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蒋葵叶雷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摘要]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育作为肩负着培养会计人才重任的高地,必须顺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常态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会计人员实现由信息提供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文章在梳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要构建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智移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4;F235.1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5-0012-04
“大智移云”即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和存储、管理和处理、分析和共享及可视化技术等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是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技术革命;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云计算则是根据互联网相关使用量付费的一种模式,它向用户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批符合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财政部于2018年5月17日制定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1]。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定位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改革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会计人员实现由信息提供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才能在新时代下实现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的蜕变。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大智移云”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职业经验外,还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具,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能够解决新的会计问题、应对新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具备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能力,具备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制定适宜的会计策略和计划的能力。总的说来,“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五大能力:业务能力、人际能力、技术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业务能力是指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业务能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人际能力是指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会计人才向管理人才转型;技术能力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的能力核心,会计行业处于“大智移云物区环”(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仅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税务软件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会计人才还
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技术,为作出专业、准确的决策奠定基础;迁移能力是一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会计人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迅速识别外部机会,规避外部威胁,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可以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开拓的视野、接受新事物的开放心态有利于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价值。
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更新的会计规范和准则,与时俱进将成为对会计人才的刚性要求,“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既懂业务又会技术。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从技术操作型、单一专业型向经营管理型、复合创新型人才转变这一目标,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2]。
二、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层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3]。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把握三大原则: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作了明确要求。同时,《国标》指出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创新能力。
尽管“大智移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良好法纪观念和会计职业操守,能够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会计人才是大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共同之处,侧重于对业务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对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思维的培养。
培养目标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早已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部分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上,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财务类、金融类、营销类课程,而管理类、统计类、数理类、信息技术类课程依旧未得到重视,处于选修课程地位,且多为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与运用、统计学等基础性的公共课程,缺少针对经济环境变化下新的财务共享中心技术、税务软件、数据信息系统等设置的专业课程。
管理和评估制度上,考核内容和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关注不足,管理评估重短期成果。当前高校学业考核多为结构性评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比大,平时成绩多为考勤、发言、小组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考核不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类比赛、论文发表仅作为激励制度内容,未作为必要性考核内容,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激励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考核仅关注在校期间学生取得的学术成果、竞赛成果以及毕业去向和就业状况,缺乏对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关注,因此无法有效获得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部分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学生只懂会计业务,不懂会计管理与决策。部分高校会计教学方法以授课为主,辅助性开展网络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运用较少,导致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
三、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弥补“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职业的能力需求与会计高等教育能力供给之间的缺口,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从技术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的转型[4],在把握“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三大原则下,应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现代会计专业技能、信息处理技能的管理型會计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递进的阶梯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梯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第二阶梯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第三阶梯为管理人才培养。
第一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是基本条件;第二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点,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的要求;第三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会计人才的统筹管理思维是关键。会计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指导会计行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会计人才道德层面的培养,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无论是传统手工记账时代还是“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是首要要求。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中,应该多结合经典或实时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要着重强调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违反法律法规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管理和评估制度上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中明确化、具体化思想道德类的评分细则,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建立一套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素养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评,并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