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叶二 榉树广场

佐佐木叶二  榉树广场
佐佐木叶二  榉树广场

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都市中的

“空中森林”

班级:11级建筑学3班

姓名:杨柳

学号:DS201210

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都市中的“空中森林”

班级:11级建筑学3班 姓名:杨柳 学号:DS201210

摘要:日本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是以“空中森林”为基本概念营造的现代景观,具有包括人流集散、交通、集会、休息观赏、改善环境等功能。此设计着重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与自然共生 空中森林 人性化 现代

在日本琦玉市境内,有一片漂浮在半空中的森林广场,因其内遍布榉树故得名:榉树广场。这是由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于1997年设计完成、2000年施工建成的一处著名景观。这片面积只有11100平方米、于市中心铁路车场遗址上建造的广场曾获得包括1994年国际设计竞赛最优秀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可见其独秀之处。

一、阶梯与跌水 远眺广场会发现树木都长在屋顶上。佐佐木将场地人为架高7米,于广场南北两侧各有一部水含阶和一部陶含阶,外观朴实无华,几乎没有装饰,就连扶手也简化为两条折线,反映了一种理性的秩序之美。在阶梯外侧各有一带状跌水,作为广场的边界提示行人已进入广场范围。在跌水端头各有一块小小的方形雾状喷泉。日本人在水的设计上总是带有些许禅意,那变换的薄薄水雾与悄无声息的跌水,提醒人们榉树广场与传统的枯山水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水,总是给人以亲近之感,设计师利用水作为广场入口的景观节点,亲切自然地划分了7米的高差,吸引行人前来一探究竟。试想如果没有这汪薄雾笼罩、潺潺涓涓的清水,登上7米高的阶梯该是一件多么枯燥的工作。正因为在登阶之余身心可以感受这久违的自然跃动,登阶这件事才变得享受和放

松,宁静而深刻。

二、榉木林

登上阶梯便会发现自己已置身于榉木

的树荫下,宽阔的广场瞬时映入眼帘,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下来。将树木种在屋顶上,这不仅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一系列技术上的难关。佐佐木将从53000珠树苗中精心挑选的220棵以6m*6m 呈网格状排列,人工基盘下包含了榉树的生长、排水及照明系统。在人工基盘上如此高密度地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为了保证空间拥有工整的序列感,这些树苗高度基本保持一致,树冠大小基本相同,树干全部修长挺拔粗细均匀。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人工建造的绿色屋

顶下,而严格控制的树杈高度又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重复的树阵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感,同时延伸了空间,点、线、面完美组合。在榉木林间行走会有莫名的感动,这感动来自于自然与人工呈现和谐的共生——榉木这带有自然属性的物象在这片广场中却集中体现了人工雕凿后精确无误的重复性与规律性,这些郁郁葱葱、极具生命力却生长

得如此工整的树木怎么能不让人动容,让人

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三、铺地和广场

广场铺地采用自然石材和银白色柔软轻型的固体金属交替呈条带状排布。石材与金属材料的运用,再一次暗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交融。银色与灰色交织低调而节制地烘托了场地气氛,而阳光透过枝叶间隙投下的斑斑驳驳的倒影更添了一笔灵动。人在自然的氛围和光线中,得到了沐浴和放松。

下沉广场是场地内最开阔的一片空地,围合与下沉的空间给人以安全感,而方形又带来静态和理性的感觉,故这里是集会演讲的优质选择。广场内的铺地在夜间密布光亮的小孔,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光之海洋。

草坪广场是一片方形大面积草坪绿化,营造了良好的自然氛围,表情更加亲近,人

也得以身心放松,心情倍感舒畅。

四、林荫博览会馆

这座小型建筑由银白色轻型固体金属框架和玻璃构成,内外通透。白天榉树的光影投射在玻璃和室内的地面上;夜间建筑内部的光线透过玻璃窗映照在广场上,榉树的枝叶在光照下显得更加美丽,表现了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统一协调。

会馆的高度是由树木的高度确定的,严格保证了在会馆二层可以俯视榉树树冠,给予休憩者从另一角度观赏自然的空间。而会馆屋顶层则不受树木的遮挡,可作为观景平台向新都心眺望。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建筑

层数的高差,一层一景颇有看头。

总结:榉树广场是以现代手法营造的景观,与日本传统园林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却在精神理念上一脉相承。将自然用人工严格控制并不能说是不尊重自然,而是设计师更多的从人性场所、公共行为等一系列真正为人服务的角度出发,寻找人在场景中的归属感以及身心的抚慰。从树木到铺装都表达了开放、明快、简洁、轻松的舒适感。使用者在其中能得到愉悦,能够体验到他们想要的精神追求,这就真正造就了一个成功

的设计。

参考书目:

[1]《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2]《佐佐木叶二景观设计作品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园林景观设计必读的书

54本.园林景观设计必读的书.超实用2015-01-11最具实战景观微信园景人网 历史类: 一、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作者:针之谷钟吉 02.《造园史纲》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05.《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技出版社 理论类 01.《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作者:卡斯腾.哈里斯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 06.《设计结合自然》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作者:西蒙兹中国建工出版社 08 《人性场所》编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0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中国建工出版社

佐佐木叶二简介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 ?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 Sasaki leaves two ?摘要: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以下简称“佐佐木”)。于1947年出生于奈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者和画家,哥哥是有名的诗人。 20世纪80~90年代新艺术运动的初期,他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哈佛大学跟随现代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学习。在此期间,他在大阪设立了“风”环境咨询设计研究所。这些经验为佐佐木成功迈进景观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佐佐木叶二简介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以下简称“佐佐木”)。于1947年出生于奈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者和画家,哥哥是有名的诗人。1971年他于神户大学毕业后,又在大阪府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由于深受20世纪50~60年代大力提倡艺术景观的加勒特.爱克保的影响,佐佐木于1987年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大学学习,20世纪80~90年代新艺术运动的初期,他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哈佛大学跟随现代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学习。在此期间,他在大阪设立了“风”环境咨询设计研究所。这些经验为佐佐木成功迈进景观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佐佐木的作品从城市公共空间到私人住宅环境,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有:1994年基街克莱德(MotomachiCred)、1996年猿猴川艺术步道(EnkoRiverArtPromenade)、1998年HAT神户滩之滨?胁之滨(HATKobeNadanohama?wakinohama获“1999年绿色都市奖”)、1999年白雨馆(Hakun-kan)、1999年NTT武藏野研究开发中心总部( NTTMusashinoR&D cerrHills)。 佐佐木先生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建筑与环境除了功能、材料、物质技术等较为外在的层面,还包含文化、艺术等精神意识,及社会文脉方面的深远内涵。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受日本人苦行自律的性格影响,几乎摈弃了所有动态景观,也基本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鉴于此,佐佐木先生通过对传统造园元素的提炼,结合实际情况,用现代技术及造园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具有禅意的“新和风”景观。白色的条石、散置的块石、大片的沙砾、孤植的树木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场所的潜在价值被感性捕捉,并展现在众人面前,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从石材到植物材料的使用,都能看到基于日本庭园的传统技术和历史记忆的强力表现。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佐佐木先生曾经提出“景观环境为人所用、人与自然共生”的概念,这可以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话来实现。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增加使用者体验大自然魅力的场所和机会。伫立的块石,斑驳的树影,粼粼的水面,在四季流转变幻中,和着空气中植物的清香,带给人无法言状的感动,这也是佐佐木作品成功的法宝。 追求艺术化的景观深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佐佐木大胆使用条纹形、方形和圆形这些最简单的几何构图来进行景观塑造,并着眼于材料自身的丰富性和它们所展现的光影变幻来创造优雅的空间。在佐佐木先生看来,景观设计如同通过难以言状的语言诉说诗人内心悸动的诗歌,它能通过三维空间语言将不能言语的风景表达出来,是诗与造型合二为一的综合体。独到的设计观念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佐佐木的作品总是富有纯净隽永的诗意,无怪乎彼得?沃克曾这样通过难以言状的语言诉说诗人内心悸动的诗歌,它能通过三维空间语言将不能言语的风景表达出来,是诗与造型合二为一的综合体。独到的设计观念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佐佐木的作品总是富有纯净隽永的诗意,无怪乎彼得?沃克曾这样评价:“佐佐木的景观设计不是单纯地从机能上或生态学上创作作品,而是将景观设计看做是一种艺术刨作。” 追求人性化的景观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但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才是景观设计师应该追求的境界。佐佐木先生认为景观作品最终是要为使用者服务的,在表现城市特

上海古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公司管理制度上海古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学生:赵永瑶,建筑与设计系 指导教师:郭晓华,园林园艺学院 1 项目概况及分析 上海古城公园位于上海黄浦区豫园地区的西北角,地处人民路新开河地区,基地北侧和东侧为人民路,西侧为安仁街,南临福佑路,是老城厢的一部分。这里原来是典型的上海老式石库门房及部分危房简屋,居住人口密集,生活配套设施简陋。古城公园面积不大,但其存在的价值却不可忽视,尤其是当自己站在公园中,遥望对面的上海明珠塔,更显得这个公园的价值之所在。 (1).公园周边环境:公园东北方向为人民大道,北临人民路隧道,西南两侧均为商业区,临接商业街道,豫园的北门入口位于公园的西南角处,仅一步之遥。 (2).公园内部现状:公园占地3.88万平方米,由北至东有一条狭长形河道,止于公园内部正东面。 (3).公园特色分析:古城公园在空间上正处于一个过渡的位置,位于豫园与外滩之间,隔黄浦江就是象征着上海未来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这种空间位置上的巧合更注定了古城公园成为一个承上启下,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媒介和纽带,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故在公园的总体设计定位上应以现代园林艺术手法,即简洁的构图,流畅的语言,深刻的细部刻画来反映和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意韵和精髓。 2 设计原则 2.1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古城公园是首先作为一个开放场所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城市公园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 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多样 化需要。 2.2与城市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发展趋势相协调的原则 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调节器”,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本身的区位和性质,恰如其份的表达和实现其功能。 2.3 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作为人类文化在物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创新有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和文脉的继承。 2.4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应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景观特点相适 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的自然的清新、自由和愉悦。 2.5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在公园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参与中,做到“人尽其兴”“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导读: 生活的更好,留在了城市。”正如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城市多彩生活的概括,人们总是对方便、快捷的大城生活无限憧憬。如果说城市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那么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期专题我们带来日本城市综合体特辑,为您介绍日本知名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期待能给国内的城市建设些许启示。 城市综合体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六大业态H(hotel)酒店、O(office)办公室、P(park)公园、S(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congress)会所、A(apartment)公寓,组成了一个新的合生词——HOPSCA。HOPSCA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简介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必然面临发展困境,于是日本较早的尝试了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进行城市再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日本比较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被誉为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之一的六本木新城,令人仿佛身在峡谷森林中进行购物体验的难波公园,东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东京中城,充满欧式气息的惠比寿花园和以建筑中的人工运河、造型奇特的喷泉和夜间彩灯而得名的福冈博多运河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案例

六本木之丘 项目介绍 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是日本国内都市再开发计划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同时它也是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项目由森集团主导开发,按照21世纪东京理想风貌而建,总占地面积约为11.6hm2,历经17年完成建设,由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KPF等多家设计公司联合完成。六本木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标,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将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与宽阔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间交织在一起。建筑间与屋顶上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拥挤的东京都成为举足轻重的绿化空间。 区位与交通 项目位于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官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麻布、广尾的高档住宅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游客可以乘坐地铁、公车;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就近停车。六本木还设有摩托车和自行车停车位,其中自行车免费。 规划与设计

城市综合体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分析 难波公园六本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Worksy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4)11-0129-05 要]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给城市带来了特有的物质与文化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娱乐休闲空间。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建筑群体项目只做到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忽略了自身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作用。该文通过对国外城市综合体案例的公共空间的分析,总结其特点,阐述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贡献,以期为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城市公共空间 难波公园 六本木新城 [Abstract] [Abstract] 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ity complex which combines many function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the city, has brought particular materi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rovides people with more shopping entertainment leisure space, becomes the part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However, most of the domestic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projects were designed to be only intensive and bene?t maximization, ignoring itself can play a positive and dynamic role to the whole of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overseas urban complex public space, and sums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s urban complex 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words] City complex, Urban public space, Namba Parks, Roppongi Hills 城市综合体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分析——以日本难波公园、六本木新城为例 The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the City Complex: Taking Namba Parks and Roppongi Hills for Examples 施 瑛 Shi Ying 费 兰 Fei Lan ————————— 作者信息 施 瑛, 费 兰, 收稿日期:2013-12-23?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编号:2012KB26) ? 1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 1.1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从功能组合上来讲,“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集约化、高效率的城市建筑群[1]。其本质属性即为建筑功能上的集约高效。如果说建筑真正的目标是人的生活,是城市社会生活的载体,那城市综合体这一城市建筑群体则更是一个有机的城市社会多生态系统。 1.2 城市综合体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设计者们为了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开辟新城,开拓林荫大道、修建宏伟广场,例如巴黎的新城规划,广州的珠江新城等等,虽然确实创造出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但是这种仅仅依靠扩大城市土地来获取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做法有一定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每个城市。对于许多城市来说,更有价值的思路是如何利用现有城市用地来最大化地获取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提升品质,使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集中呈现出城市的地方特色。作为建筑功能、土地利用均集约高效的一种项目类型,城市综合体在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品质方面,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城市综合体项目必须具备一个重要属性——城城乡规划 ? 园林景观 [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DOI:10.13942/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ki.hzjz.2014.11.028

园林的内涵

园林的内涵:人居环境环境中人对自然环境需求是根本性的。园林是人脱离了自然又感受到离不开自然的专项建设事业。用科学、艺术的手法处理建筑、自然、人居环境复杂关系的学科。改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 构成要素:自然要素:植物、水体、地形。人工要素:道路、建筑、小品 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一定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 世界园林三大体系:欧洲、西亚、中国 中国:1.起源:殷末周初的“囿”2.秦汉-皇家园林形成,上林苑。汉代园林,重建上林苑,建章宫一池三山(蓬莱,瀛洲,方丈)3.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兴起,思想文化活跃促进园林发展,佛教兴盛,寺观兴盛,出现寺观园林。4.隋唐-全盛时期,皇家园林集中在洛阳、长安。大明宫:大内御园九成宫:行宫御园华清宫:离宫御园。私家园林,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王维,辋川别院。5.两宋-文人造园。山水画,山水诗相互渗透,宋代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设计。皇家园林,宋徽宗:艮园。私家园林:中原江南,沧浪亭。寺观园林:灵隐寺(始建东晋)。6.元明清-元代多战争,造园低潮:狮子林。明代永乐到清乾隆又一高潮。清代北京西郊有香山静宜园,玉泉山有静明园,万寿山有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成为三山无园。承德避暑山庄: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宋),狮子林(元),拙政园(明),留院(清) 中国传统园林的类型:一、按隶属分1.皇家园林:大内御园(北京西苑,故宫御花园),行宫御园(杭州中山公园),离宫御园(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3.寺观园林 4.风景名胜区(西湖)二、按园林基址分:人工山水园,自然山水园。三、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1.北方园林(北京洛阳开封西安)2.江南园林(苏州扬州上海)岭南园林(广州东莞番禹顺德) 园林艺术的特点:自然山水:1.效法自然的布局。2.因地制宜的处理。3.诗情画意的构思4.院中有画的手法。5.建筑为主的景组 伊斯兰园林:1.波斯园林(水是灵魂)2.西班牙(摩尔式园林,狮子亭)3.印度泰姬陵 意大利园林:(受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影响)台地园(丘陵山地,埃斯特庄园,府邸位于高台)法国园林:(古典主义,绝对理性突出轴线)凡尔赛宫苑。勒诺特园林特点:1遵循规律秩序,轴线明确,主次分明。2.以几何形网络的关系展开节点布置。3.地势平缓,水体以静为主。 英国自然园:布朗,肯特(斯陀园),邱园英国为不规则园,意大利法国为规则园。 园林形式和特征: 一、规则式:明显的中轴线,规则式园林道路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道路多为直线、折线、几何线形。1.地形:剖面均为直线。2.水体:几何形,驳岸多整形垂直。3.建筑:中轴对称,主轴副轴系统。4.植物:行列式,对称式,以图案为主的花坛和花带,修剪整形,绿篱,绿墙。5.园林小品:园林雕塑,瓶饰,园灯,栏杆。雕塑常与喷泉,水池构成水景。 二、自然式:没有明显中轴线。1.地形自然曲线,天然之趣。2.广场道路:广场外形轮廓为自然式的,道路平面与剖面为自然曲折的平曲线和竖曲线。3.水体:轮廓为自然曲折,自然山石驳岸。4.植物:反映自然植物群落之美,不修剪,以孤植、丛植、群植、密林为主要形式。5.园林小品:假山、小品、盆景、石刻、砖雕、石雕、木刻。6.建筑:不对称均衡布置。现代主义园林:托马斯·丘奇(加州花园,唐纳花园)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为人们创造了户外生活新方式被称为加州花园。 生态主义: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1969.(.叠加技术,千层饼模式)2.理查德·哈格(西雅图煤气厂公园)3.彼得·拉茨(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

景观设计师必读书籍

景观设计师必读书籍 古典类: 01.《园冶》计成 0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 生态类: 01.《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设计理论类: 01.[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 02.《总体设计》k林奇 03.《人**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 ancis 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04.《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著者:薛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丛书分为《世界景园》《世界城市景观》《世界住宅》《环境小品》四个分册。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环境小品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城市景观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景园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住宅 评:据说是以薛健为中心的薛健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近三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一套可读**极强的好书,这套丛书从图片到文字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是作者四次出国考察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近万张清晰优美的照片后编著而成,反映了当前最典型,最著名和最新的景观作品。 05.「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历史类: 0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02.《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著,河南科技出版社 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 03.《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 施工手册 01.[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c.w. harris和n. dines编 02.Timesaver standards系列〈场地施工细部手册〉n. dines著王剑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03.[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便携手册系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日期:2 002-10-01 开本:版次:1 价格:37.00 景观实践类: 01.[Road Form and Townscape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 y 张仲一、卢绍曾译中建工1992年 评:对与道路(线**)相关之景观的研究透彻 02.[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含光盘)--从硅谷到中关村] 俞孔坚等中国建筑工业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以自然生态园为例【摘要】:延中绿地作为上海市中心区最大的绿肺,自建成以来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同时,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延中绿地体现了上海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通过对延中绿地中的自然生态园现状植物种类、植物景观空间、植物配置形式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关键词】:延中绿地植物造景 1. 概况 延中绿地位于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三区交界处的上海“申”字型高架道路的中心点,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由19块相互呼应的绿地组成。它以"蓝"与"绿"为主题,力图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也可以说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分别为:春之园、感觉园、地质园、芳草园、干河园、自然生态园、上海音乐厅花园,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延中绿地以其起伏的地形、浓密的林木灌丛、开朗的草坪、诱人的瀑布小溪,形成一 个立体的生态绿肺。 自然生态园(图1)占地面积达8万 平方米,是广场公园中最大的一块绿 地,为都市人回归自然而精心设计营 (图1)

(图2) 造,也是“蓝与绿”交响乐中最精彩的乐章。 2. 自然生态园植物种类研究 自然生态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品种 达200余个,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 和适地适树原则以及乔灌草合理搭 配,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图2)。 应用的乔木种类主要有水杉、池杉、柽柳、朴树、桂花、香樟、 合欢、白玉兰、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鸡爪槭、广玉兰、杜英、榉树、无患子等。 灌木种类有山茶、栀子、含笑、杜鹃、红花继木、石楠、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熊掌木、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龟甲冬青等。 水生植物有水葱、睡莲、梭鱼草、黄菖蒲、荷花等。 竹类有毛竹、刚竹等。 同时引进南方树种华盛顿棕榈、加那利海枣、银海枣、沙巴棕榈、布迪椰子、苏铁等,构成崭新的南方棕榈植物的景观特色,为绿地增添了美妙的景色,也为上海城市绿化增添了新的树种。 3. 植物景观空间研究 3.1 小空间及半开敞式林下空间序列 延中绿地的水由西向东流淌贯穿 始终,自然生态园是水流的汇集处。在 园内西端高6米的山坡上,水从石亭底 下,沿着弯曲的河道,穿梭于毛竹林间、 (图3)

_景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思考

160 ART PANORAMA2007?08设计平台 关于建筑或景观的空间设计,已经被提得很多了。而我热衷于 对时间维度的关注、感受和思考。“为什么静态的景观被认为是正常的?也许是该改变我们对美的概念的时候了。” (哈格里夫斯)天光的变幻,四季的变迁,气候的流转,岁月的成长,作用在景观材料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常常让人忍不住惊叹和感动。时间的设计,应该成为景观设计体系中一个必要且重要的元素。希望本文能为景观的这个“第四维空间”的设计领域开启一个小小的窗口,吸引更多敏感的眼睛。 其实所谓“时间的设计”,说到具体处就是一个“变”字。太阳光和四季的交织变化使自然处于不断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而设计通过时间性术语来诠释景观的这种演替变化,使人们在其中亲身 感受时刻变化的姿态,使风景更具有进深感。时间手法的运用使景观设计顺应自然的运行,体现了变化中的永恒。 一、 从晨曦到日暮——天光的变幻 白昼和黑夜之间,光和影扮演了运动的精灵,日光和月光、灯光交替上演。设计师的任务是怎样尽善尽美地把握这些转换的轨迹和节奏。 如日本景观大师佐佐木叶二(Sasaki)设计的众议院议员议长官邸庭园,在融合了静与动、和式与洋式风格的同时,巧妙利用了天光变幻对景观的塑造效果。白天,“白沙青松”的月形沙洲与青青的草坪以柔和的“绿色海岸线”相接,一棵枫树在白沙上投下斑驳的圆形影子。随着日光逐渐暗淡,宫殿式建筑窗内的灯光便慢慢明亮起来,在黑暗中,原本默默无闻的场景被灯光变换成充满生机的世界——“在黑暗中,我们将寻找光明”(艾略特)。而在庭园内却并未设计人工照明以尽显自然本色,在蓝色笼罩一切的夜晚, “月形沙洲”借助从建筑物泄漏出来的柔和光线微微地浮出水面,描绘着美丽海岸线的细沙和石子将庭园变成一片大海。日夜交替使庭园的景观效果生动丰富且意蕴悠长。 二、四季轮回——季节的气息 春芽夏花,秋天的落叶,冬日的雪枝,景观的形态和色彩无不随季节而变化。枫叶的凋零或生长彰显出季节的轮回,灰色树皮上布满褶皱,在四季的更迭中呈现出不同的容颜。一年四季中色调发生微妙变化的材料独创了自己的语言和空间,使人能够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变迁,而时间在持续变化的虚实间找到对话的焦点。 《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主题景观,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充分发挥了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 《扬州画舫录》中李斗曾描写槭槲(秋色叶树种)四季叶色变化时说,“……半山槲叶当窗棂间,碎影动摇,斜晖静照,野色连山,古木色变;春初时青,未几白,白者苍,绿者碧,碧者黄,黄者赤,赤变紫,皆异艳奇彩,不可殚记。”称其室为“珊瑚林”。树木随着季节变化,叶片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园林有了明显季相变化。秋季很多树种叶色绚烂艳丽,观赏效果不亚于姹紫嫣红的花朵。 佐佐木叶二的作品NTT武藏野研究开发中心总部庭园,保留原有的树木和古樱树,通过把水面和草坪配制成两色相间的鲜明的 方格状形式,以几何图形的景观构成自然气息浓厚的校园风景。与水面相间的草坪随着春冬由绿到黄,再从黄变绿。如镜的水面折射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水面上映照着枝叶天空,构成一系列流动的景象,飘舞在水面上的樱花花瓣述说着季节的变迁。 三、气候流转——宏观和微观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夏季的阳光、繁茂的树荫、温差的影响、冬季景观等。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微观气候则包括风向的变化、冷热空气的交替和昼夜的温差。布伦达?科尔文在其著作《土地和景观》中说:“气候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次要的……但是,植物本身就是设计的素材,仅次于场地的设计。植被和土地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必须认识到,在所有的景观设计中,气候是一个基本的影响因素。”维克托?奥尔加伊的《设计与气候》也详细论述了气候对设计的影响。 目前某些北方地区的景观设计中一味盲目引进常绿树种,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情况。北方气候变化明显,烈日下需要茂密绿荫为人们遮挡骄阳,而冬季落叶则为暖阳腾出更多位置,落叶树的功能和景观效果都是常绿树无法替代的。太阳、水、土、风等最基本因素,当地的气候对于设计而言至关重要。挪威的奥利?布尔斯广场在景观建筑师英格利德?荷科兰德、阿恩?苏伦和雕塑家亚斯博岩恩?安德森的共同努力下,巧妙利用当地气候创造了景观的时间感。广场所在地伯根是个多雨的城市,因此“在雨天也能 景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思考 文/郭恒张 炜 The Time Dimension in Landscape Designs

《书目》最全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书目。

一.园林(景观)设计类专业网站介绍 1、ABBS建筑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hhdaimy19790302 19791002 2、疯狂人园林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3、中国景观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hhd1979 19791002 4、景观中国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hhd1979 19791002 5、土人景观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6、中国园林导航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a5868233.html, (其中有园林设计方面的大部分网站) 二.杂志类: 01《中国园林》 02《世界建筑》 03《世界建筑导报》 04《新建筑》 05《时代建筑》 06《建筑师》 07《规划师》 08《城市规划》 09《LANDSCAPE ARCHITECTURE》(美) 10《景观设计》(日 三,书目 3.1历史类 一、国内 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x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造园史》作者:陈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国外 1、《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旬园到天然公园》作者:针之谷中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造园史纲》作者:童x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评:最简短的造园史 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烨重庆大学出版社 5、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 《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 评:“景观”换成了“环境设计”,买不到《图解人类景观》的人可以看看 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 8、《图解人类景观》译著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 10.《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现代: 1、《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2、《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作者:斯坦尼兹——提纲式, 3、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看了也是白看 4、《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作者:周武忠东南大学出版社

剖析日本现代造园中的“极致”表现——以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和庆应义塾三田校区南馆屋顶庭院为例

2018年第10期现代园艺 剖析日本现代造园中的“极致”表现 —— —以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和庆应义塾三田校区南馆屋顶庭院为例 辛泊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北京100044) 摘要:日本造园艺术从传统迈入现代的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极致”精神,是日本造园不断保持独有气质的核心力量。以日本园林中的“极致”特征为出发点,通过重点分析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和庆应义塾三田校区南馆屋顶庭院2项案例,找寻现代日本造园所传承的传统理念和保持自身独有味道的方法,以期对我国现代风景园林传承文化历史带来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极致;纯粹化;审美情趣 日本园林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从脱胎于中式山水园林,到演变出以枯山水为代表的本土园林,再到战后蓬勃兴起的现代园林,无论时代如何纷繁多变,日本园林始终散发着其独有的气质—— —极致。这种“极致”也是日本人性情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古至今,日本造园师不断将“极致”融入到造园理念中,使日本园林在保持本土文化独立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 1“极致”从何而来 若谈“极致”从何而来,首先从日本园林的母体—— —中国传统园林说起。我国广阔多样的自然环境,与高度发展的汉字文化,造就了“咫尺之中间见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我国传统园林不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自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艺术均可成为造园者所追求的意境。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园林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重要源泉,造园者内心中的人文理想,也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所特有的人文特质。 与我国不同,日本作为岛国,地处火山地震多发之地,同时,又受到季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台风频发,人们对于变化莫测的自然界充满敬畏。因此,日本人一直以来的审美逻辑是顺应自然之美,认为人是世间最渺小之物,而自然具备完美的秩序[1]。 日本园林亦秉承了这一理念,追求自然意匠,比起中国人超越自然的审美情趣,日本人天生更喜欢谦卑于自然。在日本人的眼中,自然所赐予的美似昙花一现,终究只是生命中的一瞬,对于瞬间之美的留恋必然带来对美的无限渴望与追求。日本造园师的造园手法更多是通过对于景观的删繁就简与纯化,以求对自然的影响最小化,并最大限度地放大并且延长眼前美的瞬间,这也造就了日本园林一贯所特有的“极致”。 2“极致”—— —日本现代造园的鲜明特征 日本人这种极致的审美情趣如同基因一样,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造园艺术之中。即使在极简主义思潮尾随现代主义席卷世界的今天,日本造园的极致性格依然特征鲜明地呈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并且这种传统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NTT武藏野研发中心庭院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NTT武藏野研发中心庭院是佐佐木叶二先生的经典之作,设计语言简单纯粹,完全由草和水构成。佐佐木叶二先生首先在NTT研发中心之外,将水与草坪以方格网的形式排布在建筑周围,把室内与室外做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主题庭园[2]。水体方格的尺度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从建筑高层俯视庭园的最佳视觉效果,同时,也给庭院之中的观察者带来了极好的游览体验。水格网恰好变成了一面面镜子,不仅将蓝天和场地中的樱花完整地反射到眼前,并且在樱花飘落的季节,一面面的水镜就好似一个个的托盘,既承载着一片片花瓣,也承载着极致的情怀。 这种将最简单的设计元素表现到极致的造园手法,正是历经数百年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正如水与草的网格布局与京都东福寺庭院中方格网状的地被与方石的排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得的是,他们将这种传统的审美情趣巧妙地传承在现代造园中,创造出既具有日本鲜明的本土特征,又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日本现代园林。 3运用现代造园材质和手段表现日本造园的极致特征 3.1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 新都心榉树广场是也是佐佐木叶二先生的代表作品,场地设计源起于1994年国际竞赛,佐佐木叶二所在的 环境设计研究所在包括, 以及NTT都市开发株式会社等在内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设计竞赛金奖,广场于2003年3月正式完工。榉树广场作为新都心站前广场的一部分,面积约1hm2,建在7m高的空中平台之上,与周边的城市步行网络相连,是琦玉县新都心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 在竞赛提案中,设计师提出要在纷杂的站前空间中,打造静谧安和的城市空中森林,同时,还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因此,设计师追求的不仅仅是浓荫遮蔽下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人性化场所的极致体验。 3.1.1从榉树中透出“极致”。作为榉树广场纯粹的构成要素,榉树的选择自然成为场地设计的重中之重。身处榉树广场之中就会发现,虽然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榉树,抬头仰望也尽是遮天蔽日的浓荫,但绿色穹顶之下的空间却并不单调。当行走在浓荫之下,往往一个小小的转弯之后,就会发现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究其原因,其设计的“极致”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树高控制。在设计之初,整个场地就以 园林应用 115 --

景观方面经典书籍

本文由yixicx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一、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02.《江南园林志》 03.《中国建筑史》 04.《中国雕塑史》二、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 02.《造园史纲》 03.《西方园林》作者:针之谷钟吉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吴家骅作者:陈志华作者:维特鲁威重庆大学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作者:周维权作者:童寯作者:梁思成作者:梁思成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 05.《环境设计史纲》 06.《外国造园艺术》理论类理论类 01.《建筑十书》 02.《城市意向》 03.《城市形态》 04.《建筑的伦理功能》 05.《总体设计》 06.《设计结合自然》 07.《景观设计学》 08.《人性场所》 10.《外部空间设计》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13.《建筑:形 6;空间和秩序》 14.《园冶图说》 15.《说园》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17.《江南理景艺术》 18.《建筑空间组合论》 19.《环境行为学概论》 20.《广义建筑学》 21.《现代建筑理论》 2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23.《景观形态学》 24.《理想景观探源》 25.《景观:生态.文化.感知》 2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7.《风景园林设计》 28.《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实践类 01.《德国景观设计 1-2》 0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1-3》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华夏出版社作者:卡斯腾;哈里斯作者:麦克哈格作者:西蒙兹作者:芦原义信作者:作者:托伯特哈姆林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弗朗西斯(译者:邹德侬)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作者:陈丛周作者:彭一刚编者:潘古西作者:彭一刚作者:李道增作者:吴良镛编者:刘先觉作者:刘滨谊作者:吴家骅作者:俞孔坚作者:俞孔坚作者:李敏编者:王晓俊作者:孟雅凡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田园城市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编者:克莱尔 6;库珀 6;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华夏出版社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 03.《台湾景观设计 98/99/2000/2001/2002/2003》 04.《世界景观大全》 05.《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06.《世界景观设计丛书》 07.《90 年代日本环境设计 50 例》 08.《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 09.《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作者:罗伯特霍尔登作者:弗朗西斯科作者:章俊华作者:俞孔坚作者:章俊华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佐佐木叶二作品集》《升野俊明作品集》《户田芳树作品集》) 10.《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大师作品系列》作者:夏建统(已出版《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 11.《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集》作者:詹姆斯(已出版《马里奥.谢赫楠作品集》)作者:迈克尔作者:吴为廉作者:刘玉杰作者:苏雪痕作者:薛聪贤大连理工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工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浙江科技出版[/color] 《植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15.《景观细部图集》 13.《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14. 12. 物造景》 16.《植物景观造园应用实例》 01.世界园林艺术博览丛书《梦中的天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内心的庭院—日本传统园林艺术》《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理性的浪漫—德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岸的风景—美国现代园林艺术》 02.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平常建筑》《此时此地》《工程报告》《营造乌托邦》作者:张永和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刘家琨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崔恺中国建工出版社作者:汤桦中国建

佐佐叶木二为中国景观担心

佐佐叶木二为中国景观担心 “中国一些小区景观正在生硬地照搬西化的东西,而将中国优秀的理念抛在一边,这种情况令人担心。” 佐佐木叶二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设计只是盲目地将全球化的东西照搬过来,会使这个区域变成一个主题公园,而失去了区域特点和这个区域自身的文化传统。他对于目前中国一些社区在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划盲目西化的现状表示担忧。他说,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反思这种现状,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发扬光大,让全球化在地域化中实现。 “颐和园让我感动” 佐佐木叶二表示,中国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令他感动的就是北京颐和园的设计规划,颐和园的设计体现出了“上有天,下有地”的宏大尺度,而且十分人性化,它的每一条路都是为人设计的,其中的妙处不可言喻,他就曾在一个新加坡校园的设计中照搬了颐和园道路的设计样式,取得了成功,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运用到现实的设计当中。 “让本国设计师成长起来” 佐佐木叶二指出,要让景观设计符合本国特色,就应该给本国设计师更多的空间。在日本,很多民营企业会赞助大学举办景观设计竞赛,通过竞赛了解国内民众对于景观的需要,也通过竞赛来发现本国的设计人才;大学之间会互相举办景观设计展览会,加强设计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日本法律规定,如果出现了污染,政府要出资让景观设计师做设计,然后将典型设计推广到全国,这也起到了培养和鼓励景观设计人才的作用。 景观设计大师佐佐木叶二:设计的源泉是生活

佐佐木叶二是世界闻名景观预设巨匠、日本一级建筑师,担任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传授、“凤”情况预设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景观预设学科客座研究员等,曾设计了榉树广场、神户震灾再起室第等优秀作品,获得2000年国际户外空间预设竞赛优秀奖等一系列世界大奖。 记者:我们拜读过您的一些作品,注意到您的作品中很少有设计大块的绿地,大多是立体绿化景观,并且是将步道和坐椅广泛分布在花丛之中、绿树之下,这表达了您的什么设计思想, 佐佐木叶二:我们创作的作品最终是要为使用者服务的,让使用者可以融于其中,这应该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经常自问,我设计的景观是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是否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共融的环境。 我们设计作品,应该在表现城市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对不同场所的利用,以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我们的设计构想。我注意看了一些中国的景观设计作品,对自然和文化的表现十分突出,但对这样利用空间方面考虑不够。 记者:您的作品充分融合人与自然,在细节上有周至的考虑,您的这些设计灵感从何而来, 佐佐木叶二:大多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比如,我在设计一条出门步道的景观时,我会联想早上父亲上班去的时候,孩子怎样从窗户里给父亲打招呼。仔细地去想,去设身体验,再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不会差。 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时,我经常让他们每天拿出一分钟来关注一个自己喜爱的东西,并将喜爱的形状记录在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对自然的真正喜欢,让自己内心真正感动,设计才会有自然的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