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张 侠1,屠景芳1,郭培清2,孙 凯2,凌晓良1

(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2.青岛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摘 要:近30年来,北极地区发生了快速增暖现象,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融化。最新预测,北冰洋10年内将出现夏季无冰年,打通连接欧洲、北美东部和东亚地区的新的海上航运通道。本文计算了我国未来北极远洋航线的海运里程和成本,并分析了该航线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和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1)利用北极航线,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相差不大,约比走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节省2000~3500海里;到欧洲各港口的航程差别比较大,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2)到2020年,如果北极航线完全打开,用北极航线替代传统航线,每年可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3)北极航线将使拥有丰富能源资源储藏量的北极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海外资源采购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从而促进我国与北极国家的贸易。(4)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大大拉近欧、北美和东亚等大市场的距离,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关键词:北极航线;国际贸易;海运里程;海运成本;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X)017

The Econom i c Esti m a te of Arcti c Sea Routes and Its Stra teg i c

S i gn i f i cance for the D evelop m en t of Ch i n ese Econom y

ZHANG Xia1,T U J ing-fang1,G UO Pei-qing2,S UN Kai2,L ING Xiao-liang1

(1.Polar R 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Shanghai200136,China;

2.O cean U niversity of China,Q ingdao266003,China)

Abstract:The cli m ate of circu mpolar A rctic is getting war mer f or al m ost30years,and the sea ice in the A rctic Ocean is rap idly reducing.According t o the latest f orecast,the sea ice will be tha wed t otally in su mmer within10years,which will enable a ne w sea r oute t o connect the Eur ope,east of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 sia.It i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that how l ong the arctic sea r outes is and what the cost will be,A ls o analyzed the future i m pact upon internati onal trade and coastal econom ic devel opment once the sea r outes opened.The article contains bel ow f our ite m s:1),A rctic sea r outes will be shorter nearly2000~3500nautical m iles than the cust omary r outes fr om Chinese coastal ports t o the east of North America,and reduce25%~55%of the cust omary r outes fr om the ports north of Shanghai t o the ports ofW est Eur ope,North Sea and Baltic Sea;2),It will reduce$53.3~127.4billi on yearly of Chinese internati onal trade costs by shi pp ing thr ough the arctic sea r outes till2020;3),the trans portati on of oil,gas,coal and other m inerals will be more convenient,A rctic will become one of destinati on of Chinese purchase overseas.It will p r omote internati onal trade activi2 ties bet w 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of circu mpolar A rctic as well;4),it will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the biggest markets bet w een Eur ope,east A sia and the east of North America,and thus changes the internati onal industrial divisi on,in turn will als o str ongly i m pac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 o devel op ing Chinese economy in coastal regi ons.

Key words:arctic sea r outes;internati onal trade;lenth of sea r outes;sea m ile;costs of shi pp ing;econom ic devel opment

收稿日期:2009-08-18 修回日期:2009-09-18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008GXS5B099)

作者简介:张 侠(1962-),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筹)负责人,研究方向:极地社会科学的研究。

68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商品、服务、资本和

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扩散和配置[1]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

海上运输(海运)对于国际货物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洲际间的货物贸易主要依靠海运。2005年,海运货物总量达到71.1亿吨,占国际货物运输总

量的80%[2]

。国际海运航线充当了世界货物贸易运输最大的走廊。

对于中国更是如此。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逐年高速增长,2007

年达到21738亿美元[3]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海运承担了中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来北极航道开通,将使中国现有东、西向两条主干远洋航线上增加2条更为便捷的到达欧洲和北美洲的航线,减少海上运输成本,开辟新的海外资源能源采购地,降低和分担途经马六甲、巴拿马运河、索马里海域和苏伊士运河等高政治敏感区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很明显,未来北极航线的开通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十分直接的和有利的影

响。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和沿海经济发展布局两方面探讨北极航线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北极航线及其开通预测(一)北极航线概念

北极航线,也称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4]

。北极航线主要有3条航线:

第一条是东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 ),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从北欧出发,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直到白令海峡。对于东北航道的起点尚无定论,多数将新地岛西侧作为起点。但本文认为以挪威的北角作为起点可能更确切,因为从海运航线的角度,北角一般被看作是大西洋和北冰洋之间的航线连接点。

第二条是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这条航线在波弗特海进入加拿大北极群岛时,分成2条主要支线,或穿过阿蒙森湾、多芬联合海峡、维多利亚海峡到兰开斯特海峡;或穿过麦克卢尔海峡、梅尔维尔子爵海峡、巴罗海峡到兰开斯特海峡

图1 北极航线———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示意图[5]

7

8

第三条是穿越北极点航线。这条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格陵兰海或挪威海。由于北冰洋中心区域为多年累积的海冰所覆盖,海冰最为密集和厚实,这条航线将是最后开通的和被利用的。本文的北极航线主要是指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图1)。

(二)对北极航线开通的预测

由于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北冰洋终年为厚厚的海冰所覆盖。虽然北冰洋连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因海冰所阻隔,北冰洋海运航线的开通始终是遥远的梦想。然而,北冰洋正在发生变化。观测表明,近30年来,全球增暖现象在北极地区尤为明显。在过去100年间(1906-2005年)地球表面温度提高了0.74摄氏度,而北极地区升高幅度则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造成北冰洋海冰加速消融,2004年出版的北极气候影响评估(AC I A)预测,北冰洋夏季无冰年份最早到2050年出现,而根据2009年最新计算和预测,北冰洋夏季无冰的状况将在10年内出现,比原先估计的早30年[6]。

一旦到2020年左右出现夏季无冰年,意味着北冰洋中心区域累积多年的冰层彻底消失,以后年份的北冰洋只在冬季才会有当年形成的不太厚的海冰。可以认为,当北冰洋变成全年中除了冬季以外没有海冰或只有北极点附近区域有很少的海冰的时候,北冰洋成为一个曾经的历史地理名词,而北极航线将全面开通,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新海上“丝绸之路”。

三、北极航线的开通大幅度降低我国国际贸易海上运输成本

(一)到2020年我国到欧洲和北美洲远洋航线海运完成的贸易额估计

目前,我国外贸主要海运远洋航线有8条,分别是:中国—红海航线,中国—东非航线,中国—西非航线,中国—地中海航线,中国—西欧航线,中国—北欧、波罗的海航线,中国—北美航线,中国—中南美航线[2]。在这8条远洋航线中,不考虑地缘政治、战争阻塞等因素,未来有可能被北极航线替代或分担物流的航线是中国到北美洲东岸航线、中国到西欧航线和中国到北欧、波罗的海航线。

稳定增长的中-欧、中-北美贸易是我国利用未来北极航道的主要动力之一。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2007年,中国与世界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为21738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欧洲、中国与北美洲和中国与独联体3个地区的贸易额为9233亿美元,占中国与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额的42.47%[3]。

在中国与上述3个地区的国际贸易货运中,按照通过海运完成的贸易额占中国与世界总贸易额九成计算[2],2007年,中国到北美、中国到欧洲2条远洋海运航线承担了8310亿美元的国际贸易货物海上运输。如果按照2000-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出口年均增长22.5%,进口年均增长18%计算[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25%,中国与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24.16万亿美元。如果维持42.47%的比例不变,中国与欧洲、中国与北美洲和中国与独联体3个地区的贸易额将达到10.2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北极航线开通的时候,中国到北美、中国到欧洲2条远洋海运航线将承担92561.32亿美元的货物运输量,是2007年的10倍。由于与中国到地中海航线和到北美西部沿海航线相比,北极航线没有航程短的优势,因此在上述海运货物贸易额中按50%的比例扣除,北极航线能够承担4.63万亿美元的货物运输。

(二)北极航线与欧洲、北美洲远洋航线里程比较

如果仅考虑北极航线航程优势,中国对北极航线的利用很可能会是这样的:到北美东部沿海港口多走北冰洋西北航线,而到北欧、西欧和波罗的海的港口则多走北冰洋东北航线。表1所列为从中国图们、天津、上海、厦门和香港等5个代表性港口到欧洲、北美洲东岸8个大港口的海运里程。图们是我国唯一最接近日本海的河港,但由于图们目前还不具备出海口的条件,因此在计算海运里程时用位于70公里外的朝鲜罗津港代替。

在目前运营的传统远洋航线中,到北美东部沿海的航线有3条,分别是经过好望角、经苏伊士运河和经巴拿马运河。这3条航线中以横穿太平洋经巴拿马的航线最为便捷。到欧洲的航线有2条,分别是经好望角和经苏伊士运河,其中以经苏伊士运河最为便捷。

在北极航线中,到北美东部利用西北航道更为方便,即从白令海峡进入西北航道,经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剑桥湾(Cambridge Bay),穿过戴维斯海峡。到欧洲则利用东北航道更为方便。

利用北极航线,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部港口的航程相差不大(图2),到加拿大圣约翰斯的航程约比走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节省3500海里左右,到美国波士顿和纽约则节省2000海里左右,而到濒临墨西哥湾的美国南部休斯敦则要远300~650海里左右。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部的迈阿密为分界线,到美国东部沿岸利用西北航道具有航程短20%左右的优势。而到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港口,则北极航线不如走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但远优于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等其他航线。

88

表1 诸代表性港口间远洋航线与北极航线海运里程对照表单位:海里圣约翰斯波士顿纽约休斯敦摩尔曼斯克雷克雅未克汉堡里斯本

图们14742C

12070D

10650M

7047A 15238C

12893D

10091M

7746A

15317C

13061D

9927M

7958A

15982C

14596D

9440M

9728A

16225C

12756D

5754A

15133C

11762D

7140A

14948C

11479D

7198A

13634C

10143D

8246A

天津14560C

11888D

11500M

7966A 15056C

12699D

10941M

8665A

15135C

12876D

10777M

8876A

15800C

14414D

10290M

10647A

16043C

12574D

6728A

14951C

11607D

8114A

14771C

11302D

8172A

13479C

9988D

9220A

上海13973C

11301D

11290M

7722A 14469C

12112D

10731M

8421A

12548C

12289D

10567M

8632A

15213C

13827D

10080M

10403A

15456C

11987D

6508A

14364C

11020D

7894A

14184C

10715D

7952A

12892C

9401D

9000A

厦门13451C

10779D

11682M

8115A 13947C

11590D

11123M

8985A

14026C

11767D

10959M

9197A

14691C

13305D

10472M

11127A

14934C

11465D

6915A

13842C

10498D

8301A

13662C

10193D

8359A

12370C

8879D

9407A

香港13239C

10567D

11935M

8379A 13735C

11378D

11376M

9078A

13814C

11555D

11212M

9289A

14479C

13093D

10725M

11060A

14722C

11253D

7167A

13630C

10286D

8553A

13450C

9981D

8611A

12158C

8667D

9659A

注1:北极航线引用了htt p://www.datal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的海运里程数据库数据;远洋航线则使用《世界主要港口浬程表》(航海保证部,1974,内部资料)

注2:C:经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海峡;D:经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M:经巴拿马运河;A:北极航线(到北美东部港口走西北航线,到北欧、西欧、波罗的海港口走东北航线)。

中国沿海诸港到欧洲各港口的航程差别比较大。到俄罗斯北冰洋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比传统航线平均节省4000~7000海里,约节省传统航线里程的36%~55%。到冰岛雷克雅未克、德国汉堡以及波罗的海沿岸港口节省1370~4600海里左右。到葡萄牙里斯本,上海以北港口走北极航线节省400~1900海里,以南港口则多500~900海里。如果目的港以直布罗陀为分界线,中国沿海诸港中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具有航程短25%~55%的优势,上海以南港口到欧洲英吉利海峡以南港口则不具有航程优势。中国沿海诸港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港口则走传统的地中海航线更为便捷。概括地说,利用北极航线,中国到北欧、西欧、波罗的海港口比到南欧更为便捷,便捷程度与我国沿海港口南北分布位置有关,越往北的港口优势越大。

(三)影响北极航线海运成本的几个主要因素

构成远洋航线海运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燃油、保险、人员薪酬、港口使用、船舶折旧、船舶运行管理及其因航线而异的各类附加费用等。对于北极航线的海运成本,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在北冰洋海冰尚未完全融化的情况下,普通货船(非破冰船或者抗冰船)还可能发生租用破冰船领航和海冰冰情监测预报等北冰洋海区特有的服务费用。

1.燃油 海上运输所消耗的原油是海运成本的最大因素。根据C I B C世界市场公司的统计,最近3年,油价每上涨1美元,海运成本相应上升1%。目前,油价因素已占到货运总成本的一半[7]。如上节所述,相比之下,北极航线航程比传统航线缩短了1/5~1/2,油耗也相应按同等比例减少。由于油耗在总海运成本中占50%以上甚至更高,北极航线比传统航线的海运成本降低10%~25%以上。油价越高,油价在海运成本中占的比例越大,北极航线油耗少的优势越明显。

2.保险 海运保险主要防范海上风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外来风险(偷窃、变质、短量、战争、罢工、行政、拒收等)。海运保险费一般占货价的1%~3%。在中国到欧洲的远洋航线上,马六甲海峡、索马里海域等一些地区海盗活动猖獗,致使该航线海运保险水涨船高,海盗险按海运保险附加费收取,保费在船总价值的0.125%~0.2%[8]。实际上为防范海盗风险付出的海运成本还包括了无法准确计算的各国海军护航。与之相比,北极航线发生海盗的可能性很小,不需要支付海盗险。但有一项保险可能是传统航线所没有的或超出普通环境责任险的,即环境污

98

图2 中国沿海诸港最便捷的远洋航线与北极航线海运里程差

染责任险。在北冰洋沿岸港口、航线所经水域航行排放或油泄露可能有比其它区域(除南极大陆周围水域)更高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标准。

3.船舶折旧 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运营的船舶在船舶折旧成本上的差别主要来自于新船造价。虽然随着北冰洋海冰融化,北极航线开通时段将不断延长直至全年开通。如果在尚未完全开通,该航线上的部分航段仍然有海冰存在。适于北冰洋航行的船舶将具有较强的抗冰能力。这种船舶的造价比普通远洋货船要高出20%左右,相应地,船舶折旧费用也高20%左右。如果船舶折旧作为固定成本在传统航线海运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为12.6%[9],在北极航线中所占的比例为1

4.7%。船舶维护保养费用也相应提高。当然,如果按北极航道完全开通计算,船舶折旧与传统航线将没有差别。

4.人员薪酬 由于航期缩短使得人员薪酬和运行管理的海运成本降低。人员薪酬和与航期有关的船舶运行管理在海运成本中的比例为

5.3%左右[9],北极航线海运里程缩短20%~50%,相应地航期也缩短同等比例。按照航速24节计算,可以节省航期2.5~12天。由于油价上升,为了省油,很多远洋船队都调低航速15%左右。这种情况下,按航速20节计算,利用北极航线节省的航期3-14.5天。,如果算上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入口处的排队时间,则节省航期更多。人员薪酬和运行管理航次相关成本降低1.6~2.7%左右。

5.船型 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和远洋运输急速增长,为了提高单船单次运输量,海运企业倾向于使用大型船舶,20万吨、30万吨以上的巨型原油船数量不断增长,集装箱货船也有大型化趋势。但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由于通航条件限制,对经过船舶有船宽、吃水、载重吨等船型条件限制。巴拿马运河载重吨上限为6~8万吨,苏伊士运河载重吨上限为12~20万吨,20万以上的大型船舶无法通过运河,只能绕道好望角、合恩角的远洋航线。如果未来去除海冰的影响,北极航线不受船型的限制,加上北极地区本身是油气、矿产资源丰富储藏区,是巨型船舶、超巨型通航可能选择的理想航线。一艘30万吨的巨型油船所耗费的海运成本远低于3艘10万吨的油船。

6.其他相关成本 港口使用费部分,传统航线与北极航线海运成本相当,与船舶造价有关的船舶贷款利息属于海运企业的成本计算范围,与国家对外贸易整体海运成本变化关系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受海冰融化时间和范围影响,北极航线在未来数十年里可能不是全年航线,船舶营运天数和由破冰船提供破冰领航服务费用是未来北极航线在夏季以外其他季节航行时所必须考虑的海运成本。此外,海冰冰情监测和预报服务费用也是其他传统航线所没有的。

(四)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评估

综合计算远洋航线燃油、保险、人员薪酬、港口使用、船舶折旧、船舶运行管理及其因航线而异的各类附加费用等主要海运成本,如果按北极航线完全开通估算,不考虑船舶折旧。保险、港口使用费等费用大致相当,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附加费不计,北极航线比远洋航线降低11.6%~27.7%(表2),降低的主

09

要成本是因航程缩短所致,而且与油价直接相关,油价越高,在总海运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北极航线航程短的优势就越明显,如近期的一些报道称,油耗占到海运成本的70%以上,北极航线的成本优势扩大到15.6%~37.7%。

按照我国海运运费支出一般占外贸进出口总额10%左右计算[10],2020年传统航线海运运费约4600亿美元,如果利用北极航线则可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北极航线的优势非常明显。

四、北极航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使我国更靠近世界下一个能源和资源仓库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森林等资源。富饶的矿物资源中,以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最为重要、最为丰富。北极地区冰川融化,使得该地区丰富的油气、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完成的最新估计,北极地区未探明的石油储量达到900亿桶,天然气47万亿立方米,可燃冰440亿桶[11],是地球上可与中东相媲美的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仓库。作为世界平均水深最浅的北冰洋,半数以上的大陆架区水域深度都不超过50米,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方便。北冰洋沿岸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石油、天然气产区之一。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而且煤质优良。据地质学家估计;总储量约1万亿吨或者更多,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主要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的北极地区。北极的铁矿资源很丰富,据探明,仅挪威可采铁矿就有3000万吨,钛为1800万吨。而加拿大北极巴芬岛的玛丽河铁矿已探明的可采铁矿量可达4.5亿吨[12]。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制造品对外出口的不断增加,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猛增,以石油进口为例,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 1.968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按照预测的未来几年平均每年6%的增长速度[13],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达到4.31亿吨,其中的90%以上将依靠专用海轮运输。

目前我国石油主要进口地区是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储藏以及其距离比较非洲、南美洲更为接近我国,一旦北极航道全面开通,大大增加了其作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海外采购的目的地。事实上,俄罗斯的油气、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钨矿石、美国阿拉斯加和挪威的海产品早已成为我国进口对象。

虽然在目前,由于海冰、低温、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使得北冰洋大陆架油气开发成本很高,但去除海冰后的北冰洋油气开采成本将大大降低,油气田距离美、欧、东亚等高能源消耗地区很近,运输成本比中东更具优势。另外,没有海冰阻隔的北冰洋是地球上又一个面积放大五倍的战略要冲地中海,将成为连接东亚到欧洲和北美东岸发达经济体的新海上贸易走廊,这条通道比起目前经巴拿马、苏伊士运河航线,不但航程距离上要近数千海里,而且可以避开索马里海域、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高政治风险海区,提高能源贸易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北极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储量决定了其在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地位。

(二)中北能源和原材料贸易促进贸易平衡

中北贸易指中国与北极地区间的贸易,北极地区包括了北冰洋和环北极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冰岛、瑞典和芬兰)的30个行政区域[14]。近年来,我国与北欧、北美、俄罗斯等地区贸易额逐年上升,但也存在进口远小于出口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导致双边贸易纠纷增多。据商务部根据海关资料统计[15],2007年中国与环北极8国之间的进口额为1114.63亿美元,出口额为2985.85亿美元,贸易顺差达1871.22亿美元(表3)。

北极航道的开通为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中国扩大海外资源和能源采购开辟新的渠道,尤其是增加对北欧、北美发达经济体的原材料采购具有平衡贸易的积极作用。如上节所述,北极地区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均很丰富,北极

表2 北极航线比远洋航线海运成本降低百分数

远洋航线燃油保险海员薪酬和运行管理港口使用费船舶折旧北极航线10%~25%0% 1.6%~2.7%0%-2.1%

表3 2007年中国与环北极国家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总计进口196.77109.90693.7916.1518.230.3641.4737.961114.63出口284.88193.972327.0422.0145.900.9245.4965.642985.85

19

航道的开通将大大增加我国与加拿大、挪威、美国北极地区合作勘探油气和矿藏的机会,扩大能源和原材料贸易,增加从这些国家的油气、矿石等原材料进口,补充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发展和结构转型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

环北极国家北极地区虽然人口仅1050万[14],但主要依靠出口自然资源。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北极行政区域的第1经济产业几乎都是矿业、油气开采和提炼业[16]。北欧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丹麦格陵兰东侧陆架区、法罗群岛陆架、挪威海、斯瓦尔巴群岛地区以及巴仑支海等北冰洋海洋区域。除了挪威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几处油气井投入生产以外,其他都属于潜力区,还没有进行实际开采,但未来北欧北极地区的能源产业潜力很大。

根据北极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在环北极国家中,俄罗斯与我国接壤,油气、矿石等原材料向我国的输送主要通过陆上管道、铁路完成的,瑞典、芬兰不是北冰洋沿岸国家,油气相对较少。能够利用北极航道优势增加能源资源贸易的主要是拥有北冰洋大陆架的加拿大、挪威、美国、冰岛和丹麦(格陵兰)5国。这中间,美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北极地区阿拉斯加北部的油气储藏用于出口还是作为战略储备值得关注。冰岛和丹麦格陵兰正在进行大陆架油气勘探,挪威和加拿大大陆架的油气已经进入商业开采阶段[17]。北极航道的开通使得加拿大和北欧挪威、丹麦、冰岛等国必然加快勘探新的大陆架油气田,加大石油出口,我国与之加大能源贸易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从增加出口角度来看,北极航道的开通,必然引发北冰洋沿岸港口、仓储、道路、管道、冰区船舶、炼油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移民。这为我国向这些国家北极地区增加建筑材料、工业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新的机会。2005年北极地区的G DP总值为2322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1倍[16],如果北极航道开通,将为该地区带来投资和贸易机会,G DP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最近几年,已经呈现战略投资进入和增加的迹象,比如专用于破冰船、抗冰船的定单数量大幅度增加。

(三)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加快北极地区开发利用丰富能源和资源的步伐,如同投资领域的“乘数效应”(即初始投资每增长1%,连带刺激引起的投资需求将以几何级数倍增)[18],拉近欧、美和东亚等大市场的距离。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不仅降低国际贸易的海运成本,而且将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将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布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辐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更是充当“排头兵”。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 DP)249529.9亿元,人口占全国43%的沿海地区12个省(市)G DP为169325.52亿元,占全国G DP的68%[19]。在国家加快城市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加上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沿海地区战略规划的促进作用,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格局[20],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三大四小”格局演进到了“三大五小”格局[21]。可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渐完善和明朗,为下一轮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据报道,吉林省关于“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也已经在国家审批当中,可能被纳入国家战略,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一起共同成为东北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大幅度提升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在图们江区域规划中,核心是以租界朝鲜北部罗津港的形式获得日本海的出海口。目前正投资2亿元完成对朝鲜罗津港1号码头的租赁改造[22]。如上文所述,在利用北极航线缩短中欧海运航程方面,图们江出海口到北欧和到北美东岸的海运航程缩短一半左右,优势在沿海地区各港口中最大,与日本横滨港的优势相当。

如果北极航线开通,借助图们江出海口,必将加强东北三省、内蒙古甚至蒙古与日本、韩国的市场联系,更加强了与西欧、北欧的市场联系。对于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东北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航运及其船舶建造、港口建设、仓储转运服务和海洋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在沿海地区经济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有力推动上述产业在沿海地区的发展。此外,沿海城市的港口是来自北极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上岸地点和第一转运点,我国未来与北极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贸易的增长将对我国港口分工和布局产生影响,比如大型天然气码头、油码头和煤码头等需要根据各港口接纳、转运、原地加工能力而作调整。

29

五、讨论

虽然北极航线的开通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虽然2007年夏天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两条航线海域海冰全部融化,但是,直到目前,全面开通的时间仅仅限于预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战略规划和投资是一种高风险。如果像预期的那样,在2020年左右全面开通,国际社会能否就北冰洋航运达成一项符合相关各方利益的国际条约也未可知,因为航运和资源开发都会给比其他地区更为脆弱的北极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北极地区资源和海运航线的开发利用节奏加快是必然趋势。对于我国,虽然不是北冰洋沿岸国家,但属于近北极国家,开发利用北冰洋公海海底资源和使用北极航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的权利,也承担着该公约规定的保护北冰洋环境的义务。

北极航线的开通只是时间问题,我国应该在能源和资源战略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充分考虑未来北极航线开通的因素。当前阶段,采取一些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加大战略投入很有必要。这些举措包括:与环北极国家,特别是挪威、冰岛、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展北冰洋海底资源勘探和海运航道测量,加强北极科学考察基础条件建设等,争取尽早成为目前对北极事务最有影响力的决策机构———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国家,以增加对国际北极事务决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宇燕.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5.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海运行业及投资咨询报告(上卷)[R].北京: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1,14-21,85 -86.

[3]W T O.I nternati onal Trade Statistics2008[R].W T O, 2008:7,205,218.

[4]郭培清,等.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4.

[5]UNEP/GR I D-A rendal.A rctic Sea Routes-Northern Sea Route and North west Passage[E B/OL].htt p://map s.gri2 da.no/go/graphic/arctic-sea-r outes-northern-sea-r oute-and-north west-passage.

[6]A l Gore,Jonas Gahr Stφre.Co-Chair’s Su mmary,Melt2 ing I ce:Regi onal D ra mas[R].Gl obal W ake-Up Call: Tr om sφ,28Ap ril2009.

[7]刘 涛.海运成本攀升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N].中国证券报,2008-06-18.

[8]李 雪.索马里海盗猖獗航运保险大涨伦敦保险商发海盗财[N].环球时报,2009-06-02.

[9]朱意秋.三证我国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的垄断程度[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0]刘茂通.国际货物运输的方式[E B/OL].[2008-07 -03].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ht m l/202/2009714/ 14182811B I D5_1.ht m l.

[11]USGS:USGS A rctic O il and Gas Report:Esti m ates of Un2 discovered O il and Gas North of the A rctic Circle[R].htt p:// geol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usgs/arctic-oil-and-gas-report.sht m l. [12]Baffinland Ir on M ines Cor porati on.The Mary R iver Pr o2 ject[R].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MaryR iverPr oject/de2 fault.as px,Canada.

[13]龚金双.中国石油市场:2007与2008[J].国际石油经济,2008,16(2):1.

[14]张 侠,等.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和分布[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132-141.

[15]商务部欧洲司.统计数据[E B/OL].htt p://ozs.mof2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date/date.ht m l,2008.

[16]张侠等.北极地区区域经济特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1):34-41.

[17]AMAP.A rctic O il and Gas[R].O sl o:A rctic Council,2007.

[18]何 新.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M].北京:华龄出版社.

[1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0]朱国栋.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N].新闻晨报,2009-06-12.

[21]杜 鹰.大力发展蓝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R].青岛: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2009,8.

[22]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珲春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E B/ OL].[2009-07-03].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c93241840.html,/d wkf/ t20090727_292691.ht m.

39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 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管委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09-03-20 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2006年3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6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 6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6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 位得到提升 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7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7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8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8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8 二、面临形势与问题10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思路11 第二节战略目标11 一、总体目标11 二、具体目标12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13 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3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14 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14 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15 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 15 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6 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6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17 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17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 17 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18 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8

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18 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19 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20 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20 5、加速发展信息化21 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22 一、创新发展战略22 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2 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22 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23 二、产业融合战略24 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4 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24 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5 三、区域发展战略25 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5 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 25 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26

第一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十二五”开局首季本市深入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 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结构、促创新、稳运行、惠民生,“十二五”开局首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部分领域好于预期,“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4%、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8.9%,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的低位。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本市始终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批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加快落地。一季度,本市下决心完成首钢主流程停产,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增加值仍增长8.6%,与前两年平均速度持平。与此同时,加快引进和落地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项目,为本市产业升级和调整积蓄了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纷纷落户本市。中国动漫游戏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国家时尚创意中心项目落户通州。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投入运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艺术品拍卖持续火爆,北京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艺术品市场。 新兴业态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骨干企业超过30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优势,与数字出版、视频搜索、云计算、数字内容、新媒体等融合互促发展。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网上消费已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时尚。 二、坚持有保有压调控方向,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当今全球经济趋势与我国应对挑战的经济战略浅析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国家的发展策略要通过正确分析 c:\jingjixue\guojijingji\国际经济整体趋势,知己知彼,进而才能制定出面对我国 经济实际,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本文通过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再到具体分析中国的经济成就,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同时引用管理学中的swot矩阵分析,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分析。 关键词: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危机经济复苏经济战略 一、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分析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在经历了上世纪就是年代的繁荣,高度的经济繁荣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并使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为继续确保经济的长周期繁荣,美联储强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2001年初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但是用更大的经济扭曲来代替原有 的市场扭曲只能使经济发展中泡沫越来越大,并无法化解不断积累的社会经济风险。当低利率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使得美联储开始迅速提高利率,这就成为2007 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8年,次债危机演化成影响全球的超大型金融 危机。如今,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居二十年以来的高位,降低失业率依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由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无可避免的带来通货膨胀,而如何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是一个难题。加之美国债务持续增加,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主权债风险持续增加,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反弹势头明显,但难以持续。而欧洲在最优货币区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坎坷不断,有一种可触摸的表现形式“欧元”,却缺少核心的政治联盟,政治一体化变 现薄弱,缺少政治中心。还未从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中恢复过来,又陷入了整个欧洲更为广泛的主权债务危机当中。发达国家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给新兴市场家造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增大了资产泡沫与通胀风险,给未来的经济复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他发达地区如日本,在陷入了发展的长期停滞与衰退,加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对东京周围的工业圈有着严重的打击,并有长期持续影响的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又对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 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机这个亚洲经济的转折点后,中国地位开始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地位显著上升。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在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具有典型特色的金砖“五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由于 近几年来增长较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加之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全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9.7%,人口占全球42.4%,这些优势都使得金砖四国的国际地位显著增高,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中指出。近十多年来,金砖国家发展迅速,追赶发达国家的势头相当 明显,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对发达国家赶超效果明显。蓝皮书指出,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是发展 中国家中的佼佼者。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在2011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以“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为主题的三亚峰会,将为金砖 国家在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中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在实现世界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同名12991)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原文出处】现代经济探讨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99 【原刊页号】8~11 【分类号】F107 【分类名】区域与城市经济 【复印期号】201002 【英文标题】Evolu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Strategy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统筹兼顾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KS00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兼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90450137)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小军 【作者简介】杨小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武汉430079,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题】区域经济60年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09)09-0008-0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出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迈进的时候,回顾和总结这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统筹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客观的角度看,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应付战争的威胁,毛泽东强调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战略后方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因此,我国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考虑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强调内地“三线”建设,希望能够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投资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中,4/5在西部,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①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安士伟,2004)。 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袁继富,1998):一是这种发展战略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这种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都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都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在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都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都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都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都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都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都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在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都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都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都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都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与发展战略探究(一)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与发展战略探究(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在我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在经济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之谜”〔1〕。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了解,进一步用索洛(Solow)模型来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寻找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出谋划策。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过去的二十多年相比,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逐渐紧密等。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Solow模型;战略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的增速上看,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 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的经济总量从原来的一位数到两位数,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这又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其次,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 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

体制逐步建立 首先,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体——企业群体、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地区布局已经形成 首先,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如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正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研究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作者:z h a n g y y88 ——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的重要支撑,现在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我国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多民营企业在一些单一的市场或者有限的几个市场上运作,创建者的经验、个人的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的定位和发展,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着缺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发展战略,以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正文】: 民营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民营企业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点和特长点。我国法律规定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性歧视正在逐步消除。民营企业虽然具有自身的机制灵活等优势,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加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是关系到每个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目前,民营企业 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家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在节能减排中都有相关的规定。 一、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一)发展战略涵 企业发展战略,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所制定的总体谋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战略,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一位企业家说:“不求做大,

但求做精”,做大不一定就等于做强。企业发展战略是关于企业发展的谋略。企业发展是成长、壮大的过程,其中既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变化。企业发展也需要谋略,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就是企业发展战略。1.企业发展战略有四个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长期性,三是基本性,四是谋略性。整体性是相对于局部性而言的,长期性是相对于短期性而言的,基本性是相对于具体性而言的,谋略性是相对于常规性而言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同时具有这四个特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是企业发展战略。 (二)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意义 1.有利于引导民营企业往正规方向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企业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的需要。作为市场主体,必须要有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市场位置,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民营企业必须有自己清晰的、科学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完成由“家族式”产权制度向现代企业法人实体的转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明确民营企业在当今形式下发展中的任务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也是适应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我国民营企业比较优势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一个重要的调整期,发达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同时也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产业的步伐。我国经济调整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争的比较有利的地位,我国民营企业能否主动适应这种分工趋势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抓住机遇,正确定位,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我国已具有一定基础的加工制造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任务之一。 3.有利于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应变能力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适应入世、加快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我国入世,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在更大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因此,民营企业更应加强战略意识,加强发展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一、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水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许多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2010年的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效率副主任白泉给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全球气候上升2~3?C,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减少五分之一,部分河流平均径流量将下降2%~10%,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出现经济衰退。”因此,环境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以“高碳经济”发展为主,主要原因有五点。 首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也快速增长。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需要依赖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所以从中国自身来看,只有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才可能实现碳排放量增速变缓,所以目前中国不能完全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而发展低碳经济。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变任务艰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相比,煤炭占到将近70%的比例,而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工业比重持续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重工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低能耗的服务业和农业所占比重偏低。而在重工业中,污染密集产业又占有绝对地位,这就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以煤为主”不可再生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在相当一个长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还是在生产领域。 第四,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近二分之一,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也使得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的增加。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高碳高能耗的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为了帮助发达国家降低排放的牺牲者。 第五,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投资缺口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的支持。然而,我国从事低碳产业的时间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又由于能源技术涉及内在的战略利益,发达国家往往用技术控制市场、资源以保持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都使技术转让极具政治敏感性。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交融时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使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在资金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欧美等国相比,拥有高储蓄和巨额外汇储备可用于新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高能耗产业对低碳发展的需求强烈,如果能找到低碳增长的道路,减少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强大。最后,我国林业生物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森林具有吸收固定温室气体的能力。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1.制度约束 信息时代让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时代更将使各国关系得到全方位加深。气候变暖的危害波及全球,由于当今世界缺少一个跨越主权界限的有效的世界性政府的存在,使得在防范气候变暖时避免不了“公有地悲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愿采取行动,因为温室气体减排会影响现有的经济增速,从而降低生活水平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摆脱贫苦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历史时期,更无法以停滞经济发展为代价来参与保护环境。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起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首先因为发达国家历史排放值高,因此对今天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发达,承担责任的能力更强,减排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发达国家理应首先迈出第一步。 2.技术转让 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息的条件下,每个国家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互补,未来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发展是必然选择。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承受着大量的转移排放,所以发达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陈南西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方案。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实现低碳经济,从而探寻适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激励 陈南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8 ··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收稿日期] 2004-09-17 [作者简介] 肖金成(1955—),男,河北邯郸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张景秋(1967— ),女,甘肃兰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 3 本文是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肖金成、王小广、杨小兵、汪阳红、孙久文、张景秋、孟延春、郑国等。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肖金成1 ,张景秋 2 (1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6;2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紧密结合新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战略高度审视首都经济建设,特别是 产业布局问题,力求从北京市城市定位的特殊要求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就业和环境要求,提出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建议。通过研究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进行重新认识,为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提供参考性依据。[关键词] 城市发展;首都经济;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 F 2991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917(2005)02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既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也使北京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深、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迅速提升北京城市在国际、国内和大区域范围内的持久的竞争力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 首都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北京城市发展以及首都经济建设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解放前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城市向解放后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转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形成北京市工业布局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北京市目前的一些特大型企业如首钢和燕山石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不断集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空间上的调整;90年代随着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的拓展,工业布局逐步在郊区县展开,中心城区工业加大了搬迁改造的力度,第三产业则在中心城区加速发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存的格局。111 产业布局现状11111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和升级 随着北京市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114%,比1990年的3819%提高了2215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布局也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向外推进,目前正在向三环、四环线扩展。与此同时,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更加明显。11112 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区七园”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试验区”———“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七园”的演变历程,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和健翔科技园相呼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这些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四环周围和通往八达岭高速路的周边区域。11113 制造业加快向东部、东南部聚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北京市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北京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713亿元,对全市G 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2%。工业结构长期以来电子信息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变,已 2005年6月 第3卷第2期总8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Jun.2005 V ol.3N o.2Sum N o.8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