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期末考试复习

语言哲学期末考试复习
语言哲学期末考试复习

一.前期维特根斯坦

1.对象如何构成事实,图像

答:事实是诸基本事态的存在,基本事态是诸对象(物件,物)的结合,物中预先包含基本事态的一切可能性。对象是实体,

是简单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实体存在,简单命题才能被判断,

才能构成对世界的复杂的陈述),是稳定独立的。它构成事实

所需的稳定形式。

2.逻辑结构(只能显现不能说),逻辑图像

答:一幅图像是实际的一个模型,呈现逻辑空间中的事态,呈

现诸基本事态的存在不存在。一幅图像为了能够正确或错误地

描画实际必须与之有共同的东西,即描画形式也即逻辑形式,

这幅被描画的图像被称作逻辑图像。但是,一幅图像不能描画

它的形式,只能展示它。

3.关于“真”与“意义”的理论(不可能有先天的思想,只有论

断而没有事实对照来论断才可,但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本身

是图像对照)

答:语言本身是图像对照。图像所表现的东西就是图像的意义。

图像之为真假,就在于它的意义与实在是否一致。要认出图像

的真假,必须要与实在相比较,仅从图像本身是无法认出真假

的。先天的图像是没有的。

4.命题指号和思想的关系(初始、复杂)

答:思想包含着其所思的事况的可能性。凡是可思的就是可能

的。思想在命题中被用感官感知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利用可被感官感知的命题指号,如语音或文字,来作为可能事况的投影,投影的方法就是对命题意义的思。但是,命题只能为对象命名,只能通过阐释作为初始指号而不可分析的名字,来描述一个事物而不能说它是什么。复杂指号是指同一语词即指号意指不同的符号,为避免混淆必须引入逻辑句法的规范。

二.前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影响-维也纳学派(科学的哲学体系;逻辑实证主义)

1.石里克的发展

答:石里克认为形而上学家混淆了知识的内容和感情的内容,因此,形而上学并不是知识。哲学应仅仅对实际知识或逻辑意义有所说明,哲学的意义是在于说明科学理论的“语言逻辑”

问题。将命题分为以纯粹形式为对象和以宇宙事物为对象的命题,前者归结为一种符号语言关系,而后者都是综合命题故而是不确定的,反对先天综合命题存在的说法。认为唯有命题与事实的符合才能作为真理的判断依据。

2.卡尔纳普(更严密的逻辑构成系统)

答:卡尔纳普认为,一切科学的概念,最后必定能还原为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即是对“直接的所与”或者说“体验的联系”的确定。一切科学的命题原则上都能用上述这个基本概念的命题“翻译转来”。由此出发,卡尔纳普力图建立一个严密的逻辑构

成系统,构成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包含一切科学的概念的构成体系”。这一逻辑构成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构成定义把一个领域还原为少量的一组概念,这样,一切可知对象的领域就得到了说明。

3.奎因的批评(分析综合命题,还原论,本体论承诺)

答:对逻辑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评

?奎因认为,传统经验论存在着两个“教条”:一是把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截然二分,另一个就是“还原论”教条。

?传统的判断分析命题的标准要么是同义性,要么是必然性,要么是语义规则,这三者都要通过经验事实才能获得。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的同义性涉及“单身”、“结婚”、“男人”等词语的经验对象; 它的必然性涉及主词和谓词的外延, 也需要求助经验才能断定两者是否相同; 语义规则在被应用于对象语言时也要受到对象的限制, 仍要使用同义性那样的标准。

?所以,判断什么是分析命题,最终仍要诉诸经验,因而分析命题不能与综合命题相区别。

?经验主义的第二教条是还原论, 即, 关于事实命题的意义可以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语句。奎因指出, 关于事实的命题是关于周围世界认识的一部分, 并不只与个别的直接经验发生联系。单个的经验不能起检验作用。

?事实上, 面对着不利的检验, 命题体系内部可做必要调整, 总是可以使该命题与经验相符合。如命题“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不仅与天鹅的颜色有关, 它的意义涉及我们关于鸟类的全部知识。如果一个人发现一只黑天鹅, 他可以根据他关于鸟类的知识, 说这只黑色的鸟不属于天鹅类, 由此保证原先命题不被证否。命题组成一个体系, 只是在边缘部分才和经验接触, 体系的核心是逻辑, 经验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命题体系, 而不能被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单独命题。

本体论承诺

?在奎因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根本上是“关于我们的科学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与物自体相符合的问题”。这是一个超验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这样的问题从哲学认识论中取消。奎因要把本体论转换成本体论承诺,同时把本体论问题转换为本体论承诺的问题。

?奎因首先强调,本体论承诺问题所要问的就是,我们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到底约定了或承诺了什么东西存在。至于该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断言是否与事实符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回答的,也是不重要的。

?因此,哲学家应当成为语言学家,即要从形而上学退回到语言学的范围内来考虑问题。哲学家需要考察一个理论体系中我们究竟承诺了什么东西存在,以及不同理论体系的本体论承诺的差别与变化,通过对它们的比较,选择出更可接受的本体论承诺。对奎因来说,通过把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转变成一个语言学的问题,就有助于我们平息与解决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不休。

?本体论承诺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本体论承诺是保证我们正常地作出其它一切理论陈述的前提。第二,本体论承诺也是保证我们的基本概念得以正常使用的前提。

?我们要作出某物存在的承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该物一定要是“约束变项的值”。“我们可以说承认如此这般的实体,当且仅当,我们认为在我们的变项的值域内包括这类实体。”另一方面,通过考察“约束变项的值”,我们也就能够找到理论中承诺了其存在的那些东西。

本体论承诺的标准

?本体论像任何其它科学理论一样,不应当以是否同实在相符合作为取舍标准,而应当以是否方便和有用作为标准。

?以“方便有用”为标准,又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具体原则:

?首先是保守主义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对存在的承诺尽可能与人们已有的信念保持一致,并“尽可能少地打乱一个科学系统”。

?其次是简单性原则,亦即“优雅和概念的经济”。

?最后,还要坚持宽容原则:坚持“宽容和实验精神”。只要我们遵守上述三个原则,就能够对本体论承诺作出恰当的选择。

?把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转换为本体论承诺问题,力求在语义学的领域内来讨论本体论命题的意义和选择,这是奎因哲学的一个基本致思方向。

?通过这一努力,奎因不仅在一切理论建构中取消了“实际有什么东西存在着”这个本体论问题,而且也取消了“我们的理论陈述如何可以符合客观实在”这个认识论问题。

?因此,奎因哲学的根本性质是反形而上学的,它从属于现代以来批判、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主流思潮。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一切科学和知识体系都必须包含着自己的某种本体论承诺,奎因彰显了“存在”设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遗忘了“存在”本身,而只是在存在者的种种表象情形中来运思。而奎因着重想要表明的是,“存在”在理论建构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诺某物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必须首先作出的理论陈述。

?奎因的说法常常是“设定存在”、“承诺存在”,把“存在”看成是我们主要由于语言的原因而做出的主观约定,这实际上就是把“存在”完全当作了一个语言学的问题来考虑。因此,奎因主要是在我们的思想和语言活动中来说明“存在”的意义,“存在”在奎因那里有更多主观性色彩。

三.后期维特根斯坦

1.与前期的异同(同:语法错误通过语言分析来治疗;异:后期

注重日常语言分析,语言本质论)

答:一,前期的治疗是通过意义理论予以充分分析,而后期是通过日常语言分析;二,认为语言的本质不是图像而是工具或游戏。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不能离开日常语言而孤立静止地考察语言。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遇到哲学问题。因此,哲学的任务不是去创造一种理想语言,而是澄清语言和语言的用法。方法是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式返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中去;三,家族相似

2.《哲学研究》

①奥斯丁《忏悔录》对图像论的批判

答:没有意义问题,只有语言的使用问题。字词意义的普

遍概念使我们无法看清语言运用的真相。

②买苹果的例子如何揭示语言

③对应物;意义从何获得?

当这个字词在语言中扮演的整个角色清楚时,指物定义就

解释了这个字词的用法——意义。

④什么是语言游戏?(本质65)

答:有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语言组成的整体称为“语言游

戏”

⑤名称与被命名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罗素“石中剑”)

答:意指一词最直接的用法可能就是在被意指的东西上标

明了一个记号。名称正是以这种或类似的方法意指并且被

给予一种东西的。当听到名称时,便在我们心里唤起被命

名事物的图像;把名称写在被命名的事物上,或者在指向

该物时说出它的名称。

⑥家族相似

答:家族相似表达象征性的特征。各种游戏形成了家族。

四.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影响

1.语用学理论(奥斯丁,塞尔,哈贝马斯主要思想)

答:

2.奥斯丁和塞尔对语言分析的不同(完成行为式表述,陈述;区

分了话语,语指,语效行为)

答:

3.哈贝马斯对语用学理论的发展(什么是行动?若要否定,依据

的规范是什么?)

五.后现代

1.索绪尔(所指-能指;语言-言语)

答:语言(language):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把言语活动的心理的、社会的、现实的因素分离出来,就得到语言。

言语(speech):言语活动包括物理的( 声响)、生理的(发音器

官) 和心理的因素, 有个人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各种因素。

符号的所知:意义,概念

符号的能指:音响以及后来的字符

2.后现代的概念(伊格尔顿——何谓现代性、后现代?)

答:现代性: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基本结构以理性主义为中心得以成形,全球化是现代性特质的极端化,是现代性最高或晚期(high or late)的表现。

后现代: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的基础,总体的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理论和封闭的概念体系。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是对于大一统的政治信条和专制权力的激进批判。是对于资本主义秩序下的真理、现实和身份的概念的犬儒主义的抛弃。(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幻象》)

J.L.奥斯丁

完成行为式表述

问题的产生

?1,哲学家们或多或少把有关表述的唯一问题看成是它们是否为真的问题。

?2,如果那些将要被作为无意义的东西抛弃掉的陈述,其中有些并不是在提出陈述,应当如何理解它们?

?因此需要一个讨论这些语言用法的理论框架,而不应随意谈论语言的无限种用法。

?关于在语法上属于陈述,所以看上去像陈述(statement),但实际上是表述(utterance)的语言用法,

?它们不是无意义的,且既不真也不假;如果一个人作出了一个这样的表述,应该说他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说了些什么。

?“我愿意——”(娶这个女子为我合法的妻子)

?“我向你道歉。”

?“我把这条船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

?“我跟你打六便士的赌,明天准下雨。”

?在人们说出这些行为时,实际上就完成了那个行为(performative

act)。

?我们的言语就是我们的契约。

完成行为式表述的条件

?完成行为式表述依赖于惯例性步骤(conventional procedure),完成行为式之可能的条件是:

?规则1:人们所沿用的惯例必须存在并且为人们所接受;

?规则2,沿用这种步骤的环境必须与沿用步骤的惯例相吻合。

?完成行为式必须具备:

?1,能够实现

?2,奏效

?3,言辞恰当

?4,不是一种滥用

?完成行为式的步骤没有得到完整的、正确地执行,完成行为式的话语就不能完成行为。

?这样出现的错误被称为“不恰当言辞错误”。

?完成行为式表述犯不恰当言辞错误的情况:

?“我与你离婚”——不适合环境

?“我任命你为执政官”——不适合对象

?结婚的一方说:“我愿意”;另一方说:“我不愿意。”

?我说:“我赌六便士”;但没人回答说:“赌”。

?人们在使用某些语词时,并不抱有与之相关的信念。这一错误被称为“不真诚”和“滥用”。

?不真诚:

?我祝贺你,我保证

?滥用:

?我欢迎你

?怎样分辨出一种表述是否一种完成行为式表述?

?完成行为式表述的语法特征,是能被还原、扩展或分析为:

?1,以“我……”如何如何为开端的形式;

?2,以“特此……你(或他)”如何如何为开端的形式。

?奥斯丁认为,我们可以希望:

?1,去列出能够在这些标准形式中出现的全部动词;

?2,把能通过完成行为式表述完成的各种行为加以分类。

?动词可分为特征明显的三类:

?1,发表意见、做出各种评价和估价;

?2,下保证、做承诺;

?3,履行权力(如任命与选举);

?4,其他一两种特征相当明显的类。

?最后,必须区别语句的两种功能:

?1,用来明确我们完成的是什么行为的那种功能;

?2,用来陈述我们完成的是什么行为的那种功能。

问题

?完成行为式表述与那些同这类表述形成对照的陈述、报道及描述之间好像区别并不十分清楚,那么完成行为式如何才能加以广泛地扩展?

?考虑语句:

?“乌拉!”

?“该死!”

?它们是完成行为式,但又与完成行为式有很大的不同。

?存在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纯属于完成行为式的表述,同时也存在着与这种表述相联系的、不是完成行为式的而是描述式的其他显而易见的表述,还有大量无法肯定属于哪一方的表述。

?裁判员:“出局”。

?陪审团:“有罪”。

?它们还是与事实有某种联系。

?“我指出”不是完成行为式表述,而是陈述。

?“猫在垫席上,可我不相信它在那里”

?分析:公开承认自己不真诚,特殊的胡说。

?“约翰所有的孩子都是秃顶的,可约翰没有孩子。”

?分析:没有指称,所以无效,不真诚,不讲理。

?“我感到今天上午真无聊。”

?“你不是。”

?“什么叫…我不是??”

?子非鱼问题。

?不能对他人的感觉做陈述。这意味着陈述也是一种言语行为。

?许多完成行为式的确要放到与事实符合的一般尺度中来作出估价。但它们仍然既不真也不假。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有关表述的“语力”问题来完成。需要一种关于全部可能的表述语力的新理论。

《如何用语言来做事》

进一步阐明了履行话语行为所要满足的几个条件

A1、一定存在一种被接受的,具有惯例性影响力量的惯例性程序,使得一定的情况下r一定的话语由一定的人说出:以及A2、在一被给定的条件下,特定的人与情况一定要适合这种特定的程序。

B1、这种程序一定要被所有的参与者同时正确以及

B2、完整地履行。

?T1、由于这种程序是为了有一定思想与感情的人的运用而设计的,为了对参与者有结果地进行指导;所以参与进来并激发了程序的人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这种思想与感情,参与者一定要意向于这样来指导自己,以及

?T2、此后一定要实际地这样指导自己。

?违反了这些条件,就会产生言辞错误的后果。言辞错误可能是违反了其中一项,也可能是同时违反了其中的几项。

?并非所有的或真或假的陈述(Statement)都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所以奥斯丁将之称为“表述性的(constativ)”。区别完成行为的话语与表述行为的话语的关键在于,前者是在做事(doing),而后者是在述事(saying)。

?在表述语句中实际上蕴藏了说话者对所表述的事情的态度。当我说“约翰在跑”时,我在这个陈述里所表达的实际上是:“我正在作出陈述,…约翰在跑?。”这一陈述的真假取必然被“约翰在跑”表达是否是愉快的所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这一陈述是否与事实相符。

?是否能真正将完成行为式从表述性表达中区分出来呢?

?“我请求”是我正在履行这一行为,而“我请求过”,以及“他请求”则

不是完成行为式的,而是表述性的。

?我说“他请求”时,我只是在陈述“他请求”这一事情,而这一行为,却必须他自己亲自履行;正如我也必须自己亲自履行这一行为一样。然而这种明显的区分只体现在明确的(explicit)完成行为式中,而在不明确的(implicit)完成行为式中,区分并不明显。

?奥斯丁始终强调,要将话语情景(Speech-Situation)整体地去看。这样,研究的对象就不再是句子,而是在一个话语情景中被给出的表达,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陈述也是在履行一种行为。

?所以,奥斯丁得出了,话语行为都含有某种“语旨力”的结论,无论语句是否表述式的。

?话语行为因而被分为三种:

?语意行为(1ocutionary act),即说什么东西;

?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行为,在其中说什么东西;

?语效行为(perlocufionary act),即影响什么,通过某种行为,在这行为中说什么东西。

?陈述(stating)只是语旨行为众多类型中的一种。

?通过上述区分,奥斯丁表明,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与作用,这不取决于句子中词语的指称意义,而取决于话语的背景,即,说话者在某种条件下想要表达的某种态度。

?履行一个语意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履行一个语旨行为。这就是说,我们在说出什么时。同时也是在问或者回答一个问题,给出一些信息或警告,宣判或表明某种意向??如此等等。

?所以,奥斯丁认为,语意和语旨两种行为之间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抽象,我们在日常语言中实际总是同时表现了这两种行为的。长期以来,哲学家们就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将所有问题都作为“语意用法(1ocutionary usage)”来处理。

语意、语旨、语效行为之间的区别

?语旨行为是一种在逻辑上独立的行为,决不是语意行为的结果。显然,语旨行为的特征在于,听话者将话语能够理解为警告、命令、请求等等;而语效行为的特征在于,听话者将产生某种回应。

?话语可能不需要语效行为,但一定不能离开语旨行为。例如“哎哟”这样的话语,说话者既没有履行语意行为,也没有履行语效行为,但履行了语旨行为;因为说话者这样呼叫时,希望听话者将之理解为惊讶、疼痛、悔恨等等的呼声。

?语意行为与语旨行为依赖于惯例性的规范,而语效行为则不是。例如听话者完全可能在听了说话者的请求后反其道而行之,或者置之不

理;这根本不依赖于惯例,所以语效行为不是惯例性的。

?语效行为的动词也并不总是与某种语旨行为的动词相应的。因为许多语旨行为的动词根本就不是要作出什么语效行为;例如许诺,就完全不是要对听话者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有相应的情形出现,例如“争辩”对应于“试图说服”。

?语旨力共有五种不同的分类,包括判定力、行使力、约束力、行动力、和表述式等。

?这样的分类并不是十分严谨的,而且其依据的范畴也并不是相等的。

评价

?但是,奥斯丁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将语言哲学发展到语用学阶段,将语言情景作为整个地去看,从而将语言研究与行为研究结合起来。

约翰塞尔

(John Rogers Searle)

什么是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完成了些什么行为?

?1,指称;

?2,陈述、提问题、下命令、作报道、问候、发出警告……(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s)

?塞尔要讨论的就是这类(语旨)行为。

?塞尔认为,在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有一个语言行为。

?构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在完成言语行为中给出标记。

?完成以言行事的行为就是去从事一种由规则支配的行为方式。

?像提问、陈述这样的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方式十分相似于棒球中的打垒、象棋中的跳马那样的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方式。

?如果意义是一个使用规则的问题,就应该能够从解释表达式意义这方面去陈述使用表达式的规则。

塞尔区分了两类规则:

?一类用于调节先前存在的行为形式。如礼仪规则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独立于礼仪规则而存在的。

?另一类规则不仅调节,而且创造或规定新的行为形式,这类活动在逻辑上依赖于规则的存在而存在。例如橄榄球的规则。

?后一类规则被称为构成规则(constitutive rules),前一类被称为调节规则(regulative rules)。

?调节规则的特有形式是祈使句,或能被释义为祈使句的形式,如“切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精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2012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1、本考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2、Ⅰ卷和Ⅱ卷的答案都必须书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3、本考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2.每年的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之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A.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精选文库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B.金钱 C.信念 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哲学与人生》职高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25×2,共5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3、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4、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试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期中测试题

试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期中 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想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 考查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将修心悟道导向现实生活,所谓“平常心即是道心”、“挑水劈柴,无非妙道”,从而达到对世间万象深刻独到的感悟。这种哲学智慧表明【】A.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智慧源于生活与实践 B.哲学是理性和智慧的明灯,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 C.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D.人人都在生活,都有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2、“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右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 后,总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 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哲学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它是“科学之科学”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归宿和目的就在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 ①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②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③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④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6、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

梅峰中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二政治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1.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具有可知性的问题2.河南济源煤业公司有一个煤矿在新疆,因为当地没有烧纸的习俗,公司的领导不惜花钱,从济源运送两车冥纸,带着神汉神婆坐飞机到新疆,烧香、拜佛、跳大神,企求神灵“保佑平安”。该公司领导的这一做法体现的世界观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表明的是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D.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③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5—9题。 5.卫星以传说中飞上月球的女神“嫦娥”命名。嫦娥奔月传说有多种版本,但是< ) A.正确的说法只是其中的一个B.这些传说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C.这些传说都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这些传说都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人们很早以前就猜测潮汐现象和月球有关,事实也确实如此。科学的发展揭示了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是万有引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水的起伏。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科学家们在对月球的探测过程中,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地区。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在飞近月球神秘区域的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科学家把这种地区形象地称为“质量瘤”。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个质量瘤,但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这表明 A.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 试试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2013—201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水滴石穿”“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说明() A.哲学产生于寓言故事 B.哲学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有一个小煤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该企业主不是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度,而是率领全体矿工到寺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下列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与该企业主的作法相同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夫至尊莫过于天,天之变莫过于日蚀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记亡,治而不忘乱 3.我国将于2013年11月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此次普查工 作。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办事情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2年6月18日,张德江同志在参加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四党代会江北、大足、开县代表团审议讨论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大会报告的主题,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之所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③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④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十二五”期间,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力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人意料”。这体现了()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捉摸不定的 ③物质世界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④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高二《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职高《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的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人与自然矛盾 ④人与社会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 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劳动者②社会主义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不能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现实是由理想决定的,并反映理想。 6、个人理想包括( ) 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政治理想④道德理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与信念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B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与支撑 D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的毫无联系 8、从人生的实践来看,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①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要有钱④培要有自觉的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对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意志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培养 ②意志都是脆弱的 ③人的意志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特征 ④顽强的意志需要经过刻苦锻炼形成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属于信念的特点的是( ) ①复合性②稳定性③执着性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A、矛盾 B实践 C联系 D辩证 12、下列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相互依存的 B、是相互转化的 C、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是不可改变的 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错误的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14、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有误的是() A、本质是由现象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