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合集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它们的形态与其他细胞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情况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或纺锤形,细胞体较大,胞质丰富。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或偏离中央位置。

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

此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具有特定的标志物,如CD73、CD90和CD105等,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行鉴定和分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首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它们具有较好的粘附能力和迁移能力。

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体内迅速定位到损伤部位,并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

其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它们的分化潜能和功能。

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等因素,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特定方向分化,从而实现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最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还与其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等方式,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对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在临床应用方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于组织工程领域,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载体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等技术,构建人工骨骼和软骨组织,用于治疗骨和关节疾病。

其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等技术,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

此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免疫治疗领域,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增强免疫耐受性等机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总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总结

2003年8月,为给大家提供一个网上交流干细胞研究经验的平台,我们干细胞版设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讨论区,经过近三个月的讨论学习,我们既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对间充质干细胞尤其是分离培养方面有了更为翔实的认识,为了大家阅读的方便,我们决定把本版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参考部分书目和文献,做一总结。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目前常用的分离MSC的方法有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法即根据干细胞贴壁特性,定期换液除去不贴壁细胞,从而达到纯化MSC的目的。

密度梯度离心法即根据骨髓中细胞成分比重的不同,提取单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

随着对MSC表面抗原认识的深入,有人利用免疫方法如流式细胞仪法、免疫磁珠法等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但经过流式或磁珠分选后的细胞出现了增殖缓慢等一些问题,加之耗费较大和技术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

1. 直接培养法(全骨髓培养法)1987年,Friedenstein等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而且这些细胞扩增2 0-30代后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这类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其工作对今后MSC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证实了骨髓MSC的存在,而且创建了一种体外分离和培养MSC的简便可行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ulture-spirit采用直接贴壁法,24-36小时首次换液,换液时用PBS洗两次,7 -10天传第一代,以后2-3天传代。

培养基采用Hyclone的DMEM/F-12(1:1),血清是天津TBD的FBS(顶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结果。

布兰卡根据自己培养大鼠MSC的经验,详细介绍了实验步骤:(1)接种后60-80分钟,换液去除悬浮细胞(2)原代培养24h,48h各换液一次(3)观察细胞情况,在原代培养7天左右时,如观察到成片的典型形态的细胞,在瓶底用Marker笔标记,0.25%胰酶消化,镜下观察控制,约5-10分钟(室温太低时应放置到孵箱中),加入全培养基终止消化,瓶体朝上,吸管轻轻吹打4-8分钟,尤其是标记部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和来源骨髓组织中有多种细胞成分,除基质细胞等已经分化的细胞外,还含有两类多潜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1987 年Friedenstein 等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而且经过20-30个培养周期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

由于骨髓中的这种多能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 故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或间质祖细胞(MPCs),是成人多能干细胞的一类。

早期分离培养时,发现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而称其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MSF)。

Friedenstein AJ , Chailakhyan RK, Gerasimov UV. Bone marrow o steogenic stem cells: in vit ro cult ivat ion and t ransp lantat ion in diffusion chambers. Cell T issue Kinet, 1987, 20 (3) : 263-267]2 鉴于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外长期培养和遗传背景较稳定,而且用自体干细胞诱导构建的组织不涉及伦理问题,也不存在MHC限制,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与造血干细胞等其他细胞相比,骨髓中MSCs的数量非常少,约占整个骨髓有核细胞的十万分之一,并随年龄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如何简便有效地从骨髓中获取高纯度的MSCs显得尤为重要,寻找高度特异性的MSCs的表面抗原也就成为MSCs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不仅如此,一种同样来源于骨髓、贴壁生长、被认为更原始(可以分化为MSCs)也具有更强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也被鉴定,它就是多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 or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MPC))[Reyes, M., Lund, T., Leuvik, T., Aguiar, D., Koodie, L., Verfaillie,C.M. (2001) Purification and in vivo expansion of postnatal human marrow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s. Blood 98, 2615-2625],因能和MSCs一起被纯化而统称BM stromal stem cel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成标志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胎盘等多个组织中。

它们不仅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成骨细胞,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创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因此,MSCs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骨形成标志物是用来评估骨形成过程中相关细胞活性和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有碱性磷酸酶(ALP)、骨骼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

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形成的程度。

研究表明,MSCs具有较高的骨形成潜能。

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表达一系列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常见的表面标志物,其在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BALP是碱性磷酸酶的骨骼特异性亚型,其表达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

OCN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是成骨细胞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

BMP是促进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因子,在MSCs向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特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可以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

例如,将MSCs培养在含有骨形成相关因子(如BMP-2、BMP-7等)的培养基中,可以明显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增强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的能力。

MSCs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炎症反应是骨损伤和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MSCs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修复和再生。

研究表明,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同时,MSCs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反应的过度,减少免疫介导的骨破坏,并促进骨形成。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骨髓间充质细胞共培养

骨髓间充质细胞共培养

骨髓间充质细胞共培养
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

BMSCs可以通过共培养的方式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分化和功能。

共培养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放在同一培养皿中,让它们相互作用。

BMSCs与其他细胞的共培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

直接接触是指BMSCs与其他细胞直接接触,而间接接触是指BMSCs释放的细胞因子通过介质传递到其他细胞中。

BMSCs与其他细胞的共培养可以产生多种效应。

首先,BMSCs可以促进其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例如,BMSCs与神经元的共培养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从而有助于神经再生和修复。

其次,BMSCs可以调节其他细胞的免疫反应。

BMSCs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抑制其他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症状。

此外,BMSCs还可以促进其他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例如,BMSCs与心肌细胞的共培养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代谢和收缩功能,从而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BMSCs与其他细胞的共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学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开发新的细胞治疗方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BMSCs与其他细胞的共培养的机制和效应,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细胞治疗策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多能、负责维持骨髓功能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成人干细胞,在干细胞
研究领域广受关注。

第一,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MSCs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
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这种潜能使MSCs成为研究骨损伤、
软骨再生以及脂肪代谢疾病等领域的理想候选细胞。

第二,MSCs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

MSCs具有细胞间接触和分泌
的双重效应,即可以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也可以协助其他免疫
系统细胞的活化。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白血病
和移植排异等免疫异常相关疾病。

第三,MSCs有低免疫原性和高生存率。

由于MSCs缺乏HLAⅡ分子,因此具有低免疫原性。

另外,MSCs植入后会不断分泌生长因子等损伤
修复所需分子,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同时可以集聚于受损的组织区域,具有高生存率。

第四,MSCs相较于其他干细胞来源更容易获得。

MSCs可以通过简单的骨髓穿刺或抽吸、脂肪组织收获、或其他组织(如胎盘或脐带)来收集。

相较于其他成人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MSCs的收获过程更加简单明确。

第五,MSCs可以在体外进行扩增。

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无限制进行扩增,得到大量的MSC群体,这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低免疫原性和高生存率、易于获取以及可以在体外进行扩增的特点。

这些特征为MSCs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现实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22
三、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
BMSCs的培养方法有二维培养(极低 密度传代培养,低氧张力下培养) 、 三维培养、静止性细胞培养、 动力性 细胞培养等。
2018/11/22
三、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
BMSCs没有特异性的抗原表型,对 其鉴定还没有直接的方法。
2018/11/22
2018/11/22
二、BMSCS微观结构:
BMSCs有粗细不均的胞质突起,透射电 镜下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如核糖体、 粗面内质网、分泌小泡、线粒体等, 细胞表面可见微绒毛突起,表明该细胞 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合成能力,是其能够 分泌许多生长因子,维持自身生长分 化,支持造血干细胞造血的结构基础。
2018/11/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制作人:黄俊波 专业:中西医结合基础
2018/11/22
主讲内容:
•BMSCs概念 •BMSCs微观结构
•BMSCs分离、培养、鉴别

一 五
BMSCs分化
BMSCs运用
2018/11/22
干细胞的分类:
2018/11/222Fra bibliotek18/11/22
骨髓的分类:
黄骨髓
骨 髓
红骨髓
血窦
2018/11/22
一、BMSCS概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概念是上世 纪70年代,Friedenstein等在做全骨髓 培养时报道了骨髓中有骨髓多能基质 干细胞。 由于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也被称为集 落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clony forming units fibroblasts,CFU--F)或骨髓基质 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2018/11/22
2018/11/22
2018/11/22
五、BMSCS的运用:
随着细胞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利用 BMSCs的多向分化性及其可在体外表 达多种外源目的基因的特性,将其作为 种子细胞用于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 研究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018/11/22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临 床 运 用
二、BMSCS微观结构:
相邻细胞间还可见到一些细胞膜局部 电子密度增高、细胞膜内颗粒相互融 合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可加强相邻 细胞的连接,但更重要的是细胞的一种 通讯结构,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传递,与 细胞分泌、增殖、分化相关。
2018/11/22
三、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
目前用于分离BMSCs的方法主要有密 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流式细 胞仪分离法和磁珠分选法。 流式细胞仪和磁珠分选法虽然可获得 较纯的细胞,但是费用昂贵、操作复 杂、不适合临床应用。
四、BMSCS的高分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
对BMSCs进行传代培养时可传25代, 扩增50倍以上。 对细胞周期研究发现, 绝大部分细胞处于GO/G1期。这提示 其有高分化能力。 骨髓中所含的少量多能MSCs是多种细 胞的前体细胞。其在不同的诱导条件 下, 能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 维细胞、脂肪细胞等中胚层组织细胞 分化。
造血干细胞 造血组织
骨基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一、BMSCS概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是在骨髓中发现 的一种起源于胚胎中胚层,具有自我 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
2018/11/22
一、BMSCS概念:
BMSCs对骨髓造血干细胞起支持、诱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