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应否成为本地华人的母语

合集下载

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

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

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中国要发展、要建设,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母语的人才。

英语很重要,“小语种”也很重要。

我们所谓的“小语种”,在世界上都是很大的,很多语言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

所以我们希望中国人不仅要学自己的母语,而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外语进行学习。

外语也是中国一个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外语看作外国人的,它也是中国人必须有的文化素养。

在西方,很多时候他们把学习母语、学习外语都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素质要求。

我们感觉到,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我们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多掌握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渠道,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法。

当然,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铺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我希望这位记者先生和我们一起思考,共同研究中国为了走向未来,怎么处理好我们的语言问题。

谢谢。

这位记者先生讲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个现象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人要去学英语。

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语的强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反映了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占的优势。

现在很多中国人学英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个方面是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较高,认为学了英语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工作收入比较高,可以到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或西方世界去留学,这是一个积极性的原因。

第二方面,国家语委近期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包括我们的母语和外语的关系,我们讲的是要“构建”,这说明目前的语言生活还不是那么和谐,至少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比较“过”的问题。

人类是否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人类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首先,人类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因为语言统一能够促进全球交流和合作。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不同的语言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全球统一的语言能够消除语言障碍,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

这将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此外,全球统一的语言也能够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传承。

语言是知识的媒介,它能够传递和保存人类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全球统一的语言,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学习和传承各种知识和文化。

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名人名句方面,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曾说过:“语言是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性,全球统一的语言将成为连接人类心灵的更加强大的桥梁。

经典案例方面,欧盟是一个充分体现全球统一语言益处的例子。

欧盟拥有多个成员国,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的语言。

然而,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欧盟选择了英语作为官方工作语言之一。

这使得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人类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

全球统一的语言能够促进全球交流和合作,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传承。

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所说,语言是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

欧盟的例子也证明了全球统一语言的益处。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全球统一语言的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人类不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首先,人类不应该发展全球统一的语言,因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多样性的美丽。

全球统一的语言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多样性的丧失,使世界变得单一和乏味。

此外,全球统一的语言可能会带来不平等和歧视。

如果只有一种全球统一的语言,那些母语非该语言的人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不公平。

他们可能会受到歧视,失去表达自己的权利。

没有必要每个中国人都掌握英语

没有必要每个中国人都掌握英语

没有必要每个中国人都掌握英语
现在英语成为了每个写省的必修课,还与语文、数学并称为三大主课,其实这是大有问题的。

先从实用性角度说说。

英语本来是作为一种与外国人交流的工具进入中国的,可是现在有几个人有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如果一种学问光学不用,那岂不是白学?有人说,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不然,怎么走向世界?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英语现在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并不等于英语能一直保持这种地位。

过去,法语、拉丁语也是应用很广的语言,但现在,它们已失去这种地位。

英语也将向法语、拉丁语一样失去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地位。

在未来,随着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兴起,汉语和西班牙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就无法独霸天下了。

总之,英语在未来没有较大的实用性。

英语。

是否应该允许本地方言进入校园英语作文

是否应该允许本地方言进入校园英语作文

是否应该允许本地方言进入校园英语作文The role of local dialects in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Some argue that allowing the use of regional languages and dialects in schools can help preserv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mpower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Others contend that a standardized form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the official or national language, should be the primary medium of instruction to ensure academic success and social mobility.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both perspectives and offer a balanced assessment of whether local dialects should be permitted in the school setting.One of the primary arguments in favor of incorporating local dialects into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s the preservation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Many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unique dialects that have evolved over centuries, reflecting the history, traditions, and identity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se dialects often carry rich vocabulary,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nuances that can be lost if they are not actively maintained and passed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By allowing the use of local dialects in school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stronger sense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and feel moreconnected to their community.Moreover, the use of familiar dialects in the classroom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many children, the official or national language may be their second or third language, and they may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confident expressing themselves in their native dialect. This can lead to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a more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dditionall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use of mother tongue-based instruction can improve literacy skills and overall academic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years of schooling.Proponents of this approach also argue that allowing local dialects in schools can empower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and promote social justice. In many countries, the official languag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dominant ethnic or socioeconomic group, while regional dialects are spoken by minority or disadvantaged populations. By recognizing and validating these dialects within the education system, schools can help to reduce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foster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rovide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On the other hand, opponents of this approach argue that the primary goal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equip students withproficiency in the standard or official language, which is often essential for academic succes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mobility. They contend that the use of local dialects in schools can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skills necessary for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broader social and economic spheres.Additionally, some critics argue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dialects in the classroom can create logistical and pedagogical challenges. Teachers may need to develop specializ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to accommodate different linguistic backgrounds, which can be resource-int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Furthermore,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dialects within a single classroom may lead to confusion, miscommunic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social divisions among students.Ultimately, the debate over the role of local dialects in education is a complex one, with valid arguments on both sides. While the preservation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s a worthy goal, the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cannot be ignored. A balanced approach that recognizes the value of local dialects while still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ficiency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 may be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One potential compromise could be to incorporate local dialects intothe curriculum in a limited and strategic manner. For example, schools could offer elective courses 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at focus on th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regional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llowing interested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celebrate their linguistic heritage. Alternatively, teachers could be encouraged to acknowledge and validate the use of local dialects in the classroom, while still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fo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urposes.Another approach could involve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where students receive instruction in both the standard language and their local dialect. This approa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various contexts around the world,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benefits of maintaining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while also acquiring the necessary language skills fo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Ultimately,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to allow local dialects in schools should be informed by a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que cultural, linguistic,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within each community. By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preserv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ensuring academic success, schools can create an inclusive and empower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celebrates the richness of human language while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ld.。

大众对于英语和汉语学习的认知现状

大众对于英语和汉语学习的认知现状

大众对于英语和汉语学习的认知现状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和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交流沟通越来越频繁,世界也正兴起汉语的学习热潮。

这将是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更深入互动的必然趋势。

这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发展都是好事。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更深入的融合互动,也更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按着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国力的发展,中国将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中华文明历史深厚悠远,一直绵延不断上下五千年,里面充满文明和智慧的宝藏,有待世人挖掘,也对世界充满吸引力。

所以,学习中文的重要性,汉语学习热潮在各个国家的兴起,也必将有增无减。

因此,许许多多有远见的国外人士,例如如投资大师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早早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中国学习到一口流利的中文。

我们来看看罗杰斯女儿的中文,地道的就像北京皇城根儿土生土长的娃娃说话,而且古韵悠长!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外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家庭,都觉得中文太难学了!中文和英语等拉丁文字很不一样,不属于表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这中文的横折竖撇,曲里拐弯,确实让外国人包括华人孩子看了感觉是天书,头大。

同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巨大差异,导致国外许多人思维转不过弯来,难以理解中文语境。

事实上,由于学习中文的普遍畏难情绪十分普遍,甚至这严重到阻碍了许许多多的外国家庭进入中文学习。

显然这对于中外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交流都是极其不利的事情。

罗杰斯的女儿为什么中文学得这么地道,且古韵悠长?那么,罗杰斯的女儿,为什么中文学得这么地道,且古韵悠长?语言学习,我们一再强调,最好、最高效的学习模式,就是给孩子一个地道的语言环境。

原来,有远见的罗杰斯为了女儿学习中文,早早就让她们进入新加坡的华人学校,融入中文语言环境中。

这样的父母,可以说是为了女儿煞费苦心了。

这就像许多中国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让孩子早早进入全英文的国际学校,甚至移民英美国际上当地学校一样。

英语是否应该成为必修课辩论

英语是否应该成为必修课辩论

英语是否应该成为必修课辩论-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首先,立足于现实: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话连中文一级水平都过不了,更何况是英语六级其次,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英语吗首先,立足于现实,大部分大学生学了英语毕业后立马忘光——用不到,2,学中医的干嘛非要学英语以后用得着吗其次,浪费了大量资源,每年多少亿人民币打了水漂。

再次,缺乏可选性。

真正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而不是灌输,为什么有的同学想学俄语、德语、日语却没有机会虽然他自己可以却校外学习或者自学,但是如果国家政策支持多样化外语的学习,岂不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岂不是会减少对教育资金的浪费,而得到充分利用然后,再次回到现实,(这个是备选),为什么英语这么火,这么热门不是因为英国的软实力,而是因为从前的殖民!看看英国的殖民地就知道了,很多人随着在语言上被同化,在文化、民族情感上也被同化了!英国,才是高贵的,有前途的。

本国文化,不值一哂。

最后,还是回到现实:请正方辩友问问自己,同时也请在座各位同学问问自己,经过从初中(有的是从小学)到大学共10年的英语学习,你的英语能与外国人正常交流了吗你以后打算把英语作为你的第二语言吗你觉得你的英语在未来需要的时候用得上吗如果不是,那么,是现实驳倒了你们,而不是我。

中国教育过分强调英语的地位,忽视中文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上,影响了自己专业的学习,中文文化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如果说中国教育有很多怪模式,我想英语教育首当其冲。

现在刚上小学的孩子们就已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必须学好英语!我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奴役,也是教育的悲哀。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考,英语就像一副枷锁牢牢拷在我们身上,学好英语就意味着前途无量,学不好似乎就被看做一无是处。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英语课作为必修完全没有必要:一、从效用性来讲,不上英语课未必学不好英语,课堂上很难提高英语技能,还是强调,英语是技能不是理论。

新加坡: 本地华语丰富了“大华语”

新加坡: 本地华语丰富了“大华语”

新加坡:本地华语丰富了“大华语”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华人占据了主要的民族比例,华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华人对华语的使用经历了一番变迁,最终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大华语”。

华语在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许多中国人移民到新加坡,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在当时,华语被广泛使用并传递给新一代的华人移民。

这种使用的华语是比较传统的,主要基于中国的方言,如福建话、广东话等。

这个政策的实施对新加坡本地华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新加坡的华语在发音和词汇方面逐渐趋于标准化。

人们开始使用更多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造就了“大华语”的形成。

新加坡本地华语还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在新加坡,许多人是使用英语和马来语长大的,这两种语言对华语的影响不可忽视。

新加坡的华语中常使用一些英语和马来语的词汇和短语,这使得新加坡本地华语有着独特的口音和词汇。

新加坡的华语还受到不同方言的影响。

尽管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但仍有来自不同方言背景的华人在新加坡居住。

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等方言在日常交流中仍然有所存在,这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了新加坡本地华语的特征。

新加坡的本地华语丰富了“大华语”。

从传统的方言到普通话和其他语言的融合,新加坡的华语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口音。

这种丰富和多元的语言背景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点,并成为新加坡社会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是否会取代英语的英语作文

汉语是否会取代英语的英语作文

汉语是否会取代英语的英语作文English: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hinese will replace English as the dominant language in the future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ssue. On one hand,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global influence, it is possible that Chinese will become more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international sett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obal dominance of English is deeply entrenched and has been shap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s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have facilitated the spread of English and made it the lingua franca of the digital age. While Chinese may continue to grow in importance, it is unlikely to completely replace English as the dominant global language.中文翻译: 关于汉语是否会取代英语成为未来主导语言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应否成为本地华人的母语?
周鎔晨
联合早报,2013年10月7日

最近报章频频出现关于母语的讨论。其中,一名新加坡籍英国留学生更认为,英语将取代现今
的母语,成为下一代新加坡华人共同认同的母语。

笔者是1980年代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从小在华语和闽南语为主的家庭语言环境成长。
和许多同年代的新加坡华人一样,在1979 年“讲华语运动”实行之后才出生,虽然大致听得懂
我真正的方言母语,却无法流利使用。庆幸的是,我并没有把我的另一个母语——华语遗弃。
自入学、毕业、至今工作数年,对它始终不离不弃。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英语。作为新加坡的主要工作语言,英语早已从我念小学开始,便成为
我思考、分析、沟通的首选语言,是我熟悉的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华语)中的强者。但英语对
我来说始终称不上是母语,与华语相比,英语完全无法在我心中勾起任何的认同和归属感。由
始至终,英语一直都是我所谓的“洋人的语言”,是属于外国人的语言,我只不过是长期借用了
它,有如领养了这个语言,和它并非有血缘关系。

值得探讨的是,提出英语作为新加坡人母语的观点,并非完全没有立论之点。新加坡对“母语”
(mother tongue)的官方定义,是指个人所属种族的语言,对华人来说,其官方母语是华语。
如今许多华人的家庭用语已并非华语,而是英语。在学校里,华语只是多数华族学生的第二语
文;而我国的双语教育,也并非双语平等教学。目前的局面,华语虽然是多数华族学生的“母
语”,然而,他们无论在家里或学校里最常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使得本地语言政策与现实情
况出现明显的矛盾。

另外,只要你走在新加坡的街上,尤其是到年轻人聚集的场所,听到的多半不是华语,更少机
会听到方言,多数听到的是新加坡式英语。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式英语虽然算是世界英语
(World Englishes)中的一种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y),但距离我们所向往并引以为标
准的英式英语(本地有逐渐偏向美式英语之趋势),实际上还差得很远。令人叹息的是,许多
年轻的新加坡华人却以“ 精通英语、不谙华语”而感到自豪,并沾沾自喜,向外宣扬。

几个月前南大毕业典礼致辞失言而引起网民激烈辩论的事件,也披露了一个事实。致辞同学虽
然大概只是因在毕业典礼上献辞,过度兴奋而不自觉说出了敏感的即兴笑话,但此话能说得出
口,空穴来风,事必有因。许多年轻的新加坡华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潜意识中对华文华
语,乃至对使用华文华语的人,已冠以某种特定印象,才会不自觉地在语言或行为上表现出此
种态度。

每个人都有选择语言的自由,新加坡华人也不例外。论语言能力,通晓华英双语怎么说都比只
能使用英语单语更胜一筹。而蔑视自己华族文化、语言,更不是一件能引以为荣的事。有良好
的英语水准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也在生活上提供很大的方便,但是把英语当成新加坡华
人的母语,将与生俱来的母语割舍摒弃,在许多层面上还是说不过去的。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除了前殖民地的身份,论地理、文化、人口,都和西方国家扯不上多少关
系。新加坡人口以华、巫、印这三个亚洲种族为主。只占总人口少数的欧亚裔人口和第二代欧
美移民,能名正言顺地称英语为自己的母语。另外,那些父母来自不同族群,而种族身份不能
直接归类到华、巫、印三大种族的新加坡人,也有理由自行选择把英语当作自己的母语。除非
这两组人口在来临的世纪内急剧上升,或政策上出现语言定义的改革,理论上,我们根本没有
足够的理由,为了部分以讲英语为主的华人,而把目前被视为第一语文的英语冠为母语。

再者,英语在我国是工作语言,已经占有优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新加坡若把英语改为
母语,也未必能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以讲英语为主的国家的认同。至今,新加坡人报读许多
英美大学仍得通过英语鉴定考试,这表示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立场,新加坡是亚洲国家,
英语不是新加坡人的母语,即使你说得出一口再流利的英语,写得出一手再有文采的英文,并
且完全不谙其他语言,你仍然会被视为英语的非本族语者(non-native speaker)。这到目前
为止仍然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这个事实,却是一些本地英语单语华人所不愿意接受的。

现今英语作为本地的工作语言,对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刻意破坏现有的语言环
境与生态。殷盼对华文华语仍有感情的新加坡华人,不要遗弃我们宝贵的母语。方言在1980
年代后已遭受了逐渐被淘汰的厄运,真不希望华语也有朝一日步其后尘。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