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合集下载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作者:宫玉涛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8期众所周知,在中印边境上有一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让中国和印度争论了几十年,甚至引发过边境战争。

目前,在两国争议区域内,中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中占区,印度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印占区。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在“麦克马洪线”两侧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珞巴族。

珞巴族的概况珞巴族是分布于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两侧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境内(不包括印占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山南地区。

其中,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是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而一些人对这一提法则存在异议,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珞巴族的人口分布有关。

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

经过10年的繁衍,现在的人口有所增长,但不会超过3300人。

而据估计,在有争议的印控区的珞巴人可能超过60万人,而这些人口是无法普查的。

领土的争议,也导致了对珞巴族人口数量的争议。

珞巴族人口不多,但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迫”、“塔金”等不同的部落,他们分居在不同的区域。

珞巴族的部落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

在珞巴族部落中,实行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与其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其父名又与其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

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所透露的信息来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对很多珞巴人而言,熟记氏族的谱系是一门生存的必修课。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珞巴人学习并通晓藏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一定的“藏化”和“汉北”迹象。

中南半岛 — 文化与地缘的关系及“三级阶梯地形”解析

中南半岛 — 文化与地缘的关系及“三级阶梯地形”解析

中南半岛—  文化与地缘的关系及“三级阶梯地形”解析很多朋友对于文化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认为文化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这点我也认可。

不过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或者说选择不同的文化却是可以从地缘上找到轨迹的。

所以分析地缘的作用并不会与侧重文化的朋友形成对立,相反能够更加丰富文化决定论者的理论基础。

人类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总得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往往就是宗教,有些意识形态不愿意被称为“宗教”,比如“儒家思想”和20世纪流行的各种主义。

不过从影响力和内容来说,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之为一类。

让我们看看在古典时期后期,中南半岛上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类型吧。

图:亚洲主要宗教分布图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图上将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划入了“佛教文化区”。

当然这指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基本宗教信仰,并不排斥有别的宗教存在。

我在分析伊朗高原时曾经把欧亚大陆的主要文化区都圈了出来,不过其中没有将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单独列出(主要是这一区域与伊朗高原的联系不多)。

事实上发源于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佛教”曾经广泛流传于整个亚洲大陆。

但由于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佛教的出世态度得它不仅缺乏攻击力,而且还缺乏足够的防御力。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属于扩张性的,而儒家家天下的思想是防御力最强的。

这与双方起源的地缘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我无意于过多的讨论宗教的教义。

事实是佛教更适用于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样的地区更适合佛教那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另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其他强势宗教的渗入。

如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

前者因为是极限之地,其他地区的民族很难长期驻足;后者则是因为三面环山,避免了东亚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强力渗入(只有北越是处在这个保护圈之外,所以被华夏族多次强力进入,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

一面靠海,相比之下容易受到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的影响。

好在这些外来势力的海洋属性,使他们对那些海岛更加感兴趣,因此中南半岛避免受到过多的文化冲击(而那些海岛上的马来人则在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甚至天主教当中不停的转换)再多讲一下北亚,在分析伊朗高原时我将那块区域划为“游牧文化区”,其实如果从最初的宗教形态来分,那里应该叫原始的“萨满教传播区”。

中南半岛的地形及气候特征是什么

中南半岛的地形及气候特征是什么

中南半岛的地形及气候特征是什么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

因处于中国南方,中国称为“中南半岛〞。

又因位置临近印度和中国,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中国在学术上有时也称作“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

因处于中国南方,中国称为“中南半岛〞。

又因位置临近印度和中国,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中国在学术上有时也称作“印度支那半岛〞。

中南半岛地理位置简介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属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为东亚大陆与群岛之间的桥梁。

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中国云南南部及马来西亚西部,是世界上国家第二多的半岛。

中南半岛地理位置特征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

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

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

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假设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

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拟明显的特征。

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

其次,其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

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气候特征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

中南半岛纬度低,获得太阳光热多,全年气温高;度6-9月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知季风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多,为雨季;10-次年5月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为旱季。

6.1+东南亚+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

6.1+东南亚+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
3.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海上运输的
咽喉之一?
一. 重要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
1.马六甲海峡连接哪两个大洋? 2.从地中海出发的商船运送葡萄酒 到上海,在右图中找出最短的航线。 3.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海上 运输的咽喉之一?
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西亚和南 亚通达东亚和东南亚最便捷通道
第六章 认识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第1课


一. 重要的地理位置
读图
读右图: 1.说出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及其领 土构成。 2.描出赤道和北回归线,判断东南 亚的半球位置。 3.找出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洲、大 洋洲。
一. 重要的地理位置
位置与范围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
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因在中国以南而出名。
一. 重要的地理位置 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
岛国
菲律宾、东帝汶、 马来西亚、文莱 印度尼西亚
临海国
缅甸、泰国、 柬埔寨、越南、 新加坡
内陆国
老挝
与我国接壤
缅甸、老挝、 越南、
一. 重要的地理位置
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
“火山之国”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 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由太平 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 约6000个有人居住。火山有400多座,其中活 火山有77座。
人口分布
读右图: 2、说明东南亚人口分布与地形、河 流的关系。
这些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
二.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华人华侨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和华侨占世界外籍华人总 数的70%以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贫苦 的中国人,从广东、福建等地背井离乡“下南洋” 谋生。他们开荒地、挖矿山,为东南亚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之东南亚篇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之东南亚篇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之东南亚篇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东北新闻网刊载作者李寒秋的文章指出,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的关键性阶段。

当今的世界,美国的单极霸权也似乎开始出现衰势,但由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这一过程将是缓慢而相对的。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直言,美国绝不做老二。

根据盎格鲁帝国的历史记录和行为模式,美国将继续对世界各国分而治之,使其不能合而谋之。

中国周边地区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次大陆和中亚这4个战略性地带,也就成为美国对华牵制与围堵的重点关注地区。

为此,细致入微地分析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格局、利害关系以及权力结构,不仅有助于谋划具有预见性的国际战略,也有助于知己知彼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地缘格局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在东南亚的长期统治和“以夷制夷”的人为设计,很多东南亚国家与邻国有着复杂的边界和领土争端。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现有疆域是由荷兰殖民者确定的,在帝汶岛、加里曼丹岛和新几内亚岛上都与邻国分割而治,与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岛屿存在归属争端;马来西亚不但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继承了复杂的联邦制度,还有与印尼关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的分割纠纷,以及与泰国在克拉地峡一带的边界矛盾。

泰国的边界则被英法两强刻意设计成与邻国犬牙交错的复杂格局,使得泰国与柬埔寨和老挝、泰国与缅甸,以及缅甸与印度之间均有着一定程度的领土纠葛。

至于越南,则长期背负着法国殖民者拼凑的印度支那联邦的设计。

而文莱与新加坡,这两个人为设计的袖珍国家,一个富有石油矿藏,一个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部位,均是大英帝国统治者以小制大的战略性棋子。

游离在东盟组织以外的小国东帝汶,长期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居民讲葡萄牙语。

东帝汶于1975年刚刚独立,就立即陷入了印尼的军事占领,迟至2002年才再获独立。

东南亚地区内部复杂的地缘政治纠纷,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刻意制造矛盾、分而治之的深远战略布局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今东盟各国的互信合作。

冷战时期地区外大国在东南亚的直接控制与间接渗透,以及冷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东南亚各国的一体化进程缓慢。

环球地理:深入大海中的陆地3~中南半岛。

环球地理:深入大海中的陆地3~中南半岛。

环球地理:深入大海中的陆地3~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南部,毗邻印度,地理上又称中印半岛或印支半岛,亚洲三大半岛之一,面积达206万平方公里,西邻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东部为南海,南部为泰国湾,其中有一狭长陆地从泰国湾西侧向南延伸,又称马来半岛,与东印度群岛的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望,扼守全球海上贸易要冲,中南半岛上有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河流密布,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将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联系起来,航运繁忙;人口较为稠密!面积最大的国家为缅甸约60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越南约9000万人!
中南半岛位于热带,长夏无冬,海岸线曲折,有仰光、曼谷、胡志明等著名深水港口,本区国家形态各异,既有联邦政体的缅甸,也有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老挝,还有君主立宪制的泰国和柬埔寨,而马来西亚即是联邦又是特殊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佛教是中南半岛第一大宗教!
历史上除泰国外,其他国家不同程度的沦为英法两国殖民地,二战后,各国相继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但由于地理位置太过重要,美苏两国长期在此保留军事存在!。

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

历史沿革
01
汉代时期
02
隋唐时期
04
满清时期
06
二战后相继 独立
03
宋元明时期
05
英法殖民时 期
从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和大夏这两个亚洲的文明开始进行辗转的贸易,而这条蜀身毒道上的部落被贸易影响 开始往国家形态发展。
早在汉代,己有汉朝人经过缅北到印度再由印度平原去往大夏,但这些都是负贩的贾客。张骞于汉元狩元年 (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出使大夏(大抵今日的阿富汗一带)时所发现的蜀布及邛竹杖,就是四川的贾客运售至 印度的。这些四川特产怎样能运售至印度呢?因为在那时,中印与大夏之间,早已有一条经过缅北的商业通道。唐 代地理学家贾耽,在其“入四夷路程”内,亦提及这条经过缅北的中国印度大夏通道。《新唐书》卷四十三下有 节录。贾耽云:
半岛宗教
在中南半岛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区,公元前后已有孟人居住。当时印度人把这一地区称为“苏瓦纳布米”,意 即“黄金地”。人们以为印度人进入缅甸,只限于沿海区域及缅甸中部平原地带,唯据4世纪的华阳国志,印度人 亦曾沿雷多一带山区,越过森林山以而进入缅北之通道,深入缅北中缅边境,因此,缅甸受印度文化之熏陶很深。
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蒲甘王朝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除《宋史》专设《蒲甘列传》外,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也有关于蒲甘国的专条记述。
元明在此设立过宣慰司。
由于缅甸等国长期为清朝朝贡国,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曾向英国抗议,但无效。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 缅边界的领土纠纷。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 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 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 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埠, “设关收税”。(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由于中英双方在缅甸 存祀问题上一直僵持,对英方这一表示,曾纪泽于卸任前只与英国外交部互书节略存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

而中段不丹和尼泊尔两个建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附庸国足以为印度提供缓冲。

因此英国人迫切的希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和缅甸地区也将边境线定格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麦线要这样划的技术背景。

当喜马拉雅山南坡、高黎贡山的西坡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时英国人可以认为他们已经为“印度”英属印度包括缅甸划出了足够的安全区。

“麦克马洪线——中缅段”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最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

因为在中缅段我们在1960年的中缅边境协议中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不过由于那时候已经确定通过否定麦线的合法性已争取藏南主权的战术。

因此在中缅的协议中特地强调了这段“中缅边境”的划定依据的是传统习惯线而非麦克马洪线。

为此北京方面与常规作法相反即不去极力证明中国在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历史存在反而愿意承认高黎贡山本身的确为双方的传统习惯线。

也许是1949年以后中国领导层都是打过仗的原因在划定与他国的边境问题上更多的是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当对于一块土地有军事、政治价值时才会去寻找相应的历史、民族因此做为佐证。

反之则有可能会特意谈化这些因素并影响舆论导向。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

尽管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无视“民族感情”。

基于这种务实的想法将边境线定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的做法是可以被北京的政治家们所接受的。

除非中国对分水岭另一侧的土地有其他重要的因素足以证明中国的主权才会尽力去争取比如达旺地区。

不过很可惜由于中国历史上对于边缘地区很多时候是采用册封当地部族首领的羁縻手段来控制的很难确定明确的实际控制线。

因为这些部族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会时叛时附甚至同时接受两边的策封。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在网上以某块地方曾经接受过中央帝国的册封来申请主权周边的国家也同样可以找出类似的理由缅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属于这部情况。

当然我们一般会无视这些对中国不利的“证据” 我在这里说这些可能会被一些朋友认为是没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有卖国的嫌疑。

但事实上这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边境问题证明这种历史上的羁縻控制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不过这并不妨碍当我们确定需要某一块战略要地时抛出类似的理由来引导“民意”。

不过对于缅北地区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并没有坚持寻找相关证据来申请对于缅甸的主权。

而是倾向于认可将边境划在地缘平衡线——高黎贡山上。

当然出于政治的需要这条线就不是“麦克马洪线而是“传统习惯线”了。

对于中缅边境的划定在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缅甸因为中印战争所造成的压力因此急于与中国签订协议因为有说法是缅甸希望将国境线划延伸至高黎贡山东侧的怒江流域另一种是中国出于与缅甸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而放弃了对大部分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

前一种说法从逻辑上来讲有些问题因为中缅是在1960年定的约。

而中印战争爆发在两年后因此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不过为什么做出“让步”的对象是缅甸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

我在分析中印边境时已经分析过了中国之所以打中印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阿克赛钦”。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在战争爆发前在西藏部分地区仍有部分驻军特别是在那个伸入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地区彻底清除印度在西藏的势力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单为了这个原因通过政治手段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毕竟中印两国当时是刚则取得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的精神领袖在对方境内驻军是会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行为。

我刚才说过军事家们出身的新中国第一代政治家们在考虑一块土地的归属时一定会优先考虑它的军事价值。

从这一点考虑藏南是一块“死地”。

因此对“藏南”的主权诉求一开始就是为了最后同阿克赛钦进行交换。

这一观点曾经为很多民族主义者所不齿不过“以东线换西线”的确不是现在才定出来的方案。

最起码从我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要求对藏南地区的主权所出示证据远远低于中国在缅北地区政治存在的相关证据更低于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很多领土问题。

之所以抓住藏南问题不放只是将它定位为一个筹码罢了。

当然“达旺”问题比较特别是因为他的政治因素。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被前西藏政府丢失的六世达L的出生地被北京的汉人政府所取回后政治影响究竟对谁有利现任达L已经承认了印度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权。

既然中国已经决定和印度决裂已取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地区。

那么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政治准备。

基于印度与西方的渊源及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不得不考虑到正式决裂后将要面临的封锁。

这个时候缅甸对于中国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中国通过否定麦线而与印度决裂势必会让同样与中国有着麦线问题的缅甸彻底倒向印度那样中国在印度洋的东侧将失去立足点。

因此中国放弃对于缅北地区有可能的主权要求以将中缅关系正常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既然中国已经决定和印度决裂已取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地区。

那么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政治准备。

基于印度与西方的渊源及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不得不考虑到正式决裂后将要面临的封锁。

这个时候缅甸对于中国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中国通过否定麦线而与印度决裂势必会让同样与中国有着麦线问题的缅甸彻底倒向印度那样中国在印度洋的东侧将失去立足点。

因此中国放弃对于缅北地区有可能的主权要求以将中缅关系正常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那为什么49年过去了卖了土地还没能换得缅甸的任何好处呢印度洋的出海口还在梦中吧至于缅甸的石油以同样的价格卖给中国和泰国。

49年了卖了土地到底换回了什么无论是中印边境还是中缅边境有一个情况必须说明那就是中国并没有放弃已经控制的土地。

而是有选择性的要求了所谓“被占土地”的主权。

对于中缅边境大致也还是选择了按照麦线也就是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

不过对位于山脉西麓的“片马”等几个地区缅甸最终还是将之交给了中国。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那几个突出部。

之所以中国坚持取得这几个位于分水岭以西的地区的主权一方面是希望获得战略突出部另一方面则是这几个地区的土著居民都曾经强烈反抗过英国人的统治这为中国的主权诉求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大家可以查找“片马事件”的相关材料。

中方取回的“片马”等被缅甸控制的地区由于太小我并没有在图上标出包括片马、古浪、岗房、班洪、班老部落村寨共计342平方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大概位置就在中缅北部边境上向西的突出部上如果手边有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片马”的位置。

当然由于中国并不打算用武力解决中缅之间的边境问题因此在取得了缅甸实际占有的那几个高黎贡山西麓的地区后北京方面也必须在其矫孀龀鋈貌健,谑侵泄穹牌酥忻宓楸呔衬隙说摹澳峡病钡厍闹魅ㄒ笳饪榈胤皆?897年被英国人以“永租”的名义取得。

具体情况我会在分析南段的边境时解读。

仅从地缘的角度看在高黎贡山的西侧获得战略突出部的意义要高过控制南坎地区。

后者的面积略少于前者约为250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必须要解释一下对于缅北地区的边境线为什么会有几种划法了。

首先我要解释到底哪时是“江心坡” 对于“江心坡”这个名字想必诸位都不陌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他的具体范围的。

仅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一块划至江中心的山坡地带”尽管我的这一解释并没有相关的资料提供佐证不过在研究当地的地缘结构后这种解释最起码是符合中国人以地缘特点命名的习惯的。

我们知道每一座高山它的分水岭两侧都会有河流做为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高黎贡山来说也不例外。

它的西侧是恩梅开江东侧则是怒江。

以江河山川做为分界线是比较常用的划界方法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这二江一山都有可能做为国境线。

当然依常规划在山上的分界线位于分水岭上江河中的分界线而为主航道一般也就是所谓“江心”。

在英国提出与清政府正式划定中缅北部边境时清政府已经对高黎贡山西坡的一些地点加强了直接控制。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并不排除中国在将横断山脉的部族改土归流后继续对缅北地区继续渗透并最终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缅甸对于这一区域的控制至今仍然是最弱的目前为克钦独立军全面控制。

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土地扩张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因。

或是因为人口的压力需要新的耕地或是因为经济的利益或是因为战略的需要。

对于缅北地区中国倒是有足够的动机。

一方面是中国通往印度的南方通道是从此区域通过中缅边境争议图上有标另上方面随着明清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上层社会对于硬木及翡翠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一区域正是这两样奢侈品的主产地。

这些资源也正是目前占据这一地区的克钦族能够长期与缅甸本部对抗的基础。

不过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使得中国已经没有时间进一步渗透及消化缅北地区了。

更为现实的想法是将边境线定在恩梅开江上以保有已经渗透进去的高黎贡山西侧地区。

清政府为此在恩梅开江与高黎贡山分水岭之间依实际控制区划出过四条分界线。

不过英国人的刻板是出了名的既然认定了分水岭才是最佳的战略平衡线就不会放弃他们的要求。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以实力为后盾的否则把当时英中的实力倒过来诺开山脉也是一条不错的中印分界线英属印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