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赏析
浅析《李尔王》人物性格语言

浅析《李尔王》人物性格语言摘要:李尔王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经莎士比亚的生花妙笔,遂显得情趣盎然:情节跌宕起伏,场面丰富多姿,人物性格鲜明,思想深刻生动,语言丰富多彩。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运用的绚丽丰富成为人类文化的一座丰碑。
本文就《李尔王》一剧,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沙剧语言的魅力。
King Lear was an old legend, UK story itself about occurs in about eight century BC. Originally insipid story by Shakespeare, the combination of wit, hence appear interest is full: plot ups and downs, scene rich and varied personality is bright, profoundly vivid, colorful language. Shakespeare's plays the flowery language use of human culture rich become a milestone. This paper will play king Lea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language grasp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feeling sand play language charm.关键词:李尔王;考狄利亚;人物;语言一、李尔王李尔王是这个悲剧的主角。
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是专横暴虐、刚愎自用,虚荣心强。
第一幕第一场KING LEAR Meantime we shall express our darker purpose……Tell me,my daughter,Since now we will divest us both of rule,Interest of territory,cares of state,——Which of you shall we say doth love us most?That we our largest bounty may extend.Where nature doth with merit challenge.我现在要想你们说明我的心事……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李尔王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而高纳里尔,她的思想鲜明,性格突出,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她虐待父亲、辱骂丈夫、争夺情人,她没有孝道、不守妇道,敢于挑战父权、夫权、男权。
而所有这些,都令我们发现权力之于女人的诱惑并不亚于男人,女人同样对权力充满了欲望和野心,追逐权力的手段之凶狠残忍同样让人心寒。
为了获得国土和权力,高纳里尔极力讨好父亲,用美丽的谎言欺骗父亲,从她谄媚李尔的语言中,可以听出她不是受古老思想约束的女性,她伪称她的爱心胜过“整个空间”、“庞大的自由”、一切不可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这种比喻表明她向往最大的财富、最自私的个人自由和无比的感官享受。
一旦目的达到,她就露出了豺狼面目,父亲居住在她家的第一个月,她就已经开始虐待父亲了。
她对管家奥斯华德说“等他打猎回来,我不高兴见他”,“你也不必像从前那样殷勤地伺候他”,“你跟你手下的人尽管对他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态度”,“让他的骑士们也收到你们的冷眼”,“我要造一些借口,和他当面说个明白”,“我还要立刻写信给我的妹妹,叫她采取一致的行动”。
她不但自己不高兴见父亲,而且纵容手下的人不理睬父亲;不只直接针对父亲,连父亲的骑士也不放过;不但要自己冷落父亲,还要联合妹妹一起行动。
如此一来,可怜的老父亲何处容身?不疯掉才怪。
悲剧《李尔王》

浅谈悲剧《李尔王》【摘要】《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英国戏剧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李尔王》是四大悲剧之一,他的悲剧特别能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弦,具有无穷的艺术的艺术力量。
通过对剧中四组二元对立,在场与缺场,愚蠢与聪明,宿命与抗争,现实与幻想的剖析,可以说解构主义,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切变得皆有可能,正义和美德受到挑战。
价值观念受到怀疑和否定,表象与真理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给解构主义增添了色彩。
【关键词】在场;缺场;二元对立;悲剧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在莎士比亚写下这一巨作之前李尔王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得民间传说了。
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1.文章中的在场与缺场悲剧表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明显的不公平。
悲剧经常记叙一个重要人物生活中的一连串重要而偶然相关的事件。
当失去权力地位的主人公遭到大灾难,或者他们最终的死去导致了其他人的垮台时情节就达到高潮。
悲剧情节唤起观众的敬畏之情,他们离开剧场时会对生活的严酷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悲剧是对戏剧所激起的怜悯和恐惧心理的一种净化。
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语言与现象》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
特别是他的《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他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这些构成了解构主义的基本立场。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4篇)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4篇)李尔王读后感700字篇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杯具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杯具,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
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那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杯具。
李尔王因为自我的虚荣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并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
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
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我的国家。
造就了这个杯具。
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我年迈的老父,为了自我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我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
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
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
李尔王的杯具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
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明白挣钱的辛苦,可是我明白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欢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
最终一句更是全文的经典:世人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吧,含毒的针刺往往隐藏在美丽的花束之中。
李尔王读后感篇二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
李尔王

《李尔王》赏析熊光远《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也是最短的一部,讲述了一位英雄逐渐变为魔鬼的故事。
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经典语句为Love and be silent),但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王住在她们的宫廷。
被两个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王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李尔王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王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地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王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王,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王。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王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绞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王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凶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而在李尔王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
李尔王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李尔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李尔带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合理性。
根据女儿们对他的爱来决定分配给他们的国土的份额,这个情节不免显得荒谬可笑,但这一夸张的情节在某一特定的场合下,反倒是合理的。
文本细读中的莎剧《李尔王》之爱德蒙形象探析

《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于1605年写成,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有两条平行线索。
其中一条平行线索叙述了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还要每人说一说如何爱他,以便按照爱他的程度分配国土。
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言过其实地哄骗老人,唯独率直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讲老实话,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还要留下一半给自己的丈夫。
李尔王听了勃然大怒,把国土平分给前面两个女儿女婿,断绝与考狄利娅的父女关系并剥夺其封地,还将其远嫁法兰西国王。
李尔王身边的忠臣肯特伯爵在旁劝阻,也被李尔王严加处分,驱逐出境。
不久之后,李尔的两个女儿和二女婿就忘恩负义,开始嫌弃并虐待父亲。
先是削减父亲的侍从,又互相推诿、不愿赡养他,还用恶言恶语冷酷无情地对待他,最终把他逼出了家门。
在狂风暴雨之夜,李尔独自离开女儿的宫廷,直奔荒野,在暴风雨中流浪,与乞丐为伍,在疯狂中终于明白了世间的真相;最后,还是肯特伯爵侍候他,并把他送到多佛法军的营地。
小女儿考狄利娅闻讯从法国兴师讨伐两个忤逆不孝的姐姐,驻军多佛附近。
父女终于见面,但李尔已疯、神志不清;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娅与李尔都被俘虏。
考狄利娅被爱德蒙密令缢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伤中发狂而死。
剧本的另一条平行线索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听信私生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反对李尔长女和次女的不义,被李尔次女的丈夫康华尔公爵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受到避害装疯的儿子爱德加的保护,却不知他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
李尔的长女和次女为争夺爱德蒙的爱情而争风吃醋,互相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亦在与爱德加的决斗中死去。
只有长女的丈夫奥本尼公爵始终未参与虐待李尔,最后继承王位,成了不列颠国王。
该剧的主题在于表现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总3页)《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彖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乂可悲的虚荣心。
《李尔王》阅读体会

《李尔王》阅读体会《李尔王》是一部莎士比亚最为经典的悲剧作品,描写了一个国王因着自己的无知和骄傲而导致不幸结局的故事。
在阅读这个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莎翁的文笔、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所吸引和感动,同时也对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深刻哲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莎士比亚的文笔和表达方式是有着极强的韵律感和流畅性的,这一点尤其在《李尔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每一个台词和每一段对白中,他总是巧妙地运用押韵、双关语和寓言等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诠释。
比如,在第一幕的时候,国王李尔对女儿科迪莉亚的询问:“我最亲爱的,你爱我多少?”后者回答道:“我爱陛下,如同任何女儿爱慈父那样,只是比较持久而已。
”这句话既回答了他的问题,又表达出科迪莉亚孝顺爱父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排比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这句话的艺术魅力。
其次,人物形象也是该剧的一个重点。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和情感,他们由于各自的目的和欲望而相互纠缠、交织、逐渐加深或者消失。
李尔是一个自负、执拗、任性和不可理喻的人,他过分相信子女的虚伪的言辞并不听大臣的劝诫,最终导致自己的头脑疯狂和心灵破碎。
科迪莉亚则是一个坚强、正义和善良的人,她不惧对父亲的愤怒,坚持自己的道义和真理。
顾问肖尔则是一个精明和聪明的人,他谋划诸多使人印象深刻的阴谋计划,但最终在李尔最黑暗的时刻挽救了他的性命。
这些人物形象的构建和刻画,为该剧的情节铺设了深厚的道义和情感基础。
“智者的怀疑总是比愚者的确信更有价值。
”这是从该剧所蕴含出来的智慧和哲理中所体现的一种。
像李尔这样一个不肯接受现实,学习和咨询别人意见的人,终将会自食其果。
而肖尔这样一个处事明智、谨慎的人则可以帮助别人化解危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寓意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盲目相信自己、掩饰自己的无知和缺点,而需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把自己的行动牢固地基于事实和真相之上。
在“爱”方面,该剧同样表达了强烈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
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
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她是一个美丽、纯洁儿朴实的少女,她犹如一朵鲜花,带有一股清新的朝气。
她在两个狡猾的姐姐的衬托下,如出水芙蓉般瑰丽超逸。
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在伦理道德的教益和哲理的涵盖面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异化,对人物精神世界和痛苦体验的揭示以及意象的运用、诗意的想象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因而,《李尔王》在西方学者的眼中,它的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在莎氏四大悲剧中甚至应该放在首位。
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
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
人们说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
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
《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相同的,葛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的长子的为人。
他和李尔王一样身居高位,一样的只习惯于听信谗言。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弄人”,他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却比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的语言浅白、滑稽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
例如他向李尔说的一段话:“听着,老伯伯,
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言;多掷色子少下注;莫饮酒,麽嫖妓;闭门不管他家事,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轻松的说笑中把李尔的性情和现在的境况都揭露出来了。
剧中他的其他的语言也非常活泼非常搞笑。
我认为他在剧中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却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栩栩如生,令主角也黯然失色。
他的言行直接跟李尔那两个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了对李尔喜欢听好话的讽刺,自古以来都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几个人能做到以平和之心看待别人的言行。
之所以能那么多的人喜欢拍马屁,曲意逢迎,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别人被奉承。
所以李尔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反而是他的小女儿因他而冤死,要为他的肤浅牺牲性命,真是不值得。
剧中最后写到快死的爱特门,把将要处死李尔和考狄利娅的消息告诉奥本尼,要他赶快拿着他作为赦免的剑去救人。
或许大多书看到这里都会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也善。
以为这是人性的最底的良知的苏醒,是剧中值得欣慰的地方。
但是我却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最打败笔,观众都是心软的,会因为这而忘记他之前所做的恶行,混绕观众的视觉,导致善恶不分,爱憎不分。
扭曲的人物性格与闪光的人物对比正是此剧的最大特色,应该让善恶更加分明,让深刻的悲剧性警醒广大的人们,让鲜活的人物考狄利娅等人性的闪光点更加闪亮。