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性 , D。 达 7 . 、 Dl表 达 8 . % ; C C 。 表 15 C 6 6 3 2 MS s用 1 的 F S培养 , O B 其增 殖 明显 高于用 无血
清、 %及 2 的 F S培养 ; 135 1 5 o B 第 、、 、o代 MS s的 生长 曲线 及细胞 贴 壁 率无 明显 差异 ( C P
b vn eu ( BS wa b e v d b TT oo i ty Th r wt u , n ta h n fiin y o o ie s r m F ) so s r e y M c lrmer . e g o h c r, a d atc me tef e c f , e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e e d t c e t o c t me r n l ss r e e t d wih Fl w y o ty a a y i.Th r wt u v fM S s i if r n o c n r t n o e a e g o h c r eo C d fe e tc n e t a i ff t l n o
ABS TRACT Obe t e jci :To e p o ea p r p it o dt n o s lt n a dc lu eo a o e v x lr n a p o r ec n ii fioai n ut r frtb n a o o
ma r w— e ie s n h ma tm el ( S s n vto ro d rv d me e c y lse ci M C )i ir 、M eh d :Ra S r s ltdwi ec l s to s tM Cswe eio ae t p r ol h
大 鼠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燕学波;杜运华;吕安林;邢玉洁;胡朝晖;胡新君;岳峰【摘要】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通过换液培养去除悬浮不贴壁的细胞.待原代细胞长满培养瓶底85%左右时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CD44、CD45表达情况.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刚接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或球形,体积小,折光性强.3 d 后大部分细胞贴壁,体积较小,形态多样,为椭圆形、短梭形.2周形成集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体积增大,以长梭形为主,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且细胞形态均一,趋向一致.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CD44阳性表达率为(89.98±1.29)%,CD45阳性表达率为(2.14±0.22)%.结论联合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细胞表面标记抗原 CD44和 CD45的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差速贴壁法能够获得纯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so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t BMMSCs. Methods Rats were killed by cervical dislocation, BMMSCs were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of SD rats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Other cells mixed in BMMSCs were removed by differential adhesion method, then the purified BMMSCs were obtained. The cells grown to 85 % confluence were digested and passaged at the ratio of 1:2 till fourth passage in vitro.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during the culture and passage of BMMSCs.The positive surface marker CD44 and negative marker CD45 of cells were detect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MMSCs withflow cytometry. Results Primary BMMSCs were smaller and had varied shapes, most of cells were of oval or short spindle and had strong refraction. The majority adhered after 3 d, and the cells showed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ranging from oval, short spindle, to triangular or star-shaped. After 2 w, the adherent cells rapidly proliferated and formed large or small colonies. After passage, the cells were larger than the original cells and showed elongated spindle, arranged the same trend. The results of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CD44 expression of BMMSCs was (89.98±1.29)%, CD45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was (2.14±0.22)%. Conclusion The purified BMMSCs were obtain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combined differential adhesion method. The purified BMMSCs could be identified by detecting positive surface antigen CD44 and negative surface antigen CD45.【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3页(P931-933)【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45;分离;鉴定【作者】燕学波;杜运华;吕安林;邢玉洁;胡朝晖;胡新君;岳峰【作者单位】河南信阳,154 医院心肾内科;河南信阳,154 医院心肾内科;陕西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河南信阳,154 医院心肾内科;河南信阳,154 医院心肾内科;河南信阳,154 医院心肾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33近几年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衰的有效办法之一。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以及成骨诱导

1 2 MS s 外 分 离 、 养 . C 体 培
颈 椎 脱 臼法 处 死 大 鼠 , 骨 髓 中 分 离 出 细 胞 , 于 3 ℃ 、 于 置 7
5 C 饱 和 湿 度 的培 养 箱 中 培 养 , ~ 4天 首 次 换 液 , 后 每 Oz 3 以 3天 换 液 1 。每 天 观 察 细 胞 生 长 情 况 , ~ 1 次 8 2天 细 胞 生 长 融 合 达 8 以 上 , 含 有 0 0 E T 的 0 2 胰 蛋 白 酶 消 O 用 .1 D A .5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MS s 鉴 定 及 成 骨 诱 导 . C 的
收集 培养的第 3代 MS s B C ,P S洗 涤 3次 制备 成单 细胞
悬 液 , 个 样 品约 需 2 1 个 细 胞 。将 重 悬 后 的 S 大 鼠骨 每 × 0 D 髓 间质 干 细 胞 悬 液 转 移 至 流 式 检 测 管 中 , 别 加 入 C 2 、 分 D 9
细胞 培 养箱 ( oma , D 9 C 3 F r ) C 2 、 D 4兔 抗 鼠单 克 隆 抗 体 均 购 自
DAKo公 司 。
l 酸 甘 油 钠 ) 对 照 组 仅 加 入 完 全 培 养 基 , 养 3周 , B 磷 , 培 P S冲 洗 后 4 多 聚 甲醛 固 定 细 胞 , 行 茜 素 红染 色 5 n 显微 镜 下 % 进 mi,
目前 , 外 分 离 培 养 B MS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两 种 : 骨 体 M Cs 全
细 胞 的特 异 性 标 志物 l , 5 向神 经 细 胞 转 化 的 B — MS s 表 ] M C 不 达造血谱 系标 志物 C 1C 5 C 3 , D4 而 表达 C 4 , Dl, D4 , D 4 C 1, D 4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L i IS・ un e,L i a ,MU Xi -i . K yLb rtr o ni gE d mc adEh i Di ae op r e yE uai Y a Ln o g e aoa y fXi a n e i n tn s ssC o ea d b d c o o jn c e t t n
a pi ai n p l t .M e h d Af rt e t i s a d f mu s w r is ce r m D r t , te mar w s f s e u t r e c o to s t h i a n e r e e d s e td fo S as h ro wa u h d o twi f ・ e b l h e
维普资讯
用 医学杂志 20 0 8年 第 2 4卷 第 1 1
2 4 95
・
实 验 研 究 ・
S D大 鼠骨髓 间充质 干细胞 分离 培养 及其 生 物学 特性鉴 定
闫 磊 李思源 慕 晓玲
摘 要 目的 : 讨并优化 大鼠骨髓 间充质干 细胞 (a bn arw meec y a s m c l ,r M C ) 探 rt o em r sn hm t es B S s 体外分 o l e l 离培养方 法, 定其 生物 学特性 , B S s 用奠 定技 术基础 。方 法: 菌条件 下分 离 S 鉴 为 MC应 无 D大鼠股 、 胫骨 , 用无血 清 培养液 ( M M培 养基 、0 / L青霉素 ,0 / L链 霉素 ) 出骨 髓 , 用密度梯 度 离心 法结合贴壁 筛选法分 . E 10U m 10 U m 冲 采 离纯化 r M C , B S s 通过传代培养 , 扩增 r M C 。 置光学显微镜 下观 察细胞形 态及 生长特征 , 制细胞 生长曲线。 B S s倒 绘 免 疫细胞化 学染 色测 定 rMS s B C 表面标 志. 戍骨诱导试 剂盒检 测 rMS s向成骨分化的潜能 。 B C 结果 : 下 r MS s 镜 B C 呈梭 形、 多角形成纤 维细胞样 形态 ,大小均一 , 漩涡状生 长。 生长曲线分析 r M C 贴壁 2d基 本无增殖 ,处 于潜伏期 , B Ss 对数增 殖期 为 3 6d ,第 7天后进入 平 台期 ,细胞 出现接 触抑制现 象。r MS s 面标 志显示 第 3代 rMS s B C 表 B C 纯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标记及向移植肺趋化的实验研究

清( 美 国 Hy c l o n e公 司) , DAP I 试剂( 美国S i g ma公 司) , C D3 4 F I TC 抗 体 ( 美 国 S a n t a C r u z公 司 ) 、 C D 4 4 一 P E抗 体 ( 英国 S E RO TE C公 司 ) , C D1 1 b — P E
1 . 2 . 1 MS C的分 离 、 培 养 及 鉴 定 全 骨 髓 贴 壁 法 分离培 养 MS C s 。取 大 鼠 股 骨及 胫 骨 , 骨髓细胞 以 2 ×1 0 e m 密度 接 种 , 使用低糖 D ME M 培 养 。通
高度 增殖 的能 力 。1 9 7 6年 由 F r i e d e n s t e i n发现 并描
MS C s 向移植肺的趋化现象 。 方法 全 骨 髓 贴 壁 培 养 法 分 离 培 养 大 鼠 MS C s , 流 式 细 胞 法 检 测 细 胞 表 型 。 观 察
包括细胞形态学 、 生长 曲线 在 内 的生 物学 特 征 。通 过 定 向诱 导 MS C s向 成 骨 和 成 脂 肪 分 化 鉴 定 其 多 向分 化 潜 能 。
发 现 MS C s 在肺缺 血再 灌注 损伤 、 急性 心肌梗 死 、 急 性 肝功 能损 伤 、 脑梗死等组织损 伤修复方面 , 优 势
显 著 。 ] 。 目前 研究 发 现 MS C s 具 有 分 化 为 脂 肪 细 胞、 成 骨细 胞 、 心肌细胞、 软骨细胞、 肝 细 胞 以 及 神 经细 胞等 多种 类型 细 胞 的潜 能 , 已 成 为重 要 的 组织 工程 种子 细胞 。本 实验 对 MS C s 进 行分 离培养 及 表 型 鉴定 , 并应 用 D AP I 和 G F P双 重标记 观 察其 能 否 趋 化到 同种 异体 移植 肺 内。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优化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优化祝旭龙;颜谭;姚维杰;王永恒;程冲;向俊西;吕毅;高庆东;李建辉【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目的:建立一个分离、培养、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初期的频繁换液和传代过程中减少胰蛋白酶的暴露时间,达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暴露于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使细胞成骨、成脂,并向肝胆系分化。
结果分离所得的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90,而对于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呈阴性。
在成骨、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细胞ALP、茜素红、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并发现传至10代的细胞仍保持分化功能。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贯续暴露于不同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得到了表达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的子代细胞。
结论通过改良后的方法可以高效、简洁地分离出形态均一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够向多胚层的细胞分化。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protocols for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rat bone marrow (BMSCs). Methods BMSCs were isolated by adherence to plastic with frequent medium change and reduced trypsinization time. The cell growth curves were drawn and the surface markers of BMSC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cell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genic, adipogenic, hepatic and cholic lineages. Results The cells isolated using this method were positive forCD29, CD44, and CD90 and negative for the hematopoietic surfacemarkers CD45. The 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MSCs was verified by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 Alizarin red staining and Oil red staining. The cell subcultures up to passage 10 maintained capacities of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lineages. The BMSCs induced with sequential addition of growth factors, cytokines and hormones differentiated into cells expressing hepatocyte-and cholangiocyte-specific markers.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method allows efficient isolation of homogenous populations of MSCs from rat bone marrow, which can be induced into multiple cell lineages.【总页数】7页(P1621-1626,1631)【作者】祝旭龙;颜谭;姚维杰;王永恒;程冲;向俊西;吕毅;高庆东;李建辉【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68;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68;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68;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全骨髓贴壁改良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 阳玉群;莫雪安;农伟东;杨龙秀;孔德燕;张泰鹏;刘金萍2.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分离筛选相结合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 王英慧;郑瑞;陈莉3.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分离筛选相结合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 王英慧;郑瑞;陈莉;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贴壁分离和消化控制相结合可否为简便高效的技术方法 [J], 刘品端;王伟;梅晰凡5.全骨髓培养法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J], 李大伟;高广周;李欣;孙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原性观察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原性观察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中。
MSCs的免疫原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进行观察和探讨。
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鼠骨髓组织,并从中分离出骨髓间质干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人员确认了分离出的细胞具有表面标记物CD29、CD44和CD90,同时不表达CD34和CD45,符合MSCs的表型特征。
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对MSCs进行增殖和扩增。
在培养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到MSCs呈现典型的纤维状形态,并且呈现出稳定的生长曲线和增殖能力。
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活性实验来评估MSCs的免疫原性。
研究人员将MSCs与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并观察到在MSCs的存在下,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MSCs还能抑制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淋巴细胞的亚群分析,并发现在MSCs的存在下,CD4+和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
MSCs还能够诱导CD4+淋巴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方向分化,从而进一步抑制免疫应答。
研究人员通过小鼠移植实验来评估MSCs的免疫原性。
将MSCs注射至小鼠体内后,观察到小鼠的免疫反应没有明显变化,并且MSCs在体内存活时间较长。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调节免疫应答。
这些结果表明,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应用价值,并为进一步研究MSCs的免疫学特性提供了基础。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成骨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成骨鉴定作者:李显澎樊粤光刘建仁范海蛟江晓兵孙志刚曾建春阳建权【摘要】【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和在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
【方法】取SPF级SD大鼠6只,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的MSCs进行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鉴定;应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分化培养液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进行成骨细胞鉴定。
【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MSCs在含体积分数为10% 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L-DMEM)培养液中生长性状相对稳定,增殖速度快;诱导条件下,细胞ALP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
【结论】建立了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MSCs的方法,成骨能力肯定,为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病理学;细胞培养,体外的;组织工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内外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转化,具有很大的可塑性[1],这使其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方面成为研究的热点[2]。
为更好地将MSCs应用于骨质疏松症、骨坏死、骨缺损,本实验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将MSCs从骨髓中分离纯化,观察MSCs在体外的扩增、鉴定,并诱导其定向成骨分化。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 SD大鼠6只,SPF级,体质量140~160 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0025033。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低糖DMEM (L-DMEM,美国Gibco 公司,GNM31600);兔抗大鼠CD34(BA0532)、CD44(BA0321)、CD54(BA0541)(武汉博士德公司);高糖DMEM(Hyclone,SH30022.01B);胎牛血清(Hyclone,SV30087.01);胰蛋白酶(Hyclone,SV30042.01);β-甘油磷酸钠(美国Simga公司);地塞米松(美国Sigma公司);D-hanks (美国Simga公司);维生素C(美国Sigma公司);生物素化抗生蛋白链菌素复合物(streptavidin biotin complex,SABC)(SA1022)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AR1022)(武汉博士德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
第一步,SD大鼠麻醉处死,75%乙醇皮肤消毒,无菌条件下迅速剪开两侧后肢皮肤及肌肉,取股骨及胫骨,浸泡在PBS中。
心得体会:①鼠龄4周,重量在160-200g之间的雄性SD大鼠。
老鼠太老了,骨髓都分化的太厉害,没有年幼老鼠的骨髓这么有活力。
雌的也行,但是雌的比较厉害,咬人。
Wistar 大鼠行不行,也行,但是就品种而言,SD的生存力更强大。
②我个人认为引颈处死不人道。
麻醉药品为氯胺酮、安定、阿托品各一支混到一起,腹腔麻醉,保证30秒老鼠躺倒,安乐死。
如果你水平够高,可以直接用注射器抽取心脏内的血液,可以减少手术中老鼠出血较多而影响术野不清的问题。
③老鼠的两支前肢取下来也行,但老鼠太小,前肢更小,如果你的确需要大量的细胞取下来也无妨。
浸泡的15ml的一次性离心管中(也可以用培养皿),管中提前加好含有青链霉素的PBS 10ml就行了,青链霉素的浓度为500U/ml,这样是区别于生长液中青链霉素浓度,组织抑菌是200-500U/ml,生长液抑菌是20-100U/ml。
就当初步的消毒吧!
④整个手术过程要快,一般控制在20分钟之内,时间长了,骨髓会凝,不利于后期的冲洗。
老鼠浑身都是宝,可以叫上研究脂肪的,嗅鞘的,心肌的其他人员一起来,把剩下不要的老鼠尸体给别人,做实验要巧花钱。
一般老鼠一条腿的一根股骨就够种在一个60mm的皿里了,具体根据个人经验而言。
第二步,⑴将装有骨头的离心管置于紫外线下消毒30分钟后移至超净台,倒掉PBS后,再用含青链霉素的PBS清洗骨头三遍。
⑵去掉骨头两侧的骨骺端,暴露出骨髓腔,用5ml的一次性注射器吸取5.2ml的细胞生长液,用针头插到骨头的一端冲洗,然后换另一端接着冲。
将骨髓冲出的细胞生长液至60mm 培养皿中(皿最好倾斜45度),冲洗数次直至将绝大部分骨髓冲出。
⑶换1ml注射器的针头,反复在培养皿中吹吸细胞悬液2-3次后再全部吸到无菌容器中,大约此时的细胞悬液为5ml。
心得体会:
①离心管中得骨头要用无菌的镊子夹取,放到一次性培养皿的皿盖上,皿是用来承装细胞悬液的,这样可以节省一个皿。
②5.2ml的细胞生长液经过冲骨髓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残留在骨髓中,所以到最后可能就剩下5ml细胞悬液了,甚至更少,如果不够5ml,可以加至5ml,这样是方便你计数用的。
冲洗的过程中以骨腔颜色变白为标准,基本3-4次就差不多。
培养皿倾斜45度是为了在冲洗和吹打过程让较大的杂质停留,方便去除的,相对保持细胞悬液的清晰度。
③换用1ml的针头是为了能更好的打散细胞,当然这个过程要轻柔,避免用力破坏细胞。
无菌容器最好是光滑的,因为在转移细胞悬液的时候会存在细胞的丢失,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生素瓶子就非常好用,但是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④以上的细胞生长液5ml具体配制为
DMEM(90%)+胎牛血清(10%)+L-VC(忽略不计)+青链霉素(忽略不计)
低糖DMEM液(含有glutamine的,Gibco公司的,500ml一瓶,大约60元)浓度90%,5ml细胞生长液中大约需要4.5ml
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的,500ml一瓶,大约3600元)浓度为10%,5ml细胞生长液中大约需要0.5ml
L-VC(自己配) 浓度为50ug/ml,5ml细胞生长液中大约需要 25ul
青链霉素(HYCLONE公司的,100ml一瓶,大约190元) 浓度为10万U/ml,5ml细胞生长液中大约需要5ul
至于NaHCO3,一般是加的,浓度为7.5%,使细胞生长液的PH在7.0-7.2之间,但是我不加,因为在细胞生长中会大量产生含N的分泌物,最好先拿试纸测一下。
再者在5ml细胞生长液中L-VC和青链霉素太少,可以忽略不计,但只是在配小剂量的范围内,大剂量的话就要酌情改变。
第三步:细胞计数。
①从装有5ml细胞悬液的无菌容器中吸取20ul细胞悬液滴到一个培养皿。
②用0.2ml的枪头吸取170ul的生理盐水,滴到20ul细胞悬液上③抽取10ul的4%台盼蓝液滴到盐水和细胞悬液的混合液体中,用枪头在这三者的混合液中抽吸几次,充分搅匀。
④抽取混合液中17ul点到放有载玻片的一个计数池中,刚好填满。
开始计数并算出细胞数数量及浓度。
并按浓度分装到培养皿中。
心得体会:①计数的这个培养皿可以是污染的,只要看的干净就行。
②混合的液体为20+170+10=200ul。
其中细胞悬液的浓度为10%,也就是说细胞悬液被稀释了10倍(也可以稀释至20倍,稀释的越多,更容易数清楚,但误差也随之增大)。
③计数公式 : 细胞数×104/ml=(四个大方格细胞数÷4)×稀释倍数×104/ml 比如,你数了四个大方格中有拒染细胞400个,那么根据公式算出
(400÷4)×10×104/ml = 1×107/ml,现在有5ml的细胞悬液,也就是有1×107/ml×5= 5×107 个细胞。
当然这么多细胞,不全是我们需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有很多其他像红细胞之类的,所以这就要设计到以后的换液纯化了。
④按6-8×l06/ml的浓度接种,故 5×107 ÷ 6-8×l06/ml = 8.3 – 6.25 ml 。
因为一般60mm的培养皿承载最多5ml的液体,故将5ml的细胞悬液再加入3ml的细胞生长液稀释成
8ml的细胞悬液,各取4ml分装至两个60mm的培养皿。
此刻每个培养皿的细胞浓度为:(5×107)÷8 =6.25×l06/ml,正好在要求的接种密度6-8×l06/ml范围内。
⑤将培养皿放置在37℃、5%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
第四步,48h后半量更换细胞生长液。
以后每3 d全量更换新鲜培养液,待细胞铺满培养皿约80%时可进行传代,大约周期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