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及戏台建筑
晋祠公园主要景点

晋祠公园主要景点
晋祠公园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公园,主要景点有:
1. 晋祠灵台:晋祠的主要建筑,是供奉晋文公的祠堂。
灵台建在一座小山上,四周有石碑、石铭、石雕等。
2. 石坊:晋祠公园的入口处,上面刻有“晋祠公园”四个大字。
3. 古代建筑群:公园内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文庙、衙署、书院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东园:公园的东部是一片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景色优美。
5. 西园:公园的西部是一片假山和湖泊,有水景、山景和花卉等,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6. 马颊河:晋祠公园中的一条河流,清澈见底,河边有步道和凉亭,是散步和休闲的好地方。
7. 覆水桥:公园内的一座石桥,横跨在马颊河上,桥下有瀑布流水,景色十分迷人。
8. 沿途景观:沿着园区的步道漫步,可以欣赏到各种花卉、草坪、古树和观景台等,美不胜收。
以上是晋祠公园主要的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国宝级建筑之山西晋祠圣母殿

国宝级建筑之山西晋祠圣母殿晋祠位置示意图▲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这里是晋水发源处。
相传周成王封胞弟虞为唐国国君,其子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功绩在晋水之源建祠祀奉,因名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
”晋祠平面图▲可见至少早在北魏时代,此地就建有晋祠了。
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
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祠圣母殿▲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晋祠西隅大兴土木兴建造了规模宏伟的正殿供奉唐叔虞,崇宁元年(1102)重修,政和元年(1111),诏封叔虞母后邑姜“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所奉者改为“圣母”邑姜,世人也随之把这座巍峨的建筑称为圣母殿,这是晋祠现存最古的建筑,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圣母殿正立面▲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
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
圣母殿重檐歇山顶▲进深六间,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两檐共十二架椽,总进深21.15米。
自前至后第一、六两间各3.1米,第二、五两间各3.735米,第三、四两间各3.74米。
圣母殿十二架椽横断面▲殿身柱网配置以廊柱和檐柱两周合成,为了形成一个前深二间宽阔前廊,左右后三面为深一间的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
圣母殿柱网平面图▲梁思成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晋祠后,曾写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文中是这样描述晋祠圣母殿:“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
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关于晋祠的描述

关于晋祠的描述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座以纪念历代晋国文化的神庙。
晋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晋祠的建筑群主要包括皇帝庙、皇后庙、太庙和宗庙。
作为晋国的宗庙,晋祠是用来供奉晋国的君王、皇帝和贤臣的场所,以及祭祀先祖和神灵。
整个建筑群按照古代建筑规划,主要以大殿、前后廊、配殿和围墙构成,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精华。
晋祠所供奉的君主和贤臣包括晋国开国君主晋文公、晋国着名将领晋平公等。
晋祠内有大量的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如碑刻、石雕、瓷器、铜器、书画等,这些文物展示了晋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
晋祠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宏伟的庙宇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宗庙建筑的代表之一。
每年的春秋两季,晋祠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祭祀,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晋祠概况

晋祠概况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悬瓮山下晋水的发源处。
这座祠堂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造的。
据说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诸侯的权力)的样子,对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
”边上的大臣就请求成王选择吉日,正式给叔虞封地。
成王说:“我是和他说着玩的。
”大臣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叔虞就被封在唐这块地方,因为这里有一条晋水,唐国就改名为晋国,这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晋国。
现在我们把山西省也叫晋,是因为它就在古代晋国这一片土地上。
晋祠里最有名的“三绝”:周柏唐槐一是周柏唐槐。
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
古柏至今仍是浓荫疏影,苍劲挺拔。
宋代彩塑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绘。
圣母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
除龛内两小像系后补外,其余为宋代原塑。
殿内的布置,也一如宫中的情景,42尊侍从的塑像对称地分列于神龛两侧。
这些塑像在塑造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已摆脱宗教造像的拘范,成为世俗现实生活情景的写照。
其中尤以33尊侍女像最为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我国古代民间匠师竟能把这些失去自由、禁锢终身、满怀怨抑的女侍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精妙绝伦,并从中反映出宋代宫闱生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一个侧面。
这种着力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法,是宋代彩塑作品的突出成就和特点,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正因此,这些彩塑同参天的周柏、凝碧的难老泉一起,被人们誉为“晋祠三绝”,以其灿烂的艺术光辉吸引着中外的艺术家和游客难老泉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
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
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
晋祠景点讲解

晋祠景点讲解晋祠,那可是个超有趣的地方呢!它位于山西太原,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那片土地上。
晋祠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
这里充满了古老的气息,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1、建筑之美晋祠的建筑那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像圣母殿,它的外观就特别壮观。
飞檐斗拱,这些建筑结构就像是在跳舞一样,充满了灵动的感觉。
而且那些柱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雕刻的人物呀、花鸟鱼虫呀,都栩栩如生,就好像下一秒它们就会从柱子上跳出来跟你打招呼似的。
还有鱼沼飞梁,这可是个特别的建筑。
它就像一条大鱼在水中游动,桥的造型独特,横跨在水面上,与周围的景色完美融合。
2、古树奇观晋祠里的古树也是一大看点。
有很多古树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晋祠。
那些古树的树干粗壮得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树皮粗糙,就像是岁月刻下的痕迹。
古树的枝叶茂密,在夏天的时候,就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阳光。
3、文化内涵晋祠背后的文化内涵那可深厚了。
这里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每一个角落都似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从祭祀文化到建筑文化,再到民间传说文化,都在晋祠里交融汇聚。
这些文化元素就像丝线一样,编织成了晋祠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游览,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
4、园林景观晋祠的园林景观也是非常迷人的。
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有娇艳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展示自己的美丽。
还有那碧绿的草地,就像柔软的地毯一样。
园林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就像一条丝带穿梭在美景之中。
沿着小径漫步,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色,一会儿是宁静的小湖,一会儿是别致的亭台楼阁。
5、晋祠之水晋祠的水是充满活力的。
那清澈的水流,发出潺潺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水里还有游来游去的鱼儿,它们欢快地穿梭在水草之间,给晋祠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
晋祠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是建筑、古树,还是文化内涵、园林景观以及那灵动的水,都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晋祠东园介绍

晋祠东园介绍
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也是我国唯一的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的庙宇。
晋祠东园位于晋祠景区的中心位置,是园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东园与南、北两园相对,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园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老君殿、圣母殿、拜殿五楹以及东西廊房等。
天王殿是东园中最大的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殿内正中供奉着佛教神像,这就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盛誉的释迦牟尼佛坐像。
此像身高6米,头戴金冠,身穿袈裟,双
手合十,面目慈祥端庄。
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泥塑坐像。
殿内正中有一座两米多高的大理石菩萨坐像,即所谓“降龙观音”。
它是在北宋年间由五台山一位叫慧觉的僧人所雕刻而成。
此尊菩萨坐像高1.7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汉白玉石雕坐像。
—— 1 —1 —。
晋祠铁人的传说1

晋祠铁人的传说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悬瓮山下晋水的发源处。
其创建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
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之前就已经有了,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而建造的。
因为这里有一条晋水,后来唐国就改名为晋国。
这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晋国。
现在我们把山西省也叫晋,是因为它就在古代晋国这一片土地上。
晋祠的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遗迹。
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建筑,和圣母殿内的宋塑侍女像历史艺术价值最高。
其余石刻、铸造、墨迹等,也都是有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遗物。
晋祠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坐西向东,点缀于泉水环绕之中。
背依悬瓮山,面临一片广阔的稻田,气候冬温夏凉。
祠内的古建筑壮丽辉煌,还有世代相传的周柏唐槐,山明水秀,古木参天,景色非常优美。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金人台上铁人的传说。
游览晋祠名胜的人,多从中轴线开始。
第一座建筑,是一座古代戏台,名叫“水镜台”。
水镜台向西,是晋水的一道干渠——智伯渠。
跨过水镜台西面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是金人台。
金人台呈正方形,正中有琉璃楼阁一座,四角各立铁人一尊。
每尊铁人高约两米,姿态英武。
从铭文看,铸造金人有祈福和壮圣母威仪之意。
其中西南隅的一尊最佳,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
铁人铸造技术精美,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不但保存完整,毫无锈蚀痕迹,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盔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东北角的铁人已毁,现存的是1913年补造的。
东南角的是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铸造。
原来头部已毁坏,现在的头是1926年补铸的。
西北角的是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铸造,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铸。
据传古代汾河太原段,只有南屯桥。
南屯桥是柴桥,为古代木质梁架结构的临时建筑,平时为行人方便架起,雨季防止阻塞河道就拆除了。
有一年,东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乘着夜晚天黑,独自偷偷来到汾河边。
铁人知道只能从南屯桥过河,但他又担心自己太重,于是问看桥人:“这桥吃得住我过吗?”那看桥人看他一眼,很不屑:“你没有推着车,怎么就不能过啊,你又不是晋祠庙的铁人,怎么会吃不住?”一句话点破了铁人的本相。
山西晋祠简介

• 加强文物保护,确保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 • 发展特色旅游,突出地方文化和民间信仰特色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山西晋祠的文化价值与地位
山西晋祠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 祠内古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 • 雕刻艺术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晋祠是山西省的文化地标和历史名片
• 反映了山西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 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晋祠的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独具特色
• 传承了古代皇家和民间的祭祀文化 • 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晋祠的壁画艺术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壁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等 • 壁画风格独特,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壁画艺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 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服饰、器物等生活场景 • 可以了解古代宗教、信仰、礼仪等文化内容
山西晋祠的雕刻与壁画保护
晋祠的雕刻和壁画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
晋祠自宋代以来就受到皇家和地方政府的保护 -历 代皇帝都曾亲临晋祠祭祀
• 地方政府对晋祠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不 遗余力
现代,山西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 成立了晋祠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晋 祠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03
山西晋祠的雕刻与壁画艺术
山西晋祠的雕刻艺术特点
山西晋祠的祭祀活动传统
祭祀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皇家祭祀、民间祭祀等
• 皇家祭祀:皇帝亲临晋祠祭祀,以示敬意 • 民间祭祀:当地百姓自发组织,祈求神灵庇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 第二大源头,流量甚或大,游鱼甚多,所以取 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 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 19.6米,宽5米,高出 地面1.3米,前后与献 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 桥面长19.5米,宽3.8 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 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 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 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 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 称飞梁。
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古 桥建筑。北宋时与圣母殿 同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 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 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 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 古桥梁中的孤例 飞梁北魏时已存在,北魏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 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 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 于水上”的记载,然而在 中国的古代桥梁中,仅此 一座实物遗存。梁思成先 生称:“此式石柱桥,在 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 孤例,洵属可贵。”
地理
晋祠背山(悬瓮山)面水,坐西向东
主要祠庙
圣母殿为祠内的建 筑主体。
殿前建有鱼沼飞梁、 献殿、金人台、水 镜台等形成晋祠的 主轴线。
殿前方左右还分列 其他祠庙,分祀叔 虞、关帝、公输 (鲁班)、水母、 东岳、三圣等。
晋祠三绝
周柏唐槐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 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 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 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
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 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 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 口,无前后场之分,还保 留着宋金乐亭旧制。 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面 阔7.45米,进深7.55米, 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 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 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 , 立柱有侧脚。
水镜台
——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
明清时期
农村 草台:农村学戏搭建的临时舞台
皇宫 宫廷舞台:为清朝皇帝观看戏曲而建造的大型固定 舞台 茶楼 亦称茶园、戏园、戏馆,在茶园酒肆中设戏台唱戏 会馆 商人集资兴建的社交性公共场合
牛王庙戏台
牛王庙戏台位于临 汾市尧都区魏村镇 魏村,亦称舞楼,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 (1283),后因大德 七年(1303)平阳地 区大地震损坏,至 治元年(1321)维修, 明、清两代屡有修 葺,是国内现存最 早的一座木结构戏 剧舞台 。
晋祠水镜台位 于太原西南的 晋祠,是现存 较大的明清戏 台。戏台分前 后两部,从建 筑形制来看, 后台为明代建 造;前台是清 代补建
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 撑卷棚式屋顶,周围 加各种装饰,制作工 艺精细。后台台身四 角立柱,有两面围廊 与前台连成一体。前 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 中以木板隔开,上悬 “水镜台”横匾。台 基高出地面1.3米,前 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 石望柱,嵌入石勾栏, 将前后台围一周,使 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宋式建筑代表作
历史
晋祠坐西向东,位于中 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 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 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 姜所建。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公元1023年一1032 年),崇宁元年(公元 1102年)重修,是中国 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大殿作重檐歇山 顶,通高19米。 副阶柱头铺作出 双下昂,其下以 昂是华拱头外延 为假昂头,已开 启明清式假昂头 的先河。上檐柱 头铺作出双抄单 昂,起耍头改作 昂型,呈双抄双 下昂的假象。
宋代彩塑
难老泉
难老泉水出自悬 瓮山断岩层,不 知始于何时, 《山海经》就有: “悬瓮之水,晋 水出焉”的记载。
1993年4月30日,难老 泉断流 。
晋祠三匾
对越:取自诗经“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 宣扬;对越在此为报答宣扬圣 母的功德。
晋祠三宝
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圣母殿
献殿
献殿位于 鱼沼飞梁 的前面。 这座大殿 原来是祭 祀圣母、 贡献礼品 的场所。
金在定八年 (1168年)创建, 明万历二十二 年(1594年)修 葺。面阔三间, 进深两间,斗 拱简洁,出檐 深远,外观酷 似凉亭,但整 体结构轻巧稳 固。
戏台建筑
戏曲表演场所的演变
(1)宋金以前 临时建筑 汉代以前 民间歌舞 宛丘 诗经云“坎击其鼓,晚秋之下” 四方高而中间低,利于观众观看 汉代 百戏 为观众临时搭建看棚 唐代 乐棚 将表演场所建筑化
殿周柱子均向 内倾,形成侧 角,平柱至角 柱逐渐升高, 造成升起,致 使屋檐曲线弧 度显著,打破 建筑轮廓僵直 的格调,增强 了建筑造型的 艺术美和稳固 力。
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 缠绕,即 《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 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
鱼沼飞梁
——“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梁思成
晋 祠
历史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 池塘”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 序》碑文,又一次扩建。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 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 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 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Nhomakorabea
圣母殿面阔七间,进 深六间,平面布置, 近似方形。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 槽形式,为加深前廊, 做了减柱处理,殿内 无落柱。 四周围廊,前廊深两 间,廊下异常宽阔, 大殿“付阶周匝”的 做法,是中国现存古 建筑中最早的实例。 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 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 《营造法式》殿堂式 构架形式的孤例。
(二)宋金时期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出现了“瓦子勾栏” 瓦子: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勾栏:表演的场所,源 自表演台周围所设的矮栏杆,,观众席逐步升高环勾栏而建 舞楼:舞台下面有洞,可供行人穿行,通常与山门结 合在一起 舞亭:高出地面的有顶盖的固定建筑 宋代完成了从露台到正式舞台的转变。
元时期
元曲与南戏 庙台:戏台与神庙相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