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一集体教案汇总

高中生物选修一集体教案汇总

一、教案一

1.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的分类学与演化学基本概念。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阐释方法与分类原则。

•能够分析生物演化性分析并归纳其规律。

2. 教学内容

1.生物分类学及其发展史。

2.生物分类的原则及其应用。

3.生物演化学及其基本概念。

4.生物演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

3. 教学过程

1.生物分类学及其发展史:

学生听取老师讲解后课下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生物分类学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史。

2.生物分类的原则及其应用:

老师讲解生物分类原则及其应用,让学生边听边记录。

3.生物演化学及其基本概念:

通过PPT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物演化学的基本概念。

4.生物演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

学生听取老师讲解后,与同学讨论,总结出生物演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

4.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得到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并在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

思维能力,也使得整个班级气氛活跃起来。但在教学方法上,我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生。

二、教案二

1.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细胞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

•能够辨析细胞结构图,掌握基本的细胞组织学知识。

•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 教学内容

1.细胞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分类。

3.细胞器的类型、形态和功能。

4.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 教学过程

1.细胞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

老师讲解细胞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学生边听边记录。

2.细胞的分类:

学生听讲后,边查资料,边总结出常见的细胞分类。

3.细胞器的类型、形态和功能:

通过展示PPT等多种方式,学生了解生物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类型、形态和功能。

4.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老师讲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让学生边听边记录。

4.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分类、细胞器类型和形态以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但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有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下一节课需要对这个方面数得更多的讲解和解释。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2-特异性免疫(Ⅰ)教案 人教版

特异性免疫(Ⅰ)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免疫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情境: 2019年底,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引起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病毒损害肺等器官严重可能导致人死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起抗疾病疾病,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专家呼吁民众戴上口罩,避免感染。 提问: 专家为什么呼吁民众要戴上口罩?同在病区,为什么有的人不戴口罩?也不会得病,引导学生描述人体防御过程。 学生: 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尝试描述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过程中人体的防御机制。 板画: 跟随学生的描述,简化三道防线场所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学生:

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与老师版画的过程互动,建立初步模型。 (二)授新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情境设置: 揉眼睛、抠鼻孔等行为及皮肤伤口可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破突破粘膜和皮肤等防线进入体液,使人感染。由于缺乏特效药,感染者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功能与病毒斗争,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痊愈,病毒进入体液后是如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呢? 引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关于身份标识的内容(也可补充第四节关于组织相容性抗原等概念)后,观看教学素材(图片和视频)内容为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的表面结构,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并呈递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过程,引导说出人体免疫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学生: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后,结合第一节抗原等已知概念进行概括,明确所有细胞及病原体表面都有多种蛋白质,作为分子标签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对这些分子标签进行相应的识别,来区分敌我。 板画: 结合学生描述,在原来版画中补充吞噬细胞识别,吞噬病毒病呈递抗原的过程。 学生: 与老师互动完善版画,明确抗原与免疫细胞受体具有对应结构,能够相互结合识别。 2.建立特异性免疫概念 情境设置: 收集新型冠状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的抗体可以有效中和新型冠状病毒,专家们用来治疗重症患者,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抗体是如何对病毒起作用的?对其他病毒是否也有效?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与对应抗体结合的过程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回答。 学生: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明确抗体与抗原有对应结构,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但不能对其他病原体发挥作用。 探究活动: 如何验证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的产生?与哪些免疫细胞有关?引导学生讨论给出设计思路,教师评价归纳学生方案。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5-4-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教案 人教版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对于学生来说,可联系已学过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分析而进入到本节课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的资料分析,了解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释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温度、重力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举例说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构建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网络,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4通过课外实践的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及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其中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又是教学难点。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植物向光性现象等不同角度认识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通过资料分析,观察图片,由浅入深,总结出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同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又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温度、重力也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从基因表达,激素调节和本节涉及的环境因素调节构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网络。 〖教学实施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及幼苗横置后根茎的生长情况,提出有关问题。像重力等环境因素如何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体会重力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 (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教师:这节课主要了解光,温度和重力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于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吗?出示资料1、2和3的内容及图片。并提出问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5 1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

第1节第2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科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并揭示了它在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通过生长素的作用特点阐释生物学中适度与平衡观念,并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 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生长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地心引力等 生长素相关实验的图解分析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方式: 不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会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细胞水平上: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 (2)器官水平上: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的。 生长素首先与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生长素的作用似乎就是“促进”。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 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 1、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2、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提 示〗: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具 有最适浓度。比如对根来说,A 点(10-10mol/L)对应的浓度是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A'点

(10-8mol/L)是“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A'点之前都体现为促进,之后体现为抑制,A'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提示〗:2、不同的器官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3.作用特点: 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4.具体体现——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2)原因: (3)解除措施:摘除顶芽。 (4)应用:果树剪枝,棉花打顶。 5.具体体现——根的向地性: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 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

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学的基础知识。本册教材是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理化性质。本模块的主题是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 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 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主要成分 (1)血浆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2:5-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合理合法的观 点。 (3)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尝试运用预实验方法开展探究。 二、教学重点 (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 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以ppt的形式在班里汇报。 6班(1班):目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其作用。 7班(2、3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与弊。 8班(4班):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9班(5班):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问题探讨图片: 大家都吃过无籽的玫瑰葡萄,你知道它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实际上,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给葡萄施用了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这样既可以提高葡萄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又能使葡萄无籽,但如果这些物质施用不合理,就会造成果实空心。 为什么要施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物质呢? (二)讲授新课 1、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体内合成的激素含量太少,因为植物激素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们设想体外合成一些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的物质,也可以起到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从而获得人们想要的产品。 (1)概念 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2)特点: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 (1)类型: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展示二者的分子结构) (2)学生依次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 教师总结:(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轻人工劳动(如使用调节剂打破顶端优势)等;(2)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不当可能影响产品品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我国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列为农药管理范畴,必须经过正规的田间实验证明它无毒无害有效果方可批准销售。(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要合理,关于施用浓度、时间、施用部位要明确。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 (一)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原理:常见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如NAA、2,4-D、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低促进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因此探究最佳的施用浓度很有必要。 材料:当地常见的树种或花卉,如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非洲紫罗兰、吊兰、富贵竹、月季、长寿花、洋葱、大蒜等。 对材料的处理:(1)所选材料的长度、粗细、生长状况基本一致;(2)去掉大叶片防止蒸腾作用过强;(3)保留相同的幼芽和幼叶以使其产生相同的内源激素;(4)枝条下部修剪斜面,增加吸水面积;(5)将所有材料随机分组,每组3个重复。 实验方法:①浸泡法:将插条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深约3cm,然后放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浸泡24小时(防止因蒸发而改变溶液浓度)。然后晾干后放入相同的蒸馏水中,放在温度、光照适宜的地方进行培养,待根长到适宜长度时进行测量。 ②沾蘸法:将插条基部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沾蘸一下,深约1.5cm,约5s后取出晾干,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以此确定教学目标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合作意识,并通过最后再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小组之间尝试构建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草履虫和血细胞的图片,并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教材中问题探讨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 2 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血

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将血细胞放在外界水环境中,血细胞会吸水涨破) 2、新课讲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有着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这些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 【师】大家应该听过一句老话“女人都是水做的”其实无论男女老少,体内都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那么体液的成分和组成是什么?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生】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串看书,独立思考问题答案,必要的话可以上网搜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讨论”,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箭头和文字)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然后由学生上黑板完成“三者间的流向图”【师】拓展问题:如果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问题,如生活中出现的组织水肿,大家试着用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原因? 【生】学生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搜集材料,有的汇总,大家共同讨论,合作研究得出小组结论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师】大家有没有了解过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新闻,医生把人体组织或者器官从供体拿出,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2-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教案 人教版

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阐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阐明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说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难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的情境,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中的3个问题,体会球员的迅速反应以及相互之间的完美配合是神经系统精准而复杂的调节的结果。 二、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教材“图2- 1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在结构图的基础上构建概念图,总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1.人的神经系统组成 结合图例,具体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各部分结构。 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 3.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

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提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喝醉酒的人胡言乱语,走路不稳。(酒精可能损坏了大脑皮层和小脑的功能) 切除了小脑的狗行动时步子不协调,走路时腿拾得很高,步子迈得很大;姿势不协调,行动笨拙。(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给出不同脑血栓病人脑部的CT图,简单解释病灶位置和病人的病症,如半身不遂、口齿不清、意识模糊。(大脑皮层不同位置的功能不同) 植物人只有基本的呼吸、心跳等体征,大脑皮层严重受损,但是脑干通常完好。(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颈椎骨折的病人高位截瘫,颈部以下部位不能活动。(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三、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构建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 利用教材P18中“思考.讨论”提供的情境,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人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 (心跳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为自主神经系统。) 2.静坐时,呼吸、心率和胃肠蠕动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意义? (静坐时,心跳减慢,呼吸减弱,但胃肠蠕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如果你的呼吸或者心跳都必须在你的意识支配下完成,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若呼吸、心跳必须在意识支配下完成,当人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意识时,也将失去呼吸、心跳能力,从而出现生命危险。)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躯体运动的随意性和支配内脏活动的不随意性,总结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的特点,初步构建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人体在运动或安静时心跳、呼吸、胃肠蠕动、腺体分泌等活动的强弱,引导学生阅读图2-2,进一步明确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讲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进一步完善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 四、认识神经元,了解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以及神经系统的联系 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提供资料和图片,观察到神经元细胞体和两种突起等。 1.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分类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3-1-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教案 人教版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激素的发现过程,强化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意识。 (2)归纳概括研究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并能用该方法分析新情景下的相关问题。 (3)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举例说明它们在功能上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研究方法。 (2)内分泌系统中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三、教学难点 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研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图片展示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人工智能控制胰岛素输入装置,它可以随身携带,为糖尿病人持续提供稳定和连续的胰岛素基础量,还可以根据需要在餐前追加胰岛素注射量,它是通过植入皮下的小针或软管来将胰岛素注入体内的,以此达到维持血糖平衡的目的,那么,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什么维持平衡? 除了神经调节外,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也受激素的调节,那么这些激素调节有什么共同特点?激素调节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激素。 (二)讲授新课 1、问题探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侏儒症患者成年后不能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缓解症状,因为骨骼的生长主要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成人后骨不再生长。 (2)青少年也不能随意注射生长激素,是否需要注射需听医生的建议。

2、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出体外或消化腔的腺体。 (体外:汗腺、泪腺、唾液腺)(消化腔:胃腺、胰腺、肠腺等) 内分泌腺:分泌物——激素不经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3、激素的发现过程 19世纪,人们发现许多疾病总是和内分泌腺有关,如胰岛功能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甲状腺病变可能导致甲亢等,因此提出,内分泌腺可以分泌物质来调节生长发育,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都是神经调节,探寻其他调节方式意味着向权威发出挑战。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人类到底是怎么发现促胰液素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说出沃泰默以及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又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的。 背景介绍: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 胰腺可以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的),胰液中有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酶,参与消化食物,那么胰液的分泌是怎么调节的? 当时的科学界认为,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随着食物通过胃进入小肠,刺激了小肠上的神经,兴奋沿神经传至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是受神经调节的。 实验方法:单一变量法、对照法 实验过程: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分泌胰液(甲组) 稀盐酸→狗的血液→不分泌胰液(乙组) 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去除神经)→分泌胰液(丙组)实验结论:甲与乙、丙与乙对比说明只有盐酸刺激小肠时才能分泌胰液。甲 与丙对比说明,无论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不影响胰液的分泌。 沃泰默的结论:这是一个顽固的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 的神经剔除不干净。(现在来看,沃泰默的结论是错误的,实际上将盐酸注入 小肠导致的胰液分泌是激素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电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无氧发酵: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 2H 5OH +4O 2→CH 3COOH +6H 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 ,再滴入物质的 酶 酶 酶

新人教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套精品教学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精品教学案 湖南省中方县第一中学 杨自西 编 选修一 1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学习目标: 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 3、尝试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4、果酒和果醋制作中发酵需要的条件。 学习重难点: 1、 说明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果酒和果醋制作中发酵需要的条件 自主学习: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酵母菌的生物学特征 ⑴属于 生物。 ⑵新陈代谢类型:异氧兼性厌氧型。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 为: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 ,反应式 为: 。 ⑶繁殖方式:酵母菌可以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生殖,也可以通过形成孢子进行有性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 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与母体分离。 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菌会形成孢子(一般是四个),进入休眠状态,在条件适合 时再萌发。 2、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 。 3、果酒制作时需控制温度在 。 4、红色葡萄果酒的颜色成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 的提高,红葡萄皮的 进入发酵液, 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一、 果醋制作的原理 1、 醋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⑴属于 生物。 ⑵新陈代谢类型:异氧需氧型。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膜。好氧细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 ⑶繁殖方式:二分裂 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 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 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 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 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 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2、果醋制作的原理 ⑴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 。 ⑵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 ,再变为 。 反应式为: 。 3、果醋制作时需控制的条件 ⑴环境条件: 充足。⑵温度: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 4、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 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溶液内部能形成菌膜吗? 三、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挑选葡萄→冲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果酒 果醋 四、发酵装置的设计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示意图 1、 设计思路 ⑴因为果酒制作初期需要氧,果醋整个制作过程都需氧,所以需要带开关的充气口,以调控对气体的需求。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免疫学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了流感疫苗后还会患流感,而接种麻疹疫苗后,终生不再患麻疹?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次注射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而麻疹病毒虽然也是RNA病毒,它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的疫苗终身管用。 那么,什么是疫苗?有哪些种类? (二)讲授新课 1、疫苗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型的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疫苗就这样诞生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即先后用接种“人痘”和“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此病毒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法国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对外毒素进行减毒处理获得类毒素也是疫苗)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接种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本质上,疫苗是抗原。

(2)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口服,由“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成)、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DNA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NA本身不是抗原,是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是抗原。) (4)特点: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又无感病危险。 (5)DNA疫苗如:预防亚型禽流感的疫苗、新型乙肝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1)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2)疫苗作为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对于灭活的病原体,减毒处理的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人会有发烧的症状。 (3)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的疾病,如百白破)、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种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如流感三价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旁栏思考” (1)疫苗不必用完整病原体,可以是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及其产物制备,此外DNA疫苗也逐步开始应用。 (2)接种疫苗前应保证身体健康,免疫力较强。患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应该注射减毒活疫苗。因为处理不当,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 2、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器官移植,目前可以移植心脏、肝脏、肾脏、肺等器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2)对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来说,供体器官属于抗原,移植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最初的器官移植多不成功。 (3)配型:检查供体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只有供体与受体的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以使机体处于暂时无应答或弱应答的状态,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5)自体干细胞(脐带血)培养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较小。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 共1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 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阅读教材P2~3) 1.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及来源 ①菌种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 ②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下:C6H12O6+6O2―→6CO2+6H2O。 ②无氧条件下:C6H12O6―→2C2H5OH+2CO2。 (3)条件 ①氧气: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然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②温度:最适繁殖温度为20_℃左右,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_℃。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2)原理 ①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3)发酵所需条件 ①环境条件:氧气充足。 ②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_℃。 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阅读教材P3~5) 1.制作流程 2.酒精的检测 检测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共研探究]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如图),仔细观察模式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酵母菌属于真核(填“真核”或“原核”)生物,其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果酒的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3.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1)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要在去枝梗之前(填“前”或“后”)进行,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而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同时要避免反复冲洗,防止酵母菌菌种数量减少。 (2)传统工艺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葡萄酒通常呈深红色,原因是发酵中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4.制作果酒的四个易误点 (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提示:“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密封”使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的原因: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3)发酵后期,在缺氧和酸性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而酵母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_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_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教案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

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诞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根底上 2、说诞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 3、认同细胞是根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根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诞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争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心情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许多生命的根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争论: 1、扫瞄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展思索争论并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构造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诞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根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局部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力量,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展小组争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索争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响的构造根底,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根底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

高二生物选修1教案及课后反思

高二生物选修1教案及课后反思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