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_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2008(总第186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 (Arts &S ocial Sciences ) G eneral Serial N o.186
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
Ξ
木志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 ompetency )方法日益成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有效手段。
目前,大学生已构成一个特殊的的创业群体,大学生群体创业过程中面临机会能力困境、资源困境
和团队互补性困境。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创业素质维
度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经验与人际能力、创业激情与创造力、团队意识与风险承受力、心理素
质与知识结构;创业技能维度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洞察和营销能
力、管理技能等。
关键词:创业困境;创业胜任力;大学生;创业群体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8)01-0114-07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Busenitz ,et al ,2003),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创业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创业过程包括了机会的识别和捕捉、资源的评估和获取、新组织的创建和对新业务的管理等一系列动态的复杂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常常陷入各种困境,只有具备创业胜任力的人才有可能走出泥潭。
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涌现出巨大的创业激情,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动向。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 M )2006中国报告》,我国参与创业活动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在25-34岁,其中18-24岁的创业者比重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高健,2007)在这个年龄群中,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创业大军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①据统计,
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大约有26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65%。②本文运用国内外
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对511名具有创业选择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18位大学生创业者
・
411・Ξ
收稿日期:2007-08-18
作者简介:木志荣(1972-),男,云南迪庆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① 可以将大学生创业行为分为四种形式:在校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即创业;毕业后创业。本文所指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包括前三种形式的创业者,即在校期间创办公司的在校生,在保留学籍的前提下休学创办经营公司的大学生,以及毕业时放弃找工作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② 据教育部官员透露,2005年全国机会型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达1.35万人,另有将近25万人是因为就业困难等原因而生存型创业。
的深度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具备的创业胜任力特征。
一、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之一,创业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笔者的梳理和分析,国外创业研究的焦点是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以及它们三个要素的交集区域四个层面。(木志荣,2007)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胜任特征,属于创业主体层面的研究范畴。从已有文献看,创业主体研究可以在个体、群体、组织、行业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展开。对创业个体或团队,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经济学里的企业家理论。奈特(2005)认为,企业家应该是那些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其报酬就是产出的市场价格与固定支付之间的差价。熊彼特(1990)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1973年哈佛大学的教授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com petency)的概念后,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成为20世纪80年代一个前沿的管理理念。胜任力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管理理论后,在管理胜任力和企业家素质研究基础上,胜任力方法日益成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有效手段。一些研究者运用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 om petencies)的概念,建立了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试图识别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创业者具备的不同创业胜任力,并研究了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仲理峰,时勘,2003)
Chandler和Hanks(1993)在其研究中首先运用了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他们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国内学者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创业胜任力指的是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休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有的学者还指出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界定创业胜任力或许更恰当,即个人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和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刘帮成、唐宁玉、陶祁,2003)实际上,目前更多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都将最后的根源放置在个人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和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力相互协调的综合层面上来研究。
在界定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创业胜任力模型和特征维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高绩效创业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特征维度,最早集中在研究创业者特质。学者们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行为,试图通过对创业家心理特征和功能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总结成功创业者的共有特质。这些研究文献总结了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的心理特质,如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K irzner(1979)提出了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创业机敏”———“Alertness”,认为创业者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机会的“Alertness”(“创业
“洞察力”或“警觉”)。Shave和Scott(1991)强调了创业的社会认知机敏”,国内也有人译作“敏感”、
理论和归因理论的重要性。W oodward(1988)认为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他在建立和发展企业过程中获得充足而及时的资源,因此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Shane(2000)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存储和使用信息的心智结构,从而说明其创造力和机会识别的基础。Sternberg(1999)提出成功创业者需要实践智能、分析智能和创造智能。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八个维度,并把这些胜任组成要素划分为创业竞争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素质持续改进能力三个创业行为范畴。
但是这些研究往往仅从创业者个体心理特征角度出发,探讨一系列心理特质与创业倾向之间的关系,把创业成功简单看作是一个或几个创业心理特质的作用结果,忽视了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
・
・
1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