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VIP专享]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VIP专享]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层 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 (1) 素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 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 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

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4) 泥岩(J2s) 紫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重,偶夹灰绿色团斑、砂质条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为软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渗透系数较砂岩小,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影响,取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泥岩渗透系数为0.0216m/d,为弱透水岩层,其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特别是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较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为弱富水层。 2) 含水层 据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孔隙水。场区素填土厚度 2.0m~4.0m,为相对透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降雨形成的孔隙水多下渗入粉质粘土层或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部分通过地表蒸发,填土层无稳定的潜水位。 粉质粘土几乎分布于整个评价区,斜坡地带分布厚度较薄,在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表B.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表B.2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导则表3

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大家看看)

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注意一下10个类别中有关影响的细节,对案例意义重大 (1)工业类项目 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Ⅰ类 ②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Ⅱ类 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企业用水取自地下水(如自备井);※①③为企业排水 (2)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 ①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②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Ⅰ类、Ⅱ类) (3)污水土地处理工程 的影响; ②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③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 ①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③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水利水电工程 ①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③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6)地下水库建设工程 ①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 ③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④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7)矿山开发工程 ①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④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⑤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⑥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8)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储运工程 ①油田基地采油、炼油排放的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②石油(天然气)勘探、采油和运输储存(管线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油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采油井、注水井以及废弃油井、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和固井质量问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④石油(天然气)田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⑤地下储油库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问题。 (9)农业类项目 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农业灌溉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0)线性工程类项目 水位或水质的影响; ②隧道、洞室等施工及后续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③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下水及其分类 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地下水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及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渗透系数大于0.001m/d),称为透水层。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渗透系数小于0.001m/d),称为隔水层。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不论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地下水的类型和若干特征见表4-5。 表4-5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二、包气带水 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如图4-2所示。 (一)土壤水 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靠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需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既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蒸腾,水分的变化相当剧烈,主要受大气条件的控制。当土壤层透水性不好,气候又潮湿多雨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形成沼泽,称沼泽水。当地下水面埋藏不深,毛细管可达到地表时,由于地表水分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土壤表层,则形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危害农作物生长。所以,研究控制土壤层中的水分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基础埋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上层滞水接近地表,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接受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以蒸发的形式排泄。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消耗,甚至干涸。上层滞水一般含盐量低,但易受污染。根据上层滞水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强烈的特点,它只能用于农村少量人口的供水及小型灌溉供水。在松散沉积层中不仅埋藏有上层滞水,裂隙岩层和可溶岩层中同样也可以埋藏有上层滞水。 三、潜水 (一)潜水及其特征 潜水是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如图4-3所示。潜水一般多储存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也可以形成于裂隙或可溶性基岩中,形成裂隙潜水和岩溶潜水。 潜水面任意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H)。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为潜水的埋藏深度(T)。自潜水面至隔水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含水层厚度(H0)。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 1.结合水 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失,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2.毛细管水 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3.重力水 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洞穴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专门研究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2.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 (1)裸露型:灰岩、白云岩基本上出露。 (2)覆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覆盖。 4.火山岩裂隙孔洞水

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5.基岩裂隙水 (1)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2)层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 1.上层滞水 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 2.潜水 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 3.承压水 充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 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 (1)微咸水:1g/L≤M﹤3g/L; (2)半咸水:3g/L≤M﹤10g/L; (3)咸水:M≥10g/L,可分为: ①盐水:10g/L≤M﹤50g/L; ②卤水:M≥50g/L。

地下水评价例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5.79×10-5 cm/s在10-7 cm/s~10-4 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 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5、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 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 4.1水文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 (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 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 (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 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

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GWI-A5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4年11月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导则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并阐述了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要求。 1.3 本导则只适用于“项目”中地下水系统划分。 1.4 本导则可供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 50027-2001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T 14158-93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 3术语与基本概念 3.1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 是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3.2地下水系统边界Groundwater system boundary 地下水系统边界是指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或地下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界线。地下水系统边界具有时空四维性。 3.3地下水系统环境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 地下水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地下水系统外的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地下水系统结构Groundwater system structure 地下水系统结构是指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或由构造断裂、溶洞、裂隙、节理等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空间网络。地下水系统结构是地下水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3.5 地下水系统分级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 地下水系统分级是指根据地下水系统结构、水动力或水化学特征等将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次级系统。 3.6地下水系统区Groundwater system section 地下水系统区是指具有相似的水循环特征且在地域上相互毗邻的地下水系统组合体。地下水系统区内的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受相似气候条件或地表水系等的影响,使得区内所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按透水层中水的饱和与否以及积聚贮存条件分为饱气带水、潜水和层间水等三个基本类型。 1.饱气带水: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岩石的空隙未被水充满,呈不饱和带地下水,称作饱气带水。饱气带水主要呈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状态,重力水较少且富含O2、CO2等。重力水流经此带时,只有在水量充足时才能在有隔水层的地段局部形成上层滞水。此带一般和潜水相连通,其下限往往就是潜水面。 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它是由大气降水和地面流水等经过饱气带往下渗透,遇到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后逐渐积聚,将岩石空隙充满呈饱和带的重力水。潜水顶部连续的自由表面,叫潜水面,它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潜水 面示意 图 3、层间水:层 间水:两个隔水 层之间的透水 层中的重力水, 称为层间水。层 间水的主要来 源是渗透的重 力水。其存在条 件是倾斜岩层 中透水层夹在 不透水层之中, 同时其高起部 分露出地表接 受渗透水或潜 水补给,如构造 盆地、向斜或单 斜构造等。层间

水有传递静压 力的性质,水量 充足时其深处 的水体受到上 部水柱的压力 而具有承压性, 叫承压水。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温泉 1、吸着水 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吸附在碎屑颗粒和岩石的表面而成为吸着水。 2、薄膜水 薄层状的吸着水的厚度超过了几百个水分子的直径时,则为薄膜水。 3、毛细管水 小空隙的岩石吸着水和薄膜水较多时,水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4、重力水 如果空隙较大,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低处渗流,形成重力水。 5、泉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地下水流泄的方式之一。 根据泉水出露的性质,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种类型。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往下流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下降泉;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裂缝往上涌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上升泉。按泉水的补给来源可分为饱气带泉、潜水泉和自流水泉三种类型。一般泉水的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若其水温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则称温泉。温泉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下深处地热的影响有关。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设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段 -1c 服务期满后 -1d 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 水环境指建设

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 评价级别建设项 目场地 包气带 防污性 能 建设项 目场地 含水层 易污染 特征 建设项 目场地 地下水 环境敏 感程度 建设 项目 污水 排放 量 建设项 目水质 复杂程 度 一级弱-强易-不 易敏感大-小 复杂-简 单 弱 易 较敏感大-小复杂-简 单 不敏感 大复杂-简 单 中复杂-中 等 小复杂 中较敏感 大-中复杂-简 单 小复杂-中 等 不敏感大复杂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附件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依据 (1) 1.4 术语与定义 (2) 1.5 指导原则 (3) 1.6 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 2.1 工作内容 (4) 2.2 工作流程 (4) 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 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 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 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 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 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 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 4.1 报告编制大纲 (29) 4.2 成果图 (29) 4.3 成果表 (31) 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 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 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 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8.5~9<5.5,>9 6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7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8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9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10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11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12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13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4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15 总大肠菌群(个/L) ≤3.0≤3.0≤3.0≤100>100 16 细菌总数(个/L) ≤100≤100≤100≤1000>1000 17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18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1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20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21 铜(Cu)(mg/L) ≤0.01≤0.05≤1.0≤1.5>1.5 22 锌(Zn)(mg/L) ≤0.05≤0.5≤1.0≤5.0>5.0 23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24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5 铁(Fe)(mg/L) ≤0.1≤0.2 ≤0.3≤1.5>1.5 26 锰(Mn)(mg/L) ≤0.05≤0.05≤0.1≤1.0>1.0 27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28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29 钡(Ba)(mg/L) ≤0.01≤0.1≤1.0≤4.0>4.0 30 钼(Mo)(mg/L) ≤0.001≤0.01≤0.1≤0.5>0.5 31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32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33 硒(Se)(mg/L) ≤0.01≤0.01≤0.01≤0.1>0.1 34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35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36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37 六六六(μg/L) ≤0.005≤0.05≤5.0≤5.0>5.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0.1≤0.1>0.1 >0.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 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 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 1 )风化裂隙水 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 2 )成岩裂隙水 具有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水较为发育。玄武岩经常发育柱状节理及层面节理。裂隙均匀密集,张开性好,贯穿连通,常形成贮水丰富、导水畅通的潜水含水层。成岩裂隙水多呈层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具有成岩裂隙的岩体为后期地层覆盖时,也可构成承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评价工作分级 (一)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 表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2、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17。 (2)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4-17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水质分级评价标准

地下水分类指标表1-1 序号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浊度)≤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8.5~9 <5.5,>9 6 总硬度(以CaCO3计) /(mg/L) ≤150≤300≤450≤550>550 7 TDS/(mg/L) ≤300≤500≤1000≤2000>2000 8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9 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 铁(Fe)/(mg/L)≤0.1≤0.2≤0.3≤1.5>1.5 11 锰(Mn)/(mg/L) ≤0.05≤0.05≤0.1≤1.0>1.0 12 铜(Cu)/(mg/L)≤0.01≤0.05≤1.0≤1.5>1.5 13 锌(Zn)/(mg/L) ≤0.05≤0.5 ≤1.0≤5.0>5.0 14 钼(Mo)/(mg/L) ≤0.001≤0.01≤0.1≤0.5>0.5 15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16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 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8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19 硝酸盐(以N计)/ (mg/L) ≤2.0≤5.0≤20≤30>30 20 亚硝酸盐(以N计)/ (mg/L) ≤0.001≤0.01≤0.02≤0.1>0.1 21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22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23 碘化物/(mg/L) ≤0.1≤0.1≤0.2≤1.0>1.0 24 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 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 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 硒(Se)/(mg/L) ≤0.01≤0.01≤0.01≤0.1>0.1 28 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 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30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31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 钡(Ba)/(mg/L) ≤0.01≤0.1≤1.0≤4.0>4.0 33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34 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 六六六/(μg/L)≤0.005≤0.05≤5.0 ≤5.0>5.0 36 总大肠杆菌群/(个/L) ≤3.0≤3.0≤3.0≤100>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