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增强初三男子耐力素质的实践研究
篮球专项体育课增强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验报告

篮球专项体育课增强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篮球专项体育课的实施,研究其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效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篮球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通过篮球训练,可以促进身体各项素质的发展,如力量、耐力、敏捷性和协调性等。
篮球运动所需的大强度动作能够使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
篮球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交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篮球场地、篮球场器材、计时器、个人电子秤、心率检测仪。
2. 实验方法:选取两个初中学校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30名学生。
第一班为实验组,进行篮球专项体育课程的训练;第二班为对照组,维持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
每周进行3次篮球专项体育课,每次90分钟。
实验组在课程中进行篮球技能训练,包括带球、投篮、盘球等,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徒手操等)和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对照组继续按照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 实验前的调查:对选取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活动参与程度。
2. 实验前的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包括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和力量等指标。
4. 实验后的测试:在进行一学期的篮球专项体育课训练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再次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具体数据及分析如下:1. 耐力指标:实验组的学生在耐力指标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提升,比对照组的学生有更好的耐力表现。
这是因为篮球运动中需要长时间的奔跑和持续的大强度动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2. 敏捷性和协调性指标:实验组的学生在敏捷性和协调性指标上也有一定的提升,比对照组的学生表现更好。
基于耐力类运动处方的中学生体能干预实验研究

运动处方是指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 , 根据运动试验及体力 测验 , 按其体力及健康状况 , 结合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 , 以处 方 意 事项 , 以便 有计 划 的经 常性 锻炼 , 达到 健身 或治病 的 目的 [ 1 ] 。从 2 0 0 9年潮州市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的测评分析结果来 看, 我们认为当前潮州市 中小 学生体质健康 总体情况是好 的,
安排 在下午第 7节课后 进 但总评不及格所 占百分 比仍大 于《 标准》 设 计 的比例 , 特别 是 锻炼 。每次锻炼 由专人 负责指 导 , 设定 在体能素质 方面 。因此 , 如何 快速有效 提 高中小学生 体能 素 行 。有氧耐力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强度用脉搏进行监控 , 3 0~1 5 0次/ r n i n 。 质, 已成为现阶段体育工作者们需要共同面对 的课题 。本研 究 基本部分平均心率 1 试图通 过耐力类项 目的教学实 验 , 施 以运动处 方的干预方法 ,
K e y wo r d s: e x e r c i s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p h y s i c a l f i t n e s s ;e n d u r a n c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e x er p i me n t l s a t u d y ;n i f d d l e
基于 耐 力类运动 处方 的中学 生体能 干预 实验研 究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t h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o f Mi d d l e S c h o o l S t ud e n t s’ Ph y s i c a l Ab i l i t y Ba s e d o n En d u r a n c e S p o r s t Pr e s c r i p t i o n
初三体育课教案锻炼身体协调和耐力训练

初三体育课教案锻炼身体协调和耐力训练初三体育课教案:锻炼身体协调和耐力训练引言: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初三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着重于锻炼身体协调和提高耐力。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锻炼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一、热身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逐渐热身,预备身体进行后续的训练。
下面是几个简单易行的热身活动建议:1. 跑步绕场:让学生进行整齐有序地绕操场慢跑,适当增加跑步的强度。
2. 手臂摆动:提醒学生进行手臂的摆动,以放松上肢肌肉。
3. 扭腰运动:引导学生进行扭腰运动,放松腰部肌肉。
二、身体协调训练:身体协调是人体各个部位之间协调配合运动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个身体协调训练建议:1. 平衡练习:学生可以尝试站在一只脚上,保持平衡的同时进行上臂的上举。
2. 运球练习:给学生准备足球或篮球,要求他们进行运球练习,并逐渐增加难度,如双手运球、跑动运球等。
3. 双足连续跳:学生双脚并拢,迅速连续跳跃,增加跳跃的高度和次数,以提高脚踝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三、耐力训练:耐力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生体质培养的关键指标之一。
下面是几个耐力训练的建议:1. 循环跑训练:设置一个固定的跑道,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跑圈,逐渐提高跑圈的数量和速度。
2. 有氧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快走、跳绳等,通过连续的有氧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3. 耐力拉伸: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拉伸运动,以舒展肌肉,恢复身体活动前的状态。
结语:通过上述的锻炼活动,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身体协调和耐力训练水平。
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1519字)。
浅析中考体育加试耐力跑项目训练方法的探究

浅析中考体育加试耐力跑项目训练方法的探究中考体育加试耐力跑项目是中考体育测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综合考核。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合理的训练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耐力水平。
本文将就中考体育加试耐力跑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探究,从训练原理、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训练原理提升耐力水平的训练原理主要是针对人体氧耗系统的训练。
耐力跑项目主要考察的是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即人体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利用氧气为能源所产生的能力。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将摄入的氧气通过呼吸和心脏供给给工作肌肉,从而维持持续运动的需求。
耐力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逐渐适应和提高人体的氧耗能力,使得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氧气。
二、训练内容在训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1.适应性训练:在开始进行高强度耐力训练之前,需要先进行适应性训练,以准备身体适应高强度的运动负荷。
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通过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逐步提高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间歇性训练和连续性训练的结合:耐力训练一般可以分为间歇性训练和连续性训练两种。
间歇性训练主要是通过高强度的爆发力运动,如短跑、跳跃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爆发力;连续性训练则是以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游泳、骑车等,来提高身体的耐力能力。
两者结合进行训练,可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增加训练量和提高训练强度: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训练量和提高训练强度。
训练量的增加一般可以通过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距离来实现;训练强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加大运动负荷和提高心率来实现。
但是要注意不要一次性提高太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增加。
4.合理安排休息和恢复:耐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训练效果,需要合理安排休息和恢复。
在高强度训练后,要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来恢复;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的训练,如瑜伽、拉伸等,来帮助身体恢复。
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探析

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学作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传授技能和规则,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健康需求。
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力于将运动处方和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一、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概述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以运动处方为基础,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和计划教学,以达到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运动处方是指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后,制定出的个性化运动计划。
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局限,注重发展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特点1. 个性化教学: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运动处方,确保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育运动的锻炼和提高。
2. 综合性发展:该模式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运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教学科学化: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注重科学性和专业性,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医学知识为基础,确保学生的运动处方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4. 教学灵活性:该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规律,提倡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求。
三、中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1. 评估学生身体状况:运动处方的制定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血压、心率、肺活量等方面,以确定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2. 了解学生运动兴趣:针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喜好程度,从而确定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
功能性体能训练促进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8期/3月(中)—226功能性体能训练促进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黄诗环(广州市第五中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为探讨初中生耐力素质提升中予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用价值。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特对广州市第五中学2015级、2016级、2017级所有行政班,预计共1069名学生,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干预,对其耐力素质进行效果及质量上的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初一、初二、初三年级耐力素质得分从实验前、后的均数比较,实验前数据均高于实验后的数据,基于检验水准为0.05的情况下,实验前数据与实验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这一数据结果证实,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生耐力素质提升中应用,价值明显,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初中生功能性体能训练耐力素质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 0前言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评价时,必须要将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平日在校学习时,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及其个人的体育运动能力等。
并在充分的考量本校自身实际状况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实施好初中升高中的体育升学结业考试。
2013年时,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最新发布的文件精神,广东省广州市对中考体育考试方案进行了调整。
首次将初中升高中体育结业考试中的200米跑更改成800(女)、1000(男)米耐力跑。
而我校开始也针对性的关注学生的体能训练。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在2017年6月--2018年2月试验期间,对广州市第五中学2015级、2016级、2017级所有行政班,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干预。
2015级、2016级、2017级,预计共1069名学生,男生513人,女生556人,年龄13-16(14.19±1.17)周岁。
中学生体能运动处方教学法的方差分析——以耐力类项目为例

实验 教学 的形 式与 内容 :如 表 1 示 ,根据 对照 实验 的均 衡原 则 ,除教 学 形式 与 内容有 别外 ,其 所
余教学设计均要求一致性. 实验班采用运动处方形式指导锻炼 , 耐力运动处方 内容主要参考了田继宗 主编的 《 运动处方与教学模式》和杨静宜 等主编的 《 运动处方》 中的部分 内容并结合 自编内容 ,其 中,实验班 1 采用单一运动处方 ,实验班 2 采用综合运动处方 ,对照班采用常规要求进行锻炼.
设 计基 本符 合测 试要求 .
表 2 问卷 效 度 的专 家 咨 询 检 验 结 果
・
8 ・ 8
( )信度检 验 2
根据问卷 “ 同一测验在第一次施测后 ,经过一段时间再对同一对象进行重测 ,求两次测验结果 的相关性原理 ,用以估计检验结果 的可靠性 ”的测量理论.对 同一施测对象采用了重测 ,时间在 20 年 3 ,前后施测相 隔时间为 l 天 ,发放问卷 3 份并全部回收 ,测验 的结果经重测信度检验. 08 月 5 1 结果见表 3 ,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的相关 系数是0 1,对应的相伴概率 为0 0 (i 2 tl )) .6 6 . 0 S .(-ae 0 g id ,
实验测试指标 :根据《 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 的评分方法 , 中中学测 四项 , 其 体能素质 测试 总 成 绩满 分 为 10 . 于实 验 时 间的 关 系 , 次 实 验 的指标 只选 取耐 力 类项 目, 0分 基 本 即男 生 1 0 0m、 0
女生 8 0m. 0
作者简 介 :杨 砀 (9 2 ) 1 6 一 ,男,广 东潮 州人 ,韩 山师范学院体育 系副教授
・
8 ・ 7
实验 目的 :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并探索更为有效 的耐力发展途径.
篮球专项体育课增强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验报告

篮球专项体育课增强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验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生阶段,正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通过适当的篮球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
篮球运动涉及到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篮球专项体育课的实验,探讨其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1.2 研究目的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初中生身体素质进行增强的探究。
篮球是一项全面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以及协调性。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验证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为学校教育体育课程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证明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初中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我们想探究篮球训练对初中生心肺功能的影响,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和氧气摄取量;我们还希望了解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的身体发展。
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我们将深入了解篮球专项体育课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000字】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实验的核心部分,我们将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将从多所初中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学生将接受篮球专项体育课程的训练,而对照组的学生则不接受此项训练。
在实验进行期间,我们将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估,包括身高、体重、肌肉耐力、灵敏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将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将通过测量结果来判断篮球专项体育课是否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增强初三男子耐力素质的实践研究
作者:潘永华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2期
摘要两种教学对比研究表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耐力初三男子
一、前言
传统体育只教动作技术,而运动处方教学则摒除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教授运动技术的弊端,教给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知识,让学生按照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实际的锻炼,让学生把所学的运动技能科学地运用于健身锻炼中。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初三男子耐力素质教学,运用运动处方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提高耐力素质教学的教学方法、为初中体育课教学和学生独立锻炼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生体育兴趣、动机、以及课外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为本次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研究法:选定4个班级的男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
实验前经测验统计,4个班男生比例、耐力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均无显著差异。
(三)统计分析法: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与Excel 2003进行采集与分析。
差异水平标准P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时间和对象
2011年1月-5月,选取初三年级4个班男学生为对象,其中1、2班的59名男生为实验班,3、4班的59名男生为对照班。
实验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进行实验。
耐力素质项目为1000
米。
测试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测试成绩为实验前成绩,体育中考成绩为实验后成绩。
对二次成绩进行校对和数理统计处理,证实实验组在施加因素下的效果。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根据初中生不同性别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根据科学性、实效性原则设计各单项运动处方,以提高耐力为主要内容进行配制,并根据美国库珀的理论,保证处方实施中心率在130-180次/分钟,确定运动处方的量化标准。
特制定以下两个运动处方。
1.运动处方1
实施处方目的:主要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协调用力能力。
原地全蹬跳起:15次x2组、时间4分、心率120-140、间隔30秒。
原地交换脚跳:30次x2组、时间4分、心率140-170、间隔30秒。
单脚跳:20米x2组、时间6分、心率130-140、间隔30秒。
400米:2组、要求1’30、心率140-180每组间隔5分。
2.运动处方2
实施处方目的:主要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
投掷实心球:15次x2组、运动时间10分、心率120-140、间隔30秒。
仰卧起坐:30次x2组、运动时间3分、心率120-130、间隔60秒。
立卧撑跳起:15次x2组、运动时间3分、心率130-140、间隔60秒。
600米:1组、要求1’50、心率140-180、间隔3分。
400米:1组、要求1’20、心率140-180、间隔3分。
(三)实验实施
实验班采用运动处方模式上课,对照班按传统体育课模式进行上课。
(四)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一般由每周锻炼的次数来表示。
运动频率的确定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
每周锻炼3次,每课时45分钟,处方教学要求:周一上处方1教学,周三上处方2教学,周五上处方3教学。
五、结果与分析
(一)1000米(秒)成对样本统计量和相关系数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为260.59:253.66;标准差为17.148:22.048;标准误为:2.232:2.870相关系数为:-0.072;Sig为:0.588;人数为:59。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为218.90:231.95;标准差为6.952:20.108;标准误为:0.905:2.618相关系数为:0.050;Sig为:0.709。
从实验前:两组样本检验可以看出:Sig.(概率)=0.588>0.05,认为两组样本的相关性无显著性差异。
从成绩均值比较来看,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成绩提高41.69秒,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成绩提高21.71秒,说明运动处方的教学对1000米跑的成绩提高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从标准差来看,实验组的实验前S=17.148秒,实验后S=6.952秒,对照组的实验前S=22.048秒,实验后的S=20.108秒,两者均呈缩小趋势,而实验组更为明显,说明运动处方的教学使学生的个体的差异起了显著作用,使1000米的成绩整体优化。
(二)1000米(秒)成对样本T检验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6.932;标准差:28.889;标准误:3.761;差分的95% 置信区间下限:-0.596、上限:14.461;T:1.843;df:58;Sig.(双侧):0.070。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13.051;标准差:20.948;标准误:2.727;差分的95% 置信区间下限:-18.510、上限:-7.592;T:-4.786;df:58;Sig.(双侧):0.000。
从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来看,实验前:两组双侧检验概率值=0.070>0.05,说明实验前的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两组双侧检验概率值=0.000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