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 诗歌

忽必烈汗诗歌《忽必烈汗》原文与翻译、赏析柯尔律治(或一个梦境的片断)在大都,忽必烈曾下令建造一座宏伟的逍遥宫:圣河亚弗在那里流经①深不可测的岩洞,直泻入不见阳光的大海中。
于是在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地上,围造起一座座塔楼和宫墙:这里有花园,弯弯溪水在园中闪耀,千万株树木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这里有森林,像山峦一样古老,拢着一块块青草地,洒满阳光。
但是,呵! 那奇异的深壑在青山上斜裂而下,横过亭亭如盖的雪松!这荒莽的景象! 既神圣又如着了魔一样,就像一个妇人在残月下哀哭彷徨,等待她已成鬼魅的情人!而在这深壑中沸腾着无休的骚动,犹如大地在呼吸,急促而沉重,一股泉水从壑中喷涌飞溅,它急速的水流几乎从不间断;水中巨石飞跃如落地溅起的冰雹,或如打谷时连枷下飞扬的谷壳;而在这跳荡不停的乱石丛中,亚弗圣河不息地迸涌。
它在这五里方圆中蜿蜒迷离,流经峡谷,穿过森林,最后流到这深不可测的岩洞,在喧嚣中沉入没有生命的海底;而忽必烈从喧嚣中遥遥听见他祖先的声音——战争的预言!那消遥宫的倒影似漂在河波中心;在那里隐约可闻泉水和岩洞的乐音。
这真是个奇迹,稀有的创造,艳阳朗照的宫殿却有冰雪的洞窖!有一次我在梦幻中看见一个拿着德西马琴的姑娘:她是一个阿比西尼亚少女②,她在琴上弹奏着乐曲,并把阿波拉山歌唱。
倘若我能在自己心里,使她的音乐再生,我将感到多么狂喜,我将以悠扬的乐声,使那座宫殿在空中重现,那阳光灿烂的宫殿! 那冰雪的洞窖!所有听到乐声的人都能看见;他们将呼喊:当心! 当心!他长发飘舞,目光闪闪!你在他周围绕行三圈③,你怀着神圣的恐惧闭上双眼,因为他吃的是甘露蜜糖,还饮过天堂的仙乳琼浆。
(顾子欣译)【注释】①圣河亚弗:诗人想象中的一条河。
②阿比西尼亚:今称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
③古代迷信,绕行三圈即可避邪。
【赏析】据诗人自述,1797年他因病闲居,一天,当他在阅读一篇关于忽必烈下令建造宫殿和御花园的游记时沉沉睡去,梦中写成一首二三百行的长诗,醒来时赶紧追记下来,但因有客来访而中断记忆,结果只留下这五十四行的片断。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殿的梦。宫里有许多明媚花园,花园里许 多树花儿盛开香味扑鼻 ,眼前的树林山一样的悠远 ,环抱
着 一 片 片洒满 阳光的绿 地 ,进 出的 巨石就 像 弹起 的冰 雹 ,以及那 深邃 幽暗 的洞穴… 这些 都是 可 以感
1 摘要
这 首诗在 风格和 诗 歌形式 上 与柯尔 律治 的其他 诗作 不 同。 《 忽必 烈汗 》的副标 题是 “ f r a g me n t ”, 但 它却缺 乏柯 勒律 治 的其他 节选 诗歌 所 具有 的特 征 。相 反 ,它 的这种 不完整 性通 过诗 的形式 和信 息
体现了它的创作过程。该诗的语言特点在于强调运用声音变化来实现诗节的转换。
第l 2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 3月
石 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0F S HI J I AZHUANG I NS TI T UT E OF RAI LWA Y TE CHNOL 0GY
VOL . I 2 No . 1
M a r . 2 0 1 3
本 诗共 分三节 。这 首诗 的第 一节 首 先描 写 l 3 世 纪忽 必烈汗 下 令在 上都 建造 一座 宫殿 以及 该宫殿 所 处之 地 自然景观 。这首 诗 的前几 行描 写 的巨大 的 “ 快 乐殿 堂 ”反 映 了大 汗 的权 力和 奢华 ,对 宫殿
及其周围的描述体现了他的性格粗犷、专横。同如此豪华的宫殿相比,其周围的景象则显得荒蛮 ,
觉到的影像。除此之外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诗人 自己。诗人看见一位 ,而正是这位女佣激
起 了他 的想象 。笔 者说 诗人 曾看 到一 个 “ 手 提扬 琴 的少 女 ” ,那 是个 阿 比西 尼亚 姑娘 ,她拨 动 了手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摘要】柯勒律治的残诗《忽必烈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他的诗歌着力突出意象的功用,一方面与他的诗歌理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他梦境、意象、思想三相一体的观点相辅相成。
其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柯勒律治通过对中国题材的想象和描摹激发了西方人新的灵感、新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奇幻想象异域情调《忽必烈汗》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1772-1834)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其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一、柯勒律治奇幻的想象力《忽必烈汗》是一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旖旎的梦境,是如玫瑰般的诗与月光般的音乐之梦。
它借用忽必烈的事迹,让诗人以梦为马,以奇幻的想象自由驰骋。
它并无一般意义上的主题,只有情调和气氛。
诗中所有奇诡而不连贯的景象都是诗人想象力综合的结果。
柯勒律治曾就诗人的想象力做过理论的论述,在他的文艺论著《文学传记》中,关于想象力这种“综合的神奇力量”,有这样一段阐述:“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
他到处散发着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
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而这个灵魂到处可见,深入事物,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
”《忽必烈汗》中,诗人正是运用想象的力量把本不相关的人和物“融化为一”,把它们塑造成为一个“有风姿,有意味的整体”。
它的“超自然”就在于它是想象力作用下的“更高意义的自然”与“人类灵魂的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的复制。
《忽必烈汗》全诗共五十四行,分三节,柯勒律治称其为“片段”。
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

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虽为只有五十四行的“片段”(“fragment”),却包孕着丰富的主题思想。
学者们曾从美学、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选择从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双性同体理论出发,探讨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创作的原因,并阐释该形象的运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双性同体两性气质全面人格艺术效果诗歌《忽必烈汗》描绘了一幅十三世纪中国的神秘图景,其浓郁的异域风情对当时的欧洲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其玄妙的主题也颇得评论家们的青睐。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柯勒律治刻画了一个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本文将其定义为一个双性同体者。
文中将重点介绍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进一步从消除性别矛盾、全面表达感情、体现极端自恋情绪等角度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刻画的原因,并从想象力、情色意味和艺术境界等三个方面阐释双性同体形象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指一个生命体内同时存在雄性特征和雌性特征;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关于双性同体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古代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它历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偏爱。
而诗人柯勒律治是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人。
在小说《他|她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借用双性同体指代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双性同体思想由此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双性同体思想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提供了一种能够冲破男权主义障碍而不致走向极端的方法。
双性同体思想将两性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为女性主义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视角。
在《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为读者描画了一个双性同体的诗人形象。
他有着“飘动的头发”和“闪光的眼睛”;他“吃着蜜样的甘露”、“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双性同体思想在该诗中的运用帮助诗人打破性别桎梏,全面表达感情,是全诗的一大亮点,也使该诗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断裂与弥合--解读《忽必烈汗》中的矛盾意蕴

《 忽必烈汗》 一诗 的副标题 为 “ 梦 中的一个幻 影, 一个 片 段 ”( “ o r ,a V i s i o n i n a D r e a m.A F r a g 。
me n t ” ) 。据诗 人所 述 , 全诗 是 诗 人 在其 吸食 鸦 片 后 对 梦 中情 景 的描述 , 原有 二 三百行 , 但 因写 到 目前 片 段 时被 人唤走 , 回来后 其 余 诗 句 全 都 消失 在 记 忆 之 中 J 。然 而 , 虽 然该 诗 只是 残 篇 , 但美妙绝伦 , 柯 氏 以其丰 富 的想象力 为 西方读 者展 示 了一 幅富有浓 郁 东 方色 彩 的神奇 画面 。全 文看似 语义 断裂 、 不连 贯 , 结 构松 散 , 意 象 突兀 , 令 人 费解 , 但 细 细 品来 , 会 发现
r o m a n t i c c h a s m) 以及 女 子 在月 色 下哭 泣 的场 景 ( A s
e’ e r b e n e a t h a wa n i n g mo o n wa s h a u nt e d / By wo ma n
与认 同 。
一
气势 磅礴 的景 象 。第 二 节 中 , 诗人 不 再 描 绘 忽必 烈 汗及 其宫殿 , 而是着力 描 述 了圣 河 的起源 及其 特点 , 绘声 绘色 、 栩栩 如 生 。这 与 第 一节 中磅 礴 的 气 势 略 有不 同 , 我 们 看 到 的是 “ 深 沉 而 奇 异 的 巨壑 ” ( d e e p
歌 中的瑰 宝 。
关键词 : 《 忽必烈 汗》 ; 断裂 ; 弥合 ; 意 象; 矛盾意 蕴;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 1 5 6 1 . 0 7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4) 0 3—律治( S a mu e l T a y l o r C o l e — r i d g e , 1 7 7 2—1 8 3 4 。 以下 简 称 “ 柯 氏” ) 是 英 国 浪 漫
《忽必烈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

《忽必烈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作者:高见刘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因素:梦和意象,认为诗人受时代影响,他们对异域的向往和自己的宗教思想是其诗歌中想象的源泉。
关键词:想象;梦;异域;宗教浪漫主义文学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从主观内心世界反映客观现实,常使用绚丽多彩的想象来塑造形象,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柯勒律治,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他的想象理论为推动文学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模仿说向浪漫主义表现说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忽必烈汗》残篇是他表达想象的代表作。
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后,浪漫主义被用来标记中国古典文学及诗歌。
李白的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瑰丽的想象。
柯勒律治和李白在诗歌创作上都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使诗的内容与形式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想象“诗歌由虚构和想象的东西组成,因为它是以想象力为根据的”。
柯勒律治认为想象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貌,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
虽然李白没有对想象进行理论性的概括,但他将现实事物、神话传说、梦中情景等都用作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任意驰骋,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将读者带入了他的瑰丽世界。
二、《忽必烈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诗中的想象(一)由梦起,以梦终柯勒律治在《忽必烈汗》(以下简称《忽》)题解中说明他是在服用鸦片后开始阅读帕彻斯关于元大都的描写之后做的一个离奇梦境,这个梦境被中途打断。
浪漫主义诗人认为,梦境和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忽》作为一篇梦的断章,引发人们对想象的探索。
梦成了诗歌扑朔迷离的载体。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一诗由海客谈瀛洲、越人语天姥,引起诗人的求仙欲望,瞬间从现实飞入梦境,空间从东鲁到吴越天姥。
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之后迎来了“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的仙人降临的场面。
柯尔律治“湖畔派”中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

柯尔律治:“湖畔派”中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作者:汪玉枝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4期摘要: 柯尔律治的诗数量不多,但其被称作“魔幻三杰作”的代表诗作《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都脍炙人口,是英国诗歌中的精品佳作。
他一生做诗不缀,中年时热衷于研究以康德、谢林为旗手的德国唯心论哲学。
他的诗人气质、他的怪癖、他的个人魅力、他的吸食鸦片,尤其是他的文学理念,都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极具人气的杰出的作家之一。
关键词: 柯尔律治诗人气质怪癖个人魅力浪漫情怀一、引言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公元1772—1834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思想厚度和最为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之一,同时也是“湖畔派”诗人中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
比较华兹华斯,他的诗歌数量要少很多,但是作为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他的作品却是浩渺的,他的判断、他的思想、他的理念如今依然极大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界。
年轻时代的柯尔律治对政治和宗教都有着非常激进的观点,他对法国革命几近疯狂。
1794年夏,他结识了诗人罗伯特·骚塞,他们着手计划在美国建立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似的社区,柯尔律治把它称作为“Pantisocracy”(equal rule by all),即“大同世界”。
但是两个人都只是沉湎于梦想中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将计划付诸实施。
1797年,他又遇见了华兹华斯,在后者的推动下,柯尔律治由此开始了一生中最快乐也是最多产的时期。
两位诗人出版了他们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
这本诗集标志着诗人们与古典主义的背离,以及浪漫主义时代的开始。
诗集的第一首诗就是柯尔律治的杰作《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在其中柯尔律治极尽全能,将超越自然的人物和事物介绍给读者。
1798年柯尔律治随同华兹华斯和其妹妹多萝西一起前往德国,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对康德、谢琳及其他德国哲学家的研究。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诗文赏析忽必烈汗下令在大都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逍遥宫:那里有圣河阿尔夫从深不可测的洞穴深处流入不见天日的海中。
于是方圆三十里的沃土修起围墙、建起楼台无数:那里有花园,园中流水闪清辉,还有杂花生树,树树散清香;还有森林,古老与群山同岁,林间茵茵草地,铺满了阳光。
但是,啊! 那充满幻奇的深谷,顺着青山而下,横过一片雪松!蛮荒的所在! 神圣而又令人迷惑,仿佛是下弦月下面一位美妇常来这里为恶魔恋人悲恸!又从深谷腾起喧嚣,日日夜夜,似乎大地在急促粗重地呼吸,那是个巨大的水泉时时喷涌:急湍的水柱不时间断地冲到上空溅起大块碎石犹如弹起的冰雹又象连枷击打谷粒四处迸跳:然后在翻转跳动的巨石中间,它顿时倾身投进圣河的深渊。
圣河奔流,穿过山谷和丛林,一二十里行程迷离、千回百折,于是抵达了人不知其深的洞穴,跃进死海,挟着一片喧腾;喧腾中忽必烈听见远方传来预言战争之声如同闷雷!逍遥宫之影,飘浮水波中;音响交错清可闻来自喷泉和溶洞。
这非凡的构思真是鬼斧神工,阳光和煦的逍遥宫里有冰雪洞!一位少女抚竖琴,我曾相见在幻梦:阿比西尼亚姑娘,弹的竖琴好悠扬,歌唱阿布拉山峰。
倘若我能在心中复活她和谐的乐声它将使我的欢欣如此深沉,我定要用激越悠扬的音乐,在空中筑起那座逍遥宫那充满阳光的宫阙! 那冰雪洞!听见音乐的人都会看见它们,人人都会高呼:当心! 当心!他的目光炯炯,他的头发飘动环绕他三重,围他在圈中,诚惶诚恐,快把眼睛闭上因为蜜样的露一直是他的食粮,他还一直饮用天堂里的琼浆。
【赏析】这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之一,另两首是《克利斯托贝尔》和《古舟子咏》。
据诗人自己的说明,在一七九七年夏,作者因身体欠佳,在波洛克和林顿之间的一座孤零零的农场住宅闲住。
一次服用了镇静剂后药力发作,即于座椅上入睡,当时作者手持《普查斯游记》,正读至“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处建一座宫殿和一座宏伟的御花园。
于是一道围墙围起了方圆十英里的肥沃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必烈汗在上都曾经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殿堂:这地方有圣河亚佛流奔,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直流入不见阳光的海洋。
有方圆十英里肥沃的土壤,四周给围上楼塔和城墙:那里有花园,蜿蜒的溪河在其间闪耀,园里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这里有森林,跟山峦同样古老,围住了洒满阳光的一块块青青草场。
但是,啊!那深沉而奇异的巨壑沿青山斜裂,横过伞盖的柏树!野蛮的地方,既神圣而又着了魔--好象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没,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声嚎哭!巨壑下,不绝的喧嚣在沸腾汹涌,似乎这土地正喘息在快速而强烈的悸动中,从这巨壑里,不时迸出股猛烈的地泉;在它那时断时续的涌迸之间,巨大的石块飞跃着象反跳的冰雹,/或者象打稻人连枷下一撮撮新稻;从这些舞蹈的岩石中,时时刻刻迸发出那条神圣的溪河。
迷乱地移动着,蜿蜒了五英里地方,那神圣的溪河流过了峡谷和森林,于是到达了深不可测的洞门,在喧嚣中沉入了没有生命的海洋;从那喧嚣中忽必烈远远地听到祖先的喊声预言着战争的凶兆!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那岩洞。
这是个奇迹呀,算得是稀有的技巧,阳光灿烂的安乐宫,连同那雪窟冰窖!有一回我在幻象中见到一个手拿德西马琴的姑娘:那是个阿比西尼亚少女,在她的琴上她奏出乐曲,歌唱着阿伯若山。
如果我心中能再度产生她的音乐和歌唱,我将被引入如此深切的欢欣,以至于我要用音乐高朗又久长在空中建造那安乐宫廷,那阳光照临的宫廷,那雪窖冰窟!谁都能见到这宫殿,只要听见了乐音,他们全都会喊叫:当心!当心!他飘动的头发,他闪光的眼睛!织一个圆圈,把他三道围住,闭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因为他一直吃着蜜样甘露,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屠岸译文(1)Xanadu:又作Xamdu,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忽必烈汗定都大都(北京)后,上都仍为行宫。
(2)pleasure-dome:逍遥宫,是decree(下令修建)的宾语,dome=stately building.(3)Alph:诗人梦中的河(4)twice five miles:十英里。
twice five即2*5(6)blossom'd:blossomed(7)incense-bearing:开着香花的(8)enfolding:enclosing:围起(9)athwart:across(10)a cedarn cover:松林.cedarn是诗的用语,即cedar,雪松。
cover,覆盖物,此处意为wood.弥尔顿曾写过,“And west winds with musky wing/ About the cedarn alleys fling/Nard and cassia's balmy smells"(Comus);丁尼生也曾写过,“The carven cedarn doors”(Arabian Nights)。
(11)savage: wild荒野的(12)e'er:ever,第15-16行描写经常徘徊在下弦月下哭着等待阴间情人(demon-lover)的女人,增添了这片荒山野地(a savage place)的浪漫奇幻的(romantic,第12行)气氛。
(13)thick pants:频频急促的喘息,指泉水好像是因大地急促呼吸而喷涌出来似的。
(14)a waning moon:下弦月,据迷信说法是不祥的征兆。
(15)A mighty fountain momently was forced:每时每刻都喷出强有力的泉水,momently即every moment.(16)swift half-intermitted burst:几乎毫不间断的迸发。
(17)'mid:amid,第29行同。
these dancing rocks在喷涌的泉水冲激下,岩石看上去也像在跳跃一。
(18)It:是主语the sacred river的重复,即The sacred river it(flung up momently)。
(19)Five miles meandering with a mazy motion:迷宫般蜿延曲折地流淌五英里。
此行由于m音多而加强了溪水缓慢流淌的意味。
(20)Kubla heard from far/Ancestral voices prophesying war:忽必烈汗称帝之前或之后,都战功赫赫,以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21)measure:rhythm(22)damsel:maiden的古用法。
自此行起,先后描写了一位操琴的少女和一位迷狂的诗人,虽与忽必烈汗毫无关联,但作为梦境的片断,在浪漫奇幻的情调上与诗的前一部分仍是一致的。
(23)dulcimer:类似于扬琴的一种古乐器。
(24)Abyssinian maid:阿比西尼亚女郎。
Abyssinia位于非洲东部,现称Ethiopia(埃塞俄比亚)。
(25)Mount Abora:诗人梦中的山(26)Could I revive:If I could revive(27)To such a deep delight' /twould win me:正常的结构是:'twould(=it would)win me to (=bring me)such a deep delight.(28)His flashing eyes, his floating hair:眼睛闪光,头发飘扬,如同神灵附体而发狂。
相传这是诗人获得灵感时的表现。
(29)Weave a circle round him thrice:巫师或女巫在施法时都以某种方式与3这个神秘的数(mystic number)相联系。
在《古舟之咏》中,柯勒律治为制造一神秘气氛曾反复使用过这个数字,如:“And he stopped one of three”(第3行),“And listens like a three years'child”(第15行),“Quoth she ,and whistles thrice”(第198行),“I saw a third-I heard his voice”(第508行)。
另外,3的倍数9也是传统上所谓神秘的数,如莎士比亚《麦克白》(I。
有)中女巫的话:“Thrice to thine, and thrice to mine,/And thrice again to make up nine。
”(30)the milk of Paradise:天堂的乳汁。
据伯拉图《伊安篇》(534 a-b)所说,有灵感的诗人如同酒神的狂女,从诗神(the Muses)的河里汲取乳蜜。
《忽必烈汗》那首片段的抒情诗(54行合辙压韵、长短不等、韵律铿锵的诗句)是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在1797年一个夏天梦中偶得之作。
柯尔律治写道,他在埃克斯穆一个农庄小住时,由于身体不适吃了鸦片不久便睡着了;入睡前他正好在看珀切斯的一篇游记,其中谈到因马克波罗的介绍而在西方出名的元世祖忽必烈汗修建宫殿的事。
在柯尔律治的梦中,脱口而出的诗句纷至沓来;睡觉的人直接看到一系列形象,听到一连串写景状事的词句;几小时后他醒来了,满有把握地认为自己已经作好或者传授了一首三百行左右的长诗。
他记得出奇的清晰,转录了现存在他作品中的那个片段。
一位不速之客打断了他的工作,之后,他怎么也回忆不起其余的诗句。
“我相当惊骇地发现,”柯尔律治写道,“我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大概的情景,除了八九行零散的诗句外,其余的统统消失,仿佛水平如镜的河面被一块石头打碎,它反映的景象怎么也恢复不了原状。
”辛伯恩认为记录下来的片段是英语韵律中最高的典范,象天空的彩虹一样不可能加以解析(济慈语)。
以音乐性为基本特点的诗歌是难以翻译或概括的,翻译或概括只能损害原著;现在我们只消记住柯尔律治是在梦中得到光彩夺目的诗篇。
不论柯尔律治讲述的情形是否确实,《忽必烈汗》表现的确是浪漫主义的梦幻式的意境,而不是历史现实或具体故事。
忽必烈汗即元世祖,是元朝统一全中国并建都北京的皇帝;上都则是他建都北京前在内蒙建的都城。
柯尔律治对中国、对忽必烈汗和上都了解得都很少,在诗中可以看出,他并不企图摹写真实,只是借东方题材作为驰骋想像力、渲染异国情调的广阔天地而已。
《忽必烈汗》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属于非理性色彩较浓的一类,但细读起来,其中也有意义结构,其大体脉络是:第一节表现宁静的创作欲,或对艺术王国的向往;第二节转入下意识的强烈冲动或迷狂境界,诗中幻景表现着狂暴能量的迸涌宣泄;第三节复归宁静,情感和精致的艺术共同凝结成奇迹之宫;第四节描绘了柯尔律治的缪斯形象和获得灵感的诗人的神采。
诗人如有神助,变成了先知,竟使大家恐惧和崇拜。
这一形象,柯尔律治想必是从柏拉图的《伊安篇》中得来的:“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伊安篇》中还说,酒神的女信徒在迷狂中,可以从河里汲取乳和蜜;抒情诗人也和她们一样,会“飞到诗神的国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
这样看来,《忽必烈汗》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或蒲伯的《批评论》一样,也可说是一篇诗体的诗论,但又与古典主义的诗体诗论构成强烈对照。
与古典主义诗人用诗作议论不同,柯尔律治不仅在诗中提出“表现说”诗学,而且《忽必烈汗》本身也是“表现说”的实践。
《忽必烈汗》的音乐性引人注意。
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都摆脱了古典主义的严谨整齐的诗体(英雄双行体),但华兹华斯倾向于诗的散文化,柯尔律治则倾向于诗的音乐化。
他认为:“心灵里没有音乐的人,决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采用长短句,韵式不定,靠梦幻般的韵律烘托梦幻的气氛,是这首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古典主义诗人德莱顿的音乐手法,柯尔律治倒是不无继承的。
(选自《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