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习题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统计学教案习题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统计学教案习题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医学人口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人口总数、性别比、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2)人口金字塔;

(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粗出生率、总生育率、终生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4)死亡统计常用指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顺位。

2.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生存率。

(二)熟悉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其它指标。

(三)了解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的意义及其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

(1)人口数:人口数(population) 又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点的人口数。通过一次人口普查,可得较好的人口数统计。根据我国的户籍登记,也可获得户籍人口数。在人口流动较多的情况下,还可按居住地来统计人口数。

(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计算男女性人口数之比,称为性别比或性比例。

性别比=男性人数

×100 (15-1)女性人数

(3)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龄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

老年人口系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

×100% (15-2)人口总数

(4)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划分人口类型的指标之一。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

×100% (15-3)人口总数

2.人口金字塔

(1)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pyramid)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形象的表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方法。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称为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

(2)人口金字塔的类型: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

从人口年龄结构对今后人口增长速度影响的角度,又可将人口金字塔分为增长型、静止型和缩减型,分别与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相对应。

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

(1)粗出生率: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 )又称出生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活产数),人口的出生率明显受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其算式为:

粗出生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 (15-4) 同年平均人口数

(2)总生育率:总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 ,GFR )又称生育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的活产数,是测量人群生育水平的指标。其算式为:

生育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 (15-5)

同年15~49岁妇女平均人口数 (3)终生生育率: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 LTFR )说明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一生的生育水平。终生生育率由于观察时间很长,一般很难观察到。

终生生育率= 某批妇女生育的活产子女数

×1000‰ (15-6)

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该批妇女数 (4)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总和生育率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15-7)

(5)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 NIR )为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之差,是测量人口再生育的指标。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只能粗略的估计人口的一般增长趋势,不能用来估计未来人口的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粗出生率―粗死亡率 (15-8)

4. 死亡统计常用指标

(1)粗死亡率: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 )又称死亡率(death rate ), 是某时期(一般是1年)死亡总数除以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所得的商。如果用一年的资料计算年死亡率,分子是一年内的死亡数,分母就是该年的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粗死亡率说明人群中总的死亡水平,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

粗死亡率= 某年死亡数

×1000‰ (15-9)

同年平均人口数 (2)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ASDR )指某年某年龄别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

年龄别死亡率= 某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 ×1000‰ (15-10) 同年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

(3)标准化死亡率:一群人的死亡率高低受该人群年龄构成的影响,所以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比较时,应该考虑用某种方法消除年龄构成的影响。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SMR )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直接法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就是用同一套标准的年龄构成比与各自的年龄组死亡率乘积的总和。

(4)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 )指某地某年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比值。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婴儿死亡率= 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 ×1000‰ (15-11) 同期活产数

(5)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NMR )指某地某年未满28天的新生儿的死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比值。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的比重(约占50%),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新生儿死亡漏报现象非常严重。在我国,有的边远地区新生儿死亡漏报率高达100%。新生儿死亡漏报直接影响到该指标的准确性。

(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由于儿童死亡率比较高,且不易获得完整的统计资料,在卫生事业不发达或统计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婴儿和新生儿死亡数往往有漏报。故也常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某年不满5岁儿童死亡数

×1000‰ (15-13) 同年活产数 (7)死因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CSDR )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某死因死亡率= 某年内某种原因的死亡人数

×100000/10万 (15-14)

同年平均人口数 (8)死因顺位: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或死因别死亡率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相对重要性。

(二) 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

1.发病率: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表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该病的频率。

新生儿死亡率= 某年不满28天新生儿死亡数 ×1000‰ (15-12)

同期活产数

某病发病率=观察期内新发生某病的例数

×1000‰(15-15)同期平均人口数

2.患病率:一般所说的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指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 rate),是某一时间横断面上某病患者数占受检人数的比例,它是一种静态指标,虽然名称是率,但它的性质是比例。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

患病率=现患人数

×1000‰(15-16)受检人数

在某些场合,也使用时期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rate),时期患病率的分子实际上是该时期起始点的患病例数与整个时期的新病例数之和,分母是同期平均人口数。

3.某病病死率:某病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15-17)同期该病患者数

4.某病死亡率: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年代某种疾病的死亡水平。

某病死亡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15-18)同期平均人口数

5. 治愈率:治愈率(cure rate)指受治病人中治愈的频率。主要适用于一些急性病的疗效统计。

治愈率=治愈人数

×100% (15-19)受治人数

6.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观察对象能存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常用的是一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等。临床上,一些慢性病的病人经过某种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常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对恶性肿瘤等疾病,难说“治愈”,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治疗效果或凶险程度是比较合适的。

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例数

×100% (15-20)观察例数

生存率一般要用寿命表法(即Kaplan-Meier法)计算。不宜按照对上述公式的直观理解,用“直接法”进行计算。

(三)医学人口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1.医学人口统计:是应用人口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人类健康和卫生保健的角度研究人口的数量、结构、变动及其与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人口统计学在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领域中的应用,是卫生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人口统计收集的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普查;

(2)人口抽样调查;

(3)人口登记,包括生命事件登记(出生、死亡、胎儿死亡、结婚、离婚、收养、生育、认领、离弃等)、人口迁移变动登记和户口登记。

(四)疾病统计的意义及其资料来源

1.疾病统计: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流行的规律,为病因学研究、疾病防治和评价疾病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疾病报告和报表资料;

(2)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3)疾病调查资料。

三、典型试题分析

(一)名词解释

婴儿死亡率。

答案: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指某地某年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的比值。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其计算式为:

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

×1000‰同年活产总数

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评析]本题考点:婴儿死亡率概念的理解。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死因统计分析中,死因顺位是按()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

A.发病率B.死因百分构成比或死因别死亡率

C.死因别病死率D.患病率

答案:B。

[评析]本题考点:对死因顺位含义的理解。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或死因别死亡率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相对重要性。

2.反映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有()。

A.患病率、感染率B.发病率、病死率

C.感染率、发病率D.发病率、患病率

答案:D。

[评析]本题考点:反映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

发病率与患病率同为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反映某病新发病例的发生频度。患病率是指某时点上受检人数中现患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

3.总和生育率是指()。

A.一批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 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C.一批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 某年龄段的育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答案:B。

[评析]本题考点:总和生育率概念的理解。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计算公式为:

总和生育率

=

()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4.人口金字塔可以用来反映()。

A.人口出生情况B.人口死亡情况

C.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D.人口迁入迁出情况

答案:C。

[评析]本题考点:人口金字塔的意义及用途。

人口金字塔是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故称为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和类型。

5.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可使()。

A.粗死亡率增高B.粗死亡率下降

C.婴儿死亡率下降D.出生率迅速下降

答案:A。

[评析]本题考点:粗死亡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粗死亡率又称死亡率, 是某时期(一般是1年)死亡总数除以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所得的商。如果用一年的资料计算年死亡率,分子是一年内的死亡数,分母就是该年的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粗死亡率说明人群中总的死亡水平,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老人和婴儿的死亡率较高,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计算公式为:

粗死亡率=某年死亡人数

×1000‰同年平均人口数

(三)简答题

何谓人口老龄化?请简述其影响因素。

答案: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升高的现象。在没有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主要受生育率和死亡率两种因素的影响。死亡率(主要是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使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生育率下降,使低年龄人口的比重降低,高年龄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当生育率水平下降达到很低的水平且很难再有较大程度的降低时,中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才比较明显。

(四)计算题

表15-1是某地区的人口学调查资料,请就此资料作如下分析:

1.计算全人口的性别比;

2.计算育龄期妇女(15-49岁)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计算负担系数;

4.计算老龄人口的比重。

表15-1 某地男、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解:1. 计算全人口的性别比

全人口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

×100 女性人口数

= 男性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

×100 女性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

= 49.9/52.1×100 = 91.94 2.计算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育龄期妇女人数

×100% 总人口数

=(5.3+5.2+6.1+4.5+3.3+2.5+2.7)×100%

= 29.6%

3.计算负担系数

负担系数又称抚养比和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

总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

×100% 15~64岁人口数

= 30.0/70.0 ×100% = 42.86% 4.计算老年人口系数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

×100% 人口总数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口百分比之和

= 6.9%

100

[评析]本题考点:人口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的人口资料分析,往往是从人口的基本特征、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比及人口金字塔等诸方面进行描述,计算其相应的统计指标,以反映人口的数量、结构及变动情况。

四、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老年人口系数

2.负担系数

3.人口金字塔

4.出生率

5.总和生育率

6.标准化死亡率

7.计划生育率

8.死因别死亡率

9.孕产妇死亡率10.生存率(二)单项选择题

1.出生率下降,可使()。

A.婴儿死亡率下降 B.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C.总死亡数增加 D. 老年人口数下降

2.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为()。

A.年活产总数 B. 年初0岁组人口数

C.年中0岁组人口数 D. 年末0岁组人口数

3.自然增长率是估计一般人口增长趋势的指标,它的计算是()。

A.出生数—死亡数 B. 粗出生率—粗死亡率

C.标化出生率—标化死亡率 D. 年末人数—年初人数

4.计算某年围产儿死亡率的分母是()。

A.同年妊娠28周以上的妇女数

B. 同年妊娠28周以上出生的活产数

C.同年死胎数+ 死产数+ 活产数

D. 同年出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数

5.终生生育率是指()。

A.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一批妇女按某时的生育水平,一生可能生育子女数

C.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某年龄段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6.年龄别生育率是指()。

A.每1000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每1000名妇女按某时的生育水平,一生可能生育子女数

C.每1000名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每1000名某年龄段的育龄妇女某年的活产数

7.婴儿死亡率是指()。

A.0岁死亡率

B. 活产婴儿在生活一年内的死亡概率

C.某年不满1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之比

D. 某年不满1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婴儿总数之比

8.某病病死率和某病死亡率均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者的关系为()。

A.病死率高,死亡率一定高

B.病死率高,死亡率不一定高

C.青年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D.女性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9.总和生育率下降,可使老年人口百分比()。

A.上升 B. 下降

C.毫无关系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10.观察某种疫苗的预防效果,若第一季度初接种了400人,第二季度初接种了300人,第三季度初接种了100人,第四季度初接种了200人,到年终总结,这1000人中发病者20人,计算发病率的分母应该是()。

A.1000人 B. (400+200)/2 人

C.(400+300+100+200)/4人 D. 400+300×3/4 +100×1/2 + 200×1/4 人11.随访观察某种慢性病1000人的治疗结果,第一年死了100人,第二年死了180人,第三年死了144人,则该慢性病的3年生存率的算法为()。

A.(0.9 + 0.8 + 0.8)/3 B. 1–0.10×0.20×0.20)

C.1–0.10–0.20–0.20 D. 0.90×0.80×0.80

12.老年人口一般是指()。

A.50岁及以上的人口 B. 55岁及以上的人口

C.60岁及以上的人口 D. 65岁及以上的人口

(三)简答题

1.发病率、时点患病率、时期患病率的区别。

2.疾病统计的观察单位“病人”和“病例”的区别。

3. 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区别。

五、习题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年化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60岁作为老年年龄界限。老年人口系数的算式为: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

×100% 人口总数

2.负担系数:负担系数又称抚养比或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4~64岁为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非劳动年龄或抚养年龄。负担系数包括三个指标:总负担系数、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各国由于人口年龄构成不同,负担系数也有所不同。

3.人口金字塔: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称为人口金字塔(pyramid)。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和类型。

4.出生率:出生率(birth rate, BR)又称粗出生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活产数),人口的出生率明显受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因此,它只能粗略的反应生育水平。其算式为:

出生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同年平均人口数

5.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

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总和生育率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6. 标准化死亡率:一群人的死亡率高低受该人群年龄构成的影响,所以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比较时,应该考虑用某种方法消除年龄构成的影响。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MR)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直接法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就是用同一套标准的年龄构成比与各自的年龄组死亡率乘积的总和。

7.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中符合计划生育要求者的例数。他综合说明计划生育的质量,可与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其他指标联合,用于评价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率=某年符合计划生育的活产数×100%

同年活产总数

8.死因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其算式为:

某死因死亡率=某年某死因死亡人数

×100000/10万同年平均人口数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9.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其算式为:

孕产妇死亡率=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

×100000/10万同年活产总数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0.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观察对象能存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常用的是一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等。临床上,一些慢性病的病人经过某种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常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对恶性肿瘤等疾病,难说“治愈”,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治疗效果或凶险程度是比较合适的。

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例数

×100% 观察例数

生存率一般要用寿命表法(即Kaplan-Meier法)计算。不宜按照对上述公式的直观理解,用“直接法”进行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 A

6. D

7. C

8. B

9. A 10. D

11. D 12. D

(三)简答题

1.发病率、时点患病率、时期患病率的区别。

(1)发病率是指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其观察期多为年、月、日等,急性常见病多计算发病率。

(2)时点患病率反映在检查或调查时点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现患情况(包括该病的新旧病例数)。观察时点在理论上是无长度的,但实际上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个月。

(3)时期患病率反映在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存在或流行某病的频度,包括观察期间的新发病例和现患病例数,常为慢性病的统计指标,但收集资料很困难。

2.疾病统计的观察单位“病人”和“病例”的区别。

(1)一个人每次患病都可作为一个病例。以病例为单位的疾病统计,可研究居民各种疾病的频度、疾病的种类及疾病的变动,以获得居民患病的基本规律。

(2)病人是指一个有病的人。在观察期间内,观察对象患有疾病即算作一个病人,不管其患病的种类及患病次数的多少。以病人为单位的疾病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患病频度,可找出具体的患病人群,便于开展对病人个人的防治工作。

3.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区别。

(1)某病病死率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的指标。在用病死率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同期该病患者数

(2)某病死亡率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年代某种疾病的死亡水平。计算公式为:

某病死亡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

同期平均人口数

(詹绍康王霞)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A.样本? ??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 ?????D. 个体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 ?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A.研究样本统计量? ?? ??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 ?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 ?? ?? ?? ???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A.变异系数? ?? B.差 C.极差? ?? ?? ?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 ?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 ?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 ?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中位数? ??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 ?b)不变。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 ???D.中位数 11.( a??)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 B.左偏态 C.右偏态? ?? ??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得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2、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得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 C 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与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得身高就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就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得身高得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用身高差别得假设检验来评价 C用身高均数得95%或99%得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 方差C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得根本原因就是( A ) A、个体差异B、群体差异C、样本均数不同D、总体均数不同 6、男性吸烟率就是女性得10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 构成比(C)定基比 (D)率 7、统计推断得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得总体指标B、检验统计上得“检验假设”C、A与B均不就是D、A与B均就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得就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就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就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就是否相同 D两个样本均数就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得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与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得t检验时,自由度就是( D ) (A) n1+ n2 (B) n1+ n2–1(C) n1+ n2 +1 (D)n1+ n2-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得大小 B总体参数得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得高低 D 数据得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就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得(C) A垂直距离得平方与最小 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得平方与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得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得t值为tr,对回归系数检验得t值为t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t b C t r= tb D二者大小关系不能肯定 13、设配对资料得变量值为x1与x2,则配对资料得秩与检验(D ) A分别按x1与x2从小到大编秩 B把x1与x2综合从小到大编秩 C把x1与x2综合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D把x1与x2得差数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14、四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0、05,ν可认为( 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得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 D )

医学统计学题库

1 医学统计学题库 一、最佳选择题 1. 比较相同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程度,宜用的统计指标是__ __。 A. 全距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2. 反映一组偏态分布资料平均水平的指标宜用_ __。 A.变异系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均数 3. 下述_ ___种资料为计数资料。 A. 血红蛋白( g/L ) B. 红细胞计数( 31012 /L ) C. 抗体滴度 D. 血型 4. 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相对数是___ ____。 A. 相对比 B. 率 C. 构成比 D. 率的标准误 5. 说明样本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是___ _____。 A. 变异系数 B. 标准差 C. 标准误 D. 全距 6. 正态分布曲线下中间面积为99% 的变量值范围为___ _____。 A. μσ±196 . B. μσ±258. C. μσ±1 D. μσ±125. 7. 8名新生儿的身长(cm )依次为:50, 53, 58, 54, 55, 52, 54, 52。 中位数M 为__ __。 A. 53.5 B. 54.5 C. 54 D. 53 8.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指标是_ _。 A. 变异系数 B. 相关系数 C. 均数 D. 回归系数 9. 某市1955年和2015年的三种死因别死亡率,若用统计图表示宜 选用____ _______。 A. 直条图 B. 直方图 C. 百分直条图 D. 统计地图 10. 下述___ ____为第一类错误的定义。 A.拒绝了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 0 B.接受了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 0 C.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 0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医学统计学 一、选择题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 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验时,自由度是( D ) (A) n1+ n2 (B) n1+ n2 –1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统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统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调查某大学5000名学生学习成绩,则总体单位是() A、5000名学生 B、5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2.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3.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状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4.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7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2500 B、2250 C、 2100 D、2200 5.某商场2007年空调销售量为6500台,库存年末比年初减少10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6.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年龄 B、工龄 C、职业 D、工资 7.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影响组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组距 B、全距 C、组中值 D、组距和全距 8.下述各项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 B、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C、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30 B、260 C、185 D、215 1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个体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12.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96分,则“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课程考试试题(A卷) (评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核方式:□开卷 V 闭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2分,只选一个正确答案) 1、医学科研设计包括( D ) A.物力和财力设计 B.数据与方法设计 C.理论和资料设计 D.专业与统计设计 2、医学统计资料的分析包括( D ) A.数据分析与结果分析 B.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 C.变量分析与变量值分析 D.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3、医学资料的同质性指的是( D ) A.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B.对比组间没有差异 C.变量值之间没有差异 D.研究事物存在的共性 4、离散型定量变量的测量值指的是( D ) A.可取某区间内的任何值 B、可取某区间内的个别值 C.测量值只取小数的情况 D.测量值只取整数的情况5、变量的观察结果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况是( A ) A.无序二分类变量 B、定量变量. C.等级变量 D.无序多分类变量 6、计量资料编制频数表时,组距的选择( D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与变量值的个数无关 D.与变量值的个数有关

7、比较一组男大学生白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异度应选( D )A.极差 B.方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8、若要用方差描述一组资料的离散趋势,对资料的要求是( D )A.未知分布类型的资料 B.等级资料 C.呈倍数关系的资料 D.正态分布资料 9、频数分布两端没有超限值时,描述其集中趋势的指标也可用( D ) A.标准差 B.几何均数 C.相关系数 D.中位数 10、医学统计工作的步骤是( A ) A、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B、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和统计推断 C、研究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D、选择对象、计算均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1、下列关于变异系数的说法,其正确的是( A ) A.没有度量衡单位的系数 B.描述多组资料的离散趋势 C.其度量衡单位与变量值的度量衡单位一致 D、其度量衡单位与方差的度量衡单位一致 12、10名食物中毒的病人潜伏时间(小时)分别为3, 4,5,3,2,5.5,2.5,6,6.5, 7,其中位数是( B ) A.4 B.4.5 C.3 D.2 13、调查一组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如果资料属于正态分布,描

2019年统计学试题及解析

2019年统计学试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企业统计中,以下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以下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那么这句话中有〔〕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以下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以下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 A、零 B、1 C、-1 D、2 11.统计有三种含义,即统计活动、统计学和〔〕 A、统计数据 B、人口统计 C、外贸统计 D、数理统计 12.〔〕尺度只能区分事物的类别,但无法比较类别间的大小。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13.时间数列包括绝对数数列、相对数数列和〔〕 A、时期数列 B、平均数数列 C、时点数列 D、属性数列 14.以下变量中不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 A、企业产值 B、毕业生人数 C、生产工人数 D、工资额 15.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质量检验,需要采纳以下那种方法取得数据〔〕 A、全面调查 B、普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16.分配数列由统计分组和〔〕两个要素组成 A、频数或频率 B、观看值 C、随机变量D标准差 17.在假设检验中,假如盼望所考察的数值越小越好,一般要进行〔〕: A、左单侧检验 B、右单侧检验 C、双测检验 D、单侧检验 18.序时平均数是一种〔〕 A、中位数 B、众数 C、动态平均数 D、静态平均数 19.频率的取值范围是〔〕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 一、选择题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 D ) (A)n1+ n2 (B)n1+ n2 –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r>tb B tr

《人口统计学》复习题

《人口统计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最早出现全国范围的人口调查是在()时期。 A.西周B.西汉C.春秋D.秦朝 2、我国()时期已经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 3、在人口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个学术流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A.1 B.2 C.3 D.4 4、某年龄人口性别比=() A.某年龄男性人口数/同年龄女性人口数x100 B.同年龄女性人口数/某年龄男性人口数x100 C.某年龄女性人口数/同年龄男性人口数x100 D.同年龄男性人口数/某年龄女性人口数x100 5、出生婴儿性别比=() A.某年女婴出生人数/同年男婴出生人数x100 B.同年女婴出生人数/某年男婴出生人数x100 C.同年男婴出生人数/某年女婴出生人数x100 D.某年男婴出生人数/同年女婴出生人数x100 6、我国1998年年初人口数为123626万人,年末为124810万人,全年共死亡807万人,那么我国1998年的粗死亡率为()A.124218

B.134218 C.124219 D.134219 7、赫尔曼·康令是() A.英国人 B.法国人 C.德国人 D.比利时人 8、若一个人口的年龄金字塔呈上尖下宽的形态,从发展趋势看该人口属于() A.增长型 B.稳定型 C.静止型 D.缩减型 9、某地某年年中总人数为280万,其中育龄妇女占28.5%,当年共出生婴儿6.6万人,则该地该年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为 A.82.5% B.82.6% C.82.7% D.82.8% 10、某县2002年人口均匀变化,年中有育龄妇女11432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约占71%,年内出生人数为20120人,人工流产4756例,

医学统计学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常用P表示 B. 大小在0%与100%之间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D. 在实际工作中,概率是难以获得的 E. 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在单次研究或观察中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参考答案]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2.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中,属于有序分类变量的是 A. 学历 B. 民族 C. 血型 D. 职业 E. 身高 [参考答案] A. 学历3.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其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A. 性别 B. 民族 C. 职业 D. 血型 E. 身高 [参考答案] E. 身高 4.下列关于总体和样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个体间的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必备条件 B.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 C. 总体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 D. 一般而言,参数难以测定,仅能根据样本估计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参考答案]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5.在有关2007年成都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研究中,总体是 A. 所有糖尿病患者 B. 所有成都市居民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D.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糖尿病患者 E.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非糖尿病患者[参考答案]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6.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答: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习惯上认为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小概率事件原理,它是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 7.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答: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根据样本估计。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8.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答: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χ20.05,ν可认为(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 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D ) A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B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差别很大

医学统计学练习题与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D.病情程度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 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2.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3. 一组原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其数据的特点是 D.数值分布偏向较小一侧 4. 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E.提供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1.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2. 对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描述其变异程度应选用的指标是E. 标准差 3.某项指标95%医学参考值范围表示的是D.在“正常”总体中有95%的人在此范围 4.应用百分位数法估计参考值范围的条件是B .数据服从偏态分布 5.已知动脉硬化患者载脂蛋白B 的含量(mg/dl)呈明显偏态分布,描述其个体差异的统计指 标应使用 E .四分位数间距 1.样本均数的标准误越小说明 E.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2.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D.个体差异 3.对于正偏态分布的的总体,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分布近似为C.正态分布 4. 假设检验的目的是 D.检验总体参数是否不同 5. 根据样本资料算得健康成人白细胞计数的95%可信区间为×109/L ~×109/L ,其含义是 E. 该区间包含总体均数的可能性为95% 1. 两样本均数比较,检验结果05.0 P 说明 D.不支持两总体有差别的结论 2. 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指 E. 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有差别 3. 两样本均数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 值越小说明 D.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4. 减少假设检验的Ⅱ类误差,应该使用的方法是 E.增加样本含量 5.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和u 检验的主要差别是检验要求大样本资料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 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4.参数是指( 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a)。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 两者均不变 D. 两者均改变 7. 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差 C. 极差 D.标准差 8. 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标准差 9. 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 算术均数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四分位数间距 10. 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 0 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 标准差 C. 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 对称 B. 左偏态 C. 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 正态 B. 近似正态 C. 左偏态 D.右偏态 13. 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 均数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 标准差 C. 标准误 D. 极差 15.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c )。 A. 算术平均数 B. 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医学统计学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习题 一、选择题 1.统计工作与统计研究得全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D) A、调查、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B、实验、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C、调查或实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在统计学中,习惯上把(B )得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A、B、或C、 D、E、 3~8 A、计数资料 B、等级资料 C、计量资料 D、名义资料 E、角度资料 3、某偏僻农村144名妇女生育情况如下:0胎5人、1胎25人、2胎70人、3胎30人、4胎14人。该资料得类型就是( A)。 4、分别用两种不同成分得培养基(A与B)培养鼠疫杆菌,重复实验单元数均为5个,记录48小时各实验单元上生长得活菌数如下,A:48、84、90、123、171;B:90、116、124、22 5、84。该资料得类型就是(C )。 5、空腹血糖测量值,属于( C)资料。 6、用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治愈8人、显效23人、好转6人、恶化3人、死亡1人。该资料得类型就是(B )。 7、某血库提供6094例ABO血型分布资料如下:O型1823、A型1598、B型2032、AB型641。该资料得类型就是(D )。 8、100名18岁男生得身高数据属于(C )。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总体与样本得概念、 答:统计学家用总体这个术语表示大同小异得对象全体,通常称为目标总体,而资料常来源于目标总体得一个较小总体,称为研究总体。实际中由于研究总体得个体众多,甚至无限多,因此科学得办法就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得个体,称为样本。例如,关于吸烟与肺癌得研究以英国成年男子为总体目标,1951年英国全部注册医生作为研究总体,按照实验设计随机抽取得一定量得个体则组成了研究得样本。 2.举例说明同质与变异得概念 答:同质与变异就是两个相对得概念。对于总体来说,同质就是指该总体得共同特征,即该总体区别于其她总体得特征;变异就是指该总体内部得差异,即个体得特异性。例如,某地同性别同年龄得小学生具有同质性,其身高、体重等存在变异。 3.简要阐述统计设计与统计分析得关系 答:统计设计与统计分析就是科学研究中两个不可分割得重要方面。一般得,统计设计在前,然而一定得统计设计必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 A.样本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 个体 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其答案

l.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概率P=0,则表示 B A某事件必然发生 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 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3.抽签的方法属于 D 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二级抽样4.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B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分类资料 E有序分类资料5.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治愈显效好转恶化死亡

治疗人数8236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 D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数值变量资料6.样本是总体的 C A有价值的部分B有意义的部分C有代表性的部分D任意一部分E典型部分7.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C A统计设计B收集资料C整理资料D分析资料E以上均不对8.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C 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9.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 B

A抽样误差B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D责任事故E以上都不对 10.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D A对照的原则B随机原则C重复原则D交叉的原则E以上都不对 第八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1.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全距E率12.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C A X B G C M D S E C V 1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E以上均不对14.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 O、2、24+(小时),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 C A5B5.5C6D10E1 2

医学统计学选择题及答案个

医学统计学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选择题(每个2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条图B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A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C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C标准差D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群体差异 C.样本均数不同 D.总体均数不同 6.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A相对比 B 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C)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A n1+ n2 B n1+ n2–1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A抽样误差的大小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D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r>tb B trχ20.05,ν可认为(A)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 检验

统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统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统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调查某大学5000名学生学习成绩,则总体单 位是() A、5000名学生 B、5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2.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3.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状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4.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7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2500 B、2250 C、 2100 D、2200 5.某商场2007年空调销售量为6500台,库存年末比年初减少10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6.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年龄 B、工龄 C、职业 D、工资 7.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影响组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组距 B、全距 C、组中值 D、组距和全距 8.下述各项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 B、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C、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30 B、260 C、185 D、215 1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个体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12.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96分,则“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13.某课题需要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从《统计年鉴》摘取有关资料,这种资料是() A、原始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初级资料 D、次级资料 14.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5.u型分布的特征是() A、两头大,中间小 B、中间大,两头小 C、左边大,右边小 D、左边小,右边大1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