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1)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天然产物;功能;应用;分析方法

天然产物是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例如,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抗生素主要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
目前,人们对许多天然产物的功能尚不了解,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
微生物作为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群体,蕴藏的天然产物是有待发现的资源宝库。
1 天然产物概述1.1 天然产物种类天然产物主要包括萜类、甾体、香豆素类、酮类、抗生素、色素、有机酸、蒽醌、多糖、多肽、脂肪酸以及蛋白质等[1]。
近年来,研究人员关于新型天然产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尼瑞斯制药公司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的化合物NPI-3114 和NPI-3304 具有抗菌性[2];或采用新技术提高产量,如重建菌株黑曲霉T132 发酵产酒精,将转化率提高到86.8%[3]。
在我国经济增长和丰富物种资源背景的推动下,天然产物的研究也获得了具有一些新类型、新结构的原创性成果。
1.2 天然产物功能天然产物本质为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和化学成分复杂,需其他小分子作为底物经催化反应合成,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功能[4]。
天然产物具有种类、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目前,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和代谢研究中应用广泛,可用作治疗剂、化妆品和农药等,这些产品多达千种。
例如,花生四烯酸可降低患肿瘤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病,可由嗜冷菌希瓦氏菌(Ac10)低温诱导生产[5]。
海洋中由于盐浓度高、压强大、温度低,使海洋微生物具有区别于陆生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生产独特的天然产物,因此海洋生物是天然产物的主要资源宝库。
如海洋链霉菌(TPA0879)能够产生含有一个γ- 内酯的聚酮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6]。
由此可见,天然产物可用于医学治疗,或农业上用于防治有害生物,或用作药剂的模板物、引导物[4]。
目前,已有不同生物种属来源的天然产物被发现并应用,如分离于细菌的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抗肿瘤药物博莱霉素和阿霉素,分离于短皮酵母和桔霉的抗真菌药物等。
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郭 杰,贾国军,陶 蕾,王瑞雪(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多糖绿色安全,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生物多糖结构复杂,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的一级结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肿瘤、降血糖、抗辐射、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等作用,在保健、医药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两方面介绍了多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多糖;结构;生物学功能Research Progress on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PolysaccharidesGUO Jie, JIA Guojun, TAO Lei, WANG Ruixue(Lanzhou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Polysaccharide is green, safe and ha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polysaccharides is complex. At present, releva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polysaccharide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lysaccharides hav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anti-tumor, hypoglycemic, anti radiation, enhancing immunity and antioxidation. They have a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wo aspect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Keywords: polysaccharide; structure; biological function多糖(Polysaccharides)是一类由单糖为基本单位,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是构成生命体的4大生物大分子之一,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中作为信息受体参与多种信号传导[1]。
活性多糖

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研究历史,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多糖,对现在的原料加工方法,利用现状及市场上推出的相关产品作出了总述,并分析了一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原料的加工利用率低、原料加工的附加值低,相关产品的种类单一,加工形式单调,现有的研究成果少、专利少,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且对多糖应用前景做了阐述。
关键词:历史多糖结构生物活性生理功能分离纯化生产工艺应用前景1.绪论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和海藻中,来源很广。
其中研究得较早且最多的,是从细菌中得到的各种荚膜多糖,它在医药上主要用于疫苗[1]。
1984年,苏联人在荷兰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碳水化合物讨论会上报道了用全合成特定结构的荚膜多糖作疫苗,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尔后有关真菌多糖的研究既深又广,如酵母菌多糖、食用菌多糖,特别是食用菌多糖的研究,报道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其中以香菇多糖研究得较清楚。
另外,植物多糖的开发也倍受人们的青睐,由于我国是中药的起源之地,而糖类是中药材中普遍存在的成分,在对各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都少不了对其中多糖的关注。
1.1多糖研究的历史1855年Claude Bernard鉴定了“肝的原样物质”是葡萄糖的一种储藏形式1923年M.Heidelberger和T. Oswald提出细菌的抗原部分是由糖类物质组成而不是蛋白质1936年Shera实验证实多糖有抗肿瘤作用1958年Brander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Zymosan)具有抗肿瘤活性1969年日本学者千原郎首次报道了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出一种抗肿瘤多糖(lentinan, LNT)1988年Dwek Rademache和Parekh首先创立了“糖生物学( glycobiology )”2003年美国《Technology Review》刊文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 糖组学(glycomics),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1.2多糖的应用:总的说来,多糖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医药领域,利用多糖的独特理化性质,如易形成凝胶、高渗透压、高粘度和吸水性,制备医药材料、药物缓释剂、血浆代用品等;或利用多糖的抗原性、抗肿瘤等生物功能或活性制备疫苗或新药。
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

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天然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
这些物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多用途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保、食品等多个领域。
要深刻理解天然产物的作用,必须了解其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天然产物结构的探究天然产物结构研究是天然产物学的基础,也是新产物发现和合成的前提。
为了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传统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分光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
其中,核磁共振技术(NMR)是目前天然产物结构分析的主流方法之一。
NMR可以提供化学环境、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信息,从而推断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的相对位置。
此外,质谱联用技术(MS)也成为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它可以提供分子质量、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等信息,用于快速鉴定分子结构和验证推断。
二、天然产物活性的研究天然产物除了具有丰富的化学多样性外,还具有广泛的药理学多样性。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在天然产物中寻找新的来自天然分子的生命响应物质的研究中,结构-活性关系分析是首要任务。
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天然产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索和生物生物学机制的分析。
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候选物,其生物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的影响下的药理作用靶点研究。
以抗癌研究为例,天然产物可用于肿瘤预防、治疗和增强化疗的效果。
目前主要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
这些活性与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不仅需要探索多种作用机理,也需应用先进的化学科技进行结构设计和制备。
三、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天然产物的结构和活性关系,需要采用数量性质与质量性质的综合研究方法。
如分子对接技术(MolecularDocking)、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3D-QSAR)等就是在基于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前提下,从纯物质结构设计与合成的层面上研究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 机制
04 研究进展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摘要
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这一发现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 的思路。本次演示将综述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多糖的结 构与降血糖作用的关系、多糖降血糖的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关键词:多糖, 降血糖,机制,糖尿病,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1、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作用 的相关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作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发现,具有特定单糖单元和构象的多糖能够在体内发挥更好的降血糖效果。例 如,含有葡萄糖醛酸的多糖能够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含有氨基的多糖则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这些发现为针对特定多糖结构进行优 化设计以增强其降血糖效果提供了依据。
3、多糖降血糖作用的临床应用 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一些研究表明, 将多糖与其他天然药物或西药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降血糖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例如,将虫草多糖与常规糖尿病药物联用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将苦瓜多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发现 为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桑叶多糖能够增强糖代谢能力。桑叶多糖可通过调节葡萄糖转运蛋白的 表达,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此外,桑叶多糖还能够增强肝细胞和 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能力,提高机体对糖的代谢效率。
最后,桑叶多糖能够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损伤。研究发现,桑叶多糖能够抑制氧 化应激反应,降低糖尿病小鼠体内氧化指标水平,减轻氧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 损伤。此外,桑叶多糖还能够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胰岛细胞的 损伤,维持胰岛细胞功能。
天然活性多糖提取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天然活性多糖提取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杨丽华,林楚慧,黄佳銮,姚松君,高新开,李丹,胡烨敏,孟平,焦红,陈骁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3期摘要:天然活性多糖是自然界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
由于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纯度及化学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是多糖研究的基础。
就近年来天然活性多糖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天然活性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活性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开发应用中图分类号:Q946.3;R28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624-04天然活性多糖是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构成的天然大分子[1],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无毒副作用,在保健食品及医疗行业中被广泛利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天然活性多糖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2-4],有关提取和分离纯化的报道相对较少。
然而,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纯度有着重要的关系[5],因此多糖的提取、纯化是多糖研究的基础。
本文就近年来天然活性多糖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天然活性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 ;多糖的提取多糖的提取是指利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将天然产物中的活性多糖溶出或释放至细胞外。
目前,国内外提取多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酸、碱提取法、酶解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主要是利用提取溶剂的扩散和渗透作用,将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溶出。
一般来说,溶剂极性越大,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越强,提取效果就越理想。
Chen等[6]用水提法提取大漏斗菇中的多糖,提取率达5.86%。
曾红亮等[7]以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金柑多糖的最佳工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38 mL/g,在88 ℃下提取3次,每次2.5 h,得到的多糖提取率为1.80%,与理论预测值相当。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作者:谢明勇, 聂少平, Xie Mingyong, Nie Shaoping作者单位: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南昌,330047刊名:中国食品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10,10(2)1.JB Lowe.JD Marth A genetic approach to mammalian glycan function 2003(1)2.TW Rademacher.RB Parekh.RA Dwek Glycobiology 19883.糖类研究漫谈 2005(5)4.龚苏晓.高展.张铁军.杨俊红.邸倩倩微波辅助提取黄芪多糖及含量测定 2008(4)5.王莉.陈正行.张潇艳微波辅助提取米糠多糖的工艺 2007(3)6.Y.Chen.M.Y Xie.X F Gong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used for the isolation of tot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Ganoderma atrum 20077.陈文强.邓百万.刘开辉.彭浩.丁小维.张威威猪苓多糖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2008(4)8.方积年.丁侃天然药物——多糖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分离纯化方法 2007(5)9.TP Abbott.YV Wu.K.D.Carlson Isola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Lesquerella fendleri gums from seed,presscake,and defatted meal 1994(8)10.XB Yang.XD Gao.F.Han 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YCP,a polysaccharide from marine filamentous fungus Phoma herbarom YS4108 2005(8)11.杨云.田润涛.苗明三.孟江大枣渣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2004(1)12.曹鹏伟.戴军.彭奇均树脂对灵芝多糖色素吸附研究 2009(10)13.杨大伟.吴永尧.唐巧玉碎米荠多糖的过氧化氢脱色方法研究 200814.殷军艺.聂少平.林慧霞.邹伟.李昌.王远兴.谢明勇大粒车前子多糖乙醇分级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2009(17)15.王延兵.吕鹏.张长铠九州虫草菌丝体多糖Ck1-A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2003(3)16.樊绘曾.陈菊娣.吕培宏玉足海参酸性多糖的研究 1983(3)17.刘明学.李琼芳.刘强.黄治强.邱樊天麻多糖分离、结构分析与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 2009(3)18.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 199919.周鹏.谢明勇.傅博强.王远兴茶叶粗多糖的提取及纯化研究 2001(11)20.鄢嫣.张汇.聂少平.陈奕.陈洁.谢明勇黑灵芝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2009(19)21.F Tao.G Zheng Biao.J Zheng Yu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 Mesona Blumes gum 200822.方积年多糖体的结构分析 1981(4)23.蔡孟深.李中军糖化学--基础、反应、合成、分离和结构 200624.方积年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纯度鉴别及分子量测定 1984(10)25.魏远安.方积年用HPLC测定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的研究 1989(7)26.SP Nie.MY Xie.ZhH Fu Study on the 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ea glycoprotein 200827.XH Wang.LN Zha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ities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for sulfated derivatives of lentinan 2009(16)28.谢建华青钱柳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00729.艾则孜.马晓康.法鲁克HPGPC测定雪莲口服液中多糖的分子量 2007(5)30.方积年多糖的甲基化分析方法 1986(4)31.PW Needs.RR Selvendra Avoiding oxidative degradation during sodium hydroxide/methyl iodide-mediated carbohy drate methyllation in dimethyl sulfoxide 1993(1)32.董群.方积年寡糖及多糖中甲基化方法的发展现状 1995(2)33.李波.许时婴难溶于二甲亚砜多糖的甲基化方法研究 2004(3)34.K.Yamazaki.K.Inukai.M Suzaki Structural studies on a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an Arthrobaeter sp by NMR spectroscopy and methylation analysis 1997(2)35.郭忠武.王来曦糖化学研究进展 1995(1)36.胡亚男.王义明.罗国安质谱在糖分析中的应用 2000(5)37.刘翠平.方积年质谱技术在糖类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001(6)38.李波.陈海华.许时婴二维核磁共振谱在多糖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005(4)39.Egger S F.Brown G S.Kelsey L S Hematopoietic augmentation by a β-(1-4)-linked mannan 199640.谢小梅.付志红.吴娟车前子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9(30)41.陈一晴.聂少平.黄丹菲.韩澄.谢明勇大粒车前子多糖对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2009(8)42.侯芳玉.陈飞.陆竞长白山产软枣猕猴桃茎多糖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1995(5)43.余上方.章育正牛漆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1995(4)44.Yamada H.Hirano M Partial structure of an anti-ulcer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roots of Bupleurum falcataum 199145.Zhu Y.Pettolino F.Mau S L Immunoactive polysaccharide-rich fractions from Panax notoginseng2006(13)46.王斌.萱垣昇.李杰芬灵芝多糖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增殖作用 2006(3)47.黄丹菲植物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200948.Y Kimura.M Sumiyoshi.T Suzuki Antitumor and antimeta-static activity of a novel water-soluble low molecular weight beta-1,3-D-gluean (branch beta-1,6) isolated from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1A1strain black yeast 2006(6B)49.R Chang Bioactive polysaccharid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s as anticancer adjuvants 2002(5)50.KY Lee.MH Lee.IY Chang Macrophage activation by polysaccharide fraction isolated from Salicornia herbacea 2006(3)51.IC Diller.ME Fisher.D Gable Effect of glucan on mouse Sarcoma37 196452.NR Di Luzio.DL Willians.RB McNamee Comparative tumor-inhibitory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luble and particulate glucan 1979(6)53.WC Rose.FC Reed Ⅲ.P Simiuoff Immunotherapy of Madison 109 lung carcinoma and other murine tumors using Lentirum 198454.M Suzuki.T Kikuchi.F Takatsuki Curativ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lentinan and interleukin-2 against established murine tumors,and the role of CD8-positive T cells 1994(1)55.MV Sanguedolce.C Capo.M Bouhamdan Zymosan-induce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s in humanmonocytes.Role of protein kinase C 1993(1)56.G Abel.JK Czop Syimulation of human monocyte β-glucan receptors by gluean particles induces production of TNF-α and IL 1-β 1992(8)57.DB Xiang.XY Li Antitumor activity and immuno-potentiafing actions of Achyanthes biderrtata polysaceharides 1993(6)58.韩澄.聂少平.黄丹菲青钱柳多糖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的影响 200959.SP Nie.MY Xie.P Zhou In vitro antioxidative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tea glycoprotein in green tea 2007(4)60.M Ito.M Baba.A Sato Inhibitory effect of dextran sulfate and heparin on the replic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 vitro 198761.J Neyts.R Snoeck.D Schols Sulfated polymers inhibit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with cell surface heparin sulfate 1992(1)62.ME Gonzalez.B Alarcon.L Carrasco Polysaccharides as antiviral agents:antiviral activity of carrageenan 1987(9)63.MM Talyshinsky.YY Souprnn.MM Huleihel Anti-viral activity of red microalgal polysaccharides against retroviruses 2002(1)64.M Gerencer.PL Turecek.O Kistner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retroviral activity of the substance purified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Chelidonium majus L 2006(2)65.T Conway.GW Sewell.YA Osma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he alcohol dehydrogenase Ⅱ gene from Zymomonas mobilis 198766.Witvrouw M.Schols D.Andrei G New polyacetal polysulfate active against HIV and other enveloped viruses 1992(6)67.SK Eo.YS Kim.CK Lee Possible mode of antiviral activity of acidic protein bound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Ganoderma lucidum on herpes simplex viruses 2000(3)68.K Mizumoto.I Sugawara.W.Ito Sulfated homopolysaccharides with immunomodulating activities are more potent anti-HTLV-Ⅲ agents than sulfated heteropolysaccharides 1988(3)69.N Koizumi.H.Sakagami.A.Utsumi Anti-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ctivity of sulfated paromylon 1993(1)70.Gonzalez-Pajuelo M.Meynial-Salles I.Mendes F Microbial conversion of glycerol to 1,3-propanediol:physiological comparison of a natural producer,Clostridium butyricum VPI3266,and an Engineered Strain,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DG1 (pSPD5) 200671.C Du.H Yan.Y Zhang Use of oxido reduction potential as an indicator to regulate 1,3-propanediol fermentation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200672.Yin JY.Nie SP.Zhou C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 purified from the seeds of Plantago asiatica L 2010(2)73.Chen H X.Zhang M.Qu Z S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s from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2008(2)74.Li W J.Nie S P.Yan 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Ganoderma atrum polysaecharide againstanoxia/reoxygenation injury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2009(17/18)75.W J Li.S P Nie.Y Chen Ganoderma atrum polysaccharide protects cardiomyocytes againstanoxia/reoxy-genati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by mitochondrial pathway 2010(1)76.T Kiho.A Yamane.J Hui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cultural mycelinm of Cordy ceps sinensis and its effect on glucosemetabolism in mouse liver 199677.刘成梅.付桂明.涂宗财.万茵百合多糖降血糖功能研究 2002(6)78.陈蔚.刘芳.俞茂华.朱秋毓.朱禧星黄芪多糖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2001(1)79.李磊.谢明勇.易醒青钱柳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2002(1)80.Konno C.Murkamai M.Oshima Y Isolation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pnaxans Q,R,S,T and U,glycnas of Panxa ginseng roots 1985(1)81.Hiroshi Hikino Methaniems of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ganoderan B:A glycan of Ganoderma lucidum fruit bodies 198982.倪德江.陈玉琼.谢笔钧.宋春和.袁芳亭绿茶、乌龙茶、红茶的茶多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作用研究 2004(1)83.毛平.夏卉莉.袁秀荣.叶伟成怀牛膝多糖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 2000(12)84.Guyard C.Dehecq E.Tissier JP Involvement of[beta]-glu-cans in the wide-spectr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Williopsia saturnus var.mrakii MUCL 41968 killer toxin 2002(11)85.Chen YJ.Yang YC A novel polysaccharide of black soybean promotes myelopoiesis and reconstitutes bone marrow after 5-flurouracil and irradiation-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2005(4)86.JPF Angeli.LR Ribiro.MLC Gonzaga Protective effects of β-glucan extracted from Agaricus brasiliensis against chemically induced DNA damage in human lymphocytes 2006(4)1.韩冰.李全宏花生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spxb201002001.aspx。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天然产物活性多糖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对于生命科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生物活性评价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研究框架,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介绍了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了多糖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种类和生物活性。
接着,重点综述了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解法等。
在结构解析方面,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糖的化学结构、高级结构及其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包括糖链的连接方式、糖苷键类型、分支结构等。
本文还综述了多糖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如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并探讨了多糖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其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开发新型药物和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研究进展的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的结构特征天然产物活性多糖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特征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这些结构层次共同决定了多糖的生物活性。
一级结构是指多糖中单糖的组成、糖苷键类型、连接方式以及异头碳构型等。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的一级结构多种多样,单糖组成可能包括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糖苷键类型可能是α型或β型,连接方式有线性或分支状等。
这些一级结构特征对多糖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级结构是指多糖链内或链间通过氢键形成的规则构象。
多糖链上的羟基和羰基可以形成分子内的氢键,使多糖链呈现特定的弯曲或螺旋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法、氧化法、金属络合物法和吸附法(纤维素、硅 藻土、活性炭)等[11-13]。DEAE-纤维素法是通过离子 交换作用来达到脱色的目的, 并且能够分离纯化 多糖。 对于无机盐、色素、单糖和寡糖等小分子物 质,可以采用透析的方法除去。
提取、除杂后所得粗多糖通常是混合多糖,若 要获得均一多糖,还需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 分离 纯化多糖的方法很多 , [14-20] 如 分 步 沉 淀 法 、季 铵 盐 沉底法、柱层析法、超滤法和超离心法等,然而往 往一种方法只能除去其中一种或几种杂质, 不能 一次性地获得均一组分。 只有综合利用几种纯化 方法才能达到纯化的效果。 离子交换柱层析适合 于分离各种酸性、中性粘多糖,是目前多糖纯化中 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特别是对于体积较大的多 糖溶液,大多采取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策略, 使多糖得到初步纯化,甚至可以分离到均一组分[21]。 使用较为普遍的交换剂(填料)有二乙基氨基纤维 (DEAE -cellulose)、DEAE - 葡 聚 糖 (DEAE Sephadex) 和 DEAE - 琼 脂 糖 (DEAE -Sepharose)。 这些交换剂具有三度空间网状结构, 不仅具有离 子交换作用,而且具有分子筛作用,柱效较高。 凝 胶柱层析常用的凝胶填料有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琼 脂 糖 凝 胶 (Sepharose) 和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Bio -gel) 等 , 以 及 后 来 开 发 出 来 的 Sephcryl、Superdex 等系列。 使用凝胶填料进行多 糖的分离纯化时, 通常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
因此多糖氧化后定量测定过碘酸盐的消耗、 甲酸 的生成和剩余糖的比例, 就可确定多糖中各种单 糖的键型及其比例。 多糖的过碘酸盐氧化一般在 pH 3~5 的水溶液中进行(暗处)。 过低 pH 导致酸 水解,过高 pH 引起无选择性氧化。 确定糖苷键的 位置时,需要与 Smith 降解相结合。 2.2.4 Smith 降解 Smith 降解是将高碘酸氧化的 产物还原后进行酸水解。 由于糖基之间不同的位 置缩合,因此用高碘酸氧化后生成不同的产物。 将 氧化产物用硼氢化钠还原成稳定的多羟基化合 物, 水解后用纸层析或者 GLC 鉴定水解产物,由 降解的产物推断糖苷键的位置。 由于实验中加入 乙二醇终止反应, 所以检测终产物中乙二醇没有 意义,一般以甘油、赤藓醇和其它糖等作为糖苷键 的特征终产物。 2.2.5 甲基化分析 甲基化分析是确定寡糖和多 糖中单糖间糖苷键位置的重要手段。 其原理是:先 将多糖中各种单糖残基中的游离羟基全部甲基 化, 将甲基化多糖水解得到甲基化的单糖进行衍 生处理, 最后用 GC-MS 方法结合标准谱图分析, 可得到部分甲基化单糖衍生物的归属, 从而确定 单糖残基的连接位点。 同时根据不同甲基化单糖 的比例推出这种连接键型在多糖重复结构中的比 例[30-31]。 然而甲基化分析无法确定异头碳糖苷键构 型和单糖残基的顺序信息。
项目
方法
多糖纯度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HPGPC、渗 透 压 、黏 度 法 、光 散 射 法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法 等
单糖组成及比例
完 全 酸 水 解 、HPLC、GC、GC-MS、高 效 离 子 色 谱 等
糖苷的糖环形式(吡喃环、呋喃环)
红外光谱等
单糖残基类型和糖苷键连接位点
甲基化分析、GC-MS 等
1 多糖的分离纯化
多糖既可存在于细胞壁外, 又可存在于细胞 壁内。 若从动、植物中提取多糖,就要对细胞进行 破碎,使多糖容易释放出来。 因破碎后的细胞,其 中的脂类物质也易连同多糖被提取出来, 故需要 预先脱脂。 一般采用醇和醚类物质浸泡或回流提 取来除去脂质, 此时一些脂溶性色素也容易被除 去。 脱脂后的样品再用于多糖的提取。 以水、盐溶 液、稀酸或稀碱在不同条件下提取,提取液浓缩后 经透析、沉淀、干燥得到粗多糖。 当用碱性溶液提 取时, 需要在低温条件下提取, 避免多糖发生降 解。 近年来,微波、超声和酶法辅助提取技术也开 始应用于多糖的提取[4-7]。
1988 年,英国的 Rademacher 等几位多年从事 糖类研究的科学家首次提出了 “糖生物学”(Glycobiology), 宣告了糖生物学这一分支学科的正式 诞生[2]。 美国、日本、欧盟等政府机构争相增加相关 研究和经费投入,致力于糖类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 已经表明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动, 如细胞识别都有 糖链的参与。 在第一届国际糖工作年会上,会议主 席宣称“生物化学中最后一个重大前沿,糖生物学 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3]。 美国 《科学》 杂志于 2001 年 3 月 23 日出版了一期专辑 “糖和糖生物 学”,表明对多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日益得到重
提取得到的多糖溶液一般含有较多杂质,首 先需考虑除去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质。 常用的脱 蛋白方法有 Sevag 法、三氟三氯乙烷法、三氯乙酸
2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年第 2 期
法以及酶法等[8],其中 Sevag 是脱除蛋白质的经典 方 法 , [9-10] 但 其 效 率 不 高 (需 要 提 取 3 次 以 上 ),且
冲液作为洗脱剂,使洗脱液具有一定的离子强度。 多糖出柱的顺序是大分子先出柱,小分子后出柱,
多糖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多糖中也常含有一些 从而使不同分子质量的多糖得到其性质可采取 凝胶柱层析不适合粘多糖的分离。
不同的脱色方法。 目前常用的脱色方法有离子交
第 10 卷 第 2 期 2010 年4月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0 No. 2 Apr. 2 0 1 0
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谢明勇 * 聂少平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昌大学 南昌 330047)
3
2.1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项较为重要的
工作,多糖的性质往往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多 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只代表相似链长的平均分布, 可 以 用 量 均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Mw)、 数 均 相 对 分 子 质 量(Mn)、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和粘均相对分子 质量(Mv)表示。 通常文献报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量均相对分子质量。 目前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 的 方 法[23-27]主 要 有 渗 透 压 法 、 蒸 汽 压 法 、 端 基 法 、 光 散射法、黏度法、超过滤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法、凝胶过滤法和 HPGPC 等。 HPGPC 测定多糖相 对分子质量具有快速、 高分辨率和重现性好等优 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 。 [28-29] 2.2 化学降解分析方法 2.2.1 单糖组成测定 多糖水解后生成的单糖混 合物或单糖甲基糖苷混合物可以用 TLC、HPLC 或 GC 等方法作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GC 分析时,待 测样品要转换成易挥发、热稳定性好的衍生物,如 糖三甲基硅醚、糖醇乙酸酯、糖三氟乙酸酯等。 样 品的水解方法有甲醇水解、盐酸水解、硫酸水解和 三氟乙酸水解等,其中三氟乙酸水解法最为常用。 2.2.2 部分酸水解 通过部分酸水解的方法将多 糖水解成易于分析的小片段。 一般来说,吡喃型糖 基比呋喃型糖基稳定,己糖比戊糖稳定,1-6 糖苷 键对酸水解相对稳定, 主链的糖基比支链的糖基 稳定。 因此,通过部分酸水解可以判断糖苷键的断 裂次序,推断可能的糖苷键类型。 多糖可在温和条 件下水解或者在剧烈条件(高温、较高浓度酸)下 水解。 在完全水解前,终止水解,可得到不同的寡 糖片段和可能的多糖主链, 然后综合采用单糖测 定、 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可深入解析多 糖结构。 2.2.3 高碘酸氧化 高碘酸及其盐可以选择性地 断裂糖分子中的连二羟基或连三羟基, 生成相应 的多糖醛、甲醛或甲酸。 糖的非还原末端或非末端 的 (1→6)-键与邻三元醇相似, 其与过碘酸盐作 用, 糖环开裂得一分子比例的甲酸而消耗二分子 比例之过碘酸盐。 非末端的(1→2)-或(1→4)-键 与邻二元醇相似, 其开裂后产生二分子醛而消耗 一分子比例之过碘酸盐。 对于非末端之(1→3)-键 或 C-2 和 C-4 有分枝的, 则不受过碘酸盐影响。
收稿日期: 2010-04-20 基金项目: 国家 863 计划项 目 (2008AA10Z325); 国 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802032);国家重点实 验 室 自 主 研 究 目 标 导 向 项 目 (SKLF -MB 200806) 资 助 作者简介: 谢明勇,男,1957 年出生,教授
摘要 多糖是自然界含量丰富的重要生物大分子之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方面的功能活性。 本文综述了天然 产物活性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多糖所具有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 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虽然近几十年来多糖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发展依然缓慢,其结 构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此外,多糖的功能活性测定大多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其在体内的具体作用 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 多糖的结构解析
多糖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更为复杂, 可以说是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从化学观点来看, 多糖结构的复杂性无疑给其结构解析带来很大困 难。 糖的结构分类沿用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类方 法,即多糖的结构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结构。
与其它生物大分子一样, 糖链的二级以上高 级结构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 不同的是,与蛋白 质或核酸大分子相比,糖链的一级结构“含义”要 丰富得多。 测定糖链的一级结构,要解决以下几个 问 题 : (1)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 (2) 糖 链 的 糖 基 组 成 , 各 种 单 糖 组 成 的 摩 尔 比 ; (3) 有 无 糖 醛 酸 及 具 体 的 糖 醛酸类型和比例 ;(4) 各 单 糖 残 基 的 D-或 L-构 型 , 吡 喃 环 或 呋 喃 环 形 式 ; (5) 各 个 单 糖 残 基 之 间 的连接顺序;(6)每个糖苷键所取的 α-或 β-异头 异 构 形 式 ;(7) 每 个 糖 残 基 上 羟 基 被 取 代 情 况 ;(8 ) 糖 链 和 非 糖 部 分 连 接 情 况 ; (9 ) 主 链 和 支 链 连 接 位 点 ; (10) 糖 残 基 可 能 连 接 硫 酸 酯 基 、 乙 酰 基 、 磷 酸 基、甲基的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