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合集下载

浮生六记讲的是什么

浮生六记讲的是什么

《浮生六记》讲的是什么
浮生六记讲的是: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

扩展资料
《浮生六记》,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

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於《天下》月刊。

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

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摘要:“真”作为文学的重要要素,最早在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观念里均有提及,是一个普遍被认同的美学范畴。

《浮生六记》以其真实的叙述内容,将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情凝结于文本,以充满真诚的抒情意志和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怀,将真实的生活与真诚的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字:《浮生六记》;真实;真诚《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1763-1825)之作,虽为六记然因当时只有手稿,流传中已佚其二,只余“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

卷一开篇作者自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

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1]将写作真意寄予文中。

“真”包含几层相关的意蕴,首先是真实的意思:《老子》在“强为之”去说明至高无上、贯通天地万物的“道”时,就形容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二十一章)。

其次,应用于表意主体伸展到对自身以外的态度时,“真”就是诚心实意:“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渔父》)虽然“真”源于道家哲学,但“真”与“诚”并举,跟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亦有相通之处,真实”与“真诚”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浮生六记》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与其体现的“真实”与“真诚”具有重要的关系。

一.真实《浮生六记》以散文式的笔法,将真人、真事、真情托于其中,真实自然的描写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都达到了一种良好的平衡。

(一)真人、真事、真情细观作品本身,其在文体特征上独具一格,对于论证其是散文还是小说一直未曾定论。

《浮生六记》从内容上叙写真人真事,在创作动机上自觉为文,追忆人生经历,以抒情为结构中心,可以说上承晚明小品文创作“独抒性灵”的审美追求,而其又出现在中国小说产生的高峰期,在叙事笔法、人物塑造上更具小说特征,因而无论将其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研究者几乎都是从其具有的散文和小说的特点入手,亦难有定论。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括号内容翻译
(不能色色自觅,倩人 攀折者每不合意) 倩人,是指仆人,丫环 或者 “倩” 通 “遣” For one cannot always go and pick them oneself ,and those picked by others are othen unsatisfactory.
现代文
如果插花者选用的是枝干明显的花果为材料插瓶,就 要看插花者修枝剪叶的功力了。(切不可以看到好看 的就折下来插瓶,很多长在树上看上去漂亮,攀折下 用来插瓶却都不甚理想)。选用枝干,先将其拿在手 中,分别从横、斜两处观察它的气韵,再从侧面看它 的韵态,如此观察过,方才能选定插瓶好材料。选定 材料后,拿剪刀剪去杂枝,便可更加突出它原有的气 质,以疏瘦别致为上品。接着再考虑如何装入瓶中, 根据花和叶的长相,或是折弯或是扭曲,插入瓶中, 才可以避免叶子朝背面,花果太靠边的情况。
林语堂《浮生六记》序
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 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 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 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 是最可爱的女人? 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 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 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 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 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 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 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腐乳 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 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 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 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 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 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 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宽, 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宽, 或者同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 或者同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参 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明代作家沈复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本书道出了沈复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展示了作者对民生苦难的关切和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在阅读完《浮生六记》后,我深受触动,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我对沈复的坦诚和真实深感敬佩。

《浮生六记》记录了沈复的家族历史、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曾经腐败放纵,犯下过一些错误。

他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心态,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沈复,这种坦诚和真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其次,我深受沈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所感动。

沈复在书中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深深不满和对民生苦难的关切。

他对封建制度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了官员的腐败和贪婪,讽刺了仕途险恶和官场尔虞我诈的现实。

他更多地关注了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和社会议题,如改革教育、减轻赋税、恢复农田等。

他的关心和思考展示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再次,我对沈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深感赞叹。

《浮生六记》以“浮生”为题,道出了沈复对人生短暂和世事难测的感慨。

他对名利和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在面对家族衰败和自身遭遇失败时,逐渐认识到名利的空虚和人生的无常。

他提倡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主张追求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他反思了自己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的痛苦和迷失,呼唤读者回归人性本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最后,我被沈复散文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沈复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形象感。

他运用平实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传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的文字既有优美的句子和修辞,又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他的散文富有情感和思想的力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

浅论《浮生六记》之“真”摘要:“真”作为文学的重要要素,最早在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观念里均有提及,是一个普遍被认同的美学范畴。

《浮生六记》以其真实的叙述内容,将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情凝结于文本,以充满真诚的抒情意志和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怀,将真实的生活与真诚的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字:《浮生六记》;真实;真诚《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1763-1825)之作,虽为六记然因当时只有手稿,流传中已佚其二,只余“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

卷一开篇作者自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

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1]将写作真意寄予文中。

“真”包含几层相关的意蕴,首先是真实的意思:《老子》在“强为之”去说明至高无上、贯通天地万物的“道”时,就形容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二十一章)。

其次,应用于表意主体伸展到对自身以外的态度时,“真”就是诚心实意:“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渔父》)虽然“真”源于道家哲学,但“真”与“诚”并举,跟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亦有相通之处,真实”与“真诚”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浮生六记》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与其体现的“真实”与“真诚”具有重要的关系。

一.真实《浮生六记》以散文式的笔法,将真人、真事、真情托于其中,真实自然的描写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都达到了一种良好的平衡。

(一)真人、真事、真情细观作品本身,其在文体特征上独具一格,对于论证其是散文还是小说一直未曾定论。

《浮生六记》从内容上叙写真人真事,在创作动机上自觉为文,追忆人生经历,以抒情为结构中心,可以说上承晚明小品文创作“独抒性灵”的审美追求,而其又出现在中国小说产生的高峰期,在叙事笔法、人物塑造上更具小说特征,因而无论将其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研究者几乎都是从其具有的散文和小说的特点入手,亦难有定论。

《浮生六记》研究简述

《浮生六记》研究简述

《浮生六记》研究简述Xxx纲要:《浮生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它着重表现平庸而又充满情味的平时生活,以其清爽率直的文字和不拘格套的创作手法,成为文人和学者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浮生六记》的体裁背景、第一版刊行、创新性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剖析。

重点词:《浮生六记》;体裁背景;第一版刊行;创新性中图分类号:文件表记码:A《浮生六记》是清朝中期与桐城派古文异趣散文中的代表作品,作者为沈复(1763-?),字三百。

《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性作品。

光绪四年(1878),杨引传在苏州冷滩上偶得苏州布衣文人沈复的手稿残本前四记,使其得以付印刊行,到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一大量现代学术的前驱开始重视对《浮生六记》的研究,使它真实走入了学者们的研究殿堂并获取巨大的名誉。

本文从《浮生六记》的创作背景、第一版刊行、创建性三个方面对《浮生六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一、创作背景由顶峰状态渐渐向低谷滑落,各样社会危机和社会《浮生六记》著于嘉庆十三年,为清朝长洲人矛盾日趋裸露 [1] 。

这一期间的正当清朝图书文化的沈复(子三白)的自传体散文。

固然将《浮生六记》第三个阶段(引请图书发展)即文学创作进入衰微纳入自传体散文的类型,但其却有别于传统散文文期间,主要表现为:没有撼感人心的杰作问世,多以载道、征圣宗经的文学功利性等特色。

沈复重视数文学作品不论是在思想仍是艺术上都略显浅薄记录生活中的“真”、“情”、“趣”,写“闺房”和平庸;体裁不够多样化;题材大概上限制在古人之“乐”,“闲情”之“趣”,“崎岖”之“愁”,的范围内,新意很少;作品的内容较少反应当时的“浪游”之“快”,表达的是夫妇之间的感情和日社会生活现实。

在这类特别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文常杂事,抒发的是对单纯爱情美好的咱么,也寄寓学创作环境下,性灵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奔涌着作者对故人、旧事的追想。

书中表露出的舒坦心激荡 [2]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批评封建礼教、意、重申自我情味的精神包含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探究人生、表现个性的思想特色。

《亲近古典系列:浮生六记(足本)》(清)沈复 著;朱奇志 校译读后感

《亲近古典系列:浮生六记(足本)》(清)沈复 著;朱奇志 校译读后感

《亲近古典系列:浮生六记(足本)》(清)沈复著;朱奇志校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亲近古典系列:浮生六记(足本)》是一部让人思索人生、品味生活的佳作。

清代沈复的这部作品,经朱奇志校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细腻而深刻的生活画卷。

读完此书,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书中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卷一·闺房记乐”中,沈复描绘了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彼此皆如花似玉,一种如胶似漆之状。

”这种真挚的感情让人动容。

而“卷二·闲情记趣”则展示了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余好游山水,凡有所得,辄喜与同好论之。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敬佩。

书中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更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

在“卷三·坎坷记愁”中,沈复讲述了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吾辈既已至此,唯有努力向前,安能复顾后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叹不已。

而在“卷四·浪游记快”中,作者通过游历山水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如此,夫复何求?”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作者对生活、艺术、哲学的思考。

如在“卷五·养生记道”中,沈复提到:“养生之道,莫若养性。

”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而在“卷六·跋”中,作者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话是对全书主题的升华,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

读完《浮生六记》,我被沈复的文字深深吸引。

他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哲学思考等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两点让我感触颇深:1. 沈复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以此为乐。

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 沈复对人生的反思。

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文字优美,观点独特,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正如沈复所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们在阅读《浮生六记》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摘要:《浮生六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本文以沈复的生平经历
作为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
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文学魅力;

1、引言
《浮生六记》为沈复之代表作,“浮生” 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
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
几何?”。共包含《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
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其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为后世所赞叹。本文将结
合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对《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进行浅析,希望给
我们的研究和写作带来一定帮助。

2、《浮生六记》艺术魅力浅析
沈复,字三白,一生沦落不遇,曾于46岁感叹“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后以半生经历及感情所作《浮生六记》,淹
没无闻,百年之后才被发现,为近代名家高度评价。笔者认为,《浮生六记》之
所以能够如此,和其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浮生六记》主要对沈复夫妻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后半生的悲剧人生进行了刻
画,感情真挚,虽然篇幅并不是很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广泛,包含了家庭
变故,爱情生活,山水游记以及闲情逸趣。
以爱情生活来看,沈复和其妻子云娘青梅竹马,甚至立志“非芸姐不娶”,
据记载,沈复染天花之后,芸娘曾吃斋数年。沈复二人婚后的小别被其称之为 “握
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腥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其夫妇除了恩爱之外,也是志同道合,他们都对恬然自适的生活比较崇尚。但是,
虽然他们生活看似美满,却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比如受制于封建大家庭的因素,
芸娘也曾被两次被逐出家门,其中第二次时候芸娘已然病重,在被放逐的背景下,
沈复无奈使其十三岁女儿给人做童养媳。是以沈复曾于其书中写到 “女子无才
便是德,真千古之言也。”我想在沈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内心所包含的悲哀
是非常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情上的经历,使得《浮生六记》中关于这方面的
描写可谓是字字含泪水,也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能使读者被其感染,让人感受
到世态的炎凉以及至死不渝爱情的忠贞。当然,也正是沈复如此情深,才能让我
们深刻感受到其感情的汹涌,被不断地感染和震撼,最终使《浮生六记》具有极
高的艺术魅力。
再以其生活状态来看,沈复一生坎坷,由于其反叛个性,使其难容于封建社
会之中。在经历了沦落潦倒的生存状态之后,其心态已然转为灰暗、凄凉、悲枪,
甚至有“浮生如梦”之感叹。当这种感悟写到《浮生六记》中之后,其字里行间
所弥漫的凄凉之感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这一点和朱自清
先生《给之妇》有很大相似之处,具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最后,《浮生六记》也体现出了沈复非常高的人格魅力,沈复性格和纳兰性
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闲情记趣”这一部分中表达了其对于自然的热爱,其中
关于岭南风光、三吴胜迹、太湖清波的记录皆为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和自然之
间的水乳交融。此外,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沈复的语言功底,其文字优美生动、
清新典雅,具有非常强的诗意,不像其他文言文一样晦涩板滞,比如“不知东方
之既白。”等语言已达到语浅情深之境界,为其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3、《浮生六记》创造力浅析
《浮生六记》除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以外,在其创造力上也发货了很好
的效果。具体来说:
首先,《浮生六记》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笔楷模,此文为属于自述性文言散
记小说,《浮生六记》之前,文言小说也并不少年,但是如此以散记形式出现的
文章则比较少,仅此一篇,此文中事实为人物服务,既有阅读小说过程中的舒适,
也有阅读散文的意境。书中多使用一些横断面来构成人物生活史,而这些横断面
又充斥着各种动人细节,使人物性格表现的极为丰满。基于此,可以说《浮生六
记》集合了日记、自传、生活杂记、游记、随笔、小说的很多特点,虽然后世对
其模仿也比较多,但《浮生六记》却仅此一篇。
其次,为爱情生活描写提供了方向。《浮生六记》之前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
可以套用当前被用烂的一句话来说“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多是充斥着一
见钟情、缠缠绵绵。而《浮生六记》中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让人感觉非常现实,
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有着比较大的交集,它多是注重一些小趣事的描写,而且在
婚后感觉生活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涉及到夫妻之间的读书、写诗、议诗、化妆、
野餐、教育抚育子、共度艰危等等,是以后人评价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最后,《浮生六记》在构建幸福生活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启发,在本书关于
家庭的描写上,往往会突出一种较为淡雅的审美情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
了沈复本人的幸福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全美满的,但
是美满不代表幸福,幸福和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另外,幸福家庭也不是平
白而来的,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经营。在《浮生六记》中,关于其坎坷经历的描
写很多,但是无论其陷人债务困境,抑或妻子病死、儿子夭亡,在每一次苦难发
生之后,沈复都勇敢的鼓足了勇气去面对,他永远记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不在乎天长地久,而在于曾经拥有”。这种人生观是是非常
积极的,具有很大的“正能量”,当我们读者在经历了生活苦难之后,读《浮生
六记》可以受到极大的鼓舞。
总体而言,《浮生六记》的创造性还存在于多个方面,比如其文笔,由于上
文已经进行了分析,这里就不多言。

4、结语
《浮生六记》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惊人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
了其出神入化的文笔之外,和沈复本人的经历、性格、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当然,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沈复本人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生活如何,他都会抱着一
颗感恩的心,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心。这一点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了很多
启发,笔者相信: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文笔,也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其中所融入
的感情以及其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丽珈;论《浮生六记》的情爱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赵荣光;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兼论沈复的饮馔美学原则[J];商业研
究;1985年12期
[3]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