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阿奎那怎样论证理性信仰

阿奎那怎样论证理性信仰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中世纪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中世纪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信仰和理性之间关系的看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如何论证理性信仰的观点。
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神学大全》中,阿奎那详细阐述了他对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方式。
首先,阿奎那认为理性和信仰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相支持和补充的。
根据他的观点,理性和信仰分别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但二者并不对立。
理性通过推理和观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世界的真理,而信仰则是超越理性范围的、关于神秘事物的信念。
在阿奎那看来,理性和信仰可以相互印证,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真理。
其次,阿奎那认为,理性可以引导人们朝向信仰。
理性本身有其局限性,无法解释所有的事物,特别是那些超越自然的神秘事物。
因此,理性需要依赖信仰来认识神秘事物。
在他的理论中,信仰被视为启示的来源,是上帝对人类真理的揭示。
理性可以通过信仰来认识超自然领域,使人们更加完整地认识世界。
最后,阿奎那还提出了关于理性信仰的合一性观点。
在他看来,理性和信仰应该相互协调和一致。
理性所达到的结论应该与真正的信仰相一致,而真正的信仰也必须经得起理性的考验。
只有当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时,人们才能获得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而言之,阿奎那的理性信仰论述强调了理性和信仰之间的互补关系,并主张两者可以相互支持、相辅相成。
他的观点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理性和信仰之间找到平衡,进而达到对世界和真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阿奎那的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理解理性信仰的含义和价值仍具有重要意义。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理性强调的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思考和推导,而信仰则是基于个人对神秘或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情感。
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信仰可能追求的是超越理性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理性与信仰的定义及特点理性是人类通过思维和逻辑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世界的过程。
它强调依赖证据、实证和逻辑推理,受到科学思维和理性主义的影响。
理性思维注重客观事实,倾向于用分析和推理来达到问题的解决。
理性的特点是严谨、客观和可验证。
而信仰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或神秘存在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信仰通常建立在个人或集体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上,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与理性相比,信仰更加主观,其特点是主观性、非理性和情感化。
二、1. 知识与信念的冲突:理性追求的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知识,而信仰却是基于主观信念和个人情感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信仰可能与客观的知识相冲突,导致理性和信仰产生矛盾。
2.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以实证、实验和验证为基础,而宗教则依赖于信仰和神圣文本。
在一些科学理论和宗教教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例如,进化论与宗教创世论在人类起源和生命演化等方面存在冲突。
3. 理性思考与宗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理性思考要求人们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而某些宗教教义要求人们相信教义中的神圣真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理性思考的原则相抵触。
三、理性与信仰的融合尽管理性与信仰存在冲突,但也有可能实现两者的融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式:1. 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将理性和批判性思考应用于对自身信仰的思考。
通过质疑和探索,确保自己的信仰基于合理的推理和证据。
2. 相互尊重:理性和信仰不一定非此即彼,人们可以相互尊重和容忍它们的存在。
通过尊重他人的信仰和理性,可以促进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存。
3. 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如何运用理性。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与和谐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与和谐当提及理性与信仰,我们往往会将其视为两个截然不同、对立的概念。
理性强调逻辑推理和科学证据,而信仰则基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然而,事实上,理性与信仰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它们可以和谐共存,为个体和社会带来益处。
从历史上来看,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在那个时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取代了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来验证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这让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信仰抱有疑问。
由此,一些人开始崇拜理性,将其视为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而对于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
然而,理性和科学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银弹。
人类的思考和感受不能完全由科学来解释。
信仰,作为一种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满足了很多人对意义和目的的需求。
信仰可以提供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安慰和指引,使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下去。
信仰还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心,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员。
在现代社会中,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共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理性和科学,忽视了人性的情感和信念。
虽然理性可以使我们摆脱迷信和愚昧,但另一方面,过分追求理性也会导致人们对人情世故和道德质疑的忽视。
相反,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宁和安慰,但如果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质疑,就有可能滑向盲从和教条主义。
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共存不仅对个体而言,也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体层面上,理性和信仰的结合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理性思维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而信仰则激发他们持续努力并克服困难。
在社会层面上,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理性思维可以促使人们合理对待他人的观点和信仰,而信仰则可以将个体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要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共存,个体和社会需要努力寻找平衡点。
首先,个体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便能够理性地评估和分析问题。
理性与信仰的辩证与冲突

理性与信仰的辩证与冲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与信仰一直以来是相互交织,又似乎永远无法完全调和的两个概念。
理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科学、逻辑和推理等方式来探求真理;而信仰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寄托,是追求超越理性范畴的真理和意义。
然而,理性与信仰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与辩论。
首先,理性与信仰在对待世界的态度上存在冲突。
理性以科学为基础,注重观察、实证和验证。
它试图解释世界的原理和运行规律,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然而,信仰往往基于主观和个人经验,强调的是对超验的信念和信仰的力量。
信仰往往超越了理性能够接受的范畴,依赖于直觉、直观和灵感等非理性的因素。
因此,理性追求客观、可证实的事实,而信仰追求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理性与信仰在人类价值观的建构上存在冲突。
理性以科学方法探究道德和价值观的起源和演化,试图通过客观的事实和逻辑推理建立价值体系。
然而,信仰往往是道德和价值观的来源之一,它以宗教或哲学信仰为基础,强调人类的灵魂、道德准则和生命意义。
信仰源于人类对存在和无限的追求,以及对善恶、美丑的判断。
理性试图建立普世的价值观,而信仰则强调个体的宗教或哲学信仰,使得理性与信仰之间存在价值追求的差异和冲突。
第三,理性与信仰在解决疑问和困惑上存在冲突。
理性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追求可能的答案和解释,在思考和探索中秉持怀疑和审慎的态度。
然而,信仰却往往以信念为基础,通过宗教、哲学或超验经验来寻找答案。
信仰能够给予人们希望、坚定和慰藉,但对于理性提出的质疑和逻辑的挑战,信仰常常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这种冲突导致了信仰者和理性主义者间的不解和分歧。
然而,理性和信仰并非毫无关联,它们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理性与信仰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的思想和文明进步。
理性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的推理能够对信仰进行验证和审视,使信仰更加合理化和成熟。
同时,信仰则给予理性以超越理性的启示和激发,使其不仅追求事实,更追求意义和价值。
笛卡尔思想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笛卡尔思想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摘要:笛卡尔著名的“乌尔姆三梦”表明,在其思想开端,信仰从神秘主义角度奠定了其形而上学的基础。
在其哲学中,笛卡尔则通过思辨理性的理智直观,得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奠定其形而上学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以数学为典范,在其形而下学中给出经验理性的原则。
于是,在笛卡尔思想中,信仰所导向的目的论与理性导向的机械论形成一个紧张的关系。
关键词:笛卡尔;信仰;“乌尔姆三梦”;思辨理性;经验理性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7-0075-06作者简介:师娅(1979—),女,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中国传统优秀修身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18JK0818)。
①自然的灵明,法文为la lumiere naturelle 。
(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00)笛卡尔思想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师娅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肇始者,笛卡尔在把对人的神性的关注转向人的人性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转向意味着要处理信仰与哲学理性之间的关系。
并且,从理性来看,笛卡尔将“自然的灵明”①解释成普通人的经验理性与读书人的思辨理性,[1](p9)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中,这样的区分更明显,[2](p14)理性在他那里已经有了思辨理性与经验理性之分。
于是,笛卡尔哲学呈现出信仰与思辨理性和经验理性的辩证关系。
笛卡尔对哲学的大树之喻实际上包含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两部分。
形而上学“包括知识的本原,其中就说明神的主要属性,我们灵魂的非物质性,以及我们心中的那些清楚的、简单的见解”。
[1](p70)显然,这样的划分是基于笛卡尔对神学的理解。
笛卡尔将天启神学划出他的思考范围,他的神学只能够被理解为理性神学。
[3](p8)其形而下学则主要是两部分:一、物理学,二、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摘要】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与信仰可被看作是两条此消彼长的轴线,有着各自内在的、外在的起源。
而将两者关系“大规模”的复杂化——融合或对立的根源阶段应该是在中世纪盛期。
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本文通过简述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一些观点主张,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信仰理性每每提到中世纪,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黑暗”、“愚昧”这些词。
大部分人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对于中世纪的文化人们普遍持极端否定的态度。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中世纪的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
恰恰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经历了形成、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过程。
[1]一、理性与信仰的调和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是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
希腊晚期罗马时代,理性和信仰的调和孕育出了独特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早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交锋中,基督教一方有虔诚的信仰,无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一方有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但无统一的信仰,正是在这样丰厚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氛围下,基督教借助哲学对自身的教义做出理论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俄里根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早开了从理性上论证基督教信条的先河。
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汀主张信仰高于理性,“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是他思想本质的概括,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2]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是靠神秘的直觉认识上帝,是“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与普罗提诺的“解说”、“顿悟”如出一辙。
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哲学思考

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哲学思考信仰和理性是人类思维领域中两个关键而又复杂的概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超越自身经验范围的事物或原则的信任和依赖;而理性则强调人们根据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来思考和判断。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矛盾或互不相干的关系,然而,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却能揭示出一种更为复杂和细致的关联。
首先,信仰和理性都是人类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天生具有一种信仰的本能,从原始信仰到宗教信仰,人们对于超越现实世界的事物抱有一种渴望与敬畏。
信仰为人类提供了指引和支持,使人们能够在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中找到安慰和意义。
然而,理性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理性,人们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和思考世界的本质,推演出各种定律和原则。
理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清晰、客观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双方相辅相成,都在不同层面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支持与发展。
然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和固定。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
信仰常常涉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虔诚的信仰,而这往往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并不受理性的限制和证明。
例如,宗教的信仰常常要求人们去相信无法被证明的神迹或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与理性的核心原则相悖。
由于信仰缺乏客观证据的支持,它往往容易引发偏见和盲目,导致人们在实际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与此相反,理性要求人们基于推理和证据来做出决策,而不仅仅是凭借信仰和情感。
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方式有利于人们超越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识去发现真理和实用知识。
然而,信仰和理性之间并非纯粹对立的关系。
实际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和交织的关系。
信仰可以弥补理性无法回答的问题。
例如,在面对生命与死亡、人类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时,理性常常显得无力,此时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超验的解释和安慰。
同时,理性也可以调整和审视信仰,帮助人们对其进行合理和客观的分析。
理性促使人们追求的是真正的科学和哲学思考,而不仅仅是盲目的、不加思考的信仰。
信仰和理性的交织还能够激发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去思考和理解世界。
理性与信仰心得体会怎么写

理性与信仰心得体会怎么写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己的理性和信仰。
理性和信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但它们都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获取更多的智慧。
在我的小小心得中,我认为理性和信仰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理性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事物,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非常重要,而有些只是小事一桩。
如果我们的思考方式不够理性,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很难做到客观分析和公正裁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修炼理性思维能力,将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我们对待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不盲从、不喧宾夺主,相信我们可以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会让我们失去方向。
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时,信仰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路口。
信仰的力量无穷无尽,在外在环境诸多考验的时候,通过信仰我们还可以自我激励,焕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
理性和信仰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需要理性思考和信仰的支撑来帮助自己走过一点点坎坷而不是停滞不前。
不要把人生的路看得太短,只是要能够走得坚定、认真。
我们需要发扬理性和信仰的作用,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我看来,理性与信仰不能仅仅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部分,它们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我们需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发掘出理性和信仰的作用,从而做出更加明智、正确的选择。
试着用更加理性和信仰支撑的心态和工具去迎接前行的每一天,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说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作者:尹颜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0期
摘 要: 随着现今日益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成了我党在十九大以后工作
的一个重点。其中理性与信仰是我们思维世界、认识世界的基本,也是决定每个个体人生价值
观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总结出问题并加以借鉴,在阐明理性和信仰
的价值对于主体的影响的同时,表述对于二者重要性的认识和如何把握。
关键词: 理性 信仰 价值
一、理性与信仰的内核
理性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中,前身是哲学史上的“逻各斯”,理性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社会
实践知识积累或者是经验的体验得出的理论,加以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
们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能够达到预期或者目的,它是客观的,是一种既定或已知推向未知
的一种行为,在我们已知或体验过的事物中加以分析从而支配我们的思维。信仰通常是指大众
对于某件事物,某人或者是某个组织的信奉和尊敬,我们会将它们的准则标准或运行规则付诸
生活当中,把它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它通常被人理解为一种主观行为,信仰的起点很多都是
由未知出发,获取心灵或情感等方面的回馈。信仰最早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和美好
生活的向往,但是理性即科学的落后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宗教信仰就此应运而生。
二、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与信仰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一直成为哲学家和神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这也奠定了中世纪哲学
的最基本问题,从而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哲学。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就不得不提中世纪哲学,
在很多人看来,从理性思维上看,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期”,但是从信仰上看,中世纪哲学则
是相当阳光明媚的时期,中世纪的信仰主义是用信仰完全压制并抑制了理性,产生了基督教哲
学。中世纪理性与信仰的争论,对古罗马理性的宣扬起了催化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人们用信
仰来压制理性,争论的产生,使人们又重新陷入到了怀疑主义当中,对于现有的价值观体系观
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审视,对于信仰的怀疑对于理性层面来说是进步的,二者的相互碰撞驱使人
类对于自然科学产生了好奇,并加以探索,客观促进了理性的发展,争论的第二个作用重体现
在后期的文艺复兴时期,为后面的理性复苏打下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主体的重
要性,进而推翻了后来的教会神学。在中世纪的哲学里,它变成了为信仰所服务的奴仆,虽是
抑制但并非排斥,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而开展进行的信仰主义。
到了现代主义,理性又完全把信仰进行了压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此过程
中,理性和信仰一直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的,一直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从实践理性出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而实现了理性和信仰的统一,黑格尔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绝对”的概念结合,把理性和信仰统
一起来。
三、理性与信仰的价值
学术界对于价值的考量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从客体的自身功能和属性出发可以规范它的
客观性价值,从主体之间的需要程度规定价值可以概括出主观性价值,从主客之间的需要程度
可以看出价值的关系性存在,而普遍的定义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
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
何价值的体现都要以满足主体的需求作为评判的标准,离开了主体的讨论,那么价值的讨论就
缺少了支撑。在这里我们分别讨论理性和信仰的价值。
理性的价值通常被认为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所自称的理性思维,从幼年的学习成长,中年
的生活积累,这些看上去似乎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通过所谓的逻辑梳理,获取所期待的成
果或目的。我认为理性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了对与错这个绝对二元对立的环境中,它没有所谓
的中间环节,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以知识和真理为核心,按照已知的伦理道德、逻
辑准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剖,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由此作为标
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以后的操作。在这一过程当中,以自我为主体,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外
在世界的影响和引导,从而满足我们对认知事物进行判定的需要,这种思维过程,是以满足自
身为目的而实现的,一般的逻辑推理被我们看作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但是这似乎也被忽略了主
体的能动性,我们之所以可以进行推理是因为我们具有主体意识、具有主体判断者的身份,其
理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的过程。
信仰,体现了对科学的信仰。信仰的存在是基于人的存在,它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的一种
精神形式,信仰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其对“善”的追求,因其这种理想而形成的一系列的
道德规范和情感的表达。信仰逐步确立是因为我们主体思维中因基于某种确定观念后通过不同
的社会实践而展开的,在实施过程中又不断加以巩固的过程,信仰通常被主体拿来判断非客观
世界的“善”或“不善”,因此综合来看,它没有像理性那样依托于事实为依据的绝对性,对于各
自的信仰领域更多地承受的是道德或非物质精神上的评判。作为纯精神形式的存在,由于其存
在形式的限制,各种信仰体系理论相互矛盾,选择方式的自由,等等,因此爆发了一些宗教冲
突、道德冲突,在人类建立心灵的栖息地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困扰。
四、理性与信仰的交织
关于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存在几种观点:第一种是理性和信仰二者是相互融
合的、彼此渗透的,两者在相互促进中和谐相处;第二种认为信仰超越了理性的思维,它是凌
驾于理性之上的存在,因理性思维的限制性和我们所能认知的局限性而束缚了它的作用;第三
种认为二者是互斥的,彼此是不相容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外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在对于精
神思想的追求,二者的对立,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人类生活机制,而理性和信仰,则是形成
这个体制的基本要素,个体的存在有着特性,并由此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两类要素的需
求程度,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要求。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理性也没有绝对的信仰,二者是相互交
织、相互融合的,精神世界要依托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会产生对于更高精神追求的渴望。
五、结语
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理性与信仰二者的关系总显得那么不容易调和,如果二者非要有所
争端,那么必将导致文化思维的故步自封,爱因斯坦对于理性的科学和信仰的宗教二者的关系
问题进行过讨论,他认为:“科学无宗教则盲,宗教无科学则跛;宗教没有被科学取代,科学
不能解决人类信仰的问题。宗教和科学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共同的未来最终是要对话而非对
抗。”②理性和信仰都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思维内在模式,科学和宗教在不同程度上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活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并不能偏颇某一方,不是理性要依托信仰,
也不是信仰要从属于理性,二者是要以取长补短的方式共同发展,用理性的科学帮助我们解决
客观的物质生活,用信仰宽慰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一个内在一个外在,二者相辅相成,构成
了整个“人”的世界,理性和信仰的和谐相处必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不执妄不着迷,让我们
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世界,发现问题,不断进步。
随着我们用理性科学作为工具改变着社会,对于我国的主要矛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
中明确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
温饱阶段,而是对进一步的精神生活也有了重要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具体加
以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在思想信仰方面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才能付诸实践,彼
此促进,相互进步。理性和信仰二者关系的把握,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都应该
因其高度重视,明白二者的关系,并加以合理运用可使社会发展变得高质量的同时也会变得更
美丽。
注释:
①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293.
②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2.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Louis P.Pojman.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S.E.Stumpf,J.Fieser.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1966.
[6]李敏.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J].哲学研究,20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