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抗血管生成成分的研究进展
中药三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三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对中药三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文献整理。
方法:对中药三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展示了近20年来中药三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论:掌握中药三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近20年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三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三棱,别名黑三棱、泡三棱[1]。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
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其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
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在治疗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2]。
主要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苏、安徽、湖南、黑龙江、辽宁等省区[3]。
三棱用药历史悠久,炮制方法较多,而生三棱片与醋炙三棱至今沿用,尤以醋炙法居多,其炮制理论,工艺,目的明确,该法以被中国药典收载[4-5]。
现就三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1.1黄酮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也是中药中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张卫东等从三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芒柄花素[ 6]、山萘酚和5, 7, 3′ 5′-四羟基双氢黄酮醇 -3 -O-β -D 葡萄糖苷[7] ,后者为新的天然产物。
李可意等[8]建立了三棱超临界 CO2 萃取物中芦丁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结果发现三棱的超临界萃取物中含有芦丁。
毛淑杰等[9]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三棱生品、不同润切制品及炮制品中黄酮含量。
1.2皂苷类成分皂苷是能形成水溶液或胶体溶液并能形成肥皂状泡沫的植物糖苷的统称,是由皂苷元和糖、糖醛酸或其他有机酸组成的。
张卫东等[10]先后从三棱乙醇提取物中分得β- 谷甾醇-3-O-β-D-吡喃葡糖苷、△5,6胆酸甲酯-3-O-α-L-鼠李糖(1→4)-β-D-吡喃葡糖苷、△5-胆酸甲酯-3-O-β-D-吡喃葡糖醛酸-(1→4)-α-L-鼠李糖苷、△5-胆酸甲酯-3-O-β-D-吡喃葡糖苷。
菲林普利主要成分-定义说明解析

菲林普利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菲林普利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被广泛研究。
它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医学应用潜力。
菲林普利在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菲林普利的主要成分,深入探讨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并对其潜在的应用领域进行展望。
通过对菲林普利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对人体的影响和其在药物领域中的潜力。
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菲林普利的定义和背景,并简要概述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菲林普利的化学成分,包括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菲林普利的生物活性,探讨其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潜力。
最后,我们将总结菲林普利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并展望其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的潜力。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菲林普利的主要成分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菲林普利的潜力将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应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菲林普利的主要成分和其在人体中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章中介绍菲林普利的定义和背景。
我们将探讨菲林普利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以及与该物质相关的研究领域。
其次,在第二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关注菲林普利的化学成分。
我们将详细介绍菲林普利的化学结构和其主要成分。
我们将讨论这些成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菲林普利中的作用。
接着,在第二章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菲林普利的生物活性。
我们将讨论菲林普利的药理学特性,包括它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
我们还将研究菲林普利的药效学,即它对人体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最后,在第三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总结菲林普利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我们将综合讨论菲林普利对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雷公藤甲素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甲素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 雷公藤甲素的化学结构及合成方法研究进展雷公藤甲素(Tripterygium glycoside,TGT)是雷公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
对雷公藤甲素的化学结构及合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雷公藤甲素的化学名为三萜类化合物,其结构中含有一个环丙烯基和一个五元环骨架。
目前已经报道了多个雷公藤甲素的同分异构体,如雷公藤甲素A、B、C等。
这些同分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雷公藤甲素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天然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天然提取法主要通过从雷公藤中提取粗提物,再经过分离纯化得到雷公藤甲素。
化学合成法则是通过设计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再通过结构鉴定或活性测试筛选出目标化合物。
针对雷公藤甲素的合成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利用微生物来源的酶催化合成、有机合成等。
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1(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雷公藤甲素还能抑制炎症过程中的前列腺素E2(PGE的生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雷公藤甲素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能够减轻多种疼痛模型动物的疼痛反应。
雷公藤甲素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途径中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释放,发挥镇痛作用。
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雷公藤甲素还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调节免疫功能。
随着对雷公藤甲素化学结构及其合成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生物活性也得到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有望通过优化雷公藤甲素的结构和合成方法,进一步提高其生物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1.1 雷公藤甲素的化学结构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是雷公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生物活性。
其化学名为3,4二羟基苯甲醛7,10二酮2,6二醇,分子式为C15H18O9。
龙葵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龙葵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背景介绍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
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
由于现有治疗手段的限制和药物的副作用,人们对自然产物作为药物的期望越来越高。
发现优良的天然药物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龙葵碱是一种天然产物,最早从中华绒蒿(Aconitum carmichaelii)中分离得到,其结构类似赵亚丁碱。
众所周知,赵亚丁碱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龙葵碱在不同剂量下可以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天然药物。
龙葵碱的结构和特性龙葵碱是一种含氮有机碱,化学式为C19H23NO2,分子量为297.39,其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其中一个环上连接了一个两面角为120度的三元环,并在三元环上还有一个丙二酰亚胺基团,这也是龙葵碱的结构特点之一。
龙葵碱在室温下为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丙酮和氯仿,易溶于苯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龙葵碱的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龙葵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肿瘤治疗研究中。
研究表明,龙葵碱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如肺、肝、结肠、乳腺、前列腺等。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龙葵碱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特别是在高浓度下可以显著地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将肿瘤细胞引导到凋亡途径,从而抗癌作用显著。
•阻断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研究表明,龙葵碱亦可作为信号分子的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信号通路遏制其生长。
近期的研究发现,龙葵碱能够显著抑制B-RAF基因突变ally斯帕斯1紫肤病患者的癌细胞(A375P)生长,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凋亡作用。
•抑制血管生成和侵袭能力:龙葵碱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能力,使肿瘤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来继续生长。
同时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能力,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发现,龙葵碱可通过减少MDACD41的表达而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
免疫调节作用龙葵碱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对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具有重要的作用。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摘要】熊果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大量的研究发现,该物质具有抗癌、诱导癌细胞分化、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分化,诱导其凋亡,小鼠体内实验也表明熊果酸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因此,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是十分广泛的,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低毒有效的抗癌药物推广使用。
【关键词】熊果酸;抗肿瘤;诱导凋亡;抑制增殖【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554-01熊果酸是在抗炎性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山楂中的熊果酸含量尤其高。
熊果酸不仅对多种致癌物有抵抗作用,而且还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因此,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1]。
为进一步探讨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效果,相关学者从山楂中提取熊果酸,以人体肝癌细胞和肉瘤细胞为作用对象,研究分析熊果酸对这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熊果酸对抑制肿瘤细胞和诱导凋亡具有显著作用。
1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概述熊果酸别名乌苏酸,是一种弱碱性化合物,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中,纯品熊果酸为白色针状结晶物质,味略苦,基本化学骨架为五环母核,易溶于吡啶和醇类物质中。
熊果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山楂、熊果、枇杷叶、车前草、夏枯草、女贞子中都可见游离的熊果酸成分,其在上述天然植物中主要与糖结合,具有多种天然活性,日本已将其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物广泛应用于产品生产中。
长期以来,熊果酸起初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人们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血脂药物,并在临床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其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不仅体现在多种致肿瘤物的抵抗作用,更体现在恶性肿瘤细胞的抑制生长方面,因此,熊果酸的药理活性逐渐成为其研究重点。
2 相关实验研究肿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知多种成分均参与了肿瘤的诱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中药成分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其多糖成分因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备受关注。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以期为黄芪多糖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芪多糖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的研究进展提供基础。
接着,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调节网络等多个层面,系统阐述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然后,结合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黄芪多糖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对黄芪多糖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进一步发展。
二、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是深入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提取方法:黄芪多糖的提取通常采用水提法、醇提法、酸碱提取法以及酶解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水提法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多糖活性保持较好,被广泛应用于黄芪多糖的提取。
水提法提取黄芪多糖的关键在于温度、时间和料液比的控制,通过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多糖的提取效率。
纯化方法:提取后的黄芪多糖通常含有杂质,如蛋白质、色素等,需要进行纯化。
目前,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沉淀法、柱层析法、膜分离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其中,柱层析法以其高分离效率和纯化效果,成为黄芪多糖纯化的主要手段。
通过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洗脱条件,可以有效地分离和纯化黄芪多糖。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黄芪多糖的质量和纯度,提取与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三萜类的作用与功效

三萜类的作用与功效三萜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
它们常见于植物、真菌和一些昆虫体内,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保护神经系统等多种功效,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萜类的作用与功效。
一、抗菌作用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其中,对细菌的抗菌作用最为明显。
三萜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
研究表明,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三萜类化合物还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具有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二、抗炎作用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并促进组织修复。
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炎症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炎症模型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如实验性脑炎、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
此外,三萜类化合物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
三、抗肿瘤作用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三萜类化合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凋亡途径等。
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肝癌等。
此外,三萜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四、抗病毒作用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
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如抑制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干扰病毒的结构和功能等。
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产物抗血管生成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血管生成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近年来抑制血管生成的天然产物研究进行了归类,这些研究发现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和蒽醌类等天然产物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并且揭示了其抑制血管生成的机理;天然产物不仅具有对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也具有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防迁移,防转移的作用,因而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医疗开发前景。 关键词:天然产物 血管生成 成分 进展
来源于自然界的天然产物是巨大的药物宝库,很多应用的临床药物是以天然产物做为先导药物研发的。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肿瘤药物一直受到药物研发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发现新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浸润增殖和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病理过程,如果药物能够阻断肿瘤无序的新血管生成,那么阻断营养供应后的肿瘤细胞将保持休眠状态或发生退化,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症状都有明显的效果[1],因而这种抑制血管生成的靶点药物成为了国际抗肿瘤新药研发的亮点,越来
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中的组分不仅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也具有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成分,研究发现部分中成药的抗肿瘤作用中就包含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对于天然产物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因而还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抑制血管生成的天然产物活性筛选有分子、细胞和组织等多种方法:可以选用分子水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来做大规模的筛选;也可以选用细胞水平的筛选验并证其活性:常用血管内皮细胞和牛主动脉内皮细胞(VEC);抑制血管生成的在体动物模型目前有鸡胚尿囊膜模型、基质凝胶模型、鼠耳模型、啮齿类动物角膜微囊模型、斑马鱼模型等。我们对多年来抑制新血管生成的天然产物的文献进行归类,希望能够借鉴国内外的试验方法和研究思路,对有目的发掘抗血管生成的中药材活性成分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 萜类 紫杉醇(paclitaxel)是1971年由Wani等首先从短叶红豆杉中提取分离活性单体,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其多种衍生物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中晚期治疗。Belotti[2]首先报道了紫杉醇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并且这种机理与细胞毒作用途径不同;实验发现紫杉醇20~28 mg·kg -1时可显著抑制人脐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Holtz[3]的研究表明紫杉醇是一种低毒性、低剂量就可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药物,起作用途径与抑制VEGF-a受体有关;随后wang的研究[4]发现紫杉醇每日紫杉醇5mg·kg -1注射3周可显著性抑制鼠黑色素瘤肺转移,对黑色素组织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VEGF的数量和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表达,同时对肺转移肿瘤细胞基因nm23 mRNA有抑制作用; 熊果酸(Ursolic acid)又名乌索酸,是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目前发现至少在63种植物中存在。熊果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抗菌、保肝护肝、有抗致癌、抗促癌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熊果酸对乳腺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肝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的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5~7]。王洁军[8]的研究显示熊果酸质量浓度为62.5~500μg·ml-1时,对VE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浓度为125μg·ml-1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浓度为500μg·ml-1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Shishir[9]的研究则表明熊果酸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与抑制核因子依赖的受体基因表达有关。 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传统中医应用主要用于解毒散结、活血化瘀、抗风湿。现代的研究发现其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中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
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到的二萜化合物,文献报道雷公藤甲素具有广谱肿瘤抑制作用,其中抑制血管生成就是其作用之一。He[10]的研究发现TP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很明显,在每天0.75mg·kg-1可显著抑制鼠移植瘤的血管生成,其作用与雷公藤调低VEGF-2受体的表达,部分抑制血管生成素Tie2受体的表达。Hu[11]报道雷公藤甲素抑制血管生成与抑制激活蛋白(AP-1)的形成,从而抑制VEGF在内皮细胞中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原癌基因c-jun/c-fos mRNA 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2. 酚类 目前有较多天然产物中酚类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报道。姜黄素(curcumin)是从中药姜黄(curcuma longa.L)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脂保肝等药理活性。Arbiser [12]等人的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抑制碱性磷酸酶引起的大鼠角膜血管增生的作用,同时对于巴豆酯刺激引起的VEGF mRNA表达有下调的作用。Singh[13]发现25µm·ml-1的姜黄素对HUVEC细胞的黏附、增殖并无影响,相对于未用姜黄素处理的对照组,姜黄素组对于血管纤维长度的形成显示出较强的对抗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72Kda蛋白酶的RNA转录作用被抑制有关。通过体外SVR活性测定,姜黄素的芳香醇和芳香二醇类似物显示具有抗血管生成的能力[14]。 和厚朴酚(Honokiol)为木兰科植物厚朴中分离的连苯二酚类化合物,中医传统应用认为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现代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抗心律失常、抗癫痫、抗血小板、抑制肌肉收缩,近些年发现厚朴的成分中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Xianhe等[15]报道,在体外和厚朴酚在30μg·ml-1时即可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使用10μg·ml-1和厚朴酚处理48小时的神经肉瘤SVR明显显示出细胞凋亡的迹象;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在30μg·ml-1以上可以抑制Akt的磷酸化,在40μg·ml-1下抑制p44/42 MAPK信号通路和c-Src,优先抑制PI-3激酶信号通路,使得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都无法达成。 绿茶多酚是绿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绿茶多酚具有很广泛的生物活性:很强的抗氧化的作用,从而能抗突变、抗癌、降脂血、提高免疫力等;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儿茶素、黄烷双醇、类黄酮醇和酚酸;其中儿茶素约占70%,其中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in gallate,EGCG)为其主要抑制血管生成的成分。Garbisa[16]研究表明绿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因为绿茶中的EGCG起到抗肿瘤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作用途径是通过调高抑制金属蛋白因子MMP-1和MMP-2达到的。Singh[17]的研究证实了EGCG对人脐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有显著性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的途径。Masuda[18]发现EGCG对头颈部等鳞状上皮癌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和MMP关系密切的目的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通路和核因子kappa B(NF-kappa B)有关,因而认为EGCG对鳞状上皮癌的抗癌效果是抗肿瘤增殖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双重作用的结果。 3. 黄酮类 藤黄酸(Gambogic acid)系由藤黄科植物藤黄的干燥分泌物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藤黄具有活血化瘀、外科用药,近年来运用藤黄及其提取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取得了有益的尝试,其中藤黄酸的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就是其抗肿瘤作用的药理作用之一。Yi[19]的研究发现:10nM藤黄酸可明显抑制体外人脐内皮细胞的迁移,40nM时可显著限制内皮细胞的侵袭,预处理12~16小时的50nM的藤黄酸可显著性抑制matrigel血管结构形成;而研究表明[20],藤黄酸抑制内皮细胞增值的作用要优于对前列腺肿瘤细胞(PC3),这种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不仅与c-src和粘着斑激酶(FAK)的磷酸化作用被弱化有关,并且与抑制VEGF-2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黄芩黄素(baicalein),是提取自黄芩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氧化作用[21]。Liu[22]等的研究显示,黄芩黄素在体外的多种癌细胞中具有抗癌活性,当黄芩黄素作用在鸡尿囊绒膜(CAM) 时,可诱发血管生成反应剂量依赖的显著减少。黄芩黄素作用于HUVEC显示,MMP-2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的减低。张黎[23]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0.1~100μmol·L-1)的黄芩黄素能够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30μmol·L-1黄芩黄素可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兔角膜新血管生成。 4. 生物碱类 靛玉红是(indirubin)是从中药材大青叶提取出的生物碱。有抗癌作用,临床应用主要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夏小艳[24]实验报道靛玉红在50 mg·L-1时能显著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长,抑制率达到38.4%。在鸡胚尿囊膜抑制实验中,靛玉红同样显示出较强的剂量依赖性抑制血管生成活性, 10μg/只的浓度抑制率达到51.43%,且剂量相关性良好。Sangkil等[25]研究发现靛玉红在对人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细胞株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Src激酶阻断Stat3信号通路,诱使抗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转录蛋白减少,引发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并且靛玉红抑制Src等激酶,还可在蛋白依赖ATP发挥作用时,竞争性拮抗ATP与蛋白质的结合,使粘附蛋白活性降低,无法形成有效血管腔。 5. 蒽醌类 大黄酸是从大黄、何首乌、虎杖等多种传统中药分离提纯出的蒽醌类单体,大黄酸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及调节肾功能等作用。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大黄酸的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主要是通过HER-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来发挥作用[26],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重要成员,研究表明大黄酸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家族EGFR和HER-2的络氨酸激酶磷酸化,进而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