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3)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4)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11)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2)不者?????不:通“否”

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

..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5)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6)将军战河北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7)臣战河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8)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3)亡去不义????义:恪守道义

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5)籍吏民?籍: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或登记

6)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7)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以目示意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恪守道义

9)刑人如恐不胜???刑: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杀10)从郦山下??下:下来

11)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二)、形容词作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危急的事

(四)、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吾得兄事之?????兄:像兄长一样

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4)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头发上指????上:向上

7)四人持剑盾步走????步:用步行的方式

8)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

(五)、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

(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他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

4)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之为王

6)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四、重点实词

1)旦日飨士卒??????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2)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

3)急击勿失?????失:指失去时机

4)鲰生说我曰???鲰:浅陋、卑微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

6)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幕

7)瞋目视项王?????瞋目:瞪眼

8)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戒的姿势

9)则与斗卮酒?斗卮:大酒杯

10)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11)大礼不辞小让????小让:细小事情上的礼节

12)如今人方为刀俎?????刀俎:切肉用的刀和砧板

13)大王来何操???操:拿,这里是携带

14)旦日飨士卒??旦日:第二天早上

1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

16)鲰生说我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7)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1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

19)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能够用来……的

20)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

21)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2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

23)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2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2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27)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28)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2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30)哙拜谢??感谢

31)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32)沛公军霸上????驻军

33)从此道至吾军???军营

34)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3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3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37)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

38)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39)亡去不义????离开

40)相去四十里???距离

41)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4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敌、抵挡

五、虚词

(一)、为:

1)使子婴为相???担任

2)为击破沛公军??替

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

4)臣为韩王送沛公替

5)为之奈何???对付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君为我呼入????(前者)替;(后者)制定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前者)给;(后者)成为

9)君王为人不忍???

10)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11)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12)客何为者?做,干

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14)我为鱼肉??是

1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16)公为我献之

17)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因:

1)因言曰???趁此

2)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4)因击沛公于坐???趁此

5)因招樊哙出

(三)以:

1)具告以事??介词,把

2)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5)所以遣将守关者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8)请以剑舞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樊哙侧其盾以撞

11)项王未有以应

(四)、且: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

3)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五)、然:

1)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2)不然????这样,代词

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

(六)、之:

1)故听之???代鲰生

2)为之奈何????代这件事

3)臣活之??????代项伯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

6)立而饮之??????代酒

7)拔剑切而啖之????代彘肩

8)公为我献之????代白璧和玉斗

9)吾属今为之虏矣?代沛公

10)珍宝尽有之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项伯杀人,臣活之

13)吾得兄事之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今者有小人之言

1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9)此亡秦之续耳

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七)、而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项王按剑而跽曰

5)立而饮之

6)拔剑切而啖之

7)劳苦而功高如此

8)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9)拔剑撞而破之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用“……也”表示判断

①此天子气也。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用“……者,……也”表示判断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用“为”表示判断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Ⅱ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大王来何操?

③沛公安在?

④客何为者?

⑤籍何以至此

⑥何辞为?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具告以事

④长于臣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⑧沛公欲王于关中

⑨沛公军霸上

Ⅲ被动句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2)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Ⅳ省略句

①沛公军(于)霸上。

②沛公欲王(于)关中。

③为(吾)击破沛公军。

④具告(之)以事。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⑧还军(于)霸上。

⑨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⑩竖子不足与(之)谋。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沛公居山东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

9、所以

..也。

...与非常

..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不然.,籍.何以.至此?

13、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14、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1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8、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

..也。

..与非常

19、哙遂入,披帷西向

..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0、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23、我持白璧一双

....,欲与亚父。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24、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5、沛公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2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27、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

28、沛公安.在?

2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0、竖子不足与.谋!

3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2、吾属皆且为所

...虏。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文化常识整理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天气放晴,也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另《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22.【芝兰玉树】芝兰:灵芝,兰草或香草;玉树:宝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24.【光风霁月】也作“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的风气好。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二、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通“彩”,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 6.令将军与臣有却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 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6.若入前为寿上前 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二)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 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 (三)形容词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整理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逢迎:古:迎接) 俨骖騑于上路(俨:古:整齐的样子) 俨骖騑于上路(上路:古:高高的道路) 孟学士之词宗(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 阮籍猖狂(猖狂:古:狂放) 君子见机(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 童子何知(童子:指作者自己) 闾阎扑地(扑:形容词,满) 彩彻区明(区:天空) 他日趋庭(他:另外的,别的) 北海难赊(赊:形容词,远)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三.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死亡)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穷尽) 2.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类,等辈)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4.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5.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 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 6.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v,连接) 恭疏短引(n,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v,带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v,后退)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举起,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诱导)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 7.穷 穷岛屿之萦回(v,极尽) 日暮途穷(v,阻塞不通) 响穷彭蠡之滨(尽) 穷睇眄于中天(尽) 岂效穷途之哭(无路可走,走到头的) 穷且益坚(处境艰难) 觉宇宙之无穷(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头) 8.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到) 烈于猛火(介,表比较) 闻于四方(介,被动) 盘庚迁于殷(介,到) 故燕王欲结于君(介,同,跟) 况于将相乎(介,对于)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小编整理了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一、实词解释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3、披绣闼(开,小门) 4、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5、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6、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7、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8、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9、天高地迥(形容词,远)10、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1、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12、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13、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14、豫章故郡故:旧 15、地接衡庐(接:接壤) 16、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18、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19、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20、高朋满座(高:尊 2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2、彩彻区明(彻:普照) 2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2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介词,在. 序:名词,时序。属:是。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25、潦水尽而寒潭清(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2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2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27、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9、二难并(并:会聚一起。) 31、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32、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33、兴尽悲来(兴:兴致。) 3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35、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36、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37、老当益壮(当:应当) 38、穷且益坚:且:反而。 39、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40今兹捧袂(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41、一介书生(介:个) 4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43、有怀投笔(怀:心思。) 4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4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4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47、兰亭已矣(已:过去。) 48、是所望于群公(是:这。) 49、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51、处涸辙以犹欢(涸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52、兰亭已矣(已:过去。) 二、重点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控蛮荆而引瓯越/烟光凝而暮山紫 (2) 连词,表转折。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3) 连词,表承接。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暮山紫/酌贪泉而觉爽

滕王阁序并诗-word

登高能赋 滕王阁序并诗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解析:D A项,“销”同“消”;B项,“畔”通“叛”;C项,“俨”同“严”。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 A项,旧,形容词。B项,名望,声望,名词/指望,期望,动词;C 项,才华出众,形容词/盛大,形容词;D项,写作,动词/古时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名词。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解析:D 例句中的“雾”是名词作状语。A项,无词类活用。B项,名词“襟”用作意动词,“以……为襟”。C项,形容词“美”用作名词,美好的事物。D项,名词“船”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 B.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C.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 D.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解析:A B项,古,迎接;今,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C项,古,看到细微的预兆;今,看机会,看形势。D项,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狂妄而放肆,含贬义。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解析:C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法,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令人叹赏。 B.本文的用典信手拈来,用典除了能加强论证外,还能借古抒怀,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进入。(《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5.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6.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0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臣战河南 ⑥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三、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 ..?(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四、词类活用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 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四美具,二难并 “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滕王阁序》知识点归纳

《滕王阁序》知识归纳 每课记一记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瓯(ōu)越翼轸(zhěn)睇眄(miǎn)捧袂(mai)台隍(huáng)舸(gě)舰遄(chuán)飞潦(láo)水簪(zān)笏桑梓(zǐ)帝阍(hūn)懿(yì)范彭蠡(lǐ)虢(gu?)州 2、注意下列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 地(接)衡庐(接壤。) (极)娱游于暇日(尽情。) 所(赖)君子见机(依赖。) 今兹(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等终军之(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处(涸辙)以犹欢(比喻困厄的处境。)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兰亭(已)矣(过去。) 文学常识积累 1. 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2.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含答案

《滕王阁序》知识检测 石永飞整理一、通假字,标出并解释。 俨骖騑于上路 云销雨霁 所赖君子见机 二、古今异义词,标出并解释。 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2.一介书生古:个 3.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4.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5.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 6.彩彻区明古:日光古:天空 7.序属三秋古:时序 8.路出名区:古:过经过 9.千里逢迎古:迎接 10、阮籍猖狂古:狂放不羁 11、君子见机古:预兆 12、童子何知古:未成年的男子 三、词类活用,标出该词,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蛟起凤使……腾空,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 8、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9、上出重宵,下临无地名作状向上向下 10*、一言均赋名作动铺陈?? 11、烟光凝而暮山紫名作动呈现出紫色 12、梓泽丘墟名作动变成丘墟 13、四美具,二难并形作名美事难得的人 14、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惊骇 四、一词多义,解释。 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③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尽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连接 ②恭疏短引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带领 ④引次江北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穷尽 ②穷且益坚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穷究、追究到底 ⑤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 7、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术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列举罪状 ⑤而公子亲数存之屡次 8、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尚且 ⑤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9、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同上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 示疑问 10、胜: ①胜友如云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优美的、美好的 ④驴不胜怒,蹄之承受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尽 11、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放下、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房屋、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 一舍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释放 12、序: ①序属三秋时序 ②滕王阁序送别赠言的文字 ③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有序的行列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排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 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祜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日:“水旱 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 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 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 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 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 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 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 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 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 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 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拜翰林学士, 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 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 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 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 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 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 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 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尝与 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 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 奄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奄执不可。陶又 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 州。司马光谏日:“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 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 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 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 书,谥日文肃。(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卜六·列 传第七十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仁宗深器之器:器重 B.奎发孙宿恶宿:往日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状:陈述 D.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竟:竟然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 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②臣愿谨守前 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③奎发孙宿恶,徙其 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④臣尝与安石同领群 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⑤以论文德不押 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⑥陛下新即位,于四方 观听非宜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皇祜年问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 了“天道”“地道”不顺及“人道”不和的现象, 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及练习集合

鸿门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犒.劳(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玉玦.( ) 樊哙.( ) 目眦.( ) 参乘.( ) 彘.肩( ) 刀俎.( ) 杯杓.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令将军与臣有郤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素善.留侯张良 (2)籍.吏民 ( ) (3)范增数目.项王( ) (4)因. 击沛公于坐( )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7)沛公起如.厕( )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4.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3)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卮.酒(zh ì) 刀俎.(z ǔ) 杯杓.(sh áo) B .参乘.(sh èn ɡ) 瞋.目(zh ēn) 美姬. (j ī) C .鲰.生(z ōu) 左尹.(y ī) 戮.力(l ù) D .玉玦.(ju é) 隔阂.(h é) 披帷.(w éi)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B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C .此其志不在小.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旦日飨士卒..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 .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 .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亚父者,范增也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 .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 .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 .道芷阳间.行//间. 至军中 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1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为之奈何 D .何辞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姬(j ī) 鲰生(z ōu ) 以飨士卒(xi ǎng ) 按剑而跽(j ì) B .樊哙(ku ài ) 卮酒(zh ī) 瞋目视之(ch ēn ) 目眦尽裂(c ì) 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 切而啖之(d àn ) 不胜桮杓(be ī) D .刀俎(z ǔ) 彘肩(zh ì) 戮力攻秦(l ù) 从百余骑(j ì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 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5分,每个1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2)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③何辞为( ) (3)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 (4)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 范增数目项王,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8.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C .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