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发展走向以及展望

宏观经济学发展走向以及展望
宏观经济学发展走向以及展望

宏观经济学发展走向以及展望

传统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没有微观基础。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从千百万个经济主体中抽象出有代表性经济主体,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但是微观世界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又岂是几个代表性经济主体所能准确反映出来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一、宏观分析介绍

第二个问题是宏观分析方法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总量均衡作为主要方向。但现实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不仅总供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轨道,而且总需求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变化特点和转换规律。不去研究这些规律和特点,单纯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将复杂的经济现实看得过于简单了。

第三个问题是建立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干预,运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以恢复总需求与总供给表面上或形式上的相等来消除经济失衡。殊不知宏观经济失衡并不是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时失衡造成的,而是其中某一部分失控引起的。正像一个人生病,不可能是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出问题所致,而只能是某一部位失常造成的。因

此总量失衡是果,局部失衡是因,但传统宏观经济学却本末倒置,将总量失衡当成因,因而不就出问题的部门寻求解决之道,而单纯在总量上找出路,难免有张冠李戴之嫌,很容易落入局部生病、整体吃药的误区。这也是政府干预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总是在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之间疲于奔命的原因。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看出,仅仅从总量上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逐步深入到经济内部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即从宏观层面进入到中观层面,然后再进入到微观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中观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二、中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中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的变化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经济学和中观分析方法建立在以下4个理论之上。

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其中动态分析方法尤为重要。它要从经济发展的长河中观察各个产业的地位、作用的变化过程,从中寻找它们的变化规律。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研究各个产业地位的升降、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从经济学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以某一产业来命名。如得到学

术界普遍认同的三阶段划分法,将经济发展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社会三个阶段,就分别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标志。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当然不是,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即这些产业都曾经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发挥过关键性作用。

但三阶段划分法也不完备,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工业化过程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因而工业社会又可细分为轻工业阶段和重工业阶段。这样,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三阶段论发展到四阶段论:农业社会阶段、轻工业阶段、重工业阶段、服务社会阶段,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主导产业理论。这里所说的主导产业是指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它的主要标志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其比重最大或活力最强,因而成为推动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或最。

如何从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寻找出主导消费需求呢?这需要运用中观分析方法将总消费需求,细分为衣食住行和服务,其中食为农产品;衣为轻纺产品,它属于轻型消费品;住和行指住房和家用小汽车,由于它们主要是重工业生产出来的或重工业提供主要部件,因而统称为重型消费品;服务指第三产业产品。于是总消费需求就细分为农产品需求、轻型消费品需求、重型消费品需求和服务需求4个部分。

如果将4大消费需求与四大产业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供求关系,即农业是满足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轻工业是满足国民对轻型消费品的需求;重工业是满足国民对重型消费品的需求,第三产业是满足国民对服务的需求。

从各个产业如何满足人们的4大消费需求,我们可以发现消费需求,特别是主导消费需求的变化规律。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虽然人们对衣食住行和服务都很需要,但限于生产能力低下,只能首先满足迫切程度最大的消费需求,即食物需求,所谓民以食为天。于是,食物需求成为主导消费需求,农业也随之成为主导产业,其他消费需求,如衣、住行、服务等只能置于次要地位,部分加以满足,其生产部门也就成为次要产业。这时的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农业社会特征。

以后,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不仅能基本满足国民对轻型消费品需求,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余力大规模生产重型消费品,于是轻型消费品需求就从主导地位下降到次要地位,轻工业也降为次要产业,重型消费品需求和重工业则上升到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同时,农产品需求、轻型消费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而有所增长,并带动其生产部门相应发展。

当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基本满足国民对重型消费品需求

以后,服务需求和第三产业就上升到主导地位,经济进入了第四阶段。

从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四阶段的后期;中等发达国家处于第四阶段的初期或中期;发展中国家有的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有的甚至处于第一阶段。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工业比重已最大,而且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产值,因而处于重工业阶段的中后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动态角度来看,消费需求的变化是一个主导消费需求不断转换的过程,或者说是主导消费需求不断转变为次要消费需求和次要消费需求不断转变为主导消费需求的过程,而每一次主导消费需求的转换都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开始,这也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从静态角度来看,消费需求结构是一种主次结构,主导消费需求处于中心和主要地位,它决定着总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而次要消费需求则处于受制的从属地位。社会生产要优先满足主导消费需求,即使主导消费需求由于某些原因出现萎缩,其所闲置的社会生产能力也很难用于增加次要消费需求的供给。因为人们对主导消费需求的迫切程度远远大于次要消费需求,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即使一时不购买主导消费品,也会将钱存起来,以待将来购买。

既然国民经济运行有其均衡轨道或轨道区间,那么,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个产业是否也存在自己的均衡运行轨道或轨道区间呢?回答是肯定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当它按某一轨道运行时,其各个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相应轨道运行,与之相配合。如果它们胡行乱走,相互冲突,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会混乱不堪。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太阳系的运行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太阳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另一方面八大行星在按照自己轨道运行的同时又受到太阳的制约,围绕着它运转。如果八大行星无规则运行,整个太阳系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民经济的运行就是依附在其各个组成部分运行之上的。

从表面上看,各个产业都在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生产,似乎互不相干。但整个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如果分配给这个产业的社会生产能力多了,用于其他产业的社会生产能力就少了。那么,由谁来进行协调和分配呢?这就是市场机制,它通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控制总供给,决定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其实现过程是,人们以货币作为选票来表达自己对各个产业产品的需求,凡是需求多的产业发展就快,需求少的产业发展就慢。

经过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加以调控,经济增长率迅速回升,从2010年前三个季度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增长率为4%,轻工业增长率为%,重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

为%,都在各自均衡增长区间,因此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在均衡区间,为%,比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

那么,是什么力量将国民经济推离均衡运行轨道,陷入过热或过冷呢?是四大产业和四大消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是某一个产业和消费需求所为呢?

根据系统论,一个大系统是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如果一个分系统出现异常,并且其规模和力量足够大,则不仅会影响其他分系统,还会引起整个大系统的紊乱。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就是如此,当某个产业因一些扰动因素的冲击而严重脱离其运行轨道,出现剧烈波动时,不仅会引起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均衡运行轨道,而且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偏离均衡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由此可见,经济大起大落不是四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是其中一个产业偏离其均衡运行轨道所致。

当然非主导产业的供求也不是一点波动也没有,但幅度要远远小于主导产业。产生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投机者手中,他们进行恶意炒作,推高某些非主导产业产品的价格,引起该产业的波动。

另一个原因是主导产业剧烈波动的连带影响,表现为纵向和横向双重效应。从横向效应来看,分为产业链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产业链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发生剧烈波动,如大

幅度萎缩,会使其相关产业,都要受到波及而萎缩。例如当轻工业为主导产业时,如果它发生萎缩,供给其原材料的农业和供给其生产资料的重工业都要受到影响而相应萎缩。收入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职工因本部门不景气而工资下降或失业,无力再像过去那样购买非主导消费品,其生产者不得不减产。这两种效应将主导产业的波动向广度扩散,直达整个经济。

从纵向效应来看,它是一种自激励型效应,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恶性循环:主导产业萎缩引起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又进一步加剧主导产业萎缩,如此循环不已,直到达到某一极点。

总之,横向效应将主导产业的波动向非主导产业扩散;纵向效应则不断强化主导产业的波动,将其引向极致。两种效应叠加在一起,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产生了极大的扰动力,足以将经济推离均衡运行轨道。

三、新的经济预测方法的尝试

我们根据中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预测方法,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测算出4大产业的均衡增长率及其区间,具体数值见前文。第二步,分析四大产业增长率的走势,并据此判断经济走势。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三产业属于非主导产业,增长率比较稳定,虽然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

过多,出现流动性过剩,一些投机者趁机炒作,因而属于短期现象,供求平衡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制止货币和贷款的过度增长,价格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预计2011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和%,保持在均衡增长区间。轻工业的情况比较复杂,就内需而言,它属于非主导产业,不仅需求比较稳定,供给也相当充分,应该能稳定在均衡运行轨道区间。但就外需而言,它的很大一部分产品用于出口,外需的影响很大。从世界经济形势来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减速,欧盟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缠身,近期又要救助爱尔兰,因此外需的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出口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因此轻工业增长率的变化要看出口的实际状况,估计有可能下降。

重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它的产品主要由生产资料、重型消费品和重工业出口产品组成。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取决于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如果后两者稳定,它也随之稳定。而出口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下降的可能。因此重型消费品生产就成为关键:如果它下降,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如果它增长强劲,则不仅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在外需不足时可以予以弥补。

现阶段我国主导消费需求是住房需求和家用小汽车需求,但前者规模远远大于后者,因而主导消费需求以前者为代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导致自住房需求急剧萎缩,虽然

投机需求旺盛,但政府为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不得不出手加以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制止了房价疯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商品房销售量的大幅度下降。根据中观经济学理论,主导消费需求萎缩,必然会引起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率下降。由此可以判断,2011年重工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第三步,测算有关变量的参数。首先是重工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参数,据测算,重工业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其次是轻工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参数,据测算,轻工业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第四步,提出预测方案,主要有两种情景:第一种是出口稳定,因而轻工业增长率保持在均衡轨道,为%。于是,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就取决于重工业。预计重工业增长率低于均衡增长率2个百分点,为14%。这将拖累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即从均衡增长率下降到%。

第二种情景是,出口明显减少,使轻工业增长率从均衡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为12%,拖累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率仍然为14%,拖累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两者加在一起,为个百分点,使经济增长率从均衡增长率下降到%。

总之,第一种情景是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第二种情景是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

第五步,加入政府干预因素,提出政府调控的具体目标。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如何扭转这种局面,使之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呢?办法是增加主导消费需求--住房需求来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

总量干预的另一种方法是货币政策,即通过超经济地大量发行货币来刺激总需求。一般来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人们手中的钱会越来越多,其使用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投资或投机。从前者来看,人们可能会将一部分货币用于增加主导消费品的购买,但大量货币涌入主导消费品市场,会推动其价格飙升,使价格泡沫越吹越大,直到破灭。如我国在2009年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引起房价迅速攀升,如果不是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抑制,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在经济衰退时期,不去解决主导产业出现的问题,而是运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总量上寻找出路,不过是饮鸩止渴,至多将危机推迟一段时间而已,实际上是为危机更猛烈地爆发创造条件。

四、宏观调控的科学化、精确化

按照中观经济学理论,宏观调控的任务有3个,第一个是找到引起经济失衡的产业,即主导产业;第二个是找到主导产业出问题的原因;第三个是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来看,主导产业是重工业,主导消费需求是住房

需求,它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那么,它出了什么问题呢?

进入新世纪以后,住房需求和房地产业变动十分剧烈。2004年和2007年我国经济两次过热都是房地产过热造成的。而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经济大幅度下滑虽然有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巨大冲击的影响,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的急剧下降,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增长,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14%提高到28%,贷款更是达到近10万亿的天量。

为什么房地产开发商如此顽强,甚至有恃无恐,敢与政府的调控政策对着于,他们所仰仗的如此强大的抵抗力来自何方呢?这是房企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房企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房企规模巨大而数量较少,容易公开或暗中达成协议或默契,操纵价格,如有些城市的房企公然联合起来,集体宣布不降价。至于暗地里相互串通,共同提价或共同抵制降价,更是屡见不鲜。因此,与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产品市场和接近垄断竞争市场的轻纺产品市场相比,房地产市场接近于寡头垄断市场,或者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之间,从而造成房价易升难降。

房企具有很强的高房价坚持力和抗压性。房企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又拥有较强的垄断地位,与金融机构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再加上高价卖房获得的暴利作后盾,即使出现销售困难、亏损增加,也能坚持很长时间。例如,有的房企只要高价卖出一部分楼房,依托其所获暴利,即使剩下的楼房卖不出去,也不愁资金短缺,因而抗压性很强。

巨大利润的诱惑。房企生产规模巨大,房价只要提高一点,就能获得巨额利润;反之,如果降低一点,损失也是严重的。因此房企对房价十分敏感,总是希望它能多升少降。有的房企甚至明明知道房价已经过高,但仍压抑不住暴利的诱惑,用囤地和捂盘不售等不正当手段逼迫房价继续上涨。这种行为已迹近贪婪了。

正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寡头垄断地位,实力雄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当然要竭力维持高房价,为此不惜与任何力量相抗衡。其实房地产开发商不是在与政府的调控政策对抗和博弈,而是与市场博弈,与自己未来的命运开玩笑。

房价从上升到房地产泡沫破灭大体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房价虽在上升,但仍处于广大中低收入者所能承受的水平,称为自住房阶段;第二阶段是房价上升到该水平之上,但还有投资价值,如人们买房出租,仍有利可图,称为投资阶段;第三阶段是房价上升到单纯投资已无利可图,只能靠投机炒作赚钱的程度,称为投机阶段;第四阶段是房价越炒

越高,一直到无人敢接盘或没有资金可供购买时,那股推动房价一路飙升的力量顿时消失。于是房价掉头向下,一路狂跌,房地产泡沫就此破灭,称为泡沫破灭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信奉市场万能论,主张事后补救,因而对房价的疯长不加干预,直到它走到第四阶段,自动破灭。

以上说明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的理由。那么它应该如何干预呢?归纳起来,政府调控房地产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来影响房价,使之降低到合理水平,如提高首付款比例、限制贷款对象、征收房产税等等。但这种方法有4个弱点,第一个是见效慢。房企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我国政府在2010年4月采取调控措施,至今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制止了房价疯长,但要将它降到广大中低收入者所能承受的合理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甚或不可能。第二个弱点是容易出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减少内需。房企在高价房销售困难的情况下,会不断减少投资,甚至不惜以经济增长率下滑来要挟政府。

总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历史实践都证明,在重工业阶段,政府负责满足中低收入者基本住房需求,是实现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可以采取市场化操作的方法

来组织保障性住房的生产。市场化操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根据市场原则制定房价,使企业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至少要有利可图;保障性住房要通过招标等方式由民营企业或国有企业来生产;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一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公租房由中低收入者按照市场规则,自己掏钱购买或租住,政府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补贴,但主要部分要购房者自己承担。

具体做法是:第一,将住房需求者分为高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生活困难者三个层次。高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由市场来满足,房价随行就市,但要抑制恶意投机炒作,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由政府提供平价房来满足。生活困难者的住房需求由政府提供廉租房来满足。

第二,大幅度降低住房价格和租金,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大幅度降低土地出让金和税费。地方政府必须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能过度依靠出售土地来增加财政收入,而要靠经济发展使税收水涨船高来获得财源。如果将土地价格抬得太高,房子就会卖不出去,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衰退,到那时土地再多再贱也卖不出去,落得双输的下场。另一个是禁止暴利。政府须规定平价房的生产者所获利润不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房企也要把眼光放远一些,高房价固然能获得暴利,但最终会导致房地产业一片萧条,自己也受到损害,甚至破产。而如果将房价维持在合理水平,不仅房

地产业能长期繁荣,自己也能持久赢利。总之,只要做到以上两点,再加上政府的适当补贴,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就可以控制在中低收入者所能承受的水平。

第三,保障性住房以招标等方式交由民营或国有企业生产,在政府限定价格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第四,对于平价房的出售,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每套住房面积要在90~120平方米以内;每个家庭限购一套;不得出售、出租和转让,违者收回住房。如果平价房购买者欲将其出售,可按一定价格退给政府,由政府转售给其他中低收入者。

总之,运用第二种方法,政府就掌握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不仅能大大提高调控的提前量,在经济失衡刚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制止,而且能大大提高调控的精确度和效力,根据总需求与总供给缺口的大小来调整保障性住房投资规模,使宏观调控走上科学化、精确化、高效化的正确道路。

五、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走向“实”,通过中观化、微观化,越来越接近客观实际和经济个体。另一个是走向“虚”,越来越虚拟化、空泛化,漂浮在总量层面上,用数学公式将各种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纠结在一起,构建意想世界的空中阁楼;沉湎于复杂到连自己也弄不清楚的数学模型中,甚至与“现代炼金术”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大量有毒金

融衍生品,酿成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

实际上,传统宏观经济学走的是一条颇为独特的路,它不去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内部世界,而是从表象上远远一望,发现经济衰退或膨胀大都伴随着总需求小于或大于总供给的总量失衡现象,因而以为只要增加或减少需求,使总量哪怕是表面上达到平衡就能恢复经济正常增长。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篇1时光如梭,我们又走过了一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

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利用、被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分析

13章宏观经济问题与理论争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卢卡斯楔奥肯缺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 汇率萨伊定律凯恩斯革命 二、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1.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3.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在1936年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问题。() 7.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波动性。() 8.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9.“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11.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 1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长。() 13.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将来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 14.一国稀缺资源中最容易被闲置的是劳动力资源。() 15.劳动力就是一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成年人的总数。() 16.失业率是失业数量占就业数量的比率。() 17.一个社会总会存在失业。() 18.充分就业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19.如果汽油或计算机的价格上升了,经济就一定经历着通货膨胀。() 20.如果平均物价水平上升一倍,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一半。() 21.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通过宏观经济学学习,了解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 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 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 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 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 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 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 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 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 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

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教程文件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时光如梭,我们又走过了一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利用、被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 (一)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理论派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凯恩斯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主义。面对如此众多的理论,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例如失业和物价上涨。学了宏观经济学后,我知道了失业不仅包含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一层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叫自愿失业,即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愿提供劳动力。而物价不仅仅只会上升,有时还会出现物价下跌,即通货紧缩。 在这门课中,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汇率这一价格标尺。以前我只关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希望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那样我们的钱就更值钱。但如今我已不再有这种幼稚的想法,

第十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做出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二: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此时,经济循环的基本模型如下:图中:⑴表示: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⑵厂商向居民提供产量和劳务;⑶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⑷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量和劳务。 三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①工资利息地租利润②消费支出③税收④转移支付⑤税收⑥政府购买(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 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 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 ,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 ,称为名义GDP。 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 1. 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 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范文

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范文 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范文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0%

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 ___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xx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 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

最新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 发展

导论 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认同,经济学有两大区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词都来自希腊语,前者是从小的方面看;后者则是从大的方面看。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宏观经济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分析不同经济活动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总体经济表现的影响,分析国民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机制;探讨总量波动的原因等,从而可以把宏观经济学定义为研究总量运行的经济理论体系。 学习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首先应该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明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一些相关的重要概念;其次,应该熟悉和把握宏观经济流量循环的模型;最后,能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宏观经济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章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论述,并以此作为全书逐步进入宏观经济神秘殿堂的导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1.萌芽时期 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有很多杰出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称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一: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教育部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短短的三天的学习,不仅聆听到了叶航老师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同时丰富了一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现将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微观经济学体系比较严谨和完整,而宏观经济学观点庞杂,学派林立,争论较大。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观点的分歧,向学生们呈现学派之间的差异很是关键。叶航老师主要介绍了索罗模型和哈罗德-多玛模型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分歧,在分歧点介绍和明晰的过程中,不仅促使自己深入思考这些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前提,而且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们求异思维。 此外,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剖析现实经济运行,也是课堂教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我们学校经济系教研室老师也很注重这一点,关注现实发生的事情,讲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出来,将书读薄,将书读活。以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为例,叶航老师以前后15年来对比分析了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历史演进,坚信了宏观经济学必须有微观基础,不同的微观基础—--居民偏好和企业约束---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抓手。 关于教学课件方面,叶航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启示。以介绍菲利普斯曲线为例,结合弗里德曼的铅笔商的故事,配合课件动画效果,绝妙的展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胀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货币发行的这一观点。 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体会 在课堂上,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过程中,体会到叶老师对经济运行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2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3会本24班陈世杰 2013102022406 摘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究竟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首先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通过对二者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从古至今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正是因为经济学的逐步发展,导致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逐步分离,形成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完整的体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究竟有何区别呢?首先二者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有三点最基本的假设:(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其次二者基本不同在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心得体会 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xx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精品范文网|宏观经济学心得体会。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框架。 2、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GDP、NDP、NI、PI、DPI之间的关系。 (1)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GDP中扣除了折旧后的产值。(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的概念) 国民收入(N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的各种生产洋提供者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货币价值之和。 个人收入(P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之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最后归个人所有并能直接支配和使用的全部收入。 (2)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GDP-折旧(资本消耗)=NDP NDP-企业间接税=NI 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红利=PI PI-个人所得税=DPI 3、凯恩斯提出的基本心理规律有那些? 凯恩斯提出的基本心理规律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 性偏好。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

加的多。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是指由于资本家普遍对未来存在信心不足,从而导致资本 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指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及投机动机而使人们对货币的 流动性产生偏好。 4、凯恩斯理论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何时达到均衡?如何调整以实现均衡? (1)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当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经济社会的收 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经济达到均衡。 (2)如果投资大于储蓄,经济社会的总支出大于总收入,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大 于零,即企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社会的总收 入大于总支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小于零,即企业的存货会减少,于是,企业会扩 大生产。通过以上调整,最终达到均衡。 5、试用图解法导出IS曲线,并分析IS曲线变动的因素。 (1)利率的敏感程度d、边际消费倾向影响IS曲线的斜率。 (2)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自主性支出的变动 会引起曲线的平行移动; (3)如果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发生变动,曲线的斜率也会发生变动。 6、“增加储蓄将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增加消费会增加国民收入,引起经济繁荣。因此,节俭对经济不利”。(1)用凯恩斯理论分析以上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从我国经济现实出发,分析以上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离开了具体的条件很难判断一种理论的正误。凯恩斯理论是以有效需求不足的萧条经济为背景提出来的。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储蓄会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从而加深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由于储蓄率的上升而带来的投资品供给的增加只能导致产品的积压,所以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节俭对经济不利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一个经济的繁荣还取决于社会的总供给能力,即经济的发展要受到资源的限制,那么,增加储蓄,增加资本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2)过去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节俭,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脚步的放慢使很多人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政府也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用将息、增加收入,甚至放长假等方法来刺激消费。 但是,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凯恩斯理论中的萧条经济,我国的经济资源也还比较缺乏,再有,我国经济增长的缓慢部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在鼓励消费的同时,还要刺激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和出口。从长期来看,我们还要主义制度变革、资源的增加和技术进步,这才是长期繁荣之路。 7、财政政策效果与IS、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案: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使得IS曲线变动对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