,故其方之根本在于调和肝脾㊁疏肝和胃,以达平衡之态㊂王惠临等[8]研究发现四逆散中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㊁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等相关靶点,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㊁MAP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多靶点调节胃肠功能,从而发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㊂姬莉等[9]则以多中心㊁随机㊁双盲研究证明疏肝健脾方之临床疗效佳,更是说明肝脾之衡在治疗FGIDs的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㊂怡情疏解亦是调畅肝气之必须,对于肝胃不和所致失衡状态起到缓解与预防作用㊂一方面,情志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其为五脏精气的表象反应,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㊂另一方面,情绪变化亦影响脏腑活动,如大怒伤肝,思虑伤脾㊂故暴怒之后,出现肝木骤强,横逆脾土,常以抑木扶土㊁息平肝怒为主要治法㊂除此之外,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致脾胃气机失调,常以疏肝解郁㊁和调肝脾为主要治法㊂故从情志而述,所用诸法,皆以复二脏之衡为要㊂罗马IV指南中 脑 肠轴”的提出及对心理因素的重视,皆为调畅情志之法的证实㊂牛学恩教授[10]常以调节肝脾之组方论治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㊂卫拂晓等[11]研究得出,逍遥散通过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释放及山柰酚抑制一氧化氮降解等机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确切疗效㊂2.2 宣降肺气以助脾胃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二者相互为要,维生气之衡,保升降之衡,更护脏腑之衡㊂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所言[1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肺气宣降如常,则脾精得升,糟粕得下㊂清不得宣,可显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之象,浊不得降,则气机壅滞,腑气不通㊂肺脾之间气之衡可影响所司水液之衡㊂肺气充而脾运佳,大肠得润,纳排则衡㊂肺失宣降,布津失调,则无水行舟,无便以下㊂肺主皮毛,其主腠理为肺气宣出之门路,邪袭闭之,亦可见肺与脾胃之衡已破之象㊂以上皆可证‘医经精义“中 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13]㊂历代医家皆重视调肺脾二脏,调其所掌之衡,故多用此法治功能性胃肠病中所见排便不调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提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开创 逆流挽舟法”之先河㊂其中一味葛根既解表透邪,使腠理得开,肺气宣发功能得以恢复,又鼓动太阴清气上行,亦从标本双侧调达阳明里气失调之下利㊂喻佳言所创人参败毒散亦受此所启㊂脾胃虚弱亦可致大便失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则治之㊂其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时,加入砂仁理气,配以桔梗引入肺经,调节肺气宣降以更调脾胃,肺气得宣,脾胃得运,则湿邪自除㊂单兆伟教授[14]参透此方中奥妙所在,善用葛根㊁桔梗等宣肺升清之品,治疗慢性泄泻[15]及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16],临床常得确效㊂胃腑失和,糟粕不下之治法仍循调肺气宣降,以达纳排平衡之法㊂张仲景所拟麻子仁丸中所用杏仁,开宣肺气,调达气机;后吴鞠通所创宣白承气汤中仍贯彻此法,方中杏仁㊁瓜蒌皆作用于肺,一宣一降,疏达气机㊂肺宣降之衡,促肺宣腑降之衡㊂国医大师许润三[17]以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便秘,方选麻黄汤意为通调肺气,其中麻黄配杏仁,宣降有序,布散津液,助大肠传导之功㊂又有刘启泉教授[18]善用紫菀,辛开而柔润,杏仁利肺气而润肠燥,桔梗引经,载诸药上行,以上三味宣开肺气,通降腑气,故用以治疗功能性便秘伴有咳嗽㊁胸部憋闷等肺部症状㊂现有学者研究肠道微生物对远端器官的影响,并提出 肺 肠轴”概念[19],这也侧面认证了肺与脾胃肠腑的密切关系㊂3 以调达寒热治其变,归其衡脾为太阴湿土,主属阴;胃为阳明燥土,主属阳㊂人生而禀赋相异,加之所受邪气性质亦有不同,故脾胃病难以单从寒病㊁热病对其进行论述,故治脾胃应守寒热之衡,以寒中夹热㊁热中带寒的寒热错杂之象以论治㊂所阐述的脾胃病之寒热区别及夹杂之症,至‘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下利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进一步阐述得知寒热错杂之象的基本表现,皆可看出众多医家觉脾胃病之复杂本性,并致力于辨其寒热,守其所衡而治之㊂调达寒热以治衡,从古至今皆为治疗脾胃病的治则㊂张仲景在‘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指出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皆以半夏泻心汤治之㊂方中所用药物寒热温凉四性皆用,酸苦甘辛咸五味具齐,更是为求一衡,此可谓寒热平调基础方㊂现临床医疗仍遵寒热之衡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之法㊂唐旭东教授[20]以寒热为纲,运用此方化裁,起同调复衡之效㊂‘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提出,寒热错杂所致消化不良以胃脘痞满或疼痛㊁胃脘部嘈杂不适及胃脘部喜温怕凉为主症,并自觉胃脘部灼热,伴有嗳气,口干口苦,晨起尤甚,腹冷肠鸣或便溏等其他症状,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21]㊂更有靳玉秋等[22]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通路,可修复受损十二指肠黏膜,同时此方激活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通路,以维持肠粘膜完整㊂这便深入机制阐述了半夏泻心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㊂4 以消补并施治其变,归其衡‘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㊂故阳道实,阴道虚㊂”脾胃皆应此,故脾病多虚而胃病多实㊂故天地之间,阴阳虚实以衡为顺,亦人体脏腑之间,消补虚实以衡为常㊂所知脾胃病多呈虚实夹杂之特性,为维其稳态,故调其虚实㊂脾主运化,以气为依,以阳为生,故其病之,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致运化无力,生水湿内停㊁瘀血阻滞;胃主纳运,属腑阳明,以火为肆,故其病之,实象多见,以火热之邪内蕴,或食积不化为主,但实邪久停,耗气伤津,则阳明腑实后可显气阴两虚之象㊂国医大师路志正[23]更是提出 纳化常”作为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思想之一㊂单兆伟教授[24]亦诉调理脾胃不离消补㊂为守其衡,或历代泛而之论脾胃所病,而或现世精为解FGIDs,皆以虚实之衡为要,遣方以消补同施为用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枳术丸,为中焦消补兼施之剂㊂后因丸者缓也,将水易丸,更符脾胃之性㊂其中白术益气健脾配以枳实行气,以白术倍枳实,显补大于消之效㊂后世医家于此,创枳实消痞丸,功效以消大于补著称㊂观其如今,单国顺等[25]研究发现,枳术丸对提高食欲,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㊂枳实消痞丸亦可联合胃肠动力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6]及功能性便秘[27]㊂由此析之,虚实夹杂之病机为脾胃病之常态,故予消补兼施剂固其平衡以治之㊂5 以升降相因治其变,归其衡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叶天士所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气机升降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脾升清而胃降浊,升降有序,阴阳平和,衡态自有,气机逆乱,乱其所衡,变证由生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㊂”此为脾虚气不调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显现㊂又早有黄元御在‘金匮悬解㊃呕吐哕下利“所云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28]㊂现有齐鲁一派[29]重用脾胃升降广治各类脾胃疾病㊂皆证升降理论在中焦脾胃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维护中焦气机升降平衡理论在指导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确切㊂胃腑本降,而扰其所衡,于上呃逆㊁呕吐,于中心下嘈杂㊁胃脘部胀满甚则疼痛不适,于下则大便难下㊂历代医家喜用小半夏汤治胃气上逆之呃逆㊂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家本渴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为痰饮内阻于心下,胃失和降所致,于呃逆之胃气上逆可谓异病同治㊂观如今之证,于己百教授[30]在其治疗一患者因怄气并喝下凉茶后出现顽固性呃逆,以小半夏汤加味(半夏㊁生姜㊁砂仁㊁荔枝核㊁白酒)熏吸并内服,数日后痊愈㊂除小半夏汤,临床亦有他方可解脾胃升降失司㊂2016年‘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胃气壅滞型胃痛,多表现为胀痛㊁餐后尤甚,并伴有纳呆嗳气等其他症状,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法,方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减[31]㊂6 以燥湿并济治其变,归其衡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胃喜润恶燥,主通降下行㊂故‘临证指南医案㊃卷二“中指出: 脾胃体用各异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㊂”二者相互为用,共司燥湿之衡㊂脾胃燥湿相济,则津液得运,寒热自调㊂脾胃之衡被破,即一病而另一不可制之,则病由之显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㊂”若脾阳不足,则运化不能,水湿内停,而胃不燥之,则泄泻㊁纳呆㊁呕吐㊂若胃火上炎,则中焦火动,气逆上冲,而脾不润之,则胃中嘈杂㊁恶心吞酸㊁多食易饥㊁口臭心烦等症㊂‘医学正传㊃呕吐“有云: 有胃热而吐者 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㊂”FGIDs所应之证,燥湿失衡于临床极为常见,故古今医家皆研究何以维持脾胃之间燥湿平衡,何以润燥而不碍脾运,祛湿而不伤胃阴[32]㊂医家于此提出 脾阴”之重要概念,润燥祛湿得法脾胃活动如常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云: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㊂”此方所治为 脾约”之证,因火热聚于胃肠,脾土受其约束,显胃强脾弱,失其所衡之态㊂脾亦无法受胃所传水谷精微,故所显脾阴虚之象[33]㊂现有临床研究为证明麻子仁丸是功能性便秘的有效药物提供了高质量证据[34]㊂又有研究明确麻子仁丸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解释麻子仁丸调节胃肠平衡,并对功能性便秘有重要临床作用[35]㊂7 结语本文立于中医角度,辨治FGIDs㊂因脾胃之寒热㊁气机㊁燥湿㊁虚实以及与他脏配合之特性皆相反相成,互为制衡㊂其中一方偏颇,或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脾胃之间或脏腑之间 衡”再遭破㊂故欲治脾胃之病,必求于 衡”㊂吴鞠通所述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极好概括此种思想㊂故本文以 治中焦如衡”为主要治则,将何为衡,何为治衡具体阐述,其中之 衡”涉及脏腑平衡㊁寒热平衡㊁虚实平衡㊁升降平衡以及燥湿平衡㊂但目前对FGIDs的认知仍有未解之处,且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症多变㊂本文仅从一元一组进行阐述,但临床之中,衡为动态之衡,衡为多元之衡,衡为机体之大衡㊂故对FGIDs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究其病机,辨其病症㊂抓其主因,治其偏颇,但不忘错杂之他因,以方加减相合之形式,以药物佐使之能效,使脾胃之内㊁脏腑之间多衡同时皆处 衡”位,使人之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状态㊂临床之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更为符合现代临床诊疗模式的体系,从两种理论,同一目标,治中焦之衡㊂并且,更多地发掘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具体机制,为中医科学地以 衡”论治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保障㊂参考文献[1] 侯政昆,胡文,刘凤斌,等.罗马Ⅳ共识对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168⁃2176.[2] 刘新光.中国17省市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诊治现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989⁃991.[3] 冯兴中,王永炎.论 百病生于气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5⁃8,14.[4] 葛巍,袁望圆,艾梓黎,等.寒热错杂病机实质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4):1744⁃1748.[5] 刘国强.小议 治中焦如衡”[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13⁃14.[6] 李福海,苏凤哲,路志正.圆机活法调脾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32⁃1034.[7] 温永天,王凤云,唐旭东,等.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2022,63(1):17⁃20.[8] 王惠临,张立平.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1,16(10):1507⁃1513.[9] 姬莉,娄颜,陈思,等.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20,15(20):3079⁃3083.[10] 李振华,钤培国,于志富,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牛学恩辨证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用药规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1):28⁃33,41.[11] 卫拂晓,刘欢乐,范毓慧,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㊁乳腺增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6):4230⁃4237. [12] 彭君伟,周帆,方静,等.浅析叶天士从肺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58⁃1760. [13] 甘雨龙,黄德铨,苏化.探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理论基础[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3):424⁃427. [14] 马青,单兆伟,王晓华.单兆伟教授从肺论治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6):557⁃559.[15] 李秀源,姚秀慧.单兆伟教授运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08,23(11):1682⁃1683.[16] 张小琴.单兆伟教授治疗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拾萃[J].江西中医药,2006,37(4):9⁃10.[17] 刘宝琴.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414⁃1416.[18] 韩雪飘,魏丽彦,李念,等.刘启泉基于 通调五脏”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3):471⁃473. [19] Budden K F,Gellatly S L,Wood D L,et al.Emergingpathogenic links between microbiota and the gut⁃lung axis[J].Nat Rev Microbiol,2017,15(1):55⁃63.[20] 车慧,王凤云,唐旭东.唐旭东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24):2311⁃2315. [21] 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22] 靳玉秋,赵哲,孙墨晗,等.基于MYLK和PGE2⁃cAMP信号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4):782⁃785.[23] 刘喜明.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学报,2013,28(2):193⁃195.[24] 戴高中,沙玲,单兆伟.单兆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50⁃1852. [25] 单国顺,赵启苗,臧彬如,等.生㊁制白术制枳术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 脑⁃肠”轴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3):44⁃47.[26] 许灶林,赵资源.枳实消痞丸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7):586⁃588.[27] 张慧玲.枳实消痞丸联合枸橼酸西沙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4):249⁃251.[28] 胡学军,龙亚秋,何桂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学报,2018,33(6):1030⁃1032.[29] 尹晓琳,魏凤琴.齐鲁补土流派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学术思想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61⁃2462. [30] 安虎,陈光顺.于己百治疗呃逆心法二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3):91.[31] 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1):87⁃90.[32] 高嘉莹,刘乐.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6,9(3):362⁃364.[33] 杨九天,刘喜明.脾阴虚内涵及方证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7(12):1849⁃1850,1874.[34] 卞兆祥,郑颂华,赵晨,等.基于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复方研究的整合医学模式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22):1967⁃1970.[35] HUANG T,NING Z W,HU D D,et al.Uncovering themechanism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mazirenwan)forfunctional constipation by focu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J].Front Pharmacol,2018,9:270.(收稿日期:2023⁃02⁃02)(本文编辑:张楠)。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诊治的对比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诊治的对比
( 2) 内脏敏感性增高: 主要包括: ①正常人不被感知的生理 刺激,在疾病情况下被感知,引起腹胀、早饱等; ②对伤害性刺 激反应强烈,引起剧烈的疼痛。尤其对于那些与慢性或再发性 疼痛有关的疾病,如 IBS、FAP 综合征等,与运动异常相关性差,
而与内脏感觉异常密切相关〔3〕。 ( 3) 神经免疫机制: 肠道黏膜或神经丛炎症导致症状形成,
唐 岚等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诊治的对比分析 第 4 期
·77·
年龄显著高于 FBDs 组,年龄在 30 ~ 50 岁之间的患者。FBDs 与 OBDs 所占比例相当接近,45 岁以上者 FBDs 所占比例逐渐 下降,OBDs 所占比例逐渐上升。FBDs 患者腹痛、腹胀、腹部不 适、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排便窘迫感、排便不尽感、排便 费力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OBDs 患者,肛门坠胀感发生率虽 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但亦略高于 OBDs 患者,年龄在 30 ~ 50 岁 之间的患者。FBDs 与 OBDs 所占比例相当接近〔8〕。 3. 2 FBDs 与 OBDs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状态 FBDs 的发 病及临床表现与心理因素有极大的相关性; OBDs 如溃疡性结 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目前认为本病的 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精神因 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溃疡性 结肠炎患者的焦虑和( 或) 抑郁发生率很高〔9〕。结直肠肿瘤治 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有心理因素的参与。 3. 3 警报征象 警报征象包括〔10〕: 便血、贫血、体重减轻、腹 部包块和结直肠癌家族史。夜间腹痛、抗生素使用、病程短是 否作为警报征象尚有争议,英国 IBS 诊治指南〔11〕和世界胃肠 疾病组织( 2008) 将近期使用抗生素列入警报征象。不同地区 的诊治指南列入进一步检查的年龄有差别〔12〕。

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刘秋宁;贾小强;祝雨田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24(34)3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有胃肠道症状、却无器质性病变的胃肠道疾病^([1]),根据具体症状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便秘。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34.4%^([2])。

该类疾病以对症治
疗为主,缺乏特异性,疗效欠佳。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

在临床中从“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常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本文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现代医学的阐释,通过临床案例对该理论进行分析,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总页数】3页(P255-257)
【作者】刘秋宁;贾小强;祝雨田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北京大学
第三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论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探微
2.“凡十
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脏取决于胆”3.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论治胃食管反
流病4.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论治糖尿病胃轻瘫5.基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论治皮肤衰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
• 1 三级甲等医院二者门诊发病率的调查。
• 2 全腹CT在 FBDs、 OBDs应用价值
• 3心理治疗在两种疾病中应用的基本条件及效 果评估
目前国内外对该研究的简 况
• RomeⅢ标准将FBD定义为肠道运动与分 泌功能失调而无器质性改变的综合征的 总称,症状主要来源于中、下消化 道。FBD分为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 能性肠病。
治疗
• 一般治疗、手术、内镜治疗、药物、心 理治疗(乌灵胶囊、黛力新治疗效果) • 临床调查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录
研究对象
• 2011-06~2011-12门诊及内镜中心检查 的患者。
诊断标准
• 功能性肠病(FBDs)以罗马三为标准。 器质性肠病(OBDs):病史、内镜及CT 等检查结果。
统计学分析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 的临床表现分析
唐岚 导师王英凯
背景
• 1,功能性肠病(FBDs)的发病率有增 高趋势,心理因素表现为高危因素,早 期干预不被重视。临床表现复杂化和长 期化。 • 2,器质性肠病(OBDs)心理与年龄因素 对临床表现有极大影响,比较其临床表 现的不同有利于指导治疗。
目的
• 比较功能性肠病(FBDs)与器质性肠病 (OBD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为临床鉴别 和治疗两种疾病提供依据。 重点目的:
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中功能性肠病所占比 例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而器质性肠病 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以罗马Ⅲ为诊断标 准的FBD患病率未见报道。
方法
• 对2011~06-2012~06就诊与吉林大学第 一医院门诊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调查, 内容包括:个人资料、病因资料、临床 症状、内镜及CT检查、治疗效果的跟踪 调查。
• 全部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 ,应用 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的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x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24年以罗马Ⅳ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特征》范文

《2024年以罗马Ⅳ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特征》范文

《以罗马Ⅳ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特征》篇一一、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罗马Ⅳ标准为诊断IBS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使我们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旨在探讨以罗马Ⅳ标准为基础的IBS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特征。

二、罗马Ⅳ标准与IBS诊断罗马Ⅳ标准为IBS的诊断提供了详细的依据,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

此外,症状在排便后得到改善,且相关症状不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可以对IBS进行准确的诊断。

三、IBS的临床特点1. 症状表现:IBS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

这些症状通常在早晨或餐后出现,并可能因情绪、饮食等因素诱发。

2. 病程及严重程度:IBS的症状可时轻时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失眠等。

四、IBS的心理特征1. 情绪波动:IBS患者常因疾病导致情绪波动,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 焦虑和抑郁: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和症状的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表现为担心病情、恐惧社交等。

3. 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IBS患者常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如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调整生活方式等。

五、治疗方法及建议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医生可开具适当的药物,如解痉药、抗抑郁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2. 心理治疗: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的患者,可采取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3.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4. 社会支持: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对IBS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共同应对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诊治要点

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诊治要点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诊治要点
功能性胃肠病的进展
2016
Rome IV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
Lancet. 2020 Nov 21;396(10263):1689-1702.
我国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
美国25%,Talley,1992
瑞典 26% Tibblin,1985
挪威 28% Bernersen, 1990
肠易激综合征
反刍综合征
腹型偏头痛
吞气症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非其他特指
H3.功能性排便障碍
功能型便秘
非潴留性大便失禁
6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
Lancet. 2020 Nov 21;396(10263):1689-1702.
罗马IV——脑肠轴
Gastroenterology 2016;150:1355–1367
症状源于上腹部 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 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 上海)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餐后 饱胀
和/或
早饱 感
和/或
上腹
上腹烧
痛 和/或 灼感
餐后不适综合征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没有能解释症状的结构性疾病证据 (包括胃镜检查)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罗马IV 2016 FD诊断标准 FD分为2个亚型:PDS和EPS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上腹痛综合征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上腹痛/烧灼
PPI和/不和 促动力剂
Hp测试并根除 饮食调整

功能性胃肠病最新ppt课件

功能性胃肠病最新ppt课件

ppt课件
3
【定义】
IBD: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 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 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 症状。因症状不同而有不同命名。
ppt课件
4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其 他 功能性症状。无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功能性胃肠病
ppt课件
1
张珍珍:功能性胃肠病是我们科的一种常 见病,病人的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等 症状,目前我科住院的18床病人,症状比 较典型,今天我们就该病人进行一次护理 查房。下面有李艳梅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
ppt课件
2
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与机制 ?临床表现 ?病史汇报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ppt课件
11
治疗
个 体 化 原 则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 促动力 HP 抗抑郁
ppt课件
12
12
肠易激综合征
ppt课件
13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 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 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 质性疾病。
密切相关。
ppt课件
9
临床表现
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
10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Ⅲ标准将本病分为两 个临床亚型: ①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上腹痛和(或)上腹部灼热感。 ②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餐后饱胀或早饱。 两型可有重叠。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十章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病(flta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

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第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FD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

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已证明FD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生理学改变: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

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有关。

②内脏感觉过敏:研究发现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

③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研究证明,部分FD患者进食后胃底舒张容积明显低于正常人,这一改变最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

精神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

还有调查报道,在FD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 宋志强 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 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 排便后症状改善; 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1. 一般措施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生活方式和运动等),避免诱发和加重病情的因素。 2. 药物 目前可供选用的药物针对主要症状或症状群,如洛哌丁胺、膳食纤维制剂、乳果糖、聚乙二醇、平滑肌松弛剂(如匹维溴铵和曲美布汀等)、益生菌等。选择性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减轻女性IBS-D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可缓解女性IBS-C患者的疼痛,改善排便,但因药物安全性问题已被限制使用。 3. 精神心理异常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时对缓解腹痛有效,特别是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帕罗西汀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其他治疗 如中医药等。

图1 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图2 IBS分型标准二维图 表1 IBS的分型

便秘型IBS(IBS-C)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糊状便或水样便<25% 腹泻型IBS(IBS-D)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糊状便或水样 便,硬便或干球便<25% 混合型IBS(IBS-M)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至少25%为糊状便或水样便 不定型IBS(IBS-U) 粪便性状的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D 或M的标准 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即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患者缺乏能够解释腹泻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在亚洲,约4.5%的人患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至少75%的所排粪便为不伴有腹痛的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 诊断标准之所以以粪便性状为衡量腹泻的依据,这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腹泻是指排糊状便或水样便,而便次和排便急迫对衡量腹泻可靠性有限。 腹泻可由多种胃肠道疾病所致,临床诊断应当从仔细询问病史开始。结合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报警征象包括体重下降、夜间腹泻、里急后重、近期使用抗生素、便血、腹泻量较大(>250 ml/d)、结直肠肿瘤家族史以及体检有异常发现。对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 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肠道传输过快、结直肠内脏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心理异常(如应激、焦虑和抑郁)等有关。 1. 一般治疗 病情解释,健康宣教。 2. 饮食调整 建议避免进食麦麸、蔬菜和水果纤维等有导泻作用的食物,避免服用可能加重腹泻的药物。 3. 药物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药物,如洛哌丁胺疗效较好。考来烯胺可结合胆汁酸,改善胆汁酸吸收不良。某些精神类药物具有轻度引起便秘的作用,提示可能对功能性腹泻有效。 反复腹痛腹泻2年一例 北京协和医院 吴欢 孙晓红 患者,女,36岁,反复腹痛、腹泻2年。2006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6次/日,糊状,时有黏液,无脓血。症状与进食有关,多在餐后半小时内出现。排便前左下腹痛,排便后缓解。服用苯丁哌胺,大便减至1次/日,成形,停药后腹泻再现,并有餐后上腹饱胀、烧心。近4个月腹痛加重,体重下降10 kg。 2007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乙状结肠小息肉,直径5 mm,息肉被切除,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 患病后患者情绪差,入睡困难,每晚睡眠4小时。 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锁骨上淋巴结不大。左下腹可触及肠管,有轻触痛,未及明确包块,肠鸣音活跃。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障碍 血常规白细胞 3.6×109/L,红细胞3.94 ×1012/L, 血红蛋白105 g/L,血小板 291×109/L。尿常规正常。便常规(+),便潜血(+),苏丹Ⅲ染色(-)。 给予患者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 tid,2周,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大便2~3次/日,不成形。加用匹维溴铵50 mg tid,艾司唑仑1 mg qn。2周后自述进餐后上腹胀、烧心及左下腹痛减轻,腹泻好转,大便2~4次/日,成形便或糊便。 4周后随访腹泻加重,糊便,4~5次/日;烧心、上腹胀明显。患者对疾病恐惧。睡眠差,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来即有便意,伴排便不尽感。 进一步检查结果为,直肠肛门测压示最大静息压、最大缩榨压低于正常,最初感觉、持续便意感存在异常(较正常值低)。24 h胃肠通过试验结果为排出50%,提示肠道通过加快。饮水试验显示,阈值饮水量为200 ml(340~630 ml),饱足饮水量为500 ml (780~1140 ml),提示患者胃容受功能受损。患者焦虑评分 65分,抑郁评分 73分(正常值<50分)。 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胃肠感觉、动力功能异常,且伴明显抑郁、焦虑。加用劳拉西泮 0.25 mg bid,帕罗西汀10 mg qd,1周后加至20 mg qd。 4周后症状基本消失,腹泻基本缓解,情绪、睡眠好转,体重增加2 kg。 点评 这是一例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我们可从中看出,功能性胃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精神心理因素对患者胃肠道症状和治疗效果均有影响。 对严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进行相应的检查,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异常,帮助其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在诊治中,还要关注与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精神心理异常。 (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宋志强 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4月9日D2版对IBS和功能性腹泻进行了解读,本版就功能性便秘与功能性腹胀进行解读。还有一种FBD被称为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主要是指患者肠道症状达不到前面任何一个综合征诊断标准的FBD。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少、排便不尽感、大便干硬等。患者缺乏能够解释便秘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便秘在西方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以女性和非白种人常见。我国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6%~2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 (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2)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便或硬便; (3)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3)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 (4)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等); (5)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病史和查体能为便秘患者的临床评估提供最有诊断价值的信息。《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扬州)中强调,由于患者对便秘的理解差异很大,医生问诊时不要笼统询问“您是否有便秘?”,而应特别注意便秘症状的特点(便意、便次、排便费力及粪便性状等)、伴随症状、基础疾病、药物因素以及有无警报征象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等。这正是对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最充分的理解。 肛门直肠指检简易、方便,对便秘患者进行常规肛门直肠指诊可获得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了解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第一手资料。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应作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即使对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患者,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导致便秘的原因。 对年龄>40岁、伴有警报征象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便血、大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肠息肉史以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应尽可能了解、确定患者的病理生理学亚型(慢传输、排便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罗马Ⅲ标准已明确将功能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称之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我们将在以后为大家解读。可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法、核素法测定胃肠传输时间(主要是结肠传输时间)。排便造影、肛门直肠测压、球囊逼出试验(图)以及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确定。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包括:① 结肠传输减慢 可能与结肠动力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Cajal间质细胞减少以及结肠内分泌细胞减少等有关;② 功能性排便障碍 试图排便时盆底肌肉矛盾收缩或不能充分松弛或排便推进力不够,这些异常通常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或需要协助排便等症状有关。有时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存在。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还存在精神心理异常。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①一般措施 病情解释,健康宣教,如规律排便、多饮水、多进行体育运动等。② 补充纤维素和容积性泻剂 如麦麸、全谷类食物、含可溶性纤维的容积性泻剂(如欧车前)、甲基纤维素等。③ 渗透性泻剂 包括不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甘露醇等)和盐类泻剂(如磷酸氢二钠、硫酸镁等)。④ 聚乙二醇 不被肠道吸收,安全性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用于便秘的治疗。⑤ 刺激性泻剂 如酚酞、番泻叶等,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⑥ 灌肠剂 可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较适合排便障碍型患者。⑦ 促动力剂 5羟色胺(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如替加色罗能刺激肠道的蠕动反射,加快胃肠传输,对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但由于药物安全性问题已撤出市场。其他药物,如米索前列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莫沙必利和甲氧氯普胺等疗效尚未被证实。⑧ 手术治疗 结肠切除术只限于病情严重、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患者结肠以上胃肠道功能正常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